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第二课时
《师说》教案第二课时
![《师说》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bcd950959eef8c75fbfb3c1.png)
备课纸一、教学目标找出文中论证的文段并理解《师说》中对比论证的方法;掌握对比论证方法分析文中论证的文段的论点和论据;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中论证的文段的论点和论据教学难点:对比论证方法分析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上两课时,我们已经对《师说》的字词和段落做了翻译和讲解以及文章的结构也已经做了分析。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师说》的写作方法。
《师说》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针对当时社会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而写的一篇论说文,全文文笔生动,见解精辟,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下定义、作结论、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而其中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运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文中的对比论证方法!2.教学步骤:1、请同学们先集体朗诵文章。
2、现在由老师播放一遍范读,在此期间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文段并找出论点与论据。
3、提问与讨论:问题1:请问有哪一位同学找出来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手法的文段?没错,是第二段。
问题2:那你能说出来具体是哪几组对比论证?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
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
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
“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
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触及了当时耻师世风的深层病态,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
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
作者通过士大夫之族自作聪明的自白,将其狭隘、迂腐的世俗偏见作了形象化概括,痛责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设计 第2课时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设计 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86304b1b307e87100f69632.png)
第10课师说教案设计韩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论证方法。
4.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二)难点:掌握说的文体知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师说》的文章内容,今天,我们要重点突破一些文章的重难点问题,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学习《师说》。
(二)新课讲授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如果把“问之……官盛则近谀”这几句删去,好不好呢?明确:不好。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两句是要害,门第观念对择师的影响于此可见。
2.“其可怪也欤”一句改为“怪哉”是否可以?明确:用“君子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中心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有很大的意义,所以学习不可以停止;二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不能停止学习。
②第二段中,作者认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是如何论证的?明确:改为“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而文中并无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充满讽刺语气,与文意相符,再加个“欤”字,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还是不改为好。
3.韩愈所说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是什么关系?明确:在这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
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
“传道”是目的,“受业”是手段。
“业”指的是儒家经典,学生在“明道”时不可避免地产生疑问,这就需要老师“解惑”,这也是老师最基本的任务。
师说教案(第二课时)
![师说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d496dc458f5f61fb73666a2.png)
课题:师说(第二课时)授课班级:高一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0年9月14日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意义。
2、通过合作探究,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在前置作业基础上,能够流利的翻译全文。
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研究,使学生能够独立翻译全文。
难点:通过小组讨论研究,使学生了解从师的重要性并且领会其论证方式。
授课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检查前置作业二、小组讨论学习、翻译全文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疑难问题如果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的,便最终不能解决了。
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的时间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不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样的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是对于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那些疑难问题的。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学生”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e0143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2.png)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师说》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胡适的教育理念和态度。
2.了解《师说》的文学形式和结构特点,积累相关词汇和短语。
3.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加强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师说》的文本结构和内涵分析。
(2)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
(3)胡适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4)与现实教育问题的联系和启示。
2.教学方法(1)导入前瞻:通过引入一些与教育有关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比如,“学生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朗读:请学生自主或集体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3)分析研读:对文本结构、内涵、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分析和研读。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讨论解读:通过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讨论,探究胡适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以及与现实教育问题的联系和启示。
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胡适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5)写作提升:请学生就胡适在《师说》中的观点和思想,写一篇文章或作文,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集体讨论和互评,起到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
三、课堂互动和评价1.课堂互动(1)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胡适和他的著作、中国现代教育史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学术兴趣。
(2)多角度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文本和胡适观点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针对教育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
2.评价(1)教师的评价:通过课堂互动、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学鉴赏和思维能力。
(2)学生的自我评价: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记录学生的情况和反馈意见,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化教学进行针对性调整和改进。
高三语文复习《师说》(第2课时)教学案
![高三语文复习《师说》(第2课时)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80944e561252d380eb6e88.png)
师说章节与课题师说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学习目标和任务1、把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3、背诵并默写《师说》全文。
重点难点建议1、注意课本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2、默写要常抓不懈。
教学资源的使用学习过程一、掌握“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25分钟)(一)、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古之圣人(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0)郯子之徒(1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二)、总结“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
(2)指示代词,表近指。
译为“这”。
2、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或不译。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语之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不译。
3、用作动词,到…….去。
(三)即时巩固。
1、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填然鼓之。
《孟子•粱惠王上》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宋何罪之有?(《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师说》教案(第2课时)
![《师说》教案(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a154e3289eb172dec63b730.png)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文中重要文言知识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师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学习借鉴文章正反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见对老师的尊敬。
然而,在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针对这种情况,韩愈写下了千古名篇《师说》。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展示目标,明确目的1、复习巩固文中重要文言知识点;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学生通过探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巩固练习1、实词“师”的用法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虚词“其”的用法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强调,真是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吾其还也表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的意思。
3、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学于余状语后置不拘于时被动句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诵读指导:1、读出语气:反问句,感叹句。
如:其皆出于此乎?(揣测)吾未见其明也。
(肯定)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惊诧感叹)2、读出气势:对偶、排比和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飞动。
五、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问题:1、文中提及这篇文章是为谁而做?为什么为他作文?(请一位学生读课文第四段,其他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师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9df72b608a1284ac850437c.png)
《师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㈠齐读全文㈡学习第一节,理清思路1.请同学提出在句子翻译方面的问题,尽量由学生自己相互解决。
要求注意几个古今异义的词语,如“学者”、“所以”、“从而”;注意“师”的一词多义现象。
2.理清结构。
见板书: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提出本节论点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指出教师功能为什么?惑而不从师,终不解也分析从师必要怎么办?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说明从师标准㈢学习第二段1.齐读,请同学提出在句子翻译方面的问题,尽量由学生自己相互解决。
注意“其”的用法,注意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等句子。
2.齐读,思考本节论点是什么?3.作者如何运用对比论证法来论证的?其态度分别如何?比较“其皆出于此乎”、“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等句的语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节。
5.总结:情感性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进一步领会“说”体的特点之二:抒情性。
情感性的体现:对比手法;句式变化;虚词运用。
6.指导背诵。
根据板书背诵本节。
㈣课堂练笔针对现实中的不良现象,仿写第二节的对比论证法。
如以“嗟乎,XXX之风不盛也久矣,欲人之XXX者难矣!”这样类似的语句开头,要求突出情感性和针对性。
㈤作业背诵1-2节。
第三课时㈠背诵1-2节,齐读3-4节。
㈡学习第三节1.齐读,思考本节论点到底是“圣人无常师”还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为什么?(提示:是前者。
原因之一:结合上下文可知,其他各节都是写从师;其二,后者是对孔子从师一例的进一步分析。
引导学生对“如是而已”进行体验,结合文本理解这里的“是故”,意为“这原因(是)”。
)2.本节思路是什么?㈢学习第四节由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明确作者写作本节的用意。
㈣总结全文1.重点理清思路及节间关系。
思考“古之学者必有师”是否是全文的论点?为什么?(提示:不是。
结合上下文,理由有二:文章是针对现实而写;文章二、四节写现实,但不是为了以今衬古。
【人教版】必修三《师说》 第2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师说》 第2课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31001bb52acfc788ebc917.png)
《师说》教案2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实词;学习“之、其”两个虚词;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2、德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结合第二段,学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一、检查预习。
背诵第一段。
二、研读课文二、三段。
1、难句解析(1)“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第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
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
或:有人,无定指代词。
不,通“否”。
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翻译“合叙句”,必须将两个句子分开,若按原句顺序笼统串译,则往往句意混淆不清,不易理解。
2、文段分析本段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
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师说》第二课时
![《师说》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4b04a3984868762cbaed57e.png)
(二)文言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 语前置句)
2、不拘于时,学于余。(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五、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一)巩固提高
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不耻相师(动词,学习) 3、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义) (3)而 1、小学而大遗(连词,却) 2、群聚而笑之(表修饰连词,无意义) 3、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语气词,罢了)
师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心论点)
一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二 圣人无常师
三 作《师说》缘由
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
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
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师的态度和标准。
括
段
第2段: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
落 之族”的“耻于学师”。
大 第3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
意 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4段:说明写作缘起。
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一) 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二)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 有专门学问的人。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教学方案】师说第二课时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师说第二课时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8cdc257c1cfad6185fa73d.png)
《师说》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品读关键语句,正确认识作者所论述的从师之道。
教学重点关键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流程一:复习检查1.关于作者韩愈的常识问答。
2.唐宋八大家名字默写。
3.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检查落实。
实词“师”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与意义;虚词“也”“其”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4.背诵抽查。
A教师职能名句B择师标准名句C师生关系名句▍流程二:品读名句1.第一句——教师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形式上看,温习特殊句式,标志“者……也”。
PPT插入用“者”“也”表判断的四种基本句式:主语者,谓语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主语,谓语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主语,谓语也//主语谓语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主语者,谓语//主语者谓语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博鸡者袁人。
辨识“所以传”:PPT插入所+介词“以”+动词“传”=用来……的。
旁证句:是吾之剑之所从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吾所以侍候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内容上,阐明教师职能。
传道,这里的“道”是指儒家之道,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也”之道,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授业,业指讲授古文“六艺”之业,有别于句读之学。
解惑,惑即指在探求儒家学说的过程中所碰到的不能明白的问题。
这一句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发前人之所未发,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第一次定义了教师的职能,为后世从师的人树立了一根标杆,同时为教师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确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2.第二句:择师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与上文教师职能的阐述一样,韩愈对于选择教师的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在当时是很有针对性的。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众人不知学习儒道,大人不明儒道,士大夫之族听到要拜师学习就群聚而笑,内心想学,又陷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纠结之中。
师说第二课时(附答案)
![师说第二课时(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7372ecbe1e650e53ea991b.png)
一、本文讲“说教”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 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 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 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 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 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也
│
│遗
│明
│
├────┴────┴────┼────┤
│ 比) │
│
│ ( 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
├───────┼────┬────┬────┼────┤
│㈢巫医等与士大│不耻相师│群聚笑之│师道不复│其可怪也│
│ 夫之族对比 │
│
│智不能及│
欤
│
│
├────┴────┴────┼────┤
【预习案】
一、翻译梳理,归纳中心思想
学记三则① (其一)
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⑤也。故曰: 教学相长( zhǎng)也。
注释: ①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 (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面的言论。
着重在“立”──树立一个标准。至此论证过程结束,道理阐述得清楚、透彻,崐 无庸置疑。
交代本文写作原因 为了一个“好古文” “能行古道” ,跟他学习的青年李 蟠而作的。鼓励大家拜师求学
师说教案第2课时
![师说教案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da104c3bb4cf7ec4afed09f.png)
备课
时间
9.26
教学
课题
师说
教学
计划
2
教学
课时
1/2
教学
目标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重点
读后小结:篇末点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集体朗读全文一、二遍。
4.总结课文: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5.指导学生作“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参考答案见“课文总结”部分。
第二题参考答案见课文第二段的读讲内容。
第三题:讲结构助词“之”的几种用法,略作补充如下:
(1)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2)①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偏正结构,作句中的主语、宾语或表示时间的短语等,有时也作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②用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主语部分,用“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相当于一个词组。
《师说(第二课时)》教案
![《师说(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b6c6f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a.png)
《师说(第二课时)》教案一、承接前课,体味作者态度。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几类人或从师、或不从师的行为,并根据关键句子,对文章的脉络进行了大概的把握。
这节课接着探究:作者对这几类人的表现,分别持什么态度?大家可以从用词、句式和句子的前后关系等去仔细体味作者的态度。
二、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填写表格。
三、结合虚词,体会作者最激烈的情感段落。
作者情感针对性最强的是谁?你从哪里可以看得出?同学们寻找相关句子。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具体分析:(1)句中“嗟乎”流露出强烈的慨叹之情。
“也”的较长停顿有一种愤懑得说不出话的感觉,三个虚词的运用,更能表现作者对当下师道不传和众人糊涂至极的强烈不满和悲凉之情。
(2)句中“其皆出于此乎?”,以推测的口气,表达对不从师行为导致恶果的推测,这里的“推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逻辑上的必然。
(3)句中“也”字表判断,语气显得更加果决,更能体现作者对童子之师抓大放小愚蠢行为的嘲讽和不屑。
(4)中的“惑矣”,糊涂啊,直接对该行为进行否定,有一种痛心疾首在其中。
(5)(6)句中的“呜呼”“其可怪也欤!”可见作者内心悲凉的哀叹之情,以及强烈的讽刺。
四、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理解作者情感来源。
(1)为什么作者针对士大夫这个群体的行为,情感最为激烈?他们罪行有二:第一,罪在其态度,耻于从师,还对别人从师行为加以讥讽。
第二:罪在其学习内容。
小孩子学习的内容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只学习句读等浅层面的内容,而忽略了“大”的。
这两者,恰好都是作者所倡导的“师道”。
谦虚求学之道;儒学治世之道。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当时为何士大夫都不从师。
高中语文《师说》(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师说》(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6746e9df121dd36a32d8276.png)
江苏省沭阳县银河中学高中语文《师说》(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一、检查复习1、提名背诵2、提问个别字词二、研读第二段1、指导朗读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2、词句辨析3、古今异义词辨析众人古:一般的人众人今:许多人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4、重点句子解释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②古文句子连解法:古人指导阅读有“奇句相续,偶语相连”的方法,即逢单(奇数)的句子与逢单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逢双(偶数)的句子与逢双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如:句读之不知①,惑之不解②,或师焉③,或不焉④,小学⑤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这儿应当把①③⑤句连在一起,②④⑥句连在一起理解: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吾未见其明也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③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5、讨论:【问题一】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明确】择师的原则: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点拨分析】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延伸小结】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问题二】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明确】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点拨分析】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6、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三、思绪拓展【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四、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3、查阅资料,了解韩愈和古文运动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教案(第二课时)
![《师说》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d09212376a20029bc642d7c.png)
4.具体研习第4段 .
(1)提问:韩愈为何要给李蟠写这篇文章?原因有几条?
明确:概括地讲,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分析,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2)提问: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这篇文章?结合背景与原文去分析。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重点难点
1.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4.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板书: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择师的标准。然后下定义作结论
2.重点研习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查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2.可以把分论点综合起来(节选)(吕其憨)
(师说)一文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圣人无常师”。全文可分两部分,1~3段为第一部分,第4段为第二部分。1—3段又可分两小层,1~2段为一层,第3段为一层,分别提出并论证了一个分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纸
一、教学目标
找出文中论证的文段并理解《师说》中对比论证的方法;
掌握对比论证方法分析文中论证的文段的论点和论据;
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中论证的文段的论点和论据
教学难点:对比论证方法分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上两课时,我们已经对《师说》的字词和段落做了翻译和讲解以及文章的结构也已经做了分析。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师说》的写作方法。
《师说》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针对当时社会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而写的一篇论说文,全文文笔生动,见解精辟,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下定义、作结论、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而其中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运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文中的对比论证方法!
2.教学步骤:
1、请同学们先集体朗诵文章。
2、现在由老师播放一遍范读,在此期间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文段并找出论点与论据。
3、提问与讨论:
问题1:请问有哪一位同学找出来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手法的文段?
没错,是第二段。
问题2:那你能说出来具体是哪几组对比论证?
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
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
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
“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
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触及了当时耻师世风的深层病态,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
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
作者通过士大夫之族自作聪明的自白,将其狭隘、迂腐的世俗偏见作了形象化概括,痛责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2、那文中还有哪些部分运用了对比论证?
先从局部来看,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就是因为这一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
再从全文来审视,《师说》开篇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作者托古言事,增加了立论的力度。
又从“长少”“贵贱”的对比中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第一、二段正是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
而第三段紧紧呼应着前面两段的论述从正面论证了作者观点。
列举孔子从师的典型事例,重申了从师的必要性,并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作者这段充满唯物主义思想的精辟阐述,已使士大夫据守的“耻师”世俗悖论陷于瓦解,再将从师与贵贱、尊卑强拉硬扯在一起,不是无知,便是别有用心。
这样文章前三段先揭示全文总话题,从正面论述,再承接对师道的论述从反面批判,然后在“破”的基础上“立”,进行正面论述,这样破立结合,更显得对比突出,作者旗帜鲜明,立论严密,因而说服力极强。
而尾段表面看是交代写作缘由,实际上褒奖李蟠“不拘于时”正是对“耻师”世风的批判,嘉许其继承师道传统的可贵,正是呼应前文对论点已做出的论证,倡导尊师重道之良风。
同样是对照鲜明,观点突出!
总之,《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读者学习借鉴。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