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水层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硫酸铵沉淀的区别
除疏水层析需要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外,盐 析法沉淀蛋白质也经常用硫酸铵沉淀法。
二者相似处:都使得蛋白质疏水微区暴露,增强蛋 白质的疏水性。
二者的区别:加入硫酸铵的量不一样;硫酸铵沉淀 过于剧烈,蛋白质已经盐析沉淀。
Hofmeister序列:
排在最左边的离子,盐析作用最强,洗脱能力最弱;
⒋ Phenyl Sepharose CL-4B
疏水性较Octyl弱,适用于分离和纯化对疏水性尚未 了解的蛋白,配基结合量为每ml40μmol苯基Phenyl; 工作pH范围为3-13,清洗pH范围为2-14,工作的最 大速度是50cm/h 。
介质的选择:
在HIC中,应选机械强度较大的刚性基质;若待分离 物质分子量很大,且样品量较大,则应选大孔基质, 如琼脂糖凝胶;若待分离物质较小,或样品量很小, 但分辨率的要求高,则可选孔径小的基质甚至非孔 型基质。 HIC介质中,烷基配基的链长大多在C4~C8之间,苯 基的疏水性大致与戊基相当,因与溶质发生π-π相 互作用,它与戊基有不同的选择性,而寡聚乙二醇 固定相的疏水性介于丁基与苯基之间 。
四、疏水层析在蛋白质纯化中的 重要性
疏水层析作为对其他根据蛋白质电荷、大小、生物 特异性识别等来进行分离的方法的有效补充,广泛 用于蛋白的纯化。 为样品进行硫酸铵沉淀后理想的下游纯化步骤(硫 酸铵沉淀经常用于起始步骤样品的浓缩和清洁)或 者是在离子交换层析后的下游纯化步骤。这两种情 况样品都含有高浓度的盐,可以不经过或者经过很 少处理,直接上样疏水层析。 在分离过程中,样品被纯化,并被分别以小体积洗 脱下来,因此浓缩了样品,并且洗脱条件为低盐溶 液,也降低了洗脱样品的电导,以便进行凝胶过滤 层析或者离子交换层析。 在纯化方案中,疏水作用层析可以用于样品的捕获、 中度纯化、精细纯化。
介质的选择 样品的准备
层析条件的优化
层析介质的再生、清洗和贮存
介质(基质+配基)
基质主要有多糖类如琼脂糖、纤维素和人工合成聚合 物类如聚苯乙烯、聚丙烯酸甲酯类。其中,半刚性的 琼脂糖类凝胶仍是应用最广泛的疏水介质;
近年来研制超大琼脂糖(superporous) ,在扩散孔的 基础上增加了对流孔,在流速较高的条件下获较好的 分辨率;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近年来 在疏水层析中也得到了应用。
梯度洗脱和阶段洗脱
UP疏水层析紫外检测仪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疏水层析的影响因素:
1、盐类和盐组成


盐的摩尔表面张力增大,蛋白质在疏水层析柱内 的吸附能力相应增大。
各种盐离子和离子对具有破坏周围水分子有序排 列的能力。 流动相中盐的组成对蛋白质在疏水层析介质上的 吸附能力具有最为重大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盐对保证蛋白质的分离以及分离后蛋 白质的活性都很重要。硫酸铵、醋酸铵、氯化钠 和磷酸盐是疏水层析分离常用的几种盐。
层析介质的再生、贮存

再生:常规用蒸馏水清洗,如有疏水性很强的物质 如脂类、变性蛋白等牢固结合在介质上,则需合适 的清洗剂进行清洗,NaOH溶液是其中常用的一种清 洗剂,它在清洗层析柱的同时还能使微生物钝化灭 活起到消毒的效果。此外,促溶盐类的水溶液也是 良好的清洗剂。 贮存:一般悬浮在20%的乙醇中,如在水溶液体系 中保存,则需添加一定量的防腐剂,以防止微生物 的生长。
样品的准备:
往样品中添加足够浓度的盐,使样品溶液中的盐浓 度达到与流动相A(平衡液)中基本一致,并调节 样品溶液的pH使其满足吸附条件 ,同时选择适当 浓度及pH的缓冲液。
HIC的样品体积受样品中组分浓度和介质的结合容 量的影响,对于稀释样品无需浓缩可以直接加样
层析条件的优化:
优化目标: 目标分子达所需纯度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高的回 收率,同时力求缩短分离所需时间、降低分离成本。 HIC中,层析条件包括流动相A,流动相B,洗脱方式, 层析柱的柱长,流速,温度等
疏水作用层析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 HIC
内容简介
疏水层析的概念及原理 疏水层析与反相层析 疏水层析过程 疏水层析在蛋白质纯化中的重要性 疏水层析的发展趋势
疏水层析的概念及原理
疏水层析分离的概念早在1948年由Tiselius提出,真 正发展是1970年开发出一系列适合疏水层析的固定相 以后; “疏水作用”一词是Kauzmann于1959年首次在“蛋白 质进展”杂志中提出的,随后陆续有学者发表用疏水 层析成功分离蛋白质的文献报道;如钙调蛋白、苯丙 氨酸裂解酶、凝集素等。 1972年,Erel Z.等人将不同链长的α,ω—二胺同系 物键合在琼脂糖上,以不同pH的含盐缓冲液作流动相 成功纯化了糖原磷酸化酶,开始确立了疏水层析在分 离纯化某些疏水蛋白质、肽类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作 用。
洗脱理论:
疏溶剂理论:1976年由Sinanoglu等人提出,认为 由于溶质分子有减少其与水接触的非极性表面的倾 向,而增加了与疏水配基结合的概率。 自由能分离理论:1979年Vanoss等人提出,认为生 物体界面自由能比水低,与配基产生范德华力,这 个引力随溶液盐析能力的改变而改变。 熵分离理论:1984年Regnier提出,认为高盐溶液 中,蛋白质疏水区域的邻近分子是有序排列,疏水 部分易于配基结合,减弱了水分子排列的有序度, 表面水分子被排斥开,使体系熵增加。
3、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的pH值主要考虑能维持生物大分子生物活性的pH环境。 一般情况,溶液的pH接近蛋白质的等电点,其疏水性增加, 有利于与固定相配基相互作用;远离其等电点,其疏水性减 少,不利于与固定相配基结合,但有利于蛋白质洗脱。因此 通过改变溶液的pH也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疏水性。
4、柱温
一般柱温升高,生物大分子的构象会发生变化,疏水作用增 加,吸附能力增加,有利于提高层析柱的分离度,所以有时 可以通过提高柱温来增加疏水基团与配基间的相互作用,分 离性质相近的化合物,如对分离一些小分子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对于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酶类,在高温条件下易变性 失活,因此不宜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分离。一般都在常温或低 温下操作。
疏水层析的原理完全不同于离子交换层析或凝胶过 滤层析等技术,使该技术与后两者经常联合使用来 分离复杂的生物样品;
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领域是在蛋白质的纯化方面, 成为血清蛋白、膜结合蛋白、核蛋白、受体、重组 蛋白等,以及一些药物分子,甚至细胞等分离时的 有效手段。
疏水层析原理:
疏水层析亦称疏水作用层析(hydrophob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HIC),是利用盐— 水体系中样品组分的疏水基团和固定相的疏水配基 之间的疏水力不同,而使样品组分得以分离的一种 层析方法。从分离纯化生命物质的机制来看,它也 属于吸附层析一类 。 利用被分离组分分子表面的疏水微区、(可逆)变 性后暴露出的疏水残基,或在高盐环境下暴露于分 子表面的疏水残基与固定相的疏水性 配体之间的 作用强弱,依次用从高至低离子强度洗脱液可将疏 水作用由弱到强的组分分离开。
HIC介质的疏水配基主要为烷基和芳香基,与反相层 析介质相比,其烷基通常在C8以下,芳香基多为苯 基。
R代表疏水配基,M代表基质。调节两种反应物的比例可 控制介质的配基密度。
偶联至基质的 常见配基类型 (A)丁基, (B)辛基, (C)苯基, (D)新戊基
对某些蛋白而言,上述有些配基与其结合力太强,为 洗脱有时需用有机溶剂,有变性风险;具中等疏水的 高分子配基(如聚乙二醇和聚丙二醇等)不仅可提供足 够的结合力,且避免了上述缺点。
高浓度盐与水分子发生强烈作用,导致疏水分子 周围形成空穴的水分子减少,促进疏水性分子与 介质的疏水配基之间发生结合。
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与HIC介质的结合不仅取决于
分子疏水性表面的比例,还与疏水微区的分布有关;
一般来说每个分子被吸附的过程都会有一个以上 的配基参与,换句话说,分子在介质上发生的结合 是多点结合。
排在最右边的离子,洗脱能力最强,盐析作用最弱。
Hofmeister序列:指的是离子在水结构中,产生有序或混 沌的能力。
2、离子强度
离子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样品组分在固定相的保留值。一般 增加离子强度来增加组分的保留值,降低离子强度来提高组 分的解析附能力。 HIC实验中,改变离子强度进行洗脱的方式,一般宜采用梯度 洗脱法,可提高分离的选择性。
工作pH范围为3-13,清洗pH范围为2-14,工作的最大 速度是600cm/h,配基结合量为每ml 50μmol 正丁烷基, 疏水性最弱,适合含脂族配体的生物分子。
⒊ Phenyl Sepharose 6 Fast Flow
疏水性强,载量高,适合含芳香族配体的生物分子 的预处理,配基结合量为每ml40μmol苯基Phenyl, 工作pH范围为3-13,清洗pH范围为2-14,工作的最 大速度是600cm/h 。
常用商品化疏水层析介质
⒈ Octyl Sepharose 4 Fast Flow
工作pH范围为3-13,清洗pH范围为2-14,工作的最大速 度是600cm/h,配基结合量为每ml50μmol正辛烷基,疏 水性中等,适合各种蛋白的分离和纯化。
⒉ Butyl Sepharose 4 Fast Flow
反相层析:
与基质结合的配体密度大,疏水性强,对蛋白质类 物质具有较大的吸附力; 欲将吸附物解析下来,须用含有机溶剂的流动相 (降低极性)洗脱,方可见效; 洗脱液的极性降低,常常会引起大分子活性物质变 性; 因此反相层析一般较适合分离纯化小分子质量的肽 类和辅基等物质。
三、疏水层析过程
流动相A与流动相B
流动相A的缓冲液的种类、pH ,盐的种类和浓度的选 择:
缓冲液种类据所需的pH选择,注意目标物的稳定性,浓度一般 在0.01--0.05mol/L;
不同盐类对疏水作用的强度有影响,层析中的选择性也不尽相 同;盐浓度也随目标分子的疏水性而异,(NH4)2SO4常用0.75~ 2mol/L,NaCl为1~4mol/L;
疏水层析在蛋白质纯化中的位置:
五、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层析技术的发展,与HIC相关的其它 层析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亲硫性疏水层析(thio—philic chromatography) 2)疏水电荷诱导层析 (HCIC)
亲硫性疏水层析
该技术主要在疏水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了硫元素的 相互作用。利用层析介质与含硫蛋白质和非硫蛋 白质的亲硫性差异,对蛋白质加以分离。具体应 用条件和HIC类似。 通常这类介质通过硫醚键将配基和基质联接,如 Butyl—S-Sepharose 6 Fast Flow,已用于乙肝 病毒表面抗原的分离纯化。
流动相B为含盐量较低的缓冲液,缓冲液类型与流动相A一致。
起始流动相中盐浓度对蛋白质结合容量的影响
蛋 白 质 结 合 容 量 ( mg/ ml 凝 胶 床)
洗脱的方式:
采用降低流动相中盐浓度的方式洗脱(最常用);
通过往流动相中添加有机溶剂 ,如:乙二醇、丙 醇、异丙醇等,降低流动相极性的方式洗脱 (溶 剂中稳定性良好的物质) 往流动相中添加去污剂等 ,去污剂本身能与介质 发生强烈吸附,从而将结合在其上的目标组分臵换 下来(分离膜蛋白)
疏水层析与反相层析
在用液相层析分离时,能满足疏水特性的有两种不 同模式:疏水层析和反相层析。 是1950年由Howard和Martin建立的。
“反相”:主要是与“常相”相反;
“常相层析”:是一种使用亲水固定相和含有己烷 或氯甲烷等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的技术。 反相层析中,固定相是疏水的,所以使用了水/有 机溶剂作为流动相使用。即固定相比流动相更加疏 水。
疏水电荷诱导层析(HCIC)
HCIC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不同于HIC的新技 术,由Burton等 1998年提出; HCIC与蛋白质的作用除了疏水作用,还有电荷间 的相互作用; HCIC与蛋白质的结合是由疏水作用推动的,与HIC 不同的是,这一过程通常是在不改变离子强度的 条件下实现的; 洗脱时也不像HIC那样通过改变盐的浓度而是由pH 值的改变来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