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
在初中阶段,对古汉语中的20多个文言虚词要加以了解,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宁、去”这17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做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桓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动词:去、到、往
①吾欲之.南海②辍耕之.垄上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四、介词:在如:悬挂之.四壁(《观巴黎油画集》)
其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他”“他们”“他们的”“那个”“其他”
(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起义》
(2)必先苦其.心志,用手拂之,其所自落。《活板》
2、语气词,表示测度,劝勉,有时加强反问。
(1)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愚公移山》
(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大概)《峡江寺飞泉亭记》
2、副词:“难道”
(1)其.(难道)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语气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5、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6、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8、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者
一、代词
1、一般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相当于“......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地方)。”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