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

合集下载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6B容量SFP7——100000KVA强 油风冷,三圈变高压侧220KV、 中压侧110KV、低压侧10KV
7B 容量SFP8——120000KVA 强油风冷,高压侧220KV、低压 侧10KV
220KV、110KV北京ABB高压 开关设备有限公司六氟化硫断路 器
2号、6号、7号变压器为一台发 电机一台变压器的单元接线方式。
三门峡水电厂装机5台,总装机 容量为25万千瓦。1993年进行 扩机工程,相继在6#、7#钢管 安装了单机容量为7.5万千瓦的6 号发电机、7号发电机,总装机 容量增至40万千瓦 。2003年进 行增容改造工程,1—5号机组由 单机5万千瓦增至6万千瓦;到目 前为止总装机容量增至45万千瓦。
1—5号发电机组为轴流转桨式机 组,增容后水轮机轮叶由过去8个 减至7个。发电机转子磁极为30对, 转轮直径6m ,转速为每分钟100 转。发电机接线方式为2Y.
6KV系统由Ⅰ、Ⅱ、Ⅲ段母线构成。有分 段、联络两种运行方式,以分段运行方式 为主要运行方式。
6KV系统有601、609、610三个电源, 609、610为厂内电源、601为外来电源 (坝电线)。
609、610厂用电源互为备用。
6KV系统主要负荷:21#、22#、23#、 24#厂用电干式变,8、9#卧式泵、备用 励磁机电机、左岸两洞、坝顶门吊、373 泵房(机组冷却水、坝区生活用水),
对于水电厂的一类负荷,一般都设 置两台以上设备,其电源各自独立, 当一台设备停电或故障后,另一台 设备还可以正常工作。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我国在黄河上
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 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 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全 河流域面积的91.5%。工程始 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 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 106米,长713.2米。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原创版)目录1.引言2.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3.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4.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5.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6.总结和启示正文引言三门峡水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

本文将从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三门峡水库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的建设背景和历史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4 年,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规划。

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

1957 年,三门峡水库正式开工建设,1960 年建成蓄水。

三门峡水库的移民问题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涉及到大量的移民问题。

1956 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28 万多陕西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养聚息的热土,迁移异土他乡。

38 年后,人口的自然繁衍,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增至 45 万多人。

他们中的一部分重返家园,但故园已非旧时貌;他们中的相当多人,仍在当初迁移的渭北高原沟壑区。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是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导致大量泥沙涌入水库,最终导致水库的蓄水能力大大降低。

这个问题在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成为了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门峡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许多原有的生态系统被彻底改变。

其次,水库的建设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了影响,使得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

最后,水库的建设还对当地的地貌产生了影响,许多原有的地貌特征被彻底改变。

总结和启示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是中国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教训,如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以反规划论三门峡水利工程

以反规划论三门峡水利工程

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 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的干流上,连接豫、晋 两省。右岸为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左岸为山西省
平陆县三门乡。枢纽工程距黄河入海口约1027千米,控制黄
河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91.5%。
三门峡水利枢纽座落在坚硬的闪长玢岩岩体上,河谷 狭窄,两岸山岩夹峙,地质地形条件优良。河中石岛屹立, 自右至左为鬼门岛、神门岛和人门半岛,三岛将河水劈为 鬼门、神门和人门三股激流,故名三门峡。
政策制定要注意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无论决策过程受何种 利益动力机制的推动,但中央政府作为全国整体利益的代表, 要把整个全局的公共利益置于个局部利益之首,对于牺牲的局 部利益,也要考虑到给予适当的补偿,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以 平衡各种利益冲突,实现利益的最佳配置,从而实现总体利益 的最大化。 政策制定要发扬民主,充分各利益方的意见,慎重作出决策。 要健全民主决策制度,防止领导人或行政首长的个人偏好对政 策制定的决定性影响,需要对决策过程有所监督,特别是在最 后的审查、验收环节。, 决策注意决策的科学化。要充分发挥专家以及智囊团在决策论 证中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政策咨询机构,防止为了政策通过取 向的专家论证,也要防止将专家论证置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同 时注意决策中少数人的意见是否具有合理性,防止多数人的非 科学压倒少数人的真科学。 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监督机构。在决策过程中,必须通过独 立的监督机构确保政策制定过程严格按照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方 向进行,能够及时纠正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非理性化倾向。
坝 址 原 貌
梳妆 台 人门半岛
张公岛
中流砥 柱
神门岛
鬼门 岛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1958年11 月截流,1960年底大坝基本竣工,同年9淤积,库容损失快,淤积上延,威胁到渭河 流域防洪和西安市的安全。经国务院治黄会议研究决定对 工程进行以扩大泄流排沙能力为目的的改建。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剖析[总结]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剖析[总结]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分析一.黄河三门峡大坝背景介绍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

三门峡大坝建筑在三门峡八里胡同,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仅用了约4年时间就使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三门峡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如今,50多年过去了,又有无数大坝在我国的黄河长江之上拔地而起,三门峡大坝依然屹立于黄河之上。

我手摸着沧桑的混凝土大坝,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场景,毛主席的“圣人出,黄河清”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无数劳动人民在坝上辛勤工作。

但是如今的三门峡大坝的运行标准与当年的预期实在相差甚远。

或许我们应该为黄河上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而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国家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三门峡大坝修建这件事上实在欠考虑,缺乏相对应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以至于导致失败。

二.失败的具体体现三门峡大坝建设失败还是成功饱受争议。

在我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时,我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在全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的大环境下,倾近全国之力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将大坝建成,并且创造了年混凝土浇筑量超百万立方米的记录。

施工速度之快,施工质量之高,创造了世界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但是功为功,过为过,一切的成就都不能掩盖它是失败的这个事实。

承认失败,、是认识错误,不再犯错的基础。

首先,三门峡大坝1960年建成,1975年进入正常运行期,在试运行的15年里,经过了两次改建三次运行方式的改变。

正是由于三门峡水库发电要蓄高水位,导致了上游潼关高程上升,渭河成为地上悬河,给陕西人民带来水患不断。

其次,三门峡设计与正常运行期功能指标相差甚远,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三门峡大坝是失败的。

按照一般规定,大坝建成后的约一到五年间被称为试运行期,试运行期结束后大坝进入正常运行期,正常运行期大约为50至100年,最后大坝将进入老化期。

通常情况下认为,如果大坝在正常运行期内,工程的功能达到、或者接近、或者超过设计指标,就算成功,否则就算失败。

三门峡工程

三门峡工程

三门峡工程三门峡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三门峡市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

它是以水利枢纽为主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工程,主要功能包括发电、航运和灌溉。

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在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门峡工程是中国第一座由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水利百年工程”。

为了充分利用黄河的水力资源,保障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灌溉和发电需求,三门峡工程于1958年开始筹建。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工程于1971年正式竣工,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工程主要包括三门峡水电站、温泉泵站、水库及相应的附属设施。

三门峡水电站是该工程的核心部分,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的太行山脚下。

它由9台发电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达1,080,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为30亿千瓦时。

三门峡水电站不仅为中国电力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且可靠的电力供应。

除了发电功能,三门峡工程还起到了重要的航运作用。

工程的三门峡港是黄河上游的重要航道枢纽,对促进国内外航运贸易、推动商业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港口建设包括码头、船闸和航道等工程,使得三门峡港成为能够容纳大型船只停靠的现代化港口。

这为该地区的农产品和资源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拥有很大的灌溉功能,为周边地区的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这对于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程所带来的灌溉水源,不仅能够满足现有农田的灌溉需求,还能够为周边地区的农田开发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门峡工程的建成,不仅为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而且也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工程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来源。

此外,三门峡工程还为当地带来了更好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三门峡工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工程奇迹,对于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大坝三门峡大坝是中国位于黄河上游的一座重要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境内,距离三门峡市区约50公里。

该大坝是中国重要的水电站之一,也是黄河上游防洪的重要措施之一。

下面将对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功能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设背景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58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家建设的初期,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水电和灌溉的问题。

大坝的设计和建设由中国自行进行,是中国的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

完成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和陕西省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地方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二、工程概况三门峡大坝位于黄河中游,河道全长约1925公里,河流平均流量大约在1325立方米每秒,是中国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大坝的主要结构是砼双曲拱坝,拱顶高程为259.5米,长度为936.5米。

大坝顶部设置了72孔径升降式闸门,以便于调整流量和控制水位。

此外,大坝还配备了5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2,900兆瓦。

这些水电站不仅可以提供清洁的能源,还可以对黄河流域进行水能储存和调节。

三、功能与影响1.水能利用功能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使得黄河水能得以充分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庞大,可以满足附近地区的大部分电力需求,为当地工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

2.灌溉功能三门峡大坝的修建还解决了沿黄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为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大坝还可以调节黄河水流量,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

3.环境保护和生态影响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坝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这可能导致当地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在大坝蓄水之后,湖泊的形成和周边的湿地退化也会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大坝所提供的清洁能源也有助于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四、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大坝的建设过程中,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增加了就业机会。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

三门峡水利枢纽简介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位于黄河中段下游,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

具有发电、防洪、防凌、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

原设计正常蓄水位360m,电站装机容量1160Mw。

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0亿kw·h,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

工程于1957年动工兴建,1962年第一台机组试发电。

水库誊水后,由于泥沙淤积,库尾河床抬高,造成上游大量农田淹没并威胁城镇安全。

因此,试发电后不久,电站即停止运行。

为减缓淤积,保持调节库容,尽可能发挥水库防洪、防凌、灌溉效益,改建后,电站装机容量降为250Mw,年发电量为10.2亿kW·h,运用最高水位为340m。

经多年运行后,泄流排沙底孔因长期运用,泥沙磨蚀严重,现为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益,又恢复原6号和7号机组段,正重新安装2台单机容量为75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使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40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达到13.17亿kw·h。

改建后,厂房1~5号机组段安装5台25Mw竖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额定转速100r/min。

水轮机转轮直径6m。

基本数据所在河流: 黄河建设地点: 三门峡控制流域面积: 6888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 1310米正常蓄水位/死水位:32/30米总库容/调节库容: 162/20.03亿立方米装机容量: 25万千瓦台数: 5台保证出力: 11.3万千瓦年发电量: 13.1亿千瓦小时最大水头/最小水头:52/15米设计水头: 30米其它效益: 灌溉、供水淹没耕地: 900000亩迁移人口/推算年份:403700/人/年坝型: 重力坝最大坝高: 106米混凝土总量: 20万立方米静态总投资/水平年: 9.2/亿元/年份单位千瓦投资: 3680元建设情况: 57.4开工,73年发电,78年竣工贡献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工程引发的工程伦理问题及其分析

三门峡水利工程引发的工程伦理问题及其分析

三门峡水利工程引发的工程伦理问题及其分析摘要黄河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该大坝在规划设计阶段经历了“三起三落”,于196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

由于当初的设计失误,导致库区出现翘尾巴现象,并引起潼关段河床高程问题的争论,经过两次改建和三次运行方式的改变,三门峡大坝实现由“蓄水拦沙”到“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挽救了三门峡大坝濒临失败的局面,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工程伦理的角度,认真分析了工程师在三门峡水利工程决策中的作用及其伦理责任,以及三门峡水利工程中所涉及到的环境伦理问题。

关键词:三门峡水利工程;工程师;环境伦理问题1、引言2003年8月24日至10月5日,陕西省全省连降暴雨,渭河流域洪涝成灾。

据统计,陕西省全省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农作物绝收,成灾人口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2.9亿元,是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

然而有专家指出,今年渭河洪峰最高流量每秒37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但却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灾,这显然是典型的“小水酿大灾”。

2003年,渭河水灾发生后,有些人认为渭河水灾祸起三门峡,把矛头对准黄河三门峡大坝,要求废弃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修建的第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民根治黄河水患的豪迈壮举。

它从规划设计到大坝建成,从两次运行到两次改建,从防凌防汛到渭河水灾,在整个建设与运行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争论。

2、三门峡水利工程介绍黄河常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又被称为“黄金河流”。

然而黄河又是一条水旱灾害严重的河流,从公元前602年至1949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溢了1590余次,改道26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一直严重威胁着黄河下游的人们的生活。

尤其是河南、山东,一直是饱受黄河决堤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对治黄非常重视,兴建三门峡水利工程是治黄的重大措施。

三门峡水利工程案例分析工程伦理

三门峡水利工程案例分析工程伦理

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Hale Waihona Puke 7、作为工程师应当如何做(1)尽你最大的能力、勇气、热情和奉献精神,取得出众的技术成就,从而有助于增进 人类健康和提供舒适的环境。
(2)努力使用尽可能少的原材料与能源,并只产生最少的废物和任何其他污染,来达到 你的工作目标。
(3)特别要讨论你的方案和行动所产生的后果,不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短期的或长期 的,对人们健康、社会公平和当地价值系统产生的影响。
而三门峡的改建和蓄清排浑运用也确实是 有效的,三门峡水库改建之后,其水库剩余库 容得到有效的保持,仍然能起到一定的防洪的 作用。
5、解决办法
三门峡水库两次改建
三门峡水库原先的蓄水位因为库尾淤积 问题而不能达到,但是水库原先设计在比设 计水位低时的泄洪能力不够,来洪水之后, 水库的蓄水位会上升,库尾依然淤积。第一 次改建,也就是二洞四管工程加大了枢纽低 水位的泄洪能力;但是第一次改建没有解决 水库排沙的问题,第二次改建打开导流底孔 后才解决了排沙问题,但泥沙磨蚀设备的问 题则一直到90年代才解决,通过冲刷稍微降 低了潼关高程两米左右,但是80、90年代黄 河枯水又淤积回去了。
⊙三是移民和移民回迁问题。三门峡移民因水库降低水位运用而大量回迁,但 由于土地归属等问题长期无法良好安置,渭南因洪水、渭河尾闾迁移和土地盐渍化 也产生了大量新移民。移民安置问题至21世纪初才基本解决。
3、工程成败分析
失败之处在于:
⊙1:基本控制下游洪患,自工程建设完成至小浪底建成前约40多年,拦蓄一万 方/秒流量以上洪峰6次,黄河下游大堤未曾决口。与小浪底、故县、陆浑水库联合 调度可抵御黄河下游千年一遇洪水。
三门峡水利工程案例分析
目录
1、工程介绍 2、工程存在问题 3、工程成败分析 4、原因分析 5、解决办法 5、工程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责任 6、作为工程师应当如何做

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库

援助项目援助项目■中苏源自助:三门峡水库列入苏联工程项目之中
1953年是我国由经济恢复阶段走向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在水利部长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 在周恩来具体负责下,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
三门峡水库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1月,以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 师柯洛略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华。2月至6月,中苏专家120余人,行程12000余公里,进行黄河现场大查勘。 苏联专家在查勘中肯定了三门峡坝址。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 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虽几经调整,但三门峡工程对上游(主要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 造成的危害却仍在继续。
谢谢观看
在这个报告里,选定三门峡水利枢纽为黄河综合利用的第一期重点工程:蓄水位350米,总库容360亿立米;
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
①将黄河上游千年一遇洪水由37000立方米/秒降为8000立方米/秒;这样,黄河洪水的灾害即可以完全避免, 黄河下游的洪水威胁自然解除。
②拦蓄上游全部来沙,下泄清水,实现“黄河清”,使下游河床不再淤高。 ③调节黄河水量,初期灌溉2220万亩,远景灌溉7500万亩。 ④装机90万千瓦,年发电量46亿度。 ⑤改善下游航运。 结论:巨大的综合效益(——与三十多年后的三峡大坝论证结论相同)。
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 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但三门峡工程并没有因此停止。1960年,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 1961年下半年,陕西的担忧变成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 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1962年,陕西人再也 按捺不住,在4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陕西省代表提交提案,并保护335米移民线以上居民的生产、 生活、生命安全。

关于三峡水库决策失败案例

关于三峡水库决策失败案例

关于三峡水库决策失败案例
以今天的眼光看,黄河上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是失败的,它可能是一个水害工程。

2004年1月4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在国务院主持召开的“爱一滴水就是爱全世界大型公益活动”新
闻发布会上表示,三门峡工程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是我国水利工程中一个失败的记录。

黄河中游重要支流渭河变成悬河,多次发生水灾,学界早已公认其祸首就是三门峡水库。

由于该水库设计上的缺陷,使得水库发电和上游泥沙淤积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

2003年秋,陕西渭河下游5年一遇的小洪水,导致50年不遇的大洪灾。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与水利部前部长、全国政协前副主席钱正英对此发言:祸起三门峡!三门峡水电站是个错误,理当废弃。

遗憾是56年前最终铸就的。

1957年6月,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的三门峡工程的否定性意见未被政府接受,注定了三门峡工程只能是今天的结局。

三门峡水利工程决策始末分析

三门峡水利工程决策始末分析

三门峡水利工程决策始末分析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决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正面临严重的洪涝灾害,大部分地区的农田和城市都频繁受到洪水的袭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在黄河上游修建一座大型的水利工程,既可以调节河水的流量,又能发电和灌溉农田。

首先,政府组织了一支由水利专家和地质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对三门峡地区的地质条件、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他们发现,三门峡地区地形起伏,河流曲折多变,水位波动大,洪水频繁,这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基于考察队的调查结果,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程设计团队,负责对三门峡水利工程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他们面临了很多困难,如如何解决地质条件复杂、洪水频繁和安全等问题。

经过多次的研究和讨论,设计团队最终确定了大坝的位置和设计方案。

接下来,政府发动了广泛的社会宣传,向民众解释工程的必要性和意义,并征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在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下,工程的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

最终,政府根据社会融资和国家预算,制定了工程施工的具体计划。

施工阶段是工程决策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施工期间,工程团队面临着很多技术和管理上的挑战。

他们需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控制施工进度和质量,并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三门峡水利工程终于于20世纪90年代完成。

这座巨大的水利工程不仅改变了三门峡地区的水文特征,还提高了当地的灌溉和发电能力,保护了周边地区的农田和城市免受洪水的侵袭。

总结起来,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决策始终注重科学和民主。

从初期的调查研究到后期的设计和施工,都充分考虑了社会和环境的因素。

这种科学决策的过程不仅增强了工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还增加了民众对工程的参与和支持。

正是由于这种科学决策的方法,三门峡水利工程才得以成功完成,成为了中国水利工程的一项重要里程碑。

三门峡枢纽简介

三门峡枢纽简介

防洪 自1964年以来,三门峡以上地区曾六次出现流
量大于10000m3/s的大洪水,由于三门峡工程及时采 取措施,削减洪锋,减轻了下游堤防负担和漫滩淹没 损失。从三门峡工程建成至今,黄河下游岁岁安澜, 连续取得50多年伏秋大汛未决口的伟大胜利。
防凌 三门峡工程建成后,黄河下游防凌工作进入 了以水库调节河道流量为主的综合防凌新阶段,为 “文开河”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凌汛安全。三 门峡水库投入运用以后,类似1951年、1955年因凌 汛决口的凌情有6次,由于适时运用,都避免了“决 口”的危险。
原建
一次改建后 二次改建后 二期改建后
四、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
灌溉与供水效益
从1973-1999年春灌期间水库为下游蓄水总量326.74亿m3, 缓解了下游4000万亩田地灌溉用水,为中原、胜利两大油田和 沿黄城镇提供了大量工业和生活用水,多次为河北、天津及青 岛供水,促进了下游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工作门
检修门
平板滑动门
平板滑动门
水 库 泄 流 曲 线(2000年)
泄流能力单位:m3/s 库水位 (m) 281 泄流 能力 113 库水位 (m) 291 泄流 能力 1377 库水位 (m) 301 泄流 能力 3960 库水位 (m) 311 泄流 能力 8229 库水位 (m) 321 泄流 能力 11420
下游来水情况,关闭部分或全部闸门。增建的泄水
也原则上应提前关闭,以防增加下游负担。冬季应 继续承担下游防凌任务,发电的应用原则是在不影 响潼关淤积的前提下,初步计算,汛期控制水位 305m,必要时降到300m,非汛期310m,在运用中应
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完善。
三门峡水库调度图
水库 水位 328 326 324 322 320 318 316 314 312 310 308 306 304 302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汛限水位 非汛期最低运用水位 326 米 最高防凌蓄水位 最 高 春 灌 蓄 水 位 ( 324 米 ) 水库 水位 328 326 324 322 320 318 316 314 312 310 308 306 304 302

浅析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中的伦理问题

浅析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中的伦理问题

浅析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中的伦理问题1.1工程概况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门峡枢纽”)是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防洪保安工程体系中的第一座大型工程、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

三门峡枢纽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86.5%,控制黄河水量的89%,控制黄河沙量的98%。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分为左岸挡水坝段、溢流坝段、隔墩坝段、电站坝段、安装场、右岸挡水坝段。

现在,三门峡枢纽共有27个泄水孔洞,包括12个深孔、12个底孔、2条隧洞、1根排沙钢管,m水位泄流能力为(不含机组泄量)m3/s。

三门峡枢纽发挥着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等综合效益。

1.2建设历程三门峡枢纽委托苏联设计,是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个工程项目中唯一的水利项目。

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施工,年4月13日正式开工,年10月截流,年9月实现蓄水,年4月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三门峡枢纽年开始蓄水后,库区淤积严重,—年进行第一次改建(也称增建工程),主要内容为增设“两洞四管”。

—年进行第二次改建(也称改建工程),主要内容为打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作为永久排沙底孔,同时安装5台单机容量为5万kw的发电机组。

为解决溢流坝泄水底孔磨蚀、下游2号隧洞出口淘刷以及进一步增大泄流规模等一系列问题,—年进行了泄流工程二期改建,—年打开9、10号底孔,—年打开11、12号底孔工程和1~3号底孔出口增设消能工。

1.3三门峡枢纽的特点(1)边运行边改建。

三门峡枢纽原设计的问题导致其在原建基础上长期大规模改建,在改建施工的同时,还要保证枢纽完成所承担的防汛、防凌、调水等任务。

随着改建施工的进程,三门峡枢纽的运行工况发生变化,这是其他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所没有或少见的。

(2)受泥沙影响。

泥沙导致枢纽过流建筑物混凝土磨损、汽蚀破坏严重;闸门及对应的导轨、水封座板、底坎等门槽埋件遭受破坏,维修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泥沙淤堵致使闸门启闭力增加,给工程安全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 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 68.84万平方公里,枢纽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为国家大型 水电企业,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坝体上有“黄河 安澜,国泰民安”八个镶红色大字。坝后石柱即为“中流 砥柱”中的砥柱石。
二.功能

三.三门峡水库对当地人文历史的影响 水库蓄水 后将淹没部分耕地和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 这些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对与三 门峡库区来 说,会造成历史的沉没,很多历史文物古迹会 一直深埋在水下,对当地的人文来 说会有一定 损失。
四.治理
三门峡的黄河综合治理中农业环境的获利 因为三门峡的高效 率的调水调沙方式, 黄河下游河段的洪水发生次数减少很多, 对于农业生 产来说, 有了适量的水分, 一定的肥率, 再加 上科学的管理, 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加上三门 峡的清水工程,下游的河床高度正在逐年下降,相信不远的 一天,在小浪底和三门 峡的密切配合下, 黄河千年悬河的 问题会被解决, 但是想要根治我们还得在加大黄土高原的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理念的传播上下功夫。
五.总结
总结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三门峡水利枢纽既有 利,又有害,可是综观全局,其 利大于其害。 三门峡带来 巨大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的同时, 也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 我们的母 亲河, 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来搞清楚其 具体危害, 和应对策略, 争取把危害降至最小。
1.发电 三门峡水电站截至1990年还只是 非汛期发电,对河南省用电的高 峰期即12月至翌年的第一季度很 有补益,对缓解华中电网供电紧 张状况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2.灌溉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 运用以来,黄河黄河下游 的引黄灌溉事业有较大发 展,从三门峡至入海口的 1000多千米的黄河两岸, 截至1990年有72个灌区, 虹吸55处,扬水站68座, 引黄涵洞72座,使黄河下 游沿黄地区70个市、县用上黄

三门峡水库祸害上游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祸害上游的教训

三门峡水库祸害上游的教训黄河治理与三门峡水利工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一条“母亲河”,她为中华儿女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由于黄河的阴晴不定,河水暴涨频繁,导致水患问题长期困扰着河岸居民。

如何解决黄河的水患问题,既保障经济发展,又保护生态环境,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难题。

黄河治理面临的难题主要包括泥沙淤积、水资源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

泥沙淤积是黄河治理的根本问题,通过修建防风林可以减少泥沙的产生,但是效果较慢。

水资源的平衡问题需要修建水利工程来解决,而改善生态环境则是治理黄河的最根本、最长久的方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务院决定在黄河上游修建一座超大容量的水库,整顿黄河的泥沙问题,并解决中下游水患。

然而,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者对中国地形环境不熟悉,对黄河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导致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的设计缺陷。

尽管该工程能够解决下游水患问题,却对上游的水土排放问题产生了威胁。

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在当初遭到了上游地方政府的反对,他们认为解决水患问题并不需要建设大型水库,而是应该解决上游的水土问题。

然而,由于当时急需解决下游的水患问题,这些反对意见并没有得到重视,最终三门峡水利工程被批准建设。

然而,三门峡水利枢纽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泥沙淤积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泥沙淤积的可能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两次整改,包括增加泄洪能力和排沙能力,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泥沙无法排泄出去的问题。

尽管三门峡水利枢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其视为一次决策失误。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修建大坝是当时最好最快的解决方法。

然而,由于设计者对上游情况了解不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这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难以预测的结果,而非纯粹的决策失误。

为了减缓泥沙淤积问题,三门峡水利枢纽进行了多次整改,增加了泄洪能力和排沙能力。

虽然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河道的冲刷和潼关高程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调整运用方式和采取蓄清排浑的方式,来降低潼关高程和减少淤积问题。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生态影响后评价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生态影响后评价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生态影响后评价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利用工程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具有防洪、灌溉、发电等多重功能。

然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些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其原因和机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流域,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发电等多种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

然而,在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这些影响进行全面的后评价,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改变了黄河流域的水文情势,使得部分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受到了影响。

例如,一些鱼类在三门峡水库的蓄水期会因水位上涨而失去产卵场所,导致繁殖数量减少。

水质的改变也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生长。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也改变了库区周边的生态环境。

原来存在于库区周边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被淹没,使得部分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

同时,由于水库大坝的建设,原有的河流生态系统被打破,导致一些陆生生物的栖息和繁殖受到不利影响。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涉及到土地征收与移民安置问题。

在库区周围,部分农业用地被转为非农业用地,使得当地农民失去了部分生计来源。

同时,由于库区水位上涨,部分优质耕地可能面临被淹没的风险,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针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中国政府已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补偿措施。

例如,通过资金补贴、实物补偿等方式,对受影响地区的农业、渔业等产业进行补偿,以降低工程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未来,生态补偿机制还将不断完善,以更好地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为减轻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关部门已着手开展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

例如,在库区周围实施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工程,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未来,相关部门还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门峡水利工程决策始末分析

三门峡水利工程决策始末分析

三门峡水利工程决策始末分析一、三门峡水利工程简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控制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和来沙量的98%。

工程始建于1957年,1960年根本建成,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量大坝高106米,长713.2米,枢纽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为国家大型水电企业。

旧时黄河河床中有岩石岛,将黄河水分成三股息流由西向东,北面一股处为“人门〞,中间一股处为“神门〞,南面一段处为“鬼门〞,故此峡称为三门峡。

三门峡以西是渭河、洛河水的集合处,两水集合后再向东流到风陵渡入黄河,所以黄河入河南省后水流急、流量大,在旧社会经常泛滥成灾。

为根治黄河水害,1957年开场在三门峡修堤筑坝,1960年建成著名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水坝高353米,库容162亿立方米。

由于泥沙冲积及修建中的问题,1965年又逐步对工程进展改建,使其能正常发挥效益。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发电、灌溉、防洪综合工程,它为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提供了丰富的电力,为河南提供了灌溉的水源,对河南、山东的防洪起了重大作用。

二、三门峡水利工程决策过程及分析决策过程并不是一个瞬时的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包括一系列的步骤。

了解这些步骤可以提高个人分析和决策能力。

决策是一门技术,是一种管理工具。

形成这门技术的一个途径就是运用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提供了包括决策根本规那么的体系。

成功的决策人员可以依据其具有一系列规那么的模式、依据自己的经历看到问题的整个画面并运用够获得的所有事实资料来帮助进展决策。

一般的决策过程分为如下几个步骤:情报分析、拟定备选方案、作出决策,选择方案、执行方案、反应及评价。

具体的说就是,决策者要首先明确自己的问题,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来搜索相关方面的信息以帮助决策,然后拟定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确定每一方案可能的结果,在对这些可能的结果进展比拟分析,选择出所有方案中的最正确方案,紧接着就可以执行该方案,最后根据实际的执行效果来评价该方案成功与否,得失在何处等。

三门峡水利枢纽——中流砥柱凤凰涅盘

三门峡水利枢纽——中流砥柱凤凰涅盘

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末端,河床狭窄、地势险峻,河中鬼门岛、神门岛、人门岛将黄河劈为3股激流,三门之下又有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就坐落在这里。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苏联援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项目之一,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工程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91.5%,控制全河水量的89%、全河沙量的98%。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长713.2米,坝顶高程353米,最大坝高106米。

工程于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57年4月13日开工建设,1960年9月蓄水运用,1961年基本建成。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运用是人民治黄的一次重大实践,经历了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曲折过程,从孕育、出生到成长、成熟,无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难曲折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休戚与共、血脉相连。

工程运用初期,采取的是“蓄水拦沙”运用方式,由于对泥沙问题认识不足,造成库区严重淤积,威胁到渭河流域防洪和西安市的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对工程的建设运用极为关心,周恩来总理对工程建设及运用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3次亲临施工现场视察,多次主持会议研究决策,指出“旧中国不能治理好黄河,我们总要逐步摸索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不断地解决矛盾,总有一天可以把黄河治理好,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为减缓淤积,1962年3月三门峡水库改变运用方式为“滞洪排沙”, 1973年11月开始采取“蓄清排浑”控制运用方式,使年内泥沙冲淤基本达到平衡。

工程经过了两次改建,解决了原建工程在处理泥沙问题设计上的不足,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运用,丰富和发展了泥沙科学,为国内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及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枢纽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门峡水利枢纽投运60余年来,在黄河防洪、防凌、灌溉、供水、调水调沙、减淤与发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黄河岁岁安澜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有大量泥沙的水排放掉。是我国泥沙专家和工程技术 人员从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运用方式,可使多泥 沙河流上水库的大部或全部兴利库容得以长期保留。并且三门峡水库上游来水量和来 沙量在年内分配是很不均匀的。
以寸滩水文站为例,每年主汛期7~9月的来水量和来沙量分别 占全年的52.3%和78.2%。根据这一来水来沙特点,每年汛期水 库水位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使含沙量较大的洪水 (俗称为浑水)能够顺畅地排至下游;汛后水中的含沙量小了,变 清了,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
一、其发展形式与库水位的降落情况有关
1、当库水位降落后比较稳定,变幅不大,或者放空水库时,冲刷的发展
是以冲刷基点为轴,以辐射扇状形式向上游发展。
2、当冲刷过程中库水位不断下降,冲刷是层状地从淤积面向深层,同时
也向上游发展。
二、与前期淤积物的密实抗冲性有关。
当前期淤积有压密的抗冲性能较强的粘土层,则在冲刷发展过程中,库区 床面常形成局部跌水。
水位还未达到340米时,就这样,高坝变中坝。
渭河
1964年10月,三门峡水库330米水位以下的库容已由
58.9亿立方米减少到22.1亿立方米,损失库容62%。
1969年,当时经由周恩来总理批准,三门峡开始第二 次改建工程。确定的非汛期水位为310米,主要工程是
将大坝内低高程的、已封堵的导流底孔打开,改建成
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三峡水库汛期排出"浑水"(实际上
是排沙),汛后蓄满"清水",这种运用方式就叫做"蓄清排浑”。
溯源冲刷
是当库水位下降时所产生的向上游发展的冲刷。其冲刷强度随 库水位降落到淤积面以下越低而越大,相应向上发展的速度越 快,冲刷末端发展的也越远。溯源冲刷也是水库冲刷的重要方 式之一,冲刷时间短、效率高。
淤积在水库内,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淤积末
端向上游延伸的速度很快,在渭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入黄河的堑口
抬高,河底淤积的渭河成了悬河,导致了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
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严重影响了陕西关中平原
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一场大雨后,渭河淹没农田25万亩。如此,水库
THANKS
苗世玉
黄麟浩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 漠 孤 烟 长 直 河 落 日 圆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工程:
1957年4月—1960年9月,三门峡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期
1960年9月建成后水库开始蓄水,并经常保持在高水位
1962年,当水库水位为332.5米时,黄河流量为2000秒立方。黄河水受到 拦截后,在水库底部造成回水顶托,流速减缓,泥沙沉降,造成泥沙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