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申论公文写作必须要搞清的几个易混淆概念
申论-公文写作技巧
申论-公文写作技巧申论-公文写作技巧公文,作为上传下达,与人直接交流沟通的载体,因此,它除了要符合申论的语言要求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准确、规范、简明和得体。
一、准确准确就是指用词造句准确贴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严谨,让阅卷老师一看就能看懂,不会产生误解。
具体的要求:1.概念清楚,不会产生歧义,不能模棱两可。
在公文撰写中,但凡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或词语都要限制使用,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斟酌;要慎用多义词或“大约”、“也许”、“大致尚可”等这样模棱两可的词语。
而我们同学写出来的公文,有时候需要带个翻译在旁边,老师经常会看不懂。
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避免。
2.禁止误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尤其是近义词。
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在引用成语、俗语、歇后语、名言警句时必须要透彻词句的含义,严禁望文生义、俗语误用之类的错误。
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准确使用词语,要遵守语法规范和基本的语文常识,不能出现病句。
病句也是我们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犯的毛病。
3.把握分寸,褒贬恰当。
要掌握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肯否恰当,避免过分贬义或过分褒义等语句的出现。
通常,大家在写文章的时候要以中性词为主,适当增加褒义词,但是贬义词尽量避免。
二、规范规范是指公文的语言除了要遵守基本的语法规范外,还需要遵守公文的语言自有的一套标准。
这套标准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统一规定,必须按规撰写。
具体的要求:1.符合规范的现代汉语的书面语,禁用地方话。
有些考生在写文章时,会情不自禁地将地方方言代入到文章中,那么这种情况在公文撰写中必须要避免。
2.使用规范的文字,不写错别字,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
错别字是目前大家经常出现的文字错误。
现在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大家动笔写字较少,文字有所生疏,因此经常落笔就有错别字,希望大家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多动笔写字,不要过于依赖电脑或手机。
3.使用规范的词语,尤其是专业术语,禁止半文半白、中文中夹杂着不必要的英文单词、生编硬造的词语或网络语言。
【公文技巧】39个机关公文常用易混淆词语
39个机关公文常用易混淆词语一、“机制”“体制”“制度”的区别与用法“机制”“体制”和“制度”都是多义词,在涉及社会生活时,它们有一个义项意思比较接近,在使用时需要辨析。
“机制”可用来表示“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例如:1.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企业科技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2.在继续完善荒山租赁承包政策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非公有制造林绿化的新机制。
3.这个村的实践说明,让群众参与村级财务管理,建立符合实际的民主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4.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基金管理预测和预警报告制度。
5.这件事也反映出市政府危机事件反应机制尚不够迅速、灵活、高效。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机制”所指,都跟某种“作用”有关。
可以说,“机制”多用来指起某种作用的系统;或者说,指某种成系统的作用。
“体制”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工作部署的制度”。
例如:1.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以确保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
3.我们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4.这家医院为全市医疗体制改革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5.许多同志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并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体制”指某方面的机构设置和运作。
“制度”可用来指“在某方面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例如:1.要严肃财经纪律、健全财会制度、加强人员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强化监督检查。
2.“黄金周”休假制度,对我市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3.该企业在劳动用工上,实施了全员竞争上岗和下岗分流制度。
4.商家在对消费者承诺的同时,进一步严格内部员工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5.要加快大中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制度”指办事规章或行动准则。
总的来说,如果侧重于指起某种作用的系统,或者说,侧重于指某种成系统的作用,宜用“机制”;如果侧重于指某个领域的机构设置和运作,宜用“体制”;如果侧重于指某方面的规定、规程、规章或行动准则,宜用“制度”。
分享1:公文易混淆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
公文易混淆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1.称谓问题(1)介绍领导,有时职衔在前、姓名在后,如“局长××”;有时姓名在前、职衔在后,如“××局长”。
两者在表达效果上有些区别:前者是客观性表述,后者则含有敬意(敬称)。
公文一般采用前一种方式,即客观性表述;当然,如果介绍上级领导,也可使用敬称。
介绍离职领导经常用到“原”字,“原”的位置也有讲究。
例如,“原××局局长××”和“××局原局长××”,前者表示这个局已不存在,当然××也不是局长了;后者表示虽然局长换了,但这个局仍然存在。
所以,“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的用法是正确的,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冶金工业部了;“海南文昌市委原书记××”的用法也是正确的(可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8月28日第10版),因为不存在的只是这个书记而已。
(2)采用客观性表述时,很多人习惯在职务和姓名之后加上“同志”二字,如“局长××同志”。
其实,这是口语的习惯说法,书面语中这个“同志”是多余的。
我们看《人民日报》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和姓名之后也没有“同志”。
“职务+姓名+同志”的用法,常见于讣告、悼词(可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8月28日第4版)。
公文使用“同志”一词还需注意两点。
①这个词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参见《词典》第1368页)。
干部任免文件中,如果是党委任免干部,被任免人姓名之后要加“同志”二字,这里的“同志”特指党内干部,是“党内互称同志”的体现;如果是行政任免,一般不加“同志”,因为行政干部不一定都是党员。
以上是特指的例子;而领导讲话或工作报告里的“同志们”则是泛指。
②主送本系统、本单位的公文,对于众所熟知的领导,可以仅用“同志”称谓而不必冠以职衔。
例如印发局长在本单位某次会议上的讲话,标题可拟为《关于印发×××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公文写作要熟记概念
一、类型及概念。
1.命令又称令,是党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发布的带有强制性、领导性、指挥性要求的公文。
适用: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2.议案是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想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并需要大会列入议程,进行讨论、审议和决定的议事原案,属于报请类公文。
适用: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想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3.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的一种公文。
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稳定性和长远性的特点。
4.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公文。
可用于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
5.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公文。
分为,事性公告,法定公告,政策性公告,任免性公告。
6.通告适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时使用的规范性公文。
使用情况有:一、政策法规性通告,在公布政策令时使用。
二、周知性通告,向社会公众公布应遵守事项的具体事务时适用。
属于法规性、政策性、知照性,往往是省级一下,县级以上的党政机关使用。
7.通知通知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对受文者有较强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具有传达、指示、部署、知照、转发、批转公文的作用。
8.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精神、告知重要事情的公文。
一般用于公布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
属于下行文或平行文。
9.报告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应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陈述性单向上行文。
它的制发不受时间的限制。
10.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示、批准时使用。
与之相对的是批复。
遵守‘一事一请示’、不能越级和多级请示。
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只能确定一个主送机关,另外一个采用抄送的形式。
11.批复适用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公文。
12.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的公文。
公文写作中最常见的17组易混字词
公文写作中最常见的17组易混字词写作中最怕的就是写错字、用错词。
有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音似或形似的字词,这些字词有的意义相近,有的意义迥异,若使用不当,就会影响表情达意或产生谬误。
一篇好文章在用字和用词上都很讲究,所以,写作时对于一些易混淆的字词更需要格外留心。
下面小编总结了一些易混淆的典型字词,供大家先收藏学习。
写作中常见的易混淆的单字有的字音似或形似,在用法上要严格区分,避免误用。
例如:“做”与“作”、“即”与“既”、“连”与“联”、“俩”与“两”、“辨”与“辩”、“和”与“与”,等等。
一、“做”与“作”在文章中,如果后面接名词,则用“做”;如果后面接动词,则用“作”。
“做”侧重于具体事物,“作”侧重于抽象事物。
另外,“做工作”这一搭配,“工作”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均用“做”。
例如:作贡献、作表率、作斗争、作为;做生意、做买卖、做饭二、“即”与“既”这两字容易混用,要细加区别。
“即”指“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触即发”;“即使”的“即”有假设的意思。
“既”指已经达到、已经过去,如“既成事实”“既然如此”“既往不咎”和“既得利益”。
“既”也是连接词,如“既聪明又用功”。
三、“记”与“纪”“记”与“纪”,有时是同义词,而用时要注意其区别。
“记”多义,抄写下来用“记录”“记载”。
留存在心中用“记忆”。
也有“标志”“符号”之意,如“标记”。
“纪”也有记下来的意思,如“纪实”就是指记录事实,也指记录真实情况的文字(多用于标题),一般不写作“记实”。
“纪行”一般不写作“记行”。
请记住,在“纪念”“纪元”“纪律”和“创纪录”“纪录片”等词中,不要用“记”。
四、“连”与“联”“连”侧重相接,“联”侧重相合。
连日、连续、连接、牵连的“连”不能写作“联”。
联合、联邦、联欢、对联、三联单的“联”不能写作“连”。
五、“俩”与“两”“俩”是“两”“个”两字的合音词,“俩”字后面不能再接“个”或其他量词。
申论公文写作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申论公文写作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公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形式,在申论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在申论公文写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表达不清、逻辑不严谨、语言不精准等。
本文将对申论公文写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完成申论考试。
一、申论公文写作中的问题分析1. 表达不清晰申论公文写作要求准确清晰地传递信息,但有些考生在表达时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
例如,在问题陈述时使用过于笼统的词语,或过多地使用形容词修饰,使得内容不够明确。
这导致读者难以理解和全面掌握作者的意思。
2. 逻辑不严谨一篇好的申论公文应具有合理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
然而,有些考生将不同主题和论点混淆在一起,或者在表述时缺乏连贯性。
这让读者难以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观点,也会降低文章的说服力。
3. 语言不精准申论公文强调用语精准,尽量避免歧义,但有些考生在表达时存在词不达意或使用词汇错误的情况。
这不仅会给读者带来困惑,也会给评分者留下不太好的印象。
二、申论公文写作问题的解决方案1. 清晰表达为了更清晰地表达,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思路,突出核心:在写作前,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规划,确保每一部分的内容和意图清晰明确。
(2)减少冗词赘语:避免使用过多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保持简洁明了的表达。
(3)多用具体事例:通过列举具体的案例、数据、调查结果等,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2. 严谨逻辑要提高逻辑严谨性,考生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合理划分段落:每个段落的内容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按照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或分析层次等进行合理组织。
(2)使用连接词:在表达不同观点或不同段落之间的关系时,使用适当的连接词,如"因此"、"然而"、"另外"等,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
(3)整体把握:在写作过程中,时刻保持对整体思路的把握,确保每一句话、每一段都与整体主题密切相关。
公文写作中几组易混淆的词语
公文写作中几组易混淆的词语
1. 公告和通告:公告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向国内外公开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时使用的一种公文;通告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事项时使用的一种公文。
2. 决定和决议:决定是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时使用的一种公文;决议是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时使用的一种公文。
3. 请示和批复: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时使用的一种公文;批复是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时使用的一种公文。
4. 决定和命令:决定是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时使用的一种公文;命令是由领导机关、领导机关的法定代表人发布的,要求下级机关办理、执行或服从的公文。
5. 公告和通告:公告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向国内外公开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时使用的一种公文;通告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事项时使用的一种公文。
6. 请示和批复: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时使用的一种公文;批复是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时使用的一种公文。
7. 报告和请示: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一种公文;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时使用的一种公文。
申论写作错误常见类型总结及分析
申论写作错误常见类型总结及分析申论写作错误常见类型总结及分析在事业单位申论考试中,文章写作题不仅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还要求考生具备申论思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申论写作错误常见类型总结及分析的知识,欢迎阅读。
申论写作错误常见类型总结及分析通常在考试中,考生对申论写作有以下误解:认为申论写作时完全抄材料。
2.认为申论写作与高中作文一样需要极强的散发性。
3.认为申论写作时前几道客观题的综合。
4.认为没有积累就无处下手。
其实,只要我们严格把握题干意图,结合材料,进行思考,一定能写好的申论文章。
店铺在此对错误常见类型进行总结与分析。
第一,缺乏形式要件申论文章格式没有公文写作严格,但也不能任意发挥。
申论文章应该是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为支撑。
用全部文章内容去说明一个论点,为了内容齐全,将总论点剥离为若干个分论点,分别阐述即可。
第二,内容干瘪枯燥考生对于该写什么一无所知,提起笔就只能写大白话,抄材料,导致内容干瘪枯燥无味,没有思想,甚至写到一半,无话可说。
其原因主要有三点:1.提笔前缺少思考;2.个人积累过少;3.缺少申论思维。
所以只要针对以上原因进行解决,就能补充好内容。
第三,逻辑性差考生不易发现这部分问题,自己特有的`语言习惯决定了写作上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以及例证与论点毫无关联的情况。
所以需要及时调整写作方式。
第四,其他错误首先是错别字,错别字在文章写作中虽然扣分不多,但直接影响阅卷人的印象,从而拉低文章档次,因此广大考生在练习时就注重细节,不要出现错别字连篇的现象。
其次是词语搭配。
很多考生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注重词语搭配,如“提高...的水平”就不能写成“增强...的水平”。
建议考生练习中写完一篇文章后先读一下,自己挑挑错误,先修改。
最后是字数。
字数不够和出现错别字后果一样严重。
虽然阅卷人不会去查字数,但整体关照后发现字数欠缺也会造成印象分低。
易混易错常用公文字词辨析
易混易错常用公文字词辨析易混易错的公文字词辨析是中文写作和阅读中常见的问题。
在使用这些常用公文字词时,很容易混淆它们的意思。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公文字词以及它们的辨析。
1. 公共与共用:公共表示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共同拥有或可使用的资源或设施。
共用表示由多个人或组织共同使用的东西。
例如,公共图书馆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而共用的车辆可能是由几个人共享的。
2. 确定与确定:确定表示明确或确认某个事物的性质、存在或结果。
确定表示对某个事物有所了解,并且采取适当的行动。
例如,你可以确定一个问题的答案并决定如何解决它。
3. 处理与处理:处理表示对问题或情况进行处理或解决。
处理表示对材料或物品进行加工或处理。
例如,你可以处理一个紧急事态,并且处理食物使其更加可口。
4. 全面与全面:全面表示包括所有方面或方向的。
全面表示在某个领域或方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或技能。
例如,全面的发展意味着在各个方面都有进步。
5. 可能与可能:可能表示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可能表示可以实现或完成的事物。
例如,这个计划可能会失败,但有可能实现。
6. 仔细与细心:仔细表示做事时小心、谨慎或耐心。
细心表示注重细节,做事认真。
例如,你可以仔细检查一份文件,并细心处理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7. 失败与失败:失败表示没有成功或达到预期目标。
失败表示在某个方面或能力上不如其他人或事物。
例如,他在考试中失败了,但他并不是一个失败者。
8. 亲自与亲自:亲自表示亲自参与或亲自完成。
亲自表示亲密或亲近的关系。
例如,我亲自去参加了会议,并与亲人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易混易错的公文字词,我们可以在写作和阅读中更准确地使用它们,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事业单位考试中公文部分分析与易混淆文种辨析
1.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类别:政策性决定、部署性决定、奖惩性决定)结构:决定依据、事项(全文主体)、要求。
2.决议: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常用到“会议认为、会议号召”(类别:认可性决议、指挥性决议、阐述性决议)决议与决定的主要区别:(1)产生程序不同。
决议必须经过会议表决通过,才能正式行文。
决定则可由领导机关在法定权限内直接作出,不一定经过会议表决程序。
(2)内容特征不同。
决议的涉及面比较宽泛,不作具体的工作部署,有些决议还带有较强的议论色彩。
决定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单一,多用于布置工作、提出要求,不一定要展开充分的议论,有较强的指挥性,要求认真执行;而决议既有需要贯彻执行的指挥性决议,也有大量用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认可性决议。
3.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特点:使用面宽、用途广泛、使用频率高。
通知有“公文轻骑兵”之称。
(类别:发布性通知、指示性通知、知照性通知、转发性通知四类)4.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理,是党政机会普遍使用的文种。
无论单位大小、级别高低都可以制发意见。
意见、决定和通知的区别:(1)意见可以上、下、平行;通知下、平行;决定只可以下行。
(2)决定常用语重要事项、重大行动的安排,带有较强的决策性和纲领性,提出的办法、措施原则性较强。
通知适用面宽,常用语部署工作,要求明确而具体;用于下发的意见大多是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或者原则性知道,或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文中往往有较多的说理成分。
(3)强制程度看来,决定的指令性最强,通知次之。
意见作为下行文兼具指令性和指导性两种效果。
5.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特点是:郑重性、周知性、新闻性。
(类别: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的公告、宣布法定事项的公告)公告捕猎主送、抄送机关,但落款和日期不可忽视。
2017公文写作基础知识
2017公文写作基础知识2017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是公务活动中所形成和使用的文字材料,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相关资料,欢迎阅读!1.公文的概念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指在公务活动中按一定程序和格式形成和使用的、表述社会集团意志的文字材料。
公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文,范围包括法定公文、专用公文和事务文书;狭义的公文,仅指法定公文和专用公文。
法定公文又称通用公文,是指在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中普遍通行适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文。
专用公文,是指局限在一定的工作部门和特定的业务范围内根据特殊需要而使用的公文。
事务文书又称业务文书或日用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日常事务所使用的非正式文件的统称,如计划、总结、简报、报表、记录、调查报告等。
2.公文的特点公文作为一种特定的文书材料,具有特定的功能,因而也就具有自己的特点。
公文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法定作者、法定效力和特定体式。
(1)法定作者法定作者,就是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力、承担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凡是依法建立并合法存在的,均可依据自己的职能和权限范围制发文件,它们都是公文的法定作者。
公文大多是以机关的名义制发的,但有时也以领导人名义制发,如命令、议案等文种,都在文件上签署个人的姓名。
领导人是由法定组织通过选举、委任等法定程序产生的,以领导人名义发布公文,是代表其所在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所以他们也是公文的法定作者。
公文的撰拟,一般由秘书或业务部门人员起草,有时组织写作班子分头执笔。
这些草拟公文的人员,都不能视为公文的法定作者。
他们是机关的代言人,是受命写作的。
法定作者这一特点,体现了公文高度的严肃性。
任何未经法定程序核准的组织不得制发公文,也不允许任何人假冒法定组织发布公文。
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的,将按扰乱公共秩序罪依法惩处。
(2) 法定效力公文法定效力的大小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制发机关地位的高低和职权范围的大小;二是公文内容的重要程度。
2017最新行政公文写作基础知识
2017最新行政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
机关行政公文写作知识你知道多少?下面yjbys店铺为大家分享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大全如下:第一章公文概述一、公文的概念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
公文的基本含义 ,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 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
(2) 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3) 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 . 这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和图书资料的主要特点。
(4) 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公文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历代政权的性质,也反映了统治者的需要及其对公文在行使政治权力中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公文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文书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从属于一定的政治集团并为其服务。
三、“ 文书” 、“ 文件” 、“ 公文” 这三个概念,在机关的日常活动中是基本一致的。
四、公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 公文有法定的作者。
(2) 公文有法定的权威。
(3) 公文有特定的效用。
(4) 公文有规范的体式。
(5) 公文有规定的处理程序。
五、公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 领导和指导作用。
(2) 行为规范作用。
(3) 传递信息作用。
(4) 公文联系作用。
(5) 凭证记载作用。
六、公文的分类:(1) 从公文的来源来划分:对外文件、收来文件、内部文件,(2) 从公文的行文关系上来划分: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3) 从公文的秘密程度和阅读范围来划分:秘密文件、普通文件、公布文件。
(4) 从公文的制发机关的性质和公文作用来划分:法规文件、行政文件、党的文件。
法规文件又可分为法律文件、法令文件、行政法规文件。
(5) 从公文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划分:指挥性公文、规范性公文、报请性公文、知照性公文、记录性公文。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指导:申论公文搞清的几个易混淆概念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指导:申论公文搞清的几个易混淆概念通过最新贵州公务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贵州中公教育整理了贵州省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中难免会遇到公文写作题,这类题目规范性比较高,清楚公文各个组成部分的名字和作用,是考生正确书写公文获得高分的关键。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在此主要针对公文写作中考生易混淆、易出错的地方进行示例解释,以便考生轻松学习。
一、成文日期和发文日期的区别在公文写作中,大家常常会发愁:成文日期和发文日期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成文日期亦称制文日期,是公文生效时间的根据之一。
凡公文都要准确清楚地标识成文日期,它直接关系到一篇公文的时效。
对其确定一般依这样的标准进行:会议通过的公文,以会议通过的日期为准;领导人签发的公文,以签发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领导人的签发日期为准;法规体公文以批准日期为准;电报及一般信函以实际发出日期为准。
成文日期要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年份应标全称,月、日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
发文日期又称印发日期,是指公文的印制和发出日期,标识这一要素是为了准确反映公文的生成时效,对其确定要以公文付印的日期为准,用阿拉伯数码,标识于公文版记部分“抄送机关”之下的位置。
要特别注意成文日期与印发日期在时间上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亦即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但在不一致时,印发日期只能晚于成文日期,而决不可能提前。
二、附件、附件说明和附注的区别在公文写作中,你分清楚附件、附件说明和附注的概念了吗?它们均是公文主体部分的格式项目,但各自的含义和用途不同。
“附件”则是指公文主件所应附的公文附件,即实质上的附件。
公文的附件是正文内容的组成部分,与公文正文具有同等效力。
顺便提及的是,附件应当置于正文之后,版(文)尾之前,并与主件一起装订。
申论考试技巧:申论作文立意常见的几种误区
申论考试技巧:申论作文立意常见的几种误区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申论考试技巧《申论作文立意常见的几种误区》,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在申论考试中,有一种题型占据着申论考试的半壁江山,分值占据了申论考试的50%左右,这就是申发论述。
需要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众所周知,得申论作文者,笔试的成绩一般都不错,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重视申论作文的原因。
今天我们就谈谈如何写申论作文。
申论作文,也称申论发论述。
主要是采用议论文的形式,细分又分为政论文和策论文。
一般来说,题干中没有特殊要求,都采用政论文的形式。
但有的文章特殊,如果在申论材料中,体现的对策多,则主要以策论文的形式呈现。
在材料中体现的意义较多,则呈现为政论文。
申论考试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0字左右,从2014年省考以来,文章结构越来越以分析论证总论点为主,而不再是提出对策。
作文更加强调论证,从套路化的策论回归议论文的本质。
因此要求同学们在平时要多积累一些素材,增强自己文章的内涵。
“千古文章意为高”。
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直接决定文章的评分档次。
因此确定好文章的立意对于写好作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给申论作文立意时,通常会有以下几种问题:一、立意不准如2016年国考地市的作文:“给定资料4”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
”请你从对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见解明确、深刻;思路明晰,语言流畅;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总字数800~1000字。
在这道题目中,有的同学抓不住题干信息,不知道题干想考的立意是什么。
有的立意为“好政策满足了公民的意愿”,但题干中,还有后半句“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的性的滋养”。
“更”表示递进,因此立意要注重好政策对公民意愿的满足,但更重要的是滋养公民的理性和德性。
二、另立观点给定资料6中划线句子写着:“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
七对易于混淆的公文文种的区别与联系
七对易于混淆的公文文种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篇:七对易于混淆的公文文种的区别与联系公共基础知识公文写作中易混淆的公文文种公文中有的文种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使用时容易混淆。
能否正确选用文种,直接关系到公文质量的高低、表达效果的好坏和公文处理的方便与否。
强调公文文种规范,尤其要注意正确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文种,本文就来介绍下公共基础知识公文写作中易混淆的公文文种:(一)决定与决议他们都是带有制约,规范、指挥或指导作用的指挥性公文,在性质、写法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写法上看,他们一般都不在正文前写主送机关,而可在文尾抄送栏标明“主送”或者“分送”单位。
正文都由行文依据、行文事项和结语三部分构成;都可视内容多少写为篇段合一式、多段式、总分条文式和分部式结构。
但是他们又有以下显著区别。
1.成文过程不同。
决定可经会议议论通过,也可由领导机关或机关单位领导审定签发。
而决议成文程序严格,须经全体会议或代表大会例如党代会、人代会、职代会、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方才生效。
2.发文机关(组织)不同。
各级领导机关及机关、单位领导机构都可以制发决定;而决议只能由圣手关会议发布,不能以机关、单位的名义制发决议。
正因为如此,决议己不再列为国家行政机关常用公文。
3.涉及内容不同。
决定内容多为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重要事项、重大行动做出安排。
因此它可分为部署指挥重要工作的决定(简称部署性决定)、处理具体事项的决定(事项决定)和表彰处分决定。
决议内容多是某系统、某单位、某组织带全局性、原则性的重要决策事项。
它可分为部署指挥性决议、批准性决议和专门问题决议。
4.作用不同。
决定都带指令性。
起领导、指导作用。
决议则有多种作用:有的带指令性,如《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的决议》;有的带说理性,对有关人和事做出评价,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千历史问题的决议》;有的带号召性,如《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有的带批准性,如党代会、人代会对各种工作报告所作的决议。
公文写作中常用易混淆词语
公文写作中常用易混淆词语在日常公文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同义词、近义词、异形词等词语使用不当的语句,这不仅会影响到公文的权威性,有时候可能还会造成误解,导致在工作落实过程中出现差错。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掌握这些词的差异,准确使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1.抓紧、加紧抓紧:紧紧地把握住,不放松,及物动词。
加紧:加快处理,不及物动词。
例如,抓紧时间加紧(开展、进行)生产2.合龙、合拢合拢:动词,有两个意思。
“合拢”可用于各种事物。
一是“闭上、合上”。
例如:他两眼合拢,闭目养神。
他们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二是“收拢、聚合”。
例如:他先双手合拢,接着打出别的套路。
经过联络,几股人流终于合拢到一起。
合龙:用于堤坝等工程,修筑堤坝、围堰或桥梁,都从两端开始施工,最后在中间对接。
自古以来,中间的对接口都称“龙口”或“龙门”,所以最后在龙口对接称“合龙”或“合龙门”。
“合龙”强调做到两端工程在龙口接合得天衣无缝,整个工程像一条龙一样浑然一体,用数学公式表示:1+1=1。
拢,意思是合上、靠近;“合拢”指两个或多个个体靠近、闭合。
“合拢”后的个体一般还是各自独立的,并没有变成浑然一体的整体。
如书本合拢,一张张书页还是各自独立的。
用数学公式表示:1+1=2。
3.截至、截止截至,意思是“停止于(某期限)”,及物动词,后面要接宾语,一般接表示时间的词或句子,“截至”不能出现在句尾。
例如:这项工作截至今年六月底。
截止,意思是“(到某期限)停止”,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接宾语,一般只出现在句尾。
例如:这项工作到今年六月底截止。
简单记忆:“截至”一般出现在表示时间的词或句子之前,而“截止”一般出现在表示时间的词或句子之后,两者位置刚好相反。
但是,如果在“截止”后加上“到”或“于”,变成“截止到”、“截止于”,则和“截至”的意义用法相当,两者可以互换。
例如:“截至7月1日”与“截止到(于)7月1日”意义是相同的,两种表述都可以。
4.制订、制定“制订”的意思是“创制拟定”,它的使用对象多为相对问题简单、单项性的、短期的、规模较小的规划活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公务员考试<<<点这里看2017申论公文写作必须要搞清的几个易混淆概念在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中难免会遇到公文写作题,这类题目规范性比较高,清楚公文各个组成部分的名字和作用,是考生正确书写公文获得高分的关键。
中公教育专家在此主要针对公文写作中考生易混淆、易出错的地方进行示例解释,以便考生轻松学习。
一、成文日期和发文日期的区别
在公文写作中,大家常常会发愁:成文日期和发文日期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成文日期亦称制文日期,是公文生效时间的根据之一。
凡公文都要准确清楚地标识成文日期,它直接关系到一篇公文的时效。
对其确定一般依这样的标准进行:会议通过的公文,以会议通过的日期为准;领导人签发的公文,以签发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领导人的签发日期为准;法规体公文以批准日期为准;电报及一般信函以实际发出日期为准。
成文日期要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年份应标全称,月、日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
发文日期又称印发日期,是指公文的印制和发出日期,标识这一要素是为了准确反映公文的生成时效,对其确定要以公文付印的日期为准,用阿拉伯数码,标识于公文版记部分“抄送机关”之下的位置。
要特别注意成文日期与印发日期在时间上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亦即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但在不一致时,印发日期只能晚于成文日期,而决不可能提前。
二、附件、附件说明和附注的区别
在公文写作中,你分清楚附件、附件说明和附注的概念了吗?它们均是公文主体部分的格式项目,但各自的含义和用途不同。
“附件”则是指公文主件所应附的公文附件,即实质上的附件。
公文的附件是正文内容的组成部分,与公文正文具有同等效力。
顺便提及的是,附件应当置于正文之后,版(文)尾之前,并与主件一起装订。
实践中不少机关把公文的版记(文尾)置于公文主件之后,附件之前,形成主附分离,这是不正确的。
“附件说明”指的是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是附件这一公文格式项目要素的标识问题。
“附注”则一般是指对公文的阅读传达范围,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加以说明的文字,例如“此件发至县团级”、“此件可见报”等,它通常标识于成文日期的左下方。
此外,对于“请示”行文,应当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这属于一种特殊的规定要求。
附注不是对公文的内容作出解释和注释,对公文的注释或解释一般在公文正文中采取句内括号或句外括号的方法加以解决,为此,使用附注时要加以注意。
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们仔细看清公文的各个细节,将行文规则掌握于心,写出毫无瑕疵、无懈可击的高分公文!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这里有最全最详尽的江西公务员考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