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部编版 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2024年统编版秋季六年级上册语文《在柏林》教学设计

2024年统编版秋季六年级上册语文《在柏林》教学设计
1.教学日志:教师应详细记录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反应和教学效果,以便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2.学生成长档案: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在课程学习中的进步和变化,包括学习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二十、教学总结
1.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达成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十二、教学注意事项
1.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避免战争内容的描述过于残酷,造成学生心理不适。
2.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
3.结合课程内容,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十三、教学后记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馈,分析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和依据。
2.文化拓展: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战争历史,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战争观念和和平理念。
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和平宣传等活动,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十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1.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反应等,以便找出不足之处。
1.资源库建设: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案例、参考资料、多媒体素材等。
2.教学工具更新: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工具,如互动白板、在线学习平台等,以提升教学效率。
2.第二课时:文章分析、阅读理解、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九、教学过程详细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
a.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柏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b.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柏林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吗?”

人教部编版《在柏林》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在柏林》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在柏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部编版《在柏林》一文,该文选自教材第七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战争的背景、柏林战役的经过、战争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和平的珍贵。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战争,珍惜和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柏林战役的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战争场面的描绘,以及对战争影响的理解。

重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战争图片,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进而引入课题。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自己是当时的一名战士,面对战争,会有怎样的感受。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填空、选择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柏林战役背景:战争背景介绍经过:柏林战役经过影响:战争对人类的影响2. 和平的珍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句子。

(2)简答题:请简要描述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3)作文题:以“和平的珍贵”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1)略(2)战争使人类付出巨大的代价,包括生命、财产、精神等方面。

(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对战争影响的理解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与战争相关的书籍,深入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选择与深度4. 作业设计的内容与答案的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主要针对文章中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和对战争影响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柏林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柏林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在柏林》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2.学习课文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2.学习课文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感悟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战争吗?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二、自主阅读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学生阅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战争、人性、环境等方面进行讨论。

四、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2.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深入阅读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

三、感悟战争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于战争的理解,以及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五、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悟。

二、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讨论: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战争带来的痛苦?三、写作指导1.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作业,进行写作指导。

2.教师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给出建议。

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课文,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请同学们珍惜和平生活,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2.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感受战争的氛围。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写作训练1.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相关战争题材的课外阅读。

2.学生自主阅读,分享阅读感受。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写作训练1.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战争对人们生活影响的作文。

2.阅读相关战争题材的课外书籍,分享阅读感受。

《在柏林》(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

《在柏林》(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

6614万,纳粹在“保卫祖国”的名义下征召了兵员1800万人。时
任纳粹德国元首的希特勒为实现他征服世界的战争计划,打着“
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的旗号赌上了数以万计的德国青
年的生命。
面对他人的质疑,一个德国老兵回答:“我是一名优秀的士
兵,同时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罪恶政治体,一个不错的工具
。”
——《德国二战老兵最后的战争》
14 在柏这林 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呢?
环境 情节 人物
以往同主 题的作品
惨烈的战 场场景
《在柏林》
一节车厢
激烈的战 斗过程
浴血奋战 的战士
1.两位姑娘嗤笑在数数的老妇人 2.战时后备役老兵斥责嗤笑老妇人的两位姑娘 3.老兵送老妇人去疯人院,自己上战场
1.备役老兵 2.老妇人 3.两位姑娘
(富兰克林)
14 在柏林
主题概括
这篇( 微型小说 )叙述了在一列火车上, 两个小姑娘嗤笑一位重复数数的( 老妇人 ), 后来老兵说出原因,引发人们深思的故事。反 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 的( 厌恶 )和对和平的( 渴望 )。
14 在柏林
结构梳理
在 柏 林
以小见大 设置悬念 现象空间
“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 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走之前,我 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14 在柏林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 车厢里平静了。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4 在柏林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两位姑娘突然不嗤笑了。她们心里在想些 什么呢?
老妇人以及老兵也突然默不作声了。他们 的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呢?
14 在柏林

《在柏林》部编版 课堂教学实录

《在柏林》部编版 课堂教学实录

《在柏林》师:(P课件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作家,奥莱尔创作的一篇非常经典微型小说,题目是么?(在柏林)(B板书课题)P作者师:知道柏林吗?(德国首都)没错,是德国的首都,国际化的大都市。

《在柏林》这是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

知道什么叫一分钟小说吗?(一分钟读完)师:可见,它的篇幅(很短)字数(很少)这篇微型小说确实够小的,因为全文一共360个字。

我们六年级的孩子写作文至少要写到多少字?(500)师:究竟怎么回事儿呢?我们首先走进第一段情节,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生默读)P第一段师:孩子们!学贵有疑,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的时候,心能够到,疑问也就来了。

能把你的问题跟大家分享吗?(引导学生从文本矛盾点思考)师:孩子们,如你们能根据情节当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那才是提问高手。

老师提示一下,请关注火车车轮发出的音,(P课件标红:咔嚓咔嚓声)怎么念?(咔嚓咔嚓)(引导孩子读大声、读快)那个时候,火车的前进靠的是蒸汽推动两个车轮之间有一个联动轴,所以,火车前行的时候,车轮发出的声音可是非常(响)的师:老师的提示到此为止,你发现有什么地方是看似矛盾的?生:为什么虚弱的老妇人的声音能够盖过很响的火车咔嚓咔嚓声?(课件出示)P为什么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数数的声音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师:给她掌声!学会提问也是一种学问!他发现了矛盾点!按理说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很微弱的。

但现在这个老妇人数数的声音居然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

奇怪吧!奇怪的地方还有很多(P课件标红:“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一二三”)比如(课件出示)P为什么车厢里见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P老妇人口中的“一、二、三”究竟在数什么?师:老师读小说有一个习惯。

当我的脑海里升腾出问题的时候,不急着往下读!我会先猜猜,猜猜看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然后带着猜想往下读。

无论故事情节是否跟我猜想的一致,我都会更兴奋。

人教部编版《在柏林》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在柏林》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在柏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在柏林》。

本篇文章通过对柏林战场的描绘,展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背景,学习生字词,分析文章主题,品味精彩语句,感悟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树立热爱和平、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电影片段,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主题,分享各自的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

六、板书设计1. 《在柏林》2. 重点词语:硝烟、废墟、孤儿、和平3. 主题:战争与和平4. 作者情感:悲痛、愤怒、渴望和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答案示例:战争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让我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

因此,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2. 课后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分析文章中的一处难点句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能积极讨论。

但在讲解难点句子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2.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收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资料,下节课分享,以提高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2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2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精选2篇(一)课题:《在柏林》文学阅读教学目标:1. 了解《在柏林》这篇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中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主旨;3. 掌握阅读理解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2. 分析文中的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复印《在柏林》文章;2. PPT或者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起上次阅读的内容。

Step 2 新课讲解(10分钟)1. 引入文章:在柏林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姜红的作品,她生活在20世纪的中国,但通常会用很多国家和民族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展示并介绍作者姜红的基本情况。

Step 3 阅读教学(15分钟)1. 分段朗读文章,让学生跟读;2.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进行朗读,并讨论段落的主要内容。

Step 4 想一想(10分钟)1. 明确提问:文章通过哪些细节展示了儿童的天真和善良?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

Step 5 达标检测(15分钟)1. 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并解释。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阅读题目。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1. 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对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进行复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次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来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还要适当培养学生对作者姜红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描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精选2篇(二)教案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2. 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3. 学会使用语言描述苏州园林。

《在柏林》(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

《在柏林》(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

《在柏林》(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在柏林》师:(P课件播放:战争短片30S)孩子们!看完这段视频,有什么感受?(生答,师随评)如果让你们来描绘战争灾难,会着重写哪些场面?(生答)有一篇微型小说,作者却不是这样来表现战争灾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篇经典的微型小说——《在柏林》(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下来了解下作者(课件出示)P作者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她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呢?XXX的那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又饱含什么深意呢?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P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呢?P怎么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师:先前,我们已经研究了两篇小说——《桥》《穷人》。

在那两篇小说的研究中,我们重点关注了小说的什么?(生答)(B板书:情节、环境、人物)今天,我们也用这种阅读方法,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这篇小说。

(课件出示)以往同主题的作品《在柏林》环境情节人物师:仔细默读小说,完成这份表格。

(生默读,生填写,师巡视,3分钟)我看很多同学都写差不多了。

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换看一看,交流交流(同桌交流,1分钟)师:谁来分享你的研究成果?(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以往同主题的作品《在柏林》环境惨烈的战场场景一节车厢1.两位姑娘嗤笑重复数数的老妇人2.战时后备役老兵斥责嗤情节激烈的战斗过程笑老妇人的两位姑娘3.老兵送老妇人去疯人院,自己上战场1.头发灰白战时后备役老兵人物浴血奋战的战士2.虚弱多病,神志不清,已经疯了的老妇人3.两位姑娘师: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份完整的表格,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生答,师引导:正面描写/侧面描写)(B板书:侧面描写)师: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文本,品味XXX笔下两个重要的人物——老兵和老妇人。

请红不同的符号把文中描述老兵和老妇人的句子画出来(生划)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课件出示)(生读)师:谁上战场?(老兵)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兵?文中怎么描述他的境况?(生答,师引导:头发灰白、有个虚弱多病神志不清的妻子、三个儿子已在战役中死去)(课件出示)(齐读)P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 在柏林 教案+实录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 在柏林 教案+实录

14*在柏林文本分析: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因为本文篇幅极短,所以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划分,而应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深沉的主旨。

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

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

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

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二战中的柏林 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

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

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

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

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公开课教案第【1】篇〗14《在柏林》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2】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课堂实录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名为《在柏林》的文章。

老师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画面是一对中国夫妇在柏林的街头,他们手舞足蹈地给中国游客唱着电视剧《蜗居》的主题曲。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音乐,让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客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看完这段视频,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图片,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柏林的信息。

我们看到了柏林的历史建筑,有破旧的墙壁,也有修缮得焕然一新的古老建筑。

我们还看到了一段街上设置的“短途移动方案”——一排排共享单车,这些共享单车可以随便骑借,非常方便。

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柏林的另一张名片——大熊猫。

柏林动物园里有两只可爱的大熊猫,每天都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看它们玩耍,拍照留念。

最后,老师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柏林,提醒大家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事物,尤其是一个城市。

毕竟,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之处。

下课后,我对这堂语文课印象深刻。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领略到了柏林的多个方面,更加理解了“万事万物各有特点”的道理,同时也对“文化相通”这个词有了深入的理解。

感谢老师这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在参加这堂语文课之前,我对柏林之所以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只是因为它曾经是二战时的核心战场,现在则以它的开发和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但是,在听过老师的讲解之后,我才发现了柏林的魅力所在。

柏林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我从图片中看到,那些约着一起骑车、跑步的人们,都在享受阳光和自由。

而那些演唱着《蜗居》主题曲的中国夫妇,则在用他们的苦练和毅力,把摆在他们面前的生活道路走得飞快又轻盈。

我在这个城市里,看见了很多如此努力奋斗的身影,感受到了团结和友爱。

柏林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城市。

它有众多的博物馆、建筑和历史遗迹,包括名胜、纪念建筑、音乐与艺术等,都是柏林文化的代表。

尤其是大熊猫这种国际名优资源,也是许多人向往前往柏林的原因之一。

在学习中我还体会到,善于发掘事物的优点和特色,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增长我们的知识和见识,培养良好的审美和品位。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第【1】篇〗14* 在柏林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战争的控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

4.领悟这篇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字词教学本课未设置会认、会写的生字,但要关注课文中注音的生字“后备役(yì)”“咔(kā)嚓(chā)咔嚓”。

教学时,直接在课文中随文识字,“后备役”多数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背景介绍后备役是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

“咔嚓咔嚓”是拟声词,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拓展积累ABAB式的拟声词。

“嗤笑”的“嗤”是整体认读音节,同时也是翘舌音。

2.阅读理解《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阅读中,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

在指导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时,要抓住老兵的语言分析。

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要从故事发展中的留白“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深入挖掘。

3.表达运用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

学生学习小说后,能通过小说中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能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1.预习提纲(1)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及,了解战争的危害。

(2)了解作者奥莱尔及她的相关作品。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1.(展示战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部编版《在柏林》优秀教案

部编版《在柏林》优秀教案

部编版《在柏林》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在柏林》,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具体包括:词语解析、句子分析、段落大意概括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三段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第一、二段的描写手法,体会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战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看法,引出本课主题。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同时注意生词的查阅。

3. 精读课文:(1)分析第一段,让学生描述战争环境,体会作者描绘战争的手法。

(2)解读第二段,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探讨第三段,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形成共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心词:战争、和平2. 重点句子:在柏林,战争让无数家庭破碎,让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 描写手法: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灾难,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伤害。

(2)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有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描写等,它们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战争图片和课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加强引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关于战争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妮日记》等,进一步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在柏林》教学实录及名师点评

《在柏林》教学实录及名师点评

《在柏林》教学实录及名师点评《在柏林》教学实录及名师点评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提高思维水平。

当下的阅读测试,不论是国际上的大型评估,如“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简称为PIRLS)”“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为PISA)”,还是我们的国家级、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都以考查学生阅读时不同思维层次的参与度为命题点,检测相应层次的阅读能力。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迅速解决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人脑中的内部加工活动,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引导,是个难题。

因而教师费尽功夫,却收效甚微。

黄老师执教《在柏林》一课,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以外显表达训练促进学生内隐思维发展,值得一学。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4 单元。

【教学流程】一、借助预习检查,说一说,开启精准思维之门师:你们昨天预习时做了哪几件事?(学生有点愕然,一时无法回答,几秒钟后有人醒悟。

)生1:把不会读、不懂的字标音、标意思,查找二战的资料。

师:请你(同桌)说说他的预习做了哪几件事。

生2: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把不认识的字标音、标意思,二是查找二战的资料。

我还熟读了课文。

师:你(生1)来说说你的同桌预习时做了哪几件事。

(生1 复述得很流畅)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停顿几秒)请大家默读预习要求,说说你们做了什么。

生:第一是查资料;然后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然后要熟读课文,提问题。

师:把两个“然后”去掉,重说一遍。

生:一查资料;二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三熟读课文,提问题。

(学生自查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自己能解答的就画去,不能解答的留着。

生交流。

)【点评:课前10 分钟,单是以上的问答练习就用时3 分钟,似与玩绕口令或捉迷藏无异,与常规检查预习完全不同,也没看到解决基础问题或传授基础知识。

其实不然,这是在训练学生最基本的精准归纳思维———以自己已完成的任务为情境,引导简洁有序地归纳。

阅读中,学生若能在一个片段之后有意识地归纳整理一下,就能使思维条理清晰地沿着文脉延伸,直通文本主旨内核。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第1篇】《在柏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3. 了解战争的残酷,体会文章对于战争的控诉。

重点: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战争的的残酷。

难点:体会小说表现灾难这一主题的方式与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及,了解战争的危害。

课前活动:观看战争题材的影视剧、阅读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初步认识战争,了解战争的危害。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激兴趣1.PPT课件播放战争短片。

2.交流: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3.如果让你来描绘战争灾难,你会着重写哪些方面?4.有一篇微型小说,作者却不是这样来表现战争灾难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国女作家奥莱尔所写的经典微型小说——《在柏林》。

板书课题:14*在柏林二、预习交流感整体1.检查字词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名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1)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2)怎么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3.围绕主题,学生自学。

(1)复习学习《桥》《穷人》的学习方法,关注:情节、环境、人物。

用所学方法,从环境、情节、以及人物的命运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在柏林》。

(2)自读课文,完成表格。

以往同主题的作品《在柏林》环境惨烈的战场场景人物淤血奋战的战士情节激烈的战斗过程(3)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以往同主题的作品《在柏林》环境惨烈的战场场景一节车厢人物淤血奋战的战士 1.老兵 2.老妇人 3.两个姑娘情节激烈的战斗过程 1.两位姑娘嗤笑重复数数的老妇人 2.战时后备役老兵斥责那两个姑娘3.老兵送老妇人去疯人院,自己上战场(4)写法探究: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份完整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以往同主题作品:正面描写;《在柏林》:侧面描写)三、反复朗读品文字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文本,品味奥莱尔笔下两个重要的人物——老兵和老妇人。

人教部编版《在柏林》精品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在柏林》精品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在柏林》精品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在柏林》一文。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文章主题,分析作者通过对柏林的描绘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感受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2.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掌握文章的主题,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柏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对柏林有什么印象?”引入本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解决生词、短语,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分析文章的主题,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语法现象。

a. 讲解生词、短语。

b. 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c.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典型例句,进行语法分析和仿写练习。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在柏林2. 板书内容:a. 生词、短语。

b. 文章篇章结构。

c. 作者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题。

b. 用所学生词、短语造句。

c. 仿写文章中的一个段落。

2. 答案:a. 填空题答案。

b. 句子示例。

c. 仿写段落示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2. 拓展延伸:a. 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了解柏林的历史和文化。

b. 开展“我的和平梦想”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c.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和平主题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柏林》(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

在柏林》(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

在柏林》(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在这堂课上,老师通过播放一段战争短片向学生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然后让学生们想象一下自己如何描绘战争场面。

接着,老师介绍了一篇微型小说《在柏林》,并让学生们了解作者。

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二是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的深意。

学生们通过默读小说,填写表格的方式来研究小说。

他们发现小说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对老兵和老妇人进行了描写。

老师引导学生们回到文本,品味老兵和老妇人这两个重要人物,并找到了描述老兵的句子。

最后,学生们读出了老妇人重复数数的场景。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在战争中牺牲了。

老兵为什么要上战场?按常理来讲,老兵应该过着安享晚年、悉心照顾妻子的生活。

但是,战争需要,老兵不得不去。

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之一,纳粹征召了1800万人参战,希特勒为实现他的战争计划赌上了数以万计的德国青年的生命。

老兵只是无数个老兵的缩影,他们固执、执迷不悟却又无奈,是希特勒洗脑的牺牲者、中毒者,是希特勒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

让我们听听这个固执又无奈的老兵在上战场前说的那番话。

这样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老兵身上,更发生在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里,导火索就是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有20亿人流离失所,造成了9000余万人的伤亡,波及了61个国家,使数以万计的国家变成废墟。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在战争中死去了。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让我们带着体会自己反复默读这句话,透过文字看到不一样的画面。

老师继续播放音乐,然后问学生是否看到过战场、战火中的家园以及其他场景,要求学生将其描述出来,并进行评价。

学生A: 我看到了一片狼藉的战场,尸体和废墟遍布其中。

这个场景让我感到非常沉重和悲伤。

老师: 很好,你的描述非常生动,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学生B: 我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老人,他坐在破败的房子里,看着窗外的战火。

在柏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在柏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在柏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一、教学背景《柏林》这篇课文出现在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是本册中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旅游为主题,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柏林》的内容,理解和领会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素养。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柏林的认识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能用地图等工具了解柏林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提高多元素信息的获取和学习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语言积累,动手创作旅游宣传海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一课时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听读、小组讨论、朗读第二课时分析课文,讨论课文中的文化内涵课堂讲解、分组讨论、板书第三课时了解柏林的地理位置,了解柏林的历史文化观看视频、听讲解、展示第四课时学生分组,自主设计旅游海报创作、分组展示、互评四、教学方法本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通过听、说、读、写、评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同时,老师注重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创新,发挥想象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在课堂中,老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的讨论表现、旅游海报的创意设计、海报的互评等,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在课后进行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自觉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长。

六、教学愿景本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是全方位、多感官、多元素的课堂教学方式,既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也注重学生集体的合作和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地图阅读技巧,增强对国外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柏林》
师:(P课件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作家,奥莱尔创作的一篇非常经典的微型小说,题目是么?(在柏林)(B板书课题)
P作者
师:知道柏林吗?(德国首都)没错,是德国的首都,国际化的大都市。

《在柏林》这是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

知道什么叫一分钟小说吗?(一分钟读完)
师:可见,它的篇幅(很短)字数(很少)这篇微型小说确实够小的,因为全文一共360个字。

我们六年级的孩子写作文至少要写到多少字?(500)
师:究竟怎么回事儿呢?我们首先走进第一段情节,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生默读)P第一段
师:孩子们!学贵有疑,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的时候,心能够到,疑问也就来了。

能把你的问题跟大家分享吗?(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矛盾点思考)
师:孩子们,如果你们能根据情节当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那才是提问的高手。

老师提示一下,请关注火车车轮发出的音,(P课件标红:咔嚓咔嚓声)怎么念?(咔嚓咔嚓)(引导孩子读大声、读快)那个时候,火车的前进靠的是蒸汽推动两个车轮之间有一个联动轴,所以,火车前行的时候,车轮发出的声音可是非常(响)
师:老师的提示到此为止,你发现有什么地方是看似矛盾的?
生:为什么虚弱的老妇人的声音能够盖过很响的火车的咔嚓咔嚓声?(课件出示)
P为什么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数数的声音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师:给她掌声!学会提问也是一种学问!他发现了矛盾点!按理说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很微弱的。

但现在这个老妇人数数的声音居然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

奇怪吧!奇怪的地方还有很多(P课件标红:“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一二三”)比如(课件出示)
P为什么车厢里见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P老妇人口中的“一、二、三”究竟在数什么?
师:老师读小说有一个习惯。

当我的脑海里升腾出问题的时候,不急着往下读!我会先猜猜,猜猜看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然后带着猜想往下读。

无论故事情节是否跟我猜想的一致,我都会更兴奋。

师:这种出人意料的阅读让我很爽,很兴奋!想不想尝试一下(想)好!现在三个问题呈现在大屏幕上了,你们自由挑选一个问题,张开你们的脑洞,猜猜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生答,师随评)
师:感谢大家的猜测!孩子们!故事的情节要是全被猜中,这就不是经典,就更算不上是经典的微型小说。

究竟怎么回事呢?我们赶快走进第二段第三段情节(课件出示)(生默读)
P二、三段
师:读完了是吗?(是)刚才,老师看到你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但读到二、三两段情节之后,我看到的是一份沉重。

我相信,当你们读到这儿,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迎刃而解了,是不是?(是)
师:我们再回到刚才那三个问题。

(课件出示)
P三个问题
师:其实,刚才已经有人猜中了对不对(对)问题二问题答案是(因为健壮的男子都上
战场了)问题三?(在数她在战场上牺牲的三个儿子)问题一呢?(因为老妇人疯了,在重复地用力地数着一二三)
师:从哪知道他疯了?(从第二部分最后那一点:那个老头说,嗯,我上个我上战场之前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到疯人院啊!)
师:还有吗?文中还有一个词也透露我们这个信息,哪个词?(神志不清)一个疯人院,一个神志不清就告诉读者这个老妇人已经疯了。

她是怎么疯的?(三个儿子因战争去世,她不敢也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受打击)孩子们,你想,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到儿子阵亡的通知书,她该是多么的悲痛,爱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疯了……
师:所以,尽管她的身体很虚弱,但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深处对孩子的呼唤----“一、二、三”这三个抽象而又具体的数字让一个母亲疯了。

师:此时,大家应该明白奥莱尔为什么要创作这篇小说了吧!(为了揭露战争的残忍,希望人民和平共处)你们很擅长读小说,也很会思考。

这一篇微型小说就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为题材来创作。

他写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诉二战罪恶,祈求和平永驻。

(课件出示)(齐读)
P控诉战争罪恶,祈求和平永驻
师:反映这种主题的各类作品很多。

有电影、音乐、文章……你们谁有接触过?(生答,师提示:歌曲《tell me why》;诗:《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春望》……)经典恒久远,一篇永流传。

为什么这篇只有360个字的微型小说堪称经典?他到底经典在什么地方?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师:为了让待会你们的研究更有成效,老师为你们提供比较阅读的材料。

先独自研究2分钟,再小组研究3分钟(课件出示)(生个人研究,师巡视)
P《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师:个人研究结束。

接下来请开展小组的分享和讨论。

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组,记得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待会我会请每个小组负责发言的同学上台来汇报研究成果。

(小组分享讨论,记录成果)(师巡视)
师:接下来的时间是你们的。

请各组派代表到前边来跟全班进行分享好吧!(生陆续上台)师:我有一个小建议:如果你发现前面分享的同学的观点跟你们是一样的,就不重复。

谁先开始?(生带稿件上台分享,师随评)
师:从你们的分享当中,我捕捉到了这样几个关键词:一、以小见大,(B板书:以小见大)《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那首诗,作者直面残酷的战争,赤裸裸地控诉战争的罪恶,而这篇小说?虽然,他截取的是车厢里发生的一件小事。

但是,却同样起到了控诉战争罪恶的的效果。

师:我捕捉到了第二个关键词:侧面描写,(B板书:侧面描写)那首诗里,作者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带着我们感受残酷的战争----战舰、水雷、导弹、坦克、大炮、地雷。

而,这些战争元素在柏林里面有吗?(没有)但是,本文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那种残酷,这就是侧面描写的魅力。

师:我捕捉到的第三个关键词:设悬念(B板书:设悬念)无论是列车上没有一个健壮的男子还是老妇人的声音盖过火车的咔嚓声亦或是老妇人口中那重复地一二三都让人充满了疑问。

直到结尾,故事的真相才浮出水面。

不得不承认,悬念得好,故事难预料。

师:当然,这篇小说之所以经典,还不止这些原因,接下来我们一起再来发现好吗?(好)师:小说之所以打动人,那是因为当中有一处或者几处特别震撼人心,让人潸然泪下。

这样的地方被称为小说之眼。

请判断这篇小说的眼睛在什么地方?(老头所说得把三
个孩子的母亲送往福利院)(P课件标红此句)这就是这篇小说的眼睛。

现在,让我们一起凝望这双眼睛,我相信你们可以透过文字看到画面(P播放音乐:《水浒传插曲》)P“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师:(音乐仍继续)你看到战场了吗?你看到战火中的家园了吗?你还看到什么了?你把它描述出来好吗?(生答,师随评)
师:(师深情述说)许许多多的画面你们都看到了。

我相信你们一定看到了战场上的血流成河;你们一定看到在战火中,家园变成废墟;看到这位母亲一而再而三地接到儿子阵亡的通知书时嚎啕大哭、心如刀绞、悲痛欲绝,最后疯了……;你们一定也看到战争未来之前,这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
师:(音乐仍在继续)能跟同学们描述下战争未来之前,这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生答,师随评)
师:(音乐停)一家五口围着饭桌吃团圆饭,这就是天伦之乐。

但是,这些快乐随着战争都已经烟消云散。

刚才这些温馨的画面在《在柏林》里边有写吗?(没)这是我们透过文字所想到的。

这就是这篇小说之所以能称为经典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B想象空间)
师:微型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小说的结尾往往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正如一位专家对《在柏林》的评述,专家对在柏林的评述一样(课件出示)(生默读)
P《在柏林》用了360个字,抓住发生在火车车厢里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肉体痛苦及沉痛的心灵打击,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

小说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

奥莱尔的创作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让读者迷惘,后来的结局令读者震撼,产生无限联想空间,这足以表现微型小说的无穷力量。

师:他评述是不是跟你们刚才的发现差不多?所以,为你们的精彩表现鼓掌(生鼓掌)师:所以,“读小说原著远比看电影过瘾”几乎成为小说迷的共识。

师:到现在为止,这篇小说,大家只欣赏了前三段情节。

其实,这篇小说一共有四段情节。

第四段就是它的结尾,现在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生默读)
P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生答,师随评)
师:这句话是关于车厢的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此时车厢十分(寂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刚才还很热闹,两个小姑娘为什么也不嗤笑了?(对老兵心生愧疚和同情)老妇人和退役老兵为什么也不说话了?(反思战争,憧憬未来)
师:所以,与寂静的车厢形成鲜明对照的车厢中的人,他们的内心如车厢一样寂静吗?(不)这些人外表平静,内心波澜。

他们都走进了思维的围城中,谁也不敢也不愿打破这份寂静,所以车厢才会(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现在明白了吧!一起再读这句话(齐读)
师:学到这儿,大家的心情肯定比较沉重,是不是?(是)来!深吸一口气!看一下窗外,阳光温热,岁月静好!老师要说,虽然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战火不断,但是生活在中国,生活在福建,生活在福清,我们的生活非常的(美好)。

当然,我们作为世界的小主人,还是要发出我们的呐喊。

(课件出示)(齐读)
P让和平之花开满全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