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五年级级科学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级科学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培养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2.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并产生深深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并描述地形地貌的特点。

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地球仪、中国地形图。

四、教学过程(一)世界地形介绍1、视频导入通过播放新闻联播视频,介绍神舟十二号飞船的重大意义。

介绍三位宇航员的贡献,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2、出示宇航员们的照片,介绍这三位宇航员叔叔在太空遨游了三个月之久,终于赶在中秋节假期的前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与家人团圆了。

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收获,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进了一大步。

引导学生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宇航员叔叔凯旋归来。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宇航员悬窗后面是地球,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宇航员叔叔的视角去领略地球的风采。

3、出示地球转动的视频,从视频中,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预设答案:地球在不停地转动。

它是蓝色的,还有少量其他颜色。

引发思考,地球表面的颜色代表什么?地球一直在转动,那么你来猜一猜地球的表面会不会动呢?4、这是一幅世界地形图,仔细观察图片,跟同桌讨论一下自己的发现。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像拼图一样,你和科学家魏格纳一样聪明他也是这样想的,插入魏格纳的小故事。

魏格纳在病床上休息的时候看着世界地图,突然发现这幅地方好像拼图一样。

海岸线边缘惊人得吻合。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大陆漂移学说”。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外表》教学教案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知道地球外表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地球外表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目的:可以搜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可以画出地貌特征并分析^p 交流地貌特点。

科学态度目的: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开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外表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描绘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展有根据的猜测。

课前准备:PPT 课件、地形模型组件、各色彩泥、透明塑料板、网格纸、白纸、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各种各样的地貌风景图,让学生猜猜图片中的风景都位于哪里。

老师做简单介绍:这些美丽的风光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外表是什么样的。

结合学生答复,适时引导学生进展地貌的概括。

3.多媒体出示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图片。

地球呈现出风度的色彩和上下不平的外表,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初步感知地球外表的样子。

二、授新1.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理解地球外表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大气构成了地球上的气体。

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固体,水构成了地球上的液体。

地球从形成到如今大约经过了 45.4 亿年,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外表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外表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分组讨论同学们都理解哪些地形地貌,请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

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指导学生进展地形地貌的归纳总结: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湖泊等。

三、地形模型1.模型概念依地形资料制成的实地模拟造型或按立体效应制成的有立体视觉和形象的实地感观模型,统称为地形模型。

2.展示地形模型组件引导学生考虑怎样做-个地形模型,可以用什么材料做,不同的地貌应该用哪些颜色区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导语】地球⾚道半径6378.137千⽶,极半径6356.752千⽶,平均半径约6371千⽶,⾚道周长⼤约为40076千⽶,呈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积5.1亿平⽅公⾥,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表⾯的地形 【教学⽬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原、⾼⼭、盆地、湖泊、峡⾕、平原等。

地球表⾯有河流、海洋、⼭脉、⾼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是⾼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原、平原、⾕地、⼭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事先准备⼀些⾃⼰去过的地⽅的风景照⽚,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准备⼀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 1、教师⽤课件展⽰⾃⼰到外地旅游的照⽚,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吗?从照⽚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呢?能不能拿出照⽚来介绍⼀下呢?你可以说说那⾥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初步交流展⽰。

要求:出⽰照⽚,向⼤家介绍该地⽅,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照⽚上的地形,出⽰相关图⽚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平坦,起伏很⼩; 丘陵:⾼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丘组成; ⾼原:⾯积很⼤,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地势较⾼,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及其变化。

2.理解地球的排列形式和地球的形状。

3.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3.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难点1.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热身让学生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地球的印象和了解。

2.知识讲授1.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a.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2.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a.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a.通过展示视频或动画,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实验探究1.借助球体模型,让学生观察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等现象,了解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分享自己对地球表面变化和自然现象的理解;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疑问,帮助学生探究科学问题。

5.总结归纳1.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要让学生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并且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同时对我国的地形特点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通过对七大洲的位置划分游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之后结合图片、文字等多种信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教学重难点】认识常见的五种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聚焦1.提问:你有去旅行过吗?(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积极思考。

)师:(出示图片:呼伦贝尔大草原、长白山天池、桂林山水)同学们一定有很多亲身经历,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表面”这一课。

(引出课题)2.课件出示二维和三维的地球图片,从多个角度展示。

师:这是我们的地球(课件自由放大缩小呈现地球),你能看出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预设:陆地和海洋)3.小游戏:分一分(了解学生的对七大洲的认识)师:我们生活的陆地分为了七个大洲,老师要看看你们对七大洲的认识。

(邀请学生到讲台上对七大洲进行分类)其他同学看他是否正确。

北半球:亚洲、欧洲、北美洲南半球:大洋洲、南美洲、南极洲、非洲(非洲横跨南北半球)二、探索探索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①地球的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

②陆地大概占地球表面的30%,海洋占70%,陆地大部分在北半球,海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③地图上的陆地颜色越深,高度越高。

探索二: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1.认识五中基本地形:师:我们已经对世界地形图有了基本了解,那最常见的地形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材简析】《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了解什么是地形以及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学会一些认识地形的方法,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最熟悉的并非是旅游所见的地貌,而是自己的家乡的“地形”,但这种地形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模棱两可。

即使,学生平时听到过或看到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裂谷系、盆地”等地形的名词,而对于这些地形的名称和实际的地理意义无法作一一对应。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湖泊、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1、初步学习观察地形图的方法2、能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并与实景图像相对照,形成对地形的初步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研究地形及其变化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不同的地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地形图,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难点:区分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3D中国地形图、3D世界地形图各一张、记号笔、纸条10张。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磁铁、3D中国地形图、三D 世界地形图、橡胶篮球、班级记录大表、纸条。

【教学过程】一、现象迁移,聚焦主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橡胶篮球。

]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提问: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师小结:我们远看去是似乎光滑,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点】
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描述山地、平原、湖泊、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典型地形地貌的视频、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大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49 70.8%。

预设:地球表面有海洋、陆地,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陆地表面高低不同……
观看视频。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包括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2.教学难点: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陆地和海洋。

2.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师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学生举例说明我国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3.探究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教师讲解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思考。

4.观察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师展示地球表面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5.提高环保意识教师讲解地球表面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7.作业布置学生绘制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图。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和分布。

2.教师讲解与分组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回顾,加深了印象。

4.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足之处:1.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课堂时间安排不够紧凑,部分环节讲解过于详细,导致课堂气氛略显拖沓。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更多互动环节,如小组比赛、抢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时间,精简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通过展示真实地球仪,让学生触摸并感受陆地和海洋的质感差异,提问:“你们能感受到陆地和海洋的区别吗?”学生分享感受,教师进一步解释陆地和海洋的物理特征,如地形、海拔等。

2.教学难点: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内部构造动画,并提问:“地球内部的哪些运动影响了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学生观看动画后,教师引导讨论板块构造理论,并解释地壳运动如何导致海陆分布。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

1.《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上虞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从身边熟知的地形入手,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分组: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作业本、一封信【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观察PPT首页的地球图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张地球航拍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五年级科学上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群学
阶段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
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首学
阶段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地形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地球的表面》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地球的表面》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课《地球表面的变化》,主要介绍地球的表面特征及其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有山、水、平原等不同地貌,同时也能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2)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地球表面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2)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2)如何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小学五年级的第一节科学课,学生对于地球表面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

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环保知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加深对环保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让学生感知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2.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如高山、河流、平原、海洋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第二环节:讲授1.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山、水、平原等。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讲解:(1)高山:高山是指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常年积雪,有时还有冰川。

高山是地球上最美丽的景观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和气候调节器。

(2)河流:河流是指地球表面的水流,由于水的侵蚀和流动,河流在地球表面形成了许多峡谷和河谷,同时也是生物栖息地和重要的交通工具。

(3)平原:平原是指海拔低于200米的广阔平坦的地带,通常由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沉积而成。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_地球表面及其变化_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_地球表面及其变化_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当环境适植物会生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复习教案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材简析】“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即地形(地貌)。

本单元“变化”意味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的变化呢?这个单元以建模的思想帮助学生经历猜想、建立模型、模拟探究、形成解释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第1课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影响地形变化因素”的观点的机会;第2课承前启后,为3~4两课学习奠定基础;3~4课研究地球内因导致的地形变化;5~6两课研究地球外因导致的地形变化;最后一课进行总结,并探索人类对地形的影响。

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地球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模式。

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一课,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本单元共安排了7节课。

第1课“地球的表面”,作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素”这一观点的机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

本课的设计线索:对地球全貌的观察--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每一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

初步让学生建立一个地球尺度的概念,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貌的冰山一角,是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

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学习内容关联的同时,为今后更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

第2课“地球的结构”,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知;二是为第3、第4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

教科版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优秀教案1

教科版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优秀教案1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班级:姓名: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2、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

4、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家长签名:()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4、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6、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有些是猛烈的,比如地震、火山。

有时候也极其缓慢,就像喜马拉雅年复一年的隆起。

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家长签名:()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摸样吗1、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整块的岩石风化后岩石碎裂,碎石继续风化就会变成小石子和沙,这些小石子和沙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

3、“冷热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模拟实验研究计划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石块、镊子、盛水的烧杯等。

实验步骤:①点燃酒精灯。

②用镊子夹住岩石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③把加热后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观察。

④反复实验几次,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并伴有碎石屑脱落。

实验结论:冷热气温变化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家长签名:()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1、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6课)(精编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6课)(精编版)(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特点的信息;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3.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重点】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为学生呈现一幅从宇宙中观察地球的图片。

地球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2.谈话: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二、探索(一)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1.谈话:短时间内走遍全球观察地球表面的样子是不现实的。

地形图是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便捷的了解地形地貌。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观察世界地形图,尝试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插播视频)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图,你对地球表面有哪些认识?预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陆地表面摸上去高低不同,坑坑洼洼;如果学生说不出太多信息,教师可以适当追问,如: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目测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3.教师讲解: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确切的说,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约71%,陆地约29%。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示地势的高低,“坑坑洼洼”也正体现了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

(二)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谈话: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中国,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插播视频)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我国的地形图,你对陆地的地形地貌有了哪些认识?预设: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陆地上有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3.小结: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

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

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4、小组观察地形图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是文字加图片。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二、了解火山和地震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

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

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

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

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有什么现象产生?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⑶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⑷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土壤中有什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