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转座
DNA的转座(DNA TRANSPOSITION)
1、转座成分概述
1)转座子(元)或转座元件 (transposon or transposable element): 即能够反复插入到基因中许多位点的特殊DNA片段, 它们可从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从一个复制子到另 一个复制子。(在转移时原来位置上的这些结构依然存在 或不存在)。
b) 转座不是简单的转移,涉及转座子的复制
c) 转座插入的靶位点并非完全随机(插入专一型) Hotspots (热点)
Regional preference ( 在3kb区域内的随机插入) d) 某些转座因子(Tn3)对同类转座因子的插入具有排他性
(免疫性) e) 靶序列在转座因子两侧会形成正向重复 f) 转座因子的切除与转座将产生复杂的遗传学效应
2)特点:
♣ 不必借助同源序列就可移动的DNA片段,即转座作
用与供体和受体之间的序列无关。 ♣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有转座子。 ♣ 转座序列可沿染色体移动,甚至在不同染色体间跳 跃。
3)种类与特点
(1) 两种类型: A 简单转座子(simple transposon) 或(插入序列 insertion sequence IS ) B 复合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 (2) 特征: a)两端有20~40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
b)具有编码转座酶(transposase)的基因
c)复合转座子除转座酶基因外还有1—数个基因。 d)转座酶催化转座子插入新位点。
A 插入序列 ♣ 最简单,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的 正常组分,是一个自主的单位,每种IS均编码自身 转座所需的蛋白质。 ♣ 命名: IS+编号(鉴定类型) 长度 700~2000bp
遗传学: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P因子基因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mRNA加工剪切存在差异,产生 不同的蛋白(转座阻遏蛋白和转座酶)
M雌× P雄杂交F1出现杂交劣育的机制:
M品系雌性细胞质内缺失转座阻遏蛋白,P品系雄性细胞核存
在P因子,F1代生殖细胞P因子自由转座,F1劣育
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不含宿主基 因,但都含有编码转座酶的基因。
一个细菌常有多个IS,都可以自主转座,因为自身带有转 座酶
已 知 IS 有 10 余
种 , 长 7685700 之 间 , 两 端有反向重复 序列
图11-7
2.2 转座子(transposon Tn) 较大,一般2000-25000bp 除含转座有关基因外,还带抗药基因和其它基因 复合转座子:两端带有IS 简单转座子:两端没有IS而有简单重复序列IR
被切离而缺失,DR只留下一个 如重组发生在IR之间,结果IR之间的DNA发生倒
位
图11-31
5.2 诱发基因突变与启动外显子混编
转座子插入某个基因往往导致基因失活:
转座子插入所在基因转录方向相同,转录终止在转座子的 多聚A信号位点,形成半截mRNA 有时也能正常表达—渗漏突变 转座子插入与所在基因的方向相反,前体RNA中的转座子 序列在转录后加工切除,编码正常
有的后代完全是有颜色
麦克林托克的伟大发现
1940-1950,McClintock研究玉米胚乳紫色、白色 以及白色背景上带紫色的遗传
1951, McClintock提出了生物基因组中存在转座 因子学说(就是Ac-Ds系统 )(下图)
这些转座因子可沿染色体移动,也可以不同染色 体跳跃
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中划时代的重大发现
11第十一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iverson
(一)插入序列IS;
一、原核生物转座子
(二)转座子;
(三)转座噬菌体
(一)酵母菌转座子;
二、真核生物转座子
(二)果蝇中的P因子; (三)玉米转座子
三、转座机制及遗传学效应 (一)转座机制;
(二)转座遗传学效应
一、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 类型 按分子结构及遗传性质分类:
•
插入序列(inserted sequence, IS):序列较小,含有转座酶等相关
如下图:
转座机制
(二)转座的遗传学效应
1、引起插入突变(引起基因失活)或切离引起回复突变等。从而对基因表达进行调节。 2、给靶位点带来新的基因,如转座子上的抗药性基因等 3、引起序列重复:如转座子复制重复,靶位点同向重复序列。 4、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如处在不同位点(甚至不同染色体上)的同源转座子间可相
的反向重复序列类似)。
每个单倍体酵母基因组有30-35个 TY,及至少100个单一的δ因子 酵母Ty1转座子的结构( a) 与Solo δ的形成( b)
(solo δ elements)。
Ty1因子转座
Ty1因子转座是通过一种RNA
中间产物进行的。
首先以其DNA 为模板合成一 个拷贝的RNA;
然后再通过反转录合成一条
被Ac因子激活。尤其是两端重复序列与Ac同源。
• Ac也是一个转座子,由4563 bp组 成(其中间区编码转座酶),两端有 11 bp的反向重复序列,可转座到 基因组的任何位臵,其靶位点有两 个8 bp的同向重复序列。其中间编 码区不同程度缺失,形成不同的 Ds。 • 当Ac开始转座活动时,Ds被激活 也进行转座,移动到新位点,使靶 位点附近基因失活或改变表达活性。
在体细胞中,内含子1、2被剪 接掉,所形成的mRNA翻译成一个转 座阻遏蛋白,抑制P因子转座。 在生殖细胞中,内含子1、2、3 都被剪接掉,所形成的mRNA翻译成 转座酶,导致P因子转座,插入W位点 引起配子劣育。
分子遗传学-反转录转座子课件
反转录转座子的生物学意义和 影响
反转录转座子的存在对基因组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它们可以改变 基因组的结构和调控机制,对生物体的特征和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
反转录转座子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反转录转座子的插入和活性异常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它们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基因表达 异常和遗传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分子遗传学-反转录转座 子课件
这个课件将介绍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着重讨论了反转录转座子的 特点、分类和功能,以及其在生物学和人类疾病中的意义。
分子遗传学的介绍
分子遗传学研究了基因和DNA、RNA以及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是 现代遗传学的重要分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反转录转座子的定义和特点
反转录转座子是一种特殊的基因元素,可以自主移动并插入到基因组中的其他位置。它们具有逆转录酶 活性,能够将RNA逆转录成DNA并插入到新的位置上。
最新的反转录转座子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对反转录转座子的机制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新的研究揭示 了反转录转座子在基因组编辑和基因治疗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反转录转座子的分类和功能
反转录转座子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长末端重复(LTR)型、非LTR型和线型反 转录转座子。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进化和基因重组等方面起到重要 作用。
反转录转座子的结构和复制机 制
反转录转座子通常由端粒酶逆转录RNA合成的cDNA和两个端粒酶底物组成。 它们通过逆转录和插入过程实现自身复制和传播。
第十一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Ac:激活因子
17
转座元件的结构:真核生物的转座元件 Ac-Ds系统: Ac: 4565 bp 末端反向重复序列(11 bp) 自主元件 转座酶基因 Ds: Ac的缺失序列,结构多样 末端反向重复序列(6~13) 非自主元件
18
四、转座的分子机制
转座子
复制转座机理
第一步:转座酶识别转座子
单链
质粒DNA(双链)
单链之间由于互补形成茎环结构
2、转座基因的转移不是IS序列从某一位置切离,而 后插入到染色体新的位置,而是通过复制及重组过 程,在新的位置插入,同时新位置的转座子两侧出 现正向重复序列
IS整合到一个新的靶部位时,在插入部 位两侧形成正向重复序列:
AC GATGTC G CAGAGTATG C TG CTACAG C GTC TCATAC G
含有Is的质粒经变性后形成柄环结构
当一个IS插入“靶”DNA后,其两端会出现一 小段正向重复序列(约5-11个核苷酸对)。
插入位点形成正向重复序列的机制
二、转座子:
使宿主菌获得一定特性
大(2000-25000bp),转座有关的基因,抗药性及其他基 因,两端具相同或同源序列。如IR序列。
Tn3的结构模式图
2 . 外显子改组: 两个转座子被同一转座酶识别整合于染色体邻 近位置,其间的外显子易被转座酶作用而转座, 造成外显子重组,产生新基因。
渗漏突变(leaky mutation):允许残留水平的基因表 达的突变。
转座子
Exon 1A
Exon 3A 转座酶作用下 切离 Exon Exon 1B 2A 转座
第十一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学习要点: 1 名词概念:转座因子,转座基因,移动基因.渗漏 突变, 2 3 4 5 移动基因的发现 转座基因的特点及转座的三种机制 转座的遗传效应 五、转座因子的应用:
第11章转座子的遗传分析
总长度 768bp
5bp
41bp
1327bp
11~13bp 18bp
1428bp
4bp
16bp
1195bp
9bp
22bp
1329bp
9bp
9bp
1531bp
插入位点 随机 热点 AAAN20TTT 热点 NGCTNAGCN 热点
含有IS序列的质粒经变性复性后形成茎环结构。
2. 转座子(transposon, Tn)
pol LTR, 340bp
2. 果蝇的P因子
• 1977年,Kidwell报道黑腹果蝇的特定品系间 杂交后会导致杂种劣育(hybrid dysgenesis)
P雌×M雄
M雌×P雄
F1正常
F1不育
• 研究表明,P品系果蝇细胞中含有导致杂种劣 育的转座子,称为P因子。
3.0 kb
内含子3的剪接是转座
A1a1 Dtdt
A1- Dt- 9/16 a1a1 Dt- 3/16
A1- dtdt 3/16 a1a1 dtdt 1/16
转座子的发现: 遗传学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for her discovery of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1983
玉米籽粒的颜色
• A:花色素基因,突变后籽粒没有颜色; • C:颜色基因,决定红色和紫色的发生; • R:控制红色性状,但要求A、C基因的表达; • Pr:控制紫色性状,要求A、C、R均显性; • I:抑制基因,可抑制C基因的表达,即Ds基因,
• DNA转座子 • 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
按照物种进行划分:
• 原核生物转座子: –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 转座因子(transposon) – 转座噬菌体(mutator phage)
第五节DNA的转座Transposons
5、DNA复制时在前导链上DNA沿5’-3’方向合成,在滞后链上 则沿3’-5’方向合成。( )
6、DNA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 )
7、核小体是由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 ) 和由大约200bp DNA组成的。八聚体在中间,DNA分子盘绕在 外,而( )则在核小体的外面。
雄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雄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P 品系 (P♂×P♀) 雌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P♂×M♀ 雌性染色体
P 细胞型 66KD 阻遏物
66K
阻遏物
抑制所 有P因 子转 座
P 细胞型
TnA 转座子家族-两端为 IR,可编码转座酶、解离酶和抗性物质
转 AC-Ds-植物(玉米)中的激活-解离因子
转 座
座 子
P 因子-果蝇中父本因子,在 M♀×P♂中导致杂种不育
因 子
反转录病毒、RNA →DNA→整合宿主靶 DNA
真 核
反 转 录
病毒超家族
Ty Copia LINSL1
(1)有长末端重复序列 (2)编码反转录酶或整合酶 (3)可含内含子
转座子(transposon) 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
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指通过RNA为中 介,反转录成DNA后进行转座的可动元件。
IS-两端有 IR,只编码转座酶
原 类转座因子-结构同 IS,但不能独立存在,仅作为复合转座子的两端组件
核 复合转座子-两端由 IS 或类 IS 构成,可编码抗抗菌素物质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遗传学条目―转座因子
细
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脱氧核塘核酸 (N )序 DA 列。转座因子改变位置( 例如从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置 转移到另一个位置, 或者从质粒转移到染色体上) 的行
为称为转座。 第一个转座因子是四十年代美 国遗 传学家 B .麦
图 1 转座子 T 3的分子结 构示意图 n I :末端反向重复顺序 ; T p R nA:转座酶 基因 :
转座 子:以 T n表示, * 1T 2等。分子大 如 T ,n n 小一般在 200 500 ,0-2,0 碱基对之间,两端有相同的
序 列, 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反 , 则称为反向重复顺序 I) Ro 某 些转座 子的 I 便是 已知的 I R S因子, 这些 I 既可 R 以作 为 T 的一个部分而转座, 可以 单独 转座。转 n 也 座 子除 含有与转座有关的基因与核营酸序列外 ,还含 有一些其 他的基 因。 已发现近 4 种不同的转座子分别 0 带有不 同的抗菌 素抗性基 因, 乳糖基 因、 热稳定肠毒素
基 因编码 的转座酶在这一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T p nR 基 因编码 的多肤除 了对 T p 基因与 T p nA nR基因本身 的表 达有 阻遏作用外 ,对于使共合体解开成为各带一 个 T3 n 的两个质粒的过程也是不可缺少的。
48
( 下转第3页) 0
处有与转座有关的A 基因与B 基因, , 在A B 基因与末 端之间还有一段不长的核营酸序列,这一序列编码的 产物对 A B基因的表达有负控制作用。 ,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玉米籽粒色斑的产
生、 果蝇复眼 颜色 的变异 、 啤酒酵母接合型的转换等现 象, 都与转 座因子 在染色体上 的转座有关。 果蝇的转座因子有 c i 42 27 o a 1 与 9 等,它们的 p , 两端都有同向的重复序列 ,这些重复序列的两端又有 较短的反向重复序列。 cp oi a分散在 染色体的不同位
分子遗传学中的转座子和质粒
分子遗传学中的转座子和质粒在分子遗传学中,转座子和质粒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都是基因组中的一部分,但是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却不一样。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一、转座子转座子是存在于基因组中的一段DNA序列,它可以在不同的基因间移动,并且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
转座子的存在意味着基因组是可变的,也就是说基因组中的基因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转座子的发现对基因组学的发展有非常大的贡献。
转座子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发现,但是当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直到1960年代,美国研究者Barbara McClintock对玉米的转座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才引起了广泛关注。
McClintock因此获得了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转座子的存在可以引起基因的突变和重组。
它还可以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导致个体形态和生理学性状的变化。
由于转座子的高度可变性和整合性,它还可以用作遗传标记和进化研究的材料。
二、质粒质粒是细胞内的一种环状DNA分子,它并不是主要的基因组成分,但是可以在细菌、酵母等单细胞生物中存在并进行复制。
质粒中可以携带一些有用的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等。
因此,质粒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中。
质粒与转座子的不同在于,质粒并不会在不同的基因间移动,它只能在同一细胞中进行复制。
在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中,人们经常使用质粒携带目标基因,将其导入细胞中进行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质粒的作用类似于一个载体,它可以将目标基因传递到宿主细胞内,从而实现目的。
三、转座子与质粒的联系虽然转座子和质粒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联系。
事实上,一些质粒中也可以存在转座子,这些转座子可以影响质粒的表达和复制。
此外,转座子也可以被用作构建质粒的工具。
例如,研究者可以将转座子序列嵌入到质粒中,从而构建一个具有一定可变性的质粒。
这些可变质粒可用于研究基因表达、创造新的酶(enzyme)、并用于制作对基因临床检测进行测试的标准。
遗传学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PPT课件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一 转座因子的发现
Emerson于1914年发现玉米果皮花斑产生在于突变基因的不稳定性。 1938年Rhoades研究玉米糊粉层时也发现了基因的不稳定性:
最
转
初
座
认
因
为
子
是
引
双
起
突
花
变
斑
导
致
3
40年代初,McClintock 研究玉米花斑糊粉层和植株 色素产生的遗传基础发现色素变化与染色体重组有关。 染色体的断裂或解离(dissociation)有一个特定位点(Ds)。 Ds不能自行断裂,受一个激活因子(activator) Ac所控制。
❖ 反转录病毒首先被观察到的是以传染性病 毒颗粒的形式存在,并能在细胞间传播; 而反转座子是被当作基因组中的一部分而 被发现的,它们可以在基因组内进行转座, 但不能在细胞间迁移。
17
18
第二节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根据分子结构与遗传特性可以分为三类。
一.插入因子(insertion sequence,IS)
转座子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系统: ①. 复合转座子:IS因子抗菌素抗性片段 IS因子 。 ② 简单转座子:不含IS因子的Tn转座子。
22
复合转座子与简单转座子结构
23
三 Mu噬菌体(Mu):
是E. coli 的温和噬菌体,溶源化后能起转座子作用。 Mu噬菌体也含有与转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关的基因和反向重复序列。 Mu能够整合进寄主染色体,催化一系列染色体的重新 排列。
Ac因子由4563个核苷酸组成 一个由11个核苷酸组成 的未端反向重复区两个与转座有关的酶基因(一个大基因 和一个小基因)。
转座的遗传效应
转座的遗传效应转座是指基因组中某些DNA片段的移动,它可以导致基因组的重组和变异,从而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转座元件是基因组中最活跃的DNA序列,它们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广泛,数量也非常多。
转座元件的活跃性可以导致基因组的重组和变异,从而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性产生影响。
转座的遗传效应是指转座元件引起的遗传变异对生物体的影响。
转座元件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从而影响生物的生理和生态特性。
转座元件的活跃性也可以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从而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转座元件的遗传效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
首先,转座元件的插入可以导致基因的失活或激活。
例如,转座元件的插入可以破坏基因的启动子或编码区,从而导致基因失活。
另一方面,转座元件的插入可以导致基因的激活,从而增加基因的表达水平。
这些效应可以影响生物的生理和生态特性,例如生长速度、抗病能力和适应性等。
其次,转座元件的插入可以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
转座元件的插入可以导致基因组的重组和突变,从而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这些变异可以影响生物的表型特征,例如颜色、形态和行为等。
此外,转座元件的插入还可以影响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生物的进化和适应性。
最后,转座元件的活跃性还可以影响基因组的进化。
转座元件的插入可以导致基因组的重组和变异,从而增加基因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些变异可以增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从而推动生物的进化和分化。
总之,转座的遗传效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生物的生理和生态特性。
转座元件的活跃性可以导致基因组的重组和变异,从而增加生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这些效应对于生物的进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深入理解生物遗传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遗传学(第3版)第13章 转座因子的结构与功能
根据大量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 McClintock于 1951年提出了“ 转座因子”学说。 这些转座因子既可以沿染色体移动,也可以在不同染色体之间跳跃 ——又称为跳跃基因(jumping gene) 。 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中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将基因概念向前推进了一 大步。但这项划时代的成果并未受到当时同行们重视。 直到 20世纪60年代Jacob和Monod的乳糖操纵子模型和基因调控理 论发表后,特别是Shapiro在细菌中也发现了可转座的遗传因子后(图 13-3),这一 成果才被接受。
即:一个拷贝仍在原位,而另一个同样的拷贝插入新的位点。 在该转座过程中,伴随着转座子的拷贝数的增加。
复制转座由两种酶催化:转座酶 作用于原转座子的末端
解离酶 对已复制的拷贝起作用 TnA等一组相关的转座子的移动仅由复制转座机理而进行。 图-复制转座模型
RR
(2)非复制型转座 非复制转座: 转座因子作为一个物质实体(Physical entity) 直接从一个位点移向另一个位点(site), 在 供体位点留下一个双链打断的断口。若不被修复 则将对供体基因组是致死的,插入序列和复合转
13.2.2 转座子
(1)复合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s) 结构:比IS长得多,自身转座基因+其它基因(抗药性基因) 不同的复合转座子的抗性标记不同 复合转座子两端的组件由IS和类IS组成 “两端”我们称为“Arms”, “Arms”可以是同方向的、也可以是反方向的。 一般,当一个复合型转座子两侧组件不同时,该转座子的转座作用主要依靠其中 一个组件的功能(Tn10中,IS10R) 维持复合型转座子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对中心区所携带的标志的选择。一个 IS10结 构单位自身可以随意地移动,并且比Tn10的移动频率高一个数量级。 但对Tetr的选择可使Tn10维持在一起,因此在选择的条件下,完整的Tn10的转座 频率可明显增加。 IS元件所编码的转座酶的活性负责识别一个靶部位和识别转座子的末端。只有转 座子的末端可以作为转座的底物。
第五节 DNA的转座Transposons
上海生化所1998年分子遗传学试题: 年分子遗传学试题: 上海生化所 年分子遗传学试题 转座过程通常是指DNA中的一段特殊序列(转座元) 中的一段特殊序列(转座元) 转座过程通常是指 中的一段特殊序列 在转座酶以及其它蛋白因子的作用下, 在转座酶以及其它蛋白因子的作用下,从DNA分子中 分子中 的一个位置被搬移到另一位置或另一DNA分子中( ) 的一个位置被搬移到另一位置或另一 分子中( 分子中
DNA的转座 第五节 DNA的转座 Transposable Element
Barbara McClintock
一、转座成分概述
1、转座子 (transposon):
存在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存在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转座子的遗传学效应P58 四、转座子的遗传学效应
插入突变 染色体畸变 产生新的基因 引起生物进化 10-3~1010-3~10-8频率
五、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一)玉米中的控制因子 1938年 Rhoades首次发现 1938年Marcus Rhoades首次发现玉米子粒色素不稳定突变等 位基因,即一种回复突变率很高的等位基因。 位基因,即一种回复突变率很高的等位基因。 基因的存在。1940~ 不稳定是取决于不连锁的Dt基因的存在。1940~1950
2、复合转座子( complex transposons) 、复合转座子(
一类较大的可移动成分( 一类较大的可移动成分(2.5 kb- 20 kb )。 除有关转座的基因外, 除有关转座的基因外,至少带有一个与转座作用无关并决定宿 主菌遗传性状的基因(某些抗药性基因) 主菌遗传性状的基因(某些抗药性基因) 。 其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 其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 序列
分子遗传学-反转录转座子
反转录转座子的分类和结构
类B型反转录转座子
由长末端重复序列和逆转录 酶组成,其反转录转座子的 逆转录酶在逆转录过程中会 产生缺失突变。
类C型反转录转座子
由长末端重复序列和逆转录 酶组成,其反转录转座子的 逆转录酶在逆转录过程中不 会产生缺失突变。
反转录转座子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疾病风险
特定类型的反转录转座子插入到关键基因中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基因变异
反转录转座子的插入和扩增可能导致基因组中的新序列出现,并参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和遗传。
诊断与研究
反转录转座子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疾病的诊断和个体的遗传研究中有重要价 值。
反转录转座子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3
扩增
宿主基因组内的反转录转座子可以通过复制扩增,进一步增加其拷贝数目。
反转录转座子在进化中的作用
1 遗传多样性
反转录转座子的插入和扩增会导致宿主基因组的变异,进而增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2 基因功能变化
反转录转座子的插入可能影响周围基因的功能,引起新的表达模式和功能变化。
3 物种适应性
反转录转座子的插入可以为物种带来有利的突变,增强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类D型反转录转座子
由长末端重复序列和逆转录 酶组成,其反转录转座子在 逆转录过程中会调换序列的 顺序。
反转录转座子的传播机制
1
逆转录
反转录转座子的逆转录过程是其传播的重要步骤,逆转录酶能够将RNA转录成 DNA,并插入到宿主基因组中。
2
插入
一旦反转录转座子的DNA插入到宿主基因组中,它就可以被传给宿主的后代。
遗传学中转座子的名词解释
遗传学中转座子的名词解释在遗传学领域中,转座子(transposon)是指一种可以在基因组内移动位置的DNA片段。
转座子也被称为跳跃基因(jumping gene)。
转座子的发现给遗传研究和理论发展带来了重大意义,它不仅揭示了基因组的多样性和流动性,也为生物进化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转座子的特征转座子具有几个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它们能够在基因组中进行位置变化。
首先,转座子通常具有反向重复序列,即转座子的两端具有相同的DNA序列,这种重复序列的存在有助于转座子的识别和识别位点的选择。
其次,转座子一般会携带转座酶,也称为转座酶(transposase),这种酶能够切割和粘合DNA,从而在基因组中引发转座。
最后,转座子在转座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类型的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某些环境诱导的突变。
二、转座子的分类根据转座子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将转座子分为两类:类一转座子和类二转座子。
1. 类一转座子:类一转座子是一类较为简单的转座子,其移动过程通常只涉及DNA分子本身的活动。
类一转座子在转座过程中会产生剪切酶、逆转录酶等酶的活动,这些酶能够帮助转座子从一个位点移动到另一个位点,而不影响被转座的基因。
具有类一转座子的典型例子是细菌中的IS(Insertion Sequence)元件。
2. 类二转座子:类二转座子是一类比较复杂的转座子,其移动过程涉及到许多其他基因和调控因子的参与。
类二转座子通过一种称为反转录(retrotransposition)的机制进行转座。
在这个过程中,转座子的DNA会先转录成RNA,然后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将RNA反转录成DNA,并插入到新的位点中。
类二转座子常见于真核生物中,如人类的LINE(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和SINE(Short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等。
三、转座子的功能与进化影响转座子的存在不仅给基因组增加了可塑性,还对生物的个体发育和进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结构:线形DNA分子,38kb.不含IR 序列, 游离MuDNA两端各带一段寄主DNA , 整合状 态时会消失。 • 2)MuDNA左端含有与转座有关的A基因和B 基因,分别编码分子量为70kb和33 kb的两种 蛋白。 • C基因编码的产物对A基因和B基因表达有负调 节作用 • 右端含有G片段。
Virus like particle
Ty elements generate virus-like particles
6.2.2 果蝇(D. melanogaster)中的copia反座子
• ~5kb;
• direct terminal repeat of 276 bp;
• 5 bp direct terminal repeats generated when integrated
Visible manifesta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 maize
二、转座因子的概念
转座子(transposon),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位移的基本单位。
Transposition(转座) :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 物质重排现象。
• 基因组是单正链RNA,3.5~9.0kb
• 病毒颗粒中有逆转录酶
• 能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
逆转录病毒颗粒结构
gp41 gp120
包膜
逆转录酶 基质蛋白
RNA 衣壳蛋白
6.1.1 Genome Structure of Retrovirus
长末端 重复序列 正常的病毒基因
LTR
调节和 启动转录
LTR(long-terminal repeat): 长末端重复序列
Provirus(原病毒): 被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的逆 转录病毒序列
3 forms
Step 1
Reverse transcription
• From RNA to DNA
David Baltimore
• 1970
• Reverse
三、原核生物转座因子的类型和 结构特征
1.插入序列 (insertional sequence,IS) • 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 • 是独立的单元,每个IS元件只编码转座酶。 • 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
IS结构特征
Transposase gene
反向重复序列 (inverted repeat sequence)
Translation
Everything is ready!
Packaging
• 2 RNAs in 1 virus • 2 different but related viruses infect 1 cell =
heterozygous virus
HIV 从受感染细胞的质膜出芽的情形
6.1.3 逆转录病毒会将宿主序列在细胞间转送
Enzymes involved
Reverse Transcriptase
Step 2
Integration
• From linear DNA to provirus
Integration or circulation
整合(integration)
Enzymes involved
Integrase
四、转座机制
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复制性转座)
Non-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非复制性转座)
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复制性转座)
复制性转座要经过一个共整合阶段
共整合体的形成
Non-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非复制性转座)
gene mutation
by insertion of transposon
Queen Victoria’s Family
X-chr linked, recessive
3.转座子从原位点切离 准确的切离使插入失活的基因发生回复突变, 不准确的切离则不发生回复突变,而是造成序 列变异
转座子切离所造成的序列变异
gag
pol
env
LTR
核心蛋白质 (Nucleoprotein core) 编码逆转录 酶和整合酶(integrase)
编码病毒外壳 蛋白质(Envelope)
6.1.2 Lifecycle of retrovirus
Reverse transcription Integration Transcription Packaging
复合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 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 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
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 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
两个相邻的IS可以使他 们中间的DNA移动,同时也 可制造出新的转座子
3. Mu 噬菌体 (mutator phage)
• 它是Ecoli的一种温和噬菌体。与必须整合到 宿主染色体特定位臵上的一般温和噬菌体不同, Mu噬菌体并没有一定的整合位臵。 • 与其他温和性噬菌体的差别:其基因组不论在 进入裂解周期或处于溶源状态都可随机整合到 宿主染色体的任何位臵,且游离的和已整合的 基因次序是相同的. • 与IS和Tn两种转座因子相比,Mu噬菌体的分子 量最大(38kb),它含有20多个基因。Mu噬菌 体引起的转座可以引起插入突变,其中约有2 %是营养缺陷型突变。
反座子(retroposons):指通过RNA为中介,反转录成 DNA后进行转座的可动元件。又称反转录转座子 RNA intermediate transposition (retrotransposon)
逆转录病毒整合入宿主DNA中的分子机制,其本质是转座
逆转录病毒和反座子的循环
6.1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 • 具有包膜,圆球状,直径为80~120nm
• SINES (short interspersed elements)
• Transcripted by RNA pol III
• e.g.Alu family
Alu family
• ~300,000 per haploid genome • Structure: ~300 bp, AluⅠ site in 170 bp • direct repeats at each end • sequence related to 7sL RNA
6.2.5 Non-viral transposition: processed pseudogene(加工假基因)
七、转座的遗传学效应及应用
1.靶位点形成正向重复序列(靶位加倍现象) 2.引起插入突变;
Hemophilia(血友病): a “jumping disease”
• Blood-clotting
• Structure: ~6500bp, not terminate at LTR
• open reading frames: 1 or 2
• Sequences: RTase like sequence, endo-
nuclease activity。
6.2.4 Non-viral transposition: SINES
Step 3
Transcription
• From provirus to RNA
Transcription
Enzymes involved
RNA polymerase
Two fates of RNA:
Translation:作为mRNA
翻译成病毒的蛋白质
Packaging:作为病毒 RNA基因组被装配成新的 病毒颗粒
transposition(转座)
How does DNA move?
疑 惑 !
主要内容
• • • • • • • 转座因子的发现 转座因子的概念 转座因子的类型和结构特征 转座机制 真核生物转座子 逆转录病毒和反座子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
一、转座因子的发现
美国女遗传学家 Barbura McClintock
•copia读码框: 4227 bp,与逆转录病毒的 gag和pol
读码框同源; 不含env 同源序列。
6.2.3 LINES
• LINES(long interspersed elements)
• Transcripted by RNA Pol II
• Copy #: 20~50k per mammalian cell
6.2 Three classes of retroposons
病毒超家族(Viral superfamily)
• 能编码逆转录酶和/或整合酶,因此能进行转座 • 有末端重复序列 • 但没有env基因,不能形成病毒颗粒,不能独立 地感染其它细胞,
非病毒超家族(Nonviral superfamily)
• 不编码有转座功能的蛋白质
• 可能源于细胞转录的RNA
6.2.1 酵母Ty (Yeast Ty elements )
• 2 classes: Ty1 & Ty917 • Structure: ~ 6.3kb; 330bp direct repeats at each end • mRNA of Ty: >5% of total mRNA in yeast • Open reading frames: 2 • Sequences: TyA: DNA binding protein; TyB: RTase, protease, integrase
• 7.产生新的基因,引起生物进化。
• 由于转座子可以携带其他基因,包括自身的基 因甚至宿主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转座,形成重 新组合的基因组,以及前述的通过转座形成大 片段插入,双转座子引起缺失、倒位、重复及 外显子混编等均会造成基因组新的变异,这些 变异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