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栖,寂寞沙洲冷。
以“鸿”喻人.借孤鸿不肯栖树而选择沙洲湿地,喻
自己宁愿在贬谪中饮恨孤寂,也不愿屈附权势的刚直,倔强。
总结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 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 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 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 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 写照。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 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 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 高。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总结:
从词的小序中的来看,这首词写的
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感 受,然而,词人实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 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自然界 的风风雨雨遇上了只需坦然面对,仕途 与人生旅途中也免不了坎坎坷坷,有了 这种坦然的态度就能处之泰然,就没有 过不去的难关,最终会“山头斜阳却相 迎”“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教版(必修四) 《苏轼词二首》
整体感知
上阕: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随想 下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草鞋。
吟唱长啸,表现泰然 定风波 自若的情态。
形容微寒。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以下四首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请分析苏轼在这五首词中的内心情感以及发展变化的过程。
西江月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 眉头鬓上。 影。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 凄凉北望。 冷。 定风波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 生。 子规啼。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 也无晴。 唱黄鸡。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 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 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 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 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 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 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 《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问题二:竹杖芒鞋虽然轻便,但在雨中使用,难免拖
泥带水,决不能与骑马的快捷相比,但作者为什么说它
们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明确二:这里的轻快不是指行走的轻快,而是 指心情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松,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 杜甫的“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中的 “轻”意思相同。既然心情轻松,大雨又怕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1080 1080 1082 1082 1083 词作
《卜算子》 《西江月》
诗句
思想感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 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 寂寞沙洲冷。 中秋谁与共孤光, 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 把盏凄凉北望。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念奴娇》 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 《定风波》 《浣溪沙》 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教版(必修四) 《苏轼词二首》
问题四:“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词中的“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
明确四:开始作者是带酒冒雨而行, 体验? 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 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 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 他似的。作者常常能于挫折中看到 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 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这里的 “料峭春风”似乎喻指“人生的逆 境和政治的风雨”,而“山头斜照” 则似乎喻指“人生的希望”。
人教版(必修四) 《苏轼词二首》
问题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五:这句话是词眼,其表层含义是: 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 一切都归于平静,风雨和晴朗都无所谓了; 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 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门前流水尚能西,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中期
后期
乐观豪迈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积极向上
洒脱旷达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 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 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 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 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 人。
本词托物寓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 (作 要赏析。
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
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
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
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拓展延伸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 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 拓展延伸
“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拓展延伸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 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栖,寂寞沙洲冷。
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本诗作简
苏东坡与黄州
苏轼贬居黄州四年有 余,虽遭宦途风雨,但 他能以豪爽乐观的性格 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 解脱出来。这段时期, 苏东坡作词约五十首。
黄 州 成 就 了 苏 余东 秋坡 雨。
苏 东 坡 成 就 了 黄 州 ,
苏 东 坡 与 黄 州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 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 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 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 护自己淳至的精神。其作于同 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 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问题一: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
人生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明确一:面对大雨,“莫听”表 现其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何妨”和“谁怕”则不只是 超然物外,甚至有点向风雨挑 战的色彩,“吟啸且徐行”表 现其潇洒安闲和泰然自若。这 体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倔强 的性格。 人教版(必修四) 《苏轼词二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作业
请结合身边的一些小事,用 《定风波》这一词牌填一首词。
定 风 波
苏轼
示范朗读
自由朗读
这首词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内容、情感等方面)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 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 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 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 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 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 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 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 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 “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 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栖,寂寞沙洲冷。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什么呢?“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
“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
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
人教版(必修四) 《苏轼词二首》 一身轻松。
问题三:“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 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然界的风雨 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 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 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 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 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三月七日,沙湖道遇雨,雨具先去,同道皆狼 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问题一: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 人生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问题二:竹杖芒鞋虽然轻便,但在雨中使用,难免拖
泥带水,决不能与骑马的快捷相比,但作者为什么说它
们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问题三:“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 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问题四:“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词中的“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 问题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 体验?
人教版(必修四) 《苏轼词二首》
从词的序言上看,此词写的是遇雨的一件小事,苏 东坡在这首词的取材立意方面给你怎样的启示,我们应 定风波 该学习什么? 三月七日,沙湖道遇雨,雨具先去,同道皆狼 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从小题材中提炼重大主题。在极为平常的生活小事中, 挖掘重大主题。(以小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