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研究述评

摘要:体育领域中存在的种种现象都可以归结到体育体制的问题。本文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法对我国现存的竞技体育体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体育体制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1我国体育体制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十分落后,要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发展体育事业,就必须有相应的体制做保证,举国体制山此而诞生。此后的几十年,政府包揽了体育发展的一切事务。改革开放使举国体制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在此后的20年里,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三大赛事上共获得1千多个世界冠军,创造和超过上千项世界纪录,产生了一批批世界级优秀运动员。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旧体育体制改革也在酝酿之中1986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国家体委又颁布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1995年国家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1997年国家体委撤消了综合竞技司而改为单项运动管理中心。199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家体育行政机构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尽管改革也使体育制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集权垄断型的发展高水平竞技运动的体制,因为在夺取金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还难以用更合适的制度可以取而代之所以改革并没有触及体育体制的实质,反而得到了加强和巩固,成为体育体制改革的最大难点。

2关于竞技体育中的“举国体制”

2.1举国体制的概述

“举国体制”特指中国体育领域的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模式,萌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下达体育发展目标与任务,以计划手段按其目标与任务配置体育资源,以国家财政支付体育经费。政府逐级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区划代表队竞争赛制与运动队层级训练选拔体制是这一体制的主要内容。

“举国体制”中的“国”实为国家权利的执行者一政府,举国之力即是举政府之力。尤其是举中央政府之力。

“举国体制”成为耳熟能详的名词,并非始于其发挥最大作用的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而是在中国迈入第十个五年计划之后的改革关键期——2000年。

这一年中国体育从悉尼奥运会满载而归,“举国体制”被确立为最大的功臣。自此,“举国体制”反复曝光于政府文件、官方表态和媒体报道,也引发了包括体育界人土在内的各方争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它的现实意义、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和未来走向上。

对于“举国体制”的历史地位,发表观点的各方,无一例外地给予了正面评价,举国体制在中国成长为国际竞技强国的历程中功不可没。

2.2对“举国体制”的几种认识

对“举国体制”的认识可归结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立场:

其一,坚持改良论:认为“举国体制”不可或缺。有入主张,在原有形成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系尚未彻底破裂、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形成的过渡时期,继续坚持“举国体制”的优势,是从国情出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发展竞技体育的基础,也是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不少人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取代计划经济的时代,“举国体制”虽然面临改革,但从21世纪以来中国体育的任务与发展趋势来看,“举国体制”仍然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对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必不可少。

其二,整体变革论:认为“举国体制”需要随环境改变而彻底变革。在实行举国体制的过程中,山于过分追求竞技运动的政治效应,造成竞技运动和大众体育之间的失调,单纯强调“社会化”、“科学化”的方式并不能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暴露出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必须以机制转换为核心进行体制改革。有人认为,“举国体制”一词在当今政策、理论和实践中的运用应该慎之又慎。“举国体制”的管理手段和资源配置方式使其与市场体制的要求相悖,继续坚持“举国体制”无异于背离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从根本上也无法推动和保证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而“举国体制”只是限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提法无异于空中楼阁。

其三,优势综合论:认为“举国体制”并非继续强化,也非全盘否定,而是要在吸纳优势的基础上,改革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许多人认为,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运作的新模式,关键还是要在观念改变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寻求“举国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接轨的路子。一方面要坚定地将体育推向市场,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举国体制”优势的新模式,增强政府对各利益群体的协调功能,在将有条件实行职业化的项目推向市场的同时,通过国家与社会共同建立专项协会负责的训练基金、训练基地,在体育院校及大学中建立训练中心等方式,改变“举国体制”的内涵及运行模式。同时,建立协调互补的多元化体育体制,并将现行国内竞赛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3体育体制改革后的“举国体制”中政府的职能

由于新型举国体制是以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基本特征的,因此科学地界定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就成为构建新体制的前提和关键。当前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政府责任如何确定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行政主导整合型社会,政府不仅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绝对的主导作用,而且在经济发展中也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角色。二是体育事业性质的科学判定。体育事业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展示社会文明程度的公益事业。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只是一定时期内发展事业的手段,不能用发展事业的手段来判断事业的性质。三是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程度,市场配置体育资源范围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是衡量一国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的重要尺度,也是决定政府发挥作用的合理空间的重要标准。

4结论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事业的内外环境面临着重大的变化和挑战,旧的与计划经济相匹配的举国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体制才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以及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是相对于旧的“举国体制”和西方国家社会自治型体育体制而言的,其价值取向是既希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排斥社会和市场的作用,并通过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来鼓励!引导和调控社会和市场来办体育,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自治、市场自主三者之间的协调运转和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2.

[2]李定忠,王进.论我国体育体制改革[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9.

[3]刘燕舞,胡小明.中国体育体制研究: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