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一、基本结构 根据近年高考题的分析,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1、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2、问题:主要有八大类 (1)概括归纳、说明类的试题 (2)背景、条件、原因类的试题 (3)影响、意义类的试题 (4)启示、认识类的试题 (5)特点、特征类的试题 (6)分析、比较类的试题 (7)开放性设问、小论文类的试题 (8)评析、评价类的试题
(2016·海淀期中)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历史上 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 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按 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 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 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 事其上,则诛”。
——苏渊雷著《读史举要》
材料二 普通批评宋儒的人,大都把宋朝国势的衰弱,和宋明之亡于异族归罪于宋明儒 学,说宋儒只知道“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甚至于说宋学盛行时期,就 是民族衰亡时期。宋明理学,好像是不祥之物似的。在我们看来,这都是只就表面立论, 似是而非的说法。宋朝之受制于异族,似乎主要的应该向军事和政治方面去求解释。开 国时的大政方针有了错误,致国势积弱不振,到了中期和南宋以后,以格物穷理为职志 的道学家出来,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没有政权,更没有兵权,而且他所专门研究的问题, 也只是宇宙、人生、文化、心性方面的根本问题,对于军事、政治、财政并没有直接关 系。把由开国时国策错误所引起的危机,大政治家如范仲淹、王安石尚无法挽救的危机, 强要程伊川、朱晦庵这些道学家负责,恐怕走错了门道了吧。
——贺麟著《文化与人生》
材料三 归根结底,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形成,从横的方面说,是反映一定 的社会经济生活,从纵的方面来说,则是继承着若干历史的传统而又显出它本身的时代特 征来。
——苏渊雷著《读史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来源。谭嗣同所 言“秦学”“荀学”分别是指什么?他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14分)
(2)同:君主不是天生的,其出现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君主应民众的需求而出现;反对君 主专制;君主应为民谋公利。 异:黄宗羲出于传统思想,强调君主个人的道德自觉;谭嗣同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认为 君主是人民的选择,民可废君,具有民主思想。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 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①找材料间的联系。主要是指有两则材料以上,问依据材料一、二作答的 ②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主要是指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③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 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Baidu Nhomakorabea 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 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 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特别提示】 根据题目的“答项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背景):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评价):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积极(推动了)+消极(局限性)(阻碍了),但要要 分清主次。 时空影响:对本国+别国影响,对当时+后世影响。 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由……到……; 趋势:越来越……等。
5、答(组答案):组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详见下面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 ①要点化: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 因此,在组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 ②系统化:组答案时,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 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组织答案,这样往往可以避免答案的重复 和遗漏现象。 此外,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特别提示】 “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教 材(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 先根据设问的指向,联系相应模块、单元或专题的历史知识,根据设问要求 (特别是内容词和限制词),选择相应层次的历史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 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 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
二、解题技巧 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
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 题都毫无意义。 审题分两步:
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读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处” (引言包括题头、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哪一类;正文包括表格的标头、 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明确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关键词等限定词,同时最好对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处包括 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
(3)请以材料三中的观点归纳明清之际儒学的时代特征。(4分)
第(3)问,从儒家思想呈现出新特点的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说明时代特征。
(3)特征:明清之际的儒学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具有反传统、反教条,反君主专制,追求个性解放等的早期启蒙思 想的特点。(或反映了传统儒学向近代社会转型承古萌新的特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 ‘德治’思想(敬德保民)”“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 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结合所学,分析概括时代背景及思想来源。第 二小问,根据“秦政也,皆大盗也”“荀学也,皆乡原也”分别指出其含义。第三小问, 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影响。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 ①简单化:组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以便于阅卷老师快 速阅卷定分。 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总是答得太多。然而,高考阅卷的速度 很快,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 更何况,言多便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专业化:组答案时,语言除了要做到简单化外,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 语言组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 (要将试题设置的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 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是答原因还是影响意义等将试题“对号入座”); 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根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还有时空等限定词;问题 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后一问是前一问的答题依据。 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文综历史科 一般一个要点2--4分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 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可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 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为天下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 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 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 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最后:答题基本思路: 先材料后所学知识;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 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切记答案除明确要求之外,一般不要照抄原文(可瘦身、可增肥、可变脸)。 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
(2016·张家界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之,孔子作为封建社会文化的奠基人来看,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 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来巩固统治和防止贵族内部腐化, 所以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同时,又因为孔子生当春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矛 盾扩大,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 层建筑也摇摇欲坠。……从前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 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原也。”
答案:(1)背景:春秋时期,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处于大变革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 分封制与宗法制崩溃,奴隶社会走向瓦解;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 解,小农经济出现;思想文化上周礼崩溃,教育和学术下移;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等。 来源:宗法思想或者周礼“德治”思想。 “秦学”是指君主专制制度; “荀学”指儒学思想或者荀子思想。 影响:在维新变法时期,否定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宋朝国势积弱不振具体原因有哪些?宋明理学在 发展儒学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思想主张?(10分)
第(2)问第一小问,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深刻教训,地缘政治角度分析原因;第二小问, 从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的角度归纳思想主张。
(2)原因: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影响,宋初削弱武将的兵权;宋的统治中心在中原,不便 于控制北方异族;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国家财政危机。 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天理就是作为 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提出“心即理 也”是世界的本原;“发明本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
答案:(1)观点:君权至上,民必须服从君主;君和民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各阶层必须尽 其职守;论证了君主盘剥人民的合理性。 评价: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6分)
解析:第(2)问,从“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 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古者以天下为 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和“君末也,民本也”“君也者,为 民办事者也”,可知相同点。从“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 之,则且必可共废之”,结合所学归纳不同点。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1)根据材料一,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按照这样的分工 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各守其职,各尽 其责”“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结 合韩愈的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评价。
3、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 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 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 两种情况: 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 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 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