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合集下载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发展规划
案例三 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区域协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 济发展,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城镇发展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突出城镇发展的 重点。
2、统筹城乡协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支持农村的原则,妥善处理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关系,合理确定城镇化水平,有序推进城 镇建设,实现城乡共同增长。
1、构建区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现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资源保护和利 用、新农村建设等6个方面,并根据指标因子的 重要性,确定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 现状条件:主要包括现状城镇规模、经济 结构、人口构成、环境容量。
➢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总体目标和相关指标体系。
2、建立综合评价的工作方法
坚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自下而 上,充分考虑城镇内在发展要求,同时,也要注 重自上而下,统筹区域的整体协调,实现城镇发 展的有限目标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专家论证和公共参与。调动各方的积 极性,鼓励公共参与,将科学评价和实施的可操 作性有机结合,充分了解城镇发展的实际需求,
➢ 综合交通:主要指由高速公路、城际轨道 交通、航空和航运组成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主要指区域范围内 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给排水、电力、电讯、煤 气等重大市政设施,以及科教文卫体等重大服务 设施。
➢ 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指区域范围内自然 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指地区农业的 发展、农村的建设和农民的生活 。
2006年,上海在1999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 确定的城镇体系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拓展,编制 完成了市域“1966”城镇体系规划,明确了1个 中心城、9个新城、60个新市镇和600个中心村 的城镇体系框架,规划范围从城市化地区扩大到 农村地区,实现了城镇体系规划的市域全覆盖。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体系及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1)是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2)主导城乡空间结构调整(3)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4)引导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二、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及图纸要求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二)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三)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四)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五)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六)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二)图纸要求:1、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区位图):图纸比例为1/50000~1/100000,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重要工矿区和风景名胜区。

2、市(县)域城镇分布现状图。

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标明行政区划、城镇分布、交通网络、主要基础设施、主要风景旅游资源。

3、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图纸比例同现状图,标明行政区划、城镇体系总体布局、交通网络及重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主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旅游区布局。

三、城镇体系规划内容表达技术要点城镇体系现状图(1)城镇的发展布局具有历史继承性,分析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进程,目的是在城镇及其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探索其成因、演变的动因和某些规律性,这对总结归纳现状特点,规划未来的城镇体系有重要作用。

重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化发展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三)区域协调发展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1)一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包括都市区及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綦江、大足、潼南、荣昌、铜梁、璧山、南川、万盛、双桥等23个区县,面积2.87万平方千米。

依托长江水系和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形成网络型、开放式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城镇布局体系。

2)东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包括万州、开县、垫江、丰都、忠县、云阳、奉节、梁平、巫山、巫溪、城口等11个区县,面积3.39万平方千米。

依托长江以及沿江铁路、高速公路构成的东北线城镇发展轴发展,形成以万州为核心,以开县、奉节为主要节点,其它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带状城镇发展区。

3)东南部地区东南部地区包括黔江、秀山、酉阳、石柱、彭水、武隆等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1.98万平方千米。

依托乌江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等构成的东南线发展轴,形成以黔江为核心,以秀山为主要节点,其它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点轴状城镇发展区。

2、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三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
四线:绿线、紫线、蓝线和黄线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构
等级 中心城市
名称 主城区 永兴 东山 新坡
职能类型 综合型 A、B A、D A、B
龙塘
二级城镇 云龙
B、D
B
红旗
三门坡 三江 大致坡
B
B B、D C
注:表中的职能类型分别为:A:旅游型 B:农副产品加工型
大型居民点 1500-5000人 (集镇)
14
以主城区为中心,9个镇区为次中心,14个集镇为 一般镇的城镇群。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乡镇撤并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空间结构:“一主四轴”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市域公路交通系统规划
1、现状概况(指状发散) 2、存在问题(市域快速交通网络尚未健全、道路 等级低、部分高等级公路穿城而过) 3、市域公路交通系统规划(五纵五横一滨江的公 路网)
C:商贸型 D:轻型加工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等级
规模类型
数量
名称
中心城市
二级中心 城镇
175万人
1-2.5万人
1
9
主城区
永兴、东山、新坡、龙塘、云 龙、红旗、三门坡、三江、大 致坡 石山、美安、遵谭、龙桥、十 路、美仁坡、旧州、新民、甲 子、大坡、演丰、演海、咸 来、谭文
是否构建了良好的区域生态格局,是否与江河流 域治理、海岸带保护、地质和气候灾害防御等进 行了充分协调。
案例:
案例二: 我国东部地区滨江某县城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规划为2020年。县城面积450km2,基本为平原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规划县域总人口50万人,其 中城镇人口30万人左右。规划期末县城城市人口10万 人,重点镇3万人,一般镇1万人左右。带状县域向南 北有较强的经济和交通辐射需求。 问题:对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析。

城市地理学第9章

城市地理学第9章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 产的原则和措施; 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港区疏港通道规划:提高宁波港腹地铁路的集疏运能力;拓 展温州港、台州港与浙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和公路通道;加强嘉兴 港的水陆转换系统建设,提高中转集运输能力。 ③交通设施 机场:进一步强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国际门户和枢纽地位。 提出浙中机场扩建或新建的选址意见。 海港:进一步强化宁波—舟山港的国际门户和货运枢纽地位。 以宁波—舟山港为国际中转枢纽港,温州、嘉兴、台州三港为支 线港的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 港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华—义乌都市区、衢州建设无水港区。 ④全省客运(公共)交通系统 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分别为上海—嘉兴—杭州(钱塘江铁路 隧道)—金华—衢州—南昌—长沙—昆明、上海—杭州—宁波— 台州—温州—福州、沪杭磁悬浮线、宁杭城际铁路、湖苏沪城际 铁路和苏嘉城际铁路。 以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以及金华-义乌都市区为枢 纽,分别建设服务于杭绍嘉湖、甬舟、温台、浙中地区的快速客 运交通体系。都市区内建立同城化的公共交通体系。设区城市要 大力发展郊区公交线。县(市)域单元要建立起覆盖镇和中心村 的公共交通网络。
(2)城市体系发展的区域基础;
涉及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环境生态结构、劳动 力状况、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 广泛的内容。
(3)城市体系发展的经济基础;
要求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找出现状特点 和存在的问题。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分析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分析

.
8
三、域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 (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 (三)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 (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
(五)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 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
(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
.
9
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核心区域 (发达国家)
跨国公司的 全球投资
企业内部垂直分工 产业扩散与转移 产业的水平分工
边缘区域 (发展中国家)
产业宏观扩散与微观聚集
研究开发管理控制功能 的集中与强化
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形成
产业宏观聚集与微观扩散
生产制造装配储运 功能的集中与强化
全球城市的形成
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发展中国家都市区的形成
竞争优势 来源
独特而准确的目标定位
独特、不易模仿的战略资源和 竞争能力
很难随环境的变化迅速改 培养战略资. 源和竞争力对环境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 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 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 指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城市内外环境变化节奏快,偶 尔还有质变,不同单元是异质 的,这种异质可持续较长时间
定位在什么发展目标
应培养什么样的城镇组织应变 能力
战略目标 明确定位
形成独特竞争力
战略参照 物
竞争力城市或同类型城市
自身(过去成功模式)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一二年七月十六日目录前言 (1)一、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2)二、规划主要依据 (2)三、基础资料收集 (4)四、规划编制内容 (13)五、主要技术要点 (15)六、成果要求 (21)七、附件(仅供参考) (23)前言1、工作背景全面贯彻落实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三届人代会的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6个新城区构筑中心区域明确、中心镇和特色镇为支撑、中心村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要求,科学指导和有序推进6个新城区的城乡统筹建设,积极促进新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市政府要求开展《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2、工作目的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为指导,参考《武汉市城乡建设统筹规划》研究成果,结合各新城区发展战略规划等相关规划,落实市、区“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村体系、建立系统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镇和中心镇、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推进措施为重点,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3、工作思路根据《关于做好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下为《通知》),本项工作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市新城办会同市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后由市新城办组织市新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讨论通过后印发各区;然后,各新城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最后,由市新城办会同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完成《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

4、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主要用于指导各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各新城区在编制规划时应遵循本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充规划内容。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全国或一定地区内,确定城镇的数量、性质、规模和布局的综合部署。

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是用于指导省域城镇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做好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确定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划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二.城市规划、镇规划的编制内容分为:城市、镇的总体规划和城市、镇的详细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镇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镇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保护好环境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指导城市、镇合理发展。

分为一般性内容和强制性内容。

⏹城市、镇的总体规划的一般性内容包括:◆确定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确定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制定各类专项规划等。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

●城市、镇的详细规划⏹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建制镇编制内容⏹建制镇一般只需编制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内容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同。

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其总体规划中应包括镇辖区范围内的村镇布局。

三..村庄和集镇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指为了加强村庄和集镇的建设管理,改善村庄和集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节约和合理使用农村土地,保护耕地,协调村庄和集镇空间布局和具体安排。

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第十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化的速度和城镇化水平 (2)城镇规模结构 (3)城镇化的质量(城镇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程度)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27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1.城镇化水平的定义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水平的不同理解…… 2.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 3.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 4.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词,并阐明了城镇体系研究的实际意义。
贝里(B.Berry)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了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 心等级体系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城镇体系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 讨。
……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9
3.新时期城镇体系理论
(1)世界体系理论与城市化。 (2)全球与地方联系:新的城市等级体系关系。 (3)城市间相互作用新途径:信息网和航空网。 (4)城市职能演化:全球重建与新国际劳动分工影响。 (5)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必由之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2
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一、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23
一、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1.城镇化的涵义
城镇化(urbanization)在英文中与城市化是同一个词。 城镇化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 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 概念,但至今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
质变,走廓城市和网络城市得到发展。荷兰的兰斯塔德, 日本的关西地区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11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1)以区域为整体,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2)协调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 (3)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

第八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八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研究进展(一)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含义:P345(教材)(四条)(二)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

•2.等级层次性。

•3.动态性。

(三)城镇体系的发育阶段•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相应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等。

(略)(四)城镇体系的类型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1单中心体系类型2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略三、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和内容•(一)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及其意义•(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一)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及其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区域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系列,城镇体系规划处在衔接区域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作为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结合国土资源开发和生产力总体布局,提出规划期人口城镇化的水平、途径和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也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分工、发挥中心城市的吸引辐射等问题,对城镇发展具有比较宏观的指导意义。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的各城镇,特别是对中心城市制订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有指导作用。

•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努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1.任务•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是: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其中,城镇体系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合理布局和发展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城镇体系,实现城市和乡村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城镇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 城镇布局规划: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和资源条件,确定城镇的布局和空间结构。

考虑到城镇的功能特点和发展潜力,合理确定城镇的规模、密度和分布,确保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

2. 城镇发展战略:制定城镇的发展战略,明确城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根据城镇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确定城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推动城镇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注重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镇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城镇功能规划:根据城镇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城镇的功能布局。

包括商业、居住、工业、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各类功能的规划。

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提高城镇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4. 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确定城镇的空间布局和扩展方向。

考虑到城镇的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合理划定城镇的发展边界和保护区域。

同时,注重城镇的空间组织和景观设计,提高城镇的形象和品质。

5. 城镇交通规划:规划城镇的交通网络和交通设施。

包括道路、铁路、公交、轨道交通等各类交通方式的规划。

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提高城镇的交通便利性和流动性,促进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

6. 城镇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城镇的公共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

包括水、电、气、热、通信、教育、医疗、文化等各类公共设施的规划。

通过合理的公共设施规划,提高城镇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7. 城镇环境规划:注重城镇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规划城镇的绿地、湿地、生态廊道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城镇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

同时,注重城镇的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提高城镇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区域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条件应包括历史背景、区域基础和经济基础等方面.(1)历史背景分析的主要内容:分析该区域各个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解释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变迁目的:研究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演变的历史规律的目的是解释当前城镇体系的形成特点,从而为预测未来影响城镇体系发展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提供启示。

(2)区域基础分析目的:研究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3)经济基础分析内容:①要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②明确各城镇中主要部门的发展方向.通常需要回答的问题:①区域的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序安排,主要城镇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②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农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对城镇发展的影响;③综合运输网的改善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关系;④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所涉及的方面和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总人口的预测因资料丰富、方法成熟相对简单,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则比较复杂,尤其是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前后年份的城镇人口资料缺乏可比性,给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带来较大的难度。

确定城镇人口的实际含义和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镇人口资料是准确预测城市化水平的关键。

应该从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和城镇对农业人口可能的吸引能力两个侧面进行预测与互校。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城镇在区域中承担的职能是影星城镇规模和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职能结构的规划首先要建立在现状城镇职能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各城镇之间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城镇的职能分类。

对重点城镇还应该具体确定他们的城镇性质,力求把他们的主要职能特征准确表达出来,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所依循。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一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 城镇体系规划为软规划、政策规划。
• 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的问题:
– 缺少城市化战略研究、在二元结构框架下解决城市问题,缺 少对农村的研究、强调中心城市,不够公平、重视内容研究, 较少技术规定、囿于“3个结构1个网络”的传统内容。
• 作用:
– 是地区城市化的科学依据;协调城市空间发展与经济社会关 系的依据;有效组织空间资源的依据



市 源
碾乡

清源镇


王答乡
东于镇

西谷乡 吴村乡 徐沟镇

集义乡

柳杜乡 高花乡

杨房乡
孟封镇
谷 水 县 祁 县 太

• 例2-2
• 等级规模结构特征
– 综合考虑乡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清徐县城镇体系等级结构 现状为三级结构:中心城——重要乡镇——一般乡镇。
等级 人口规模 个 数 乡镇名称
– – – – – – – – – 1)找出研究对象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水平和作用); 2)空间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的特色与存在问题; 3)城乡关系的特色与问题; 4)城市区域关系的特色与问题; 5)城市建设方面的特色与问题。 1)抓住特点,高度概括; 2)找准问题,深刻抓住问题实质; 3)同全国水平、先进省区水平对比时发现问题; 4)充分利用数据、表格、地图。
• 3、分析要求
例2:清徐县域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 • • • 2.1 2.2 2.3 2.4 空间结构特征 等级规模结构特征 职能结构特征 体系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例2-1
• 空间结构特征
– 清徐县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特征呈哑铃型: 西部以清源镇和东于镇为中心,形成人口、 工业、商贸密集区,其中清源镇是县城所在 地;东部以徐沟镇和王答乡为中心,形成东 部的人口、工业、商贸密集区,东西以清东 公路连接。这两个地区乡镇驻地人口占全县 乡镇驻地人口的 83.6% 。相对于以上两地区, 县域南部人口数较低,经济较薄弱。

第十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
2.城镇体系的特征 A.群体性:指城镇体系是由一群或一组城镇共同构成的整体, 一个或少数几个城镇是无法构成城镇体系。
B.关联性:主要指城镇体系内各城镇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等各个方面相互依赖,彼此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C.层次性:指组成城镇体系的各个城镇在规模级别、功能大小、 作用强弱等方面呈现出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组织特征。
二、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分析
6、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分析 体系内各个城镇在空间位置、联系及其空间组合状 态。 (1)城镇分布密度
(2)联结形式
(3)城镇群形态特征 块状城市集聚区 条状城市集聚区 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
三、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A明确城镇体系在区域中的发展水平,明确所处地位及作用 B明确城镇体系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建设条件差异——不同产业优势与劣势——城镇发展方向
二、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分析
5、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分析 体系内层次不同、规模不等的城镇在质和量方面的 组合形式和特征。 (1)层次角度:
首都——省会——地区中心——县或县级市——建制镇
(2)规模角度:
全国性中心城市(100-300万以上)——区域性 中心城市(20-100万)——地方中心城市(3-20 万)——小城镇(0.2-3万)
二.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1.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可以从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物质与非物 质、自为与人为等方面来认识。
(1)农业与城镇体系发展 粮食年增长率 1949-1957 6.8% 1957-1977 1.9% 1978-1985 4.9%
城镇人口增长率 6.8% 0.7% 4.9%

05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

05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整体框架:1、概念和区别联系;2、区域规划思想发展、实践、趋势,我国区域规划任务、类型、内容、编制方法等;3、都市区规划4、城镇体系规划一、几个概念及其相互区别与联系1、区域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2、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而进行的规划。

3、国土规划——最高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国家级,只有一个。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

5、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般由部门规划体系和地区的综合规划体系交织而成,包括短期的年度计划、中期的5~10年计划和10年以上的长期计划,一般包含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两部分内容。

6、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关系此外,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在概念上较为接近,两者同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从战略高度上进行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在区域层次上有相当的规划复合性,世界上一些国家如日本、法国等就将区域规划统称为国土规划,表明这两者的区别不具有绝对的意义。

一般来说,国土规划主要是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进行的战略布局,考虑的问题更为宏观和长远,往往并不涉及到具体的建设方案和计划安排,并能为国民经济长远计划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而区域规划则受到国民经济计划的影响,侧重在一个地区各项建设的空间部署,一般包括了区域开发和建设的具体布局方案和计划时序,并可通过城市规划和专业部门发展计划得以贯彻实施。

7、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城市规划的依据,城市规划依据其所确定,有关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内容等。

第二讲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讲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讲城镇体系规划一基础知识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合理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明确不同层次的城镇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1.城镇体系的类型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智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其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

城镇体系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以中心城市数量的多寡组合方式分类:包括单中心城镇体系、多中心城镇体系2)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分类:包括矿区类型、农业类型、流域类型、铁路公路沿线型体系等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分类:包括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以及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演讲、边境地区城镇体系等。

2.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包括:1)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2)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3)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4)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5)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7)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8)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3.城镇体系规划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域)城镇体系规划4个基本层次。

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按行政区划定。

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另外,还有一种跨行政区的城镇体系规划。

虽然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定的,但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可编制跨行政区的城镇体系规划。

(类似都市圈规划)4.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主体和审批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由国务院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
1.分析各城镇的现状职能类型组合,分别计算各城镇的三次产业结构(包 括产值和就业结构,下同)、工业部门结构、第三产业部门结构。
2.对主要城镇,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
3.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还要分析在高一层次区域以至在全国的地位作 用。比较上述2的指标在省域、省际或全国的位序,一些拳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 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 一是要针对职能结构的特点和问题,根据区内外劳动地域分工的原理和区域 发展战略,建立起新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 二是要完善城镇的职能层次分级。 三是进一步确定规划期各城镇的职能类型组合。
以近10年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统计为预测参考,进一步考虑农业走向现代化 和耕地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和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将使人 均可承担耕地的数量逐步增长,劳动力从种植业不断地被转移到多种经营和二、 三产业上来。
(四)区域域镇化水平预测
1.以时间序列趋势预测 即根据近些年城镇人口的变动情况,外推至规划近远期。
(二)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
1.城镇体系的现状,包括:概述城镇的数量(一般包括乡镇政府驻地集和分 布;城镇常住人口(包括城镇建成区范围的在册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外来常往 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 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心城市在区域内外的地位作用,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 等; 2.城镇体系结构的特色,主要分析城镇现状的职能、等级规模、空间三大结 构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情况;
Pt=Pu(1+r1)t+L· e+C· m· t
式中:Pt——规划期末城镇人口数; Pu——为基期城镇人口数; r1——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 L——农村剩余劳动力; m——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城率; e ——带眷系数; C——年均区外迁入人口数;规划年限。
式中,F——为劳动力占农业人口比重; R——为基期农业人口数; r2——为农村人口人自然增长率; S——为规划期末耕地数; A——为规划期末每个种植业劳动力平均负担的耕
(四)城镇体系的类型
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 · 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 体系类型。 2.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可以分为矿区型。农业区类型体系,以及流域型、铁 路公路沿线型体系等。 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类型, 此外,还有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沿江。边境地区城 镇体系类型等。
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
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
五、生态环境条件
六、域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
(一)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在以各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 围,以确定所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是否完整。如果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明显小于或大 于所辖区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因而也不能规划完整的城镇体系,在规划 工作中必须说明其不完整性。规划中还可以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提出跨行 政区域或若干行政区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的建议。
二、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 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 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 指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2.自下而上预测法 一种方法是将各城镇总体规划中的人口预测进行汇总平衡,另一种方法是对 主要城市分别进行预测,再对其它城镇分类进行预测,然后进行汇总平衡,得到 城镇总人口。 3.剩余劳动力转化法
在依据城镇和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估计 规划期的剩余劳动力资源,预测城镇可能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数量,பைடு நூலகம்虑一定的带 眷率,并根据历年区外迁入人口状况等因素,预测区域城镇人口数。
六、域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一)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选择综合评价模型
(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四)计算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
(五)按照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后分级编绘评价图
第三节 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发展战略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发展战略
(一)指导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发展战略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二)水资源
(三)矿产和森林资源 (四)旅游资源 (五)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图的编绘
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
(一)域镇体系的历史演变 1.划分城镇体系的发展阶段。 2.主要城镇职能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3.在历史演变的分析中,要重视历史遗件,保留和挖掘城 镇特色。
五、生态环境条件
(一)区域生态环境
需要调查分析的指标有:森林覆盖率及森林分布,气象灾害的类型、频度及 危害程度,水资源丰度及水旱灾害情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肥力退化 等情况。对一些乡镇企业数量多、分布散的地区也要分析评价区域的三废污染情 况。
(二)城镇环境的污染情况
主要调查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情况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失情况,污 染源、污染物类型、污染范围、污染的程度、污染的历史、污染造成的危害、经 济损失和后果等是主要调查指标,还可调查城镇的绿化率、公共绿地情况、噪声 污染、酸雨、垃圾处理等。
①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②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 城市化目标; ③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④提出城镇体 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⑤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⑥确定城镇体 系的空间布局; ⑦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⑧确定保护区域生忐环 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⑨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 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⑩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一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 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
第五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一、域镇体系的概念 二、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三、域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一、域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研究进展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 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域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等级层次性。 3.动态性。
(三)域镇体系的发育阶段
城镇体系的演化和发展阶段,因侧重点不同有多种划分方式。 按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工 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 按照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 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等。
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是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包括规划期的经济社会发展 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其指标为城镇体系规划提供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依据。
(二)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1.城镇发展战略方针 2.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首先,要与本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和高层次的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相协调;其次, 战略目标不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类同,也不同于单个城市(镇)的目标, 应当从城镇体系的整体考虑,所以指标不宜过多;第三,战略目标应当是定性指 标与定量指标柏结合。 3.城镇发展战略阶段 一般以近、中、远规划期作为战略阶段划分,提出每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和战 略重点,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省域,也需提出不同的战略方针 和目标以及战略重点。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化水平的定义
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
预测规划期的区域城镇化水平,首先要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预测区 域总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按照计划生育的要求;机械增长参照近10年人口的迁 入迁出情况可采用趋势外推法。
(三)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
(二)城镇职能分类
1.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凡是县城及县以上的区域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都是这种类型,具体又可分为全国性的、大区域的(省际),省域、地 级市域、县域中心城市。 2.某种或某几种职能较突出的专业化城镇。 在省域和跨省的城镇体系规 划中,往往把一些专业化职能突出的城市,规划为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城市,而作 为地域中心的作用则退居次要地位。
地数; B——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多种经营比例。
L=F· R(1+r2)t
_
S/A*B
第四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一、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 二、域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三、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域市经济区划分
一、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
(一)域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层面
第一层面 是从区域城镇体系总体职能这一层面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层面 是从较大的规划区域内划分出次一级的分区进行分析研究。 第三层面 是具体研究确定每一个城镇的职能类型与组合。
1.以区域地形图和行政区图为工具,同时掌握区域内部及周边地区的资源、 城镇、交通线路和港站。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状况等基础资料;
2.通过客流,货流、金融流,信息流以及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等的调查,摸清 区域内城镇之间以及与相邻区域和中心城市之间的现状经济联系,分析这些联系 对城镇体系发展带来的影响;
3.调查掌握区域内和周边地区规划期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主要城市发展规划 情况,分析其对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4.一般地级市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图主要农示这个市域在全省及周边地区的 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市域在全国的位置示意图;县(县级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 图主要表示这个县域在所在地区及相邻地区的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县域在全省及 至更大范围的位置示意图(图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