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教学设计

庆阳五中 刘丽萍

内容属性: 探究为主 体验为主 知识介绍为主 复习练习为主

课型选择: 问题引探型 任务活动型 整体三学型

梳理练习型

【2013-庆阳中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酸碱盐的有关知识。

2.学会分析化学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及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创境激趣 铺垫导入

把握核心 认定目标

问题探究一:酸 + 碱 → 盐 + 水

√ 课时主题: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引学—理性探究

1.例题解析:小兰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

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

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及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猜想1:所得溶液可能呈,溶质是;

猜想2:所得溶液可能呈,溶质是;

猜想3:所得溶液可能呈,溶质是。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确定探究内容)

方案一:取样,滴加几滴石蕊试液,若观察到,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观察到,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三: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四:取样,加入生锈的铁钉,若观察到,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教师点拨】:酸和碱是否完全中和的验证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上述内容。

(在此期间教师巡视各组,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学生活动】

1.例题模拟:

化学课上,老师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了白色沉淀,滤出沉淀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请回答。

(1)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小明认为有以下四种情况,请你替他补充完整。

①NaOH;②NaOH和Na2CO3;③。④ NaOH、Na2CO3和Ca(OH)2 小琪认为只有三种情况,其中情况不可能,理由是

(2)为了进一步确定反应后溶液的成分,小强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你帮助他完成。

(3)小强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产生该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

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假设 成立,该假设成立说明老师做的实验是 (选填“恰好完全反应”“Ca(OH)2过量”或“Na2CO3过量”)。

【教师点拨】: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 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对反应后

反应器中剩余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分析推断】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可以确定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但其中是否含有氯化氢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若剩余溶液显酸性(含有H+),说明含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

现象:溶液变红色 溶液显酸性(含有H+),溶质中有氯化氢 乙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锌粒 现象: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丙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石灰石

现象: 。 【拓展提高】若要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纯净氯化钙固体,同学们认为可以

向剩余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然后经_______、蒸发等操作后即可达到目的。

设计实验方案:

问题探究三:碳酸盐 + 酸 → 新盐 + CO 2↑+H 2O 课堂检测 达标训练

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后溶液是否呈碱性?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的理解和掌握。

小结评价点拨提升

【说一说】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酸、碱、盐之间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A +

B =

C + D(D为水或沉淀或水和气体)

一般情况下,溶质的成分有以下几种可能:

1.C

2.C、A

3.C、B

做此类题时,努力做到:

1.读题中找到目的(实验目的);

2.读题后大胆假设(合理猜想);

3.做题中顺藤摸瓜(分析推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