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活动包括四个环节
立法活动包括四个环节
立法活动包括四个环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1、提出立法议案。
2、审议立法议案。
3、表决和通过立法议案。
4、公布法律。
提交法律案件提交法律案件是我国立法的第一阶段,是法律审议,是通过和公布的前提,被赋予特殊权力的机关和人员向立法机关提出法律案件,将法律案件的审议提交到议事日程上,作为立法机关讨论的对象。
提交诉讼案件,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专属职权。
法律案件的审议法律案件审议,是指对立法部已经提出议事日程的法律案件进行形式上的审查和讨论。
在我国,法律案件的审议通常分为专门委员会的审议和立法部正式会议的审议两个阶段。
我国也有人民代表大会有关机关审议和批准的立法。
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机关以一定形式正式公布其通过的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批准的自治机关公布。
国务院通过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令上签字公布。
教育立法的科学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法制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教育立法应遵循教育法则。
教育的法则是以人的意志不转移的客观现实。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教育纪律,才能科学制定符合教育纪律的教育法律法规,按照教育纪律工作,使教育纪律尽可能符合教育纪律,从而保障和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
教育立法需要实现的可能性。
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取决于教育法律法规本身是否可行,即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各主体权利义务是否明确,可操作性。
教育立法要有实效性。
教育立法的目的是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各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
只有实现了这些目标,才会有效果。
立法法相关知识点
立法法相关知识点立法法是指国家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过程和制度。
它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介绍立法法的相关知识点,包括立法的定义、立法的程序、立法机关的职能等。
同时,还将探讨立法法在我国的运用及其意义。
一、立法的定义立法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程序,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的过程。
它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在现代法治国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立法的程序立法的程序是指制定法律所经过的一系列环节和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立法倡议:立法可以由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提出。
倡议者需要向立法机关提交正式的提案,明确提出立法的事由、目的和内容。
2. 立法制定:提案被立法机关接受后,进入立法制定阶段。
立法机关将组织相关专门机构或委员会进行研究、论证和草拟法律。
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法律内容合理、科学、准确。
3. 立法审议:立法机关将制定的法律草案提交给宪法机关或立法委员会进行审议。
审议过程中,将对法律的合宪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估和修正。
4. 立法通过:经过审议和修改后,法律草案最终由立法机关表决通过,成为正式的法律。
这个环节需要符合规定的表决程序,保证立法结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5. 立法公布:立法通过后,需要由国家机关对法律进行公布,并确保法律的宣传和执行。
三、立法机关的职能立法机关是国家制定法律的最高权力机关,其主要职能包括:1. 立法权:立法机关行使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
它要依法行使立法权,保证法律的合宪性和合法性。
2. 监督权:立法机关对法律的实施进行监督,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和公正适用。
它可以通过调查、听证、审议等方式行使监督权。
3. 补充权:立法机关可以通过制定和颁布法律的一般性规定和决议,补充维护国家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和权威性。
四、我国立法法的运用及其意义在我国,立法法是指国家通过宪法规定的程序,对各个领域的法律进行制定、修改和废止。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考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考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来源:智阅网考研政治冲刺复习,一定要好好梳理下各个科目的重要知识点,把框架搭建起来,在把握全局之下,针对重点、考点进行深度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刷题来查漏补缺和深化记忆。
下面我们分享思修与法律基础中法律部分第一节的重要考点,大家记一下。
一、法律的概念及发展(一)法律的含义(C级知识)1.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讲的法律通常是广义的法律。
2.狭义的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3.法律的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本质(C级知识)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法律所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
2.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和内容的法律。
(三)法律的特征(C级知识)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但法律只调整一部分重要的社会关系,并不会规范人们所有的行为,因而不会对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进行调整。
2.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主要有两点: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由国家保证实施。
3.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法律规定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受害人有权寻求法律保护和救济,法律规定的义务必须履行。
立法过程法律如何制定与修改
立法过程法律如何制定与修改立法过程是指国家机关根据国家利益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制定和修改法律的过程。
立法过程的规范化和合理性对于国家治理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立法过程的主要流程和法律制定与修改的一般原则。
一、立法过程的主要流程立法过程一般经历以下主要流程:议题确定、草案拟定、审议修改、表决通过等。
首先,在决定制定或修改法律之前,需要确定具体的议题。
议题的确定通常来自于公众的需求、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
接着,草案拟定是立法过程的重要环节。
草案的拟定需要立法机关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或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等人员进行研究、讨论和撰写。
草案应当明确法律的主要内容、条款和实施细节,为接下来的审议提供基础。
然后,立法机关进行草案的审议和修改。
该过程中,各方代表可以根据自身的观点和利益进行辩论和提出修改建议,这也是法律制定与修改的民主化体现。
审议过程一般需要经历多次辩论和修改,以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最后,立法机关对草案进行表决,并决定是否通过。
表决可以采用投票、签字等形式进行,通常需要达到法定比例的通过率才能使草案成为正式法律。
二、法律制定与修改的原则在立法过程中,有一些原则需要被遵守和尊重,以确保法律的质量和合法性。
这些原则包括:透明性、公正性、科学性、稳定性和法治性。
首先,透明性是立法过程的基本原则之一。
立法机关在制定和修改法律时,应当公开透明,使公众能够了解和参与到立法过程中,以确保法律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其次,公正性是立法过程的核心原则。
立法机关应当保证各方的利益平衡,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避免特定利益集团或个人的主观意志对法律的干扰。
此外,科学性是制定和修改法律的必要原则。
立法机关在进行决策时应当依靠科学的研究和数据,避免主观的臆断,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和实际可行性。
稳定性是法律制定与修改的重要原则之一。
确保法律的稳定性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012司法《法理学》辅导:立法程序
2012司法《法理学》辅导:立法程序立法程序,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法定步骤和方式。
我国的《立法法》对当代中国立法的程序进行了基本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程序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即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
1.法律议案的提出提出法律议案(又称立法议案),是立法程序的开始。
法律议案是指依法享有法律议案提案权的机关或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的关于制定、修改、废止某项法律的正式提案。
法律议案一经提出,立法机关就要列入议事日程,进行正式审议和讨论。
提出法律议案的关键是谁享有法律议案的提案权。
在我国,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个人和组织享有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法律议案的提案权:(1)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
依照法律规定,全国人大代表30人以上或一个代表团可以提出法律议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0人以上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
(2)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议案。
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
(3)国务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
2.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已经列入议事日程的法律草案正式进行审查和讨论。
审议法律草案,是保证立法质量、体现立法民主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法律更加完备和成熟。
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法律草案的审议,一般经过两个阶段:一是由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其中包括对法律草案的修改、补充;二是立法机关全体会议的审议。
法律草案审议的结果有以下几种:(1)交付表决;(2)搁置;(3)终止审议。
3.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是立法机关以法定多数对法律草案表示最终的赞同,从而使法律草案成为法律。
这是法的制定程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步骤。
表决时除了通过外,还可能产生另外一种结果,就是没有获得法定数目以上人的赞同,即不通过。
行政立法的程序
行政立法的程序行政立法是指政府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时候,根据立法授权的情况下,对特定领域进行法律的制定和规范,从而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
行政立法作为立法的一种形式,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行政立法的程序。
一、决定立法事项的机关行政立法是由政府机关来决定立法事项的。
在立法前,行政机关需要对立法事项进行评估,包括立法目的、实施效果、立法形式、立法例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判断,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立法。
二、起草立法文件立法事项确定后,行政机关需要制定来立法文件的草案,这个过程叫做起草。
在起草时,要充分考虑立法目的和社会行业需要,权衡利弊得失,确定立法方案。
同时也要注重立法形式和文本的规范性、准确性,以保证行政立法顺利实施。
三、公开征求意见制定立法草案后,行政机关需要对其发布公告,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公众可以通过公开论坛、公众咨询等方式进行发表意见,行政机关也将就公众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四、审议草案和修改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后,行政机关需要根据公众的建议,对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修改草案时,行政机关需要充分考虑建议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加以吸收和运用。
然后将草案提交给批准机关进行审议。
在审议过程中,批准机关将认真研究草案,并根据审查情况对其进行修改、补充或者作出否决决定。
五、公布经过审议后,行政机关需要将通过的法案公布,在公布之前需进行全文的校对和审查,确认其与已通过的草案相符。
同时,还应对公告、解释等相关事项进行规定,以保证行政立法的有效实施。
六、实施公布之后,新制定的法律文件就正式实施。
行政机关需要按照制定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做出行政决策、执行行政拘留、行政处罚及行政检查等,以推进实施工作的顺利实现。
上述就是行政立法的基本程序,每个环节都需要权衡利弊、尽职尽责,以保证立法过程的公开、公正、公正、合理和有效。
只有经过严格程序的规定和落实,才能使行政立法逐渐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环,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利益和福祉。
法律的运行包括哪四个环节
法适用的一般原理
第一,法适用的目标:即法律决定具有可预测性和正当性 第二,法适用的步骤:三段论(小前提即查明案件事实、大前提即选择适用小前提的法 律依据、结论) 第三,内部证成(三段论)和外部证成(证明内部证成适用的三段论的正确性):外部证成 中必然包含内部证成
法律推理
第一,法律推理的概念:法律人在根据一定的事实前提推理出一定的法律结论所必须 要适用的推理规则
第一,法的实施:把人们的抽象行为模式转变成具体行为模式。即=法的执行+法的适 用+法的遵守 第二,执法:专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公务人员依法进行行政管理,履行行政职能,实 施法律活动的行为 第三,司法: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部门 第四,守法,是公民、社会组织以及国家依照法律行使自己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的活 动 第五,法律监督:狭义是特指的国家权利机关对执法、司法、守法方面的法律监督;广 义是指对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对于行使法律权利履行义务活动的法律监督。 即法律监督体系=国家法律监督体系+社会法律监督体系
第三,字面解释、限制解释、扩大解释
第四,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解释体制:一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多级(最高法、最高检、 国务院)
法律的运行包括哪四个环节
法的本体从静态角度为人们介绍了法自身蕴含的特别性,而法的运行则是从动态角 度出发,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动态阐述对法的进行研究…… 立法 第一,立法:是将统治阶级意志上升到统治阶级活动,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的第 一次分配 第二,立法体制:主要为立法权限划分等制度,我国采取一元多层次的立法体制 第三,立法权:是一个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法律以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 第四,立法原则: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法制立法 第五,程序:提案,审议,表决和公布,备案 法的实施
立法活动包括四个环节
立法活动包括四个环节根据立法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基本程序包括四个阶段:提起法律诉讼,审议法律诉讼,投票进行法律诉讼,以及法律的颁布(1)提案。
全国人大主席团、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各代表团或30名以上代表,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事项的议案。
(2)审议。
是否将代表团或30名以上代表共同提出的法案列入议程,由国会主席团决定,或在提交议程之前,先提交有关委员会审议。
对考试意见。
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和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应当决定将议案或提案提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还是由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后提交报告,然后由主席团决定。
决定将其提交大会投票。
法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时,由主席会议决定是否将其提交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先交由专门委员会审议并提交。
报告,然后再决定是否将其提交给常务委员会审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通过法律程序审议后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议案时,法律草案应当在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分发给代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代表大会或提案国必须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作出解释。
在各代表团审议过程中,发起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并回答问题;有关组织机构应当根据代表的要求介绍情况。
(3)通过。
全国人大审议的议案,凡未在审议过程被提案人撤回或经主席团决定停止审议的,都要进行表决,“由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宪法和宪法修正案须经全体代表2/3赞成方为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议案,由它的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4)公布。
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案,皆以国家主席令形式公布,并同时宣布生效时间。
税法的立法流程
税法的立法流程一、提议阶段。
这就像是一场大戏的开场。
可能是政府部门觉得,现在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啦,税收方面得有点新规则啦。
比如说财政部或者国家税务总局,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或者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就会琢磨着提出一个关于税法的新想法。
这就好比咱们平时生活里,发现家里某个东西用起来不顺手了,就想着要换个新的或者改进一下。
也有可能是一些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他们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呢,在调研过程中听到了企业或者老百姓关于税收的一些诉求,然后就把这些想法带到立法的议程上来啦。
就像是大家把自己的小烦恼告诉了代表们,代表们就来想办法解决。
二、起草阶段。
一旦有了这个想法,那就要开始写草案啦。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呢。
就像咱们写作文一样,得有个框架,还得把各种细节考虑进去。
起草税法草案的专家们可就忙起来喽。
他们要研究好多东西,以前的税法是怎么规定的呀,现在的经济形势怎么样呀,国际上其他国家在类似税收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比如说企业所得税,那得看看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情况,不能搞出个规则来让企业都叫苦不迭。
这时候就像大厨做菜一样,要精心挑选食材(各种信息和数据),然后用合适的烹饪方法(合理的立法逻辑)做出一道美味的菜(完善的草案)。
而且这个过程还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好多部门的人要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商量、讨论、修改,就像一群小伙伴一起做小组作业一样,你一言我一语,争取把草案写得完美。
三、审议阶段。
草案写好啦,就像做好的菜要端到桌子上让大家品尝评价一样。
这时候就到了审议的环节啦。
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开始对这个草案进行审议。
人大代表们可都是带着人民的期望来的呢。
他们会仔细看这个草案,看看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是不是真的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对老百姓和企业有没有不好的影响。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热烈的讨论大会。
代表们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这个税收的征收范围是不是太宽啦,税率是不是有点高啦。
然后起草部门就得像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一样,认真地解释为什么这么规定,有什么好处。
法学知识点
法学知识点一、法律的概念及分类法律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用于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根据其性质和内容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宪法、民法、刑法、商法等不同领域。
二、宪法宪法是国家最高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和各项基本原则。
宪法具有以下特点:1. 具有最高权威性;2. 具有基本性和稳定性;3. 具有广泛适用性。
三、民法民法是调整个人之间财产关系的一部分法律,主要包括物权、债权和合同等方面。
民事行为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等。
民事责任主要包括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四、刑法刑法是调整犯罪行为及其后果的一部分法律,主要包括犯罪构成要件、刑事责任及其数种形式等方面。
刑事行为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组织等。
刑罚形式包括剥夺自由、罚金、缓刑等。
五、商法商法是调整商业活动的一部分法律,主要包括公司法、合同法、商标法等方面。
商业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
商事责任主要包括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六、国际法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一部分法律,主要包括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两个方面。
国际公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一部分规范,其内容包括领土完整、主权平等等;国际私法则主要解决私人在跨国交易中相关争议。
七、判例法判例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作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裁判,又称“先例”。
判例可以作为类似情形下裁判人员的参考依据。
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强调判例,而大陆法系则不重视。
八、立法程序立法程序是指制定和修改各种类型的立法文件所必须遵循的程序。
在中国,立法程序由四个基本环节组成:提出草案、审议草案、表决通过和公布实施。
九、司法程序司法程序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各种法律程序的规定和实施。
司法程序包括立案、审理、判决和执行等环节,其中审理环节又包括开庭、举证、辩论等。
十、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根据不同领域的规定,法律责任可以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等。
民事责任主要以经济赔偿为主,刑事责任则主要以剥夺自由为主,行政责任则以行政处罚为主。
立法活动基本要求
立法活动基本要求
一、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1、立法活动的目的是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保障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2、立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为基础,以民主协商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依据,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法律的统一性和科学性为目标,以实施的可行性为保证。
3、立法活动的基本程序是:提出立法议案,经过审议,报请国务院审批,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国务院颁布,发布实施。
4、立法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国务院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负责起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审议,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
5、立法活动的基本程序是:提出立法议案,经过审议,报请国务院审批,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国务院颁布,发布实施。
6、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是:立法议案应当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公众利益,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国际惯例,符合法律的统一性和科学性,符合实施的可行性。
立法活动包括四个环节
立法活动包括四个环节根据立法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四个阶段。
(1)提案。
全国人大主席团、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各代表团或30名以上代表,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事项的议案。
(2)审议。
是否将代表团或30名以上代表共同提出的法案列入议程,由国会主席团决定,或在提交议程之前,先提交有关委员会审议。
对考试意见。
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和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应当决定将议案或提案提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还是由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后提交报告,然后由主席团决定。
决定将其提交大会投票。
法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时,由主席会议决定是否将其提交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先交由专门委员会审议并提交。
报告,然后再决定是否将其提交给常务委员会审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通过法律程序审议后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议案时,法律草案应当在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分发给代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代表大会或提案国必须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作出解释。
在各代表团审议过程中,发起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并回答问题;有关组织机构应当根据代表的要求介绍情况。
(3)通过。
全国人大审议的议案,凡未在审议过程被提案人撤回或经主席团决定停止审议的,都要进行表决,“由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宪法和宪法修正案须经全体代表2/3赞成方为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议案,由它的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4)公布。
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案,皆以国家主席令形式公布,并同时宣布生效时间。
2019考研政治冲刺思修高频考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现在已经是2019年考研的冲刺复习阶段,考生们在政治上的复习力度会加大。
下面考研小编整理了一篇“2019考研政治冲刺思修高频考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文章,把零碎的知识点总结出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1.法律制定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宪法和法律的指定、修改、废止和解释工作。
②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③国务院各部门——制定部门规章。
④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
⑤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⑥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性法规。
⑦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⑨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本行政区的法律。
我国立法贯穿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表达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诉求。
立法活动大体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四个环节。
2.法律执行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
3.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法的制定程序
法的制定程序第一篇:法的制定程序法的制定程序法律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律制定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补充或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步骤和方法。
我国的立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程序,即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等阶段。
一、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提出是指依法享有提案权的国家机关或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有关法律议案或关于制定、修改、补充、废止某项法律的建议。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0名以上联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军事委员会等有提出法律议案的权利。
二、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已列入立法日程的法律议案进行审查和讨论。
我国对法律议案的审议分为专门委员会的审议和立法机关全体会议的审议两个阶段。
三、法律议案的表决法律议案的表决是指立法机关对于经过审议的法律议案进行表决,正式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活动。
我国宪法规定,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的半数通过,宪法的修改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四、法律的公布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机关将表决通过的法律依法定形式公之于社会的一个法定程序。
我国《宪法》(1982年)第8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
第二篇: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模版)抬头xxxxxxxxx有限公司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操作规程内部文件规章制度制订程序【2012】001号第一章总括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的规章制度制订程序,使之符合法律规定,同时也为了提高公司的管理效能,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在制定涉及到员工重大切身利益关系的规章制度时,如员工福利待遇、员工奖惩、休假、考勤制度、员工守则等。
第三条、执行本制度时,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关于企业制定重大规章制度程序的规定。
法律的运行包括哪四个环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包括:立法、法律实施、法律监督、法律解释环节。
1、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规范的活动。
2、法律实施,也叫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包括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
3、法律监督又称法制监督,有广、狭两种理解。
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4、法律解释分为狭义说和广义说。
狭义说是指由一定的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为适用和遵守法律,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政策、公平正义观念、法学理论和惯例对现行的法律规范、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概念、术语以及适用的条件等所做的说明。
扩展资料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宪法是制定法律和完善法律体系的根本依据,任何立法活动都应当遵循宪法的要求,在宪法范围内进行。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维护宪法的权威。
要充分认识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切实发挥宪法的统领作用。
涉及法律变动的改革与决策,必须符合宪法原则,在宪法上找到依据。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必须在体系上做文章。
应遵循法治规律,围绕宪法构建法律体系。
在现有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形成一个上下有序、前后衔接、内部和谐、外部规范的法律规范体系。
立法活动包括四个环节
立法活动包括四个环节一、申请1、申请时效。
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应当在知道被申请人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60日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2、申请条件。
(1)申请人是认为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相对人;(2)有明确的被申请人;(3)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4)属于依法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5)相应行政复议申请属于受理行政复议机关管辖;(6)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3、申请方式。
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
4、行政复议申请书。
申请人采取书面方式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时,所递交的行政复议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1)申请人如为公民,则为公民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等。
申请人如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则为法人或者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2)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3)申请行政复议的理由和要求;(4)提出复议申请的日期。
二、受理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但是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
除上述规定外,行政复议申请自行政复议机构收到之日起即为受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上级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受理;必要时,上级行政机关也可以直接受理。
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
三、审理1、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准备。
(1)送达行政复议书副本,并限期提出书面答复。
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7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10日内,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简述立法程序的含义及具体步骤
简述立法程序的含义及具体步骤立法程序是指政府或其他立法机构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章等一系列文件来规范社会行为、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步骤,下面简述一下具体的含义及步骤:1. 立法计划的制定:立法机构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立法计划,明确立法的目的、范围、起草法律的机构和人员、立法程序等相关信息。
2. 立法机构的组建:根据立法计划,立法机构需要组建专门的立法机构或者由其他机构代建。
3. 立法会议的召开:立法机构需要召开立法会议,对立法计划进行讨论、研究和制定。
4. 立法草案的起草:立法机构需要根据立法会议的讨论结果,起草立法草案。
立法草案需要包括立法的目的、范围、法律条款、草案的起草机构、起草人等相关信息。
5. 审委会的审查:立法机构需要将立法草案提交给相关审委会进行审查,审委会可以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或者提出意见。
6. 立法草案的表决:经过审委会的审查和广泛征求意见后,立法草案需要提交给全体选民进行表决。
如果立法草案符合选民的意愿,则通过;否则,需要重新修改或者继续召开立法会议进行表决。
7. 法律的制定和发布:制定通过后,立法机构需要发布法律,使其成为公共法律文件,对社会产生影响。
立法程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不断完善和修改,才能够形成一部真正有效的法律。
同时,立法程序的公开透明也是保证法律制定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化的重要保障。
除了以上步骤外,立法程序还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和约束条件,例如立法机构的选举程序、法律发布后的修改程序等。
这些规定旨在保障立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确保法律的制定和发布符合公民和社会的利益。
立法程序是保障国家法律体系建设和公民权利、义务体现的重要环节,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积极参与立法程序,推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