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辨伪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历代辨伪的成就
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对古史或古书的造伪,同时,疑古或辨伪也便开始了。孔子整理早期文献,作了一番真伪的辨别。战国时期,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表明他对《尚书》记载的怀疑。这都是疑古的开端,算不上辨伪。
辨伪工作始于西汉。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对有关史料作了大量的考辨工作,其中既涉伪书,又涉伪说。他指斥百家语中有很多伪材料,并通过自己在民间的调查和考察,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得出古文资料近是的结论。
西汉末刘向整理群书,撰写《别录》,刘歆据之以成《七略》都有辨伪的内容,从《汉书·艺文志》可以看到他们辨伪的成果。
东汉思想家王充著《论衡》以辨伪为目的之一。书中以辨伪事、伪说为主,亦涉及伪书,或据实情以辨虚妄,或据事理以驳其不实,或据可靠之说辨虚妄之说,或举作伪之旨以辨伪说、伪书。
东汉经学家马融辨《泰誓》之伪,论证细密,从文势和佚文两方面进行辨析,以定其伪,在当时是很突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伪尤甚,而辨伪不多。直到唐代中叶,刘知几才首倡辨伪,他的《史通》一书,有《疑古》《惑经》两篇辨伪之作,对《尚书》《春秋》提出疑问,提出古人由于史料缺略或出自偏见而对史实的歪曲。柳宗元继承这一学风,在辨别诸子伪书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认为《鬼谷子》、《列子》等为伪书,提出《论语》成书距孔子年代甚远。他在辨伪内容和方法上均有开创,影响很大。
宋代辨伪风气盛行,有的学者由不信汉唐旧注进而大胆怀疑经典,使辨伪古籍开始成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工作,并且辨伪方法渐密,内容渐广。朱熹大胆怀疑经书,他认为古文《尚书》是伪书,并断定孔安国的序及注为伪作。
明代辨伪学者成就颇丰。晚明胡应麟辨伪成就突出,著《四部正讹》,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文献辨伪专著。他在书中首先提出辨伪的重要性,然后将古籍中的伪书条分缕析,予以辨证,所辨之书达104种,范围扩及经、史、子、集四部。他把伪书分为20类,并总结前人经验及本人实践,提出审核念的八条方法,从文献著录情况、作者
处境、文体形式、语言称呼及典籍由来等方面进行考辨、审订,促进了辨伪工作的进展。明人胡应麟在其《四部正讹》中就按伪书形成的不同原因和形式分了20类:(1)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2)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3)掇古人之事而伪者;(4)挟古人之文而伪者;(5)传古人之名而伪者;(6)蹈古书之名而伪者;(7)惮于自名而伪者;(8)耻于自名而伪者;(9)袭取人而伪者;(10)假重于人而伪者;(11)恶其人,伪以祸之者;(12)恶其人,伪以诬之者;(13)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14)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15)伪而伪者;(16)非伪而实伪者;(17)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18)当时记其伪而后人弗悟者;(19)本无撰人,后因近似而伪托者;(20)本有撰人,以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
清代的辨伪,随着考据学的深入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清初姚际恒作《九经通论》,对经书进行辨伪。又作《古今伪书考》,是继《四部正讹》之后的辨伪专著,分经、史、子三类,共辨伪书或真伪杂糅之书91种。万斯同在《群书辨疑》中对《易传》《周礼》《仪礼》《左传》等书都提出了疑问。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专考《尚书》的真伪。崔述《考信录》对先秦古书几乎都怀疑是伪书,推翻了许多伪史。
清末民初,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王国维的《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都是有名的辨伪之作。梁启超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辨伪之学有所论述,在总结清代辨伪工作的基础上,提炼出一套辨伪方法。后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中,在胡应麟归纳的基础上,又按伪书伪托的程度及方式归纳出10种情况:(1)分部伪。(2)部分伪。(3)本无其书而伪。(4)曾有其书,因佚而作伪。(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6)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7)内容及书名皆不伪而人名伪。(8)盗袭割裂旧书而伪。(9)伪后出伪。(10)伪中益伪。
学者们还汇集前人辨伪成果,编成资料性工具书。如张心徽将他人成果汇为一编,以书名为纳,以诸儒辨伪之说列其下,集结为《伪书通考》一书,全书收录论辨之书1059部,后又增入45部,总数达1104部,是目前最完整的一部综合性辨伪工具书。
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为廓清有关古史的荒谬传说,
继承乾嘉学派的传统,做了大量相当透彻的考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