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产权法中的利益平衡原则

合集下载

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

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

2006.12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杨岚(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保护和使用知识产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中心内容。

因此,分析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其核心就是要分析知识产权制度中个体利益的合理性、受到制约的必然性以及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平衡点。

关键词知识产权公共利益个体利益利益平衡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2-247-01知识产权法可以被看成是在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法律选择和整合,其本身具有利益平衡机制。

它是国家平衡知识产权人的专有利益与社会公众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公众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更广泛的促进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

一、个体利益存在的合理性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创造知识的劳动对所产生的知识产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是一种专有权。

在某种意义上讲,“知识产权是私权”的原则是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核心内容。

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曾指出:“财产是有权控制稀少的或者预期会稀少的自然资源,归自己使用或者是给别人使用,如果别人付出代价。

可是,财产的权利是政府或其他机构的集体活动,给予一个人一种专享的权利,可以不让别人使用那种预期稀少、对于专用会造成冲突的东西。

”①私有财产权对提高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阐明这一点,人们时常提及“公有地的悲剧”的例子。

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定(TRIP S)在其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要求全体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都要“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并且不允许成员对协定的该条款作出保留。

知识产权作为新型的民事权利扩充并丰富了民事财产权权利体系。

由于知识产品广泛地存在于工商业领域,知识产品的创造者才要求通过法律确认知识产品的私人专有使用权来获取物质利益。

知识产权制度确立知识产品的私人所有制并将知识产权分配给不同的创造者,其根本目的在于对权利主体以外的他人对权利主体创造的知识利用(与利益相关)行为的禁止、限制,保证知识产权权利人以技术许可协议、版权许可合同等手段将专利、商标以及版权作品的使用权转让给受让方以获取使用费或版税收入,通过利益机制鼓励发明创造,激励人们从事知识创新活动。

浅析在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的探究

浅析在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的探究
定 的特殊关照 。
利益平衡是建立在对知识 产品创造 者的权利进行正确 的 限制 的基础之上 的 ,进而公众 才能在一定 的条件 范围内有权 利使用 知识产 品。同时为了在公众使用 知识产 品时能对创造 者 的权 益进行一定 的保护 ,防止信 息的滥用及侵权行 为的发 生, 对使用者 的权利进行必要的限制也是很有 必要 的。 而许多知识产品代表的是整个 社会 、国家以及 大多数人 的利益 ,不能被 个人独 占,这就涉及 到 “ 反限制 ” ,国家对 些知识形态 予 以法律上 的禁止是 出于对 整体利益 的考虑 。 只有平衡好私益 与公 益之 间的利益分配 ,才 能既保护 了版权 人权利又不影响社会 的发展 ,不损失人民的利 益。 在保护范围上 ,对知识创造者的标 准要 求越 高 ,专有 区 域 的范 围则越小 ,相反 ,如若 降低标准 ,则保护 的范 围也会 相应 的增加 。在保护期 限上 ,法律对大 多数 的知识产权规定 了具体 的保 护期 限 ,期 限的长短 因创造性 的高低 ,贡献 的大
法制社会
青年 与社会
浅析在知识产权法中利益平衡原则的探究
李 莎莎 孙 建
1 0 0 0 8 8 ; 1 0 0 0 8 8) ( 1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机械发明审查部 ,北京 2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 专利 审查协作 北京 中心机械发 明审查部 ,北京
【 摘 要】 知识产权法适用的范周非常广,不仅适用于国内外经济市场,而且由- I - - # , , , i e , 产权涉及的大多是无形财产,如 版权等 ,与有形财产 有很 大的 区别 ,也 让利益平衡在知 识产权 法中有 着非 同一般的存在 意义。文章就在知识产权法 中利益 平
衡 原 则 的 一 些 问题 做 出 浅显 的 分析 。

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

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

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范本1: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一、引言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知识创造者权益的一种法律制度,旨在促进创新和知识传播。

然而,知识产权保护也会涉及到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包括创造者的权益、消费者的权益、社会公共利益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

二、知识产权的定义和种类1. 知识产权的定义和意义- 知识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思想、文化、技术等领域创造或发明的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 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鼓励创新和知识积累,为创造者提供经济回报,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 知识产权的种类- 专利权:对发明创造的保护,确保发明人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独占权利。

- 商标权:对企业标识的保护,确保企业在市场中识别度和独特性的维护。

- 著作权:对原品的保护,确保作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独占权利。

- 商业秘密:对商业信息的保护,确保企业的商业机密不被泄露。

三、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1. 创造者利益与利益最大化- 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创造者的劳动成果得到回报,激励更多人从事创新活动。

- 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应该平衡保护创新者的利益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消费者权益与知识共享- 知识产权保护也应考虑消费者的权益,确保消费者能够合理使用和获取知识和创新成果。

- 与此同时,鼓励知识共享和开放式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3. 社会公共利益与社会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要平衡保护创新成果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利益。

- 强调知识共享和可持续发展,引入弹性保护机制,确保知识创新对社会的最大化贡献。

四、结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

通过平衡创造者利益、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我们能够建立一个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简称IPR,是指保护知识创造者在思想、文化、技术等领域创造或发明的成果所享有的权利的一种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法是指国家对具体的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进行法治保护的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为了激励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保障公共利益。

知识产权法的适用也受到了很多争议。

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也需要平衡相关各方的利益,保证知识产权法的实施不会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利益造成不良影响。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

本文将对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挑战。

知识产权法与利益平衡原则知识产权法的目的是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创新成果,鼓励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法也应该平衡创新者、利用者(其他创新者)、消费者和公共利益的各种权利和利益。

知识产权法需要在保护知识产权人的权益的兼顾其他利益,确保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这就是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

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使用原则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以保护其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著作权法中,包括合理使用原则、引用权、研究性使用等,这些都是在维护知识产权人的权益的保护公共利益和其他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2. 公共利益原则知识产权法确保在特定情况下,对公共利益有利的使用特许使用,例如在卫生、教育和公共安全等方面。

这些都是根据公共利益原则而设定的。

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法院也可以做出允许侵权行为的决定。

这些都是基于知识产权法对公共利益的考虑。

3. 竞争原则知识产权法对反垄断行为进行了限制,以鼓励公平竞争。

这是为了保护其他创新者、消费者和公共利益。

4. 公平对待原则对于使用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公平对待,不得滥用专有权。

在专利法中,专利权不得对其他创新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不正当的妨碍。

5. 利益平衡的实践挑战在实践中,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知识产权法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进行权衡,这涉及到利益平衡的标准和界定问题。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是一种用来保护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法律体系,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

在制定和执行知识产权法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以便实现利益的平衡。

对于创作者和发明家来说,知识产权法可以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使他们得到合理的回报。

这一原则体现了对创造性劳动的尊重和保护,鼓励创作和创新。

通过确保创作者和发明家的利益,知识产权法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到创新的工作中。

知识产权法也要考虑到公众的利益。

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当符合社会的需求,不能过度限制公众的合法权益。

在著作权法中规定了合理使用的范围,以保障公众的知识获取和文化传播的自由。

知识产权法还应平衡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

不同行业的利益相关方可能存在冲突,专利持有人可能会限制其他公司的竞争,导致市场不公平。

知识产权法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的正常竞争。

知识产权法还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而发展中国家则往往是知识产权的使用者。

知识产权法应当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一定的灵活性和保护。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是在保护创作者和发明家的利益的兼顾公众、产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只有通过合理的利益平衡,才能确保知识产权法的有效实施,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法律体系,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法律,因为它所管理的是一种非物质性的财产所有权。

知识产权涉及到的是创新成果、专利技术、商业秘密、著作权、商标权等,这些都是一种所谓的知识产权。

因此,知识产权法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保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权益。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就是一种用来保护各种知识产权持有人权益的原则。

这个原则指出,要维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合法权益,但同时也需要保障公众的利益及其他相关利益的合法权益,以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平衡和公正。

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包括:1. 保护原始的创意和发明的知识产权,这些创意和发明可能是唯一的、互补的或者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的;2. 保护产品或服务的商标权,使其不被别人盗用或泛滥;3. 保护商业秘密,包括客户、财务状况、市场分析和重要工艺等,以便保证其机密信息不被竞争对手所知晓;4. 保护著作权,使著作物不会被抄袭或者其他人侵犯专属权利。

然而,在保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时,也需要考虑到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包括:1. 消费者和公众利益,包括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安全和质量保障等;2. 公共利益和社会商业利益,包括经济增长、就业、公共健康、环境保护等;3. 其他竞争对手、政府的公正权益。

1. 商业竞争原则:这个原则是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为企业开展商业竞争提供了保障。

此原则确保了不同公司可以在市场上公平竞争,以保护消费者和公众的合法权益。

同时,它也确保了每个公司都可以通过合法渠道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2. 公众利益原则:知识产权持有人必须在保护自己的专利权和著作权时,也要考虑到公众的利益。

例如,在决定是否向第三方授予许可权时,知识产权持有人需要考虑到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同时,政府机构也可以通过强制授权等方式来实现公共利益的保护。

3. 共存利益原则:在保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权益时,有时也需要考虑到其他相关方的权益,并在它们之间实现利益共存。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一)知识产权制度中的知识产权人对智力产品的垄断与社会公众对其的合法需求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

这种矛盾始终存在,知识产权制度从设计(立法)到实施都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彼此消涨。

为了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功能,确立平衡原则具有关键的意义。

否则,要么是知识产权权利的权利过大,损害了公众接近与利用智力产品的权利与利益,从而使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通过对智力产品提供充分的保护,激励对社会有益的制造性智力产品的生产,同时有利于广泛传播这种知识产品,从而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无从实现。

或者者要么是损害知识产权权的利益,使智力产品生产的原动力不足,同样使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不能实现。

利益平衡论围绕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社会对智力产品的合法需求这对矛盾,探讨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制度中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与通过剖析知识产权中所涉及的各类权利的配置与利益的分配,试图提出一个以利益平衡原则为基础与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框架与体系。

应当说,这一思路与理论构建在知识产权法理论意义上是值得充分重视的。

这里先从信息的生产、操纵与信息自由、对信息的接近之间的关系初步阐述这种平衡论的思想,然后再提炼这种思想的一些实质性的原则。

我们能够看出,利益平衡确实能够作为认知知识产权制度的一种方法论。

(二)从表面看,“自由”与知识产权大概是不匹配的,由于有形客体中的财产对行为的限制只是及于特定的商品,而观念客体的财产限制涉及到没有空间与时间界限的全部范围的限制,涉及到除了被国家授予垄断权以外的人的所有合法占有的智力财产。

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在限制自由方面与其他财产权的限制不一致。

有形客体中的财产权根本就不限制自由——它们只是限制行为。

以拥有一个苹果为例。

甲拥有一个苹果的实质是,在他希望时他能够随意地处置它,而这要求其他人在任何时候需要时却不能拥有它。

但这不等于说,除非甲同意,否则其他任何人不能拥有一个苹果。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是指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既要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又要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实现不同利益的平衡和和谐。

(一)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是知识创造者对其创作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对于知识产权人来说,保护其知识产权能够激励其进行创新和创造,为其提供经济回报,增加对其作品和发明的独占权。

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二)保护公众利益:知识产权法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人的权益,也同时考虑到公众的利益。

知识产权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的传播,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利益平衡的原则意味着对于合理使用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会限制公众获取和使用某些知识和信息。

(三)促进合理使用和满足公共需求:利益平衡原则确保知识产权的限制不会无限制地制约公共利益。

当特定的知识产权对于公共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时,如医药领域中的关键药物,知识产权法可以通过有限的制约或豁免机制来保障公共利益。

这样可以实现知识产权的平衡和公正使用。

(四)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原则还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激励创新,所以需要有一种机制,即使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也能够允许其他人对其进行改进和进一步发展。

比如专利法中的“合理使用”和“权利放弃”原则,可以鼓励技术共享和开放创新。

(五)维护创新者与使用者的权益平衡:利益平衡原则还体现在维护创新者和使用者的权益平衡上。

知识产权法不仅要保护创新者的权益,还要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并确保其他人能够合理使用和利用已有的知识产权。

这样可以保障创新者的合法利益,又能够促进使用者的需求和发展。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充分考虑到知识产权人和公众的利益,能够在激励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促进技术进步、满足公共需求和维护合理使用的权益平衡,从而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的公平合理和可持续发展。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这一主题。

知识产权法作为现代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在于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创新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同时也为公众获取和利用知识提供合理空间。

本文将深入探讨利益平衡论在知识产权法中的理论基础,分析其在保护创新、鼓励创作、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各方利益的和谐共存。

本文首先将对知识产权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则进行阐述,为后续讨论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将详细分析利益平衡论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具体体现,包括创新者权益保护、公众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自由、市场竞争秩序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利益平衡论在知识产权法实施中的挑战与困境,如权利冲突、利益失衡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二、知识产权法的历史演变与利益平衡知识产权法的历史演变与利益平衡的关系紧密相连。

自知识产权法诞生之初,其便致力于在知识创造者的独占利益与社会公众获取和利用信息的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这种平衡并非静态,而是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在古代,知识产权的概念尚未形成,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和手工复制。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知识和信息的复制和传播变得更为容易,知识产权的概念逐渐萌芽。

为了鼓励知识创新,保护知识创造者的利益,早期的知识产权法赋予知识创造者一定的独占权,如版权、专利权等。

然而,这种独占权的授予同时也限制了社会公众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自由,因此,早期的知识产权法需要在保护知识创造者的利益与促进知识传播之间寻求平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法的平衡机制也在不断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专利权的授予范围逐渐扩大,以保护技术创新和推动工业发展。

论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机制

论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机制
益 冲突 的保 障 , 所 有 法 律制 度 的创 设 者 所 追 求 的 是 目标 , 亦是 法律 得 以长 期 存 在 的 基 础 。知 识 产 权 自 出现伊 始 就伴 随 着垄 断 , 它表 明 知识 产 权 本 质 上 是 法 律赋 予 的一 种合 法垄 断 。它授 予 知识 产权 所有 者 合 法使 用 创新 技 术 的阶 段性 排 他权 利 。同 时 , 识 知 产 权保 护 制度 又要 求 知 识 产 权 所 有 者 公 开 其 技术 ,
建 立 平衡 机 制具 有 客 观 现 实 性 构 建 利 益 平衡 机 制 中 需 要把 握 其 内 涵 和基 本 原则 , 理 好 几 个层 面 的 平衡 关 系 。 在 处
关 键 词 : 益 ; 衡 机 制 ; 会 公 共 利 益 ; 态 平 衡 利 平 社 动
中图分类号 :934 D 2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3 9 2 1 ) 8—0 3 l 7 5 7 (0 10 0 7—0 3
第 9卷 第 8期 21 0 1年 8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J u n lo o t we tAg iut r lUnv riy S ca ce c iin o r a fS u h s rc lu a ie st ( o ilS in eEdto )
Vo1 9, O 8 . N .
识 产权 人 的权 利过 大而 损害 公众 接近 知识 产 品的利 益 , 避 免和 克服 因 知识 产 权 保 护 不 足 而损 害知 识 也 产权人 的利益 , 导致 知识 产 品生产 的原 动力 不 足 j 。
最 终达 到 可欲 的平 衡 ” 。利 益 平 衡 是 平衡 与 协 调 利

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论纲(冯晓青)

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论纲(冯晓青)

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论纲冯晓青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上传时间:2008-3-21关键词: 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公平正义/专有性/公共利益内容提要: 知识产权法可以被看成是在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法律选择和整合,其本身具有利益平衡机制,无论是从法理上还是从财产权理论看,这一利益平衡机制具有充分的正当性。

它是国家平衡知识产权人的专有利益与社会公众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公众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更广泛的促进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公共利益的制度安排。

引言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权。

这种专有权的授予无论是从智力创造的劳动理论、人格理论还是经济学理论来说都具有充分的正当性[1]。

在知识产权法中,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垄断和社会公众对其合法需求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

这种矛盾始终存在,知识产权法从设计(立法)到实施都体现了该矛盾的彼此消长。

为了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宗旨、功能,确立利益平衡原则、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否则,或者可能是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过大,损害了公众接近和利用知识产品的利益,从而使知识产权法的根本目的———通过对知识产品提供充分的保护,激励对社会有益的创造性知识产品的生产,同时有利于广泛传播这种知识产品,从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无从实现;或者可能是损害知识产权人利益,使知识产品生产原动力不足,这同样会使知识产权法目的不能实现。

利益平衡理论围绕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社会对知识产品的合法需求这对矛盾,探讨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及通过剖析知识产权法中涉及的各种权利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试图提出一个以利益平衡原则和机制为基础与核心的知识产权法的理论框架和体系。

这一思路和理论建构在知识产权法理论意义上是值得充分重视的。

一、利益平衡的一般考察(一)利益平衡的概念与内涵利益平衡也可称之为利益均衡,它是在一定的利益格局和体系下出现的利益体系相对和平共处、相对均衡的状态。

为进一步理解利益平衡的概念,需要对利益格局和利益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是指在保护知识产权的权衡各方的利益,追求公平和公正。

该原则在知识产权法的制定和解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促进
创新与发展。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是不同创新主体在创造、发现和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时所享有的权利。

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鼓励创新和投资,保护知识
产权的创造者和持有者的合法权益。

过度保护知识产权也可能导致创新活动受限,阻碍技
术的传播和合理使用,阻碍了社会共享知识的发展。

利益平衡原则表明,在制定和执行知识产权法时,社会利益应该得到充分考虑,并与
知识产权持有者的合法权益达到平衡。

具体来说,利益平衡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利益平衡原则要求在制定知识产权法时,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衡。

在知识产
权法的制定中,需要考虑到各方的权益,包括知识产权持有者、使用者、消费者和公众。

这意味着在给予知识产权持有者适当的权利的也要限制他们的滥用行为,同时保护公众和
消费者的权益。

利益平衡原则还应考虑到知识产权与其他法律和制度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产权法不
是孤立存在的法律体系,它与其他法律和制度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保护知识产权的还
需要考虑到其他法律原则和公共政策的影响,如竞争法、反垄断法和消费者保护法等。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制定、解释和执行法律时综合
考虑各方的利益。

只有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保护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创新活动才能
得到推动,社会才能实现创新和发展的可持续平衡。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是指在保护知识产权的也要兼顾其他社会公共利益,以确保知识产权制度的公平合理,更好地促进创新和社会进步。

一、知识产权的平衡与合理使用知识产权的平衡原则要求在保护创新者和权利人的权益的也要尊重社会公众的知识使用权。

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护,并对其使用进行限制。

这就要求知识产权法在制定和解释上要遵循平衡原则,在保护知识产权的也要重视公众的合理使用权。

在著作权法中规定了合理使用原则,即对于一些特定的使用行为,如个人学习、科研、批判性评论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符合合理使用的要求。

二、知识产权的平衡与公共利益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既服务于创新和经济发展,也应当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

知识产权法应当在保护创新者的权益的也应当鼓励和保护公共利益。

专利法中的公共利益规定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为了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可以对专利权产生限制或者反向使用。

如机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等。

知识产权法还应该在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如医药领域,平衡创新者的权益和公众的享受权益。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实行强制许可、国家采购等手段,保障公众的用药权益。

三、知识产权的平衡与新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的平衡原则也适用于新技术的发展。

新技术的发展通常涉及到大量的专利,如果这些专利被滥用,可能会对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造成严重的限制。

知识产权的平衡原则要求在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控制专利权的滥用,保护市场竞争的正常运行。

在标准必要专利中,童训FRAND原则要求专利持有人必须按合理、公平、以及非歧视的原则许可他人使用专利。

四、知识产权的平衡与文化传承知识产权的平衡原则也与文化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有关。

知识产权法旨在保护创作者的创作成果,但同时也要保护和尊重传统知识、民族文化等。

在传统知识和民族文化领域,有些知识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这些知识成果是整个社会的财富,应当受到保护和传承。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知识产权法是以保护创造性劳动成果为目的的法律体系。

它涉及到各种知识产权,如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

为了实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法确立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本文将介绍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其在创新和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知识产权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知识产权的保护必须以公正、公平的方式进行。

这意味着任何人都有权享受知识产权的保护,无论其国籍、种族、性别或其他身份特征如何。

知识产权法确保了每个人在竞争中公平地使用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其次,知识产权法还奉行利益平衡原则。

利益平衡原则旨在平衡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个人和企业创新,并为他们提供经济回报。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法也要求对公众的利益进行保护,如便于大众获取知识和促进科技进步。

利益平衡原则使得知识产权在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会抑制创新或损害公共利益。

第三,知识产权法遵循保护性原则。

这意味着知识产权应该受到适当的保护,并阻止未经授权使用知识产权的行为。

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鼓励创新和创造,还为创作者提供了经济和道德奖励。

只有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创作者才能受到激励,并继续投入精力和资源进行新的创造性活动。

最后,知识产权法具有国际协调性原则。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跨国界的保护和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国际协调性原则确保各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互兼容,并通过国际组织和协定促进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跨国合作。

这些基本原则在知识产权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确保了创新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并鼓励人们积极地从事科技创新和创作活动。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也为商业领域提供了稳定的法律保护,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除了以上基本原则,还有其他一些相关原则需要考虑,如使用原则、满足性原则和符合原则。

这些原则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指导,并确保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使用能够平衡各方利益,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是指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既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和广大大众的合法权益。

这个原则是在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和实践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旨在保证知识产权制度的公平、合理和可持续发展。

知识产权的制度目的是通过保护创造者对其创造成果的投资和努力的回报,刺激创新和创造,并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产权的行使和利用也会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限制,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平衡机制,既能确保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能保护其他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

利益平衡原则要求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中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权利人是知识产权法的主体,他们在创作、发明和创新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应当享有对其创造成果的专有权利。

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就是确保知识产权权利人能够充分享有其创造成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并鼓励他们进行更多的创作和创新。

在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权益的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利益平衡原则还要求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中兼顾社会公共利益。

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对社会经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可能对社会公共利益带来一定的限制。

为了实现利益的平衡,知识产权法在一些情况下会对知识产权进行限制和例外,以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

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为了公众的健康或国家的安全等重大利益而限制或取消某项专利权。

知识产权法还规定了一系列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规则,以保护市场竞争和公平贸易的正常进行。

利益平衡原则还要求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中保护广大大众的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不应对普通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合理的限制。

知识产权权利人应当尊重其他人的基本权利,比如言论自由、教育自由和信息自由等。

在知识产权利用和管理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大众能够充分获取和使用知识产权所涉及的信息,避免对其合法利益的不合理限制。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引言知识产权法是指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和管理的法律体系,其核心目的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实现对社会和经济的促进。

而在知识产权法的实践中,利益平衡原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主要是指在保护知识产权的需要在各种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使得知识产权既能够被有效保护,又不会限制公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实现对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促进。

本文将对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实践中的意义和挑战。

一、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的内涵与意义1. 利益平衡原则的内涵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是指在确保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到其他相关利益的合法权益,包括消费者的权益、公共利益、创新利益等。

利益平衡原则不仅仅是保护知识产权人的权益,更是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创新激励的基础上,对知识产权进行合理的保护和管理。

二、利益平衡原则的体现与实践1.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在法律体系中的体现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法的体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知识产权法的立法过程中,各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都会明确规定利益平衡原则,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进行综合考量,使得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更加公平和合理;二是在知识产权法的实施和应用中,利益平衡原则在司法解释、行政执法以及行业自律规范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和实践,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符合公共利益和创新需求。

2. 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实践在知识产权的实践中,利益平衡原则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在专利领域,各国家都会对专利权的范围、期限、豁免规定等进行规范,以平衡专利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在商标和著作权领域,各国家也通过明确的使用和限制规定,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避免其对市场竞争和公众利益造成不利影响。

在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的过程中,各国家都会综合考虑知识产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通过司法和行政手段进行公平和合理的处理,以实现利益平衡的目标。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法是指国家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制度。

知识产权是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所有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以及其他相关权益。

知识产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产权法的实施也面临着利益平衡的问题,即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充分考虑公众利益的问题。

本文将从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进行分析。

一、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益平衡原则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遵循利益平衡原则,即要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充分考虑公众利益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利益。

因为知识产权的保护过于严格可能会对公众利益造成损害,例如限制了普通市民的信息获取权、加剧了技术和文化传播的不平等、对企业创新和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等。

在制定知识产权法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利益平衡原则,在保护知识产权的要充分体现公众利益和社会经济利益的平衡。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保护的对象范围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要求法律保护的对象范围要广泛而具体。

在保护知识产权的要充分考虑到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特点,对于各种知识产权进行分类,以便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可以得到合理的保护。

还要充分保护公众利益,对于公共领域的知识产权要给予适当的限制和公共使用的权利。

2. 法律保护的方式和限制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要求在法律保护的方式和限制上要考虑到公众利益的问题。

在专利法中,可以通过设定专利权保护的时限、限制专利权的范围等方式来保护公众利益,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

在版权法中,可以设定公共领域的范围、著作权的保护期限等方式来限制版权的力度,以便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3. 法律责任的设定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要求在设定法律责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公众利益。

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法律责任标准既要满足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公众利益,避免因为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对公众利益造成损害。

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则的内容

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则的内容

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则的内容文档一:一.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则1.1 定义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则是指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维护和平衡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与公众的利益。

该原则旨在兼顾知识产权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并促进创新、知识交流和社会进步。

1.2 原则目的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则的目的在于:a) 保护和鼓励创新;b) 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c) 维护公众利益,确保知识的普及和共享;d) 防止知识垄断和滥用。

1.3 原则原则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则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a) 公众利益优先:知识产权制度的设立和运作应以促进公众利益为首要目标;b) 特殊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人享有合理的专利权和版权等权益,但应受到合理限制;c) 合理使用:在保护创新和知识的同时,鼓励合理使用知识产权;d) 公共领域扩展:促进作品进入公共领域,便于广泛使用和创新发展;e) 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知识产权的跨界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二.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策略2.1 法律措施政府应通过法律和法规措施,确保知识产权制度的平衡。

a) 设立合理的专利保护期限;b) 制定有利于创新和竞争的反垄断规定;c) 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的国际合作。

2.2 创新激励机制政府和企业应建立和优化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a) 提供税收优惠和奖励措施;b) 支持科研项目和技术转移;c) 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咨询和保护服务。

2.3 信息共享和合作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推动知识产权利益平衡。

a) 建立知识产权数据库,便于信息查询和共享;b) 设立创新基金,支持相关研究和项目合作。

三.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 知识产权:指对于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2) 专利权:指对于发明的独占权利。

3) 版权:指对于作品的独占权利,包括文字、音乐、戏剧、艺术品等。

4) 知识产权人:指享有知识产权的个人或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知识产权法中的利益平衡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存在着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利与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的合法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对具有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双重属性的知识产品的使用、分配和利益分享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

一、知识产权概述知识产权一词是从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或者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翻译过来的。

在我国台湾一般译为“智慧财产权”。

我国在《民法通则》颁布前曾使用“智力成果权”的概念。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后,“知识产权”的译法开始普遍使用。

Intellectual Property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智慧成果,即知识产品,它属于生产的要素或是有价值的物品,可以转让;另一种是人们对于智慧成果的权利。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二条将知识产权定义为“关于保护文艺、美术和科学作品,演员的表演、唱片和广播,人类一切活动范围内的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及其他一切商业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以及产业、学术、文艺和美术界知识活动所产生的一切其他权利。

”知识产权并非起源于任何一种民事权利,也并非起源于任何一种财产权,而是起源于封建社会的“特权”。

这种特权或由君主个人授予,或由封建国家授予,或由代表君主的地方官授予。

这种实为君主对思想的控制、对经济利益的控制或国家以某种形式从事的垄断经营而授予的特权就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前身。

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往往作为技艺被物化在物质产品上,难以独立地体现其价值。

文学艺术作品也因复制和传播手段的局限,难以广泛使用。

人们虽有对技术的保护和对文学艺术作品传播的控制要求,但终因未能形成普遍的社会关系,不具有法律调整的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革命的出现,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机器生产要求科学技术打破原来的师徒相传和封闭的作坊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者竞争的压力,商品生产者迫切需要获得最新的技术成果,以此来提高商品的竞争力。

但是,技术的转移又会使发明创造者失去优势。

为了保住新技术发明者的优势,同时又满足其他生产者的需要,避免技术垄断和重复投资,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专利制度首先应运而生。

随后又产生了著作权法和商标法等其他知识产权制度。

从英国1623年制定的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垄断法规》,1709年制定的第一部著作权法《安娜法令》,法国1857年颁布的商标保护法《商标权法》,到1883年签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6年签订的《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以及1952年《世界版权公约》,直至1994年缔结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包含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印和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知识产权制度也相应地经历了一个逐步加强和完善的过程。

时至今日,知识产权制度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形成了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准则。

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权,或称之为垄断权。

这种垄断权的授予无论是从智力创造的劳动学说、还是从智力产品的人格属性或者激励主义层面上都具有充分的正当性。

然而,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产品(或称为智力产品)具有无形性、继承性的特点,从而使之也具有公共商品的属性。

换言之,社会公众对其也有合法的需求。

知识产权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实现创造性表达的最大化。

该法律通过创造者对其劳动果实的权利和未来的创造者自由表达的权利之间探寻一个适当的平衡,并试图实现这样的目标。

缺少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会减少对于创造的激励;而创制垄断权的过度的保护会超过创造性表达的原材料。

这样一来,立法者在进行知识产权立法时,必须考虑两个问题:第一,立法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激励创造者并在多大的程度上使公众获得利益;第二,在多大的程度上垄断权的授予会损害公众。

这种垄断权的授予,在适当的条件下,赋予了公众一个利益,该利益超过了临时的垄断带来的弊端。

例如,著作权法就提供了两种机制,通过这两种机制著作权所有人的权利可以获得保护,而不会损害公众接近信息。

这些设计的第一个方面是,在具有著作权性的表达与不具有著作权性的思想与事实之间做了明显的区分。

一方面,作品中的思想不具有著作权性,主张保护思想会因为阻碍了信息的传播而减缓社会效用。

另一方面,思想的表达受著作权保护,通过这种保护,著作权法为作者的权利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第二个方面是确保公众需要利用信息和作者对于原创物的垄断之间的一个适当的平衡的手段。

知识产权制度中的知识产权人对智力产品的垄断和社会公众对其的合法需求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

这种矛盾始终存在,知识产权制度从设计(立法)到实施都体现了这种矛盾的彼此消长。

为了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功能,确立平衡原则具有关键的意义。

否则,要么是知识产权权利的权利过大,损害了公众接近和利用智力产品的权利和利益,从而使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通过对智力产品提供充分的保护,激励对社会有益的创造性智力产品的生产,同时有利于广泛传播这种知识产品,从而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无从实现;或者要么是损害知识产权权的利益,使智力产品生产的原动力不足,同样使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不能实现。

二、利益平衡的内涵利益平衡的观念及原则与抽象的法律价值或利益概念直接相关。

例如,财产权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财产权纠纷将产生冲突性利益的法律价值判断问题。

解决冲突性法律利益问题时,需要进行充分的利益衡量,如利益实现的顺序、利益的位阶、与利益相关的其他因素等。

利益衡量的结果往往是利益平衡,而在利益衡量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则是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观,这也就是利益平衡的观念和原则。

利益平衡也是一个提供正当性方法论的原则。

在一定的范围内,正当理由的依据包含在利益平衡的结果中,不过,并非凡是分析事物的正当性都需要考虑利益平衡。

利益平衡虽然是解决冲突性利益的有效方法,但不是所有的正当理由都基于法律对利益冲突的解决。

例如,当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的拥有人放弃对损害其利益行为的追诉时,法律就没有保护这种利益的理由。

为完整把握利益平衡的内涵,需要对利益格局和利益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任何社会都存在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相关的不同利益主体,包括利益个体和利益群体,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利益差别和反映不同利益关系的利益体系。

这些构成了特定社会的利益格局。

在这个格局中,各利益个体和利益群体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

一般来说,“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多元利益体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保持相对平衡的相对稳定的利益体系,它是保持社会稳定的稳定剂。

相对稳定的利益体系致使在利益的分配上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

相对稳定的利益体系也维护了一定利益格局的平衡。

在这种利益平衡中,每一利益主体都在利益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利益份额,各利益主体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

这种平衡对建立与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相适应的利益制度和利益体制,协调各种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利益平衡要求尽量减少利益冲突,尽可能保持利益体系的稳定和利益格局的均衡,避免利益失衡。

然而,利益平衡只是相对的。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必然出现新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基于原来利益体系和利益格局基础上的利益平衡将被打破,这就需要实现新的利益平衡。

在本质上,利益平衡是利益主体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式对利益进行选择、衡量的过程,而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

这种冲突的解决难以通过利益主体自身来调和,而需要借助于法律的制度安排。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利益的冲突,就没有利益的平衡,也没有利益平衡的制度安排。

利益平衡原则通过有关制度,必然反映到利益主体的现实生活中,使其按照一定的利益目标来适用。

三、利益平衡的合理性(一)利益冲突的现实性和利益调节机制建立的必要性1.利益冲突的现实性尽管平衡是人们的理想和追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冲突和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

“法律建立在冲突的基础上”已经成为一种法学流派。

在各种冲突中,利益冲突是其实质所在,因为“利益就其本性来说是盲目的、无止境的、片面的。

一句话,它具有不法的功能”。

其实,现实中形形色色的有着利益差别和矛盾的利益主体的存在,必然带来相互间利益的冲突甚至尖锐对立。

因为,利益在本质上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而利益的实现都是在一定的有限资源条件下完成的,有限的社会资源在满足不同利益主体需求时的有限性和条件性,使相关利益主体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而产生利益纠纷和利益争夺的情形难以避免。

正如庞德所说,人的本性中的欲望和扩张性与社会本性具有矛盾,正是这一矛盾产生了利益冲突的根源。

利益冲突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包括不同利益主体对各自不同利益的不相容,一个利益主体对另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与主张构成威胁或妨碍,一个利益主体为了确保实现自己利益而抵制另一方的利益要求等。

2.利益调节机制建立的必要性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对多元的利益冲突进行不断的利益协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法律则在对这种多元的利益冲突进行不断的调整中凸显了其独到的价值。

根据前苏联法学家E.B.帕苏卡尼斯的观点,在私有的、分立的商品者通过合同方式交换产品的社会里,法律是社会控制的典型工具。

在不存在需要调整的相互冲突的个人利益的社会中,法律是多余的。

他认为,在一个完全不存在对立利益冲突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法律规则将为社会技术规则所替代。

他的这一观点表明了法律的价值在于对冲突性利益进行调整。

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也指出:法律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调整及调和种种相互冲突的利益,无论是个人的利益还是社会的利益。

这在某种程度上必须通过颁布一些评价各种利益的重要性和提供调整这种利益冲突标准的一般性规则才能实现。

基于冲突性利益基础上的多元利益之所以能够协调,是因为存在法律中的“权利—利益”调节机制。

法律以权利和义务为规范的内容,它调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本质上则是一种利益关系,法律通过调整和协调相互冲突的利益,使利益主体各得其所。

具体地说,法律对利益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确认、界定和分配利益,法律确认利益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及其地位,确认利益的目标所指向的对象,确定利益分配原则与范围、分配利益的数量和质量,并对某些弱者的利益给予倾斜性保护,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以达到利益的公平。

二是法律协调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

法律会根据利益兼顾和不损害社会利益原则,限制较强大的利益,保护较弱小的利益,缩小利益差距。

也就是说,法律进行利益调整时尽可能多地满足一些利益,同时使牺牲和摩擦达到最小的程度。

庞德的法律社会控制理论有助于对这一调节机制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法律与道德、宗教一样都是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而到了近代社会,法律成了控制社会的主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