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 函数与极限 教案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定义:函数是一种关系,将一个集合(定义域)中的每个元素对应到另一个集合(值域)中的一个元素。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连续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1.2 极限的概念极限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近于某个值a时,函数f(x)趋近于某个值L,称f(x)当x趋近于a时的极限为L,记作lim(x→a)f(x)=L。
极限的性质:保号性、保不等式性、夹逼定理等。
1.3 极限的计算极限的基本计算方法:代入法、因式分解法、有理化法等。
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无穷小是指绝对值趋近于0的量,无穷大是指绝对值趋近于无穷的量。
1.4 极限的应用函数的连续性:如果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值等于该点的函数值,称该函数在这一点连续。
导数的概念: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表示函数在该点的切线斜率。
第二章:微积分基本定理2.1 导数的定义与计算导数的定义: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表示函数在该点的切线斜率,记作f'(x)。
导数的计算:基本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等。
2.2 微分的概念与计算微分的定义:微分表示函数在某一点的切线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的差值,记作df(x)。
微分的计算:微分的基本公式、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等。
2.3 积分的概念与计算积分的定义:积分表示函数图像与x轴之间区域的面积,记作∫f(x)dx。
积分的计算:基本积分公式、积分的换元法、分部积分法等。
2.4 微积分基本定理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定义:微积分基本定理是微分与积分之间的关系,即导数的不定积分是原函数,积分的反函数是原函数的导数。
第三章:微分方程3.1 微分方程的定义与分类微分方程的定义:微分方程是含有未知函数及其导数的等式。
微分方程的分类: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
3.2 常微分方程的解法常微分方程的解法:分离变量法、积分因子法、变量替换法等。
3.3 微分方程的应用微分方程在物理、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例如描述物体运动、电路方程等。
第四章:级数4.1 级数的概念与性质级数的定义:级数是由无穷多个数按照一定的规律相加的序列,记作∑an。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教学内容:介绍函数的定义,讨论函数的性质,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的性质,如保号性、夹逼性等。
教学内容:介绍极限的定义,讨论极限的性质,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定义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导数的定义,掌握基本函数的导数计算。
教学内容:介绍导数的定义,讲解基本函数的导数计算法则。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导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2 微分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微分的概念,掌握微分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微分的定义,讲解微分的计算法则。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微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三章:积分与微分方程3.1 定积分的定义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掌握定积分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定积分的定义,讲解定积分的计算法则。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定积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2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解法教学目标:理解微分方程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微分方程解法。
教学内容:介绍微分方程的定义,讲解常见的微分方程解法。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微分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第四章:级数与常微分方程4.1 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收敛性教学目标:理解数项级数的概念,掌握级数的收敛性判断。
教学内容:介绍数项级数的定义,讲解级数的收敛性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收敛性判断。
4.2 常微分方程的解法与应用教学目标:理解常微分方程的概念,掌握常见的解法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介绍常微分方程的定义,讲解常见的解法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常微分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及其应用。
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教案
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教案教案: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与极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计算函数的极限的方法和技巧。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极限计算。
4.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函数的极限的定义和性质。
2.极限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极限的计算方法的应用。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极限计算。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问题(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函数与极限的概念,例如:小明每分钟的步数逐渐增加,求他一小时内步数的极限。
第二步:引入函数与极限的概念(10分钟)1.定义函数与极限的概念,引入极限的符号表示。
2.介绍函数的局部性质和极限的全局性质。
第三步:函数的极限性质(10分钟)1.引入函数的极限存在性和唯一性的概念。
2.介绍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极限性质。
第四步:函数极限的计算方法(15分钟)1.介绍初等函数的极限计算方法,包括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极限。
2.讲解无穷大与无穷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介绍极限的夹逼准则和函数极限的单调有界准则。
第五步:实例讲解(15分钟)通过一些例题讲解函数极限的具体计算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极限的计算技巧。
例如:计算lim(x→0) (sinx/x)。
第六步:综合练习(20分钟)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函数极限的计算方法和性质。
例如:计算lim(x→∞) (1+x)^1/x。
第七步:总结与归纳(10分钟)总结函数与极限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归纳重点和难点。
第八步:拓展学习(5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函数与极限的拓展内容,例如:无穷小阶、无穷小等价、洛必达法则等。
第九步: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和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教学工具:1.演示板和黑板。
2.教学PPT。
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问题解决能力等。
2.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一、教学内容1.函数:常量与变量、函数的定义;2.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图示法、表格法;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3.初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反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分段表示的函数,并会建立函数关系;4.极限: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左右极限、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量、无穷大量、无穷小量的性质;5.连续:连续、间断、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熟练掌握求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的方法;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定义域、主要性质和图形;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理解复合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会建立函数关系;4.了解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描述性定义);会求左右极限;5.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掌握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能熟练进行极限运算;6.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7.理解函数连续概念;掌握由初等函数的连续性求极限的方法;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2.极限的运算。
3.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4.函数连续概念、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1.极限的概念;2.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函数连续概念。
第一节 函数一、集合 1、集合概念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叫做集合。
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表示方法:用A ,B ,C ,D 表示集合;用a ,b ,c ,d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1)},,,{321 a a a A = 2)}{P x x A 的性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 A a ∈一个集合,若它只含有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常见的数集:N ,Z ,Q ,R ,N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B A ⊂。
高等数学D(一)教案
高等数学D(一)一、内容第一章函数与极限第一节:函数要求: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
了解函数的几种特性。
了解反函数、分段函数、复合函数和初等函数的概念,会求反函数。
掌握16个函数及一些常见函数的图形。
第二节:数列的极限第三节:函数的极限要求:理解数列与函数极限的概念。
理解左、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无穷小与无穷大要求:理解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理解无穷小的性质。
第五节:极限运算法则要求: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了解复合函数的极限运算法则。
第六节: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要求: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第七节:无穷小的比较要求:了解无穷小的阶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第八节:函数的连续性第九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要求:理解函数在点x0处连续与间断点的概念。
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值定理、零点定理)。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第一节:导数概念要求:理解可导与导数的概念及导数的表达式。
理解左导数与右导数的概念。
掌握导数的几何意义(含曲线的切线方程与法线方程)。
掌握函数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第二节:函数的和、积、商的求导法则要求:记16个函数的求导公式及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
第三节:反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要求:掌握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第四节:高阶导数要求:会求高阶导数。
第五节:隐含数的导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要求:会求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导数。
第六节:函数的微分要求:了解可微与微分的概念。
掌握函数的一阶微分。
第三章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第一节:中值定理要求:熟悉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内容。
第二节:洛必达法则要求:会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的极限。
第四节:函数的单调性与曲线的凹凸性要求:掌握用导数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及曲线的凹凸性的方法。
会求曲线的拐点。
会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微积分教案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
1 初等函数图象及性质1。
1.1 幂函数函数(m 是常数)叫做幂函数。
幂函数的定义域,要看m 是什么数而定。
例如,当m = 3时,y=x3的定义域是(-∞ ,+∞);当m = 1/2时,y=x1/2的定义域是[0,+∞ );当m = —1/2时,y=x-1/2的定义域是(0,+∞)。
但不论m 取什么值,幂函数在(0,+∞)内总有定义。
最常见的幂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如图]1。
1.2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指数函数函数y=a x(a是常数且a>0,a≠1)叫做指数函数,它的定义域是区间(-∞ ,+∞)。
因为对于任何实数值x,总有a x〉0,又a0=1,所以指数函数的图形,总在x轴的上方,且通过点(0,1)。
若a〉1,指数函数a x是单调增加的。
若0<a〈1,指数函数a x是单调减少的.由于y=(1/a)—x=a-x,所以y=a x的图形与y=(1/a)x的图形是关于y轴对称的(图1-21)。
[如图]2.对数函数指数函数y=a x的反函数,记作y=log a x(a是常数且a〉0,a≠1),叫做对数函数。
它的定义域是区间(0,+∞)。
对数函数的图形与指数函数的图形关于直线y = x对称(图1-22)。
y=log a x的图形总在y轴上方,且通过点(1,0)。
若a〉1,对数函数log a x是单调增加的,在开区间(0,1)内函数值为负,而在区间(1,+∞)内函数值为正.若0<a<1,对数函数log a x是单调减少的,在开区间(0,1)内函数值为正,而在区间(1,+∞)内函数值为负.[如图] 1。
1.3 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1.三角函数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都是以2π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它们的定义域都是区间(—∞ ,+∞),值域都是必区间[—1,1]. 正弦函数是奇函数,余弦函数是偶函数.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都是以π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它们都是奇函数。
2.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是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其图形都可由相应的三角函数的图形按反函数作图法的一般规则作出。
高等数学教案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8课时)第一节:映射与函数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一、集合 1、集合概念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叫做集合。
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表示方法:用A ,B ,C ,D 表示集合;用a ,b ,c ,d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1)},,,{321 a a a A = 2)}{P x x A 的性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A a ∈一个集合,若它只含有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常见的数集:N ,Z ,Q ,R ,N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B A ⊂。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记作B A = 若作B A ⊂且B A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全集I :A i ⊂I (I=1,2,3,……..)。
空集φ:A ⊂φ。
2、集合的运算并集B A ⋃:}A x |{x B A B x ∈∈=⋃或 交集B A ⋂:}A x |{x B A B x ∈∈=⋂且 差集B A \:}|{\B x A x x B A ∉∈=且补集(余集)CA :I \A集合的并、交、余运算满足下列法则:交换律:A B B A ⋃=⋃A B B A ⋂=⋂结合律:)()(C B A C B A ⋃⋃=⋃⋃,)()(C B A C B A ⋂⋂=⋂⋂分配律:)()()(C B C A C B A ⋂⋃⋂=⋂⋃,)()()(C B C A C B A ⋃⋂⋃=⋃⋂对偶律: (c c c B A B A =⋃)cc c B A B A ⋃=⋂)(笛卡儿积: A ×B }|),{(B y A x y x ∈∈=且 3、区间和邻域1)有限区间:开区间),(b a ,闭区间[]b a ,,半开半闭区间]()[b a b a ,,。
《高等数学》标准教案
《高等数学》标准教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性质及常见函数类型。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运用性质进行分析。
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的性质及求解方法。
教学内容:极限的定义,极限的性质,无穷小与无穷大,极限的求解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运用性质及方法求解极限。
第二章:微积分基本概念2.1 导数与微分教学目标:理解导数的定义,掌握基本导数公式及微分方法。
教学内容:导数的定义,基本导数公式,微分的方法及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导数的概念,运用公式及方法进行微分。
2.2 积分与微分方程教学目标:理解积分的概念,掌握基本积分公式及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教学内容:积分的定义,基本积分公式,微分方程的解法。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积分的概念,运用公式及方法解微分方程。
第三章:多元函数微分学3.1 多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了解多元函数的定义,掌握多元函数的性质及常见类型。
教学内容:多元函数的定义,多元函数的性质,常见多元函数类型。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运用性质进行分析。
3.2 多元函数的求导法则教学目标:理解多元函数求导法则,掌握多元函数的求导方法。
教学内容:多元函数的求导法则,多元函数的求导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多元函数求导法则,运用方法进行求导。
第四章:重积分与曲线积分4.1 二重积分及其应用教学目标:理解二重积分的定义,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教学内容:二重积分的定义,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二重积分在几何及物理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4.2 曲线积分的概念与应用教学目标:理解曲线积分的定义,掌握曲线积分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大学高数第一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函数、极限与连续的基本概念;(2)熟悉一元函数微分学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3)了解一元函数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素养。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函数、极限与连续(1)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2)极限的概念和运算法则;(3)连续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一元函数微分学(1)导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2)求导法则的应用;(3)微分的应用。
3. 一元函数积分学(1)定积分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2)不定积分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3)积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回顾函数、极限与连续的相关知识;(2)介绍本章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讲授新课(1)函数、极限与连续- 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介绍极限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极限的求法;- 讲解连续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了解连续函数的特点。
(2)一元函数微分学- 讲解导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求导方法;- 介绍求导法则的应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求导法则;- 讲解微分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微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一元函数积分学- 讲解定积分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定积分的计算;- 介绍不定积分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求出不定积分;- 讲解积分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课堂练习(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指导学生解题,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章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重点知识;(2)强调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等数学》(1-3章)教学教案(全)
高等数学教学教案第1章函数、极限与连续授课序号01(是一个给定的非空数集.若对任意的授课序号02的左邻域有定义,如果自变量为当0x x →时函数授课序号032n n ++)(1,2,n x =授课序号04授课序号05授课序号06高等数学教学教案第2章导数与微分授课序号01授课序号02授课序号03授课序号04高等数学教学教案第3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授课序号01授课序号02授课序号03!n +!n +()()!n x n +!n +!n +[cos (x θ+=21)2!!x n α-++)(1(1)!n n αθ-++()nx R x +授课序号04(1)在生产实践和工程技术中,经常会遇到求在一定条件下,怎样才能使“成本最低”、“利润最高”、“原材料最省”等问题.这类问题在数学上可以归结为建立一个目标函数,求这个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2)对于实际问题,往往根据问题的性质就可以断定函数()f x 在定义区间内部存在着最大值或最小值.理论上可以证明这样一个结论:在实际问题中,若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开区间,且在此开区间内只有一个驻点0x ,而最值又存在,则可以直接确定该驻点0x 就是最值点,0()f x 即为相应的最值. 四.例题讲解例1.讨论函数32()29123f x x x x =-+-的单调增减区间. 例2.判断函数3()=f x x 的单调性.例3.设3,0,()arctan ,0.x x f x x x x ⎧-<=⎨≥⎩确定()f x 的单调区间.例4.证明:当0x >时,e 1x x >+. 例5.求函数32()(1)f x x x =-的极值.例6.求函数22()ln f x x x =-的极值.例7.求函数233()2f x x x =+在区间1[8]8-,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例8.水槽设计问题有一块宽为2a 的长方形铁皮如图3.8所示,将宽所在的两个边缘向上折起,做成一个开口水槽,其横截面为矩形,问横截面的高取何值时水槽的流量最大(流量与横截面积成正比). 图3.8例9.用料最省问题要做一圆柱形无盖铁桶,要求铁桶的容积V 是一定值,问怎样设计才能使制造铁桶的用料最省? 例10.面积最大问题将一长为2L 的铁丝折成一个长方形,问如何折才能使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授课序号05授课序号06教学基本指标教学课题第3章第6节弧微分与曲率课的类型新知识课教学方法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教学手段黑板多媒体结合教学重点曲率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曲率的计算参考教材同济七版《高等数学》上册作业布置课后习题大纲要求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高等数学A电子教案
高等数学A电子教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定义:函数是一种关系,使一个集合(定义域)中的每个元素对应到另一个集合(值域)中的唯一元素。
性质:奇函数、偶函数、单调性、周期性等。
1.2 极限的概念极限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向于某一值a时,函数f(x)趋向于某一值L,称为f(x)当x趋向于a时的极限,记作lim(x→a)f(x)=L。
极限的性质:保号性、夹逼性、传递性等。
1.3 极限的计算极限的基本法则:1)lim(x→a)c=c2)lim(x→a)(f(x)+g(x))=lim(x→a)f(x)+lim(x→a)g(x)3)lim(x→a)(f(x)g(x))=lim(x→a)f(x)lim(x→a)g(x)(g(x)≠0)4)lim(x→a)(f(g(x)))=lim(x→a)f(g(x))1.4 无穷小与无穷大无穷小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向于某一值a时,如果存在一个正数M,使得对于任意的正数ε,总存在正数δ,使得当0<|x-a|<δ时,有|f(x)|<M,则称f(x)为无穷小。
无穷大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向于某一值a时,如果存在一个正数M,使得对于任意的正数ε,总存在正数δ,使得当0<|x-a|<δ时,有|f(x)|>M,则称f(x)为无穷大。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定义:函数f(x)在x处的导数,记作f'(x)或df/dx,表示函数在某一点的瞬时变化率。
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图像在某一点的切线斜率。
2.2 导数的计算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cf(x))'=cf'(x)2)((f(x)+g(x)))'=f'(x)+g'(x)3)((f(g(x)))'=f'(g(x))g'(x)4)((cf(x))'=c f'(x)2.3 微分微分的定义:函数f(x)在x处的微分,记作df(x),表示函数在x处的变化量。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最新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定义:函数是一种关系,将一个非空数集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非空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1.2 极限的概念极限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向于某一数值a时,函数f(x)趋向于某一数值L,我们称f(x)当x趋向于a时的极限为L,记作:lim(f(x),a)=L。
1.3 极限的运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1)lim(f(x)+g(x),a)=lim(f(x),a)+lim(g(x),a)2)lim(f(x)g(x),a)=lim(f(x),a)lim(g(x),a)3)lim(f(x)/g(x),a)=lim(f(x),a)/lim(g(x),a) (g(x)≠0)4)lim(cu(x),a)=lim(c,a)lim(u(x),a) (c为常数,u(x)可导)1.4 无穷小与无穷大无穷小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向于某一数值a时,如果存在一个正数M,使得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总存在正数δ,使得当0<|x-a|<δ时,都有|f(x)|<M,则称f(x)为无穷小。
无穷大的定义:当自变量x趋向于某一数值a时,如果存在一个正数M,使得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总存在正数δ,使得当0<|x-a|<δ时,都有|f(x)|>M,则称f(x)为无穷大。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定义:函数f(x)在x处的导数定义为f'(x)=lim(f(x+Δx)-f(x),Δx)=lim(Δx,0)f'(x+Δx)。
2.2 导数的运算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f(x)+g(x))'=f'(x)+g'(x)2)(f(x)g(x))'=f(x)g'(x)+f'(x)g(x)3)(f(g(x)))'=f'(g(x))g'(x)4)(cu(x))'=c'u(x)+cu'(x) (c为常数,u(x)可导)2.3 微分微分的定义:函数f(x)在x处的微分定义为df(x)=f'(x)Δx。
高等数学教案PPt
注 有时平面曲线用极坐标方程表示非
常简便.
例如,圆 x2 y2 R2,其极坐标方程为
rR
y
R
x 圆 x2 y2 2ax 的极坐标方程为
r 2a cos
上页 下页 返回
§1.1 函数
几个特殊的函数举例
例2 分段函数
设
f (x)
1 x2
x
1,
,
1 0
x 0, x 1.
y
其定义域为 [1,1).
y (1)x y a
y ax
(a 1)
(0,1)
O
x
定义域为 (, ),值域为(0, ).
上页 下页 返回
§1.1 函数
(3) 对数函数
y loga x
y
(a 0, a 1)
y log a x
(a 1)
(1,0)
O
x
y log 1 x
a
定义域为 (0, ), 值域为 (, ).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1.1 函数 §1.2 函数的极限 §1.3 极限运算法则 §1.4 极限存在准则与两个重要极限 §1.5 无穷小与无穷大
上页 下页 返回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1.6 函数的连续性与连续函数的运算 §1.7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及闭区间上连续
函数的性质
上页 下页 返回
§1.1 函数
如果 D1 x (x)U , x D ,则对每个x D1
通过函数u (x) 有确定的 u U 与之对应,又
通过函数 y f (u)有确定的实数y 与u 对应,从而
得到一个以为x自变量,y为因变量定义在 D1上的函
数,称它为由函数 y f (u) 与 u (x) 复合而成的
高等数学教案ch_1_函数与极限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4、两个重要极限;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4、间断点及其分类;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一、集合1. 集合概念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ÎM.集合的表示: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例如A={a, b, c, d, e, f, g}.描述法: 若集合M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的元素x的全体所组成, 则M可表示为A={a, a2, × × ×, a n},1M={x | x具有性质P }.例如M={(x, y)| x, y为实数, x2+y2=1}.子集: 若xÎA, 则必有xÎB, 则称A是B的子集, 记为AÌB(读作A包含于B)或BÉA .如果集合A与集合B互为子集, AÌB且BÌA, 则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 记作A=B.若AÌB且A¹B, 则称A是B的真子集, 记作A≠⊂B . 例如, N≠⊂Z≠⊂Q≠⊂R.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Æ.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 集合的运算设A、B是两个集合,AÈB={x|xÎA或xÎB}.AÇB={x|xÎA且xÎB}.A\B={x|xÎA且xÏB}.如果我们研究某个问题限定在一个大的集合I中进行, 所研究的其他集合A都是I的子集. 此时, 我们称集合I为全集或基本集. 称I\A为A的余集或补集, 记作A C.集合运算的法则:设A、B、C为任意三个集合, 则(1)交换律AÈB=BÈA, AÇB=BÇA;(2)结合律 (AÈB)ÈC=AÈ(BÈC), (AÇB)ÇC=AÇ(BÇC);(3)分配律 (AÈB)ÇC=(AÇC)È(BÇC), (AÇB)ÈC=(AÈC)Ç(BÈC);(4)对偶律 (AÈB)C=A CÇB C, (AÇB)C=A CÈB C.(AÈB)C=A CÇB C的证明:xÎ(AÈB)CÛxÏAÈBÛxÏA且xÏBÛxÎA C且xÎB CÛxÎA CÇB C, 所以(AÈB)C=A CÇB C.直积(笛卡儿乘积):设A、B是任意两个集合, 在集合A中任意取一个元素x, 在集合B中任意取一个元素y, 组成一个有序对(x, y), 把这样的有序对作为新元素, 它们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直积, 记为A´B, 即A´B={(x, y)|xÎA且yÎB}.例如, R´R={(x, y)| xÎR且yÎR }即为xOy面上全体点的集合, R´R常记作R2.几个数集:3. 实数与数轴(1)实数系表(2)实数与数轴关系(3)实数的性质:⎧⎪⎪⎨⎪⎪⎩封闭性有序性稠密性连续性练习:解下列绝对值不等式:①53x-<,②12x+≥4.区间(1)区间的定义:区间是实数集的子集(2)区间的分类:有限区间、无限区间①有限区间:长度有限的区间设a与b均为实数,且a b<,则数集{xa x b≤≤}为以a、b为端点的闭区间,记作[a,b]数集{xa x b<<}为以a、b为端点的开区间,记作(a,b)数集{xa x b≤<}为以a、b为端点的半开半闭区间,记作[a,b)数集{xa x b <≤}为以a 、b 为端点的半开半闭区间,记作(a ,b ] 区间长度:b a - ② 无限区间数集{xa x ≤<+∞}记作[a ,+∞), 数集{xa x <<+∞}记作(a ,+∞) 数集{x x a -∞<≤}记作(-∞,a ], 数集{x x a -∞<<}记作(-∞,a ) 实数集R 记作(-∞,+∞) (3)邻域① 邻域:设a 与δ均为实数,且0δ>,则开区间(a δ-,a δ+)为点a 的δ邻域 记作(,)U a δ,其中点a 为邻域的中心,δ为邻域的半径。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word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word【篇一: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1章函数与极限】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4、两个重要极限;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4、间断点及其分类;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一、集合1. 集合概念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 m.集合的表示: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例如a={a, b, c, d, e, f, g}.描述法: 若集合m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的元素x的全体所组成, 则m可表示为 a={a1, a2, ? ? ?, an},m={x | x具有性质p }.例如m={(x, y)| x, y为实数, x2+y2=1}.几个数集:n表示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自然数集.n={0, 1, 2, ? ? ?, n, ? ? ?}. n+={1, 2, ? ? ?, n, ? ? ?}.r表示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实数集.z表示所有整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整数集.z={? ? ?, -n, ? ? ?, -2, -1, 0, 1, 2, ? ? ?, n, ? ? ?}.q表示所有有理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有理数集.p q={|p∈z,q∈n+且p与q互质} q子集: 若x∈a, 则必有x∈b, 则称a是b的子集, 记为a?b(读作a包含于b)或b?a .如果集合a与集合b互为子集, a?b且b?a, 则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 记作a=b.若a?b且a≠b, 则称a是b的真子集, 记作a?≠b . 例如, n?≠z?≠q?≠r.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 集合的运算设a、b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或者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简称并), 记作a?b, 即a?b={x|x∈a或x∈b}.设a、b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既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简称交), 记作a?b, 即a?b={x|x∈a且x∈b}.设a、b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差集(简称差), 记作a\b, 即a\b={x|x∈a且x?b}.如果我们研究某个问题限定在一个大的集合i中进行, 所研究的其他集合a都是i的子集. 此时, 我们称集合i为全集或基本集. 称i\a为a 的余集或补集, 记作ac.集合运算的法则:设a、b、c为任意三个集合, 则(1)交换律a?b=b?a, a?b=b?a;(2)结合律 (a?b)?c=a?(b?c), (a?b)?c=a?(b?c);(3)分配律 (a?b)?c=(a?c)?(b?c), (a?b)?c=(a?c)?(b?c);(4)对偶律 (a?b)c=ac ?bc, (a?b)c=ac ?bc.(a?b)c=ac ?bc的证明:x∈(a?b)c?x?a?b?x?a且x?b?x∈a c且x∈bc ?x∈ac ?bc, 所以(a?b)c=ac ?bc.直积(笛卡儿乘积):设a、b是任意两个集合, 在集合a中任意取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任意取一个元素y, 组成一个有序对(x, y), 把这样的有序对作为新元素, 它们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直积, 记为a?b, 即 a?b={(x, y)|x∈a且y∈b}.例如, r?r={(x, y)| x∈r且y∈r }即为xoy面上全体点的集合, r?r常记作r2.3. 区间和邻域有限区间:设ab, 称数集{x|axb}为开区间, 记为(a, b), 即(a, b)={x|axb}.类似地有[a, b] = {x | a ≤x≤b }称为闭区间,[a, b) = {x | a≤xb }、(a, b] = {x | ax≤b }称为半开区间.其中a和b称为区间(a, b)、[a, b]、[a, b)、(a, b]的端点, b-a称为区间的长度.无限区间:[a, +∞) = {x | a≤x }, (-∞, b] = {x | x b } , (-∞, +∞)={x | | x | +∞}.区间在数轴上的表示:邻域: 以点a为中心的任何开区间称为点a的邻域, 记作u(a).二、映射1. 映射的概念定义设x、y是两个非空集合, 如果存在一个法则f, 使得对x中每个元素x, 按法则f, 在y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 则称f为从x 到y的映射, 记作f : x→y ,其中y称为元素x(在映射f下)的像, 并记作f(x), 即y=f(x),而元素x称为元素y(在映射f下)的一个原像; 集合x称为映射f的定义域, 记作d f, 即d f=x ;x中所有元素的像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映射f的值域, 记为r f, 或f(x), 即r f=f(x)={f(x)|x∈x}.需要注意的问题:(1)构成一个映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集合x, 即定义域d f=x; 集合y, 即值域的范围: r f ?y; 对应法则f, 使对每个x∈x, 有唯一确定的y=f(x)与之对应.(2)对每个x∈x, 元素x的像y是唯一的; 而对每个y∈r f, 元素y的原像不一定是唯一的; 映射f的值域r f是y的一个子集, 即r f ?y, 不一定r f=y .例1设f : r→r, 对每个x∈r, f(x)=x2.显然, f是一个映射, f的定义域d f=r, 值域r f ={y|y≥0}, 它是r的一个真子集. 对于r f 中的元素y, 除y=0外, 它的原像不是唯一的. 如y=4的原像就有x=2和x=-2两个.例2设x={(x, y)|x2+y2=1}, y={(x, 0)||x|≤1}, f : x →y, 对每个(x, y)∈x, 有唯一确定的(x, 0)∈y与之对应.显然f是一个映射, f的定义域d f=x, 值域r f =y. 在几何上, 这个映射表示将平面上一个圆心在原点的单位圆周上的点投影到x轴的区间[-1, 1]上.(3) f :[-, ]→[-1, 1], 对每个x∈[-, ], f(x)=sin x . 2222f是一个映射, 定义域d f =[-, ], 值域r f =[-1, 1]. 22满射、单射和双射:设f是从集合x到集合y的映射, 若r f =y, 即y中任一元素y都是x 中某元素的像, 则称f为x到y上的映射或满射; 若对x中任意两个不同元素x 1≠x 2, 它们的像f(x 1)≠f(x 2), 则称f为x到y的单射; 若映射f既是单射, 又是满射, 则称f为一一映射(或双射).上述三例各是什么映射?2. 逆映射与复合映射设f是x到y的单射, 则由定义, 对每个y∈r f , 有唯一的x∈x, 适合f(x)=y, 于是, 我们可定义一个从r f 到x的新映射g, 即g : r f →x,对每个y∈r f , 规定g(y)=x, 这x满足f(x)=y. 这个映射g称为f的逆映射, 记作f -1, 其定义域df-1=r f , 值域rf-1=x .按上述定义, 只有单射才存在逆映射. 上述三例中哪个映射存在逆映射?设有两个映射g : x→y 1,f : y 2→z,其中y 1?y 2. 则由映射g和f可以定出一个从x到z的对应法则, 它将每个x∈x映射成f[g(x)]∈z . 显然, 这个对应法则确定了一个从x 到z的映射, 这个映射称为映射g和f构成的复合映射, 记作f o g, 即f o g: x →z,(f o g)(x)=f[g(x)], x∈x .应注意的问题:映射g和f构成复合映射的条件是: g的值域r g必须包含在f的定义域内, r g?d f . 否则, 不能构成复合映射. 由此可以知道, 映射g和f 的复合是有顺序的, f o g有意义并不表示g o f也有意义. 即使f o g 与g o f都有意义, 复映射f o g与g o f也未必相同.例4 设有映射g : r→[-1, 1], 对每个x∈r, g(x)=sin x,映射f : [-1, 1]→[0, 1], 对每个u∈[-1, 1], f(u)=-u2.则映射g和f构成复映射f o g: r→[0, 1], 对每个x∈r, 有(f g)(x)=f[g(x)]=f(sinx)=-sin2x=|cosx|.三、函数1. 函数概念定义设数集d?r, 则称映射f : d →r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 通常简记为y=f(x), x∈d,其中x称为自变量, y称为因变量, d称为定义域, 记作d f, 即d f=d.应注意的问题:记号f和f(x)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前者表示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的对应法则, 而后者表示与自变量x对应的函数值. 但为了叙述方便,习惯上常用记号“f(x), x∈d”或“y=f(x), x∈d”来表示定义在d上的函数, 这时应理解为由它所确定的函数f .函数符号: 函数y=f(x)中表示对应关系的记号f也可改用其它字母, 例如“f”, “?”等. 此时函数就记作y=? (x), y=f(x).函数的两要素:函数是从实数集到实数集的映射, 其值域总在r内, 因此构成函数的要素是定义域d f及对应法则f . 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 对应法则也相同, 那么这两个函数就是相同的, 否则就是不同的.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通常按以下两种情形来确定: 一种是对有实际背景的函数, 根据实际背景中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求定义域举例:1 求函数y=-x2-4的定义域. x要使函数有意义, 必须x≠0, 且x2 - 4≥0.解不等式得| x |≥2.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d={x | | x |≥2}, 或d=(-∞, 2]?[2, +∞]).单值函数与多值函数:【篇二: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2章导数与微分】第二章导数与微分教学目的: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与微分的关系和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的关系。
大学函数的极限教案
授课班级:高等数学课程班级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极限的概念,掌握函数极限的定义。
2. 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包括极限存在的条件、极限的运算法则等。
3. 能够运用极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函数的连续性、函数的渐近线等。
教学重点:1. 函数极限的定义。
2. 函数极限的性质。
3. 极限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函数极限的定义。
2. 应用极限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数列极限的概念,强调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联系。
2. 提出问题:数列极限的概念能否推广到函数极限?3. 引入函数极限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 函数极限的定义:- 给出函数极限的定义,强调极限存在的条件。
-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判断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是否存在。
2. 函数极限的性质:- 介绍函数极限的基本性质,如极限的线性、有界性等。
- 讲解函数极限的夹逼定理和单调有界准则。
3. 极限的运算法则:- 介绍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强调法则的应用。
- 讲解函数复合的极限运算法则。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函数极限的定义判断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是否存在。
2. 让学生运用函数极限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四、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函数极限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
2. 强调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极限的判断和计算。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函数极限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
2.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是否存在?二、新课讲解1. 无穷小和无穷大:- 介绍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强调无穷小和无穷大的关系。
- 讲解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性质,如无穷小的乘积、无穷大的除法等。
2. 极限存在准则:- 介绍两个重要极限存在准则,如夹逼准则、单调有界准则等。
- 讲解如何运用极限存在准则判断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是否存在。
3. 两个重要极限:- 介绍两个重要极限,如$\lim_{x\to 0}\frac{\sin x}{x}=1$和$\lim_{x\to 0}(1+x)^{\frac{1}{x}}=e$。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函数的概念,利用图形演示函数的性质。
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极限的基本概念,掌握极限的性质。
教学内容:极限的定义,极限的性质,无穷小,无穷大。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极限的概念,利用数学推理证明极限的性质。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导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函数的导数计算。
教学内容:导数的定义,导数的计算规则,基本函数的导数。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导数的概念,利用公式计算基本函数的导数。
2.2 微分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微分的概念,掌握微分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微分的定义,微分的计算规则,微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微分的概念,利用公式计算微分。
第三章:积分与面积3.1 积分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积分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函数的积分计算。
教学内容:积分的定义,积分的计算方法,基本函数的积分。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积分的概念,利用公式计算基本函数的积分。
3.2 面积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面积的定义,面积的计算方法,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面积的概念,利用公式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
第四章:级数与级数求和4.1 级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级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级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级数的定义,级数的性质,收敛级数,发散级数。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级数的概念,利用数学推理证明级数的性质。
4.2 级数求和的方法教学目标:掌握级数求和的方法。
教学内容:等差级数的求和,等比级数的求和,交错级数的求和。
教学方法:利用数学推理和实例讲解级数求和的方法。
第五章:常微分方程5.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理解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4、两个重要极限;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4、间断点及其分类;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一、集合1. 集合概念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 M.集合的表示: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例如A ={a , b , c , d , e , f , g }.描述法: 若集合M 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 的元素x 的全体所组成, 则M 可表示为 A ={a 1, a 2, ⋅ ⋅ ⋅, a n }, M ={x | x 具有性质P }.例如M ={(x , y )| x , y 为实数, x 2+y 2=1}. 几个数集:N 表示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自然数集. N ={0, 1, 2, ⋅ ⋅ ⋅, n , ⋅ ⋅ ⋅}. N +={1, 2, ⋅ ⋅ ⋅, n , ⋅ ⋅ ⋅}. R 表示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实数集. Z 表示所有整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整数集. Z ={⋅ ⋅ ⋅, -n , ⋅ ⋅ ⋅, -2, -1, 0, 1, 2, ⋅ ⋅ ⋅, n , ⋅ ⋅ ⋅}.Q 表示所有有理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有理数集.},|{互质与且q p q Z p qp+∈∈=N Q子集: 若x ∈A , 则必有x ∈B , 则称A 是B 的子集, 记为A ⊂B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A .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 A ⊂B 且B ⊂A , 则称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 记作A =B . 若A ⊂B 且A ≠B ,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 例如, N ≠⊂Z ≠⊂Q ≠⊂R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集合的运算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 或者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简称并), 记作A ⋃B , 即A ⋃B ={x |x ∈A 或x ∈B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既属于A 又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简称交), 记作A ⋂B , 即A ⋂B ={x |x ∈A 且x ∈B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 而不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差集(简称差), 记作A \B , 即A \B ={x |x ∈A 且x ∉B }.如果我们研究某个问题限定在一个大的集合I 中进行, 所研究的其他集合A 都是I 的子集. 此时, 我们称集合I 为全集或基本集. 称I\A 为A 的余集或补集, 记作A C . 集合运算的法则:设A 、B 、C 为任意三个集合, 则 (1)交换律A ⋃B =B ⋃A , A ⋂B =B ⋂A ;(2)结合律 (A ⋃B )⋃C =A ⋃(B ⋃C ), (A ⋂B )⋂C =A ⋂(B ⋂C );(3)分配律 (A ⋃B )⋂C =(A ⋂C )⋃(B ⋂C ), (A ⋂B )⋃C =(A ⋃C )⋂(B ⋃C ); (4)对偶律 (A ⋃B )C =A C ⋂B C , (A ⋂B )C =A C ⋃B C . (A ⋃B )C =A C ⋂B C 的证明:x∈(A⋃B)C⇔x∉A⋃B⇔x∉A且x∉B⇔x∈A C且x∈B C⇔x∈A C⋂B C, 所以(A⋃B)C=A C⋂B C.直积(笛卡儿乘积):设A、B是任意两个集合, 在集合A中任意取一个元素x, 在集合B中任意取一个元素y, 组成一个有序对(x, y), 把这样的有序对作为新元素, 它们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直积, 记为A⨯B, 即A⨯B={(x, y)|x∈A且y∈B}.例如, R⨯R={(x, y)| x∈R且y∈R }即为xOy面上全体点的集合, R⨯R常记作R2.3. 区间和邻域有限区间:设a<b, 称数集{x|a<x<b}为开区间, 记为(a, b), 即(a, b)={x|a<x<b}.类似地有[a, b] = {x | a ≤x≤b }称为闭区间,[a, b) = {x | a≤x<b }、(a, b] = {x | a<x≤b }称为半开区间.其中a和b称为区间(a, b)、[a, b]、[a, b)、(a, b]的端点, b-a称为区间的长度.无限区间:[a, +∞) = {x | a≤x }, (-∞, b] = {x | x < b } , (-∞, +∞)={x | | x | < +∞}.区间在数轴上的表示:邻域: 以点a为中心的任何开区间称为点a的邻域, 记作U(a).设δ是一正数, 则称开区间(a-δ, a+δ)为点a的δ邻域, 记作U(a, δ), 即U(a, δ)={x | a-δ< x < a+δ}={x | | x-a|<δ}.其中点a称为邻域的中心, δ称为邻域的半径.去心邻域U(a, δ):U(a, δ)={x |0<| x-a |<δ}二、映射1. 映射的概念定义设X、Y是两个非空集合, 如果存在一个法则f, 使得对X中每个元素x, 按法则f, 在Y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 则称f为从X到Y的映射, 记作f : X→Y ,其中y称为元素x(在映射f下)的像, 并记作f(x), 即y=f(x),而元素x称为元素y(在映射f下)的一个原像; 集合X称为映射f的定义域, 记作D f, 即D f =X ;X 中所有元素的像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映射f 的值域, 记为R f , 或f (X ), 即R f =f (X )={f (x )|x ∈X }. 需要注意的问题:(1)构成一个映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集合X , 即定义域D f =X ; 集合Y , 即值域的范围: R f ⊂Y ; 对应法则f , 使对每个x ∈X , 有唯一确定的y =f (x )与之对应.(2)对每个x ∈X , 元素x 的像y 是唯一的; 而对每个y ∈R f , 元素y 的原像不一定是唯一的; 映射f 的值域R f 是Y 的一个子集, 即R f ⊂Y , 不一定R f =Y . 例1设f : R →R , 对每个x ∈R , f (x )=x 2.显然, f 是一个映射, f 的定义域D f =R , 值域R f ={y |y ≥0}, 它是R 的一个真子集. 对于R f 中的元素y , 除y =0外, 它的原像不是唯一的. 如y =4的原像就有x =2和x =-2两个. 例2设X ={(x , y )|x 2+y 2=1}, Y ={(x , 0)||x |≤1}, f : X →Y , 对每个(x , y )∈X , 有唯一确定的(x , 0)∈Y 与之对应.显然f 是一个映射, f 的定义域D f =X , 值域R f =Y . 在几何上, 这个映射表示将平面上一个圆心在原点的单位圆周上的点投影到x 轴的区间[-1, 1]上. (3) f :]2 ,2[ππ-→[-1, 1], 对每个x ∈]2,2[ππ-, f (x )=sin x .f 是一个映射, 定义域D f =]2,2[ππ-, 值域R f =[-1, 1].满射、单射和双射:设f 是从集合X 到集合Y 的映射, 若R f =Y , 即Y 中任一元素y 都是X 中某元素的像, 则称f 为X 到Y 上的映射或满射; 若对X 中任意两个不同元素x 1≠x 2, 它们的像f (x 1)≠f (x 2), 则称f 为X 到Y 的单射; 若映射f 既是单射, 又是满射, 则称f 为一一映射(或双射). 上述三例各是什么映射? 2. 逆映射与复合映射设f 是X 到Y 的单射, 则由定义, 对每个y ∈R f , 有唯一的x ∈X , 适合f (x )=y , 于是, 我们可定义一个从R f 到X 的新映射g , 即g : R f →X ,对每个y ∈R f , 规定g (y )=x , 这x 满足f (x )=y . 这个映射g 称为f 的逆映射, 记作f -1, 其定义域1-f D =R f , 值域1-f R =X .按上述定义, 只有单射才存在逆映射. 上述三例中哪个映射存在逆映射? 设有两个映射g : X →Y 1, f : Y 2→Z ,其中Y 1⊂Y 2. 则由映射g 和f 可以定出一个从X 到Z 的对应法则, 它将每个x ∈X 映射成f [g (x )]∈Z . 显然, 这个对应法则确定了一个从X 到Z 的映射, 这个映射称为映射g 和f 构成的复合映射, 记作f o g , 即 f o g : X →Z ,(f o g )(x )=f [g (x )], x ∈X . 应注意的问题:映射g 和f 构成复合映射的条件是: g 的值域R g 必须包含在f 的定义域内, R g ⊂D f . 否则, 不能构成复合映射. 由此可以知道, 映射g 和f 的复合是有顺序的, f o g 有意义并不表示g o f 也有意义. 即使f o g 与g o f 都有意义, 复映射f o g 与g o f 也未必相同. 例4 设有映射g : R →[-1, 1], 对每个x ∈R , g (x )=sin x , 映射f : [-1, 1]→[0, 1], 对每个u ∈[-1, 1], 21)(u u f -=. 则映射g 和f 构成复映射f o g : R →[0, 1], 对每个x ∈R , 有 |cos |sin 1)(sin )]([))((2x x x f x g f x g f =-=== .三、函数 1. 函数概念定义 设数集D ⊂R , 则称映射f : D →R 为定义在D 上的函数, 通常简记为y =f (x ), x ∈D ,其中x 称为自变量, y 称为因变量, D 称为定义域, 记作D f , 即D f =D . 应注意的问题:记号f 和f (x )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前者表示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之间的对应法则, 而后者表示与自变量x 对应的函数值. 但为了叙述方便, 习惯上常用记号“f (x ), x ∈D ”或“y =f (x ), x ∈D ”来表示定义在D 上的函数, 这时应理解为由它所确定的函数f .函数符号: 函数y =f (x )中表示对应关系的记号f 也可改用其它字母, 例如“F ”, “ϕ”等. 此时函数就记作y =ϕ (x ), y =F (x ). 函数的两要素:函数是从实数集到实数集的映射, 其值域总在R 内, 因此构成函数的要素是定义域D f 及对应法则f . 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 对应法则也相同, 那么这两个函数就是相同的, 否则就是不同的. 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通常按以下两种情形来确定: 一种是对有实际背景的函数, 根据实际背景中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求定义域举例:求函数412--=x xy 的定义域.要使函数有意义, 必须x ≠0, 且x 2 - 4≥0. 解不等式得| x |≥2.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D ={x | | x |≥2}, 或D =(-∞, 2]⋃[2, +∞]).单值函数与多值函数:在函数的定义中,对每个x ∈D , 对应的函数值y 总是唯一的, 这样定义的函数称为单值函数. 如果给定一个对应法则, 按这个法则, 对每个x ∈D , 总有确定的y 值与之对应, 但这个y 不总是唯一的, 我们称这种法则确定了一个多值函数. 例如, 设变量x 和y 之间的对应法则由方程x 2+y 2=r 2 给出. 显然, 对每个x ∈[-r , r ],由方程x 2+y 2=r 2,可确定出对应的y 值, 当x =r 或x =-r 时, 对应y =0一个值; 当x 取(-r , r )内任一个值时, 对应的y 有两个值. 所以这方程确定了一个多值函数.对于多值函数, 往往只要附加一些条件, 就可以将它化为单值函数, 这样得到的单值函数称为多值函数的单值分支. 例如, 在由方程x 2+y 2=r 2给出的对应法则中, 附加“y ≥0”的条件, 即以“x 2+y 2=r 2且y ≥0”作为对应法则, 就可得到一个单值分支221)(x r x y y -==; 附加“y ≤0”的条件, 即以“x 2+y 2=r 2且y ≤0”作为对应法则, 就可得到另一个单值分支222)(x r x y y --==.表示函数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表格法、图形法、解析法(公式法), 这在中学里大家已经熟悉. 其中, 用图形法表示函数是基于函数图形的概念, 即坐标平面上的点集 {P (x , y )|y =f (x ), x ∈D }称为函数y =f (x ), x ∈D 的图形. 图中的R f 表示函数y =f (x )的值域. 函数的例子:例. 函数⎩⎨⎧<-≥==0 0||x x x x x y .称为绝对值函数.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0, +∞). 例. 函数⎪⎩⎪⎨⎧<-=>==01000 1sgn x x x x y .称为符号函数.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1, 0, 1}.例 设x 为任上实数. 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称为x 的整数部分, 记作[ x ]. 函数y = [ x ]称为取整函数. 其定义域为D =(-∞, +∞), 值域为R f =Z .0]75[=, 1]2[=, [π]=3, [-1]=-1, [-3. 5]=-4.分段函数:在自变量的不同变化范围中, 对应法则用不同式子来表示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