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假设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沉着。
10.道:(1)动词,说。
如:缺乏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
(4)名词,规那么、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到达。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谢。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中考必考文言文虚词18个及用法说明
中考必考文言文虚词18个及用法说明2018中考必考文言文虚词18个及用法说明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举例:1.但(1)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2)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2.而(1)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2)连词:①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醇翁亭记》)②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③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④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⑤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3.耳语气词:(1)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4.何(1)疑问代词:①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②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③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乎(1)语气词:①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虚词是一类功能词,它们在句子中主要用来表示语气、衔接上下文、调节句子成分等。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对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
词用法进行总结归纳。
一、表示语气的虚词
1. "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常用于句末。
如:何妨哉之文乎?
2. "焉":"何也",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
如:何必书焉?
二、表示衔接上下文的虚词
1. "乃":连接动作的结果或原因,常用作连词。
如:故其人乃衣过士者也。
2. "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
如:其性务而莫知其功。
三、表示调节句子成分的虚词
1. "之":与名词连用表示所属、关系或目的。
如:不忍之耳。
2. "者":与动词或代词连用表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如:具麦者,为具酒之人,具人之以酒。
四、表示状语的虚词
1. "乃":"即"。
表示时间、地点或转折、顺承关系。
如:小小叔乃食。
以上就是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中考文言文复习重点十七个虚词辨析及用法[7-9年级文言文学习必备】
中考文言文复习重点十七个虚词辨析及用法【7—9年级文言文学习必备】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自-中考备考之文言文常见虚词意义及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意义及用法整理一、之“之”是最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
(一)作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往”,其实“之”的本义应该就是动词。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陈涉世家》吾欲之.南海,则何如《为学》(二)作代词,相当于“他(她、它)”“这”“之”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宾(介+之)的格式,但具体指代的内容,略有不同。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公与之.乘《曹刿论战》名之.者谁《醉翁亭记》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另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或“你”。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三)作助词,具体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览物之.情《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四)作句末语气助词,凑足或调整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翻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之”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是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可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二是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大体可解成“这种”。
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二、其(一)作代词(这一类较多),可代人、代事物,但具体的含义略有不同。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每个词的含义,这是我们了解文言文含义的基础。
昨天,我们学习了50个常考的文言文实词。
今天,我们整理出了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必考虚词。
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中考文言文复习18个虚词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这一讲主要阐述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其”“以”“于”“而”意思及其用法。
一、“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举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之:指代千里马。
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举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举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举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如上句中“予独爱莲”是一个分句,翻译成“我唯独喜爱莲花”,作主语用,放在整个句子中,就是“我唯独喜爱莲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之就是放在主语“予独爱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举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举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的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举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举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举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举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件27张)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⑶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 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5)同“于”。例: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⑥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
有敌船为火所焚 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贤能为之用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③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
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⒋“是” 例:
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④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⑤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为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
①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天与云与山与 水(《湖心亭看雪》)
与“相”连用,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山气日夕 意思是“一起” 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所
名词 处所,地方,位置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所
代词
用在动词之前,构 成名词性词组,代
指人或事物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于】(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虚词是在语言中不表示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的词,例如:“的”、“地”、“得”、“了”等。
初中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较为频繁,对于学生的学习较为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的”的用法
“的”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表示所属关系
比如“他的书包”、“我的家乡”等。
3. 表示补充说明
比如“看看那边的大海”、“听听雨的声音”等。
4. 表示描述某种状态
1. 修饰动词
比如“轻轻地走”、“大声地唱”等。
比如“蓝蓝的天空”、“美丽地笑”等。
比如“做得好”、“快得多”等。
2. 表示程度
1. 表示完成或变化
比如“吃饭了”、“下雨了”等。
4. 作为语气词
五、“地点助词”、“时间助词”、“动态助词”的用法
1. 地点助词
浙江美食,钟路章故居……这里的“故居”就是地点助词,用于修饰地点名词,表示
某个事件或状态发生在这个地方。
2. 时间助词
暑假快结束了,不久之后,我们就要步入新学年。
这里的“了”和“之后”就是时间助词,表述时间。
3. 动态助词
赵钰涵同学看完老师的一节优秀课,感触颇多,一定会收获很多。
这里的“一节”就是动态助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文言虚词在初中阶段,对古汉语中的20多个文言虚词要加以了解,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宁、去”这17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做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桓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动词:去、到、往①吾欲之.南海②辍耕之.垄上三、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四、介词:在如:悬挂之.四壁(《观巴黎油画集》)其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他”“他们”“他们的”“那个”“其他”(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陈涉起义》(2)必先苦其.心志,用手拂之,其所自落。
《活板》2、语气词,表示测度,劝勉,有时加强反问。
(1)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愚公移山》(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大概)《峡江寺飞泉亭记》2、副词:“难道”(1)其.(难道)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语气助词1、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5、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此数者:这几点。
)6、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8、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者一、代词1、一般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相当于“......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地方)。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者:指人)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者:指事。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4、表示递进。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5、表示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则1、连词,表示接、转折、推测(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不用则.以纸贴之《活版》2、副词,就是、便是。
(1)非死则.徏尔《捕蛇者说》3、法则,如:巍巍乎唯天为天,惟尧则.之《论语》然1、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可”等(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那样”“如此”等(1)吴广以为然.《陈涉建议》(2)柔使之然.也《劝学》3、作形容词词尾(1)晔然.而骇者《捕蛇者说》(2)弛然.而卧《捕蛇者说》乃1、作副词,“就”“才”“这个”“于是”2、表判断,“是”“本来是”“原本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作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且一、副词1、暂且,姑且。
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
③这个,你且.收着。
2、将,将要。
例:①年且.九十。
②久居,祸且.及汝。
③不出,火且.尽。
3、而且,并且。
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
②余悲之,且.曰。
4、尚且,还。
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二、连词1、连接两个动词、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
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
②河水清且.涟漪。
2、表顺承,相当于“并且”、“而且”例: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3、表递进,相当于“况且”、“何况”、“而且”。
例:①且.焉置土石?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4、表选择,相当于“还是”「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
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
②且住,你听我说!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
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
(《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于1、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相当于“在”“到”“从”“对”“对于”如:战于.长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组成介词结构,含有比较意义。
如:苛政猛于.虎。
3、表被动:(被、为、于、见)为一、动词:相当于“做”、“认为”、“造”、“变成”、“雕刻”、“作为”、“是”等。
如:冰,水为.之。
为.人五,为.窗八,若为.佣耕二、介词:相当于“给”、“因为”、“为了”、“对”、“跟”等。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不足为.外人道也三、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宁一、表示反语,“难道”“岂”“宁可”“宁愿”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二、安宁。
如:虽鸡狗不得宁.焉也一、语气助词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表示疑问语气。
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表示反诘语气。
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表示祈使语气。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表示反问。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2、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