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的背景总述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背景
道教养生保健体育研究
道教养生保健体育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道教养生保健体育,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健身方式,逐渐受到了大众的青睐。
本文将对道教养生保健体育的研究现状、主题、要点及结论进行阐述。
道教养生保健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研究道教养生保健体育,不仅对提高人们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帮助,还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道教养生保健体育的主题是健康长寿。
通过各种身体锻炼和呼吸吐纳的方法,达到调和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道教养生保健体育的实践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道教养生保健体育项目。
当前,道教养生保健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文化内涵、历史传承、哲学思想、医学价值等方面。
研究表明,道教养生保健体育在促进人体健康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典型的道教养生保健体育项目,对改善神经系统、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道教养生保健体育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功能,能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道教养生保健体育是一种融合了文化、医学、哲学等多元因素于一体的健身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更加重视和推广道教养生保健体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时,还应进一步挖掘道教养生保健体育的文化内涵和医学价值,为现代养生保健事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还应将道教养生保健体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健身项目和产品。
例如,针对现代人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问题,可以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制定个性化的养生保健方案,帮助人们更好地和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
加强道教养生保健体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与全球各地养生保健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道教养生保健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故宫的养生文化 古代皇帝的健康养生之道
故宫的养生文化古代皇帝的健康养生之道故宫的养生文化-古代皇帝的健康养生之道中国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皇家之家”。
历史上,故宫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居住地,皇帝们不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注重保持健康和长寿。
在故宫里,我们可以深入学习古代皇帝的养生之道,探索他们的健康秘诀,这些养生文化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饮食养生故宫的养生文化中,饮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古代皇帝非常注重饮食的医养作用。
他们往往选择吃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食品。
例如,清朝皇帝乾隆曾推崇花茶,在饮茶的过程中享受茶叶中的营养物质。
而康熙皇帝则喜欢喝绿豆汤,绿豆汤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皇帝们的身体非常有益。
此外,古代皇帝还注重食物的烹饪方式和搭配,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养生效果。
2. 锻炼身体健康的身体是古代皇帝长寿的重要保障。
他们通常每天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康熙皇帝热衷于骑马,这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控制力。
雍正皇帝则喜欢打羽毛球,这是一项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的协调性。
除了传统的运动方式,古代皇帝还喜欢参与一些园艺活动,如种花种草、养鱼养鸟,这些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给他们带来愉悦。
3. 中草药疗法古代皇帝在养生过程中广泛采用中草药疗法。
故宫里有丰富的药草园,供皇帝们取药。
中草药疗法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有助于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乾隆皇帝喜欢服用人参,人参被视为滋补肾气、延缓衰老的良药。
康熙皇帝则常常以当归、三七等药材炖汤,以滋补气血。
这些药材被认为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帮助皇帝们保持身体的健康。
4. 心灵养生在古代,皇帝们的心灵养生同样重要。
他们注重身心的平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愉悦。
康熙皇帝喜欢阅读,他热衷于研究历史和文学著作,通过读书来陶冶情操。
乾隆皇帝则喜欢书法和绘画,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还能调整身心状态。
此外,皇帝们还会参与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观看京剧、饮酒作乐等,这些活动可以带给他们快乐和满足感。
中药养生的文化背景与实践
中药养生的文化背景与实践一、中药养生的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理论和使用草药治疗疾病的概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中药养生作为中国人民保健身体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
中药养生不仅是一种传统医学理论,还与中国古代哲学和道家养生观念息息相关。
1. 中医理论中华民族以“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联系。
根据《黄帝内经》等古籍记载,认为人体是一个微缩的宇宙,受地球环境、天气变化和四季更替的影响。
因此,按照传统中医理论观点,在不同季节选择合适的中草药来调节身体功能,并达到养生目的。
2.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理论也是影响中药养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阴阳是对宇宙万物两种基本属性的描述,五行(金, 木,水,火,土)则用于描述宇宙万物互相制约、相互生克的关系。
在中医中,人体也是依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调理,因此,在中药养生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合适的草药可以平衡人体阴阳及五行,并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3. 道家养生观念道家哲学强调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之道。
在中药养生领域,参照道家思想意味着注重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用天然的植物通过最自然和温和的方式来调理身体。
这种文化背景贯穿了许多中国人的生活,并成为了其健康习惯。
二、中药养生实践1. 中药材选择在中医养生实践中,选择合适的中草药至关重要。
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需求,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用适合自己的中草药进行养生。
比如,常见的枸杞子可以滋肾壮阳,黄芪则有益气健脾等功能。
每种中草药都有其特殊性质和功效,正确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实现良好的养生效果至关重要。
2. 中药煎剂制作与服用中药材一般以煎剂的形式使用,这是一种传统的中药运用方法。
将中药材和适量水放入锅内煮沸,使其溶解成液体后,过滤出渣滓即可。
然后根据医师指导合理用量进行口服。
不同的中草药需要不同的制作和服用方法。
正确地制作和服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草药的功效,达到养生的目的。
3. 配伍禁忌在中药养生实践中,配伍禁忌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一、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二、发展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
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
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
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
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
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
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
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
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饣壹而饣曷。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因此“知者乐,仁者寿。
”(《颜渊》)。
《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一、饮食养生
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
的原则。
其中“五味调和”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指的是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在食物中的平衡搭配。
中医养生还注重食物的温凉性质,
根据季节和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二、运动养生
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太极拳强调柔中
有刚、动中求静的原则,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调和身心。
气功注重调
节呼吸、调整体位,通过吸纳自然能量来增强健康。
五禽戏模仿鸟兽的动作,通过舒展筋骨、活动关节来促进血液循环。
三、养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和民间医药两个方面。
中医强调平衡五脏六腑
的功能,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民间
医药则建立了丰富的草药库,通过植物和动物的药材来治疗各种疾病。
中
医养生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养,包括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的作息时间等。
四、心理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重心理养生,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
影响。
传统的冥想、寺庙参拜等活动被认为有助于宁心静气,舒缓压力和
消除负面情绪。
同时,中医也注重情志对身体的影响,认为情绪愉快对身
体有益,消极情绪则会引发疾病。
五、环境养生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医学、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从而达到长寿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传统中医药文化简介
传统中医药文化简介传统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融汇了中华文化的精髓,秉承着和谐、综合、平衡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对传统中医药文化进行简要介绍,从其起源、理论体系、药物应用以及对健康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起源与发展传统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约三千年前的商代。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医药知识主要以祐生、巫医等形式存在,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到了汉朝的黄帝时代,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医药文化的基础。
随着历代古医学家的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和医疗方法。
二、理论体系中医药文化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对立面构成;五行学说则强调了相生相克的关系;经络学说指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与自然界相对应的经络系统;气血理论是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人体内外的“气”和“血”。
这些理论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疾病看待方式。
三、药物应用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物应用。
中药则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药的制备和应用源于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总结,其中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多个分类。
中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能通过调理平衡机体,增强人体免疫力,维护身体健康。
此外,传统中医药文化还有著名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艾灸等等。
四、对健康的影响传统中医药文化注重的是全面的健康观念,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人们根据自身情况来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各个方面。
传统中医药文化强调预防为主,注重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保健养生的目的。
传统中医药文化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而闻名于世。
它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预防为主,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健康的维护。
养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演变
养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演变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养生的概念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养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探讨其演变的过程与原因。
一、养生的起源与发展养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如《黄帝内经》、《素问》等。
在这些典籍中,提到了诸多有关养生的理念和方法,例如“和于术数,安于力行”、“有食无事”等。
这些理念强调了身心调养的重要性,认为人体需要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内外环境的和谐,才能达到健康与长寿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的需求越来越高,养生的理念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唐宋时期,养生之风盛行于中华大地,人们开始注重通过饮食、运动、药膳等方式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养生之道成为社会中人们追求的目标。
二、养生的文化内涵养生不仅仅是一种保养身体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被视为修养身心、延年益寿的方法,关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中医学认为,养生需要根据四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进行,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起居作息、运动方式等,达到防病治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同时,养生也意味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与环境的关系,协调个体与宇宙间的关系。
三、养生的演变与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养生的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更新。
从传统的中草药疗法到现代的中西医结合,养生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变化。
这种演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推动。
首先,科技的进步为养生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疾病,增加了治疗效果和时间。
其次,社会的变革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面临着更多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因此也需要更加科学和系统的养生方法来保持健康。
最后,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也推动了养生方法的演变。
如今,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长寿,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健康的状态。
(完整)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学习提示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
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
知识要点●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一、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养生一词,即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
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
《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
”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
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
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
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 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
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
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医学领域里,中医传统的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祖国伟大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
二、养生的意义‚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中医药文化背景资料
中医药文化背景资料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医药文化有着深厚的哲学、宇宙观和价值观基础,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根植于古代的中华哲学思想体系,如道家、儒家、阴阳五行学说等。
这些思想为中医药理论提供了深刻的观念基础,如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
中医药文化的理论框架是基于整体观念和平衡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的宇宙,与宇宙的运行规律相一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中医药文化中还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如中草药的种植、采集、制备等技术,针灸、推拿等医疗手法,以及养生保健、食疗、气功、太极拳等方法。
这些传统知识是民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健康生活的认知和实践。
中医药文化在传统的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一部分。
中医药文化不仅涵盖了医疗领域,还涉及到中华人民的生活方式、养生文化、节日习俗等方面。
中医药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中医药文化中,强调平衡、和谐、中庸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崇尚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等。
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药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重要意义,也为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智慧。
中医药文化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重视预防、养生等,与现代医学不同的观念和方法为世界提供了多元化的医疗选择。
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中医药文化已经逐渐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和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注重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
总之,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强大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人民共同探索健康智慧的重要财富。
【精选资料】养生文化的背景总述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背景
(4)乡村养生旅游
(5)宗教养生旅游
(6)中医养生旅游
3、养生旅游的市场
目前对于养生旅游市场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泉养生旅游和老年人旅游的养生市场方面的研究,温泉旅游产品开发要顺应目前逐渐热起来的养生市场,要创新性地设计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同时,在老年人的旅游市场的研究中,随着老龄化渐渐形成,要加强老年人养生保健旅游市场的分析,养生保健方向将大有作为。在老年人的旅游市场内要侧重养生保健旅游项目设计。目前人们对生态养生产品有七大诉求,并对生态养生旅游市场进行分析,作出如下判断:从地域角度来看:以珠三角地域养生市场为主,海外华人及亚洲市场;从年龄角度来看:以银发市场为主,中年为辅;银发市场的休闲度假消费数量较大;从性别角度来看:以女性市场为主,养生保健消费较大,其生态养生商品的购买力较强;从商务市场看,养生保健消费量大,对生态养生餐饮消费要求较高较为注重生态养生场所的档次规格,消费额较高;中青年消费诉求多为修复保健类产品,以养生修复消费为主,对产品的多样性要求较高;生态养生度假市场以银发市场为主,高端市场以中年市场为主,生态养生休闲市场以银发市场为主,周末市场以单位团体消费为主,节假日以亲朋好友休闲消费为主。
养生旅游是指因为出于健康的目的,人们离开他们的居住地到大自然中进行疗养旅游。同时,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等因素诱发养生旅游的开展。在休闲养生旅游过程中不仅需要提供有品质养生旅游产品来改善人们的健康,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来支持。
养生文化
养生文化中医养生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1、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
《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和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精华。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
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
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
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
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
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
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
中华长寿文化简介
中华长寿文化简介中医养生是以中国古代的天、地、生、文、史、哲为深厚底蕴,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集各地各族人民养生智慧为一体,融会道、儒、释及历代养生家、医学家的养生体验和研究成果,形成的有关健康长寿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我国当前社会正大步迈向全面小康,在现阶段,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而健康长寿乃至全民健康,就是人民美好生活一大需求和指标。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梦想的民族。
从国家层面而言,自古以来,大一统思想牢牢占据民族的主流意识,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数千年而传承不绝,虽几经战乱,总能重归统一、重归繁荣。
因此,国家和平、统一、强盛的中国梦,始终是关系中华民族福祉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大计。
对个人而言,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更是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令中华儿女数千年来追寻不懈。
悠悠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奋斗史和中医养生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国古代人民追求健康长寿、以享“天年”。
先贤在追求健康长寿的过程中,虽经历了无数失败,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探索出一条通向长寿的通衢大道,即通过养生而却病延寿、尽享天年,达到“百岁而动作不衰”,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出了博大精深的养生体系。
迨至现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盛强和中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愈加炽烈,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
中国梦与健康梦,都是中华民族儿女向往个人美好生活和国家繁荣富强共同愿望的高度凝结,是传继几千年的民族梦想和人生追求。
追求健康长寿历经千年探索中华民族追求健康长寿的脚步,自有华夏以来,从未停止,历数千年而探索不息。
古时候,这种探索主要由帝王将相发起,由一些掌握所谓“神仙之术”的人具体执行,其目的在于“长生不老”。
这一虚幻的目标使其走入了歧途,以惨痛的代价证明了这条路行不通。
正如南宋爱国诗人、养生家陆游喟叹“俯仰人间今古,神仙何处”?所幸魏晋以后,理智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之与中医学的结合,人们对长生的追求逐渐合理化。
养生文化的背景总述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背景
背景总述:基于传统的养生方法与旅游健康养生二者来说是传统的大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小背景、也就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
从最初仰首望见日月星辰的祖先起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养生奥秘。
已有学者有大量文献印证,早自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庄、孔、孟等就曾投入养生研究。
养生家可以是医家,而医家远非养生家的全部。
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不仅讲健美方法,更讲究养生的境界,其间有着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的丰厚意蕴。
而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
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
而且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心中,还具有诸多关联性,所以在旅游开发中,旅游养生投资者和开发商可能需要考虑中国本土的养生文化对市场受众重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弃糟择优,扬长避短;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为旅游带来一定的带来的启示性作用,在次将分两部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背景和旅游业健康养生发展的背景。
一、中国传统养生背景和方法简述: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背景:(1)疾病的折磨,瘟疫的肆虐使历代人们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也开始寻求养生保健之路;(2)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生命,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3)专制统治下,皇家对养生和长生不老的渴求推动养生文化的形成发展;(4)百家文化思潮争相绽放,为道德养性等养生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5)中医盛行,在中国医药养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性成独特的养生体系;(6)西医落后,推动中医发展,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7)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摸索;(8)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养生与饮食结合。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现在人人讲究文化养生,现在就来看一下养生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特点。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远古时代是养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
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
《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
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
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
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
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
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
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
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
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
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根据文献考证,我国养生文化萌芽于商周时期,甚或更早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它随着人们对发病原理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不断渗透而不断充实、完善,所以,有关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特点1.形神兼养,孟在养神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
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架构。
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神、魂、意、志、思、虑、智等。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形与神的关系如同著名养生家秘康所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只有形、神健全,才是健康无病之人,才有可能长寿。
(黄帝内经)认为,只有“形与神俱”,“形体不蔽(坏),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历来养生家或从养神论述,或从养形发挥,但总的说来,是主张形神兼养,重在养神的。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显著特点。
2.掌握适度.孟在调节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即“物极必反”。
中国养生也以讲究“适度”为币要原则。
如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饮食五味的适度等,这些粼看似普通,但十分重要.而做到更是十分不易。
(1)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正常的精神情志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之常情,然而如这七情过度(突然地、剧烈地、或长期地作用)就能损伤五脏,造成疾病,甚至暴亡。
以弃为例.本来乐观的情绪能促进健康.但如过度,则不利于健康。
再比如一般思虑并不伤身,但过度思虑会产生“气结”。
所以历代养生学家均主张喜怒以伤神气,少思虑以养神气。
去忧悲以悦神气,防惊恐以摄(养)神气。
(黄帝内经)还认为,情志过度.致病多重,或者能成为外邪浸人人体的先导。
这一点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
(2)饮食五味的适度对于饮食卫生,历史上多有论述,但全面论述的仍推《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虽因饮食五味以生.但如果过、过偏,亦可因饮食五味以损。
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
养生文化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改变:受养生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 方式更加健康,如注重饮食、起居有序。
文学艺术的体现: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和艺术作 品中,养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主题,如诗歌、画 作等均有体现。
社会风尚的形成:养生文化的流行,使得追求健 康和长寿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养生文化在特定的 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发展,它不仅继承了前代的养 生思想,还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 世的养生文化奠定了基础。
养生文化需求
由于时局不稳,人们对长寿和健 康的渴望更加强烈,养生文化因 此得到迅速发展。
养生文化的历史传承
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
道家养生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扬光大,强调“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
医学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等对养生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士人阶层的推崇
士人阶层对养生之道极为推崇,不仅在自身实践中积极追求,还在 文学作品中多加赞誉。
CHAPTER 02
魏晋南北朝的养生理论与方 法
阴阳五行养生理论
阴阳调和
强调阴阳平衡,避免阴阳失衡导致疾 病,通过饮食、起居、情绪等方面调 节阴阳。
五行相生相克
倡导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 安排饮食、起居、运动,以调和身体 内外环境。
脏腑养生理论
脏腑调理
注重脏腑功能的平衡与协调,通过食物、药物、针灸等手段调理脏腑,保持身 体健康。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如黑芝麻、燕窝、鹿茸等,这些食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具有滋补养生、延年益寿的功效。
养生食谱介绍
如黑芝麻糊、燕窝粥、鹿茸炖鸡等,这些食谱综合了养生食材的药用价值和滋补功能,成为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养生佳品。这些食谱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当时士人和贵族的喜爱 。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
3、房中术中医养身学派
春秋时,人们已注意到性生活对人体的影 响。 房中术又名“玄素”之术,是当时道家的 修炼内容之一。他们认识到节制性生活,有 助于心身健康。《汉书· 艺文志》记载当时房 中有八家,共有书186卷。 唐代房中术达鼎盛期,一是唐代君主崇 尚道教;二是唐代前期较稳定,君主、王侯、 士大夫、富豪纵欲成风,疾病随之而起,客 观上需要正确的性医学知识。
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 代蕲(qi)州(今湖北蕲州)人。为古代我 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 名著《本草纲目》。 35岁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 访采四方,跋涉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 南北。经过27年, 61岁完成,全书分为52 卷,共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 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 氏所新增。
第一部中医药养生学经典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战国时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包括 《素问》、《灵枢》,共18卷,162篇。 主要成就:一、引进阴阳五行学说,建立医学整 体观念。二、引进精气神学说,强调精气神是构 成人体的三宝。三、对人体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 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四、 强调早期治疗的预防思想。五、提出天人相应的 养生原则和创立经络学说,为中医养生和气功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
1.顺四时 (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1)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2)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2 .节饮食 (1)多吃素 少食荤 (2)代谢缓慢 晚上少吃 (3)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
3. 调情志 (1)勤动脑体不动心 (2)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4. 慎医药
二、传统中医养生学派
1、炼丹服饵中医养生学派
秦始皇企求长生不死,出现了专讲神仙之道, 炼长生“仙丹” 的“方士”。 汉武帝发书,搜集长生不老药,招纳方士筑炉 炼丹。 东晋出现了道家兼医家葛洪,研习炼丹术,著 有《抱朴子》,劝人学炼丹术和服用“金丹” 。 唐代,服饵金石之风愈演愈烈。唐代统治者提 倡道教,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之药,服金石 以求长生不老之道的风气盛行一时。唐朝后逐渐 衰落。
国学养生之道中医与国学的结合
国学养生之道中医与国学的结合国学养生之道:中医与国学的结合一、引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智慧。
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学,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多个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国学结合的养生之道,探索如何借助国学的智慧来提升中医养生的效果。
二、中医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中医学根据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综合运用诊察、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辨别病因、病机,并开展针灸、草药等治疗方式。
三、国学的智慧与养生之道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了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例如,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古人的诗词歌赋中蕴含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有助于提升人的心理健康;古代礼仪制度的规范,能够塑造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进而影响身体健康等。
四、中医与国学的结合与实践中医与国学的结合可以推动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首先,中医可以借鉴国学的智慧来解读和应用中医经典。
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深入研究,结合国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进一步挖掘中医学中隐藏的宝藏。
其次,国学的体验和修身之道可以为中医养生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例如,通过诵读古代文学作品、参与传统礼仪活动等,可以培养人们的修身养性的能力,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再次,借助国学的智慧,可以为中医养生提供更多的养生建议。
例如,古代养生之道中,有许多关于饮食起居、运动调摄等方面的经验,这些都可以与中医养生相结合,形成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养生指导。
五、案例分析:中医与国学相结合的养生实践为了验证中医与国学结合的养生之道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实践研究。
选择了一部分中老年人作为实验对象,分为两组,一组单纯接受中医养生指导,另一组则在中医养生的基础上借鉴国学智慧。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结果显示,借助国学智慧的养生方案组的实验对象整体身心状况较好,体现了国学的积极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总述:基于传统的养生方法与旅游健康养生二者来说是传统的大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小背景、也就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
从最初仰首望见日月星辰的祖先起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养生奥秘。
已有学者有大量文献印证,早自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庄、孔、孟等就曾投入养生研究。
养生家可以是医家,而医家远非养生家的全部。
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不仅讲健美方法,更讲究养生的境界,其间有着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的丰厚意蕴。
而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
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
而且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心中,还具有诸多关联性,所以在旅游开发中,旅游养生投资者和开发商可能需要考虑中国本土的养生文化对市场受众重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弃糟择优,扬长避短;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为旅游带来一定的带来的启示性作用,在次将分两部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背景和旅游业健康养生发展的背景。
一、中国传统养生背景和方法简述: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背景:(1)疾病的折磨,瘟疫的肆虐使历代人们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也开始寻求养生保健之路;(2)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生命,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3)专制统治下,皇家对养生和长生不老的渴求推动养生文化的形成发展;(4)百家文化思潮争相绽放,为道德养性等养生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5)中医盛行,在中国医药养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性成独特的养生体系;(6)西医落后,推动中医发展,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7)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摸索;(8)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养生与饮食结合。
中国的传统养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
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还对旅游健康养生的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
2、中国养生的典型方法:自然养生:中国传统艺术中崇尚自然为极则的风格,虽然是庄子“以天合天”艺术观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但其理论源头则应该追溯到老子的“道法自然”这一哲理上。
也就是说,艺术上的崇尚自然与养生领域中的顺应自然有着相同的理论渊源,而理论渊源的相同,势必造成整体特征的相似。
道德养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去病延年的必要前提。
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董仲舒在分析孔子关于“仁者寿”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春秋繁露》)养性:儒家学说只是通过“养性”为中介,间接地把“养生”与“”治国统一在一起的话,那么道家学说则无须任何形式的中介物,便直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
首先,在道家学说中,养生被视为治国的基础。
其次,道家养生的方法,往往可以直接用作治国之道。
客观因素:因为“道”是自然、社会、人类的本原,所以无论是人或社会都要“依道而行”,都应该回归到“道”所显示出的那种虚无空廓、默默无言、清静恬和的最高境界,如此才能保持永恒。
五、因地制宜,性命双修中国养生文化能够正视养生的客观因素。
所谓客观因素,实际上包括人的先天遗传,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祖国养生学认为上述条件与人的健康长短有着直接的关系。
个人因素:由于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之中,所以影响人们健康长寿的因素除了先天遗传和自然环境之外,社会环境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早就注意到了社会生活对人的身心分行存在重大影响,该书的《素问·疏五过论》称:“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气功:气功调摄正是这样一种改变人体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气功的定义尽管五花八门,但总体上说,它不外乎是一种通过充分调动练功者的主观能动性,以综合性地进行意识、呼吸、按摩和肢体运动等训练方式来调整、加强人体功能的自我锻炼方法。
养性立德:从养生文化的特点来看,人的主观能动性则是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强调个体必须通过“养性立德”来主动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以便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制天命而用之:战国末期,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出现后,才首次融合了儒、道两家学说的长处,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崭新哲学理论。
养生心态: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思考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多,人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导致身体的很多的方面都不协调,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很好的养生的心态,只有有了一个好的养生的心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才可以在根本上解决所有的身体机能由于时间导致下降的问题。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养生法则: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阴阳五行:祖国传统医学的五行所谓‘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它所相对应的则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对于人体来说则是‘肝心脾肺肾’,我们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清、调、补,以维持人体、生态、自然的平衡。
养生方:有驱虫方、槟榔四消丸、木香槟榔丸等方法。
二、旅游养生的背景随着现代科技不断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日益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变得拥挤、出现了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废水废气的排放等严重的污染,城市的环境不断恶化,城市生态系统开始出现失衡,直接或间接地对城市居民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可自由支配逐渐增加,空闲时间也逐渐增多,养生保健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需求。
而既然有需求就应该有供应。
人们开始追求健康,对养生休闲、健康理疗产品的需求逐步加强,因此养生保健产业也应运而生,并且发展迅速,养生保健会所、养生理疗会馆、养生坊、养生中心,涌现在各大城市。
然而因城市本身环境使然,在城市中的养生保健产业也不可能完全让顾客体验到纯天然的养生产品。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到山清水秀、环境幽雅、空气清新、配套服务齐全的乡野旅游、度假、疗养,在观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放松身心、健体养生,在旅游中养生——养生旅游也正顺应了这种趋势。
旅游可以使我们饱览异域的奇异风光和名山大川,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体验历史、文化等人文景观,获得精神上的养生;领略异域的风土民俗,品尝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味佳肴;同时,置身在异域他乡的风景中,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让身心做一次短暂的“流浪”,可有效地消除紧张状态,调节神经功能,益智健脑,陶冶性情。
可以说,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修身养性必不可少的内容。
就目前养生旅游的发展来看,有些省份已经把“养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主题定位,有些景区或旅行社也开始提供某些以养生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但我国养生旅游的开发和经营主体对养生旅游的本质、开发模式、运行机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认知。
当前世界养生旅游的研究比较滞后,由于养生旅游的本质界定还存在学术争议,从而导致养生旅游产业界限模糊,产业链的供给要素还没有国际化的标准方式,因此养生旅游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1、养生旅游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养生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墨西哥,以健身活动与医疗护理项目为特征,满足旅游者追求放松、平衡的生活状态和逃避工业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目前许多国家都己经或者正准备发展养生旅游设施,这样的养生旅游不仅能唤醒人们对健康关注,还能转变人们治疗疾病、改善健康问题的观念。
养生旅游是指因为出于健康的目的,人们离开他们的居住地到大自然中进行疗养旅游。
同时,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等因素诱发养生旅游的开展。
在休闲养生旅游过程中不仅需要提供有品质养生旅游产品来改善人们的健康,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来支持。
我国的养生旅游始于2002年海南省三亚保健康复旅游和南宁中药养生旅游,随后在四川、山东、安徽、黑龙江等省市发展迅速,于2007成为时尚旅游热点。
国内的养生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养生旅游概念、生态养生旅游、养生旅游资源、养生旅游市场等方面。
2、养生旅游的主要种类(1).生态养生旅游生态养生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是在观光游乐中开展养生活动,需要特殊的养生项目。
必须进行养生活动与养生项目的开发,而且是以生态为手段的养生开发,如森林浴养生法、雾浴养生法、生态温汤浴法、生态阳光浴法、森林跑步浴法、民俗养生方法、食疗养生等等,重点指出要开发养生旅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在市场定位、游憩模式、产品设计、要素配套、空间布局等方面应重点考虑。
(2)温泉养生旅游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定位应遵循换位思考,要考虑潜在需求,应以需定产,温泉养生旅游的产品核心是经营健康美丽。
温泉康体功能是温泉旅游度假区赖以发展的基础。
现代康体观念不仅仅是指温泉疗养的物化享受,还包括精神心理层面的保健。
因此,温泉旅游在提供高档次的温泉沐浴方式、多样化的康体健身、运动休闲、观光娱乐项目外,还应具备现代化的疗养设备、诊所、治疗设施以及专业化的疗养医生,以使旅游者同时能得到身体和心理的保健效果。
(3)森林养生旅游森林生态保健旅游是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保健理论技术,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经营,开展以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它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们生态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而出现的一种深层次旅游消费方式。
其主要特点是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放松身心的同时得到身体和心理的科学调理,进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4)乡村养生旅游(5)宗教养生旅游(6)中医养生旅游3、养生旅游的市场目前对于养生旅游市场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泉养生旅游和老年人旅游的养生市场方面的研究,温泉旅游产品开发要顺应目前逐渐热起来的养生市场,要创新性地设计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同时,在老年人的旅游市场的研究中,随着老龄化渐渐形成,要加强老年人养生保健旅游市场的分析,养生保健方向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