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中医经典读书笔记【篇一: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

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

可见。

《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中医读书笔记写范文

中医读书笔记写范文

中医读书笔记写范文English:Stud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fascinating journey that involves delving into thousands of years of accumulated knowledge and wisdom. One learns not only about the human body and its intricate systems, but also about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 body with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Through reading TCM literature, one gains insight into the balance and harmony that is essential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 The holistic approach of TC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reating the root causes of illness rather than just the symptoms, and it teaches the practitioner to consider the individual as a who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ir physical,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The concepts of yin and yang, the five elements, and the flow of qi are fundamental in TCM, and by immersing oneself in these teachings, one begins to see the world through a different lens,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things. Reading about the various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methods used in TCM, such as acupuncture, herbal medicine, and dietary therapy, inspires a sense of wonder at the ingenuity and resourcefulness of ancient practitioners. Inaddition, one learns about the rich histo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CM, gaining an appreciation for the profound impact it has had on the lives of countless individuals over the centuries.中文翻译:学习中医是一段充满魅力的旅程,涉及对数千年积累的知识和智慧的深入探究。

JT叔叔《中医基础讲座》读书笔记

JT叔叔《中医基础讲座》读书笔记
39. 如果生活作息不好也不想改,不治。如果情绪上有想不开纠结的事情,不治。治不好。
40. 流汗消耗元气。流汗太多要补元气。做了身体更好,心情更好,叫运动,做了更累更疲劳,叫劳动。
41. 心肺不可以锻炼。要尽量让心肺休息。
42. 滋阴的药,能检测出化学成分。补阳气的药,检测不出有效成分,但就是有用。
43. 疾病传化的过程:阳实->阴虚->阳虚->阴实。
44. 阴阳两虚先补阳,因为阳生阴,气生水,神生精。
45. 五脏藏精,五脏藏神。神,魂,意,魄,志,分别藏在不同的脏器。所以,器官移植会让人性格变化。(人哪里有自己啊,无我,都是各种不同的组合而已)
46. 把脉要用右手,右手比较有抵抗力,能阻止外来病气。
14. 吃中药,就不要吃水果青菜,会洗掉药性,但可以喝茶。只有两种中药不能喝茶,其中一种是梅毒的特效药。吃补药,不见效,就是因为又吃了生冷,水果,牛奶等等东西。
15. 中医的第一观念:人有灵魂。中医的第一条铁规:物心不二。有形的物质世界,和无形的心灵能量世界,是连在一起的。
16. 五脏辩证,跟物质联系多一些。如果肝阴虚,西医化验会有相应的指标。
59. 足太阳膀胱经,里面走的是寒水之气,从督脉边流过,命门之火,将寒水变成暖水气,上蒸,到了后脑勺,后脑勺有三个穴道,有风池,风府,外界的阴气从这里进来,将水气变成云,开始下雨,这个雨可以冷却五脏。五脏,只要是一直上火,就会老化,只有雨很丰沛的时候,五脏的火才会被润泽。身体各种发炎和损毁,也是靠水气修补。修道家功夫的人,就练这个,逆运河车,将下流的河水倒转上来,身体五脏不老。
17. 六经辩证,跟物质无关,直接作用在灵魂的能量通道上。盲肠炎病人,手脚冰冷,脉细欲绝,是足阙阴肝经有问题,有坏能量,用疏通这个经络的方子,一喝就好了。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摘抄:1.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 -- 《道德经》2. "医者,父母之仁术也。

" -- 《黄帝内经》3. "不能面授孩童,何以教之?" -- 《临证指南医案集锦》4. "病从口入,治从口出。

" --《伤寒论》5. "医学须精耳目口鼻,志问辩治端正." --刘完素《湖湘纪程》感悟: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身体与心灵的关系。

经过阅读中医经典及医案集,我收获了以下感悟:1. 中医强调以德医人,医者应具备慈悲之心和道德修养,将医学视为关怀病人的仁术,而非仅关注疾病治疗。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在医学实践中,医者应该尽力关爱病人,并始终承担起责任为其健康负责。

2. 学习中医不仅仅是研读书籍,还需要实践和传承。

中医强调师徒传承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而应通过亲身体验和寻求良师指导来深化对中医的理解。

3. 中医注重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提醒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预防疾病发生。

同时,对于治疗也强调个性化、综合性的方法,这启发了我要以整体的视角看待人体健康,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4. 中医治疗强调调理身心,重视形神一体的观念。

这引发了我对身体健康与内心平静的关联性的思考,意识到情绪、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通过研读中医书籍及医案集,我对中医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医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观念,通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揭示了人体与自然、身心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悟道思考。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为身心健康和人类福祉贡献一份力量。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一、引言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着几千年的智慧与经验。

通过研读中医经典,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理论,提升临床诊疗水平,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医文化。

以下是我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读书笔记。

二、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涵盖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养生治病等诸多方面。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念。

同时,黄帝内经强调整体观念,让我在临床实践中更加注重患者个体差异和全面调理。

三、伤寒论
《伤寒论》是张仲景所著,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指导。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掌握了六经辨证的方法,学会了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
治疗方案。

伤寒论中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仲景先师对方剂的精妙运用,对临床实践有很大启发。

四、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仲景学派的又一力作,对内科杂病的诊治有详细论述。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金匮要略强调辨证论治,让我在临床实践中更加关注患者病情的细微变化,提高了治疗效果。

五、总结与感悟
通过研读中医经典,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临床实践的智慧。

中医经典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者。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运用中医经典的理论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也将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中医的智慧。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篇一: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

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1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东恒,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也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之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养生防病等方面。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它强调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生克制化。

藏象则是中医的独特概念,它指的是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和气血的运行。

气血津液则是指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它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它强调了疾病的起因和演变过程。

养生防病则是中医的预防和治疗原则,它强调了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它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而不是简单地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也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它认为预防和治疗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通过预防和治疗才能真正地保持身体健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意识到自己在中医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养生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为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2《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吴显才、李经纬、邓铁涛、欧明主编的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对人体构造和功能的理解,以及中医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药经典著作难经读书笔记

中医药经典著作难经读书笔记

中医药经典著作难经读书笔记《难经》是中医药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在读书笔记中,我将深入探讨《难经》所涵盖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一、《难经》概述《难经》是中医药经典著作之一,由《素问》、《灵枢》和《难经》三部分组成。

其中,《难经》是对《素问》和《灵枢》的进一步解读和扩展,内容涵盖病证的诊断与治疗,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读《难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

二、《难经》的主要内容在《难经》中,有关于经络、腧穴、诊断、病因病机和治疗等内容,贯穿了中医药理论的方方面面。

其中,对经络腧穴的论述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而它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难经》的深度和广度《难经》的深度体现在其对中医药理论的深入解析和精微讲解。

而广度则体现在它囊括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和医疗经验,涉及了很多疾病和治疗方法。

通过阅读《难经》,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我认为《难经》是中医药学习的重要教材,通过对其深入研读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在总结和回顾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难经》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对其主题的详细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医药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期待与您共同学习中医药经典著作《难经》,共同提升中医药理论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有问题或需要进一步讨论,欢迎随时交流。

在《难经》这部中医药经典著作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还涉及了很多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重要内容,如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对《难经》的研究,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全面理解中医药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服务人类的健康事业。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在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现将读书笔记及感悟分享如下。

二、读书笔记摘抄1.《黄帝内经》(1)阴阳五行:中医认为,世界万物都由阴阳五行构成,阴阳代表事物的对立统一,五行代表事物的生克制化。

(2)脏腑经络:人体脏腑经络是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功能正常,经络通畅,人体才能健康。

(3)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有关,病机包括邪正盛衰、气血津液失调等。

(4)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2.《伤寒论》(1)六经辨证:伤寒论提出六经辨证,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2)方剂应用:伤寒论中记载了许多著名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3)温病学派:伤寒论为温病学派奠定了基础,温病学派认为,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类疾病。

3.《金匮要略》(1)杂病辨证:金匮要略对杂病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许多杂病的辨证方法。

(2)方剂应用:金匮要略记载了许多杂病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3)养生保健:金匮要略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养生方法,如调养情志、饮食调养等。

三、感悟1.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2.中医注重预防保健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注重预防保健。

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志等,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为主”理念相一致。

3.中医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如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具有独特的疗效。

中医书籍读书笔记

中医书籍读书笔记

中医书籍读书笔记中医书籍读书笔记——脉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先贤文献中,《脉经》是中医脉学史上第一部脉学专著,是晋代王叔和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而编成的。

尽管其内容有糟粕,但其价值和影响却是无法抹杀的,为后世的脉学诊断疾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脉经》开宗明义,首先提出脉之经纪、浮沉、迟数等概念,继之又提出二十四种脉象,并指出各种脉象所主的病症,为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辨脉阴阳大法”中,对阴阳脉象的鉴别,有“平人气象论”、“三部九候论”、“脏腑脉象论”等,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三部九候论”论述了全身部位的浮中沉,三部九候及其相应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脉经》在诊断学上,还提出了“四诊合参”、“四诊相失”等观点。

同时,《脉经》又十分强调脉证合参,认为只有全面观察分析,综合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这种观点比单纯以脉测病的做法要进步得多。

《脉经》还强调切脉时须神情专注,分析辨别,不可草率从事。

《脉经》在临床实践方面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书中提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等,这些基本理论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

然而,《脉经》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首先,书中过于重视脉象,而忽略了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和研究,这是与中医整体观念相违背的。

其次,《脉经》过于强调四诊合参和证脉合参,忽略了疾病的个性化和差异性,不利于临床医生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最后,《脉经》也存在一些概念不清、表述含糊等问题,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误解。

总的来说,《脉经》作为中医历史上第一部脉学专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它不仅对后世的脉学诊断疾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也为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脉经》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但我们不能否认其在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承认差距、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新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最新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最新名⽼中医之路》读书笔记名⽼中医之路》读书笔记第⼀篇:《名⽼中医之路》读书⼼得《名⽼中医之路》拿到⼿已经读了不⽌⼀遍。

汤夜班第⼀节课前读的那⼀遍,犹如读⼩说。

⾛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先⽣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中期,再读第⼆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先⽣的学医、⾏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是别有⼀番感觉了。

这⼀次读,每⼀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先⽣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法,⽼先⽣们⽆⼀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常谈。

但为什么⼤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之有效的不⼆法门。

经过前⾯⼗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总结的⽅法⽐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字箴⾔。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处疑问,做到深⼊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打算结合⾃⾝情况选取⼀本进⾏精读,在深⼊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度停留在⽐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法。

任⽼先⽣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较的常⽤⽅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法和注意事项。

读⾄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的深思和邢⽼师强调的独⽴思考是⼀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平,但⾄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搞清楚,不能似是⽽⾮。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和年轻时相⽐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中医四大名著(第九卷)》读书笔记模板

《中医四大名著(第九卷)》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第1章卷二·中 焦篇
第2章卷三·下 焦篇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四大名著(第九卷)》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四大名著(第九卷)》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中医四大名著(第九卷)》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中医四大名著(第九卷)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化
四大名著
论金
焦篇
中医
中医
伤寒
四大名著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文化之所以是中国文化,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都是因为一直有中医的存在。中医四大名著:既是中 国人宝命全神的经典,也是养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母地。《中医四大名著》则具体向你介绍了中医四》的有关知识。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精品10篇)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精品10篇)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精品10篇)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中医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寄生虫、厉气、胎传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疗上仍旧应用辩证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中医的理论整体性使然。

因为并不是这些疾病只要杀死了寄生虫或者将某些传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体马上回复到健康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所以中医还会在杀灭这些治病因素的同时,还要增加调理已经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改变,从而来进一步扶正祛邪,尽快使机体康复。

比如在治疗肠道寄生虫服用清除寄生虫的专用方剂的同时,还会从中医湿热生虫的病症辩证认识论上着手清热祛湿,用以调理机体。

再有就是,或者病变的体征表现正好就是这些疾病从健康发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严重的病理环境。

如肠道寄生虫病的病症可见有湿热表现,或者湿热正好产生比健康状态更趋偏碱性或者偏酸性的肠道寄生虫优势生存繁殖环境,这同样也是机体调节或者说是正邪交争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的明显病症表现。

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即从清除寄生虫卵入手又从调理机体阴阳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提高机体机能入手。

分别此类疾病的标和本,从致病因素说寄生虫卵是本,体征表现是标。

从脏腑机能来说湿热是本,寄生虫卵是标。

在发病的过程中,从初病到病症严重两者标本可以互相转化,中医恰恰是从标本兼治的理念全面进行治疗的。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在上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奥秘。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跌宕起伏,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仍然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指导防治疾病。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

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篇一: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6)中医经典学习后有感经过这学期和王老师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和加上平时自己的学习,感受颇深。

谨记这条人们反复研究历代中医成才规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医”。

是创就中医临床大家的必要条件。

回想自己的成长,是经典伴随着一路成长,中医养生已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风气,《黄帝内经》成为人们的“掌上明珠”,固然,《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有着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其智慧大大超出这些。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是历代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为医者之本在德、在术,《黄帝内经》在这两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堪称为医者之本也。

为医者,德需仁,术必精。

德,医德,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当今社会,医德重新成为人们的话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坚守它。

《黄帝内经》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医生医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医家之大法也。

坐起有常,则举动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随之,故诊之大方必先乎此。

)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行,德行也。

医以活人为心,其于出入之时,念念皆真,无一不敬,则德能动天,诚能格心,故可以转运周旋,而无往弗神矣。

行,去声。

)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必清必净,则心专志一而神明见,然后上观之以察其神色声音,下观之以察其形体逆顺。

)”(《素问·方盛衰论》),要求医生诊病要态度端正;还认为医生要以病人为核心,务求医患关系的密切配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汤液醪醴论》),诊病头脑亦须清净。

术,医术,《黄帝内经》认为为医者要熟练掌握医术,诊断要四诊合参,强调全面、系统诊察,这样才能把握疾病本质。

著作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著作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著作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读书笔记

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读书笔记

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学医修身:一部伤寒医天下中国人有句伟大的名言,展现了圣贤之士的生命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关于一般人而言,我们做不到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所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但是,我们能够把自己的身体看作“天下”,试图做自己健康王国的“国王” 。

泱泱中医,广博精湛。

从何入门,乃为捷径?从被誉为“一部伤寒医天下”的《伤寒论》下手。

《伤寒论》由一千八百年前的“医圣”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入门的最优经典。

清朝有名医学家柯韵伯说过:“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

”作为中医医师,我有一个梦想:用尽可能平常的语言,把中医的神秘告诉更多的人。

让更多人能够走进中医之门,踏上修身之路。

此刻,摆在您眼前的《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这本漫画书,就是“学医修身”的起点。

让我们从当下开始!第一章:六经辨证宋朝伤寒学家许叔微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

”《黄帝内经》:中医之门此后启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籍为两千多年前战国期间的《黄帝内经》,标记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确实立。

《黄帝内经》提出了“整体观点” ,以“实虚、寒热、气血津液;表里、上中下、脏腑经络等基本病机”的整体辨证来统摄局部病症,从整体来剖析各个局部的病变,从整体来调理各个局部的功能,正如近代医学家祝味菊所云:“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

但《黄帝内经》仅载13 方,详于“理法”而略于“方药”,远远不可以知足后代运用方药救死扶伤的需要。

《伤寒论》:三阳三阴最重要到距今 1 8 0 0多年前的东汉期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收集了诸多方子,初次把“理法(辨证)”和“方药(论治)”完满地联合起来,标记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确实立。

在《伤寒论》这部书中,标题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故好多后代习惯于把《伤寒论》的三阳三阴辨证方法称为“六经辨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俗语讲:久病成医,这也是我能进入中医这条艰涩诲深道路的因缘。

关于中医的多条名言至今听起来也是铿锵作响,从医者“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人命贵于千金”等等。

虽没入此行门,但这些良言鞭策着我这个门外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般地谨尊生命。

历史可追溯数万年前的祖国医学传承到民国时受到西化风习的诋毁,鲁迅、余云岫、梁启超等人对中医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所不解,同时也愤怒庸医误人,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祖国医学彻底推翻,国人不懂得刨根问底细细研究中医,就对这股浪潮一呼百应,西医科学的认知也随着占据正统位置。

同时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对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视为糟粕彻底将其遗弃,如易学、儒家学说和道经等,而这些正是中医的根基,正如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悲哉悲哉!随着国人数千年的信仰体系的瓦解,从医者失去了信仰与理念,不曾明了生命的真谛,造成现在医者医德和伦理的堕落。

初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唐云医师的《走近中医》是两年前,那时自己的傲慢心作祟,加上生性粗糙,只是粗略浏览一番。

今日得闲又将此书阅读了一番,收获甚多。

唐云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扎实,将此书写的面面俱到,再加上作者通过严谨的辩证逻辑思维,对中医知识归类和诠释,同时书中对药理知识和各类验方进行细致讲解。

最难为可贵的是这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诠释中医,而又不离中医的精髓,这是一本上乘的接引初学者入门的书。

读之,幸甚!在此,我从自己的角度和广大读者分享文中一些内容和我个人生活中践行中医学的体悟。

一、五行中医学的基本思路是五行和阴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类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组成。

而万物又是相生相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刚学的时候记得如此的顺序很难,后来看了相关的讲解通过形象的认识就记住了,尤其学习相克时只记得北大的老教授金克木,就顿时将此间顺序搞清楚了。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医案,是清代医学家沈源所撰写的《奇症汇》一书记载的,写的是一个婴儿出生时不长皮,全身是赤肉,这是因为其母怀胎十月久居楼宇,不得地气。

医生便将婴儿安放在泥地一宿,第二天就开始长皮了。

这个病被称为“无皮症”。

诠释这个病症就要根据五行相生之土生金,皮肤是肺中精气化生,属金。

金为土之母,如今皮肤不生长,当然是母气不足,子脏得不到滋养的缘故。

这就需要补养母气,即补益脾土的方法来治疗。

作者初行医时曾遇到一个病例,是一个40多岁的农村妇女小腿皮肤被割伤,当时进行了清创缝合手术,但拆线后半年后局部皮肤仍不得愈合,时常溃脓。

作者经过望诊和脉诊,断定是脾土虚弱导致的“土不生金”,后给了滋养脾土的药物,一周后这位妇女创伤愈合专门找到作者来答谢了。

作者至今提到此仍不免感动,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怎样的鼓励啊!我自己家也有这样的经历,母亲提到我们早年在农村时家里养猪,猪圈是水泥地面,买的猪刚放进去不几日就全身出瘢癣,家里就将猪放到外面土地上,不几日这瘢癣便又消失了。

后又将猪放回到猪栏,又出瘢癣,无奈将猪圈改造成泥土地面。

母亲就说:“人常讲: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就这道理,有的人家养孩子就专门把孩子放到泥地里抓土玩。

”《黄帝内经》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于自然界,又会回于自然界,这便是天人合一。

二、情志与疾病人是感情动物,一生会碰到各类事情,但人的情绪往往随境所转,情志变化不出“喜、怒、忧、思、恐”这五志。

而往往情志也是在外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发生变化的结果。

五志与五脏存在对应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和五行相对应,五志也是如此。

五志之间也会相生相克。

疗病者先治心!古代医生悲天悯人,往往也是合格的心理医生。

这让我想起了清朝时温病的集大成者吴鞠通老先生,老先生半路出家,学习了整整十七年都不敢轻治一人,真是医者大家。

晚辈惭愧,更是景仰。

吴鞠通曾遇到一个病例,病者是一个老妇郭氏,育有两子还未成人,其夫在祖坟上坟时竟死在祖坟之侧。

郭氏知道后如五雷轰顶,痛不欲生,“饥不欲食、寒不欲衣”,后来得了单腹胀,就是肚子鼓的青筋暴露,只怕是在等死啊!吴鞠通一摸脉,知道是死脉,因为毫无胃气,无情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单吃药是不能回阳救逆的。

吴先生就和妇人说起话来,讲:“一个女人,丈夫去世了,我们叫她”未亡人”,意思说这是在等死的人。

但丈夫死了,他还有未竟的事业,那就是你那未成年的孩子。

单腹胀是个死症啊,你的脉也是死脉,你要有求生的欲望,这样心火才能健旺,方能泻去肝郁之阴气,血脉畅通才能生存下去。

”数句话,老妇动容,悲过后也笑了。

一条人命在医者至诚至真的心意下挽留下来。

现在说这病,因肝郁导致气结,而后肝木克脾土,更加的阴气郁结。

脾胃之火没了,人没了后天之本,只有等死。

而心火生脾土,母旺子能得救。

吴先生数句话点燃了病人求生的心火,这也正是情志的相生相克之理。

医者,仁也。

《走近中医》一书中多出讲了金元时期善用情志疗法的医生张从正,他的相关病例也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由此可知医生的医疗水平并非仅仅是开药方做手术,他的角色应该是很活泼,更是很仁慈的。

最近生病在医院也亲眼见了一些思维局限的医生,这些医生仅仅是自保型的机器人,和患者家属讲话只是一味的将所有坏结果照本宣章的陈述,而忽略了人这个神圣的生命。

在他们眼中,癌症是不治之症,必死无疑,很多病人就是在恐惧之中了了此生。

而现年85岁的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女士在19年前被诊断为直肠癌,经历了一系列的诊疗,至今在用手中的指挥棒诠释着生命的赞歌。

三、外感与内邪中医将气血调和、不偏不倚的人称为“平人”,这是一个动态的词语,人体与外界环境和内在气血是相协调的,若是一方不合,则称为“生病”。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感冒。

常人感冒后就去医院打些抗生素和挂瓶盐水,不管你的感冒症状有什么区别,千篇一律这样的方式。

因为西医认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只要杀掉这些病毒就行了。

但是试问一下,我们每个人都会和病毒接触,为什么不整天感染?因为我们有免疫和调节力能抵御。

所以中医的出发点是恢复你的动态平衡,让自己的身体将外界致病因子赶走。

外来的邪气有六种,称为“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

每种邪气侵袭人体所造成感冒症状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对症下药。

如风寒袭表,造成恶寒发热、骨节疼痛、鼻塞流涕、无汗等症,这就需要一股热气将堵塞的毛孔打开,把寒气赶走,方法就是辛温发汗。

我家人伤寒感冒从不去医院,都是自己买些中成药一吃在凌晨时趁着阳气生发的时候一发汗,第二天照常上班。

但我往往忽略发汗的禁忌,作者在书中就疾言厉色地列举了数个发汗的禁忌症,其中一个;脉沉咽燥,病已入里大便不通者不可发汗。

看到这里我不禁冒汗,记得一次我妹妹发烧感冒,我给她吃了辛温解表的药,她一晚上没出汗,倒是喝了好几水瓶的热水,还好庆幸的是第二天退烧了。

为什么光喝水不出汗?因为病已从太阳经快要入到阳明经了,不在肌表,热邪伤津。

辛温解表是对的,但是还需要补养阴液,不然病后咽干口噪咳嗽。

四、吐法现在人耽于淫乐,以酒为浆,喝酒的人都知道吐是个解酒的好办法,这是因为酒和糟粕积聚在胃中,“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也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式,书中作者讲到医学大家张从正的一个旧交在三年前一个夏天喝了数升冷酒,在左胁下逐渐形成一个积块,积块越来越大,并感胀闷疼痛。

张从正诊察了他的脉象,发现他的双脉沉实有力,于是认为是冷酒积滞在体内不化,就给他用了吐法。

结果病人吐了两三升液体,液体就和三年前喝下去的冷酒类似,甚至还有酒香。

看到此,不免感慨中医的神奇。

此章节后作者列出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所提到的8条“不可吐”的禁忌症,其中一条是“病人颇读医书,实非深解者不可吐”。

这句话重啊,现在很多人对一些领域一窍不通或者三脚猫的功夫,借着媒体的作用便整天攻击某些篇二:脾胃论读书笔记本科生读书笔记题目(中文):(英文):学姓专指导所在完成读脾胃论有感read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of inductive 号:201117450059 名:王溯源业:中医七年制教师:无院部:中医学院时间: 2015年1月中文摘要:李东垣在其代表作脾胃论中创立了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枢纽、内伤热中治法方药等为主要内容的脾胃论学说, 对于丰富与发展祖国医学, 作出了卓越贡献,对后人调治疾病, 维护健康, 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特别是他关于脏腑病机的研究及脾胃学说的理论更为历代诸多名家所推崇, 如后世温补学派的代表薛立斋,李中梓, 以及温病大家叶天士的胃阴学说等均在传承其学说的基础上, 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色。

english abstract: li dongheng in his masterpiece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was founded with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vigour, spleen andstomach for nutrients lift hub, internal heat treatment, etc. as the main contentof 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the formulas for the rich and the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he posteritymodulation disease, health maintenanc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guiding. especiallyhis research on pathogenesis zang-fu organs and 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theory more past many famous artists, such as the later removing school representatives, shelly jai li zhongzi, and the stomach yin theory of warm diseaseeveryone ye tianshi both in succession, on the basis of its theory, formed their ownacademic characteristics.李杲,字明之,号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人,生活于金大定二十年至南宋淳佑十一年,他精研《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深入探讨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对诸多疾病从脾胃论治,创立了脾胃学说,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