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摘要: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提出了“共同价值观”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其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重视国家、社会和家庭,同时尊重个人;儒家传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继承和发展;和谐是重要的价值取向,要通过价值观教育树立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要采用多种德育途径开展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启示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价值观涌入各国,对各国的本土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带来了本土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同时,当代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多样和多变的趋势,对各国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可能产生冲击。如何协调本国传统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开展主导性价值观教育,成为许多国家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教育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特色和经验
经新加坡政府牵头、人民反复讨论,1991年,新加坡提出了“共同价值观”概念,并经国会批准公布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共同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共同价值观教育。其特色和基本经验是:
1.尊重人的受教育权利
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教育,首先强调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要地位。“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是指在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关系时,应该将国家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特别是个人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家庭为根,社会为本”是指家庭是社会的根本,要通过维系健全的家庭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1988年开始,新加坡政府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在国民中开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政府领导人经常公开发表讲话号召国民要牢固确立国家意识。1996年,吴作栋在发表国庆献词时就指出,“在进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比经济更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要使全民达到共识,决定我们要一个怎样的新加坡,然后共同努力达到目标”。他强调,“我们现在必须完成比发展经济和创造美好生活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培养新加坡人的认同感和建立国家的特质”[1]。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1998年,新加坡总理宣布将国家意识教育计划付诸实施,称为“国民教育”,其首要目标是培养国家认同和国家意识。
同时,新加坡共同价值观也尊重个人,坚持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的统一。共同价值观中的“关怀扶持,尊重个人”就是强调国家、社会、组织或集团要关心
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要尊重人的受教育权利,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条件和机遇。
2.继承儒家传统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的五句话,四十个字,其精髓和灵魂,都是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思想,只不过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儒家思想作了改造。新加坡特别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仪、廉、耻”赋予了现代意义:所谓“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就是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才敬贤;“仁”与“爱”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礼”和“仪”就是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就是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国为民牺牲的精神;“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新“八德”吸收了儒家的精神,又超越了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更便于被新加坡各族人民所认同。
从1992年起,新加坡小学各年级开始使用新编的《好公民》教材。小学《好公民》课文的内容主要采用东方、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注重个人修养,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的关系;在小学高年级着重扩展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和世界的关系。体现了儒家伦理重视家庭关系,由家至国、由家庭至社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念。儒家所倡导的以整体利益为重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模式以及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与西方文化中所强调的“新个人主义”道德观构成了“共同价值观”的核心精神。可以说“共同价值观”是以当代新儒学思想为核心兼容东西方文化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价值体系。
从1982年至1993年,在中学3、4年级开设过“儒家伦理”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第一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儒家伦理的价值观念,成为有理想而又有道德修养的人。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儒家伦理”,更加形象生动地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东亚价值观,新加坡课程发展署于1987年编写了《他们走过的路》——儒家伦理辅助读本,分中三、中四两册,包括40个人物故事。其中有36个人物是中国的。“儒家伦理”开设了10多年,对先后接受过这门课程教育的10个年龄段的一代新加坡青年,起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1999年4月,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把“好公民”课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课程内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包含5个主题和28个德目。从其德目来看,包括了仁、孝、家庭和谐、礼、责任感、恕、忠、信、诚、勇、毅力、节俭与慷慨、义、协作精神、睦邻精神等等。吸收了儒家伦理的优良传统,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伦理精髓通俗化、具体化和现代化了,可以说是对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从以上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可以看出,新加坡对以儒家传统价值观为主的东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李光耀强调,我们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学习者,
我们向日本人学习,向欧洲人学习,向美国人学习,但是我们不想要西方的一切,新加坡人必须继续保持亚洲人的本质,因为新加坡永远是亚洲的一部分。绝不能让新加坡成为东方社会孤立的“洋化小国”,成为被西方同化的“伪西方社会”[2]。由于共同价值观念渗透了东方文化中的精华,又对新加坡具有非常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所以,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不论其种族、语言、宗教如何,都对这些价值观产生了认同感,形成了全社会团结合作的和谐氛围。
3.强调和谐的价值取向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突出的是社会、国家的秩序;“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强调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和谐;“求同存异,协商共识”强调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和谐;“宗族和谐,宗教宽容”提倡各民族、各宗教的和谐。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家庭、社会、种族、宗教之间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定团结。
共同价值观的核心精神是要通过每种社会构成(如家庭、社区、种族、宗教等)之间的和睦、和谐来维持和促进国家的稳定,把和谐作为国家稳定的重要手段。国家作为各种社会构成之上的总代表,扮演积极主动的协调者的角色。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所追求的和谐是通过突出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地位,通过“社会关怀,尊重个人”——主要是对社会上的弱小不幸者给予关怀、扶持,通过“求同存异,协商共识”即在文化上兼容并包,保存个性,发展共性,在遇到问题时,要通过协商的方法共同解决,以及通过“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强调宗教与宗族的和谐共存和兼收并蓄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