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抱着沉甸甸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图书馆啃时,真为自己捏一把汗。
我本不喜欢与学术有关的书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
很多话都生涩难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奥。
但不能否认我确实受益匪浅!亚当·斯密是这样解释“同情”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正如书中他所举的例子,年轻的诗歌初学者几乎不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秀,常因别人同情后的评论而“喜气洋洋”……似乎同情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与人性的善恶无关。
亚当·斯密是一个慎行慎独的人。
这在他的文字中表现的一览无余。
在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绝不会轻易这样做。
因此,当《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的某些论点相抵触时,他毅然推迟其出版时间。
事情不是一层不变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人类共有经验或感情转变时,也会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标准和“公正的旁旁观者”。
从“同情”发展到“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情操论》最重要的逻辑转换。
读到这里时,虽然亚当·斯密在不断论证,我还是模糊了,或许是我见解不到位,敬请谅解!作者从互利原则中总结出:同情的产生带来被认同的愉悦感,不认同则产生排斥感。
累积原则认为由个人经验累积成为人类经验,因为人的天赋保证,使得经验成为理性。
认为同情不同情已经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或冲突,而是社会仲裁性质的奖励和惩罚了。
很显然,这与上文所说的本性偏离了。
也许是我头脑中的墨水尚浅,还不足以理解。
亚当·斯密认为美德“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仲裁,强迫着人们尽管在自利的状况下还能维持公利的要求。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精选10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精选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1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
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
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
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
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四最近,我阅读了温家宝总理五次向公众推荐的巨著——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一本是《国富论》,另一本就是《道德情操论》,这两本书密切相关。
在《国富论》中,斯密假设所有人都是“经济人”,一生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追求以货币形式衡量的物。
《道德情操论》中的人却是高级的“社会人”,对物的追求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实现自己想要的感觉”。
如果说《国富论》说的是“利己”,那么《道德情操论》说的就是更深刻地阐述了只有“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之处。
《道德情操论》讲述了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
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
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而且。
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我认为,在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长期时期,该书极具启发和指导意义。
pxq平阳文化网pxq平阳文化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体系,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中国人用30多年时间创造和积累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里才拥有的财富,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当中却有诸多隐患和不安,社会浮躁、道德缺失,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加大,一部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诉求的同时,迷失自我,缺少信仰,不择手段,三鹿奶粉事件、煤矿事故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前阵子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专著《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及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之一。
所谓同情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会因他人的悲哀而感伤的这种状态。
不过感伤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停留在情绪上,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践行于行动上,通常在人们眼里,前者是自私的,后者是正义、仁慈的。
我们没有批判自私的坚定立场,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人们必须履行行善的义务,但是道德会谴责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并非没有同情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很难磨灭的,我坚信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谨慎心超过了他们的同情心。
当年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等,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做好事要付出代价的阴影,这使得许多富有同情心的群众不敢行善,他们害怕被冤枉,害怕被讹诈,害怕受牵连。
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做出劝告…他们的谨慎心促使他们小心翼翼地顾全自己的利益,漠视他人的不幸,当这种谨慎心越来越普遍,社会道德便渐渐滑坡,社会冷漠也会紧逼社会正义而来!20xx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将社会道德缺失这个问题摆在了民众眼前。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
接下来由WTT 为大家整理出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道德情操论篇1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方案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展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可以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可以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标准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倘假设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
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精神动力,催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助和互相谅解,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
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互相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场,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
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教师我们要换位考虑,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我一直以为道德和情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读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后,我对它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情感在道德评价和行为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斯密在书中强调了同情心在道德评价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同情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我们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对他们的行为做出道德判断。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道德观,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理解和同情他人的基础上,做出更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
此外,斯密还讨论了美德和美德的培养。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来培养。
这让我意识到,美德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来获得。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思考如何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培养自己的美德。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情感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道德理论往往强调理性在道德决策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情感的作用。
但斯密认为,情感和理性在道德判断中是相辅相成的。
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平衡,以便做出更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
总之,《道德情操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道德观和情感观,并为我提供了培养美德和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的方法。
我会将这本书视为我的成长指南,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对他人的同理心和积极的道德追求。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我能够成为一个更有道德的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精选.doc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精选《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一】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终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应该要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因为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
无可否认,努力挤出自己有限的时间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助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紧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后来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
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
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透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
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
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明白、感激。
(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平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
因此,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近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
由于主流倾向快乐,因此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一样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联,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
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
因此,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近自己的情绪,才能贴合‘朋友’这个称号。
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
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
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期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
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崇尚通过劳动与智慧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和崇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从表面上看并无二致,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财富与地位。
2024年读道德情操论心得范本(2篇)
2024年读道德情操论心得范本《道德情操论》是由孟子所著,是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重要篇章。
本书围绕人的道德情操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了人的道德素养和修行的问题。
经过阅读和思考,我对本书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情操论》强调人的天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备善良的本性,而不是本性本恶。
人类具备善良的天性,是因为人与生俱来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和信等道德素养。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弟子荀子的本性恶论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对人性本善的探讨,孟子试图引导人们信任自己的本性,从而激发人们积极向善的动力,努力实现道德的完善。
其次,《道德情操论》强调修行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情操不是先天固定的,而是需要通过修行来培养和塑造的。
这种修行是通过人的自觉和努力来实现的,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因素。
孟子提出了“养气”和“知愚”的修行原则,强调了完善道德情操的重要方法。
通过培养自己的气质和智慧,人们可以逐渐达到人的最高境界,实现圣人的理想。
再次,《道德情操论》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孟子认为,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人的道德情操与天地一体,人与天地相通,因此人的道德行为应该符合天理。
孟子的思想深受儒家文化中崇尚天命的影响,他将人的生命与宇宙联系在一起,强调人应该顺应天命,遵循宇宙的规律,追求道德的完美。
最后,《道德情操论》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培养道德情操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他提倡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德、智、体、群、美等各方面的素养。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激发儿童的天性善良,引导他们向善。
同时,孟子也强调教师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总的来说,《道德情操论》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思考人的道德素养和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强调人的天性本善、修行的重要性、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实现道德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通用5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这本书我采用在喜马拉雅FM上听书+重点章节阅读完成。
这是一本由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完成的伦理学经典著作。
说实话,这本书能听完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极大地挑战,由于翻译版本与实体书版本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外文化的差异,自己的知识面,论据来源等等……只能算马马虎虎应付性地听完一遍。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七卷。
怜悯和同情是人的本性,是人性中的一种原始感情。
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同情是斯密同情思想的核心概念。
作者用同情的原理来阐述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的评价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性,接着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进而揭示除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在人类发展的今天,世界时时在变,而人性未变。
每一个人都要面对人和人关系,人和社会,人和事物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社会里存在的贫富差距,发展失衡,企业改革,房市、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弘扬美德是华夏文明的优良传统。
关心自己的幸福,需要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这种美德约束我们避免受伤害;关心他人的幸福,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这种美德敦促我们提升他人的幸福。
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宜的仁慈这些准则去行事的人,可以说是具有完善美德的人……但是人自己的激情非常容易把他引入歧途——所以了解这些准则而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总是不能使他尽到自己的职责。
自我控制的美德就是遵循合宜性,就是对想象中的这个公正的旁观者的情感的尊重。
这些美德除了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外,不会产生别的倾向。
这本书能让我们心灵得到启发,从根源了解人类自身的情感,不会因为对同一件事每个人有不同的感情而诧异。
2024年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2篇)
2024年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道德情操论是一种对人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研究的理论。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问题呈现出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趋势,因此,探讨并提升道德情操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通过学习和研究道德情操论,我深刻理解到道德情操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和提升道德情操的启示。
首先,道德情操是个人品质的基础。
道德情操是指一个人在行为上体现出的良好品质和道德准则。
个人的道德情操可以反映出他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人,通常会在道德上有明确的底线和原则,并且在行为上能够秉持正义、公平、诚实、宽容等道德准则。
相反,一个道德情操较差的人可能会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甚至违法犯罪。
因此,培养和提升道德情操对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道德情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正义、公平、和谐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宽容和关爱,社会秩序良好,社会关系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相反,一个缺乏道德情操的社会可能会出现腐败、犯罪、暴力等问题,社会秩序失衡,人民生活不安宁。
因此,发展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情操,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必要条件。
然而,现实社会中,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升并不容易。
道德情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而积极的过程。
首先,个人需要从小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道德教育的重要人员,他们不仅需要以身作则,还要传播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给孩子。
其次,学校是培养个人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道德教育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例如组织义工活动、举办道德讲堂等。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个人的道德情操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可以为个人提供良好的道德范本,并且社会的道德风尚也会对个人产生巨大影响。
在培养和提升道德情操的过程中,我认为个人应该有以下几点的努力。
首先,个人应该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一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能够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忙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
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忙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
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因此说同情与其说是正因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正因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
2024年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2篇)
2024年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道德情操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还要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高尚的情操。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渐渐认识到道德情操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对道德情操的思考和探索,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____年道德情操的论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内心的修养和涵养。
道德情操是我们在面对各种情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品质和态度。
它是内化于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素养,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都能够体现出来。
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处事方式等方面进行反映。
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性和修养,不仅对自身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道德情操是社会的粘合剂和动力源泉。
一个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个体,不仅能够成为社会的榜样,还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
道德情操带给社会的是一种积极的影响力。
它能够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提倡公平、公正、公正,倡导和平与和谐。
在一个拥有高度道德情操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加真诚、和谐,社会风气更加清朗、向上。
相反,一个道德情操低下的社会,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道德风气的败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将受到巨大的威胁。
再次,道德情操是个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道德情操对个人的培养和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变动的社会中,道德情操是个人立于社会的根本。
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而那些缺乏道德情操的人,则很容易受到物欲、功利的驱使,迷失自我,难以在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最后,道德情操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道德情操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类对于善、美、真理的追求和向往。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创作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 年。
以下是《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主要阐述了人的行为动机以及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并指出了人的行为如何受到道德的约束。
读完这本书,我对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道德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利益。
这让我明白,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力量。
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复杂的,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道德的一面。
这让我明白,人并不是完全自私的动物,我们有能力关心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这让我认识到,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它让我对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感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一)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
《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
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市场经济。
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地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
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国家土地督察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
国家土地督察办公室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
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
道德情操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来,我深深地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吸引。
这本书以道德情感为核心,阐述了道德情操的形成、作用以及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情操在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
一、道德情操的内涵与价值《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道德情操是指人们在道德判断、道德评价以及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
道德情操包括同情、感激、正义、仁爱等情感,这些情感使人们能够关注他人的福祉,追求道德的完善。
在当今社会,道德情操具有极高的价值。
首先,道德情操是个人品德的基石。
一个具备道德情操的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其次,道德情操是人际关系的纽带。
在人际交往中,具备道德情操的人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最后,道德情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能够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繁荣。
二、道德情操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道德情操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以下三个方面:1. 模仿: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他人的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操。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提供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 自我反思: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通过自我反思,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从而提高道德情操。
因此,教育者应培养人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使他们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成长。
3.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中,以下方法值得借鉴:1. 强化道德榜样: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学习、模仿。
2. 培养自我反思能力: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在道德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提高道德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也谈”同情”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前阵子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专著——《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及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之一。
所谓同情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会因他人的悲哀而感伤的这种状态。
不过感伤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停留在情绪上,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践行于行动上,通常在人们眼里,前者是自私的,后者是正义、仁慈的。
我们没有批判自私的坚定立场,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人们必须履行行善的义务,但是道德会谴责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并非没有同情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很难磨灭的,我坚信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谨慎心超过了他们的同情心。
当年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等,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做好事要付出代价”的阴影,这使得许多富有同情心的群众不敢行善,他们害怕被冤枉,害怕被讹诈,害怕受牵连。
“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做出劝告…”他们的谨慎心促使他们小心翼翼地顾全自己的利益,漠视他人的不幸,当这种谨慎心越来越普遍,社会道德便渐渐滑坡,社会冷漠也会紧逼社会正义而来!
20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将社会道德缺失这个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民众眼前。
一时间媒体上充斥着对那18个路人冷漠行为
的谴责,以及对拾荒阿姨以微爱举起道德希望之光的称颂。
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旁观者,如果为他人的灾难感到悲伤,为别人受到的伤害表示不平,为别人的好运感到高兴,这样的人看上去是何等的和蔼可亲啊!相反,如果他只是同情自己,对别人的处境显得冷酷无情,对别人的幸福或不幸无动于衷,这样的人看上去又是多么的令人厌恶啊!”之前对于”小悦悦事件”,我的看法基本同上,但是在读了《道德情操论》之后,我的观点有了变化。
我们不能一味置身事外地去看这件事,因为只要我们还能够置身事外,我们便无法体会到他人的纠结和痛苦,即便是至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陌路人?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境遇中,想想自己正经受着同样的事情,我们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他人的感受。
人总是习惯在主观意识上把自己的品德高尚化,不能与人感同身受,又何来资格说长道短?倘若18个路人能用这种方式去体味小悦悦的绝望和无助,他们不会如此默然离去;倘若我们能用这种方式去体味18个路人的谨慎小心,我们不会一味地谴责他们,而是深刻地反省自我,去客观思考,假使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是会托起这奄奄一息的小生命还是叹气离去?
“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的美德和仁慈的美德。
”我们要以这种谨慎来约束自己不去做伤害他人的事,而非漠视他人所遭受的痛苦,因为漠视不仅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倒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煎熬、良心的`谴责,况且,以牺牲正义和仁慈为代价的谨慎未免太过昂贵!
我们应该以”小悦悦事件”告诫自己,担当自己的责任,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要像盖楼房一样,从一砖一瓦做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心怀同情、正义、仁慈,乐于行善并积极行善,道德之塔的重建便指日可待!
“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关心和同情,会使得彼此都感到幸福,也有利于促进人体的健康。
”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相互关爱,体味相互同情的愉快。
人生来如此:希望被人热爱,希望成为可爱的人;害怕被人憎恨,害怕成为可恨的人。
所以,为了满足我们自己内心的这种渴求,我们应该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适时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体谅他人情绪的同时,力求控制自己的情绪去照顾他人,宁责己,勿苛人。
可以用”相濡以沫”来形容这种相处方式,这种相处无疑是愉快并且幸福的。
而且,宽容、怜悯、善良、友好、仁慈,这些仁爱的感情总能在各种场合博得他人的好感,怀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得到他人称颂的同时宽慰自己的心,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