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墨子的教育思想(日记770)

2011年4月3日

第一章墨子综述

第一节墨子的生平事迹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生在周贞定王初年,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468到459年间;死在周安王中叶,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390到382年间,享寿八十岁左右。墨子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人物。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两家,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的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当时的男女老少没有不欢欣企望的。如此伟大的人物在历史上应享有盛名,然而,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辉煌传诵成反照,各种史籍对墨子的生平却未有一明确、肯定的记载,以至后人关于墨子本人的情况知道很少,使我们无法认清墨子的真面目。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国的大夫,《吕氏春秋·当染》则认为他是鲁国人。

从墨子的一生的活动看,墨子可能出生于当时的士阶层,但他本人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具有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他称自己为“贱民”。墨子早年曾受过儒家的教育,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发觉儒家非常强调礼乐,主张厚葬久丧,不利于人民,因而不满儒家所提倡的繁琐的礼乐,于是弃儒而去,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墨子是一位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社会民生的人。他一生都是在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

墨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墨子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他的科学思想前无古人,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它诸子,他对世界、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尚贤”与“尚同”。他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主张,认为只要有贤能,不管亲疏远近,贫富贵贱,都要任用他们。他认为人民的思想都要向他们的长官认同学习,下级的主管必须向上级的主管认同学习,建立起上下的共识,而最高的统治者(天子)要能统一天下的思想。墨子也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在经济方面,墨子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对于分配“利”,墨子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在伦理方面,墨子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在教育方面,墨子的教育思想是独树一帜的。墨子主张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救世拯民。他是第一个不畏劳苦送教上门的教育家。他很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他提出了教育上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教学方法有因时(材、人)施教、讲清事物的所以然、以行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在军事方面,墨子主张“有备无患”,他反对侵略战争,采取防御战争。他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第二节墨子时代的社会情形

墨子所处的是战国初期时代,虽然没有战国后期的大屠杀和大混乱,但比较春秋时期却是不如的。由于封建制度的崩溃,游牧时代进入农业时代的变,社会生产有了显著的进步,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新的不平衡,出现了强弱的差异,产生了大国争霸。强国争霸侵略,造成强欺弱,大拼小的战争局面,弄得一般善良百姓,生活丧失了安定。国家越强

盛物力越丰富,其专制力也越强,道德越低下,奢侈的程度也越严重。衣食丧葬,饮酒作乐,都漫无节制。而这种的无谓大量消耗浪费,却都是从平民身上剥削来的,战国时代的儒家,有不少的腐儒出现,丧失了孔子的真精神,专讲外在的形式礼仪,不注重内在道德修养,也不诚心地敬天事鬼,只知道厚葬久丧,强调这种丧失初义的表面举动。同时,在这战国混乱时期中,产生了老子“无为”和杨朱“享乐”等消极主义,并且在当时的人心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还有另一些人看不过这种社会情形,因此独善其身,退出政治,听让政权操在小人手中。那时的社会,不论在政治、经济、宗教意识、人生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基本变化。墨子处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下,一方面见到人民跟随时代潮流,每况愈下,认为不能袖手旁观地不起来挽救,另一方面,目睹邪说谬论横行,要挽救众人,也就不能不先运用坚强的论证,去驳倒他们。因此,才向有组织,有结构的论说文体发展和倡导。

第二章墨子教育的内容与目的

第一节有道者劝以教人

因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乱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同上)、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要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教育就肩负着了重大的使命。墨子认为,教育是一种“为义”的活动。《尚贤下》篇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然而,相比之下,“有道者劝以教人”比其它两种显得更重要。这是因为,教育可以培育出有德之人,使人认识义的重要性。当人们意识行义不但能使自我受益,也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公义,那么人们也就会乐于从事行义的活动了。墨子举例说:

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栗。籍而以为得一升栗,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翟虑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翟虑被坚执锐救诸侯之患,盛然后当一夫之战。一夫之战,其不御三军,既可睹矣。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为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而衣寒,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者也。故翟以为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鲁问》)

墨子的意思是说,若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耕种田地,最多只能相当于一个农夫的作用。即使幸而有所收获,把它全部拿来分给天下的人,天下人也不能人均一升粮食,因此并不能使天下的饥饿者温饱。同样的道理,仅靠一人之力去织布,并不能使天下的寒者都有衣穿,仅靠一个人去打仗,并不能抵御敌人的进攻。墨子通过耕织与教育的比较,推论个人力量极为有限,教育之功远胜于个人的自耕自织。但是,用先王之道、圣人之言进行上说下教就不同了。王公大人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那国家必治;普通老百姓听从了自己的教导,那么举止就会变得有修养。这里,墨子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上说下教的教学活动为例子,说明教育虽然不属于物质生产活动,但是,它经由培养和造就的人才这个中介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统治、个人的人格修养等方面,推动社会进步。所以,从实际效果来说,“有道教人”比“有力助人”、“有财分人”的作用大得多。

墨子相信,人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造的。根据《所染》篇记载,墨子曾见染丝者而叹息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这似乎暗示说,人的品性可以受到后天的习染而改变。《所染》的下文接着说: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传说之徒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