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集体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70343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9.png)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从而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形状和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可能对于一些细微的变化不易察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也需要加强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卡片、尺子、夹子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等。
3.实验报告表格:用于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弯曲的竹签、变形的塑料尺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会发生变形?它们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并提出探究问题: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有什么不同?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卡片、尺子等材料,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第2课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2课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26bdaf7b26fff705cd170a4c.png)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以生活中的钢材为什么要加工成不同形状引入,旨在让学生发现、提出本课的研究内容——材料抗弯曲能力与材料的形状有关吗?接着进入探究材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重点环节,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而要保证材料既有足够的抗弯曲的能力又可以尽量节约材料的道理,教科书以资料的形式给出,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
最后通过对瓦楞纸板的研究,不但可以加强对前面活动的认识,而且又把知识带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同时还体现出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尽力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
【学情分析】本课是六上形状与结构的第二课时。
但是学生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课的基础上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认识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经历测试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过程。
2、经历观察瓦楞纸的结构并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2、体会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
【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纸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发现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厚度和宽度)那纸的抗弯曲能力除了与厚度、宽度有关,如果我把薄薄的一张纸的形状改变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板书)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教师出示一张纸让学生讨论,在这张纸长度不变的基础上,同学们能折出哪些形状呢?按照学生说的把形状画在黑板上.(板书:形状)2.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来预测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的抗弯曲能力!(预测前出示实验的纸)抽两组的预测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板书:预测)3.我们已经进行了预测,那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实测了,在实测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呢?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前一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是控制哪些条件不变的和我们这里有相同之处嘛!(板书:实测)注意:两边的高度不变,垫圈放的位置要在中间而且要轻轻的放,实验时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我们统一为11厘米).4.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种形状进行实测并记录: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特别关注预测的两组)形状预测抗弯曲能力实测抗弯曲能力5.汇报实验结果:两种情况以上测好的同学请举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的情况,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板书:实验数据)6.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或者提:纸的形状改变了,他的抗弯曲能力怎么样呢?7.结论: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板书: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进一步解释:让同学再观察一下改变形状的纸,出示一张没有改变形状的纸和改变形状的纸相比较,我们发现纸的什么改变了?(宽度减小了,厚度增加了)我们在前一节学到过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加强抗弯曲能力.薄薄的一张纸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他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也是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抗弯曲能力的.出示钢材,为了节省钢材,把它们做成了这样各种形状,虽然材料节省了,但抗弯曲能力仍旧很强.三、瓦楞纸板的研究今天材料比较多,老师用一个纸箱子装了过来,我发现纸箱上还藏着个秘密呢!现在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小块这样的纸板,你们可以感觉一下,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吗?学生汇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硬板纸的内部结构原来硬板纸除了比较厚之外,更主要是里面有了抗完全能力特别强的波浪形,这种形状又象瓦楞状,我们就把这种纸叫“瓦楞纸”。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9c0b422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9.png)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2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惯性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联系,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思考,提高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主动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弯曲器、支架等。
2.教学工具:显微镜、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惯性等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形状的塑料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塑料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抗弯曲能力是否相同?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记录数据,并为后面的讨论做好准备。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认识得到巩固。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个抗弯曲能力较强的结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讨论。
讨论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e2eb8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13.png)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探究问题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载重板、加载器、测量工具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形状上的差异。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抗弯曲能力会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实验装置,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的形状物体进行测试。
操练(10分钟)学生在实验中使用加载器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加载,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弯曲程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26df8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7.png)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书通过提供具体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力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物体的稳定性、压力等。
但他们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去发现和总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让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够从中总结出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总结实验结果。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工具:牙签、水、玻璃板、铅笔等。
2.实验报告表格:用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3.PPT:用于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力学和材料科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PPT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让学生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总结实验结果。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c888b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6.png)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重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定义。
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3 教学难点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尺子、剪刀、橡皮泥、实验桌。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板、木棒。
1.5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如纸张、塑料板、木棒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第二章: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2.1 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2.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数据分析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3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法来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实验桌、尺子、剪刀、橡皮泥。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板、木棒。
2.5 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张纸张、一把剪刀和一块橡皮泥。
要求学生将纸张折叠成不同的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等。
使用尺子测量折叠后的纸张的抗弯曲能力,即纸张的厚度。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小组间的比较。
2.6 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释实验结果。
2.7 结论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三章: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应用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重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难点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实验桌、实物模型。
实验材料:塑料板、木棒。
3.5 应用实例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桥梁、建筑物的形状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14c4bb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6.png)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形状与结构”的第二节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点、方向和作用面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从而加深对力作用的相互性和物体形状对结构稳定性的认识。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既有观察实验,又有动手操作,既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力的作用效果时,已经了解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但是,对于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他们可能还没有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从而理解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对力作用的相互性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2.运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探究任务。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作用时的不同表现,引发学生对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关系的思考。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9978d3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c.png)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并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物体形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3.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塑料尺、木板、钢筋等,用于让学生观察和实验。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只笔和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塑料尺、木板、钢筋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这些物体的形状与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教科版科学六上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7b9c5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c.png)
教科版科学六上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知识,对实验探究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分析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弯曲力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片、铁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表现。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抗弯曲能力会有什么不同?”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选择不同形状的塑料片,用弯曲力计测量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操练(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形状合适的物体来承受外力,以提高其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67676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9.png)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发现形状对物体的抗弯曲能力有重要影响,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他们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形状对物体的抗弯曲能力有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让学生运用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规律。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尺子、夹子等。
2.实验材料:橡皮泥、沙子等。
3.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物体变形的情况?这种变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将一块橡皮泥放在桌子上,用夹子将其夹成不同形状,如圆形、方形、长方形等。
然后让学生观察橡皮泥的变形情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用一块塑料片,用夹子将其夹成不同形状。
然后观察塑料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f6cd3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6f.png)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的抗弯曲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的抗弯曲能力。
2. 学习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三、教学重点:1. 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的抗弯曲能力。
2. 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难点:1. 理解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2.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金属片、木片等。
2. 实验工具:尺子、剪刀、胶带等。
3. 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发学生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抗弯曲能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不同。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的抗弯曲能力。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抗弯曲能力较强的结构等。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的抗弯曲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的抗弯曲能力。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的抗弯曲能力。
七、教学重点:1. 掌握实验数据分析的方法。
八、教学难点:1. 理解实验数据背后的科学原理。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487aaca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5.png)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 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理解形状与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 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
2. 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形状与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 设计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各种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 弯曲工具,如钳子、剪刀等。
3.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吗?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二、探究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5分钟)1. 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2.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一样吗?为什么?3.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4.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形状的物体吗?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让学生了解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及其抗弯曲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点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深入研究(15分钟)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不同形状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说课稿2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8041fa4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c.png)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二是理解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理解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理解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实验探究法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小组合作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还运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桥梁、建筑物的形状等,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抗弯曲能力: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表现,如弯曲程度、变形情况等。
3.分析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物体的形状,观察和分析形状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形状与抗弯曲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c08d846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b.png)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习了《抵抗弯曲》,知道增加宽度可以提高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的前提下,通过探究同一材料形状改变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知道在不增加材料的基础上,可以改变材料的形状来提高抗弯曲能力并分析其中的原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会对改变材料的形状来提高抗弯曲能力做出解释。
过程与方法:1、会设计和不断修正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小组合作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2、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会设计和修正“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会对改变材料的形状来提高抗弯曲能力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A4纸,木块,大卡纸,垫圈(放在盘子里),准备好演示台、大记号笔、(“垫圈放的位置一样,纸的长度一样”小纸条)。
折成长度一样的U形,W 形,长度不一样的W形。
手表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机动)师:同学们,今天是第二次和大家上课了,和上一节课比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上课地点变了,听课老师多了,说话要用话筒了。
师:话筒会用吗?你能用话筒介绍一下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学生介绍:一、设置情景、引出问题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材料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发现了什么?学生:提高材料宽度能提高抗弯曲能力,提高材料厚度能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
师出示一张纸。
提问:这两种方法是从增加材料的角度来增强抗弯曲能力的,我这里有这样一张纸,你能否换个方法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小组讨论一下。
教师板书:提高抗弯曲能力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进行指导)2、小组汇报:师:谁能代表小组说说你们的办法?学生说折一折师:你准备怎么折?学生汇报略师:还能怎么折?师追问:把这张纸折成()()形就是改变了纸的形状(教师板书)改变形状你认为改变成这些形状能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同学们认为呢?教师板书?号师:我们有办法知道吗?学生:做实验二、领取材料、初步探究1、师:老师这里有些材料,白纸、木块、垫圈,你能用这些材料来研究改变形状能否提高抗弯曲能力吗。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2d5056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1c.png)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形状和力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抗弯曲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抗弯曲能力的概念,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木块、铁片等)、实验桌、仪器等。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弯曲的竹签、变形的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会发生变形?它们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木块、铁片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否会影响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年级科学上册 2_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新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2_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新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419f5b4693daef5ff73d96.png)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教材简析本课是《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二课时。
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已经知道,靠增加厚度和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而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这是本课时重点要研究的问题。
教材首先以生活中的钢材为什么要加工成不同形状引入,旨在让学生发现、提出本课的研究内容——材料抗弯曲能力与材料的形状有关系吗?接着进入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重点环节,用同样的纸做成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更进一步的道理,教科书用资料的形式给出,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
最后研究瓦楞纸板的形状结构。
瓦楞纸板有三层或五层,中间一层或两层是波浪形的,这几层薄纸板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结构使瓦楞纸板的强度大大增加。
通过对瓦楞纸板的研究,不但可以加强对前面活动的认识,而且又把知识带到了实际的生活中。
二、设计理念科学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它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良好科学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从观察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猜想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得出事实数据进行解释分析,最后得出科学结论,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平台,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民主、和谐相处,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2、观察瓦楞纸的结构并对其抗弯曲能力作出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习惯。
2、通过关注实验过程的公平性,养成一丝不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61d86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4.png)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通过让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梁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抗弯曲能力,让学生理解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他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的梁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共同探讨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3.归纳法:在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明确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梁(如矩形梁、三角形梁、圆形梁等)、弯曲力测试仪、支架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梁,引发学生对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实验材料和实验工具,并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梁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抗弯曲能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第2课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2课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81e7967a80eb6294dc886c9a.png)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以生活中的钢材为什么要加工成不同形状引入,旨在让学生发现、提出本课的研究内容——材料抗弯曲能力与材料的形状有关吗?接着进入探究材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重点环节,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而要保证材料既有足够的抗弯曲的能力又可以尽量节约材料的道理,教科书以资料的形式给出,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
最后通过对瓦楞纸板的研究,不但可以加强对前面活动的认识,而且又把知识带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同时还体现出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尽力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
【学情分析】本课是六上形状与结构的第二课时。
但是学生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课的基础上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
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二、瓦楞纸的研究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2.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
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学生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
大家可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
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
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作者留言:
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作者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