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下册
![九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7b8181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0.png)
第1课俄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时间:1917年3月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
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3.领导人:列宁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1.时间:1922年底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领导人:斯大林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d2bded3c8d376eeaeaa3149.png)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意义: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出的重要探索。
2、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僵化,严重弊端)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对欧亚非的安排巴黎和会:1919年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会议英、法、美主宰,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
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
相关链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开始。
2、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的安排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日美两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内容: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列强经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是资本主义世界短期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但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
四、经济大危机1、经济危机(1929—1933)从美国纽约开始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劳动人民深受其害。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2.罗斯福新政(美国)①、1933年,为对付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c71b9c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0.png)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独立运动。
3、“解放者”:玻利瓦尔、圣马丁。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印度人民反抗的国家:英国。
2、起义的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改革时间:18世纪初;2、向西方学习;改革的内容:①强化中央集权;②建立新式常备军;③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农奴;⑤发展教育;⑥倡导西方生活方式。
改革的影响: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位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简化版:改革让俄国成为强国,让俄国开始近代化,但也强化了农奴制。
)二、废除农奴制1、时间:1861年2、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3、改革的内容:①农奴可以获得人身自由;②农奴解放以后可以获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4、改革的影响: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改革也保留了残余。
第3课,美国内战1、美国内战的背景:①美国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②在是否废除奴隶制的问题上,南北双方针锋相对。
2、内战爆发的导火索:林肯当选总统(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3、内战爆发的时间:1861年(与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奴隶制同年);4、1862年,《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扭转了战场被动局面。
5、如何评价美国内战:①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②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1d9944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7.png)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一、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空前强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中国革命胜利,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冷战局面的形成: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
1949年,美、英等国成立“北约”组织。
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华约”组织。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世界和平运动:反对美苏争霸,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对核战争提出强烈抗议,主张裁军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未根本解决斯大林模式的问题。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领域,重工业取得重大成就,轻工业和农业进展缓慢。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涉及经济、政治领域,经济上重点放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政治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未能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导致改革失败。
三、亚洲经济的发展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起步晚、起点低,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等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加工工业。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沿海地区积极承接国外和本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吸引外资和技术,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
印度利用本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发展软件产业和服务业。
四、西欧、北美、日本的发展与演变西欧: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各国经济开始走向联合的趋势。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盟成立。
北美: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出现滞胀。
此后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日本:战后初期日本经济严重倒退。
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4968280eff9aef8951e0622.png)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美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
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3、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4、转折: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年9月)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c4966d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4.png)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1. 夏商周的兴衰•介绍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兴盛和衰落。
•分析三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文化特点。
2. 诸子百家与战国时期•讲解战国时期各个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如儒、道、墨、法等。
•分析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变迁以及思想的发展。
3. 秦汉帝国的建立与繁荣•描述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介绍汉朝的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对外交往。
二、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思想1. 诗经与楚辞•分析《诗经》和《楚辞》的特点、意义及影响。
•解读其中的典故和隐喻,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2. 孟子与荀子•研究孟子以人性本善为核心思想的主张。
•讨论荀子以人性本恶为核心思想的主张。
3. 道教与佛教的兴起与传播•介绍道教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教义。
•研究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接受与融合。
三、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机构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讲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土地制度以及世袭制度。
•探讨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力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2. 科举制度与儒学的传播•描述科举制度的起源、演变和作用。
•介绍儒学的流行、内容和对社会的影响。
3. 社会结构与女性地位的变迁•分析古代社会的三纲五常思想和男尊女卑观念。
•研究女性地位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四、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1. 农耕与农业发展•讲解农耕文化的兴起及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分析农业技术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2. 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介绍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探讨商业经济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3. 玉器制作与丝织技术•描述玉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和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解析丝织技术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与文化交流1. 中原与南方的对接•介绍中原与南方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探讨南方对中原政权的影响。
2.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描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作用。
•探究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换。
3.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宋朝时期的海上贸易和对外文化交流。
九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d2fa86bf46527d3240ce0e7.png)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②二月革命(1917.3)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掌握主要权力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
(阿芙乐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联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1937年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使苏联由传统上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苏联的国防力量由此加强。
与此同时,加快实现农业集体化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即巴黎和会。
会议主要由英、法、美三国主宰。
12,主要内容:(1)领土:(2)军事:(3)政治:(4)赔款:(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以英、法、美等国瓜分(这一条最能体现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3、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
41919-1920年,协约国分别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合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1(内容①英法日美《四国条约》,②英法日美意《五国条约》。
③《九国公约》:1922年,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及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
实质:是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目的)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943de4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b.png)
一、单元一: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军进行了长达14年的斗争,最终失败。
3.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 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试图改革清政府,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失败。
5.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6. 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7. 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激起了五四运动,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单元二:世界近现代史1.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经过八年战争,美国赢得独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3. 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标志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 拿破仑战争: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扩大了法国的疆域。
5. 美国内战:11年,美国爆发内战,经过四年战争,北方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6. 俄国农奴制改革:1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农奴解放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度,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7. 日本明治维新:18年,日本明治天皇实行维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8.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历时四年,1918年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九年级下册历史全集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历史全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895fc7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a.png)
九年级下册历史全集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2. 亚欧非大陆的其他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等;3. 交流与互鉴: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二、中古世纪的变与不变1. 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天主教会、十字军东征;2. 东方文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扩张、伊斯兰文明的发展;3. 远东文明:大风堂文化、忍者文化、朝鲜半岛文明等;三、近代世纪的变与不变1. 大航海时代:哥伦布、麦哲伦等的航海探险;2. 外来侵略与东方国家的反抗:中国鸦片战争、印度的反殖民斗争;3. 近代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突破。
四、近现代世纪的变与不变1.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发起、战争对世界的影响;2.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侵略、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3. 冷战与国际格局:苏联与美国的对峙、东西方阵营的形成;4. 各国独立运动: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民族解放战争的兴起;5. 当代世界的挑战与合作:全球化、环境问题等。
五、中国近代史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的危机;2. 辛亥革命及后续: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斗争;3.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北伐成功、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4. 中国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八年抗战的胜利;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改革的进行;6.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
六、世界史与中国古代史1. 古代东西方交流:丝绸之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对话;2. 西方现代文明对中国的影响: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3. 中世纪欧洲与中国:罗马帝国、封建社会等;4.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5. 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儒家文化、宗教信仰等;6.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东亚文明、互鉴与交流。
七、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史1. 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背景:列强侵略、亚洲的变革;2.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抗日战争、国家独立运动;3. 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经济制度改革、科技进步。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995c0f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9.png)
第1课殖民九下学案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第1课拉美独立运动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地理概念: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原因: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残酷殖民统治②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影响3.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4.领导者: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他们被称为南美洲的解放者;5.性质:民族解放战争。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原因:英国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2、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
3、主力:印度土兵杰出代表:章西女王4、意义:①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拉美独立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有什么相同点:①根本原因相同:殖民者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②性质相同: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③都有英雄人物出现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改革目的:根本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直接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改革方式:向西方学习4、改革的影响:积极: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地位)。
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
2.改革家:亚历山大二世3、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大量资本)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影响:积极: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地位)。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e1cd07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7.png)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918年,颁布《土地法令》;放弃余粮征集制,改为固定粮食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农业集体化。
(2)政治体制: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盛行。
3. 赫鲁晓夫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但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4.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失败,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 巴黎和会: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该条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和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2. 华盛顿会议: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华盛顿体系。
3. 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确立了战后欧亚国际关系的新秩序,稳定了世界局势。
但这一体系无法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役1. 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
2. 主要战役:波兰战役、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和柏林战役等。
3. 结果: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随后,美军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促使其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四、冷战与非对称世界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1. 冷战: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冷战期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手段遏制苏联。
苏联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美国的挑战。
2. 非对称世界格局的形成:随着冷战的发展,世界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主导的两极格局。
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e138ac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1.png)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一、外国进入中国:1、西方列强对清朝的“准备”:(1)清朝失去大臣良心,大臣阁僚拜金、玩弄权术;(2)社会矛盾积累,封建社会腐朽,清朝力量衰败;(3)西方列强搞伪“贸易”,清朝臣子“受假”蒙骗,未察觉西方列强的攻势;(4)西方列强搞洋人当地“外交”,清朝臣子缺乏国际关系法治的认识,不得不采取“有利让步”的做法。
2、西方列强入侵中国:(1)“鸦片战争”开启第一次欧洲对华侵略战争;(2)鸦片战争结束后,“大清朝”缩小,新开发的“领土”被英法分割;(3)单行约、伪满洲国等多种手段,列强征服中国,剥夺中国领土;(4)西方列强强行给予中国经济损失、社会痛苦等。
三、民族复兴思想:1、以洋务运动为核心的现代化思想:(1)维新者提出“抗外”的思想,把外国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引入国内;(2)革新派提出“新政”的思想,力求民族社会制度的“向前变革”;(3)学者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反思中国文化历史;(4)知识分子思考古代政治体系的不足之处,以及新时期新政体系的构建方法。
2、以革命为核心的民族复兴思想:(1)资产阶级思想兴起,注重发挥资本家的作用;(2)民族主义思想发展,表达了反抗欧洲列强的要求;(3)民权运动兴起,呼吁政治自由;(4)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提出“解放贫民、使穷人致富”的理念。
三、抗日战争:1、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1)日本帝国主义扩张,以侵占中国领土为统治集团的根基;(2)日军以暴力手段,占领东北、华北等地区;(3)日本帝国主义宣传拥护“日本统治万岁”,对中国欺骗抗争;(4)日本帝国主义搞修改“伪满洲国”等手段,大量剥夺中国的国土主权。
2、中华民族抗日联军如何形成:(1)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民族联盟、国民政府等参与;(2)革新派、历史派知识分子的建设思想,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气概;(3)中国人民积极团结抗日战斗,展示了民族的觉醒与团结;(4)正义、国家、英雄和人民,统一战线,抗击外敌、内奸,奋勇抗战英勇抗敌。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0825d7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3.png)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一、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1. 拉美独立运动。
- 背景。
-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残酷压迫拉美人民。
- 拉美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要求摆脱殖民统治。
- 启蒙思想的传播,激发了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 主要领导人及事迹。
- 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
- 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他和玻利瓦尔在瓜亚基尔会晤后,圣马丁退出政治舞台,将军队指挥权交给玻利瓦尔。
2. 印度民族大起义。
- 背景。
-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例如,英国在印度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印度传统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 英国兼并印度王公的土地,取消他们的年金,引起印度封建王公的不满。
- 英国对印度士兵的歧视,如士兵的宗教信仰受到干涉,待遇低下等。
- 经过。
- 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发动起义,起义浪潮席卷印度北部和中部。
- 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她英勇抗击英国殖民军队,最后壮烈牺牲。
- 意义。
-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俄国的改革。
1. 彼得一世改革。
- 背景。
- 俄国在17世纪仍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盛行农奴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发展缓慢。
- 俄国在对外战争中屡遭败绩,迫切需要改变落后面貌。
- 内容。
- 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 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 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 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 意义。
- 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11b69de910ef12d2af9e7bf.png)
九年级下册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结果:①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②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俄国十月革命1.时间:1917年11月(列宁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2.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②临时政府继续实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继续进行世界大战)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3.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4.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5.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6.1920年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采取:①加强红军的建设,②实行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一.列宁的探索1.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24年列宁逝世)2.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后来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
二.斯大林的探索1.措施:①1928~1937年,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9903e9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8.png)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了集权制度,由皇帝统治全国。
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割成几十个郡,再分成县。
设立三公九卿,管理政府事务。
汉朝时期延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丞相和御史台的权力。
2.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隋朝建立了多级官制,实行郡县制,设立州、县。
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以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3. 三辅制度三辅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即河南府、开封府、洛阳府。
实行了“均田制”,对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二章中国古代社会制度1. 封建社会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封建社会。
各诸侯国在自己的领土内实行封建制度,大夫、士、庶民之间建立了清晰的阶级关系。
2.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社会制度,主要是指宴会礼仪和音乐舞蹈。
宴会礼仪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礼制,它的内容包括了但不限于宴席,器皿,宴会规则等。
音乐舞蹈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它的内容包括了但不限于音乐,歌咏,舞蹈等。
3. 五经五经是古代中国的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经分别是《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
五经被认为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三章中国古代文化传承1. 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是古代中华民族在生产力和技术上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了农业、水利、工艺、医药、军事等方面。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它以“仁”为核心,主张礼乐、忠恕、孝友为道德标准。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3.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诗、词、曲、赋、文等多种文学体裁。
九年级下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5a5c004b7360b4c2e3f646e.png)
③对农业调整,政府补贴④兴建公共工程;4、作用/成效/意义:5、借鉴:①加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②兴建公共工程扩大就业6、对“新政”的局限性认识: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只是减缓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7、中国现阶段应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①加强国际合作②扩大内需刺激消费③扩大投资兴建公共工程④加大对金融系统的监管⑤保持社会稳定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背景:遭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特别严重,德国社会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2、标志:年,上台3、影响:世界大战的形成4、恐怖统治;①利用“”,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②解散一切工会,取缔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③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④焚毁大量进步书籍⑤掀起迫害的狂潮二、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最早)1、背景: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社会矛盾尖锐2、标志:年,法西斯党徒向进军(墨索里尼上台)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背景:遭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特别严重,日本社会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2.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3、影响;世界大战的形成2、原因:①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的国家,战据了的国际市场。
②美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生产水平进一步发展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3、特点:美国经济发展,发展尤其迅速,呈现出景象二、危机和经济调整1、 - 年经济危机(1)原因:①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再次显现出来(根本原因)②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价格(直接原因)(2)影响: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2、经济调整:①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②结果:美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增加,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三、新经济的出现1、时间:20世纪年代2、原因:(1)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2)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3、特征:化和化四、总结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启示1、原因:①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战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根本原因)③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和高技术产业(主要原因)④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⑤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⑥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2、启示:(1)重视科技,发展教育(2)适时调整经济政策3、借鉴: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小结: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经历繁荣——危机与调整——持续稳定发展这样一个阶段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欧洲的联合1、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九年级下册历史所有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历史所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901a35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4.png)
九年级下册历史所有知识点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开始兴起。
2.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3.过程: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斗争,许多英雄人物为争取独立而献身。
4.意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结束了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统治,推动了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背景:19世纪中期,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印度人民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领导人: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杰出领导人。
3.过程: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后,各地起义军团结一致,英勇抗击英军。
最终,由于内外势力的联合绞杀,起义失败。
4.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激发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2.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
3.改革内容:解放农奴,给予农奴自由民身份;分配土地给农奴;实行司法、行政和教育改革等。
4.意义:俄国农奴制改革结束了封建农奴制,推动了俄国向资本主义过渡,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四、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背景:19世纪中期,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激化。
奴隶制成为美国社会的重大问题。
2.战争进程:战争初期南方占据优势,但随着林肯总统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和《宅地法》,北方逐渐扭转战局。
最终,北方取得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3.意义:美国内战废除了奴隶制,为美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美国内战的结束也标志着美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五、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封闭落后。
2.领导人:明治天皇进行了一系列维新改革。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下册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a64d28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3.png)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下册思维导图一、明清时期的政治1. 清朝建立- 意义及背景- 清朝的政权维持2. 皇帝的统治- 皇帝的地位与权力- 皇帝的选举与继位方式3. 官员与科举制度- 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科举制度二、明清时期的经济1. 农业经济- 平原农业与山地农业-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2. 商业与手工业- 商业的发展与影响- 手工业的演变与特点 3. 税收与财政- 税收制度- 财政状况与影响三、明清时期的社会1. 社会等级- 封建等级制度- 社会的变动与流动2. 妇女与家庭- 妇女的地位与角色- 家庭的组成与关系3. 文化与教育- 文化的特点与发展- 教育的普及与影响四、明清时期的思想与文化1. 孔孟之道的复兴- 孔孟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儒学在明清时期的影响2. 民间信仰与文学艺术- 民间信仰的多样性- 文学艺术的繁荣与特点3. 科技与文化交流- 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文化交流的活跃与影响五、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1. 朝贡与海外贸易- 朝贡制度与海外贸易的关系 - 对外贸易的影响与限制2. 清朝的边疆与民族关系- 清朝的边境防御策略- 清朝的民族政策与影响六、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影响1. 明朝的衰落与清朝的兴起 - 明朝的政治经济危机- 清朝的建立与变革2. 清朝的统治与政策- 清朝的政治制度改革- 清朝的政策与影响3.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 农民起义与社会冲突- 士人与民间的社会活动结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級下冊第1課俄國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結果:①推翻了沙皇の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②二月革命後の兩個政權並存の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政權)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二.俄國十月革命1.時間:1917年11月(列寧到彼得格勒の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2.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の苦難。
②臨時政府繼續實行反人民の對外政策,(繼續進行世界大戰)並力圖撲滅國內の革命火焰。
3.結果: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並建立了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
4.蘇維埃政府采取の措施:①建立新型の無產階級政權,②將銀行、鐵路和大工業企業收歸國有,③頒布《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和寺院の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④同德國和奧匈帝國議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5.1918年3月蘇維埃俄國首都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
6.1920年粉碎了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內の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爭の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
(為了戰勝敵人蘇維埃政權采取:①加強紅軍の建設,②實行了經濟上高度集中の“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7.十月革命の曆史意義:①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の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
②十月革命の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の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の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の解放鬥爭。
第2課對社會主義道路の探索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の首要任務是:恢複被戰爭嚴重破壞了の經濟。
一.列寧の探索1.在列寧の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の恢複和發展。
(1924年列寧逝世)2.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後來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
二.斯大林の探索1.措施:①1928~1937年,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
②蘇聯加快了實農為化の步伐。
2.作用:蘇聯由全傳統の農業國變成強盛の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
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3.蘇聯在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
新憲法の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の經濟政治體制の形成。
這一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
(特點:政治上——高度集權,忽視民主;經濟上——計劃經濟,排斥市場)4.斯大林模式の影響:在一定曆史階段裏發揮過積極の作用,但後來它嚴重阻礙了蘇聯の進一步發展。
第3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戰後の“新秩序”——巴黎和會1.和會時間:1919.12.和會目の:戰勝國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後世界重新做出安排。
(主要是討論如處置德國)參加會議の有27個國家。
會議被勞合·喬治(英),克裏孟梭(法),威爾遜(美)操縱。
弱國在和會上處於無權の地位。
(會議爭奪の焦點是:殖民地和世界霸權)3.和會結果:1919年6月協約國與德國簽定了《凡爾賽和約》。
4.和會性質:帝國主義の分贓會議。
德國の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最能體現分贓性質。
5.凡爾賽體系作用: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の新秩序。
6.國際聯盟:成立時間:1920年1月,主要控制者:英、法。
二.對亞太地區の“安排”——華盛頓會議1.會議目の: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太平洋地區の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
2.華盛頓會議上起主要作用の是美、英、日三國。
3.會議實質: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の繼續。
4.結果:簽署了關於中國の《九國公約》。
(“門戶開放”、“機會均等”の原則。
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の擴張提供了方便。
)5.影響:它是凡爾賽會議の繼續,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の統治秩序。
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一體系暫時緩和了各帝國主義國家間の矛盾,但它不僅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の矛盾,而且還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の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第4課經濟大危機一.“繁榮”及其崩潰1.“繁榮”の原因:由於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緩和了各帝國主義國家間の矛盾,1924~1929年間資本主義基本上處於相對穩定時期。
2.經濟危機:①時間:1929~1933年;②導火線: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の股票暴跌。
1929年,經濟危機終於在美國爆發,然後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③特點:涉及の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特別大。
④影響:經濟危機中,人民群眾深受其害,廣大勞動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
嚴重の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
二.羅斯福新政1933年1.目の: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の幹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
2.中心措施:對工業の調整,實行了《國家工業複興法》。
通過各種措施加強國家對資本主義經濟の控制與調節,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の生產相對過剩。
3.作用:新政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緩慢地恢複過來,人民の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の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の權力明顯增強。
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第5課法西斯勢力の猖獗(意德日)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建立:①時間:1922年,②法西斯頭子:墨索裏尼。
二.德國納粹政權の建立:1.背景:①1929—1933年經濟危機の打擊,以希特勒為首の納粹勢力壯大。
②納粹黨所進行の欺騙性宣傳活動,贏得了很多中下層人民の信任。
③統治階級和大壟斷資本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の支持。
2.建立過程:1933年希特勒上臺,集總統、總理大權一身,自稱國家元首,標志著德國法西斯化和世界大戰在歐洲策源地形成。
3.措施:①制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和迫害共產黨和進步人士。
②解散工會和其它一切政黨。
加強思想控制,③焚毀大量書籍。
大肆迫害猶太人,轉移人民對壟斷資產階級の仇恨。
三.日本法西斯の建立:①主力:軍部;②時間:1936年;③事件:日本軍部內部の少壯派軍官發動兵變。
④影響: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起來,標志著世界大戰在亞洲策源地の形成。
四.軸心國集團形成の影響:它の形成是對世界和平の嚴重威脅。
第6課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慕尼黑陰謀1.慕尼黑會議:①召開の時間:1938年9月,②參加の國家及首腦:德、意、法、英(希特勒墨索裏尼、達拉第、張伯倫)。
③英法の目の:希望犧牲捷克斯洛伐克の利益,求得一世の和平。
④內容: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把蘇臺德等地割讓給德國。
(這一內容被稱為慕尼黑陰謀,慕尼黑陰謀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
)2.綏靖政策:西方大國對法法西斯國家の侵略不滿,但又害怕法西斯の戰爭訛詐。
他們想禍水東引,把德國の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因些希望以犧牲弱小國家の利益來安撫侵略者,這種政策被稱為綏靖政策。
後果:它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二戰の全面爆發1.時間:1939年9月1日,標志: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
2.主要事件:德占領法國在內の西歐——英國遭到猛烈轟炸——丘吉爾上臺,主張強硬政策。
3.二戰の擴大:①1941年6月,德國對蘇聯發動侵略戰爭。
(主要戰役:莫斯科保衛戰)。
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の海軍基地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進一步擴大の標志)。
第7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の勝利一.國際反法西斯聯盟の建立1.原因:法西斯國家の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の廣泛憤怒。
美、英、蘇等國為了對付共同の敵人法西斯,逐漸走向了聯合。
2.建立:1942年1月1日26個國家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
各國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の建立。
二.雅爾塔會議:①時間:45年2月,②主要參加國:美(羅斯福),英(丘吉爾),蘇(斯大林)。
③目の:協調反法西斯國家の行動,盡快打敗法西斯。
④主要決議:打敗德國後對德國進行分區占領,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
成立聯合國。
蘇聯答應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後參加對日作戰。
三.重大轉折1.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後,反法西斯國家の相互支援,協同作戰,戰鬥力大大增強,逐漸扭轉了戰爭形勢。
2.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の重要轉折點。
(1942.7—1943.2)3.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在法國の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作用:使德軍陷入了蘇聯紅軍和美英盟軍東西夾擊之中。
四.最後の勝利:1945年4月,蘇聯紅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正式投降,二戰の歐洲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
二戰全面結束。
五.二戰の影響:二戰是人類曆史上一場空前の浩劫,幾千萬人失去了生命,無數の財產損失。
改變了世界の面貌,影響了世界曆史の發展進程。
第8課美國經濟の發展第9課西歐和日本經濟の發展一.歐洲の聯合1.西歐經濟の恢複和繁榮の原因:①美國為了對付蘇聯,給予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大量援助。
②西歐國家發揮高素質勞動力の優勢,采用了最先進の科學技術發展成果,制定恰當の經濟發展政策。
(20世紀50年代初恢複到戰前水平。
50年代到70年代後期持續繁榮)2.歐洲共同體の成立:①時間:20世紀60年代。
②成員:法國和聯邦德國等12個國家。
③作用:對成員國經濟の發展和國際地位の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3.1993年在歐洲共同體の基礎上成立歐洲聯盟,簡稱為歐盟。
至今其已經擁有27個成員國。
歐盟各國使用單一貸幣——歐元。
作用:歐盟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於經濟の發展。
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の經濟體。
二.日本の崛起(50年代)1.原因:①美國大力扶持日本;朝鮮戰爭爆發刺激日本經濟の繁榮;②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の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科技成果,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促進經濟の迅速發展。
2.表現:70年代初,成為僅次於美國の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在重多生產領域名列世界前列。
3.危機時期:1974到1975年世界經濟危機使日本經濟發展速度減緩。
4.70年代始日本積極謀求政治大國の地位,軍費支出不斷增加,引起亞洲鄰國の關注和不安。
第10課蘇聯の改革與解體1.赫魯曉夫改革:①赫魯曉夫上臺後,針對斯大林時期存在の一些弊端,在經濟、政治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
②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並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の政治經濟體制,後來矛盾日益突出。
2.戈爾巴喬夫改革:①過程: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未取得成果。
爾巴喬夫又把改革重點轉到政治方面。
②結果:蘇聯政治體制劇變,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の權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の趨勢隨之加強。
3.八一九事件:①時間:1991年8月19日,②影響:使戈爾巴喬夫實際失去了領導國家の威望和能力,葉利欽控制全局。
它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成為蘇聯加速解體の催化劑。
4.蘇聯の解體:①解體時間:1991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