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建国传说史料辨析

合集下载

_三国史记_高句丽本纪_史料价值辨析_以高句丽和中原王朝关系的记载为中心

_三国史记_高句丽本纪_史料价值辨析_以高句丽和中原王朝关系的记载为中心

[作者简介] 李大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编审 北京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006
·11·
东北史地 2008 年第 2 期
述新罗、高句丽、百济三政权著名大臣的生平事 迹。《三国史记》成书后即传入我国, 宋人王应麟撰 《玉海》卷一六记载: “淳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 明 州进士沈忞上《海东三国史记》五十卷 , 赐银币百 付秘阁。”淳熙元年为公元 1174 年, 距《三国史记》 成书不到 30 年的时间。但《宋史》卷二○三《艺文 二》也有关于《三国史记》传入中国的记载: “《三国 史记》五十卷。高得相《海东三国通历》十二卷、金 富轼《奉使语录》一卷。”作者在“五十卷”后加注了 “并不知作者”一语, 是否表明《三国史记》传入中 国的时间还要早, 或者流传下来的版本因为缺少 了作者的署名而不知作者为何人, 不得而知。不 过, 尽管《三国史记》很早就传入我国, 但笔者通过 《四库全书》电子版查询, 只有《玉海》、《宋史》、《小 学 绀 珠 》三 部 史 书 中 提 到 过 《三 国 史 记 》, 而 《玉 海》、《小学绀珠》的作者均为宋人王应麟。由此推 断, 迄至《四库全书》成书前, 《三国史记》在我国史 界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进入 20 世纪之 后, 我国学者开始引用《三国史记》的记载, 尤其是 20 世 纪 后 期 随 着 我 国 学 者 对 东 北 亚 历 史 研 究 一 度出现热潮, 《三国史记》成为研究东北亚历史的 一个重要资料来源, 尤其是高句丽历史研究更是 如此。
粗 略 统 计 , 《三 国 史 记·高 句 丽 本 纪 》 全 文 约 41000 字, 如果从字数的分布状况看, 第二类, 也即高句丽政权与中原王朝, 包括边疆割据政权 之 间 关 系 的 条 目 约 有 22000 字 , 占 全 部 字 数 的 53.66%, 其他三类则仅有约 19000 字, 占总字数 的 46.34%④。也就是说, 有关高句丽政权自身形成 和发展的条目虽然占多数, 但在字数上并不占有 优势, 从字数的分布看, 是第二类, 即记载高句丽 政权与中原王朝, 包括边疆割据政权之间关系的 条目字数占到了总字数的一半以上, 远远高出第 一类条目, 因此高句丽政权与中原王朝, 包括边疆 割据政权之间关系的内容是《三国史记·高句丽本 纪》内容最多的部分。也就是说, 通过对高句丽政 权和中原王朝关系记载的考察, 可以从一定程度 上反映出《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的史料价值。

高句丽国家的来源及传说

高句丽国家的来源及传说

[键入文字]高句丽国家的来源及传说在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奇异的故事:一个不堪日照的女子,曾经拼命躲避阳光的照射,可她越是躲避,那缕直勾勾的阳光就越是不依不饶,最终她还是被阳光逐而照之,并因此有孕在身。

几个月后,她产下一卵,刀砍而不破,直到有一天放在温暖的地方,才有一个男孩破壳而出。

这个生来骨表英奇、后来被称为朱蒙的男孩就是高句丽的开国之王。

不知是出于历史的风云际会,还是出自外人的误解,抑或是源于诸多印象的叠加,高句丽这三个不搭界的字,已被后人定义成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解读。

它既是这个王国的名字,又是这个王国中占主体地位的民族的名称,同时高姓还是这个王国国王的姓氏。

如果先拆开分析再连续地理解这三个字,它又有建筑于高山上的城堡(即山城)之意。

难道这就是这个处于长白山深处的王国及民族独有的生存方式和性格特征吗?由于这个民族几乎没有留下可以传承的信史,今天的我们只能从二十四史等史书中去寻找有关它的只言片语,可由于当时信息传播的滞缓,史官在述及这段历史时,往往带有极大的偏见和疏漏,以至于后人以讹传讹,想当然地把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与朝鲜半岛上的历史古国高丽混为一谈。

而实际上,高句丽兴起于公元前37 年,彼时汉武大帝驱动金戈铁马荡平四夷不久;高句丽被灭是在公元668 年,此时离不断向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兴师问罪的贞观皇帝去世也仅有20 年。

由此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帝王,先后为高句丽的兴、亡奠基,所以在这个王国的血液中就始终流淌着向中原王朝俯首称臣的基因,于是定期拜谒、纳贡也成了他们一项不成文的基本国策。

但这一切在公元668 年那个料峭的寒冬戛然而止,来自中土大唐的名将薛仁贵、李绩统率大军,直捣平壤,将高句丽这个顽挺了700 余年的王国从地理版图上一抹而掉。

可谁也不曾想到,250 年后,一个叫王建的三韩人在开京(今朝鲜开城)被部下黄袍1。

《魏书.高句丽传》口述史料探析

《魏书.高句丽传》口述史料探析

第3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月 Vol.36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阶段性成果(10&ZD085) 收稿日期:2013-09-14 作者简介:张芳(1979-),女,吉林敦化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

-111-《魏书·高句丽传》口述史料探析张 芳(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摘 要:《魏书·高句丽传》的口述史料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高句丽建国传说,二是高句丽基本概况。

魏收将上述史料纳入正史文献,增强了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凸显了史料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魏书·高句丽传》;口述史料 中图分类号:K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4)01-0111-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1.030The Oral History of Wei Shu•GoguryeoZHANG Fang(Institute of History,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arbin 150018, China)Abstract: The oral history of Wei Shu•Goguryeo includes two parts. One is the legend of Goguryeo; the other is the basic of Goguryeo. Wei Shu collected the data into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which enhanced the authenticity and credibility of literature and highlighted the value of historical research.Key Words: Wei Shu•Goguryeo ; oral history口述史料由来已久,“远古时代,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便把祖辈们的光辉业绩和他们自己与天奋斗,与人奋斗的事迹,辗转复述,传给后世。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史料价值评析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史料价值评析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史料价值评析张芳【摘要】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 .Basic Annals of Gaogouli was the chief source and the basic historical data reappearing the former glory of Gaogouli regime, it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in the aspects of Gaogouli's politics, diplomacy, culture and archaeology. Based on thre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paper carried on the classified analysis to its historical data, and obtained two conclusions, namely, treating its historical data earnestly which was inconformity with the Chinese official historical data,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uniqueness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是再现高句丽政权昔日辉煌的蓝本和基础史料,它在高句丽政治、外交、文化以及考古方面的史料价值不容忽视。

在区分了学界对待《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的三种不同态度的基础上,对其史料进行分类分析,得出两方面的结论,即认真对待其史料与中国正史史料的不一致现象,重视《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史料的独特性,使它更好的为高句丽的历史研究服务。

【doc】高句丽广开土王陵比定论的再探讨

【doc】高句丽广开土王陵比定论的再探讨

高句丽广开土王陵比定论的再探讨高句丽广开土王陵比定论的再探讨[日]滨田耕策着姚义田译一,序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集安县是高句丽中期王都的故地,史迹极为丰富,其中着名的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的陵碑屹立在此地.作为中期的王都,据《三国史记》记载,从高句丽第十代山上王于209年将都城从桓仁迁到集安,当时的丸都以后,到第二十代长寿王427年将都城迁到平壤为止,有二百多年.属于这个时期或前后期的坟墓有一万多座.集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是明治十六年末(1883)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酒旬景信中尉带回日本的好太王陵碑的双沟加墨本.近年来,昭和47年(1972)李进熙认为碑文是经酒句景和参谋本部有意窜改,在碑面上保留涂上石灰石而被窜改的文字.日本人最先来集安的是酒句景信,这以后有许多研究者来集安踏查(见附表一).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目前不知道的,如民间百姓和军人来集安.这些研究者在踏查中调查了集安地区许多独特的积石冢墓葬和山城,并对古坟壁画进行了调查和临摹,对陵碑也进行了调查.虽然时间很短,但都是精心踏查的,发表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极有待于今后当地的考古学者的调查研究.许多去集安的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陵碑的主人公的陵墓是哪一个,这一朴素的比定问题.在集安的地图上,很早就称作将军冢墓的积石冢和现在已崩坏,关野贞称之为太王陵及临江冢都在陵碑的附近.如附表一,有人推定将军冢是广开土王陵,有人推定太王陵是广开土陵,二说并存,直到现在.对这两个坟墓的考古学调查没有进行,而这种考古调查是比定的根据.学者们在现场所得到的印象在推定中起了很大作用. 另外,有效的文字资料也极少.这种比定当然要根据墓制的演变过程来进行,而墓制的演变是基于集安地区考古调查的成果.本文首无回顾一下白酒句以来的各种比定.综合一下各家论据,进行研究,再加上调查和考察原来比定论中不多的文字资料,及今天所掌握的文字资料,来比定广开土王陵是哪座陵墓.二,集安行和比定论(1)明治,大正时期最早去集安的酒匀景信于明治十六年(1883)末归国,向参谋本部呈送了一份关于兵要地志资料的搜集和调查成果的报告.不知这个报告现在保存在什么地方.但据佐伯有清的研究,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的陆军大学教授横井忠直所写的《高丽古碑考》后附有《碑文之由来记》.横井忠直从酒句报告书中选用了"有关广开土王碑及周边实查的那一部分",说报告是在"明治十七年七月以后,十二月以前"整理的①.据《碑文之由来记》,在集安,把当地的积石冢叫高丽坟.酒句在集安实查了称之为将军冢的积石冢古坟和后来关野贞以铭文砖来命名的太王陵积石冢古坟.在太王陵,酒旬驱使当地人挖掘瓦当和1o多个带铭文的砖,这些铭文砖是将此墓比定为太王陵的重要资料②.酒旬将广开土王的陵墓比定为高丽坟中的哪一个,在《碑文之由来记》中没有提到.另外,关于太王陵,横井忠直在《高句丽碑出土记》(载于《会余录》第5期,明治二十二年六月,亚细亚协会)说:"碑石傍有一大坟,宛然丘陵,而其形倾欹,势如被压,盖高句丽盛时,葬永乐太王之处."可知是把碑傍的"一大坟"即太王陵比定为广开土王的陵墓.但他并没有说是根据什么比定的.可能是认为太王陵在广开土王的陵墓碑傍边,以这两者的位置关系来比定的吧.酒旬带回来的双勾加墨本是作为史学的资料来使用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三宅米吉前往帝室博物馆,调查双勾加墨本和太王陵出土的铭文砖,发表了高丽古碑考》⑧(《考古学会杂~37—一志》2编1,2期,明治三十年二,四月).三宅米吉参照横井忠直的《高丽古碑考》,把太王陵的砖, 首次以图的形式全面介绍了砖的形状和砖上的铭文"愿太王陵安如丘固如岳",并将此墓比定为广开土王陵墓.砖的"铭文字体与碑文的字体一样,笔法也魍同,必是与碑为同一时代,或同一人所手书,此铭中的太王为广开土境王,那么,此古坟即是该王的陵墓,确切无疑."断定砖铭和碑文的字体一样,这只是直观的感觉.如后述,太王陵的砖铭是又一个字体,所以笔者不同意砖铭与碑文为同一字体的说法.所说的同一笔法是指砖铭的主旨是愿"太王"的陵墓安宁,这个主旨同广开土王的陵墓碑的特点是吻合的.三宅米吉认为所谓"太王"即广开土王.因此应把着眼点放到研究最早把出土此铭砖的太王陵认定是广开土王陵墓的根据.在酒句之后去集安的是陆军参谋本部员粟栖亮步兵中尉和仓迁明俊工兵中尉.言及比定论的是鸟居龙藏.鸟居龙藏受东京帝国大学之命,第二次来满州调查,首先来到集安.明治三十八年(1905)十月一日从奉天出发,经通化到集安.在《满州调查复命书》④(《官报》6734号,明治三十八年十二月九日)报告中,关于古坟,鸟居说:"这些古坟中最大的有十多个,这其中就有好大王的陵墓.我调查,拍摄了这些古墓."报告叙述了调查的概要情况.他没有对古坟进行比定.同年11月25日在东京人类学会的讲演会上,鸟居发表了演讲,其演讲记录《满州人类学的视察谈》④发表在《东京人类学会杂志》237,238号上(明治三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九年一月).鸟居介绍了在广开土王碑的周围有1300多座坟墓."碑建在冢的中心,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由此引起人们对比论中的一个视点——碑与墓的位置关系的注意.接着又图示将军冢,介绍了积石冢的形状:"支那人叫将军冢,朝鲜人叫好太王冢.……这个冢全部是用化岗石砌筑的.七层,高约四丈,冢底层四周用大石支撑.""墓中的石棺一方是好太王,一方是皇后."鸟居因袭朝鲜人把将军冢比定为广开土王陵墓的口传.之后,鸟居多次提到比定论.鸟居把将军冢和太王陵弄颠倒了.这个预兆是鸟居于明治四十年(1909)三月五日开始的43天的第五次满州旅行.归国后发表了《南满州旅行谈》@(《东洋时一38一报》131卷2号,明治四十二年八,九月),在其文中提到的.鸟居在文中介绍了集安的坟墓,"此处的冢多是花岗岩砌筑的,外形巨大,高三丈八尺余,象一个倒置的大斗,由下向上逐渐变小,共七层.在第七层上有堆土的痕迹,可能是墓上建有殿堂."正确地介绍了将军冢之后,又说:"除此之外,还有一所称作将军冢的坟墓",将太王陵坟墓误称为将军冢.这种误认在《鸭绿江畔洞沟高句丽的遗迹》⑦(《东洋时报》137,140号,明治四十三年(1910)二,五月)中又进了一步.该文在介绍太王陵的砖时,说"这是将军冢出土的砖,是陆军某氏送给东京帝室博物馆的.这块砖上书写有文字:'愿大王之(原文如此)墓安如山固如丘(原文如此)',大概是好太王墓的墓铭.可疑的是,这些砖是此墓(鸟居说的将军冢,实际是太王陵——笔者)出的吗?还是前面所说的冢(实际上的将军冢——笔者)出的呢?现在一点也不清楚.总之,不管是哪一个冢出的,这两个冢中有一个是好太王的冢是可以证明的."鸟居没有正确指出太王陵的砖是从哪里出的.还有,把砖铭中的"太王陵"说成是"大王之墓","岳"说成"丘",鸟居的弱点在于对砖铭没有准确认识.与三宅米吉的比定论一样,把砖铭中的"太王"看成是广开土王,将出土这个砖的坟墓比定为广开土王的陵墓.鸟居被碑与坟墓的位置关系迷惑了.鸟居说:"前面所说的金字塔形的大冢(实际上的将军冢——笔者)附近立有那个有名的'好太王的古碑,……大石碑是对着右边的大冢建的,这是最适称的.在高句丽的研究中,怎么也不可能将古坟与这个石碑分开来看."所谓将军冢附近立的碑,实际上碑距太王陵墓更近,对位置的理解是不妥当的.可以看出这是以碑和坟墓的位置试进行比定论的例子.同年十二月刊行的《南满州调查报告》@(东京帝国大学学刊)举出将军冢说, "与此坟墓比较接近的地方有个好太王碑,那么,此古坟是王太王的陵墓吗?或是好太王以前帝王的陵墓吗?虽还不清楚,然而至少是距好太王时代不远的高句丽王的陵墓."这种比定就含混一些.这里没有肯定将军冢与碑有关的观点.另外,对砖铭也欠考虑.所以鸟居的比定论不能成立.仍然是误认将军冢和太王陵,因此,太王陵砖的出土地也弄不清楚了.鸟居后,法国东洋学者沙畹经通化到集安,明治四十年五月四日至八日,在集安调查了碑,将军冢和太王陵,还踏查了山城子山城.其报告是《朝鲜的古王国高句丽的遗迹》,发表在《通报》9 卷2期,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五月,法文).重点介绍一下沙畹报告中的比定论部分.沙畹没有深入研究广开土王碑的内容.他认为广开土王碑是"记载强大王国国王武勋"的业绩碑,重点介绍了坟墓的规模.沙畹首次明确了"朝鲜人"把将军冢说成是广开土王陵墓的根据就是将军冢的墓室内摆有"供奉前朝好太王之神位"的木牌,这是当地人宗教心理的表露,这个"向好太王的献辞确实是弄错了",将木牌从比定论的舞台上剔除了.接着沙畹又介绍了太王陵的现状,太王陵与好太王的业绩碑相距很近,把这里出土的砖铭正解释为"愿好太王的墓像山那样安稳,像大山那样坚固",并以此为傍证,认为太王陵是广开土王的陵墓.如前所述,鸟居误认将军冢和太王陵而造成了混乱.鸟居从明治四十五年十月到第二年大正二年(1913)三月,受朝鲜总督府委托,第四次来满州调查,第二次来集安调查遗迹.这次消解了前次的混乱,在纪录归国后讲演的《从满州到北朝鲜的旅行(高句丽遗迹之一斑》@(《东洋时报》179,18O号,大正二年八,九月)文章中进行了比定,"下面说的是好太王坟墓","我想王陵立有牌,西边很近有御寺,此御寺的傍边有已毁坏了坟墓,是好大王的墓吧.此坟墓与前面的将军冢在构造和规模上都一样,其周围有土垣,挨着土垣东边建有碑,此坟墓必定是好太王的陵." 根据再次踏查,鸟居把握住碑与太王陵相近的位置关系,把太王陵比定为广开土王的陵墓.又列举了一个傍证:"还有一个证据,此坟墓出有许多带祀愿文的砖,祀愿文中有'大王'(原文如此)二字,叫此大王的是高句丽的哪个王还不清楚,从其碑文看好象就是好太王."乌居介绍了砖上的铭文并作为傍证,以太王陵说作为结论.这次鸟居的比定论比上次集安行后说的混乱而又含混不清的说法有了进步.同沙畹的比定论是同工异曲.乌居归国后的半年,大正二年(1913)九月东京帝国大学的关野贞会同京都帝国大学的今西龙等人,受朝鲜总督府的委托到集安进行11天的遗迹调查.这时,关野贞以发现的砖铭来命名太王陵和千秋冢,还命名了位于鸭绿江边的一个坟墓为临江冢.关野贞的调查在比定论中成为一个分界线.关野贞的比定论最早在《朝鲜平壤附近的乐浪高句丽及支那辑安县附近的高句丽遗迹》(《朝鲜及满州》78号,大正三年一月)提出的. "关于好太王碑对面的好太王陵又有一说,鸟居博士认定是太王陵,实际上有4座坟墓可能是好太王的陵墓.除太王陵和将军冢外,其他二座已坍塌,将军冢内有好太王的牌位,太王陵内只有'太王之位'牌位,我认为将军冢肯定是好太王的陵墓,虽不敢说是可信的,但从碑和陵墓的方向考虑,距其碑不远,没有遮掩之物,可一览无余,墓耸立在高台之上.总之,位置是适当的."基于此实际感想,把将军冢比定为广开土王的陵墓.关野贞的这个比定论与早先沙畹和鸟居比定的太王陵不一样,关野贞仍重视三宅米吉和沙畹十分执着的将军冢和碑的方向及"没有遮掩之物,可一览无余"的两者恰到好处的位置关系,虽然这种位置关系不能说是准确的.他没有提到鸟居作为傍证的太王陵出土的砖铭.关野贞又详细论述了自己的这个观点.在集集安调查大成的《满州辑安县及平壤附近高句丽时代的遗迹》⑩(《考古学杂志》5卷3,4号,大正三年十一,十二月)中,关野贞特意设《广开土王的墓应为将军冢》一节,全面论述"余等的详细研究成果"和比定论.关野贞比定的对象同前稿.他指出有4个墓可能是广开土王陵,就是"一,太王陵,二,临江冢,三,碑后面的古坟,四,将军冢."用消去法将候补集中到一个上来.首先太王陵"在附近的大冢中距碑比较近,其规模在通沟平原中是最大的",还有带有"愿大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铭文砖,根据这两点就把它比定为广开土王的陵墓,"这是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事",太王陵说有望首先得到认可.然而有与之相反的证据进行反驳.第一,"碑的方向与冢的方向矛盾".注意两者的方向,关野贞认为太王陵的方位是"墓室向南",碑若对着此陵,必须立在其前面参道左右的一个地方","碑的位置偏后,在太王陵的左方约二町(一町约109米——译本注), 碑的第一面东南向,与太王陵的方向成直角,碑与太王陵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关野贞从碑与太王陵的位置关系,对太王陵说提出质疑.第二,碑与太王陵之间有四,五座已塌坏了石冢,假令也是殉葬的墓,而陵与碑之间是不能建造坟墓的." 一39—这样,就把第一说否定了.第二说是临江冢.关野贞从同碑的方向关系看,认为临江冢与碑无缘.临江冢的"方向是西南面,碑不在墓的前方,在右方约二町多,隔着谷地,面向西南".假设冢建有参道,而碑的参道的后面,两者方向的矛盾,表明"两者毫无关系",所以临江冢也不是广开土王的陵墓.第三说是"碑后面的古坟".这个坟规模很小,不可能是王坟.从其方向看."特别是这些墓的墓道皆向南或西南,碑在其后方,面向东南,说明两者没有关系."还有,"若把这些古坟中的一个假定是王墓,那其傍就不应建造许多墓."所以,"碑后的坟"也不是广开土王的墓.最后就剩下将军.关野贞也重视将军与碑的方向关系.将军冢在"碑的东北约十二町的陵谷间,好象稍微有些远",虽说这是比定论中的难点, "但从碑所在地方望将军冢,恰好是一直线,可看俨然建在土口子山下的高地上的冢.冢建有参道的话,从此碑的前面笔直通过,碑在参道的右边, 其第一面向着参道,冢和碑的位置能不相互契合吗".同前面三者一样,推定冢和碑之间有参道,要把握的是两者的位置关系恰好契合,碑与将军冢之间没有古坟.前面三个推定,关野贞认为都有障碍,结论是只能把将军冢比定为广开土王的陵墓."没有发现一点不当的理由".关于碑和将军冢距离远的问题,"根据碑文,王陵的墓置有许多守护,茔域亦要大,其位置就稍远些,其地域才可变大",就可解释为什么牌与墓相距较远.关野贞又列举了沙畹说在将军冢的墓室内有墨书木牌作为傍证,即木牌上写有"奉前朝好太王之神位",而太王陵傍的小石祠内的木牌只写"太王之位","从土人的传说中,知道自古以来就把将军冢当成是广开土王的墓".关野贞将沙畹在比定论中剔除的将军冢的木牌为傍证.关野贞从把握将军冢与碑的位置着手,并将两者用参道连接起来的观点似乎不可动摇.在《朝鲜古迹图谱》(太正四年三月,朝鲜总督府)对将军冢的解说中断言:"从将军冢对广开土王牌的位置来看,将军冢就是广开土王的陵墓,二者是不可分开的."又说太王陵,"把此大石冢比定为广开土王陵,从与广开土王碑的位置方向的关系上也是不可信的."把太王陵从此定论中撇开.在《朝鲜美术史》@(昭和7年9月,朝鲜史学会)中, 一4O一)关野贞略述,"将军坟是广开土王的陵,建在通沟东北约五十町的土口子山的山腰上,山下立有有名的广开土王碑(好太王碑)."千家冢和太王陵"是哪个王的陵不清楚".与关野贞同行的今西龙也是这个观点.在《关于广开土境好太王碑》@ (增补,订正大日本时代史(古代)附录,大正四年十月,早稻田大学)一文中说:"从碑与陵墓的位置推测,将军冢是广开土王的陵墓,太王陵不是广开土王的陵墓."关野贞首先提出将军冢是广开土王陵说.在关野贞集安行约5年后,东京帝国大学的黑板胜美作为朝鲜总督府的古迹调查委员于大正七年(1918)六月二十日至二十七日在集安调查遗迹.黑板胜美归国后的同年10月18日在日本历史地理学会的第]09次会上的讲演@中说,拓工为了拓印清楚,用铁钉抠掉涂在碑面上的石灰,发现了几个原字.另外,调查了碑石的台座,第一面与台座的接线是平行的,有沟漕线,可知这是立时作的标线,黑板胜美集安行的这二个发现在碑的研究史上具有意义.关于比定,黑板介绍了太王陵说和关野氏的将军冢说.又说:"我认为好大王的墓就是所谓的太王陵.碑距太王陵只有町,当然是在此处建碑."赞同太王陵就是广开土王陵墓说.黑板讲演是记者作的笔记,只记述了要点,黑板的论据不十分清楚.大概就是因为碑在太王陵的附近吧.黑板也谈到美川王和山上王."高句丽有葬在山上的习俗,所以葬在山麓的高台上",由此认为山上王的埋葬地在高台上,把将军冢推定为山上王的陵墓.至于美川王,黑板说:"美川不是今名,现在叫摩线沟.'美','摩'音通,摩线沟有春秋陵,此墓出土过砖."可知黑板是把"春秋陵"即千秋冢比定为美川王的.黑板的集安行之后,直到昭和1O年(1935),大约17年没见过人去集安.但是金钟武在《关于好太王碑——古典解释的一管见》(《韩》6卷1 号,昭和52年(1977)1月)一文中回想"1930年笔者初次站在碑前时"的碑面.金氏集安行的情况不清楚.集安行所以中断,后来梅原末治在回顾中说:"由于太正八年半岛多发生独立运动, 该地成为土匪的巢窟,使学术调查不可能继续进行,实在是遗憾."就是说是因为"满洲国"成立前后的治安问题.但是,这期间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国2O年(1931)编纂了《辑安县志》.该志中提到将军冢与太王陵.首先在疆域志?名山一节中介绍了"龙山"."(龙山)前有东明圣王墓,俗称将军墓".把将军冢比定为高句丽始祖东明王的陵墓.不用说"龙山"就是现在的土口子山.这个比定的根据在古迹一节中叙述了.即《东国通鉴》记载东明王薨,葬于龙山及《东国舆地胜览》平安道中和郡一节记载东明王墓在龙山.根据这两条, 集安的龙山与将军冢的位置关系与之相符合.关于太王陵,文中列举3条:与好太王碑相距很近,出土的铭文砖及广开土王的显赫业绩与太王陵的"巍巍之巨陵"相称,认为太王陵就是"好太王墓".(2)昭和期昭和8年(1933)3月,"满州国"成立,集安地方的治安得到恢复,昭和10年5月13Et至19日,以"满州国"安东省视学官伊藤伊八为团长的6人受文教部的委托来到集安拓碑和参观古坟.这期间同行的三宅俊成没有特别言及比定论的事.但在《安东省辑安县城附近高句丽的遗迹》@(《满蒙》第16卷9号,昭和10年9月)中, 三宅介绍了关野贞对太王陵说的反对观点,"但是对以上的第二个反证又提出反证,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还必须举出更有力的证据",在比定论中持慎重态度.所谓"第二个反证"是关野贞列举的在碑与太王陵之间有四,五个坍塌的石冢,说成是与两者无关系的佐证.但没见到三宅列举的反证是什么.可能是认为这坍塌的四,五个石冢是太王陵的陪冢吧.伊藤延长了在集安的停留时间,调查新发现的壁画古坟.这是昭和10年秋受"满洲国"文教部的委托由东京帝国大学的池内宏等人进行的大规模调查.同年7月.关野贞去世,池内宏和京都帝国大学的浜田耕作教授等于9月下旬经京城(汉城),平壤,于28Et从满浦镇渡江来到集安.在集安只停留了二宿三天.关于这次调查情况,池内宏在《通沟二日半——满洲国安东省辑安县高句丽的遗迹》@(《东洋》38卷12号,昭和10年12月,东洋学会)中作了介绍.从京城与池内宏同行的藤田亮策(京城帝大教授)也在《满洲国安东省辑安县高句丽遗迹的调查》(《青丘学丛》23号,昭和11年2月)一文中介绍了调查的概况.在比定论中,池内宏说:"我在很长时间里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今天能亲自踏查此地,时时注意,仍觉得通说(即太王陵为好太王的陵墓——译者注)稳妥."对太王陵说予以确认,批判了关野贞的将军冢说.池内宏首先谈到将军冢的称呼."此冢什么时候称作将军冢的,不清楚.但是现在墓室的棺床上立有民国某一年作的木牌,上写有'好太王之神位'.这个牌位没有什么权威,只不过是俗称".池内宏与沙畹一样,把关野贞作为将军冢说傍证的木牌上的墨书一条撇开,认为此条不足以作为比定论的证据.池内宏批判关野贞说的重点是关野贞把将军冢与碑,参道联结到一起,即"冢必须在碑的后面,参道的左右不能立有任何东西.这一说是因袭支那的墓制说.广开土王时代的高句。

从开国传说看高句丽文化的渊源

从开国传说看高句丽文化的渊源
第 3 卷 第 1期 1
21 0 0年 1月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O ONGHUA FT NOR MAL UNI VERSTY I
Vo . 1№ 1 1 3
Jn 2 1 a.0 0
பைடு நூலகம்
从开 国传 说看 高旬丽文化 的渊源
徐 栋 梁
( 化 师 范学 院 中文 系 , 通 吉林 通 化 14 0 2 30 0 )

要 : 于 高 句 丽 民 族 的 起 源 和 族 属 问 题 , 时难 以在 短 时 间 内统 一 。 但 是 从 文 学 以及 文化 起 源 的 角度 来 关 一
看 , 们 可 以肯 定 的是 , 句丽 文 化 与 中原 文 化有 着极 为 密切 的 联 系。 高 句丽 的 开 国传 说 中我 们 可 以清 晰地 看 出 我 高 从
志》 《 书》 《 、魏 、 梁书》 等资料 , 认为“ 高句丽 人来 自夫余 , 夫余
是肃 慎 系统 的通 古 斯 族 , 即后 来 的女 真 族 。 高 句 丽 人 也 应 该
是肃 慎 人 的 后 代 , 女 真 人 同一 族 属 。”I 与 【 二 、 貊 说 。 吉林 大 学 张博 泉 教 授 引 《 汉 书 ・ 夷 传 》 秽 后 东 : “ 骊 一 名 貊 耳 , 别 种 , 小 水 而 居 , 名 日 小 水 貊 。 出 好 句 有 依 因 弓 , 谓 貊 弓是 也 ”认 为 “ 句 丽为 貊 , 也 被称 为 泼 ” [ 所 , 高 但 。' ] 三 、 帝族 系 说 。东 北 师 范大 学 李 德 山教 授 通 过 对 于 “ 炎 高
中原 文化 对 于 高 句 丽文 化 的 深 远 影 响 , 至 。 们 可 以 肯定 地说 , 甚 我 中原 文 化是 高 句丽 文化 的 源 头。

对古国高句丽所属

对古国高句丽所属

对古国高句丽所属的探究在中国史学界,“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共识。

但是,韩国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

历史国民文化领地一、从高句丽的历史方面看1、高句丽兴起过程高句丽在最初形成时,并不是一个国家,只能算是一个部族的联盟。

高句丽在政权建立后虽然很早就有了王,但这个王,在早期与随时面临罢免甚至被杀的扶余人的王类似,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

魏晋以后,借中原战乱之机,高句丽的势力迅速发展。

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集安与辽宁省的桓仁一带,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

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因先后受到曹魏与前燕的连续打击,西向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韩半岛北部拓展,逐渐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设立的郡县(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真番、临屯、玄菟等四郡以后,韩半岛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国设立的郡县的统治区)。

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长期与百济、新罗争夺领土。

由于统治层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战略,高句丽逐渐强盛,蚕食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及半岛上的郡县统治区,最终成为西至今中国吉林、辽宁两省东部,东达韩半岛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区域强国。

2、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据日本学者田中俊明的统计,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丽向中原历代王朝朝贡总计205次。

其中,32~423年的391年时间里,朝贡仅有17次,平均23年才发生一次。

而423~666年共朝贡188次,平均1.3年一次。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高句丽的历史前期,其隶属于汉王朝的隶属性十分强,并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贡,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后期由于北魏这样的北方中原强大政权的建立,出于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丽遂大大增加了朝贡的频率与次数。

虽然高句丽内部政治组织在向国家演进,但在其步入国家之初,其性质却仍是中国地方行政组织。

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

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而它的疆域的扩展自然也有一个变迁过程,因此,对高句丽疆域的沿革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对深入了解高句丽历史来说是颇为重要的。

一、高句丽五部疆域的形成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朱蒙建国前曾有过“句丽国”,这个“句丽国”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时就曾“居住过五个血缘集团(五族)”,而“随着他们进入阶级社会便被强大的涓那部统一,编成为五个地方行政单位(五部)”,“高句丽是继承句丽的国家”,因此所谓“句丽国”的领域也就在初期高句丽的领域范围之内,“其地区相当于以现在浑江流域为中心,包括鸭绿江中游、太子河上游、浑河上游、伊通河流域的今日中国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清源县和吉林省柳河县、通化县、集安县、临江县以及我国(指朝鲜)的慈江道一带”。

1笔者认为,所谓“句丽”应是“高句丽”的简称,将其说成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不同的政权乃是毫无根据的。

至于将“五族”与“五部”看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乃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更不值一驳。

需要认真讨论的是关于“五部(族)”领域形成的时间问题。

笔者认为,前述高句丽五部的范围既不是朱蒙建国前的高句丽民族的分布区,也不是朱蒙建国初期的疆域范围。

实际上,高句丽五部领域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关于这一点,学界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关于“五部(族)”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和《三国志》的《东夷传》,彼时五部业已形成,范晔和陈寿所云“五部(族)”是既成事实的情况,对其变迁情况只是提到了原本涓(消)奴部为“王”、为“国主”、后来由桂娄部取而代之一事。

显然,上述二史的相关记载是颇为模糊的。

正因如此,所以使学界在理解问题时歧义频出。

对此,金富轼的《三国史记》所提供的某些史料,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去探求五部形成的奥秘。

金富轼《高句丽本纪》(下简称《丽纪》)云:“(朱蒙与三贤)俱至卒本川(《魏书》云至纥升骨城),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四方闻之,来附者众。

被误解的民族:高句丽不是朝鲜族祖先

被误解的民族:高句丽不是朝鲜族祖先

[键入文字]被误解的民族:高句丽不是朝鲜族祖先导读: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高句丽是朝鲜的祖先,也就是说,朝鲜人民的身体里流着中国人的血,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历史学家就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句丽不是朝鲜的祖先,具体经过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高句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山于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个别学者一直把高句丽所建立的政权看成是独立于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之外的政权,把高句丽和我国历代王朝的关系纳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范围之内,甚至出版的一些书仍然沿用这种观点,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我国诸多史书,以及一些朝鲜汉文史书的记载看,高句丽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直接管理到割据称雄,再到直接管理的过程。

高句丽一直是从属于历代王朝的少数民族。

西汉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由玄菟郡和高句丽县具体负责。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高句丽传》载:“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或称夫馀)接。

……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则多同,而跪拜曳一脚,行步皆走。

凡有五族,有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

本消奴部为王,稍微弱,后桂娄部代之。

……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

”《三国志·魏书·高句丽传》对高句丽和西汉王朝的关系也有记载,且更为详细而明确:“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涉貊。

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

……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

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

汉时赐鼓吹伎人,常从玄览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

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溇。

”进人王莽新朝时期之后,随着高句丽势力的发展,高句丽国成了王莽新朝的一个边1。

揭秘鲜为人知的历史高句丽竟是华夏族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

揭秘鲜为人知的历史高句丽竟是华夏族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

揭秘鲜为人知的历史高句丽竟是华夏族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揭秘鲜为人知的历史高句丽竟是华夏族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杨帆远航读史 2016-01-29 11:03这是一张在韩国非常流行的地图,亲,有北京上海西安的不?原来你们当年竟是“韩国人”啊。

其实真相是这样子的: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高句丽的开国君主传说中叫朱蒙,这是韩国人也承认的。

而朱蒙是扶余国的王子。

那么这个扶余国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

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

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

有传说扶余国是春秋鲁国一些逃亡王族贵族建立的,扶余国是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政权,和朝鲜韩国没关系。

比扶余国建国更早的“箕子朝鲜”也是华夏族的政权,商后,商朝遗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今朝鲜半岛北部,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被认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带。

这个国家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

韩国历史学家尹乃铉在其所著的《韩国古代史新论》中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并认为箕子来源于中国中原。

值得注意的是,箕子朝鲜是周的诸侯国,属于中国地方政权,并不是今日朝鲜韩国的历史政权。

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遗臣,名胥余,因封国在箕地,所以称箕子。

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

燕国人卫满建立的卫满朝鲜,主体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卫满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而这个卫满朝鲜政权,在西汉时被汉武帝所灭,汉武帝在那设立了汉四郡。

而高句丽当时仅仅是汉四郡里的一个小势力,不过随着中原王朝的势弱,高句丽逐渐并吞了玄菟郡。

熟悉三国历史,或者喜欢玩三国游戏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当时现在的中国辽宁、朝鲜一部分地区,诸侯势力的主公叫公孙度,公孙度死后有传给了公孙康。

高句丽建国神话故事

高句丽建国神话故事

高句丽建国神话故事高句丽是东北地区古代扶余人所建的政权,存于313年(东晋咸和八年)至668年(唐总章元年),长达三个多世纪。

高句丽政权为别于北扶余(即契丹、女真),又称为高丽。

后为唐代附属的地方政权,全盛时疆域,东北至牡丹江、酥鲁江流域,东南濒日本海、东海(即今朝鲜海峡),西南隔朝鲜半岛中部的汉江、清川江与新罗(朝鲜)相接。

据《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政权为公元前118年扶余人朱蒙建立于今辽宁省桓仁,初称“卒本扶余”,后改称高句丽。

桓仁的五女山城是高句丽的初期都城所在地,也是高句丽政权尊重女性权力的历史见证。

朱蒙因犯法逃亡到今桓仁地区,占据一座小城建国,时人没有追讨,国家粗安。

此后传位七代王以后王道谈死,道死无子,由从弟之子儒继位,即位后因年少,母欲立自己的儿子,未能成功,另由兄子即位。

时国中大乱,自相残杀,七年以后儒死,复立谈子成。

儒在位期间已见于《魏书》本纪和勿吉传。

《三国志?魏志》勿吉传称:“自昔以来,诸国臣吏民咸以吉(指丸都山)为大人达人之所不能制也。

”说明当时勿吉已经很大了。

到朱蒙开创基业后的第三代王高武时,高句丽开始对外扩张领土。

当南北朝时高句丽达到鼎盛。

《隋书?高丽传》记载:“开皇十八年(598年)春正月丁丑朔旦,有神自青城来,至其门。

晨雾冥晦。

须臾明彻,皆大欢喜。

其年六月,又来。

入门而止,至暮皆去。

其明年六月又来。

”这段记载说明当时高句丽政权有“神”作为精神支柱,且可能有某种祭祀活动。

开皇十九年六月神再次来至于王都而止,《隋书》认为是“明其尊敬”。

据此似可认为高句丽建国初期曾利用“神”来加强王权统治。

但历史上有关高句丽崇拜的史料甚多,无须过多解释。

关键是从这次“神”到王都后“明年六月又来”,其频繁的“到来”引起开皇末隋炀帝杨广对高句丽的征讨,《隋书?高丽传》称“将给书问之”,没有结果而“终隋世不发”。

这里应说明杨广因何知道高句丽有“神”的存在并决定征讨高句丽?据《隋书?东夷传》记载:“开皇末,其王(指高元)闻中国大有神通广大变化之术,乃遣使人请于隋。

高句丽研究历程及其成果——评《高句丽研究史》

高句丽研究历程及其成果——评《高句丽研究史》

高句丽研究历程及其成果——评《高句丽研究史》作者:蒋泽枫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第3期高句丽是三千多年前就出现的,生活在浑江、鸭绿江流域的一个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

高句丽的存在历史主要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7世纪,作为一个国家存在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与其周边的国家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的古代政权和国家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发生了联系。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推断,高句丽在当时的东北亚地区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古代国家。

在今天的中国和朝鲜半岛北部还保留着大量高句丽的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在考古和美学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中国和朝鲜也分别把这些重要的高句丽文物古迹申报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整个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瞩目。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启了对高句丽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历史和考古两个方面。

随着高句丽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高句丽研究史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

近年来,中国也出现了不少这方面的专著,虽然这些专著数量上不少,但是其研究对象都是比较雷同的,即大体上涵盖梁启超提倡的史学研究的四个方面: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趋势。

相对于其他著作,《高句丽研究史》(耿铁华、李乐营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对高句丽研究史做了更为全面的论述。

本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第一,对高句丽的研究史做了详细综述。

史学史以历史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进而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史学史在中国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可以说中国史学史的创始人是梁启超。

1902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新史学》一文中,对中国古代史学中存在的“四蔽”、“二病”等现象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史学史的四个组成部分: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趋势。

《高句丽研究史》一书对高句丽的研究史进行了更为全面地综述。

该著首先介绍了高句丽研究的肇端:晚清时期,高句丽好太王碑被人发现,其拓本被传往京师,得到了重视,开启了中国对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研究的第一步。

《魏书·高句丽传》口述史料探析

《魏书·高句丽传》口述史料探析
人 写 定 的 正 史 和 民 间 流 传 的 口碑 之 别 , 而后 者 或 许 比 前 者
民颂 之日 :“ 时惟府 君 ,克己清 明。缉 我荒 土 ,民胥乐 生 。
愿寿 无疆 , 以享 长龄 。 ”《 魏书 ・ 李 彪传 》卷 6 2 ,百姓歌
之 日 :“ 我 有 田畴 , 子 产 伍 之 : 我 有 衣 .W e i S h u c o l l e c t e d he t d a t a i n t o t h e h i s t o i r c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wh ic h e n h a n c e d he t a u he t n t i c i t y a n d c r e d i b i l i y t o fl i t e r a t u r e nd a
口述 史料 由来 已久 , “ 远 古时代 ,在文 字产生 以前 ,人 们便把祖 辈们 的光 辉业绩和 他们 自己与天奋斗 ,与人奋斗 的事迹 ,辗转复述 ,传给 后世 。这 些 口头传说便 成为历史 学 的最初形态 ”【 l 】 。这就 是最初 的 口述史料 ,它通 常 以神
依据 口述史料 定义,它一般是指 神话传说 、 历 史故事、 民谣 、歌谣 、儿歌 等 。这些 史料来 自于 民间 。《 魏书》的口 述史料 具有 明显标 志,如 “ 时 人语 ”“ 宫人歌 ”“ 民颂之 ” “ 古谚” “ 百姓歌 ”和 “ 乡里语 ”等。例 如 《 魏书 ・ 献文六 王传 》卷 2 l ,其宫人歌 日:“ 可怜咸 阳王 ,奈何作事误 。 金床 玉几不能 眠,夜蹋霜与露 。洛水湛湛 弥岸长 ,行人那 得渡 ? ” 《 魏书 ・ 王慧龙附王尊 业传》卷 3 8 ,时人语日 : “ 英 英济济 ,王家兄弟 。 ”《 魏书 ・ 房法寿 传》卷 4 3 ,乡里为之 语 日:“ 有义有 礼,房家 兄弟 。 ”《 魏书 ・吕罗汉 传》卷 5 1 ,

高句丽建国传说史料辨析

高句丽建国传说史料辨析

【小知识】【高句丽】高句(gōu)丽(lí)(前37-668),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huì)貊(mò)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些靺(mò)鞨(hé)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韩国,故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古国历程:建国(前37年-52)、中央集权化和早期的扩张(53-243)、高句丽与曹魏的战争(244-299)、复兴与进一步的扩张(300-390)、鼎盛时期(391-531)、内部纷争(531-551)、丢失汉江流域(551年)、高句丽与隋的战争、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与新罗的联盟、高句丽的灭亡,国祚长达七百多年。

【文化习俗】(集安高句丽壁画图片来源:人文网)高句丽三足乌及壁画高句丽人崇拜起源于中原的神物三足乌,把其当作最高权利的象征,要高于朝鲜龙和朝鲜凤,这与中原人有所不同。

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体现。

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

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图画在构图等方面与中原魏晋以来的古墓壁画并无重大区别,高句丽壁画是反映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体系的铁证。

高句丽中的文化高句丽人民以农业、渔猎为生,但农作物产量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

每年10月举行秋收祭典“东盟”,祭祀国祖神、隧穴神,其间人民歌舞庆祝。

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以石为棺,加以金银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冢。

婚俗方面,高句丽行一夫一妻制,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

从开国传说看高句丽文化的渊源

从开国传说看高句丽文化的渊源

Origin of Gaogouli Culture through its Founding
Legend
作者: 徐栋梁
作者机构: 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吉林通化134002
出版物刊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2-8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开国传说 高句丽 文化 渊源
摘要:关于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和族属问题,一时难以在短时间内统一。

但是从文学以及文化起源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从高句丽的开国传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原文化对于高句丽文化的深远影响,甚至,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原文化是高句丽文化的源头。

高句丽建国传说的神话学内涵

高句丽建国传说的神话学内涵

Mythological Connotation in Koguryo' s Founding
Legends
作者: 张芳
作者机构: 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56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页码: 11-1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高句丽;建国传说;神话学
摘要:高句丽建国传说包含了诸多神话内涵,它是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组成部分。

传说本身分为虚幻的神话和历史的真实两大部分,虚实结合,成就了高句丽建国传说。

文章从文献
着手,一是关注外在形式,分析其表达高句丽人特殊的崇拜心理和神话学内涵;二是寻找传说
的本质,体会中原文化对高句丽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

高句丽民族起源问题史料评析——以十二家正史为中心

高句丽民族起源问题史料评析——以十二家正史为中心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Goguryeo's National Origin ——The Centers of Twelve Official Histories 作者: 张芳[1,2]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2]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吉林长春130012
出版物刊名: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2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高句丽 民族起源 夫余 别种
摘要:利用文献解读高句丽民族起源,需要区分两个问题:第一,文献撰写的角度是民族史还是政权史:第二,民族起源与王族来源的不同。

基于此,高句丽民族起源的解读应以《三国志·高句丽传》等民族史文献为依据,而《魏书·高句丽传》等政权史文献与高句丽民族起源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隋书 》 是正史中排序最后记高句丽建国传说 的 , 完成却稍早于 《 北史 》:
6. 高 丽 之 先 , 出 自 夫 余 。 夫 余 王 尝 得 河
伯女 , 因闭于室内 , 为日光随而照之 , 感而遂 孕 , 生一大卵 , 有一男子破壳而出 , 名曰朱蒙 。 夫余之臣以朱蒙非人所生 , 咸请杀之 , 王不 听 。 及壮 , 因从猎 , 所获居多 , 又请杀之 。 其母 以告朱蒙 , 朱蒙弃夫余东南走 。 遇一大水 , 深
· 2010 5 这里也提到了两个地理坐标 ,“ 卒本川 ” 和 “ 沸 流水 ”。 记载高句丽建国传说中最晚的是朝鲜半岛僧 一然所著 《 三国遗事 · 卷第一 》 北扶余条 : 以为天子也 , 乃令其母收畜之 , 名曰东明 , 常 令牧马 。 东明善射 , 王恐夺其国也 , 欲杀之 。 东 明走 , 南至施掩水 , 以弓击水 , 鱼鳖浮为桥 , 东 明得度 , 鱼鳖乃解散 , 追兵不得渡 。 东明因都 王夫余之地 ⑩。 鱼豢的记载把东明 ( 朱蒙 ) 的母亲是北夷橐离 国王侍婢改成了高离国王的侍婢 , 掩淲水变成了 施掩水 。 南 朝 范 晔 于 公 元 424— 445 年 成 书 的 《 后 汉 · 东夷传 》 载 : 书

( 一名盖斯水 , 在今鸭绿江东北 ), 欲渡无梁 。
恐为追兵所迫 , 告水曰 :“ 我是天帝子 , 河伯外 孙 。 今日逃走 , 追者垂及如何 ?” 于是鱼鳖浮出 成桥 , 朱蒙得渡 , 鱼鳖乃解 , 追骑不得渡 。 朱蒙 行至毛屯谷 ( 《 魏书 》 云至普述水 ) , 遇三人 。 其 一人着麻衣 , 一人着衲衣 , 一人着水藻衣 …… 与之俱至卒本川 ( 《 魏书 》 云至纥升骨城 ) 。 观 其土壤肥美 , 山河险固 , 遂欲都焉 。 而未遑作 宫室 , 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 。 国号高句丽 , 因以高为氏 ( 一云 : 朱蒙至卒本扶余 , 王无子 , 见朱蒙 , 知非常人 , 以其女妻之 。 王薨 , 朱蒙嗣 位 ) 。 时朱蒙年二十二岁 , 是汉孝元帝建昭二 年 ( 公 元 前 37 年 ) , 新 罗 始 祖 赫 居 世 二 十 一 年甲申岁也 ⑦。 ·7·娠 , 王 欲 杀 之 ,
婢对曰 :“ 有气大如鸡子 , 从天而下 , 我故有 娠 。” 后产子 , 捐于猪溷中 , 猪以口气嘘之 , 不 死 ; 复徙马栏中 , 欲使马藉杀之 , 马复以口气 嘘之 , 不死 。 王疑以为天子 , 令其母收取奴畜 之 。 名东明 , 令牧牛马 。 东明善射 , 王恐夺其国 也 , 欲杀之 。 东明走 , 南至掩淲水 , 以弓击水 , 鱼鳖浮为桥 。 东明得渡 , 鱼鳖解散 , 追兵不得 渡 , 因都王夫余 。 故北夷有夫余国焉 。 东明之 母初妊时 , 见气从天下 。 及生 , 弃之 , 猪马以气 吁之而生之 。 长大 , 王欲杀之 , 以弓击水 , 鱼鳖 为桥 。 天命不当死 , 故有猪马之救 ; 命当都王 夫余 , 故有鱼鳖为桥之助也 ⑨。 王充的记载除了东明 ( 朱蒙 、 邹牟 ) 的母亲是北 夷橐离国王侍婢 、 胎生和南逃后都王夫余这三点 与上述史料一记载的高句丽建国传说不同外 , 其 余的基本相同 。 经过仔细分析 , 笔者认为这绝不是 偶然的巧合 , 而是同一个传说的正版和误版的关 系。 三国时代鱼豢所作 《 魏略 》 的记载与 《 论衡·吉 验篇 》 大体相同 :
[ 作者简介 ] 李新全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辽宁 沈阳 110001 ·6·
高句丽建国传说史料辨析 异 志 ,请 除 之 ,王 不 听 ,命 之 养 马 。朱 蒙 每 私 试 , 知有善恶 , 骏者减食令瘦 , 驽者善养令肥 。 夫余王以肥者自乘 , 以瘦者给朱蒙 。 后狩于 田 , 以朱蒙善射 , 限之一矢 。 朱蒙虽矢少 , 殪兽 甚多 。 夫余之臣又谋杀之 , 朱蒙母阴知 , 告朱 蒙曰 :“ 国将害汝 , 以汝才略 , 宜远适四方 。” 朱 蒙乃与乌引 、 乌违等二人 , 弃夫余 , 东南走 。 中 道遇一大水 , 欲济无梁 。 夫余人追之甚急 。 朱 蒙告水曰 :“ 我是日子 , 河伯外孙 。 今日逃走 , 追兵垂及 , 如何得济 ?” 于是鱼鳖并浮 , 为之成 桥 , 朱蒙得渡 , 鱼鳖乃解 , 追骑不得渡 。 朱蒙遂 至普述水 。 遇见三人 , 其一人著麻衣 , 一人著 衲衣 , 一人著水藻衣 , 与朱蒙至纥升骨城 , 遂 居焉 , 号曰高句丽 , 因以高为氏焉 。
3. 高句丽者 , 出于夫余 , 自言先祖朱蒙 。
朱蒙母河伯女 , 为夫余王闭于室中 , 为日所 照 , 引身避之 , 日影又逐 。 既而有孕 , 生一卵 , 大如 五升 。 夫余王弃之与犬 , 犬不食 ; 弃之 与豕 , 豕又不食 ; 弃之于路 , 牛马避之 ; 后弃之 野 , 众鸟以毛茹之 。 夫余王割剖之 , 不能破 , 遂 还其母 。 其母以物裹之 , 置于暖处 , 有一男破 壳 而 出 。及 其 长 也 ,字 之 曰 朱 蒙 ,其 俗 言 “朱 蒙 ” 者 , 善射也 。 夫余人以朱蒙非人所生 , 将有
东北史论
高句丽建国传说史料辨析
李新全
[ 内容提要 ] 现存的中外古代文献中 , 记载高句丽建国传说的史料比较多 , 有的记载比较明确 , 有的 比较模糊 , 还有的在辗转传抄过程中出现讹误 。 认真梳理这些史料 , 去伪存真 , 还历史本来面目 , 对于研 究高句丽的早期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 记载高句丽建国传说的史料 , 可以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 明确的高句丽建国传说 , 另一类是夫余的建国传说 。 [ 关 键 词 ] 高句丽 建国传说 史料
8. 东明帝继北扶余而兴 , 立都于卒本
州 , 为卒本夫余 , 即高句丽之始祖 ⑧。 综合上引文献 , 其核心内容无外乎以下几项 :
1. 创建高句丽政权的始祖叫做东明 ( 或称朱蒙 、 或 称邹牟 ) ,2. 出自 ( 北 ) 夫余 ,3. 母河伯女 ,4. 卵生 ,5. 善 射 ,6. 因不容于夫余王室 , 南逃时路过一条大水的
5. 高句丽 , 其先出夫余 , 王尝得何伯女 ,
因闭于室内 , 为日所照 , 引身避之 , 日影又逐 , 既而有孕 。 生一卵 , 大如五升 …… 母以 物 裹 置暖处, 有一男破而出。 及长, 字之曰朱 蒙 …… 夫余之臣 , 又谋杀之 , 其母以告朱蒙 , 朱蒙乃与焉违等二人东南走 …… 朱蒙遂至普 述水 , 遇见三人 , 一著麻衣 , 一著衲衣 , 一著水 藻衣 , 与朱蒙至纥升骨城 , 遂居焉 。 号曰高句 丽 。
[中图分类号 ] K2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 5241 (2010) 05 - 0006 - 06
现存的中外古代文献中 , 记载高句丽建国传 说的史料比较多 , 有的记载比较明确 , 有的比较模 糊 , 还有的在辗转传抄的过程中出现讹误 , 认真梳 理这些史料 , 去伪存真 , 还历史本来面目 , 对于研 究高句丽的早期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 对中外关于高句丽建 国传说的史料进行系统的梳理 , 获得了一些新的 认识 , 其中或有不当之处 , 敬请指正 。 关于高句丽建国传说的史料 , 笔者认为可以 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明确的高句丽建国传说 ; 另一 类被认为是夫余的建国传说 。 下面分别进行具体 分析考察 。 一 、 史料一 : 高句丽建国传说史料 现存最早的记载高句丽建国情况的实物资料 是好太王碑 , 碑文记载 : 人讲述自己的开国历史 。 虽然带有很浓的神话传 说色彩 , 但是我们同时应当看到 , 它又具有很高的 史料价值 。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 第一 , 指明高句 丽的始祖邹牟王出自北夫余 。 第二 , 表明高句丽的 始祖邹牟王逃出夫余王室后 , 渡过一条被称作 “ 夫 余奄利大水 ” 的河流后 , 在沸流谷一个叫做 “ 忽本 ” 地方的西面山上建国立都 。 与好太王碑文开头记载高句丽始祖邹牟王身 世情况相同的实物资料还有大约 5 世纪后半叶的 集安冉牟墓前室上方的墨书题记 :
东与挹娄 , 西与鲜卑接 , 北有弱水 。 初 , 北夷索离国王出行 , 其侍儿于后妊 身 , 王还 , 欲杀之 。 侍儿曰 :“ 前儿见天上有气 , 大如鸡子 , 来降我 , 因以有身 。” 王囚之 , 后遂 生男 。 王令置于豕牢 , 豕以口气嘘之 , 不死 。 复 徙于马蘭 , 马亦如之 。 王以为神 , 乃听母收养 , 名曰东明 。 东明长而善射 , 王忌其猛 , 复欲杀 之 。 东明奔走 , 南至掩淲水 , 以弓击水 , 鱼鳖皆 聚浮水上 , 东明乘之得度 , 因至夫余而王之
名字或称 “ 奄利 ”、 或称 “ 掩淲 ”,7. 最后在一个叫做 卒本 ( 忽本 ) 的地方山上建国立都 , 国号高句丽 , 亦 被称做卒本扶余 。 二 、 史料二 : 作为夫余建国传说的史料 与高句丽建国传说类似的记载还见于东汉早 期王充所著 《 论衡 · 吉验篇 》:
3. 夫余国 , 在玄菟北千里 。 南与高句骊 ,
2. 河 泊 之 孙 , 日 月 之 子 , 邹 牟 圣 王 , 元
出北夫余 , 天下四方知此国郡 ( 君) 最圣德 ②。 比好太王碑和冉牟墓再晚一些的 《 魏书·高句 丽传 》( 撰于公元 551-554 年间 ) 这样记载高句丽的 建国传说 :
1. 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 , 出自北夫
余 。 天帝之子 , 母河伯女郎 , 剖卵降世 , 生而有 圣德 ,□□□□□ 命驾巡幸南下 , 路由夫余奄 利大水 。 王临津言曰 :“ 我是皇天之子 , 母河伯 女郎 , 邹牟王 。 为我连葭浮龟 。” 应声即为连葭 浮龟 , 然后造渡 , 于沸流谷忽本西 , 城山上而 建都焉 ①。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于公 元 414 年为其父好太王所立 , 上引碑文是高句丽
7. 始祖东明圣王 , 姓高氏 , 讳朱蒙 ( 一云
邹 牟 , 一 云 众 解 )。 先 是 , 扶 余 王 解 夫 娄 老 无 子 。 祭山川求嗣 。 其所御马至鲲渊 , 见大石相 对流泪 。 王怪之 , 使人转其石 , 有小儿 , 金色蛙 形 。 王喜曰 :“ 此乃天赉我令胤乎 !” 乃收而养 之 , 名曰金娃 。 及其长立为太子 …… 及解夫娄 薨 , 金蛙嗣位 。 于是时 , 得女子于太白山南优 渤水 。…… 金蛙异之 , 幽闭于室中 。 为日所照 , 引身避之 , 日影又逐而照之 。 因而有孕 , 生一 卵大如五升 许 …… 其母以物裹之 , 置 于 暖 处 , 有一男儿 , 破壳而出 , 骨表英奇 …… 金蛙 有七子 , 常与朱蒙游戏 , 其技能皆不及朱蒙 。 其长子带素 , 言于王曰 :“ 朱蒙非人所生 , 其为 人也勇 , 若不早图 , 恐有后患 , 请除之 。” 王不 听 , 使之养马 。 朱蒙知其骏者 , 而减食令瘦 , 驽 者善养令肥 。 王以肥者自乘 , 瘦者给朱蒙 。 后 猎于野 , 以朱蒙善射 , 与其矢少 , 而朱蒙殪兽 甚多 。 王子及诸臣又谋杀之 , 朱蒙母阴知之 , 告曰 :“ 国人将害汝 , 以汝才略 , 何往而不可 。 与其迟留而受辱 , 不若远适以有为 。” 朱 蒙 乃 与乌伊 、 摩离 、 陕父等三人为友 。 行至掩淲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