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
佛教的教义以解脱生死、追求内心平静为核心,深受全球各地信徒的尊崇和追随。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传播、教义、分支和现代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的生平:释迦牟尼,即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出家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1.2 佛教的起源地:佛教起源于印度,传播至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并在西方国家也有一定的信徒群体。
1.3 佛教的初期传播:佛陀圆寂后,弟子们开始传承佛陀的教诲,形成为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如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二、佛教的传播2.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汉、魏、唐等朝代的传播,深受中国人民的欢迎。
2.2 佛教传入日本:佛教于6世纪传入日本,随后在奈良、安全等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
2.3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佛教也传入了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对当地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的教义3.1 四圣谛: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苦、集、灭、道,是佛陀所悟的解脱之道。
3.2 八正道:佛教修行的指导原则,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禅定。
3.3 缘起观: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四、佛教的分支4.1 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强调个人的解脱和修行,以出家修行为主。
4.2 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强调普度众生,宏扬慈悲和般若智慧,注重在家信徒的修行。
4.3 汉传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独特发展,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五、佛教的现代发展5.1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5.2 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匡助人们减压、追求内心平静。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诞生的一种宗教思想和哲学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6世纪,佛陀释迦牟尼在印度那烂陀寺树下悟道,成为佛教的创始人。
他以四谛和八正道为基础,教导人们摆脱苦难,追求解脱与智慧。
公元前3世纪,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得到了汉武帝的恩宠。
佛教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两大流派。
大乘佛教强调智慧与普度众生,倡导度化众生的觉悟与智慧,以草菅人命、大慈大悲为核心;小乘佛教注重个体自利与出世修行,强调解脱个人的痛苦。
公元5世纪,佛教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异端繁荣和大乘佛教的发展。
同时,道家、儒家和佛教三教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隋唐时期,佛教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得到了唐太宗的大力支持。
这个时期,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佛教艺术和文化也达到了巅峰。
但随后,由于佛教的财富积累和僧侣世俗化的现象,引发了民间的不满和反抗。
宋元明时期,佛教受到了儒家和道家的批判和打压。
然而,由于民间信仰的强大,佛教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明朝末年,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使得藏传佛教在西藏发展壮大。
20世纪,佛教遭受共产主义运动的打压,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佛教依然得以传承并继续发展。
总的来说,佛教经历了印度起源、传入中国、鼎盛时期和现代发展的不同阶段。
它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特色,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是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的,他后来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和佛陀。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北部的一个王室家庭中。
他在年轻的时候对人类的苦难和生老病死的现实感到困惑和痛苦。
于是他放弃了王位和奢华的生活,成为了一位苦行僧,开始寻求真理和解脱。
在他的苦行修行中,释迦牟尼达到了觉悟的境地,他认识到人类的苦难是由欲望和无明引起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除欲望和迷惑,人们才能够达到解脱和幸福。
这一颠覆性的教义被称为“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佛教的教义主要通过佛陀的口传和弟子们的记录传承下来。
佛陀的教导被整理成了一部部经典,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般涅槃经》和《法华经》。
这些经典包含了佛陀的教诲和故事,以及修行方法和道德准则。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从那时起,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中国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包括初期的翻译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唐朝的繁荣时期以及宋明清时期的复兴和变革。
在中国,佛教不仅成为了一种宗教信仰,还对社会、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寺庙和道观成为了人们寻求心灵安宁和智慧的场所,佛教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播不仅限于印度和中国,它还传入了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和斯里兰卡等。
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对佛教进行了吸收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佛教派别和教义体系。
总的来说,佛教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教诲的历史过程。
它提供了一种寻求内心平静和解脱的方法,对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是在宗教信仰上还是在文化交流上,佛教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尊重的重要主题。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迅速发展和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
本文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主要教义和发展历程。
一、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传说中,佛教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的印度王子。
他在25岁时离开了宫殿,开始寻求真理和解脱的道路。
经过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想,他于30岁时觉悟成佛,成为“佛陀”(Buddha),意为“觉者”或“觉悟者”。
二、佛教的主要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个基本真理(四圣谛)和八正道。
1. 四圣谛:a. 苦谛:生老病死、痛苦和不满足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
b. 集谛:欲望和执着是导致痛苦的根源。
c. 灭谛:通过摆脱欲望和执着,可以达到解脱和解脱。
d. 道谛:通过修行八正道,可以达到解脱的道路。
2. 八正道:a. 正见:正确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b. 正思:培养正向的思维和意识。
c. 正语:避免说谎、诽谤和恶语。
d. 正业:从事诚实和有益的工作。
e. 正命:遵守道德和伦理准则。
f. 正精进:努力修行和追求真理。
g. 正念:保持专注和正念。
h. 正定: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三、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在佛陀去世后迅速发展,并分为不同的教派和宗派。
1. 小乘佛教(Theravada Buddhism):也被称为“上座部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
小乘佛教强调个人的解脱和修行,追求成为阿罗汉(Arhat)。
2. 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大乘佛教广泛流行于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尼泊尔等地。
大乘佛教强调利他和普度众生,追求成为菩萨(Bodhisattva)以帮助他人实现解脱。
3. 金刚乘佛教(Vajrayana Buddhism):金刚乘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和蒙古地区。
它强调密续(Tantra)和修行上师的重要性,追求快速实现解脱和成佛。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佛教。
一、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王朝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民生问题严重,人民急需源自外部的安慰和精神支持。
正好这时期,印度佛教僧侣南传摩诃僧伽(罗什缚梵)来到中国传播佛教。
他将佛教带到了洛阳,同时开始翻译佛经。
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对佛经进行翻译,将佛教知识传入了中国。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原本的佛教文化。
二、几个重要的佛教历史时期中国佛教发展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为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宋朝和元朝时期等。
(一)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唐朝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呈现出“唐代兴盛”的特点。
在这期间,佛教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崇,并逐渐融入当地民间文化。
唐代时,人民将佛教和道教、儒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模式。
佛教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唐朝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宋朝和元朝时期唐朝后期,佛教文化逐渐式微,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文化重新复兴。
进入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加重视。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逐渐从华北转移至南方,出现了南宗和北宗的区别。
而进入元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三、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中国佛教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人的重新演绎和善加利用,产生了很多新的特色。
(一)译著数量众多、翻译质量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佛经以及其他一些佛教经典的翻译质量在世界上是非常出色的。
其翻译数量众多,翻译的质量也非常高,具有世界级水准。
中国官方早在唐代时就设立了翻译部门,负责翻译佛经及其他文化文献,积累了广泛而深厚的翻译经验。
(二)佛教艺术成就中国佛教艺术成就是其文化最值得一提的一部分,这其中涉及佛像雕塑、佛教壁画、佛经书法等多个领域。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5世纪时成为了一位觉者,后来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或“开悟者”。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苦难。
佛陀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对人间痛苦和无常的观察使他产生了对解脱的渴望。
在他的求道过程中,他经历了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想,最终在菩提树下实现了觉悟。
佛陀的教导强调解脱和智慧,他教导人们通过消除欲望和培养慈悲心来达到解脱。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早期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早期佛教是佛陀生前和他去世后的一段时期。
在这个阶段,佛教传播到印度各地,并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僧团。
早期佛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解脱,追求涅槃(解脱的境界)。
佛陀的教导被整理成《巴利三藏》等经典。
大乘佛教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它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提心。
大乘佛教相信佛陀的教导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智慧和慈悲,可以使众生成佛。
大乘佛教的经典包括《华严经》、《法华经》等。
密宗佛教是佛教的第三个主要阶段,出现在公元6世纪。
密宗佛教强调修行者可以通过密续(特殊的仪式和口传教授)获得快速的解脱和成佛的方法。
密宗佛教的经典包括《金刚经》、《大日经》等。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逐渐衰落,并在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
在中国,佛教经历了多次兴盛和衰落的周期。
佛教的传播带来了对文化、哲学和艺术的深远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也逐渐融入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除了中国,佛教还传播到东南亚、中亚、日本、韩国等地。
在这些地方,佛教与当地的文化和信仰相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佛教传统。
总结起来,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的教导强调解脱和智慧。
佛教经历了早期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与各地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佛教传统。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
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
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
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
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
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
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
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
的记耀,如现万 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 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
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
的“祖庭”( 佛教特指开创各大宗派的祖师
即初祖所居住、弘法布道的寺院)和“释源”
之称。
史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
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
法。
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
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 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
“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
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
兴盛,在武则
天时有洞窟千
余个。
安史之乱后,
敦煌先后由吐
蕃和归义军占 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历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
名。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
佛 教 的 在 发 中 展 国
发展轨迹: 一、传入时间:两汉 标志:洛阳白马寺 二、第一个高潮:南北朝时期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是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的。
以下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有一位王子,名叫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
他在出生时被预言将成为伟大的君主或伟大的精神导师。
然而,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强大的君主,因此为了不让他接触到世间的苦难,他被关在宫中,享受奢华的生活。
然而,当释迦牟尼年满29岁时,他偷偷离开了宫殿,开始了他的修行之旅。
他希望通过观察世间的苦难和人类的痛苦来寻找解脱之道。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游历了整个印度,并学习了各种宗教和哲学思想。
最终,他在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地,成为了佛陀(意为“觉醒者”)。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个基本真理(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的是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指的是苦难的原因,灭谛指的是如何消除苦难,而道谛指的是通过八正道实现解脱。
八正道包括正确的见解、意念、言论、行为、生计、努力、念和禅定。
佛教的核心教义还包括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
佛教认为,人们的生命不止一次,而是通过轮回转世的方式不断重生。
轮回的目的是通过修行实现解脱,摆脱轮回的苦难。
此外,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即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恶劣的行为则会带来恶果。
三、佛教的发展佛教最初在印度传播,但直到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才开始迅速发展。
佛陀的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教导,并在印度各地建立了寺庙和修道院。
佛教的发展受到了印度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印度的一些王朝统治下,佛教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保护,但在其他王朝统治下,佛教遭受了迫害和压制。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1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得到了许多皇帝和贵族的支持。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又称佛陀)的印度圣人创立,他在悟道后成为佛陀,意为“觉者”或“觉醒者”。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陀的生平和教诲。
佛教起源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
佛陀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名叫悉达多·高达玛(Siddhartha Gautama)。
他在年轻时过着奢华的生活,但对世俗的苦难和人间痛苦感到困惑。
于是,他离开了家庭和王国,去探寻真理和解脱的道路。
佛陀在离开家庭后,花了数年时间修行和苦行。
他尝试了各种修行方法,包括禁食和极度的苦行,但最终发现这些方法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
于是,他决定寻找一种新的道路。
在佛陀的修行过程中,他达到了悟道的境地。
他在印度的菩提树下静坐,经历了一系列的觉醒和领悟。
他认识到人类的苦难是由欲望和执着引起的,并找到了一种超越苦难的方法。
这个方法被称为“四圣谛”和“八正道”。
佛陀的教诲强调了人类的苦难和无常性。
他教导人们通过放下欲望和执着,通过正念和禅修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无我”和“因缘观”。
佛陀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和相互依存的,没有永恒的自我存在。
佛教的教义在佛陀的弟子们中得到传承和传播。
佛陀的弟子们成立了僧团,称为“僧伽”。
他们通过口传和文字记载将佛陀的教诲传播给更多的人。
佛教在印度迅速传播,并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受到了一些挑战和变革。
在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经历了分裂和演变。
不同的佛教教派形成,并在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传播。
其中最重要的佛教教派是上座部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是佛陀的原始教义的延续,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解脱。
它在斯里兰卡、泰国和缅甸等地得到广泛传播。
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提心,以利益他人为中心。
它在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地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与政治和文化有关。
在印度,佛教受到了婆罗门教的压制和竞争,逐渐衰落。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自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就逐渐地融入中国文化当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历程中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的入华以及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最开始是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
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获得了印度帝国的支持,并迅速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公元1世纪,佛教先后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传入时期、发展时期和盛行时期。
传入时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最早的佛教所啻阵江南,这是一个国难时期,社会十分动荡,佛教的温新思想与它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相得益彰。
发展时期是从东汉以后到唐代的佛教发展的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在中国的人口和地区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佛教也在经典理论和学术领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盛行时期为唐代,这一时期佛教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高峰,佛教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让世人在美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很多新的创意。
二、佛教的入华佛教的入华有几个版本,目前有较为广泛接受的版本是:“西域渡徙论”的说法,即佛教是由印度人菩提达摩(或〖菩提达磨〗迦旃蒂)于公元520那年带到中国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的阻力较大,因为佛教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不断与道教、儒教等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尽管存在很大的阻力,佛教最后还是在中国根深蒂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
在中国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和元代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特别是走向民间。
佛教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南山群经”。
这些经典的传承和弘扬让佛教逐渐地融入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5世纪摆布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出生。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印度传播到亚洲各地,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宗教压迫。
释迦牟尼佛(又称为佛陀)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对人类苦难的观察和思量使他离开了封建社会,开始寻觅解脱之道。
佛陀于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界,成为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它们解释了人类苦难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八正道实现解脱。
八正道包括正确的理解、意念、言论、行为、生计、精进、念和禅定。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和内观来实现觉悟和解脱。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
在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在印度逐渐发展壮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内部浮现了分歧和争议,导致了不同的佛教教派的形成。
其中最重要的佛教教派包括上座部派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派是佛教最早的教派之一,坚持传统的佛教教义和修行方式。
大乘佛教则强调普及化的觉悟和菩萨道的修行,认为每一个众生都有成佛的潜力。
大乘佛教在印度外传到中国、日本、韩国等地,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在亚洲各地的传播得到了各个国家和文化的接纳和传承。
在中国,佛教在东汉时期(公元1世纪)传入,随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为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日本,佛教在6世纪传入,对日本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韩国、越南、泰国等地,佛教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佛教的发展还涉及到佛教艺术和建造。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场所,它们展示了佛教教义和美学的精髓。
佛教艺术包括佛像、壁画、石刻和佛经装饰等,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游客。
总的来说,佛教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
它不仅影响了印度,还对亚洲各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迅速发展和传播。
本文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主要教义和发展历程。
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社会正处于种姓制度的统治下。
在这个时期,一个名叫悉达多·高达王子的年轻人开始对生命和人类苦难的本质产生疑问。
他决定抛却王子的身份,成为一个苦行僧,寻求真理的启示。
经过长期的苦行和冥想,他最终在菩提树下获得了“觉悟”的境界,成为了佛陀,即“觉者”。
主要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的是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是指苦难的根源,灭谛是指消除苦难的方法,道谛是指通过八正道实现灭谛的路径。
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指导原则,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通过遵循八正道,人们可以摆脱痛苦和无明的循环,实现解脱和觉悟。
发展历程佛教在佛陀圆寂后迅速传播到整个印度次大陆,并在邻近地区如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和泰国等地建立了强大的信仰基础。
佛教的传播主要依靠僧侣的传教活动和各种文化交流。
在印度,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达到了巅峰,但在公元后的几个世纪里逐渐衰落。
这部份原因是佛教与印度教的竞争,以及外来入侵者的影响。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导致其在印度次大陆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然而,在东亚地区,佛教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成为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与道教和儒家思想相融合。
在中国,佛教发展出了不同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和天台宗等。
佛教还传播到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并在这些地区形成为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在日本,佛教与本土信仰相结合,形成为了独特的日本佛教。
在韩国和越南,佛教也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为了各自的佛教传统。
总结佛教起源于印度,通过僧侣的传教活动和文化交流迅速传播到整个亚洲。
它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旨在匡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无明的循环,实现解脱和觉悟。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也被尊称为佛陀。
佛教以解脱苦难、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为核心教义,强调个体的修行和觉悟。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和宗教腐败现象,人们普遍感到苦难和痛苦。
在这个背景下,释迦牟尼佛浮现了。
他是一位印度王子,名叫悉达多·高达摩(Siddhartha Gautama)。
在年轻时,他离开王宫,进入丛林中苦行,寻求对人生苦难的真正解答。
经过长期的修行和冥想,悉达多·高达摩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为佛陀,意为“觉者”或者“觉醒者”。
他认为人类的苦难源于欲望和无明,惟独通过修行和觉悟,才干解脱苦难,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佛陀传授了一系列的教导,被整理成为佛教经典,称为《三藏》。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
在佛陀逝世后,他的弟子们组织起来传承和宏扬佛教教义。
最初的佛教传播范围局限于印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开始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和文化产生了不同的佛教教派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上座部派(Theravada)和大乘佛教(Mahayana)。
上座部派强调个体的修行和解脱,而大乘佛教则强调普度众生和利益他人。
佛教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教义和实践方式。
在中国,佛教与道教、儒家等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在日本,佛教与本土信仰结合,形成为了日本佛教的特色。
佛教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强调慈悲、善行和智慧,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佛教在教育、艺术、文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许多佛教寺庙和佛塔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
总结起来,佛教起源于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它强调个体的修行和觉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佛教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发展出了多个教派和学派,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它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他后来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和被尊奉为佛陀(佛教中的“觉者”)。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地区)。
他在年轻时经历了富贵、贫困和苦难,对人类的痛苦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量。
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他离开了王宫,抛却了世俗的生活,成为一位苦行僧。
在苦行的过程中,释迦牟尼通过冥想和内观,最终在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界,成为了佛陀。
他的觉悟认为,人类的痛苦和苦难是由欲望和执着所引起的。
他提出了“四圣谛”和“八正道”的教义,以匡助人们摆脱痛苦,达到解脱和幸福的境界。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初期佛教是佛陀生前和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传播,没有正式的经典。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开始分裂成不同的派别,形成为了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是佛陀的原始教义的主要传承,它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实践。
上座部佛教的经典被称为《巴利三藏》,包括了佛陀的教导和他的弟子们的评论和解释。
上座部佛教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大乘佛教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普及化和普渡众生。
大乘佛教的经典被称为《般若经典》,强调智慧和菩萨道的修行。
大乘佛教在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宗派和教义体系。
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影响,形成为了不同的佛教传统和风格。
例如,中国佛教融合了道教和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日本佛教则与本土的神道教和禅宗哲学相结合,形成为了日本独特的佛教传统。
总结起来,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它的发展经历了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主要时期。
佛教的教义强调解脱和幸福,通过内观和修行来摆脱痛苦和欲望。
佛教的传入及变化发展

佛教的传入及发展变化佛教早在汉代(一说东汉明帝时期,另一说西汉安帝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内地,其路线一条是陆路,由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再由西向东深入内地传播。
另一条通过南海路,渐传入我国内地。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其信仰渐渐在民间流传。
当时在洛阳和长安两京就建寺180所,说明佛教在政治中心城市立足,并具有一定的势力。
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后秦都长安为京城,统治者笃信佛教,长安成为我国北方佛教中心。
迎清佛教大师道安、鸠摩罗什到长安译经,其它地区也一样,东晋首都建康,佛教也很兴盛。
西行求法也很多,使佛教趋向繁荣。
南北朝虽然是分裂局面,但佛教却进一步流传发展。
统治者重视提倡佛教,以研究某部佛典为中心的各种学派出现,各立门户,独尊一经一论,彼此争鸣,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但是佛教的发展,寺院经济的暴发影响封建国家的经济,另外与儒道二教的矛盾尖锐,出现北魏道武帝的灭佛与北周时期周武帝灭佛运动。
其后佛教又得到恢复。
隋朝统一之后,隋文帝大力恢复和扶持佛教,鼓励度僧。
隋炀帝也是笃好佛教,自称是菩萨戒弟子。
唐代十分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
唐太宗重视佛教的译经事业,支持玄奘西去取经和译经。
还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佛寺,悼念阵亡的战士,以安抚人心。
武则天利用佛教将篡夺政权神化为符合弥勒授记,支持创立华严宗。
唐玄宗支持密教形成密宗。
在唐代由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中由学派进而演化若干宗派,也就是说隋唐时期是宗派佛教的创造和繁荣时期。
由于佛教的发展,寺院经济冲击国家利益,唐武宗为了打击佛教,掀起了历史上有名“会昌灭佛”,使得佛教由鼎盛阶段基本终结。
唐代以后佛教大势已去,由高峰向下跌落,同时由于各个朝代的佛教政策不同,固此佛教在各个地区的兴衰情况不同,各宗派的变化也不平衡,不同宗派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明清由于统治者限制佛教的发展,使之更趋向衰落,另外在社会中出现在家居士对佛教的研究风气,这对佛教文化的复兴起了一定的作用。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其发展佛教是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
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参与政治、军事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不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地区和国家发生冲突和争端及战争的宗教。
佛教是唯一主张平等慈悲和最早提出因果报应的宗教。
佛教是唯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佛教教化人们向善,教化人们如何摆脱内心的苦恼,达到“开悟”状态,因此在我看来佛教也是一门教人如何获得人生幸福的“大学问”。
佛教起源的背景与婆罗门教:说到佛教的起源,不得不提印度这个国家,据资料显示,公元前1500,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
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
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①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②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
)、③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
)、④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
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不可触者”(untouchable)。
当时印度社会上的“正统”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
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
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
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部和上座部两大系统的重要分歧
• 佛陀观。 • 世界观。 • 轮回的载体。 • 解脱的途径。
佛陀观:是人还是神
• 大众部系统认为释迦牟尼生来非凡,威力
无边,无生灭变化,他讲的每字每句都是 佛法。在大众系中,佛陀之处胎、降生、 成道等都与常人不同,完全被神化了; • 上座部则认为,作为教主的释迦是大智大 勇、大慈大悲的圣贤,但仍然是一个实实 在在的历史人物,其他生前也有常人的烦 恼,他讲的话并不一定都是佛法。
•
第三节
大乘佛教
•1、大乘佛教的产生 •2、大乘和小乘教义的区别 •3、大乘佛教的主要代表人物
和经典
1、大乘佛教的产生
• 1-4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历史环境
– 北印度的分裂:巽伽王朝、甘婆王朝、案达罗 王朝 – 贵霜帝国的兴起 – 笈多王朝的短暂统一(4世纪初)
• 社会阶层的变化-闍提制取代种姓制 • 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积极入世而非消极出
有不同意见的两派发生了争论,佛门弟子 遂组织了这次结集。这次结集共集合了700 人,在毗舍离城由耶舍长老主持,称为七 百结集或称毗舍离结集。此次结集对经律 作了重新修订。其后,佛教僧团发生了分 裂。反对派形成大众部,与长老派(上座 部)形成对恃局面。从此进入部派佛教时 期。
第三次结集:
• 公元前3世纪,即佛陀死后235年。当时,
•
[1] 所谓的修行果位的争论,即,对于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的争论。佛祖之后的比丘们 认为,凡人达不到佛祖所修行的层次,即进入‚无余涅槃‛,而只能达到‚阿罗汉‛ 一级,也称‚无极果‛,即修行者能达到尽断三界见、修二惑。其意义是,杀贼-灭 一切烦恼;应供-受天人供养;不生-不再进入生死轮回。大天一派比丘则提出了不 同的看法,认为,阿罗汉仍有无知、无明,还未断绝烦恼,他们还有本能的生理欲望 (五事)。这次论争的结果是教派的分裂,反对大天的一派形成上座部,大天一派形 成大众部。
阿育王在位,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亲 自出面干预佛教僧团的内部争论,在华氏 城召集了1000比丘参加诵经大会。以国师 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issa)主持, 整理了经律论三藏。从此古代佛经定型。 这次结集还编了一部记载其过程和主要内 容的书,曰《论事》。其后,派出一批比 丘到恒河流域以外地区及古印度境内弘布 佛教。
因:
•
•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 公元前4-3世纪,佛教在孔雀王朝
(特别是阿育王统治)时期有了较大 的发展。
• 公元1-3世纪,贵霜王朝入主中亚,
以佛教作为国家的统一精神支柱。
佛经的结集 (合诵、诵经,编纂sangiti )
• 第一次结集:五百结集。 • 第二次结集:七百结集。 • 第三次结集:1000比丘。 • 第四次结集:500比丘结集。 • 南传上座部结集: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佛教在印度的兴衰
原始佛教时期 部派佛教时期 大小乘佛教的分裂 密教时期 佛教在印度兴衰的原因
第一节 原始佛教时期
• 释迦牟尼圆寂后100-200年,佛教发展迅速的原
• 1、早期佛教的教义能够符合不同阶层人民的需求和愿望。
– 刹帝利种姓原意借用佛教与婆罗门贵族分庭抗礼; – 普通民众借着佛教所指出的摆脱人生之苦的途径,找 到了精神寄托; – 首陀罗种姓在佛教僧团中得到了一视同仁的待遇。 2、礼仪简化朴实。传道语言民族化。 – 佛教不行糜费的献祭仪式,没有种种繁缛的礼节。 – 佛祖及其弟子们用口语说法布道(婆罗站教用吠陀雅 语),使一般民众容易接受。 3、佛教僧团体制完备,戒律严谨,受到信众欢迎和信任。
•
“十事”的争论
• 以东方跋耆族为代表的比丘对
传统的佛教戒律提出了新的见 解,被简称为“十事”:
– 角盐净(可用角器盛盐); – 二指净(中午太阳偏西二指时 仍可进食); – 他聚落净(午饭后走到其他聚 落仍可随当地时间就餐); – 住处净(比丘可以在自己的隹 处举行布萨等佛事,不必拘泥 于地点); – 赞同净(僧团中部分人可以先 行做一些重大决定,然后再征 求意见);
佛教内部组织的松散
• 组织的松散:佛教强调清贫、离欲、四方度化各界人士,
教僧团组织比较松散。只要奉佛陀为当然权威外,发誓皈 依佛法僧三宝就可成为教徒,出家和在家弟子并没有严格 的组织体系,也没有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建立实体性 的权力机构。各地的僧侣们之间没有相互的隶属关系,只 要僧团达到10人以上,就有权接受新的成员,独立活动。 印度历史上政治的分散性:印度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前,从 来没有完全统一过,在佛陀创教之前和之后相当长的时期 内,印度社会是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中,既使后来出现过 几个较大的帝国,也基本限于印度北部。显然,佛教在印 度的命运是同这个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
部派佛教时期 (前4世纪-前1世纪)
• 1、佛教分裂的社会原因
– 历史原因 – 社会原因 – 宗教原因 – 佛教内部组织的松散 – 十事 – 大天
• 2、教义上的争论和分歧
历史原因
• 历史原因:王朝兴衰和佛教本身的变化
• •
• 波斯的大流士(前521-前466年)侵入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对印度河
关于大天和修行果位
• 北传大众部的记载与南传佛教记载不同。他们强调部派的分裂是由于
有个叫大天的比丘出家前犯下了杀父母、杀僧的大罪,出家后提出新 的教义见解,认为原始佛教以修行至‚阿罗汉‛的层次是不对的。 • 阿罗汉并没有达到灰身灭智,不是最高果位[1]。因阿罗汉仍保有人间 情欲苦恼,并有本能——生理上的五事:
由缅甸联邦政府为纪念释迦牟尼逝世2500 年而发起。结集地点在仰光北郊五里处一 座山冈上,参加者有缅甸、柬埔寨、斯里 兰卡、印度、尼泊尔泰国等各南传上座部 的比丘2500人。这次结集以第五次结集所 校勘的经文为依据,并参考了其他国家的 各种巴利文版本,对巴利文三藏进行了严 密的核校,完成了目前最完善的巴利文大 藏经。
世
大乘佛教的主张
• “众生皆有佛性‛。 • ‚菩萨行‛教义,积极宣传大慈大悲、仁
爱利他的。
– 中国佛典的著名的四大菩萨(文殊—大智;普 贤—大行;观音—大悲;地藏—大愿),就突 出了这种普度世间众生的宗旨
社会原因
• 社会原因:由于印度各地区历史发展的不
平衡,各地区经济、政治上差异极大,民 族风习、宗教、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加之固有的等级制度和变化着的阶级关系, 加深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宗教原因
• 宗教原因:
– 佛陀思想的传承方式是口口相传,直到第四次结集 (大月氏贵霜王朝)时期,佛经才有了文字本。因此, 对于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各家、各派不可避免要做出 不同的解释。 – 传说中的佛陀与其堂弟提婆达多的矛盾,使这种分歧 带上了某种传奇色彩。 – 佛教教义带有厌生、遁世的因素,对社会生活往往有 消极作用,难免受到统治者非难。佛教对人生的基本 判断,也逻辑地要求对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和宗教问题 不断做出新的解释,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要。
轮回的载体 有“我”或无“我”
• 轮回是否有物质的载体‚我‛。婆罗门教中,我有两种含
意,一是小我,指人的诸器官或生命活动的主体;大我是 世界一切现象,原始佛教主张‚无我‛,但又与业报轮回 说相矛盾,即无法确定转世轮回的载体。于是,部派佛教 提出了‚我‛的替代者,如上座部系统的犊子部提出, ‚补特伽罗‛即是我,它是实在的东西(谛义),是可以 实证的(胜义);如果不承认‚我‛的存在,人们的认识 活动、记忆作用和善恶行为所引起的结果,乃至轮回解脱 都需要有一个主体。此外,经量部主张有‚一味蕴‛,说 一切有部主张‚世俗补特伽罗(或‘假我’)‛,化地部 的‚穷生死蕴‛,大众部的‚根本识‛等,都可以看作是 ‚灵魂‛的变体。
解脱的途径:“心净”还是“不净”
• 原始佛教是反对‚心性本净‛说的,《杂阿含经》卷三提
•
到佛陀将主张‚无因无缘,众生清净‛的观点斥为‚邪 见‛。 大众部系统虽也强调:‚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 说为不净‛,但这里不是指心性本来就净,而是认为众生 有内在的解脱的根据,只是由于后天的情欲才使它受到污 染。因此,实际上强调原来的心被污染而成为‚染心‛, 须经过修行,去掉烦恼,显示净心。而且,一旦达到‚净‛ 界,就不可能倒退。 而上座部系统则强调‚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解脱‛。
世界观:“法有”或“法空”
法即‚达磨‛(Dharma),指佛法。通常它有两种含意,一是指 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存在的和不存在的,过去的、现在 的和未来的。二是特指某事物和现象,如色法、心法。强调法有还是 法空,是宇宙观的问题。 – 上座部通常认为‚法有‛,承认精神,物质现象是实在的,特别 是最有势力的说一切有部,认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肯 定五蕴及由它们组成的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东西,把它们分成 有为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心法)和无为法两大体系。 所谓‚有为法‛是有生灭变化的;而‚无为法‛则是永恒不变的 (如‚涅槃‛的境界)。 – 大众派则讲‚法空‛。只承认现在实有,认为过去和未来都是没 有实体的,一切皆虚假不实,都不过是些由人们方便施设的‚假 名‛,只有出世间的‚道及道果‛是真实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为 大乘思想的主要来源。
第五次结集:
• 发生于1858年的缅甸,由缅甸贡榜王朝明
顿王主持,有2000多名上座僧人在首都曼 德勒举行。这次结集以律藏为中心,对巴 利文经典原文进行校勘考订,历时5个月完 成,将佛经全文铭刻于729块方形石板上, 竖立在曼德勒的一座寺院里。全部碑文现 存曼德勒城。
第六次结集
• 六次结集仍然是在缅甸,于1954-1956年,
– 第五次结集 – 第六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五百结集
• 佛陀灭后不久,由释迦弟子摩诃迦叶
主持,由‚多闻第一‛阿难主诵。在 王舍城外七叶窟(七叶岩)上。此次 结集由参与者诵出了‚经‛‚律‛二 藏,即佛经和戒律。相传有500比丘参 加,史称五百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