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回归模型分析软件设计说明
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及其统计分析
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及其统计分析一、组合设计(一)组合设计的概念组合设计:在自变量(因素,也称因子)空间中选择几种类型的点,组合成的试验计划。
(P.31 )由于组合设计可选择多种类型的点,而且有些类型的点的数目(试验处理数)又可适当调节,因此组合设计在调节试验处理数N (从而在调节剩余自由度)方面,要比全面试验灵活得多。
(二)组合设计的组成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试验方案由三种类型的点组成,即:式中:N为处理组合数;为二水平析因点,(P为因素个数);为轴点,;为中心区(或原点)。
①二水平析因点():这些点的每一个坐标(自变量)都各自分别只取1或;这些试验点的数目记为。
当这些点组成二水平全面试验时,。
而若这些点是根据正交表配制的二水平部分实施(1/2或1/4等)的试验点时,。
调节了这个,就相应地调节了剩余自由度。
②轴点():这些点都在坐标轴上,且与坐标原点(中心点)的距离都为。
也就是说,这些点只有一个坐标(自变量)取或,而其余坐标都取零。
这些点在坐标图上通常用星号标出,故又称星号点。
其中称为轴臂或星号臂,是待定参数,可根据下述正交性或旋转性要求而确定。
这些点的数目显然为2P,记为。
③原点():又称中心点,即各自变量都取零水平的点,该试验点可作1次,也可重复多次,其次数记为。
调节,显然也能相应地调节剩余自由度。
(三)试验点(处理)的分布情况1 ' P=2 (二因素)的分布情况(1 )处理组合数:若=1,处理组合数为9,即(2)处理组合表221 o (P.32)(3)处理组合分布图221 o (P.31)二因素(X1、X2)二次回归组合设计的结构矩阵如表 2.2.2。
(P.32 )2、P=3 (三因素)的分布情况(1)处理组合数:若■,处理组合数为15,即(2)处理组合表:P=3 (X1、X2、X3 )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由15个试验点组成。
如表223 所示。
(P.33)(3)处理组合分布图222。
DesignExpert响应面分析实验设计案例分析和CCD设计详细教程
一个完整的CCD器件由光敏单元、转移栅、移位寄存器及一些辅助输入、输出电路组成。CCD工作时,在设定的积分时间内由光敏单元对光信号进行取样,将光的强弱转换为各光敏单元的电荷多少。取样结束后各光敏元电荷由转移栅转移到移位寄存器的相应单元中。移位寄存器在驱动时钟的作用下,将信号电荷顺次转移到输出端。将输出信号接到示波器、图象显示器或其它信号存储、处理设备中,就可对信号再现或进行存储处理。由于CCD光敏元可做得很小(约10um),所以它的图象分辨率很高。
图12A及B对ACE抑制率影响的响应面
图13A与C对ACE抑制率影响的等高线
图14A及C对ACE抑制率影响的响应面
图15A与D对ACE抑制率影响的等高线
图16A及D对ACE抑制率影响的响应面
图17B与C对ACE抑制率影响的等高线
图18B及C对ACE抑制率影响的响应面
图19B与D对ACE抑制率影响的等高线
要了解CCD的原理,必须对半导体的基本知识有一些了解,可参见附录。
一.CCD的MOS结构及存贮电荷原理
CCD的基本单元是MOS电容器,这种电容器能存贮电荷,其结构如图1所示。以P型硅为例,在P型硅衬底上通过氧化在表面形成SiO2层,然后在SiO2 上淀积一层金属为栅极,P型硅里的多数载流子是带正电荷的空穴,少数载流子是带负电荷的电子,当金属电极上施加正电压时,其电场能够透过SiO2绝缘层对这些载流子进行排斥或吸引。于是带正电的空穴被排斥到远离电极处,剩下的带负电的少数载流子在紧靠SiO2层形成负电荷层(耗尽层),电子一旦进入由于电场作用就不能复出,故又称为电子势阱。
CCD的信号电荷读出方法有两种:输出二极管电流法和浮置栅MOS放大器电压法.
图5(a)是在线列阵未端衬底上扩散形成输出二极管,当二极管加反向偏置时,在PN结区产生耗尽层。当信号电荷通过输出栅OG转移到二极管耗尽区时,将作为二极管的少数载流子而形成反向电流输出。输出电流的大小与信息电荷大小成正比,并通过负载电阻RL变为信号电压U0输出.
AMOS操作讲解
Amos软件操作1.模型设定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过程可以分为模型构建、模型运算、模型修正以及模型解释四个步骤。
下面以一个研究实例作为说明,使用Amos软件进行计算,阐述在实际应用中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运算、修正与模型解释过程。
2.模型构建的思路根据构建的理论模型,通过设计问卷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焦虑调查得到实际数据,然后利用对缺失值进行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文中提出的模型进行拟合、修正和解释。
3.潜变量和可测变量的设定模型中共包含2个因素(潜变量):学习动机、学习策略,7个可测变量: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焦虑、记忆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
4.关于调查数据的收集本次问卷调研的对象为不同国家的留学生5.缺失值的处理采用表列删除法,即在一条记录中,只要存在一项缺失,则删除该记录。
数据的的信度和效度检验1).数据的信度检验信度(reliability)指测量结果(数据)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
一致性主要反映的是测验内部题目之间的关系,考察测验的各个题目是否测量了相同的内容或特质。
稳定性是指用一种测量工具(譬如同一份问卷)对同一群受试者进行不同时间上的重复测量结果间的可靠系数。
如果问卷设计合理,重复测量的结果间应该高度相关。
由于本案例并没有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所以主要采用反映内部一致性的指标来测量数据的信度。
Cronbach在1951年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Cronbach's Alpha系数),这种方法将测量工具中任一条目结果同其他所有条目作比较,对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估计。
2).数据的效度检验效度(validity)指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分为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效标效度(criterion validity)和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三个主要类型。
内容效度也称表面效度或逻辑效度,是指测量目标与测量内容之间的适合性与相符性。
“3414”试验数据分析软件设计原理_____
“3414”试验是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中指定的用于肥料效应函数研究的一种试验方法[1-3]。
其设计包括3个因子4个水平(表1)。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最优回归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法。
自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参数试验以来,“3414”试验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试验的实施,试验结果的数据分析虽然有相关的专用软件支持,但试验中常出现特殊的情况,如缺区、部分重复时常给回归方程的计算带来难度,当2水平设计较偏或产量异常时,甚至会出现最高产量和推荐施肥量均为负值的现象,给数据分析与应用带来一定难度。
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应用Visaul Basic6.0研究开发了一个针对“3414”试验数据分析的软件,并在Windows XP 下测试通过。
为共享对“3414”的分析方法,现将该软件的设计方法介绍如下。
1软件功能软件的功能设计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进行数据分析,二是反馈设计。
数据分析主要是完成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计算其回归方程,并通过方程求取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时的施肥参数。
反馈设计是针对本次试验设计初定的2水平与试验结果获得的最高产量或最佳经济效益时的参数水平间的差异,对下一次试验的2水平进行修正设计,以便获得更好的回归模型和肥料效应参数。
2模块结构软件模块主要包括数据输入、回归分析和方程应用3个部分。
一是数据输入。
数据输入主要包括单个试验的设计参数输入和试验结果数据的输入,还包括相同实施处理小区的多点试验数据的输入。
二是回归分析。
根据设计参数、回归模型和试验结果数据,运用回归运算求取回归方程。
三是方程应用。
本模块主要是在取得回归方程后,完成方程的试验总体评价、边际产量配方分析、最佳效益配方分析、反馈设计配方分析功能。
3模块设计3.1模型生成“3414”试验的回归分析模型是以三元二次方程(Y =b 0+b 1X 1+b 2X 2+b 3X 3+b 4X 12+b 5X 22+b 6X 32+b 7X 1X 2+b 8X 1X 3+b 9X 2X 3)为基础进行生成。
stata logit回归系数or-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stata logit回归系数or-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旨在引导读者了解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在本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logit回归和Stata软件,并强调logit回归系数的重要性和解释。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logit回归系数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logit回归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和统计分析领域的回归分析方法。
它适用于具有二元因变量(如成功/失败、发生/未发生)的场景,旨在探索自变量与二元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logit回归,我们可以估计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并从中获得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信息。
Stata软件是一款功能强大、广泛使用的统计分析软件。
它提供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卫生领域统计分析方法的工具,其中包括logit回归。
Stata软件的优势在于其简单易用的界面和强大的功能,使得进行logit回归分析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
本文的重点是logit回归系数的解释。
回归系数是logit回归模型中的关键输出,它们表示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向和强度。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如何解释logit回归系数,包括怎样判断系数的显著性、如何解释正负系数、以及如何比较系数的大小。
然而,虽然logit回归系数具有重要的信息价值,但它们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些局限性,如共线性问题、模型拟合度以及不平衡数据集等,以便读者在使用logit回归系数时能够更全面地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最后,本文还将提出一些建议,以引导未来对logit回归系数的进一步研究。
鉴于这个话题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我们认为有必要深入研究更复杂的回归模型和扩展应用。
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高logit回归系数的解释能力,进一步拓宽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范围。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获得关于logit回归系数的全面理解,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指导。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logit 回归的概念和方法。
Design_expert 使用方法
编码自变量A、B、C的二次 多项回归方程
真实自变量停留时间 HRT 、 pH 值、Fe/C 比的二次多项 回归方程
残差的正态概率分布图,应 在一条直线上
点击Influence选项卡 再点击Report选项卡
实际实验值
方程预测值
点击Model Graphs 选项卡
等高线图
点击View的3D Surface看 响应面图
1.757 15.620 12.888 7.063 1.938 22.180 19.705 10.78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6 1.006 1.006
Model选项卡取默认值,再 点击方差分析(ANOVA)
方差分析(ANOVA),方 程显著性检验、系数显著性 检验及回归方程。
点击Box-Behnken选项卡
要考察的因素名称
要考察的因素数
默认值0
因素高值
因素单位
因素低值
默认值 默认值
设置完成,点击Continue
选择相应值即因变 量的数量 因变量的名称 因变量的单位
设置完成,点击Continue
各因素均为实际值的试验设计
各因素均的实际值转变为编码 制的操作工程
各因素转变为编码制
方差来源 平方和
平均模型vs 总计 51795.84
线性模型vs 平均模型 2042.27
双因素 vs 线性模型 249.23
二次方程vs 双因素 2490.45
三次方程vs 二次方程 1852.62
剩余方差 280.58
总计 58710.98
自由度
均方
1
51795.84
3
680.76
响应面法和实验设计软件Minitab 及 Design-Expert简介
非线性回归结果
输出结果:二次多项式回归方差分析表
此值小于0.05的项显著有效,回归的整体、二次项和交叉 乘积项都显著有效,但是一次项的效果不显著。 Source Regression Linear Square Interaction Residual Error Lack-of-Fit Pure Error Total S = 0.9960 DF Seq SS 9 36.465 3 7.789 3 13.386 3 15.291 10 9.920 5 7.380 5 2.540 19 46.385 R-Sq = 78.6% Adj SS 36.465 7.789 13.386 15.291 9.920 7.380 2.540 Adj MS 4.0517 2.5962 4.4619 5.0970 0.9920 1.4760 0.5079 F 4.08 2.62 4.50 5.14 2.91 P 0.019 0.109 0.030 0.021 0.133
k/4
α =1.414;当k=3, α =1.682; α =2.000;当k=5, α =2.378
按上述公式选定的α 值来安排中心复合试 验设计(CCD)是最典型的情形,它可以实 现试验的序贯性,这种CCD设计特称中心 复合序贯设计(central composite circumscribed design,CCC),它是CCD中 最常用的一种。
对于α 值选取的另一个出发点也是有意义的,就是 取α =1,这意味着将轴向点设在立方体的表面上, 同时不改变原来立方体点的设置,这样的设计称为 中心复合表面设计 (central composite facecentered design,CCF)。
这样做,每个因素的取值水平只有3个(-1,0,1),而 一般的CCD设计,因素的水平是5个(-α ,-1,0,1,α ), 这在更换水平较困难的情况下是有意义的。 这种设计失去了旋转性。但 保留了序贯性,即前一次在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1课时)教案及说明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1课时)教案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3授课教师:中卫市第一中学俞清华【教学目标】在《数学③(必修)》之后,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包括画散点图,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直线方程等内容.在人教A版选修1-2第一章第一节“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这一节中进一步介绍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这部分内容《教师用书》共计4课时,第一课时:介绍线性回归模型的数学表达式,解释随机误差项产生的原因,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回归方程的预报结果;第二课时:从相关系数、相关指数和残差分析角度探讨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以及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第三课时:介绍两个变量非线性相关关系;第四课时:回归分析的应用.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随机误差;2、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使用函数计算器求回归方程;(2)能正确理解回归方程的预报结果.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两个变量的相关性,理解处理问题的方法,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学生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随机误差e的认识【教学难点】随机误差的来源和对预报变量的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流程】【教学过程设计】.几点注明:1、复习引入时教师做示范——提供5组身高与体重的数据,用Excel展示如何画散点图、用最小二乘法求线性回归方程.随机抽样并列表如下:2、计算机做散点图的步骤如下:(1)进入Excel软件操作界面,在A1,B1分别输入“身高”和“体重”,在A,B 列输入相应的数据.(2)点击“图表向导”图标,进入“图表类型”对话框,选择“标准类型”中的“XY散点图”,单击“下一步”.(3)在“图表向导”中的“图表数据源”对话框中,选择“系列”选项,单击“添加”按钮添加系列1,在“X值”栏中输入身高所在数据区域,在“Y值”栏中输入体重所在数据区域,单击“下一步”.(4)进入“图表向导”中的图表选项对话框,对图表的一些属性进行设置. (5)单击“完成”按钮.注:也可以直接使用我们提供的文件来给学生演示,相对节约课堂时间.3、学生使用函数计算器求回归方程的过程如下:MODE SHIFT CLR =1 13 , DT 165 49 ,DT17565, DT 165 58 , DT 157 51 , DT 170 53 SHIFT CLRSHIFTCLR2==1 (进入回归计算模式)(清除统计存储器)(输入五组数据)所以回归方程为 yˆ0.673x-56.79 (计算参数a) (计算参数b)(学生还会使用更先进的计算器)4、课堂使用的数据如下高二女生前15组数据列表:高二女生中间15组数据列表:高二女生后15组数据列表:课本P2例题1 女大学生8组数据列表:例1.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1课时)教案说明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3授课教师:中卫市第一中学俞清华1、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使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我对教材P2—P3的知识进行了适当地重组和加工,力求给学生提供研究、探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2、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回归分析,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预测的方法.操作中,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称回归方程式),预测今后事物发展的趋势.然而,所建立的回归方程与样本点的分布之间还存在有差异,这一差异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随机变量.3、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以及应用本课内容安排在《数学3(必修)》之后,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包括画散点图,会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直线方程等内容.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产生模型中随机误差项的原因,从而让学生了解线性回归模型与函数模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继课程了解偏差平方和分解思想和相关指数的含义、了解相关指数R2和模型拟合的效果之间的关系、了解残差图的作用,体会什么是回归分析、回归分的必要性,都起到铺垫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使用了函数计算器,教师则利用电脑Excel表格完成对数据的整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4、学习本课内容时容易了解与容易误解的地方由于学生对必修3中的线性回归知识已经熟悉,会抽取样本、会画散点图、会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线性回归方程,所以本节课学生容易了解:(1)从散点图看出,样本点呈条状分布,体重与身高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线性回归方程来近似刻画它们之间的关系.(2)可以发现样本点并不完全落在回归方程上,有随机误差存在.(3)容易理解由一条回归方程预测到的身高172cm的女生体重不是都一样,它只是一个平均值.在学习过程中,相对不易理解的地方有:(1)对于随机误差的来源,学生是能够从样本的个体差异上来理解的,但是对于由用线性回归模型近似真实模型所引起的误差,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的.(2)随机误差对预报变量的影响,学生从感性上很好理解,当然是随机误差越小越好.但是从理性上认识,怎样从数据上刻画出随机误差是否变小了呢?学生还有困难.5、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5.1 改造创新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和学生认知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既重视教材,更重视学生.具体说来有以下改造:(1)创设生活情景.利用学生的“体检经验”设置问题,既没有脱离课本例题1的相关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2)充分体现随机观念.课本上仅仅希望利用8组数据就要学生体会到统计的思想和后继课程中回归分析的必要性,实在是为难学生了.在本课教学设计学生操作时强调“增多数据,加强比较”. 帮助学生体会“不同事件(如课本例1女大学生和高二女生)”,则统计结果不同、“同一事件(如都是高二女生),采样不同结果也不同”的基本事实.(3)教师的作用. 在这节课里,教师在学生操作结束后,利用更多数据的操作,形成一个与学生结果的对比,这一操作与展示为学生创造了新的思维增长点,引领学生进入更深层领悟.5.2 问题性本课教学以问题引导学习活动,通过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和有兴趣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例如,在“结果的分析”中的问题4、“预测出的体重值都不同,那么它还有参考价值吗?”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随机误差e的来源和对预报变量的影响,而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吸引学生细细体会随机观念,同时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提升深入探求的欲望.5.3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合作学习体现在两个方面:除了体现在每个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还体现在整堂课的教学结构上.小组成员内部提倡“不同的人作不同的事”,面对不同分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不同工作,动手带动动脑,遇到小的问题,通过探讨和帮助,能做到“学生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促进对某一问题更清晰的认识,还能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好处与必要.同时,每个小组的劳动成果共同构成课堂教学需要的多条回归方程,组与组之间的合作推动整节课的比较与区分得以实现.5.4教学手段本课积极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特点主要体现如下:(1)以PPT 为操作平台,界面活泼,操作简单,能有效支持多种其它技术;(2)教师用Excel图表展示,直观形象,节约时间,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内容;(3)学生使用函数计算器动手操作,求出回归方程.本课预期:(1)学生可以很好地复习使用函数计算器求回归方程,虽然在要求学生自己操作前教师有一个示例,但是还是会有一少部分人不会使用,所以在教学前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必要措施.(2)在分析各个组的预测结果为什么有差异时,由于个体经验不同,对问题的挖掘深度产生不同,这时教师的启发引导可能会十分必要,不能完全由学生漫无目的的“讨论”,使学生活动流于形式.(3)“结果分析”前,由学生展示操作成果,这些结果已经够用来说明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参与.在“结果分析”的第4个问题中引入教师利用电脑求出的由45 组数据得到的回归方程,让学生再一次通过比较得到新的思考点——怎样知道自己模拟的回归方程身高变化对体重变化影响有多大呢?这样会使学生自然而然渴望进一步了解相关回归分析的知识,为后继课程做好伏笔.对于体现本节课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能更好一些.6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再次体会到什么是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应该是学生.一堂好课,师生一定会有共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中,知识点均是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的,学生充分经历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教学中没有以练习为主,而是定位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注重数学的思想性,如统计思想、随机观念、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中的理性精神,加强数学形式下的思考和推理。
AMOS操作讲解
Amos软件操作1.模型设定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过程可以分为模型构建、模型运算、模型修正以及模型解释四个步骤。
下面以一个研究实例作为说明,使用Amos软件进行计算,阐述在实际应用中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运算、修正与模型解释过程。
2.模型构建的思路根据构建的理论模型,通过设计问卷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焦虑调查得到实际数据,然后利用对缺失值进行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文中提出的模型进行拟合、修正和解释。
3.潜变量和可测变量的设定模型中共包含2个因素(潜变量):学习动机、学习策略,7个可测变量: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焦虑、记忆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
4.关于调查数据的收集本次问卷调研的对象为不同国家的留学生5.缺失值的处理采用表列删除法,即在一条记录中,只要存在一项缺失,则删除该记录。
数据的的信度和效度检验1).数据的信度检验信度(reliability)指测量结果(数据)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
一致性主要反映的是测验内部题目之间的关系,考察测验的各个题目是否测量了相同的内容或特质。
稳定性是指用一种测量工具(譬如同一份问卷)对同一群受试者进行不同时间上的重复测量结果间的可靠系数。
如果问卷设计合理,重复测量的结果间应该高度相关。
由于本案例并没有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所以主要采用反映内部一致性的指标来测量数据的信度。
Cronbach在1951年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Cronbach's Alpha系数),这种方法将测量工具中任一条目结果同其他所有条目作比较,对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估计。
2).数据的效度检验效度(validity)指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分为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效标效度(criterion validity)和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三个主要类型。
内容效度也称表面效度或逻辑效度,是指测量目标与测量内容之间的适合性与相符性。
在mathematica中的合并两组数据求解回回归模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在mathematica中的合并两组数据求解回回归模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数据分析和预测建模中,合并多组数据并求解回归模型是一个常见的需求。
通过合并两组数据,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集,进而提高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Mathematica中使用其丰富的函数和工具来实现数据的合并和回归模型求解。
首先,我们将讨论数据合并的重要性和意义。
数据的合并可以将来自不同来源、不同时间段或不同数据集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从而得到更为全面和具有代表性的数据集。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合并数据还可以避免信息的重复和缺失,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回归模型的求解方法。
回归分析是一种用于描述和预测变量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回归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用于预测和预测未来的数值。
最后,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在Mathematica中应用这些方法来合并两组数据和求解回归模型。
Mathematica是一种功能强大且易于使用的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函数和工具,可以简化和加速我们的工作流程。
我们将演示如何使用Mathematica中的内置函数来导入、处理和合并数据,以及如何使用回归分析函数来求解回归模型。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了解到如何合并两组数据并求解回归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利用Mathematica工具来简化和加快这一过程。
这将帮助读者在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时更加高效和准确。
在结论部分,我们还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讨论方法的优劣和可能的改进方向,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如何在Mathematica中合并两组数据并求解回归模型。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从而在数据分析和建模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stata两组回归结果比较 reghdfe系数标准化处理
stata两组回归结果比较reghdfe系数标准化处理1. 引言1.1 概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回归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评估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程度。
Stata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统计软件,在回归分析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
然而,当面对数据集较大、包含多个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变量时,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可能存在估计偏误和方差低估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发了reghdfe命令,该命令使用高效的Factor-variable方法进行固定效应处理,并能够生成更准确和可靠的回归结果。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reghdfe命令及其在Stata中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接着,我们将探讨常见的回归结果比较方法,包括Coefplot和Marginsplot等工具以及Stata命令视角下的对比分析。
第四部分将详细解释系数标准化处理背景、计算方法以及解读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回归结果。
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分析来展示reghdfe命令的应用以及与传统OLS回归方法的对比结果,并提出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reghdfe命令和系数标准化处理等方面的介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Stata中回归分析的实际应用。
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使用reghdfe命令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并探讨如何比较不同模型的回归结果。
此外,我们还将详细说明系数标准化处理背景、计算方法和解读要点,帮助读者在解释和交流研究结果时更加准确和有效。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利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并具备较高水平地撰写研究报告所需要的技能。
2. Stata中reghdfe命令简介:2.1 reghdfe命令功能:reghdfe 是Stata中的一个强大的回归命令,它可以用于进行高维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reghdfe 命令主要是通过在回归中引入固定效应项来控制个体(或群组)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利用计算器建立二次曲线回归方程的方法
利用计算器建立二次曲线回归方程的方法
1 关于二次曲线
二次曲线是最常用的数学曲线之一,它利用一个平方项从简单的
一次曲线变得更加复杂。
它的数学公式是 y=ax2+bx+c或者 y=a(x-
h)2+k ,其中a、b、c、h、k是系数,可以通过外部数据得出,可以
代表不同的运算规律,常用来模拟物理过程的规律性行为。
2 使用计算器建立二次曲线回归方程
拥有一台计算器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建立二次曲线回归方程。
首先,需要准备足够的数据,然后,打开计算器,可以通过菜单进入统计计
算模式,输入收集到的数据,贴到数据存储空间例如L1。
然后,找
到“线性回归”键,选择“二次回归”,系统会计算给定数据的二次
回归方程,通过可视化的图像可以检验此后来的结果是否准确。
3 在复杂的数理统计中的应用
建立一个准确的二次曲线回归方程,是复杂数理统计学习中的重
要一环。
很多关于运动学、能量传递的模型都可以被拟合成二次曲线,对于细胞的反应,惯性截面等,它都可以代表准确的规律。
利用计算
器建立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大大提高了实验精度,也可以更加有效地
进行模型拟合。
4 小结
二次曲线是用一个平方项,扩展出比一次函数更加灵活的曲线,可以代表不同的规律运算。
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可以建立准确的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并使用计算器近乎自动地完成这些计算,方便了物理学家和科学家进行具象实验中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完整word版)matlab回归分析方法
第八章回归分析方法当人们对研究对象的内在特性和各因素间的关系有比较充分的认识时,一般用机理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如果由于客观事物内部规律的复杂性及人们认识程度的限制,无法分析实际对象内在的因果关系,建立合乎机理规律的数学模型,那么通常的办法是搜集大量数据,基于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去建立模型。
本章讨论其中用途非常广泛的一类模型——统计回归模型。
回归模型常用来解决预测、控制、生产工艺优化等问题。
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确定性关系,也叫函数关系,其特征是:一个变量随着其它变量的确定而确定。
另一类关系叫相关关系,变量之间的关系很难用一种精确的方法表示出来.例如,通常人的年龄越大血压越高,但人的年龄和血压之间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人的年龄和血压之间的关系就是相关关系。
回归分析就是处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
其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法、步骤如下:(1)收集一组包含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数据;(2)选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模型,即一个数学式子,利用数据按照最小二乘准则计算模型中的系数;(3)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找出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4)判断得到的模型是否适合于这组数据;(5)利用模型对因变量作出预测或解释。
应用统计分析特别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一般都要处理大量数据,工作量非常大,所以在计算机普及以前,这些方法大都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运用一般计算语言编程也要占用大量时间,而对于经济管理及社会学等对高级编程语言了解不深的人来说要应用这些统计方法更是不可能.MATLAB等软件的开发和普及大大减少了对计算机编程的要求,使数据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MATLAB统计工具箱几乎包括了数理统计方面主要的概念、理论、方法和算法。
运用MATLAB统计工具箱,我们可以十分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计算,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其强大的图形功能使得概念、过程和结果可以直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章内容通常先介绍有关回归分析的数学原理,主要说明建模过程中要做的工作及理由,如模型的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等,为了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应用上,我们略去详细而繁杂的理论。
DesignExpert响应面分析实验设计案例分析和CCD设计详细教程
DesignExpert响应⾯分析实验设计案例分析和CCD设计详细教程⾷品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案例分析—响应⾯法优化超声波辅助酶法制备燕麦ACE抑制肽的⼯艺研究摘要:选择对ACE 抑制率有显著影响的四个因素:超声波处理时间(X1)、超声波功率(X2)、超声波⽔浴温度(X3)和酶解时间(X4),进⾏四因素三⽔平的响应⾯分析试验,经过Design-Expert优化得到最优条件为超声波处理时间28.42min、超声波功率190.04W、超声波⽔浴温度55.05℃、酶解时间2.24h,在此条件下燕麦ACE 抑制肽的抑制率87.36%。
与参考⽂献SAS软件处理的结果中⽐较差异很⼩。
关键字:Design-Expert 响应⾯分析1.⽐较分析表⼀响应⾯试验设计因素⽔平-1 0 1超声波处理时间X1(min) 20 30 40超声波功率X2(W) 132 176 220超声波⽔浴温度X3(℃) 50 55 60酶解时间X4(h)2.Design-Expert响应⾯分析分析试验设计包括:⽅差分析、拟合⼆次回归⽅程、残差图等数据点分布图、⼆次项的等⾼线和响应⾯图。
优化四个因素(超声波处理时间、超声波功率、超声波⽔浴温度、酶解时间)使响应值最⼤,最终得到最⼤响应值和相应四个因素的值。
利⽤Design-Expert软件可以与⽂献SAS软件⽐较,结果可以得到最优,通过上述步骤分析可以判断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1 数据的输⼊2.2 Box-Behnken响应⾯试验设计与结果2.3 选择模型2.4 ⽅差分析在本例中,模型显著性检验p<0.05,表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图4知其⾃变量⼀次项A,B,D,⼆次项AC,A2,B2,C2,D2显著(p<0.05)。
失拟项⽤来表⽰所⽤模型与实验拟合的程度,即⼆者差异的程度。
本例P值为0.0861>0.05,对模型是有利的,⽆失拟因素存在,因此可⽤该回归⽅程代替试验真实点对实验结果进⾏分析。
minitab实验之试验设计(2)解读
分析要点三:分析评估各项效应的显著性。计算结果显示,4个主效应中,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保温时间是显著的,只有转换时间不显著;6个2因子水平交互效应中,只有加热时间*保温时间是显著的。说明本例中还有不显著的自变量和2因子交互作用,改进模型时应该将这些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删除。
加热温度*保温时间3.062 1.531 1.500 1.02 0.337
加热时间*转换时间1.263 0.631 1.500 0.42 0.685
加热时间*保温时间7.113 3.556 1.500 2.37 0.045
转换时间*保温时间0.837 0.419 1.500 0.28 0.787
S = 6.00146 PRESS = 1778.45
稳健参数设计(robust parameter design)(也称健壮设计、鲁棒设计,简称参数设计)是工程实际问题中很有价值的统计方法。它通过选择可控因子的水平组合来减少一个系统对噪声变化的敏感性,从而达到减小此系统性能波动的目的。过程的输入变量有两类:可控因子和参数因子。可控因子是指一旦选定就保持不变的变量,它包括产品或生产过程设计中的设计参数,而噪声因子是在正常条件下难以控制的变量。在做参数设计时,就是把可控因子的设计当做研究的主要对象,与此同时让噪声因子按照设定的计划从而系统改变其水平的方法来表示正常条件下的变化,最终按照我们预定的望大、望小或望目地目标选出最佳设置。田口玄一博士在参数设计方法方面贡献非常突出,他在设计中引进信噪比的概念,并以此作为评价参数组合优劣的一种测度,因此很多文献和软件都把稳健参数设计方法称为田口方法(Taguchi design)。
Logistic回归简明教程:原理、SPSS操作、结果解读与报告撰写
Logistic回归简明教程:原理、SPSS操作、结果解读与报告撰写展开全文第23讲观察性研究统计策略(8):初学logistic 回归在医学科研、特别是观察性研究领域,无论是横截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还是队列研究,经常遇到分类的健康结局,包括二分类(如:生存与死亡、阳性与阴性、发病与未发病)或者多分类变量(如:疾病转归,治愈、无效、死亡;根据损伤程度分级的结局指标,如结核性胸腔积液胸膜粘连程度、视网膜出血程度、早产儿脑室缺血程度)以及一些可进行分类的生理生化、免疫指标等(如血压值、血镁值、血脂和胆固醇等)。
当研究的健康终点是二分类变量时,线性回归分析往往无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要求残差服从线性、正态性、独立性、方差齐性),此时可以考虑Logistic回归模型。
尤其是病例对照研究,它的结局全部为分类结局,很对Logistic 胃口,同时病例对照研究往往要求计算的评价暴露因素影响程度的OR 值(优势比),这一指标Logistic也能够计算得到。
因此,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与Logistic回归分析乃是天作之合。
因此,本系列紧跟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篇,介绍Logistic回归分析。
例1:某医师基于某医院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冠心病发病有关的影响因素,收集新发冠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收集同期医院非循环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的暴露因素是病人的年龄age、性别sex、心电图检验是否异常ecg、高血压hyper、糖尿病diabetes。
数据见casecontrol.sav。
1统计分析策略探讨影响因素研究,有基础统计学方法和高级分析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统计分析策略);一般来说,基础统计学方法无法满足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需要开展回归分析,且需要多因素回归分析。
线性回归常见包括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Cox比例风险模型,三者分别用于定量数据、分类数据、带有结局的生存时间资料。
本案例是病例对照研究,该研究结局是分类变量资料。
Python实现——二次多项式回归(最小二乘法)
Python实现——二次多项式回归(最小二乘法)二次多项式回归是一种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它可以用来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在二次多项式回归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二次方程,即y=a*x^2+b*x+c,其中a、b和c是回归分析的参数。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常用的回归分析方法,通过最小化残差平方和来确定回归参数。
在二次多项式回归中,最小二乘法可以用来估计模型的系数a、b和c。
下面是Python中实现二次多项式回归的代码:```python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生成示例数据x = np.array([0, 1, 2, 3, 4, 5])y = np.array([1, 5, 9, 11, 16, 20])#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z = np.polyfit(x, y, 2)p = np.poly1d(z)#绘制原始数据和拟合曲线plt.scatter(x, y, label='Data')plt.plot(x,p(x),"r--", label='Fit')plt.xlabel('x')plt.ylabel('y')plt.legendplt.show```在上述代码中,首先导入了需要的库,包括numpy和matplotlib.pyplot。
然后,定义了一个示例数据集,其中x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接下来,使用`np.polyfit`函数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其中参数2表示二次多项式回归。
根据拟合结果,可以使用`np.poly1d`函数构造一个多项式对象p,用于生成拟合的曲线。
通过运行上述代码,可以得到以下的拟合图形:可以看到,拟合曲线很好地符合原始数据,说明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元二次回归 python实现
一、概述二元二次回归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通过对数据进行二元二次回归分析,可以寻找变量之间的曲线关系,并进行预测和解释。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Python实现二元二次回归分析,包括数据准备、模型建立、模型拟合和结果解释等步骤。
二、数据准备在进行二元二次回归分析前,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数据。
假设我们有两个变量X和Y,我们需要收集足够的数据样本,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
在数据准备阶段,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 数据收集:收集包括X和Y的样本数据,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
2. 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包括处理缺失值、异常值和重复值等。
3. 数据探索:通过可视化和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探索,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分布特征。
三、模型建立在数据准备完成后,我们可以开始建立二元二次回归模型。
二元二次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Y = β0 + β1X + β2X^2 + ε其中,Y表示因变量,X表示自变量,β0、β1和β2分别表示模型的截距、一次项系数和二次项系数,ε为误差项。
在Python中,可以使用statsmodels库中的ols方法来建立回归模型,示例如下:import statsmodels.api as smimport numpy as npX = np.array([1, 2, 3, 4, 5])X = sm.add_constant(X)Y = np.array([2, 4, 6, 8, 10])model = sm.OLS(Y, X)results = model.fit()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首先导入statsmodels库,并生成自变量X和因变量Y的数据。
然后使用add_constant方法给X添加一列常数项,以便估计模型的截距。
接下来使用OLS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并使用fit方法拟合模型。
通过results.summary()可以查看模型的拟合结果和参数估计。
SIMCA-P使用说明——第二例
矿物质的分类第25页下面这个例子,是从瑞典的的LKAB的一个矿物质分类设备中获得的数据。
LKAB的研究员Kent Tano负责这项调查在这个工艺过程中,粗铁矿石被磨光称为较好的材料(<100 mm, 50% Fe)。
经过磨光,材料被分类和浓缩。
分离包含几条平行的操作线,并且包括一些反馈系统来得到尽可能高纯度的铁。
浓缩的材料被分为两部分,一个是PAR,悬浮式的,另一个是FAR,较好的,是焊接式的。
这两部分的较高的铁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12项操作因素被鉴定出来。
在这些当中,三个重要的因素被用来建立一个数据统计(RSM)。
每一次实验的结果都用6个因变量来表示。
一些个观察点被采集作为对应的设计关键。
这个项目装备了一个ABB Master系统和一个superview 900连接到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从ABB系统,转移到带有SIMCA-P软件的个人电脑设计模型,这些模型在转回superview 900系统进行在线监测。
这项调查是在1992年进行的。
多元在线监控仍在产品质量方面产生非常良好的结果。
第26页总共18个变量,12个X,6个Y231次平行实验也被应用在模型上,每一次实验都有对应的日期和时间。
Table 1中显示的是231次平行观察实验的结果第27页为表1第28页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研究12个自变量和6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在SIMCA—P中的操作步骤输入原始数据确定那些是X,那些是Y配置一个合适的模型,首先是PCA,然后是PLS优化模型,如果必要的话移除异常值用PLS模型做预测第29页打开SIMCA-P,输入数据通过NEW/FILE此页的后半部分与我们的软件不同,可不看第30页依次点击commands,create index,variable来产生自变量的标记序号,并且要通过second ID 来准确定位这些变量。
纵列变量用PAR标记,用箭头表示其中一个变量,按顺序将他们以此设定为Y点击NEXT第31页Import wizard界面打开,你可以设定项目的名称和存储的路径,确保use workset wizard方框是选中的,点击Finish,然后workset wizard界面打开这个界面包含了所有平行观察实验的所有变量X与Y,确定X与Y第32页扩展X矩阵采用squares或者cross 功能,这一操作是在advanced mode界面上,点击Expand 三个变量分别是TON_IN, HS_1 and HS_2是变化的根据数据统计系统,我们选择这三个变量扩展X矩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说明
设计人:刘畅何晓姣
负责部分:二次回归的模型分析
一个完整的模型应该包括模型的建立、检验以及优选。
在前面的几部分内容中分别通过正交设计、正交旋转设计以及通用旋转设计的方法来进行二次回归设计以及检验。
在该部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最优水平和置信区间。
一、确定最优水平
在此部分中我们采用极值理论选择最优水平。
首先,寻找可能的极值点即稳定点,而稳定点的计算可以直接根据偏导数为零直接得出,根据所得的稳定点求得预测值。
之后,我们判断稳定点的特征以及响应曲面的最陡方向,具体的操作是判断和赛(Hesse)矩阵的正定性,可以通过矩阵的特征值来作出判断,当稳定点在拟和二次模型的讨论区域内时,当特征值均为正,则稳定点为极大值点;当特征值均为负,则稳定点位极小值点;当特征值有正有负时稳定点为鞍点。
此外,特征值绝对值最大的点代表的方向为响应曲面的最陡方向。
二、统计选优
上述选优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例如所选取得点不是极值点,选取的电部在讨论的范围内等,这样做有时候会增加计算机的负担,浪费资源,而且不能达到选优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用一种更为简单实用的方法代替它。
在此部分在中我们采用统计选优的方法,得出各因素的置信区间,虽然不是一个精确的点,但是为用户预测选优提供了一定的参照范围。
我们选取得默认置信度为95%,在95%的知置信度下,根据y值满足目标要求的组合点数l可求出各自变量z的平均值以及标准差,则当z在区间内取值时就有95%的可能使得y满足目标要求。
(附:程序代码)
%计算最优点
for i=1:p
for j=1:p
if j~=i
B(i,j)=b2(i,j)*0.5;
else
B(i,j)=b3(j);
end
end
end
b=b1(1:p); %hang
b=b'; %lie
Z0=-0.5*inv(B)*b; % lie
r0=X(3,:); %计算零水平hang
V=X(2,:)-X(3,:); %hang
X0=Z0'.*V+r0; %计算出稳定点的坐标Y0=b0+0.5*Z0'*b; %在稳定点的预测值[V,D]=eig(B); %计算特征值
w1=abs(D(1,1)); %选择曲面的最陡方向for i=2:p
if abs(D(i,i))<w1
w1=abs(D(i,i));
end
end
w1;
%确定各因素95%的置信区间
Zi=X(5,1):((X(1,1)-X(5,1))/(d-1)):X(1,1);
for i=2:p
Zi1=X(5,i):((X(1,i)-X(5,i))/(d-1)):X(1,i); %hang
Zi=[Zi;Zi1];
end
sum0=zeros(d,1);
sum1=zeros(d,1);
sum2=zeros(d,1);
for i=1:d
for k=1:(p-1)
for j=(k+1):p
sum1(i)=sum1(i)+b2(k,j)*Zi(k,i)*Zi(j,i);
end
end
for j=1:p
sum0(i)=sum0(i)+b(j)*Zi(j,i);
sum2(i)=sum2(i)+b3(j)*Zi(j,i)*Zi(j,i);
end
Yi(i)=b0+sum0(i)+sum1(i)+sum2(i);
end
s=1;
M=zeros(p,1);
for i=1:d
if Yi(i)<K
M1=Zi(:,i);
M=[M M1];
s=s+1;
end
end
M=M(:,2:s);
M=M';
w2=[mean(M)-1.96*var(M);mean(M)-1.96*var(M)] w2=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