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 复习资料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47e724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9.png)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中国戏曲史复重点汇总
1. 戏曲的定义和特点
-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统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戏曲的特点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脸谱化的角色表演等。
2. 中国戏曲的历史发展
- 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经过不断发展演变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 戏曲的发展经历了元曲、明代传奇和清代评剧等不同阶段和流派。
3. 戏曲剧种与代表作品
-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评剧等多种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代表作品。
- 京剧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白蛇传》等;豫剧的代表作品有《山河恋》、《相思树》等。
4. 戏曲角色与表演风格
- 戏曲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四类,每个角色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表演风格和技巧要求。
- 生角色以阳刚之气为特点,旦角色以阴柔之美为特点,净角色以活泼机智为特点,末角色以稳重幽默为特点。
5. 戏曲音乐与舞台美术
- 戏曲音乐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曲调、唱腔和音乐伴奏等。
不同戏曲剧种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 戏曲舞台美术包括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通过精心设计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
6. 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戏曲艺术通过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以上是关于中国戏曲史的复习重点的汇总,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中国古代戏曲史(简版)(编导艺考学习资料)
![中国古代戏曲史(简版)(编导艺考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48867c2aef8941ea76e05cc.png)
第一章元曲概说一、名词解释1、戏曲:它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艺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它是一种由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可以歌唱的乐谱,具体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词、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金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5、小令:原名叶儿,是文学上的一支曲或一首词,具体地说是独立的一支曲。
6、套数:和小令相对,是两组以上(不包括两组),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相邻而成的组曲。
(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7、带过曲:是由两组曲组成的曲子。
8、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形式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它是一种综合艺术,吸收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被称为“第七艺术”。
9、曲词: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一面有严格的韵律,一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衬字,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情达意。
10、曲调:旧乐府音调的总称。
11、唱词:旦本戏,末本戏。
12、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13、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眼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
14、折:既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又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单位。
15、楔子:是一折戏,放在一本戏的开头叫开场戏,放在中间叫过场戏(用来简单介绍人物和故事情节)。
16、角色: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类。
由于杂剧以正色为主角,形成“一角众脚”。
正末、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和旦本的角色。
此外,视剧情的需要,还有净、副末、贴旦、搽旦、孤、卜儿、孛老、倈儿等。
古代戏曲知识点总结
![古代戏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4f2785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13.png)
古代戏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戏曲的历史古代戏曲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宗教活动和祭祀仪式。
最早的古代戏曲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宗教舞蹈和雅乐演出。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朝代的古代戏曲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先秦时期的《楚辞》中就有关于戏曲的记载,可以说是古代戏曲的雏形。
汉代时期,古代戏曲逐渐开始从宗教活动和宫廷演出中走向民间,并在汉代形成了各种戏曲剧种。
隋唐时期,古代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戏曲的演出形式和文学创作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古代戏曲更是达到了巅峰,形成了京剧、越剧、粤剧、评剧等多种戏曲剧种。
二、古代戏曲的类型古代戏曲有很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可以分为很多种。
但在演出形式上,古代戏曲大致可以分为歌舞戏、曲艺戏、散曲戏、粤剧、沪剧等几大类。
1. 歌舞戏歌舞戏又称“儿童戏”,是古代戏曲的一种最早形式。
歌舞戏的特点是以歌唱和舞蹈为主,剧情内容比较简单,适合儿童学习和欣赏。
歌舞戏的表演形式多是由儿童表演,并常常在宫廷和寺庙中演出。
2. 曲艺戏曲艺戏是古代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它以民间曲艺为基础,表现了中国民间生活的丰富多彩。
曲艺戏包括很多种类型,如喜剧、戏剧、相声、评书、杂剧等。
曲艺戏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剧情内容多是以生活故事为主,很受民众欢迎。
3. 散曲戏散曲戏是古代戏曲中的一种形式,它以《散曲》文学为基础,表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
散曲戏的表演形式比较文艺,主要在文人聚会和宴会中演出,是文人雅集的一种重要活动。
4. 粤剧粤剧是中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起源于广东省。
粤剧以粤语为基础,表演形式活泼多姿,剧情内容多是以广东本地生活为题材。
粤剧的表演形式受到了西方音乐和舞蹈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5. 沪剧沪剧是中国东部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起源于上海市。
沪剧以上海话为基础,表演形式活泼多姿,剧情内容多是以上海本地生活为题材。
沪剧的表演形式受到了外来戏曲剧种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戏曲阅读的知识点总结
![戏曲阅读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6c488e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0.png)
戏曲阅读的知识点总结一、戏曲的历史渊源1. 戏曲的定义与特点: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由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组成。
通常包括有武打动作、唱段、念白和对白等元素。
2. 戏曲的发展历程:戏曲起源于古代民间歌舞和祭祀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戏曲艺术。
3. 戏曲的地域特色:中国广袤的地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各个地方的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色。
比如京剧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戏曲剧种,而粤剧则是中国南方的戏曲代表。
二、戏曲的表演艺术1. 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包括有唱、念、做、打四种基本表演形式。
其中唱是指演员以歌唱形式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念是指演员以朗诵形式表达角色的思想和话语;做是指演员以动作表演形式塑造角色的形象;打是指演员以武术动作表演形式展现角色的斗争与战胜。
2. 戏曲的表演技巧:戏曲表演技巧包括有唱腔、音韵、舞台表演、化妆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戏曲剧种有不同的表演技法和表演特色,比如京剧讲究唱腔和动作的协调配合,越剧则注重婉转动人的唱腔。
3. 戏曲的表演规范:戏曲表演有其独特的规范和标准,包括行走的步法、动作的姿态、表情的变化等。
演员需要结合角色特点和情境要求,通过规范的表演形式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三、戏曲的音乐艺术1. 戏曲的音乐特点: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有伴奏、唱腔、音韵等多种形式。
戏曲音乐注重音乐舞台的融合和对角色情感的表现,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感。
2. 戏曲的音乐表演:戏曲音乐表演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和节拍,达到音乐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3. 戏曲的音乐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戏曲音乐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追求。
四、戏曲剧本的阅读1. 戏曲剧本的结构特点:戏曲剧本一般包括有序幕、场次、台词等元素,融合了戏曲的表演要求和戏剧的故事情节。
中国戏曲史考点
![中国戏曲史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23e2aba56294dd88d0d26b7a.png)
xx戏曲史考卷一、名词解释(共7题)1、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
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
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
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
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
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优孟衣冠”具有浓厚的扮演色彩,但仍属于生活中的作戏,缺乏艺术情境和情节设置。
2、傩傩,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作为古代原始宗教文化。
傩戏是古老傩文化的一个载体,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傩戏的主角是方相氏,表演时,演员戴柳木面具,蒙熊皮,一手持戈,一手持盾,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3、角抵戏角抵戏又称百戏,传说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种较量技艺的杂耍表演。
表演者头戴牛角,互相抵触,旁立一裁判以裁决高低。
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汇合。
使得这种表演形式进一步戏剧化了,产生了像《东海黄公》这样既有简单故事情节,又有一定拟态表演的舞剧。
4、踏谣娘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
属于踏歌的一种,本是一种巫歌、巫舞,后来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和戏剧表演,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讲的是北齐河朔人苏某,烂鼻貌丑,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
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
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情节化”突破,更在于男演员对于女性角色的艺术化饰演。
男扮女装是“踏摇娘”在表演领域中的一大开拓,它正式启动了长达千年之久的反串化舞台表演之路。
5、xx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北齐人,骁勇善战,因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1357428376baf1ffd4fad0f.png)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一、单选(一)元杂剧作家及其作品中国戏曲史“黄金时代”“元人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杂剧四大爱情戏: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杂剧五大历史剧”:关汉卿的《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文秀的《渑池会》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并称作“五大历史剧”。
(二)南戏又称“戏文”“南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四大南戏:《荆钗记》王十朋、钱玉莲,《白兔记》刘知远、李三娘,《拜月亭》王瑞兰、蒋世隆,《杀狗记》孙华、孙荣,合称“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古戏四大家”。
加上高明《琵琶记》称“五大南戏”。
徐渭《南词叙录》——中国最早的、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的专论南戏的著作。
《戏文概论》中国戏曲史上继明徐渭的《南词叙录》后第一本关于宋元戏文的概论性著作。
《张协状元》为最可靠的南戏早期剧本,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是一部类书。
《琵琶记》:高明著,南戏之祖。
是高明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
(三)明代杂剧前期:从明初至成化年间(1368—1487),紧承元杂剧余绪,出现过短暂的繁荣,随即渐趋萧条。
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由元入明者,著名的有王子一、刘东生、贾仲明等;明初长成的,主要是两位藩王朱权和朱有燉,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群体。
产生了《琵琶记》和“荆刘拜杀”等著名剧作,呈现出“南戏中兴”的局面。
成就最高:徐渭《四声猿》1.朱权:还是一位著名的曲学家,《太和正音谱》集元人曲学之大成,戏剧史上重要的理论专著。
作品:《冲模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2.朱有燉:杂剧创作数量在明初称最。
作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喜庆宴赏戏,如《八仙庆寿》、《仙官庆寿》、《牡丹仙》、《牡丹园》等(2)神仙道化戏,如《小桃红》、《十长生》、《夜半朝元》等(3)忠义节烈戏,如《继母大贤》、《团圆梦》、《义勇辞金》等(4)水浒英雄戏,如《豹子和尚》、《仗义疏财》(5)烟花妓女戏,如《香囊怨》、《复落娼》、《桃园景》等中期:处于转变期1.康海:《中山狼》,讽刺世情的寓言剧。
(完整版)戏曲复习资料
![(完整版)戏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1077c985f0e7cd1842536a0.png)
戏曲复习资料一、概述1、戏曲的概念: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2、戏曲的特征:1)综合性特征: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
2)程式性特征:立一定之准式为法,谓之程式。
3、戏曲文化的三大特征:积淀式文化融合性文化民俗性文化二、戏曲史戏曲诞生前:1、先秦乐舞乐舞:祖先在劳动生活、情感交流等各种场合,感于物而动于情,通过语言动作抒发感情表达意愿产生了乐舞。
特征:生活再现性、歌舞乐结合、依附于祭祀仪式产生的职业:1)“巫觋”:乐舞是巫觋的专长,巫觋被认为能与神灵相通,上达人的祈愿,下传神的旨意,主祭司舞,装神弄鬼2)“俳优”宫廷艺人“优孟衣冠”作用:讽谏扮人物。
先秦乐舞已经出现了一些综合性特征,为戏曲的产生准备好了职业。
2、秦汉散乐秦汉散乐包括百戏和角抵戏:百戏:包含歌舞、杂技、武术、滑稽角抵戏:在百戏表演中,有一种运用技艺的戏剧化的表演例:《东海黄公》传递信息,与优孟衣冠不同,它为戏曲萌芽产生而设定了情节的假定性,且可进行反复表演。
3、隋唐歌舞戏、参军戏歌舞戏:假定了情节,演员装扮表演。
《踏谣娘》《大面》《拨头》《踏谣娘》的三点启示:构成了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已有行当之雏形、歌舞表演与角抵戏的结合,是两小戏或对子戏最早的例证,堪称戏曲的雏形。
参军戏: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被称为参军,戏弄者被称为苍鹘。
参军后被叫做副净,苍鹘后被称为副末。
参军戏设定了基本格局,有了戏曲行当的原始特征。
4、宋金杂剧——杂剧、院本北宋时期已有杂剧盛行。
南宋与金朝南北分治后,南宋仍然称杂剧,金则称院本。
地点:东京和临安城中的瓦肆勾栏,集中了大量的伎艺人才,成为各种伎艺交流发展的基地。
人物:撰写杂剧剧本的人被称作“书会才人”或“书会先生”。
北宋杂剧的表演分三个部分:艳段、正杂剧、杂扮,形成了“旦”“贴旦”“副净”“副末”等戏曲表演行当,因此把北宋杂剧看作中国戏曲艺术的雏形。
文化常识戏曲知识点总结
![文化常识戏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214d70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6.png)
文化常识戏曲知识点总结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1. 戏曲的起源戏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宗教祭祀仪式和神话传说。
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戏曲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的戏曲并不是以文字表演的,而是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形式。
后来,随着文字的发展,戏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歌唱和表演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
2. 戏曲的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戏曲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多种流派和剧种。
在宋元时期,蒙元统治下的南宋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了元曲,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戏曲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京剧、越剧、粤剧等流派相继形成,并逐渐成为全国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戏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1. 戏曲的基本形式戏曲是以声腔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艺术形式,它包括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表演形式上,戏曲分为武戏和文戏两种,武戏注重表现力和技巧,文戏注重情感和表演。
2. 戏曲的特点戏曲有着独特的表演特点,包括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及变脸、穿花翎等特殊的表演技巧。
此外,戏曲还有着多种角色类型,包括生、旦、净、末等角色,每种角色有着不同的表演特点和形式。
三、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作品1.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戏曲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刘、孙三国之间的纷争和战斗。
在戏曲中,该剧以豫剧、越剧、京剧等不同的表演形式被广泛演出。
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戏曲中的著名剧目之一。
该剧以守旧豪门贾府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命运和爱情故事。
在戏曲演出中,《红楼梦》主要以京剧和越剧等形式进行演出。
3. 《牡丹亭》《牡丹亭》是元曲戏剧中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剧目之一。
该剧以唐代诗人元稹的《魏晋风度》,表现了杜丽娘与柳永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戏曲表演中,《牡丹亭》主要以越剧、京剧等形式进行演出。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考研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考研](https://img.taocdn.com/s3/m/99fd895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5.png)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考研《中国戏曲史教程》复习题归类整理第一类填空题1.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
2.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兰陵王)、《踏摇娘》和《拨头》。
4.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角色是参军和苍鹘。
5.北宋时期,“变文”被“鼓子词”所继承,用以说唱长篇故事。
6.说唱艺术完全成熟的代表作是金代出现的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
7.构成戏曲的主要来源是古代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8.瓦舍是一个集多种技艺、供艺人卖艺、观众观看的场所。
9.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歌舞、多种表演技艺,并将其进一步综合形成的。
10.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成的北方派杂剧。
11.金院本与宋杂剧的不同点在于金院本中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在属于艳段的节目形式上更加丰富;还存在着一类称为“院幺”的特有节目。
12.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南曲、戏文。
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又名永嘉)地区,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13.宋元南戏是指北宋末叶至明初时期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
14.现存南戏中,基本保持戏文的原有面貌或经后人修改过的主要作品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琵琶记》、《杀狗记》、《白兔记》、《荆钗记》、《拜月亭记》等十几种剧。
15.宋元南戏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内容的作品中包含的两种主题是1.以歌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2.描写婚变、以谴责男子发迹变泰负心的。
16.早期南戏不少剧目关于结局的处理不外乎以下两类,一类是给负心汉严厉的惩罚如《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和《负心汉陈叔文》;一类是负心丈夫同受害妻子言归于好如《张协状元》。
17.《张协状元》的主要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能够综合运用曲文、念白、科介,充分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戏剧的冲突。
18.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古代文学史古代戏曲复习整理
![古代文学史古代戏曲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9c1072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61.png)
古代文学史古代戏曲复习整理第一章元曲概说一、名词解释1、戏曲:它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艺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它是一种由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可以歌唱的乐谱,具体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词、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金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5、小令:原名叶儿,是文学上的一支曲或一首词,具体地说是独立的一支曲。
6、套数:和小令相对,是两组以上(不包括两组),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相邻而成的组曲。
(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7、带过曲:是由两组曲组成的曲子。
8、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形式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它是一种综合艺术,吸收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被称为“第七艺术”。
9、曲词: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一面有严格的韵律,一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衬字,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情达意。
10、曲调:旧乐府音调的总称。
11、唱词:旦本戏,末本戏。
12、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13、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眼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
14、折:既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又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单位。
15、楔子:是一折戏,放在一本戏的开头叫开场戏,放在中间叫过场戏(用来简单介绍人物和故事情节)。
16、角色: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类。
由于杂剧以正色为主角,形成“一角众脚”。
正末、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和旦本的角色。
此外,视剧情的需要,还有净、副末、贴旦、搽旦、孤、卜儿、孛老、倈儿等。
《戏曲》复习资料
![《戏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a7fa537ee06eff9aef807bc.png)
上篇第一章中国戏曲的萌芽、形成与元杂剧的繁荣1、戏剧:戏剧是将曲词、说唱、舞蹈、音乐、表演、甚至杂技、武术、美术等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具有高度综合性艺术特征的一种文体。
2、戏曲分为萌芽、滋长、发展、成熟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3、关于戏曲的起源,学术界有巫优说、原始歌舞说、傀儡说及外来说等。
4 、作为古代戏剧诸要素之一的歌舞,兴盛于原始社会。
5、《踏摇娘》是带有具体故事情节的歌舞表演。
6、以科白滑稽为主的参军戏源于后汉。
7、宋代戏曲的典型范式是宋杂剧,包括宋杂剧、南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
(南宋官本杂剧是北杂剧的延续和发展)8、宋金杂剧包含歌舞戏、滑稽戏、说唱、杂艺诸因素在内的综合性艺术样式。
9、宋金杂剧的形制特征:(一)表演故事。
有的是有头有尾的故事,有的是故事的片段;(二)、滑稽调笑占有重要位置,可以说有杂剧演出便有科诨;(三)、歌唱、说白、舞蹈、武技等多种表演方式都得到应用;(四)、音乐是不可或缺的成分;(五)、多与百戏同时演出。
10、正杂剧(偏重故事表演、综合性较强)呈现的表演特点:用北曲演出,但套曲使用多寡尚无定制,演员分工更细、形成以人物类型划分的脚色;故事性明显增强,注重化装和人物造型,加入乐器伴奏,有了专供演出的戏台。
11、宋金杂剧是元杂剧的早期形态。
12、诸宫调流行于北宋中期,首创为孔三传,诸宫调作为叙事体的通俗讲唱文学。
13、诸宫调与北杂剧的不同:诸宫调用第三人称,而北杂剧用第一人称,以便抒发戏剧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14、诸宫调不仅广罗各种传统音乐的曲调,也把传统音乐中原有的各种曲牌联套的形式加以发扬广大,使之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一种既有曲调变化,又有宫调变化的联套体制。
(诸宫调是元明以来杂剧的传奇之鼻祖)15、元杂剧兴盛的标志:(1)、作家队伍的壮大和优秀杂剧作品的陆续上演,也是元杂剧繁荣的显著标志和重要实际的体现。
(2)、专业性剧团与职业性演员的出现,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标志,也是其走向繁荣的必要条件。
中国传统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戏曲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931f68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7.png)
中国传统戏曲基础知识简介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和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戏曲种类1. 京剧:被誉为“国剧”,起源于北京,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剧种之一。
2. 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以抒情见长,被誉为“中国歌剧”。
3.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以唱腔优美、表演细腻著称。
4. 评剧:起源于河北,以说唱为主,表演形式活泼。
5. 豫剧:起源于河南,以唱腔高亢、表演生动著称。
6. 秦腔:起源于陕西,以唱腔悲壮、表演激烈著称。
表演形式与技巧1. 唱腔:戏曲的唱腔是其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各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
2. 表演:包括唱、做、念、打等多种表演方式。
- 唱:即歌唱,是戏曲表演的核心。
- 做:即表演动作,包括手势、身段、表情等。
- 念:即念白,是用口语表达剧情的部分。
- 打:即武打,用于表现战斗场面。
3. 脸谱:戏曲中的角色通过脸谱来表现其性格和命运。
4. 服饰:戏曲的服饰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装饰性,用以表现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文学特色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其剧本和唱词上,它们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戏曲剧本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等,唱词则往往采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形式。
美学价值中国传统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美学载体。
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和人生观念,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智慧。
结语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内涵。
了解和学习戏曲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c59a7d2172ded630b1cb6d2.png)
中国戏曲史复习1、戏剧的基本艺术特征(表演层面):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2、什么是戏剧什么是戏曲?3、我对中国戏曲的认识4、戏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5、中国戏曲起源过程中的几重形态:一、诗乐(上古歌舞——百戏、角抵、歌舞戏)二、仪式(蜡祭、巫觋、傩仪——傀儡)三、俳优(科诨、优戏、杂剧)四、唱叙艺术(民间说唱)6、【秦】代表作:《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
7、【唐】参军戏是隋唐两宋时期流行的一种科白类滑稽优戏。
通常有两个角色表演:一个叫参军,是被戏弄的角色;一个叫苍鹘,是执行戏弄的角色。
参军、苍鹘是后世戏剧中净、末两个角色的来源。
名目如《说咸淡》《三教论衡》等。
总结:第一章,要能说出戏曲演变的顺序,脉络清晰,做到心里有数【宋金杂剧】不出大题,看一下教案就行【元】宋元南戏1、“南戏之祖”关汉卿作品《琵琶记》2、最早的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3、元杂剧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填空)关汉卿:《单刀会》、《救风尘》、《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元杂剧的基本体制及其特点(一)剧本结构:一般是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
楔子用来交代剧情、人物或串联两折,可放在剧首(序幕)或中间(过场戏)。
题目正名为二句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
结构例外的剧作如《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赵氏孤儿》(一本五折)。
《中国戏剧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剧史》复习重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ff47e9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d.png)
《中国戏剧史》复习重点汇总1第一章戏曲概说第一节、什么是戏曲一、什么是戏曲?1、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声歇。
——[宋]XXX《水云村稿·词人XXX2、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元人XXX《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XXX《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
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中国近代学者XXX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戏曲”概念。
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
——XXX《宋元戏曲史》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辞海》3、现代戏曲学的奠基人XXX(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朝秀才,著名学者。
1907年起任XXX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
1925年任XXX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4、现代戏曲学的另一位奠基人XXX(1884-1939),字XXX,号XXX,长洲(今姑苏)人。
戏曲作家、表演家、实际家、教育家、收藏家。
著有《奢摩他室曲话》《顾曲麈谈》《曲海目疏证》《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瞿安读曲记》《曲学通论》《南北词简谱》。
有名门人有任二北、XXX、XXX、XXX、XXX、XXX等。
第二节、戏曲戏剧曲艺1、戏曲与戏剧同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戏曲是戏剧的唯一形式,戏曲就是戏剧,戏剧就是戏曲。
并列干系:在今世,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形成并列干系。
属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样式。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中国古典戏剧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1725dd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4.png)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中国古典戏剧知识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中国古典戏剧知识?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
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
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
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23a1104376baf1ffd4fad36.png)
中国戏曲史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撚兰卧泳鐢。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
表演上则日趋成熟.5、明代四大声腔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
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
中国古代戏曲导读 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戏曲导读 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7827ffeaeaad1f346933f64.png)
中国古代戏曲导读期末复习一、曲词背诵1、【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
糠!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
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
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琵琶记》2、【越调·斗鹌鹑】玉宇无尘,银河泄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
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西厢记》3、【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
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
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弩箭乍离弦。
——《西厢记》4、【前腔】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
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
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
对这处情伤,转自忆荒茔。
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
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
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
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
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长生殿》5、【集贤宾】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方吹梦无踪!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
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牡丹亭》二、填空1、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豫剧、越剧等各种地方戏。
2、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3、《琵琶记》据《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共四十二出,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4、《琵琶记》的立意:“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子奉共妻贤”。
5、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白朴《墙头马上》,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6、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梦》7、《牡丹亭》二卷共五十五出,据明人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
8、《长生殿》是作者十年创作,三次修改,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才最后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戏曲1.成熟的戏曲是以代言体的言语、动作、歌舞,来表演故事。
2.戏曲演出的特点是“有声必歌,无动不舞”。
——齐如山3.唐代歌舞剧:歌舞结合角抵打斗的情节小戏,如《踏摇娘》、《兰陵王入阵曲》4.唐代参军戏:由两个演员合演的一种滑稽小戏,内容以调笑为主,被调笑者叫参军,调笑者叫苍鹘。
5.戏曲成熟时间:宋金时期,十一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特指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
6.宋金戏曲成熟的条件:前代的戏剧遗产积累,当代所提供的重要条件,最根本的是由于宋金城市的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队伍迅速壮大,急剧增长的对文艺娱乐的社会需求所导致的艺术消费的商品化。
7.金院本与宋杂剧在性质上基本相同,其实就是宋杂剧在北方的遗留,两者只是时间不同。
8.元曲是一个既包括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即可用作二者的总称,也可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9.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被合称为元曲四大爱情剧。
10.五大历史剧:关汉卿的《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高文秀的《渑池会》。
11.元杂剧:是以金院本、诸宫调和宋代说话为三大主要渊源,同时吸收融汇了前代戏剧、曲艺等各种文学艺术的营养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戏曲。
12.曲律与诗词不同,采用中原音的新四声。
其特征是平分阴阳和入派三声,即平声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入声消失,所有入声字都流入平上去三声之中。
南戏则是平上去入。
13.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除了徐渭所说的动作表演,在元剧中还有两种含义,一指规定的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二指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
14.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局内容,交代剧名。
15.元杂剧按类型分类:婚姻爱情剧、历史剧、公案剧、英雄传奇剧、社会问题剧、神仙道化剧。
16.关汉卿杂剧:仅记载66种,今存18种,按题材分为社会问题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三类。
17.元代社会问题:高利贷剥削、恶霸横行、官吏腐败。
18.《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19.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是西厢故事流变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无论是在故事情节还是思想观念方面,都有新的创造和突破。
20.《西厢记》中情节结构线索清晰,波澜横生,作者善用突转的手法制造波澜。
21.《赵氏孤儿》是元杂剧中最出色的历史剧。
22.杨显之《湘潇夜雨》元杂剧现存的唯一一部负心婚变剧。
23.郑光祖《倩女离魂》离魂的思想蕴含:对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的追求。
24.南戏的重要文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较为完整,是宋代南戏存世的唯一标本,其民间艺术的特征,保留着宋代南戏的原始形态。
25.高明的《琵琶记》,是南戏第一部最成功的文人作品。
双线结构的创新,双线贯穿,交错并进。
26.元末明初四大声腔:浙江海盐腔、江苏余姚腔、江西戈阳腔、苏州昆山腔。
至明正德、嘉靖间经著名曲师魏良辅改革,融合南北各声腔之长,创造出一种婉转细腻、清远流丽的新腔,被称为水磨调。
27.徐渭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狂鼓史》四本杂剧)。
另外《歌代啸》杂剧也是其代表作,是一本四出的滑稽讽刺剧。
28.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29.沈璟著成的《南词全谱》,系统的构建了昆曲传奇的格律体系。
30.吴江派对戏曲史的贡献主要在戏曲理论与戏曲批评方面。
王骥德著有《曲律》,是古典曲学的集大成之作。
吕天成著有《曲品》是明人批评明传奇的第一部专著。
31.清朝戏曲的分期:前期:顺治入关1644—雍正末年1735 中期:乾隆初年1736—道光二十年1840 后期:1840年以后到清末32.清朝前期的作品:吴伟业、李玉及苏州派剧作家洪升、孔尚任等,都带有浓重的伤感。
借剧写心的创作范式,使得戏曲的抒情性大为加强,而戏剧性则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对清中期后文人戏曲创作日益脱离舞台的案头化倾向产生了负面影响。
33.京剧的形成:皮黄腔是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简称,皮黄腔的演唱艺术进一步的精进发展后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的剧种——京剧。
京剧又被称为皮黄戏、二黄戏。
34.一人永占:李玉的作品《一笠庵四种》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被称为一人永占。
35.朱皬《十五贯》又称《双雄梦》,剧写知府况钟平反熊友兰、熊友蕙兄弟冤案的故事。
36.李渔,字笠翁。
著有《笠翁十种曲》,剧作中基本上都是借误会和巧合编织而成的风情喜剧。
37.《桃花扇》里《却奁》李香君将贵重妆奁弃置于地:“脱裙钗,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38.汪笑侬掀起了京剧改良运动。
汪笑侬等联合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正式打出了戏剧革命的大旗,公开号召组织梨园革命军,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
39.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40.李玉的《清忠谱》以明末阉党专政导致贞士东林党人遭戮为题材的戏曲作品。
名词解释:1.南戏:是宋元明初在浙江、福建等地流行的戏曲形式,一般称戏曲形式为南戏,称作品为戏文。
因其最初流行在浙江温州,故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之称。
后人为区别于北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2.《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品,合称“四大南戏”简称“荆刘拜杀”。
3.传奇:传奇之名源自唐人裴铏的短篇小说集《传奇》,唐宋文人所作文言短篇小说情节曲折奇异,于是被统称为传奇,宋元南戏,杂剧以及说唱曲艺如话本小说,诸宫调等,由于多取材于唐人小说或取法唐传奇故事的技巧,故也在当时被称作传奇,明清时代,传奇则专指与宋元南戏一脉相承的长篇戏曲。
4.临川四梦:是指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及《邯郸记》四部传奇。
因四部剧作中都有梦的情节而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故被称为临川四梦。
又因为汤显祖辞官后,隐居于临川玉茗堂,故又被称为玉茗堂四梦。
5.花雅之争:清代地方戏的声腔多是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曲调粗狂,不受宫调曲牌限制,语言朴素自然,有浓厚的乡村山野气息,故封建正统文人称之为花部或乱弹,而将昆山腔称为雅部,这些花部诸腔,获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迅速流播各地并向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的昆曲发起了挑战,这就是花雅之争。
6.苏州派:又名吴县派、吴门派,因这派作家或流寓苏州或原籍苏州而得名。
自明中叶以来,这里形成了良好的戏曲创作与演出的氛围,再加上明清易代血雨腥风的时代刺激,就形成了这个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流派。
代表作家有李玉、朱素晨、朱佐朝、叶世章等,苏州派剧作家多出身下层,富有戏剧性。
7.吴江派:以沈璟为旗帜,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戏曲流派。
其骨干有王骥德、吕天成、冯梦龙等,这些人有不少是沈璟的子弟或学生,因沈璟是吴江人,故称吴江派。
简答一、《窦娥冤》的思想意义:Ⅰ揭示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高利贷剥削,恶霸横行,吏治腐败。
Ⅱ对社会黑暗现实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和抗议。
Ⅲ发出了呼唤清平政治的强烈呼声。
二、《桃花扇》的艺术成就: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Ⅱ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
人物个性分明,绝少重复。
善于描写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
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戏剧结构。
Ⅳ典雅亮丽的语音风格。
曲词刻意求工,说白简练自然。
三、《桃花扇》的戏剧结构:Ⅰ以生旦为纲领,即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作为贯穿南明兴亡始末的线索。
Ⅱ以桃花扇为机构之核心,让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频频出现。
Ⅲ体制的创新,与传统传奇剧之分卷分出迥不相同。
四、《长生殿》的思想意蕴:Ⅰ赞美李杨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上半部写李杨之间罕有之真情和真情无法避免的毁灭,下半部写李杨之间人间天上的刻骨相思及最后重圆。
Ⅱ表达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的历史垂戒。
在上半部的《贿权》《锲游》《权哄》《进果》等出有细致而形象的展示,下半部又借人物之口对历史的沉痛教训进行了直接的揭示。
Ⅲ对李杨爱情的悲悯和感伤。
这里融入的是洪昇人生失意的感慨,在无可捉摸的命运面前,生命个体是那么的渺小而无奈。
Ⅳ对忠臣义士的赞美和乱臣贼子的痛恨。
Ⅴ浓重的离乱之悲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长生殿》的主题之争:Ⅰ政治主题说①抒写亡国之痛说②垂戒来世说③反映时代说Ⅱ爱情主题说Ⅲ双重主题说六、《牡丹亭》的思想意义:《牡丹亭》是作者以情反理思想的艺术表达,剧作深刻揭示并热情肯定了发生在人的潜意识领域中的本能冲动及欲望焦虑,把批判的锋芒直接对准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口号的官方理学,对封建礼教扼杀人性的罪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从而代表了时代的进步精神与呼声。
七、《牡丹亭》的艺术成就:Ⅰ奇幻的情节构思Ⅱ曲词浓郁的抒情性Ⅲ融悲剧、喜剧、趣剧、闹剧为一体八、《牡丹亭》杜丽娘的形象:因春感情,因情生梦,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至情人”。
娴静温顺,知书达理的娇小姐。
青春意识的觉醒和虚度青春的幽怨。
因情成梦,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为捍卫爱情斗争。
九、《琵琶记》的艺术成就:Ⅰ双线结构的创制Ⅱ曲尽人情的心理摩画Ⅲ本色自然、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十、《西厢记》的艺术成就:Ⅰ情节结构线索清晰,波澜横生Ⅱ利用相反相成的原则塑造人物Ⅲ写意的戏剧时空Ⅳ对杂剧体制的突破创新Ⅴ雅俗相兼,华美工细为主的语言风格十一、南戏的体制特征:Ⅰ剧本的结构体制,篇幅根据剧情自由伸缩。
Ⅱ角色及表演体制。
角色:生旦净末丑外贴表演:有男女主角主唱,其他角色均可歌唱,歌唱形式较灵活。
Ⅲ音乐体制,语音平分上去入四个声调。
Ⅳ不叶宫调,曲调主要采自南方的民歌小调,融合了唐宋旧曲。
Ⅴ演唱风格轻柔婉转,与北曲的高亢激昂不同。
十二、汤显祖、沈璟之争:汤注重曲意的顺畅表达,以意趣神色为主,可以不谐昆腔曲律,对沈璟拘泥于曲律不满。
沈璟认为文采再好,也应合律依腔,强调剧作家才华应尊重传奇戏曲的文体特性。
汤、沈的分歧实际上是音乐文学内在二重性固有矛盾的反映。
汤、沈之争也促进了明代戏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启发曲学家从不同角度理解这个根本性问题。
十三、李渔的戏剧理论:Ⅰ对戏曲结构学的系统思考。
立主脑,确定全剧一人一事。
减头绪,作品主线集中,情节不枝不蔓。
密针线,情节线索之间前后照应。
戒荒唐,从平常生活中取材。
Ⅱ对戏曲舞台性的强调,要求剧作家矫正其创作思维。
Ⅲ从观众角度对戏曲语言的论述。
剧作家必须考虑自己的戏曲语言是否为观众所理解,认为贵浅不贵深,要求戏曲语言浅近直白而不是晦涩艰深。
此外,他还注意到人物个性化问题。
说一人,有一人。
总之,李渔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了戏曲创作与表演方面的理论,成为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