《搭配中的学问》的评课稿
《搭配》评课稿15篇
《搭配》评课稿15篇《搭配》评课稿1二年级王老师和高老师同课异构讲了数学广角的《搭配中的学问》。
两位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问题,发展了学生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1.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两位教师创设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故事形式,无论是王老师的帮助小鸡、小鸭、刺猬解决雨伞的问题,还是高老师的游数学城堡,都创设了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开了个好头。
2.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标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两位教师都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且学生自己总结出搭配的方法,交换位置法和固定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了方法的优化。
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
3.教学设计符合数学教学规律。
两位教师注重了学生知识新旧的衔接和由易到难的特点,有效地设计教学流程,都是从两个数字能够组成几个两位数为基础,探索三个数字能够组成几个数,以复习旧知为基础,使学生很容易想到三个数字同样可以用交换法来组数,水到渠成掌握了交换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教学重点突出。
建议:1、王老师的教学内容在稍加拓宽,将生活中的应用解决问题会更好。
2、在学生活动后,高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长期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提高很快,同样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搭配》评课稿2《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对这一领域的设计思路,课标中有这两段话是值得关注的:1、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2、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下面我将结合刚才老师的发言以及个人的拙见作一下简单的点评。
柯老师这堂课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能结合学生的年龄认识特点,合理地整合教材,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使这一节课出现了几个亮点: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柯老师以“选择衣服——去动物园的路线-——猴山握手”三个情景串联起,用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学习组合和排列,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有序思考,贴切而自然。
2、注重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师始终把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如老师在课的导入环节就让学生思考:老师怎样不重复、不遗漏地和全班同学握手?引出本课的关键字眼——要有顺序。
在“穿衣服”环节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搭配方法后,通过“比一比”优化出有序的搭配方法。
步步深入,重点突出,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参透数学思想方法。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在教学搭配一套衣服,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确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确定下衣,由下衣搭配上衣。
这样学生对“排列和组合”意义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存在瑕疵,对于本课有以下几点建议:1、对学生要“放得开”。
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老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2、善用学生中的“错误资”。
如在情景一:2件上衣和3件下衣可以搭配几套衣服,此环节让学生汇报中有学生说3种、7种、8种的,老师可以抓住这生成资,让这些学生展示他们的搭配方法,从而让搭配由“乱”到“不乱”,也就体现了“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总之,课堂中呈现的生成资可以让老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教学中的难点也将不攻自破。
《搭配的学问》评课稿
《搭配的学问》评课稿《搭配的学问》是一节综合实践课。
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基于儿童的认知规律,站在儿童的视角设计教学。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搭配方法的过程,逐步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并能用符号表征搭配方案,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寻找搭配方法时“从乱到不乱,从不全到全,从无序思考到有序思考”的过程,在探究中体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初步具备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重点从“本课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搭配方法的过程,逐步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这一目标达成情况入手,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以点评。
具体如下:1.在分类整理信息中为有序思考做好准备教学以搭配服饰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信息、整理信息,为接下来的有序搭配做好准备。
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渗透,搭配时先要分类整理信息,即明确搭配对象和搭配对象的数量。
2.在操作中让学生掌握不重不漏的搭配方法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摆的过程,可以放大无序搭配带来的搭配无条理、结果不全面的操作障碍和思维障碍,从而产生要用一个搭配对象去依次搭配另一个对象这一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调整。
体会到搭配的策略是先确定一个搭配对象,用它和另一种搭配对象中的每一个依次搭配。
这样的操作强化了搭配的步骤,先怎样,再怎样,既将隐性的思维显性化,也抓住了搭配方法的关键所在,使学生初步树立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中,设计了摆一摆之后,同桌说一说以及集体反馈交流活动。
在交流对比中,展方法,理思路,体会搭配时“从乱到不乱”“从不全到全”“从无序到有序”的策略,明白不管是先确定帽子还是先确定裤子,只要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够不遗漏、不重复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从而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
3.在符号表征、记录搭配结果中深化有序全面思考教学中设计了记录搭配方法的活动,让学生在画一画、写一写中记录搭配方法,在交流中体会方法多样化和借助符号表示的简洁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及评析9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及评析9篇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及评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五册教材p26——27《搭配中的学问》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第5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
配菜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摆学具、画搭配路线图、画表格等方式,逐渐抽象出有序搭配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教材向学生提供了星期一、三、五的3张菜单,每张菜单上均有几个荤菜和素菜,如果按一荤一素的方式搭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最后找到搭配的规律。
也可以先出示星期五的菜单,让学生一个荤菜一个素菜进行搭配,学生很可能出现遗漏和重复,激起学生寻求怎样搭配的方法和愿望。
然后从最简单的开始研究,再出现星期一和星期三的菜单,由学生自主探索怎样有序思考,得出有几种搭配的方法。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本节课设计时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了,将知识融汇于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体会有序思想,掌握关于搭配中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交流与讨论去解决问题。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为持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搭配中的学问的评课稿
搭配中的学问的评课稿
听了我校数学骨干教师梁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收获颇多。
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梁老师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情景串,以两位同学早餐吃是什么导入新知,巧妙地设计了本周老师到职工食堂吃早餐,请同学们给老师搭配出一份营养早餐的情景,以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融入整节课的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梁老师精心设计了给马戏团的小丑搭配服装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
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等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操作、方法多样,且踊跃展现自己,从而充分领悟到:搭配要遵循有顺序地搭配,而且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
三、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游戏等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本节课的`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
如“营养早餐的搭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总之:梁老师能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收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一、评《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对这一领域的设计思路,课标中有这两段话是值得关注的:1、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2、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由这两段话来观照“综合与实践”课,我们可以发现,关键词就是两个“数学活动”及“数学思考”。
那这两方面是什么关系呢?是谁高谁低?还是并列?其实应该是相融互促的关系。
即:数学活动要能启发促进学生思考;而学生的思考又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这才是综合实践课的价值。
具体到这节课,我认为我们听这节课,最值得观察、思考的就是:操作活动是否有实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以此来观照方老师的这节课,可以发现这节课在几个方面都给我们上好综合实践课做出了很好的示范:1、活动有趣味毕竟是三年级孩子,爱玩爱动。
怎样把一个个零散的数学活动变成孩子们想参与爱参与的活动呢?方老师很有办法,她用“看、吃、玩”生活中孩子们最爱的三件事,串出一个情境串,吸引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乐不思蜀。
活动的趣味性是活动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2、活动有层次从用学具卡片摆搭配方法,到不用学具摆,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示搭配方法,这渐进的活动也迫使学生逐渐进入深层思考。
每个活动都不是一场走秀,而是一场带着问题操作的数学头脑风暴,给孩子们带去深层体验与感悟,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成长收获。
3、活动有比较在各个活动汇报时,方老师很注意倾听孩子们的不同想法,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适时地将不同想法进行比较。
“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还能表示得更简洁吗?”、“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等一系列追问,将学生的思考推进深化,很好地将“一一对应”、“优化”、“符合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暗藏于这些追问、思考中,提升了这节课的数学价值。
数学《搭配中的学问》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
数学《搭配中的学问》优秀说课稿数学《搭配中的学问》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搭配中的学问》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搭配中的学问》优秀说课稿1《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一的内容。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他们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但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对有序搭配有一定的模糊意识,缺乏理性层面的思考。
《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
本节课注重体现这一要求,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重在让学生感受有序思考的意义的同时,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目标定位: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并感知有序搭配的意义和方法,本节课我活用教材,抓住学生心理,以游览武穴为情境主线,让学生在情景化、或动画、情感化的探究过程中,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
为此,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与策略。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体现本课教学的核心价值,我制定的重难点是:渗透有序思考方法为教学重点,理解求两种不同事物组合数的方法为教学难点。
并通过分层操作、语言内化、分析比较的学习方法突破重难点。
为了使精讲精练落到实处,我的教学时间初步安排如下(略)教学步骤:一、直面现状,初步感知有序意义。
开课伊始,我这样引人: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咱们的家乡?瞧,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导游。
(课件出示小导游欢欢及录音: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能为你们服务,为了能给你们留下一个好印象,我想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些衣服你们能帮我搭配一下吗?)课件出示两件上衣、三件下装。
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老师这堂课上的很成功,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具体亮点如下:亮点1:教师状态热情饱满,语言准确清晰响亮,因此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率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亮点2:这节课有很多问题都问的很精彩,问题指向性很强,首先通过交流、思考问题“他这样搭为什么你们一下子能记住?”让学生很容易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
再通过问学生“只能从帽子出发去连吗?还可以怎么连?”引出不仅可以先确定帽子搭配,还可以先确定裤子。
接着在对比、交流多种表示方法时,提出问题“谁看懂了?谁想说点什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认真思考、对比各种表示方法,培养符号意识。
亮点3:加入手势语言让学生在“动”中理解算式模型,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乘法算式的原理。
对本节课的建议:在面对学生答错的情况下,要多关注答错学生的想法,及时的给予鼓励或表扬,让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不留遗憾地坐下。
亮点:1.语言亲和有感染力,听起来很温暖。
与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尊重孩子们的课堂生成。
在学生自主探究后,选出了多种学生作品,并让孩子们充分表达,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在学生汇报时,教师层层递进地进行引导,由文字到画图,再逐步引出用图形及字母表示,并且很细致的说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点供学生去选择,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到用符号来表示的简洁清晰,从而建立符号意识。
3.课前准备充分,重难点把控到位。
在本节课重难点突破环节,分配了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发现,针对各中学生的生成处理得非常细腻。
思考:用大小不同的圆来表示不同的物品,这个例子的出现是否合适?不同大小的圆都属于同一种图形,都用来表示帽子和裤子容易产生混淆。
本节课的亮点:1.娟娟老师对课堂环节、细节、知识点的处理很扎实,从头至尾很有思路,学生的思路也很好。
2.老师语言都特别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废话,善于把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不会代替。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在《搭配中的学问》这门课程中,老师讲解了很多有关词语搭配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教学风格幽默风趣,让我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很开心。
下面我将从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这门课做出评述。
首先是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词语的搭配问题。
内容包括有关搭配的概念、搭配的重要性、搭配的原则以及如何寻找搭配等。
老师把内容安排得很有条理,从基础知识入手,先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词语搭配,接着讲解搭配的原则,最后教授了如何用搭配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总的来说,课程内容很紧密,将搭配相关的多个方面全面介绍,老师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
其次是教学方法。
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老师生动活泼,这让我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
老师通过互动和讨论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并通过举例实操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这让我们在学习中更容易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讲课流利,语言表达清晰,让人容易听懂。
总之,老师很注重与学生互动,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课程的知识。
最后是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了搭配这一词汇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平时的写作和表达中经常犯搭配错误,但现在,我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判断单词之间的是否搭配。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通过搭配来扩大词汇的使用范围,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门课程不仅使我对搭配的认识得到了提高,还帮助我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总的来说,《搭配中的学问》这门课程让我获益匪浅。
老师在讲解搭配相关知识时,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综合优化,这让我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掌握了搭配相关的知识。
我相信,在这门课的指导下,我会更好地运用自己的词汇知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非常感谢老师在教学中给予我的帮助和指导。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通用7篇)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通用7篇)《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篇1《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实践活动课,教材以配菜为素材,提供了3天菜谱供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配菜活动,作为主例题,而将衣服的搭配(2件上衣和2件裤子及一件裙子)作为巩固练习,试图让学生体会搭配中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两位老师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客为主”都以衣服的搭配作为主例题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回顾两位老师的课堂,都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凭借有效学习支持学生的学习,有探索和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真实和扎实。
下面具体回放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再次品味两们老师的良苦用心。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因此,两位老师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
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以学生最常接触的搭配衣服为情境,营造氛围,用“猜一猜”活动,将现实和课堂、生活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猜一猜”:此环节两位老师都通过简单的情境将学生带到本课的主例题,都以“猜一猜”(2件上衣和2件裤子有一件裙子,上装下装各选一件,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够进行猜测和判断,但此时更多学生的搭配是零散的、无序的。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
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评课稿01 Microsoft Word 文档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xx集团搭建的这个平台,提供了这样一个供我学习的机会,不仅只是看到授课教师们今天上午的精彩,更让我全程参与到这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景创设”的研讨中来,陪着老师一路走过来的过程,也让我成长了许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今天上午的四节课,老师们在课中都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有效教学情景,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及教育理念,深深的震撼了我,这四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现我就xx红丽老师《搭配中的学问》一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与各位老师交流。
一、“有趣”一是课前谈话以趣引生xx老师非常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设计了与本节课有联系、有情趣的话题(礼仪之邦见面行握手礼)和学生愉快地进行交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内心很快产生一种亲切感。
正是有了课前的趣谈和情感交流,让孩子们在课堂中表现得那么轻松自在,那么自信满满,尽显真实愉悦的课堂。
二是课中设计趣味浓郁xx老师利用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小红和聪聪、明明去儿童乐园玩的情境,搭配衣服、选择早餐、开启密码门、选择线路这些贴近孩子生活并且很有趣的活动,让孩子能在有趣的玩耍中轻松学习本课的组合知识。
二、“有效”第一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xx老师在《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中,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握手游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去握,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课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测小红的穿法,帮小红搭配上装和下装。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下面我将个人的拙见作以下简单的点评。
何老师这堂课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能结合学生的年龄认识特点,合理地整合教材,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使这一节课出现了几个亮点: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张老师以“为美羊羊选择衣服——为懒羊羊选吃的-——为喜羊羊选路线”三个情景串联起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有序思考,贴切而自然。
2、注重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师始终把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在“穿衣服”环节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搭配方法,因为三年级学生较小不会用完整的数学用语来表达,这时老师给学生了一个温馨提示让学生做到了完善、有序的表达和思考。
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表达方法。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在教学搭配一套衣服,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确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确定下衣,由下衣来搭配上衣。
这样学生对“排列和组合”意义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
在搭配食物中老师先引导学生认知什么是素菜,什么是晕菜,成功地引导学生将食物进行分类,然后用学具摆一摆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快搭配出了所有的搭配方案。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存在瑕疵,对于本课有以下几点建议:1、对学生要“放得开”。
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老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2、本课何老师将搭配方案连一连,我个人认为这应该将字母表示图形表示等各方法加大练习,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用多种方法表示及解决问题。
《搭配的学问》评课稿
《搭配的学问》评课稿针对本节课我发表一下我的个人观点:我认为《搭配的学问》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开始创设猴山情境导入,很巧妙的串联整个教学环节。
其次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师生配合的很默契。
整个教学流程很清晰,从搭配衣服(学生动手操作)、搭配早餐到拉一拉组成两位数、再到回猴山到儿童乐园有几条路,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遵循学生接受知识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孩子们对新知的理解得深,记忆的牢,自然教学效果好。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形式,方老师在这方面的展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但是这节课对于教材的编排我有一个疑问:本节课与二上的《搭配》有哪里不同?1、在教材中的地位。
组合与排列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
”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
在三年级上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突出教学的.重点。
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三上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组合和排列。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如学具操作、画简图、文字形式罗列、连线等)把排列组合的结果罗列出来(即有哪些组合或排列),使学生学会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来表达排列组合的方法。
《搭配中的学问》三年级上册评课稿
《搭配中的学问》三年级上册评课稿尊敬的评课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小学三年级××班的××,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分享我对《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的评课稿。
首先,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展开评述。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1.了解什么是搭配,学会如何正确地选择搭配的词语;2.掌握一些常见的搭配词组,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搭配,掌握一些常见的搭配词组。
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选择搭配的词语。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搭配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搭配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
2.知识探究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搭配词语的要求和特点。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搭配词语的分类整理,并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配对练习,确保学生深入理解搭配词语的概念。
3.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多种合作学习方式,如小组讨论、实践运用等。
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搭配词语,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感。
4.巩固和拓展通过游戏等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
例如,学生进行词语搭配游戏,以加深对搭配的理解,并通过综合运用搭配词语进行句子填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这堂课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到搭配词语的学习中。
通过观察、分类整理、配对练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增加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我还设立了一些巩固和拓展的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激发他们的语言兴趣和表达欲望。
其次,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我应该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贺老师的《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特点:一、课前活动设计的好。
1、教师和学生不同方法的握手,为这节课的学习搭配做好了铺垫。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
例如在衣服搭配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在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确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确定下衣,由下衣来搭配上衣。
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贺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有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总之,贺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课四步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杨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
《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解东二小杜彩云魏老师今天的《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具有极强的层次性。
本节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菜谱搭配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时,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简单问题入手,逐步加深难度,从看到摆到画最后到发现规律,层层递进。
让学生经历了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的过程,借助动手摆学会有序思考,利用画图体会符号表示的简洁性,通过探寻规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层次清晰,步步深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2、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
”上课伊始,以“饭店开业,推出新菜谱”的情景导入,先让学生帮助搭配一荤两素,再让学生搭配两荤两素;然后由食物的搭配引入到穿衣的搭配衔接自然流畅,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路线的搭配以及数字的搭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高,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3、在操作中感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在操作中感悟数学,体会数学。
本节课教学中魏老师注重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由于组合知识的抽象性,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在行动中感受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使学生在互相补充,互相交流中提高,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汇报进一步扩大了交流范围,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加深学生对组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的锻炼机会。
4、语言简洁指导性强,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解决策略。
魏老师课堂语言非常精炼,问题指向性明确,小结指导性强。
本节课在探究穿衣搭配的问题时引导学生探究多种形式的解决策略:连线、标序号、文字叙述等,让学生体会最优化策略。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4份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4份《搭配中的学问》是“综合与实践”板块的内容,“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本节课主要围绕在两类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搭配的问题,属于排列与组合问题中比较简单的组合类型的问题。
教材创设了三个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分层次、有步骤地展开学习。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在观察、操作、想象、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序思考并解决有关搭配的现实问题,初步获得有关搭配的活动经验。
探索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回顾老师的课堂,亮点有很多,具体如下:1.由易到难,教学层层递进本节课老师通过马戏团小丑搭配服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时,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简单问题入手,逐步加深难度,先观察想象,再用学具卡片动手操作,接着用符号表示,最后在有序思考的过程中抽象出算式模型,整个过程层层递进,也让学生逐渐进入深层思考。
2.动手实践,发展有序思维本节课老师注重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在学生探究排列组合问题时,在教学中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直观感知、对比无序摆和有序摆,让学生体会到有序思考在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时的重要性。
3. 对比交流,培养符号意识在各个活动汇报时,老师很注意倾听孩子们的不同想法,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将不同想法进行比较。
“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这几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等一系列追问,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思考,不断优化表示方法,培养符号意识。
4.语言简洁,板书富有条理老师课堂语言精炼,问题指向性明确,小结指导性强,板书重点突出。
我的思考:1. 学习单中第一个部分目的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搭配方法,在有序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但其中的实物图片会引起学生的注意,部分学生直接在实物图片上连线表示搭配方法,这不利于学生联想到其他用符号表示搭配方法,这里是否可以把这几个实物图去掉,文字中的“我是这样想的”改成“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这几种搭配方法”,这样可能会生成更多种的记录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配中的学问》的评课稿
《搭配中的学问》的评课稿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从事探索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
《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
陈丹凤老师与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本课时,都能以直观的内容为主,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两节课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下面就两节课的亮点说一说:
一、情趣设计诱其乐思
着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习的动机。
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
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中高度注意,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
学生一旦有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两位老师都能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陈丹凤老师以笑笑过生日为主线,巧妙地将选择衣服——选择路线——吃午餐——送礼物等生活素材串联起来;何立娜老师则以自己国庆游世博为主线,将选择衣服——吃早餐——选择路线等生活素材串联起来。
两人都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二、猜想求证诱其创思
猜想是一种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中的发现法,是一种创造性的直觉思维方式,是关于数学规律的联想和设想。
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保护这种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证欲X,进行不懈的自主学习。
两位老师都能在学生探索问题(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上衣和下装各选一件,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之前让学生进行猜测想象,之后告诉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具体的操作活动来验证,以此来激发学生求证的欲X和学习的兴趣。
三、动手操作助其深思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小学生思维是形象的。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在新问题中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想法。
两位老师课前都精心准备了衣服模具,让学生用摆的直观方式来表达搭配效果,使得抽象的排列组合知识变得形象易懂,之后,老师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连一连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实物操作到图形符号的过程,一步一步地从形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将数学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
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找到按顺序,不重复,不漏掉的排列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衣服时,引导学生不仅可先确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确定下衣,由下衣来搭配上衣。
对知识点进行了拓展,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总之,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她们追求课堂教学有效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我也提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陈丹凤老师在引导学生直观排出衣服的搭配方法后,提问学生:如果不能去动这些衣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表示它们的`搭配方法学生的方法很多,也很好,并且呈现的生成资源可以让老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中看到方法的“优化”过程,这节课到这里
已是高潮,但美中不足的是,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看看用哪一种方式来表现更简单明了),而是让学生呈现出的优化资源白白浪费。
应该说数学学习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不断让学生从形象中抽象出来,而非让学生一直停留在表象中,这样对学生思维发展也是不利的。
何立娜老师在这一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选择路线的教学设计中,先安排2对3的路线,再安排2对4,2对5的路线,层次不断提升,并有意引导学生说
2对3的路线其实就是2个3,2对4的路线其实就是2个4,其用意就是要抽象出用乘法来算出排列的方法,这是搭配算法的最高境界,但可能是由于时间不够,最终老师没有对此进行总结,学生也没有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没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