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文相关资料素材 必修1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新人教必修1
10 短新闻两篇
学国学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选自《礼记·中庸》
【古文今译】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
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这句话强调了 在做事之前预先准备的重要性。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选自《礼记· 学记》 【古文今译】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 不通过学习, 就不懂得道理。 玉石不经雕琢, 成不了器物。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 磨加工,以此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常用“玉不琢,不成 器”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材。
答案:suō diān xī zhǎo cuì chú zhì lǚ dǎo
2.多音字 接载 ( . ( 记载 . 折 磨( . 本( 折 . 腾( 折 . ) ) ) ) ) 停泊 ( . ( 湖泊 . 塞 进( . ( 要塞 . 责( 塞 . ) ) ) ) )
剥 光( . 皮( 剥 .
) )
新鲜 ( ) . 为人知( ) 鲜 .
bó/pō zhé/shé/zhē sāi/sài/sè
答 案 : zài/zǎi bō/bāo xiān/xiǎn
五、按拼音填字组词 piāo( piāo( chè ( qī( )扬 )窃 )底 )茶 fé n( )烧 n贪( ) lá ɡān旗( ɡān揭( ɡǎn秸( ) )而起 )
三、文学常识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经常使用 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文体。包括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 新闻的类型尽管有多种,但有其共同的基本特点,主 要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简明性。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 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后二者是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课本写作素材 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课本写作素材汇总10、《短新闻两篇》写作素材1、《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素材【素材清单】在那一天,曾“寄人篱下”几个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分散多年的亲人相持两手泪眼汪汪。
那是一个光荣、扬眉吐气的好日子,一个撼动天地的时刻如同巨石击起了千层大浪。
【写作素材】1、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2、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香港、内地,在所有人的眼睛里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伴随着这钟声,一张张绽开的笑脸,一首首热情的颂歌,将那手中挥舞的红旗、翻飞的经扇,化作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中华大地的第一朵紫荆。
百年期盼,世纪大典,饱红沧桑的中华民族迎来了香港的回归。
香港在漂泊一百多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素材激活】把民族的自豪感化为奋斗的力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就宣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事件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在经历了156年5个月零4天之后,“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中国多少代人的夙愿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沧桑巨变,令人自豪。
但我们决不能就此止步,而应该把民族自豪感作为不懈奋斗的力量。
2003年扬利伟访问香港时说:“千年飞天梦圆,再次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构筑了中国的飞天之路,几代航天人为此前仆后继,不懈奋斗,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扬利伟等航天英雄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也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奋斗的榜样。
【适用话题】可用于“中国崛起”“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战争与和平”“祖国统一”“呼唤”““实力与尊严”“圆梦”等写作观点和写作话题中。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永远降落在中国领土上空;这一天,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的英国皇家游轮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语言素材
语言
这篇新闻用词简练准确,意味隽永;造句明快流畅,情感浓郁。
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两个字——“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
它包孕着丰富的感情: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这是用词上的简而味永。
还有很多语句精警有力,发人深省。
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
又如“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一句造语新巧,本应说参观者观看长廊两边墙上的照片,但作者却说照片上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视点的倒置更加逼真地创设了真实的现场感,有助于引导读者与历史对话。
还有用反讽的语句表达对噩梦般历史的冷峻审视。
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然”“还有”这些修饰语越是极化人们的“难以置信”(“噩梦”的消释),就越反衬出那段黑暗、恐怖历史的罪恶。
又如“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冷嘲热讽中寄托着人们对法西斯行径的惊恐与痛恶,对重获自由、光明的惊喜与兴奋。
罗森塔尔巧妙地将对比、象征、多样化修辞、散文式笔调等文学叙事手法借用于新闻写作,使客观事实的描述投影着主观的印象,别具匠心地制造出历史与现实、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反差,从而使文本产生出巨大的张力。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黯然神伤的查尔斯素材
黯然神伤的查尔斯
我们出发到体育馆,在雨中参加豪华铺张的仪式。
毛毛细雨徐徐落下,所有东西都湿透了。
我坐在讲台上,脚下的红地毡变成湿淋淋一团糟,吱吱作响。
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聆听彭定康甚令人动容的演说。
我喉咙哽咽,听罢随即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
在仪式进行中,我预感到当自己站起身讲话时,滂沱大雨就会倾盆而下。
正如所料,当我走到演讲桌前的一刻,暴雨随即猛降。
我看着手上湿淋淋、黏作一团的数页讲稿,尝试辨认文中的内容。
我生平从未试过在“水中”发表演说,这是首次。
事实上,没有人听到我说了些什么,因为大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太吵了。
为了英格兰,我真做了不少牺牲!
摘自《查尔斯日记香港回归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简析
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
字旗。 6 层解:今昔对照,包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 的易帜。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 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 终结。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
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5 7 时 45 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
次降旗仪式。156 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
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
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 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层解:最后一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港岛统治 的开始与结束。
新华社香港 1997 年 7 月 1 日电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 本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女王的话意味着什么? 提示:写“雨越下越大”再一次增添了悲凉凄苦的意味。 英国女王的告别演讲,虽是“赠言”,其实更多地表明了英 国的无可奈何,“日不落帝国”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6 这节文字写升旗、降旗特别精确交代时间(“156 年 前”“今天”),有何用意?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不列颠尼亚”号与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 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 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殖民 统治的结束。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 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2.任何人,任何企业,只要你在中国的土地上,就要接 受中国法律的( 权。(管制 管治) ),不要因为你是外资企业,就享有法外特
辨析 管制:①强制管理;②对罪犯或破坏分子施行强制 管束。管治:通过政权来控制管理。
3.先生的门前是一片小池塘,池塘里种满了荷花,池塘的 后面是翠翠的竹林,先生的书房便( )在竹林中。幽雅的环 掩映)
(2)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波兰南部的小 镇奥斯维辛建立的关押、屠杀战俘的一个集中营,被称为二战 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是20世纪种族灭绝主义的 象征。它建于1940年4月,所辖面积40平方公里,包括三个集 中营:主营、比克瑙集中营、莫诺维辛集中营。它不仅是苦役 犯的监狱,而且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杀人场。集中营内有 4座大 毒气室、焚尸炉以及为各种屠杀活动服务的“医学实验室”。 在集中营存在的三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 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初,德军为消灭罪 证,将集中营炸毁。
3.理顺结构
4.归纳主旨 (1)《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 道中显得别出心裁,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 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 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 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 历史意义。
答案
có nɡ|zhǔ|suō|diāo|qiú|zhuàn|xū|chú|zhì
qī | xī zhǎo | o zhà n fé | n fà dǎo | u chó tuò | tà qiǎ | kǎ nɡ lià | nɡ liá
5.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 约翰逊 6.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历史覆辙。只有吸取历史教训, 才能有未来的和平。——桑塔亚纳 7.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 雨果 8.把世界拥抱在整个怀中,战利品太沉重了。——罗 曼· 罗兰 9.战争的形象是流泪、痛苦、死亡。——托尔斯泰
高中语文专题10短新闻两篇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
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
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
☆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
划分第一则新闻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堂探讨☆
注意新闻的结构和时间的变化。
你知道吗?
☆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叙述了香港末 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 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作者按时间顺序, 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其中第4段交 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最后一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 叙述英国在香港岛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温故知新☆
改正一下
接载zài 凝重níng 旗杆gān 掩映yǎn 停泊bó 瞩目 zhǔ 易帜zhi 婆娑pósuō 噩梦è 嬉笑xī 沼泽zhǎo 撰 写zhuàn 废墟xū 实验shì长廊láng 隐秘bì 窒息zhì 祷告dǎo
☆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
找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体会其特点与作用。
第四单元 新闻
第十课 短新闻两篇
【导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结构,概括新闻的要点。
要学会 哟
☆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接载 凝重 旗杆 掩映 婆娑 噩梦 嬉笑 沼泽 长廊 隐秘 窒息 祷告
高中语文4.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技巧编辑素材新人教版必修1
写作技巧编辑(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2)细节描写“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
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
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3)气氛烘托“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做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不愧为最有绅士风度的国家,他们把告别仪式搞得绅士味道十足。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内容概览本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是只选取全过程中最富有特征的一两个片段和场景加以描绘。
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此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详细深入,过程完整;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这一类。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记者以眼睛为“摄影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
报道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可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的选材和表现,而本文作者以高超的选材技巧,巧妙地抓取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以见证者与目击者的身份准确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获得极佳的艺术感染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曾经是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地方如今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的情形,似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出。
然而在这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却以在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写出了没有新闻却极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经过实地考察,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把劳动强度重、地位低、待遇差、苦难深重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不幸遭遇公布于众,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州”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顾了中国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共33张PPT)
新闻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地报道 出来叫做新闻。 2、新闻的特点 ? 真实性、 及时性、准确性、意义性
3、新闻的分类?
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消息
• 4、新闻的体裁分类? •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 和报告文学
• 5、新闻的结构?
•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结语(最后1段) 与开头呼应,交代英国 在香港的统治背景。
2、本课的结构 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导语: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第1段)。 ③、主体: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日落仪式”; 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④、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⑤、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别了, “不列颠尼亚”
作者:周婷 杨兴
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 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这也是中华民族洗 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 时刻。在这样一件百年盛事之际。数位新华社 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 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 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新闻。
5.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这 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
明确: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
每一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因
而虽然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
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研读课文
• • • • • • • • 0 : 40 港 –新闻事实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 “ 不列颠尼亚”离
高中语文 4.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歌词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歌词
统治吧,不列颠尼亚
詹姆斯·汤姆森原创
张鸣雨译
(译作独家版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当大不列颠奉天承运,
率先从蔚蓝色的海洋中崛起,
崛起,崛起,崛起,
从蔚蓝色的海洋中崛起!
这是上苍的垂爱,
大地的眷顾和专宠。
护佑天使齐声歌唱:
统治吧,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统辖海洋,
不列颠人永不为奴!
万邦之中汝最神圣,
消灭独裁,驱逐暴君是汝使命!
使命,使命,使命
汝之神圣的使命!
繁荣与汝同在,
伟大、自由与汝同行,
恐惧和嫉妒才是外族的心情。
统治吧,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统辖海洋,
不列颠人永不为奴!。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分解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必修1 •(配人教版)◆
2.明背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于1997年7月1日,也 就在那一天的零点,在中国,在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归了祖 国的怀抱。《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离开了祖国,变成 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50多年来,25任港督代表英国对 香港进行统治。为了使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 许多努力,终于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 归指日可待,13年的漫长等待,当1997年7月1日零时这 一庄严时刻到来之际,哪一个中华儿女不热血沸腾呢?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 作出来的。
诌
秘 (8)密
蜜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必修1 •(配人教版)◆
5.解词义 (1)易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必修1 •(配人教版)◆
(10)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隐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窒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祷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11)隐秘:隐蔽而不显露。 (12)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 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13)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1: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 (系列三)
2019年5月5日
眼皮蹦跳跳专业文档
6
香港回归 1997 年 7 月 1 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 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 的怀抱。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 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2019年5月5日
2019年5月5日
眼皮蹦跳跳专业文档
4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 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 年进入 《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 并于 1960 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自 1977 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 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 年卸任后,他又成为 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 2004 年才搁笔。
2019年5月5日
眼皮蹦跳跳专业文档
13
2.木然·茫然 辨析 同:对实际情况不了解而表现出的神态。异:“木然”侧重不知所 措而痴呆的样子。“茫然”一方面指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另一方面也形容因失 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 例句:(1)库比什利大概也未想到自己的球队失球如此之快,看着门将格林 从球门内将球捡出,西汉姆主教练仍是一脸________。 (2)人群中几双逼视的眼光,或悲哀,或无告,或愤怒,或________的神情, 以艺术的真实性和力度,使人信服,观后难忘。
2019年5月5日
眼皮蹦跳跳专业文档
21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后 写的,昔日的大屠场如今变得阳光明媚、绿树成阴,似乎并不是历史上的人间 地狱。然而作者却独辟蹊径,突破了传统新闻写作客观报道的框架,把自己在 特定环境中参观的见闻和感受,在平淡的事实叙述中充分表达出来,感情强烈, 撼人心魄。 本文不是属于写事态类的新闻,而是属于情感类的新闻,主要通过写奥斯 维辛,表现人们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对死难者的悼念,表达希望世界和平的 主题。
2019版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0课短新闻两篇(第02课时)1.作者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下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章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
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2.了解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1.罗森塔尔普利策新闻奖2.纳粹德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正是“没门”,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2.这篇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之处?新闻的特点在于及时地捕捉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客观地报道出来。
记者对于一般新闻报道的事件参与有三种情况:一种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一般为第一种、第二种,本文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的报道。
高中语文 4.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字约意丰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
word字约意丰,余味无穷——简析《短新闻两篇》的标题艺术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一那么新闻能否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标题的好坏至关重要。
好新闻标题会因为独特的创造而令读者一见倾心,过目难忘。
新闻标题,一般要求简洁明快,内涵丰富,字唯求少,意唯求丰,能够具有以一当十的含蕴能力。
《短新闻两篇》的两个标题正是以特色取胜,其中神韵耐人品味,真正成为了新闻最有神采的眼睛。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撷取某某回归交接过程重要的场景,组接富有典型意义的连续画面,穿插简短的历史背景介绍,集视听感觉于一炉,有声有色地报到了97年某某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可谓别开生面。
尤其是标题,模仿的《别了,司徒雷登》,将即将退役返回英国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引入标题,采取拟人、象征的手法,带有无限兴奋和激情地揭示了英国对某某殖民统治的彻底终结,以前置“别了〞进行强调,暗含着对英国殖民统治黯然结束、一去不返的讽刺,表达了逐渐强大的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标题从表面的查尔斯王子完成交接仪式黯然离去,到实际上寄寓的英国殖民统治彻底终结,只用了区区七个字,简约却内涵丰富,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品读起来确实有余味不尽之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以描写奥斯维辛参观者的感受为主要内容,侧面揭示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展示的惨绝人寰的生活,暴露了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恶。
这那么新闻标题采用否定句的形式,入目即令人充满悬念。
奥斯维辛作为法西斯残暴行径的历史见证,应该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
可是作者却一反常规,欲擒故纵,竟然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题的新颖别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而等我们细细读完新闻,才发现这那么新闻标题蕴涵着独有的含义:每一个参观者面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种种惨象都会产生同样的感受,都会感到震惊和窒息,都会对法西斯的残忍和暴戾萌生无言的愤怒。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切真实的存在都是历史的记录。
铭记历史,才是最好地对待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文相关资料1.闻一多关于香港的诗歌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2.香港回归谈判按照条约,到1997年6月30日,英国对香港新界的租期就要到了,但英国政府并不想归还,1979年3月派当时的港督麦理浩到北京摸底。
邓小平会见他时明确指出:香港主权属于中国,但又有它的特殊地位,即使1997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也会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
“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1982年以后,邓小平又在会见美籍即使这样,英国人仍不死心。
撒切尔夫人曾考虑过国际共管,考虑过通过全民公决搞香港独立,甚至考虑过武力对抗。
她于1982年9月首次访华第一次跟邓小平会见时,一上来就要求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香港的管辖,并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
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
”邓小平立刻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
他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
如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不迟于一两年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同时,邓小平还为解决香港问题定了“调子”:第一,中国决心按照“一国两制”的设想,于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第二,希望中英合作实现平稳过渡;第三,如谈不成,中方将单独采取行动;第四,如出现动乱,就将采取非和平方式1984年4月,会谈进入了第二个议程,即1997年之前的安排问题。
其核心是保证过渡时期香港的稳定。
小平同志怕英方在这个时期制造混乱,提出成立一个中英联合委员会进驻香港。
但英方不同意,谈判陷于僵局。
6月中旬,我方把联合委员会改为联合联络小组,英方仍不同意。
7月再次会谈时,我方代表、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宣布了我方的意见:联合小组必须进驻香港;这个协议要在今年年底正式签署;进驻的时间可以从1988年1月1日开始。
这是中国最后的方案,如果英方不接受,我方将撤在这种情况下,撒切尔夫人被迫妥协,但想争取推迟我方至1993年才进驻香港。
我方严词拒绝,但后来同意了英方推迟半年到1988年7月1日再进驻的提议。
到1984年9当时还在一个问题上谈得很难,就是在香港实行“高度自治”的同时,中央要保留必要的权力,国防、外交必须由中央掌握,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
对此,英方又是百般抗拒。
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十分坚决,曾在一份谈判请示上批示:“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又在一次接见香港代表团时讲道:“驻军是主权的体现嘛。
为什么中国不能在香港驻军?英国可以驻军,我们恢复了主权反而不(摘自《香港回归的谈判经过》,载2007年6月263.新闻标题的意境在标题中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通过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从而创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
这里的“实”,是指具体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实境,“虚”则是指与已描绘出来的实境有某种必然联系的想象,从而寓虚于实,以实显虚。
这种虚实隐显的变化和灵活运用,是将标题创造出意境的主这是获得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则消息的标题。
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
标题中,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
而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
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摘自赵健《新闻标题意境谈》,载《新闻大地》2001年第14.学会用“眼睛采访”新闻报道除了要真实、准确,具有时效性外,还必须具有强烈的可读性。
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在在新闻写作上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有的新闻事实少,空话多;有的搞新名词“轰炸”,词语随意搭配;有的结构任意跳跃,华而不实;有的大话、套话连篇,读来味同嚼蜡。
多写实录性新闻,是医治以上弊端的良方。
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一稿,就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
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清晰的可视性。
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
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犹如品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其次是具有生动的可听性。
实录性新闻要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
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听性。
如文中写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等。
这些描述,仿佛清风徐来,给人以流畅自然的感觉,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第三是清新而又富于动感。
全文没有令人生厌的套话或可有可无的废话,那些实在、具体的新闻事实,都是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作者并没有出面说什么,而是运用捕捉到的镜头,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表达香港回归的划时代意义。
作者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资料,并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
如文中写的:“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第四是具有鲜明的色彩感。
如文中实录的“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五星红旗”等等,这些多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实录性新闻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
希望这束带有露珠的花朵,在报纸新闻与广播电视新闻百花苑(摘自刘保全《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载《楚天新闻人》2001年第25.印象性报道“印象性报道”,顾名思义,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的印象写成的报道。
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记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
写这类报道时,记者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所报道的事实与人物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借所谓“合理想象”来添油加醋。
但是,“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是一篇熔报道与抒情于一炉的佳作。
不过,这篇报道记者更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通过描写别人的动作和表情间接地表现出来的。
比如,记者写道,参观者在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时就“浑身发抖”,在看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这些都是记者当时的亲身感受。
记者避免了铺张的写景,而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感染读者,使他们也发抖,也感到窒息,这种写法不可谓不高妙。
在这个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居然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摘自黎信《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情感》,载《西方新闻作品选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年版,有6.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构成奥斯维辛一号:最初的集中营,是整个奥斯维辛地区集中营的管理中心。
在这里杀害了大约70000名波兰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同性恋者和苏联战俘。
为德军服务的军用经济企业都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这是一个灭绝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屠杀,有大约96万犹太人,75000名波兰人和19000名吉卜赛人在此遇害。
此外,它还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布达的农业营、加悔泽奥斯维辛三号(莫诺维茨):这是一个由一座主营和39座小集中营构成的劳动营。
该集中营的拥有者是德国最大的化学公司I·G·法本公司。
约11000名犯人在莫诺维茨工作。
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的医生会按时到访这里,将不能工作7.奥斯维辛集中营:地球上最大规模的杀人工厂当年纳粹后代集中营原址忏悔前辈罪行“奥斯维辛博物馆是迄今为止最详细记录下纳粹所犯罪恶的地方,也是当今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纳粹德国灭绝营。
”原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目前已经成为波兰国家博物馆,博物馆内基本保留着原来集中营中的原貌。
本报记者今晨连线专访了博物馆历史学家特瑞莎华恩托·希切(音译)。
特瑞莎华恩托说,2004年约有50多万人参观了博物馆,其中包括1670名来自中国的游客。
她说:“参观者中有不少是当年参加集中营的纳粹德军和他们的后代,他们来到这块当年犯下罪行的国际墓地,悼念在集中营中遇难的受害者,以及深深地忏悔自己或自己的前辈所犯下的不可弥补的罪行。
”特瑞莎华恩托介绍,博物馆目前尽可能地保存着里面的历史物品,维护焚化炉和毒气室,保护遇难者遗留下的物品,以及对各种设施和建筑进行修复,使集中营最大程度地恢复到最初的状态。
特瑞莎华恩托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汇集在这里,参加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的周年庆典。
不少当年被关押在此的幸存者也带着家人来到这里,当年的幸存者如今已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
特瑞莎华恩托说,不少幸存者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仔细观看博物馆里的每一件物品和每一个角落,仿佛历史在这些物品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当年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景象再次重现在眼前,许多人不禁悲痛失色。
集中营那段痛苦的记忆给很多人留下了终身的后遗症,一些人看到狗就恐怖不已,因为想起了纳粹德军手中牵着的猎犬;有些人一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就浑身直哆嗦,当年在集中营中经常是一大堆囚犯挤在一个小地方接受苦役。
特瑞莎华恩托说,在这座种族灭绝的纪念碑面前,无论是那段惨痛历史的受害者,还是当年犯下罪行的施暴者,此刻都变成了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目的和希望只有一个,那就是,“铭记历史,避免悲剧再次上演”。
悲戚回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杀人工厂”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小镇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里面还有7000多人,个个表情呆滞,瘦弱不堪。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期间最大规模的“杀人工厂”。
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
希特勒纳粹把从欧洲各国抓来的人用闷罐子货车运到集中营,从中挑出极少数身强力壮者去做苦役,其他的,包括儿童甚至初生婴儿都被送进毒气室杀死,然后送入焚尸炉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