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 (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4)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并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2)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3)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之欲出;(4)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教学重难点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教学内容导入《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2.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43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43张PPT)

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
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5: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 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
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
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性: ①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 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 一定进步性;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 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 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 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了生 活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诸如长幼有序、 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 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局限性: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 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的自然欲求,阻碍社会进步。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 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 思想,不利于向近代化发展。 ③同时也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 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
四、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心学的代表人物: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 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3、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 论任务已经完成。
(二)心学的基本主张 1、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根本
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 第1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 第1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材整理1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1)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1)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误区警示]对“三教合一”的认识“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教材整理2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主张(1)“二程”①哲学观(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朱熹①道德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认识论: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地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4.影响(1)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2)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提示】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深入细致地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为规范
修、自省达到良知
哲学 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 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 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 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
A 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 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 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 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 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 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C 理学的影响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 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 化新的辉煌。对我国传统 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 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 所用。
文化的新生,需要向传统致意。
课后巩固:理)
经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 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 社会: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 制的现象 内因:儒学本身的理论缺陷 政策:重文轻武的方针
外部:佛、道的发展使儒学面临挑战
“一定社会的思想,总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补充:
道教:东汉末年兴起,中国本土宗教 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出现本土化 趋势
D 北宋思想家强调内心的力量
考察:1、理学、心学、儒学的关系; 2、理学、心学的区别; 3、开始类选项

时间、空间、主体(政府、民间)、 法律(法制化)、~和~相结合......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融合佛教、道教思想(新儒学)
材料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 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 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 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 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 新的面貌。(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测试要求】1.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2.了解宋明理学家的基本主张。

【知识梳理】理学:宋明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将儒家的忠、孝、节、义等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的核心是“理”、“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它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一、程朱理学1.北宋二程:理学创立者(1)主张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有物。

(理学的核心思想)(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发挥孔子“仁”学说,提出“仁”与万物俱生,天理的核心是仁。

2.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1)“理气论”:理气一体,不可分割,理先于气,把天理视为万物的本源。

(2)“心性论”: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提出“”,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辩护。

(3)“修养论”:强调“”,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对先天存在的“理”的感悟。

朱熹编注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二、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心学创立者(1)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要进行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1)世界观: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了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2)方法论:提倡,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

(3)实践论:强调。

◆拓展延伸: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源,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但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只是“理”的表现有外在的“理”和内在的“心”的区别。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43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43张PPT)


答案:b
▪ 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 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 渊曾在此地进行过.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的方法问题
B.穷理
▪ C.理气的关系问题 本内涵问题
D.理的基

答案:b
课堂练习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 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天 泉 证道四句诗》,这四句话概括了下列哪
评价宋明理学
材料一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 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 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三: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四: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 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
通过本课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我们更进一步了
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展演变过 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 所发展;②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的时期;③宋 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④明 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尤其是对 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典型代表、思想精髓、 思想特点和“理学”与“心学”的比较等作了粗浅 分析。那么接下来,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 阶段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 家思想》。
同学们看这些绣花鞋美吗?我看到的只有 蚀骨的疼痛
封建社会“所谓的美”是对妇女的禁锢
鲁迅与《狂人日记》:这吃人的礼教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某古代著名思想家,理学之大成者,其子 早丧,儿媳年轻美丽而守寡,邻人劝之曰: “父壮叔大,瓜田李下多有不便,不若找 好人家而遣之。”其人曰:“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三纲五常岂不守之?”终不嫁,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 含解析

三 宋明理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并没有反映各教真实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武则天时,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同时也说明此时佛教影响相对较大,故B、D两项错误。

材料既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吹捧,也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打击,因此儒学地位相对较稳固,故C项为正确答案。

2.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

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项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B项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C 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A、B、C三项均错误;D项主张“格物致知”,符合程朱理学家的主张,故正确。

3.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

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新儒学”是指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的理学思想。

理学把伦理道德视为理,从而构建起以人伦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故选B项。

4.钱穆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一物的道理、知识,这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合作探究一】
1.什么是理学? 2.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3.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1.含义:
融合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以儒为本
根本目的
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来维护封建统治
的新儒学体系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地位---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恢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泰山名胜 朱熹(1130~1200)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它对儒学的发展有何作用?
︱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程颢(1032~ 1085),字伯 淳,人称明道 先生。
程颐 (1033~ 1107),字 正叔,人称伊 川先生。
“二程”兄弟 早年受学于理学 创始人周敦颐, 宋神宗时,建立 起自己的理学体 系。曾在洛阳讲 学,故其学派称 为“洛派”。
【合作学习一】
阅读以下材料,概括北宋二程的主要观点: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地位---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合作学习二】 阅读材料,概括南宋朱熹的主要观点: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观点四: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即三纲五常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知识小结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 宋明理学课件(共15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 宋明理学课件(共15张PPT)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2、北宋五子的思想
(1)周敦颐:解《太极图》 人与天地合二为一 (2)邵雍“:无重极新而排太列极。、太解极释动6而4卦生阳,动宇极宙而结静构;静与而人生的阴精,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神分结阴构分合阳,二两为仪一立
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3)张载《:太开极创图气说学》 一派; (4)二程:开创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①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②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王心学的特征
P16
(1)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 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陆九渊(心学开创者)
①心即理也:人的本心即是天理;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
要 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 思 学”。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课 宋明理学
标题解读:何为“宋明理学”?
理学:
佛、道
是一种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 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目的
根本
宋明理学: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故 名“理学”。它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标 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三点导析】1. 考点: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重点: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3.难点:认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的阶段特征;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方法导拨】1.如何全面地掌握汉朝以后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先要把握汉朝时期的儒学的基本状况,然后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顺序有条理地把握儒学的发展历程。

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成为正统)”的四步历程。

汉朝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隋唐时期——发扬光大,更辉煌;宋朝——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

2.理学,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如何看待它?要辩证地看待: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科学或可取的一面:(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

(4)宋明理学强调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义轻利观念;重礼轻法观念。

【要点导学】要点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的正统地位。

儒学大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要点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抨击的活动。

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____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弄清宋明理学家的主要思想,比较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以文字材料或历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宋明理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讨论如何看待宋明理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早期儒学的产生,儒学经历了一次挫折和一次发展的历程。

这次挫折和发展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原因分别是什么?从儒学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汉代以后,儒学的发展又面临着经历了一次挫折和一次发展的历程,这又是什么回事呢?我们这节课来共同学习。

展示课程标准和重难点: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讲授新课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展示复习目标: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有哪些?这些思想在当时起到了哪些影响?2、为什么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受到冲击?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和佛教会广泛传播?这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什么影响?3、面对儒学的困境,儒士们是如何应对的?4、为什么理学会产生在宋代?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复习基础知识。

1、儒学的困境教师讲授: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人们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
“知”止于至善,“格物致知”的 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 之真。
②强调仁者境界(精神的自足、 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 所适而不在。”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 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岂不是天理?”
邵雍力图构建一个能 够说明宇宙、自然、社 会、人生的完整体系, 并力求追寻出一个贯穿 于整个体系的最高法则。 他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一 个总体的“道”产生出 来的,这种天地运化、 道在物先的自然观和宇 宙观受到其他理学家的 推崇。
(2)张载——开创“气学”; 准 确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张载反对“有生于无”的思想,提出 “太虚”即“气”。以“气”为宇宙的核 心,万物皆由“气”凝聚而成,所以万物 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但万物又不是绝对 平等的,“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物之 既形而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 行”,先天的等级性要求人们必须承认和 遵守基于等级性而产生的伦理道德。在人 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 但最终能否达到至善,还在于后天的努力,
“良知者,心之本体”。(良知) “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 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致良知”(思想核心) “知行合一”
致良知:良知即本心、理,是人心固有的 善性。“致良知”就是通过内心反省,加 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本性。
●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观点
●儒学本身的缺陷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 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 段。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 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 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 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62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62张PPT)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修建了 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门石 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实质:以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
贯通处。
-------《二程遗书》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礼记•大学》
2.修养论:
①“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指“深刻地观察、探究事物”。“致知”就是 得出结论,明白天理。简单理解就是要通过实践、学习以明
•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 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 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 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 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 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 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 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王阳明及其门人认为良知在哪儿?是什么?基于
2.主要思想: ⑴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①世界观: ②方法论: ⑵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 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 也 。”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 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 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陆九渊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 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 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王守仁(1472-1529)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 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三教合一
泰 山
红 门 宫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49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49张PPT)
依据——道统论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 (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关键方法——“正君心” 目的——排斥佛道思想,重建儒学信仰
思想大餐
材料: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 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 发育万物。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 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气)——《朱子语类》
(3)二程:确定最高范畴
一天,杨时同游酢一
起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 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 儿。于是两人静立门口, 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 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 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 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 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 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 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 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 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 老师的全部学问。
据材料归纳朱熹的观点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比气更根本,理在气先。 这是理学核心思想
阅读材料,思考朱熹所谓的“理”指什么?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 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 在” ——《朱文公文集》
“理”是宇宙万物的法则。天理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三纲五常”,就是儒 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据材料概括程颐的主张
尊王攘夷、重视儒家纲常伦理, 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学习思考
北宋学者石介的《中国论》说:“闻乃有 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 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 道易中国之道∙∙∙∙∙∙”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 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格物致知”就是接触事物、穷尽天理。这里 的“物”,主要就是古圣先贤之论,所以最好的办 法就是埋头书斋,穷经尺典,字斟句酌,经历一系 列积累最后能够“贯通”顿悟天理。所以“格物致 知”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高中新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1 3 宋明理学

高中新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1 3 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知识点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3)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①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②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2)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知识点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理学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儒学与时俱进的特点,也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知识点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学说(1)理气论①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②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③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2)修养论①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②“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仁者境界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2.朱熹对理学的发展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3.地位及影响(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1.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其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

(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3.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1)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1)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明 理
理 创立:北宋二程 学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展
发展:陆王心学
课堂巩固
1、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取代儒家 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 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异: 1.宇宙构成: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是本原), 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心是本原)。
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 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3、方法论: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心学主张“发明本心, 致良知”
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想的继承 与发展关系.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有客观唯心向 主观唯心的转变.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断吸取 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
探究二: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 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 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 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残 忍 的 童 年
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C
2、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39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39张PPT)

心 王守仁
学 (阳明心学) ② 思想核心:“致良知”
(明代) ③“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
立志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内容
同 实质
影响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理是万物的本原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
物,指天理、人伦、 圣言、世故
重点探究:程朱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理学宇的宙宇之宙观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材, 料地 二得:“ 其 界理 统实之其” 一质而(是 于是为 理世人客界的观地)的意唯。张本识心之原之主为外义的,三精即纲神认,存为在世其纪之为 五常。 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材料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怎么才能通达“理”?
———格物致知。 理学的方法论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程朱理学
二程(北宋)观点
朱熹(南宋)观点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导语:请大家朗读下面这首词 PPT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师:词的作者是谁?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生:岳飞,精忠报国。

师: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宋朝名将,岳飞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家贫力学,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刻上“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准则。

绍兴九年议和之势已成,,岳飞满腹抱负无处施展,在征战的路上写下了这首后来传诵千古的《满江红》,同年,金撕毁议和协议,大军侵宋。

岳飞带兵应敌,打败金军,一举收复失地直至开封,眼看多年愿望即将能够实现,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岳飞的愿望实现了吗?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生:观点各异。

师:如果你是岳飞,在接到12块金牌之后便会怎么办呢?生:众说纷纭。

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理学。

一、理学复兴的背景(板书)师:请大家朗读这首诗 PPT《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佛教盛行,儒学的地位削弱。

师:请大家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PPT(陆)云……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少年美风姿,共谈《老子》,辞致深远,向晓辞去。

行十许里,至故人家,云:此数十里中无人居。

云意始悟,却寻昨宿处,乃王弼冢。

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

---- 西晋《陆云传》问题较难:教师介绍玄学的兴起。

师:儒家思想在汉代就确立了独尊的地位,为什么佛教盛行、玄学兴起呢?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板书)通过前面的介绍,归纳原因:社会动荡不安;受到玄学、道教、佛教的冲击。

师:请大家阅读下面这段材料 PPT释者出世也,道者游世也,儒者入世也,禅者出世也,武医者入世也,然目的有所不同,而本质始终如一,无非人之圆觉,天之虚中,地之诚一,终不离究极之变化也。

然大乘中观之不生不灭与道家还虚中黄直透反太易无尽本源何异?无甚异也,佛者众生之心,道者万物之体,一体两面犹如人之身心,阴极阳生,轻者意动身出,达者心物一元,究竟者自可化生万千,何来两面,一也,归中也。

师:这段材料体现了什么现象?生:三教合一。

可能观点各异。

2、三教合一(板书)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板书)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师:请大家阅读这段材料,概括出北宋的文化政策。

PPT 北宋统治者重新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恢复了以儒术治国的基本国策。

北宋统治者制定的教育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重视儒学教育、任用名师讲学、发展专科教育、实施兴学改革、倡导家庭教育等。

北宋统治者还制定了合理的宗教政策,一方面对佛教、道教适度扶持,发挥宗教的社会调控和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又将其限制在政治统治范围之内。

北宋的文化交流政策侧重于加强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加强汉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典籍、文学艺术以及制度方面的交流。

北宋文化政策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目的,以“重文崇儒”为导向,兼容儒、佛、道,具有开明和专制的双重性。

积极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北宋王朝维护安定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芬生:比较开明。

师:大家概括得很好。

4、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板书)师:请大家继续阅读材料,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PPT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陈颐《河南陈氏遗书》生:宋朝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在争斗中处于下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很尖锐,需要重整纲常,维护统治。

5、两宋矛盾尖锐,统治者急需调整统治思想,巩固统治(板书)师:下面,我们看书,找出复兴儒学的过程。

二、理学复兴的过程(板书)1、北宋五子------理学的开创者(板书)(1)、周敦颐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PPT黄百家云: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故安定、徂徕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

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成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颐《太极图说》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周敦颐的观点: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PPT道生一,一为太极;一生二,二为两仪;二生四,四为四象;四生八,八为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后天地之数备焉。

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而演之以万,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

----邵雍《皇极经世》卷上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归纳邵雍的观点: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PPT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

结合课本、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归纳观点:①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②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③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学生朗读并背诵: PPT“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4)、“二程”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PPT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

“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程氏遗书》卷二上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

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

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

----《颜子所好何学论》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

----《颜子所好何学论》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归纳观点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学生讨论:如果北宋五子处在岳飞的境遇上,他们会怎么做?2、朱熹------理学的成熟与集大成者(板书)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PPT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礼记‧大学》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观点:(板书)(1)、思想主张: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2)、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3)、《四书集注》:理学的经典。

(4)、评价①维护专制统治,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纲常礼教束缚人性更紧。

③深入钻研,持之以恒,探求知识得到发扬。

④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参考阅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诗反映朱熹怎样的认识论?格物致知阅读材料: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祥缓看字;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朱熹:《童蒙须知》3、、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与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任务的完成(板书)(1)、陆九渊------心学开创者学生阅读材料:PPT“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陆九渊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归纳材料:宇宙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方法论------“发明本心”。

道德观------“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阅读材料: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2)、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 (板书)请大家阅读材料: PPT“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

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

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则天理长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合乎礼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谓真洒落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