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层描述

合集下载

(完整)常用地层描述

(完整)常用地层描述

1,素填土:褐色,棕黄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含中细砂,局部含少量生活垃圾2,中砂:灰白色,稍湿,硬塑,含中细砂,局部含大量粘粒3,粉质粘土:棕褐色,硬塑,含中细砂,局部含大量粉砂4,淤泥质粉质粘土:深灰色,流塑,含少量贝壳,含有机质,具腥臭味5,粉砂:深灰色,饱和,松散,含少量贝壳,常夹薄层淤泥,具腥臭味6,中砂:浅灰色,灰黄色,饱和,松散~稍密,混少量角砾和粘粒,局部粘粒含量高,岩芯呈粉质粘土状7,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含少量中粗砂8,粉砂:上部灰白色,下部褐黄色,饱和,中密,均粒,含少量粘粒9,粉质粘土:深灰色,灰褐色,软塑,局部夹薄层灰色粉砂10,中粗砂:灰白色,饱和,密实,混角砾或圆砾10-25%,含少量粘粒,底部0.4m为卵石11,强风化砂质泥岩:浅灰色,紫红色,原岩构造大部分破坏,岩芯手掰易碎,干钻困难遇水易软化,该层夹较多中风化岩块12,强风化泥质砂岩:灰色,灰绿色,原岩构造大部分破坏,岩芯手掰易碎,水钻岩芯呈中细砂状,干钻困难遇水易软化,该层夹夹中风化岩块13,中风化砂质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石状,少数呈扁柱状,岩芯锤击易碎14,中风化砂岩:褐黄色,灰白色,中粗粒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石状,少量呈短柱状,岩芯锤击易碎15,微风化砂质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粉砂,裂隙不发育,岩芯呈柱状,节长10-40cm,岩芯锤击易碎,裂隙不发育,岩芯呈长柱状,节长10—40cm1,层杂填土:棕色、灰黑色、灰色,稍湿—饱和,松散,由粉质粘土和大量砼、砖块、塑料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组成。

2,层粉质粘土:褐黄色、浅灰色,硬塑—坚硬,含少量中粗砂及角砾。

5,全风化花岗岩: 灰黄色,原岩组织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

岩芯呈坚硬粘性土状,具可塑性.该层遇水易软化。

6,⑤—2层强风化花岗岩:黄灰色,灰黄色,原岩织结结构大部分破坏,但尚可辨认(中粒结构,块状构造),由长石、石英和少量云母组成,长石具高岭土化现象.裂隙发育,块状岩芯手捏易碎。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一、地层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一、下更新统(Q1)1、冰渍冰水沉积层(Q11gl-fgl)灰白色砂砾卵石,泥沙质半胶结,砾石成分为安山岩、玄武岩、片麻岩、花岗岩等。

砾径一般4-15cm,少数大者达50-60cm,呈半棱角状。

泥沙混杂,有的砾石直立,并有马鞍石。

砾石有明显的压裂现象,个别压裂宽达3-5cm。

砾石风化剧烈,有的手搓即碎,砾卵石含量约占60%。

2、坡洪积层(Q12dl-pl)棕红色,底部为浅灰绿色含砾(碎)石粘土亚粘土。

粘土塑性较强,具垂直节理和大空隙(0.5-1.0mm),含有直径3-5mm铁锰质结核,并有铁锰染现象。

二、中更新统(Q2)1、洪积层(Q21pl)砂砾卵石层,杂色,成分比较单一,与母岩有关。

砂砾石含量占40-60%,其余为中粗砂,砾径一般为3-8cm,大者10-15cm,大于40cm 的极少。

分选磨圆不好,呈棱角-次棱角状,并混有少量粘土。

厚度一般3-10m,最厚达50m。

本层之上为Q22棕黄色亚粘土,之下为Q12棕红色粘土。

2、坡洪积层(Q22dl-pl)棕黄色、棕红色亚粘土含砾卵(碎)石,干时致密坚硬,下部含卵碎石较多,卵碎石成分为安山岩、花岗岩、闪长岩,砾径一般5-10cm,大者达15-20cm呈半棱角状,间夹有砂碎石混土薄层,砂碎石砾径一般7-12cm,呈棱角-半棱角状,无分选性,厚度薄者为0.3-0.4m,厚者达4-5m。

三、上更新统(Q3)1、冲湖积层(Q31ql-l)粉细砂夹薄层亚砂土、亚粘土,含砾中粗砂透镜体及薄层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交错层理明显,尤以下部发育有铁锰染现象。

2、坡洪积层(Q31dl-pl)深灰黄色含砾(碎)石亚砂土、亚粘土,夹砂砾(碎)石透镜体。

砾碎石砾径一般0.5-2cm,大者5-8cm,呈棱角-半棱角状。

有发育较差的垂直节理和大孔隙,有钙质网纹和斑点。

3、洪冲积层(Q31pl-al)上部为褐黄色、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

工程地质地层描述

工程地质地层描述

1、杂填土(Q4 ml)①:该层主要分布于富屯溪两岸护坡处,整个场地表层,揭露厚度0.50~9.60m。

褐黄、灰黄色为主,湿~饱和,中密为主局部稍密,填料主要为卵石,粗砂、建筑垃圾及少量粘性土,硬杂质含量约70%,卵石的一般粒径为2~6cm,个别最大粒径为18cm,母岩为花岗岩及砂岩,中等风化。

河中部分未经系统分层压实处理,回填时间较短(大于5年),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土质成分与结构疏密不均。

该层89孔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杆长校正后锤击数最小值N63.5=10.2击,最大值N63.5=47.7击。

但该层护岸部分地段经过处理,处理过的杂填土密实度较好。

护岸部分相对于河中部分较好,但总体偏差。

2、卵石(Q4al-pl)②: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仅AZK1~AZK4-1、AZK9~AZK19、DZK1~DZK6、QK1~QK26、QK84~QK99、ZK1~ZK19钻孔有揭露。

钻探深度内揭露厚度一般为1.70~9.20m,顶板埋深0.00~9.60m,层顶高程109.66~11.796m。

灰黄、灰色等色,中密为主,局部为稍密,卵石原岩主要为片岩,中等风化程度,直径2~5cm,亚圆形,级配一般,可选性较好,磨圆度一般,填充物主要为中粗砂,局部含泥,胶结度一般。

其中>20mm颗粒>50%,<20约占45%。

该层在89孔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63.5=13.87击,修正值N63.5=13.69击。

土质结构较均匀,工程性能较好。

3、全风化石英片岩(Pt2-3x)③: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仅AZK9~AZK19、DZK1~DZK6、QK1~QK5、QK20~QK27、QK86~QK99、SZK1~SZK6、ZK1~ZK12、ZK17~ZK19钻孔有揭露,钻探深度内揭露厚度一般为0.50~13.10m,顶板埋深1.10~13.40m,层顶高程102.31~124.66m。

灰黄色,主要由剧烈风化的石英片岩,岩芯呈土状,RQD=0,手捏即散,属极软岩,岩石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岩石质量指标(RQD)为0,属极差的。

地质地层通用描述语句

地质地层通用描述语句

人工填土1,人工填土:褐黄色,褐红色,稍湿,结构松散,主要由粉土及板岩碎块组成,局部夹板岩块石.采取率为90%1,人工填土:紫红色,褐黄色夹灰白色,灰褐色,松散,稍湿-湿,成分以粘性土为主,系机械推填而成1,人工填土:褐黄色,湿,结构松散,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砖块、石灰渣、砾石.采取率95%1,人工填土:褐黄色,灰褐色,褐红色,稍湿-湿,结构松散,以粘性土为主,含砖头、瓦片、砼块等建筑垃圾及少量生活垃圾.采取率为90%1,人工填土:紫红色,褐黄色夹灰白色,灰褐色,较密实,稍湿-湿,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含少量树枝及砖块,系机械推填而成1,人工填土:褐红色、褐黄色,松散,稍湿-湿,成分以粘性土和风化泥质板岩碎块为主,系机械推填而成,岩芯采取率95%1,人工填土:褐红色、褐黄色,主要由粉质粘土构成,局部夹碎砖、瓦片等建筑垃圾,湿,结构松散.采取率为85% 1,人工填土:黄褐色,褐黄色,褐红色,稍湿,结构较松散,主要由粉土及风化板岩碎块组成。

采取率为90%1,人工填土:褐黄色、褐红色,稍湿,结构较松散,主要由粉土、粘性土组成,中间夹砾石.岩芯采取率95%1,人工填土:灰褐色、黑灰色,稍湿,松散,以粘性土为主,含卵石、砖块、炉灰渣等建筑垃圾组成。

其中顶部0.10m 为砼地面,岩芯采取率85%1,人工填土:灰褐色、褐红色,稍湿,松散,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炉渣、砾石。

岩芯采取率90%1,人工填土:褐黄色、褐红色,稍湿,结构较松散,主要由粘性土及强风化板岩碎块组成,含少量砾石,采取率为95% 1,人工填土:褐黄色、褐红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粘性土及强风化板岩碎块组成,含少量砾石.采取率为90%1,人工填土:褐红色,松散-稍密,稍湿-干,主要由粘性土和强风化砂岩新近堆积而成1,人工填土:褐红色,中密-密实,稍湿-干,主要由粘性土和强风化砂岩组成1,块石:青灰色,灰黄色,为中风化板岩放炮炸动后原地堆放填筑土1,填筑土:黄色,稍密,湿,主要为亚砂土混粘性土及少量小砾石,偶见植物根须1,填筑土:灰色,红色,深灰色等,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混少量砾石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砼块,湿,结构松散,为近期堆填、堆填年限约3年1,填筑土:土褐色,灰褐色,灰黄色,褐红色等,松散,稍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1,填筑土:黄色,稍密,湿,主要为亚砂土混粘性土及少量小砾石,偶见植物根须1,填筑土:褐黄-褐灰色,稍密,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1,填筑土:灰黄色,灰褐色,紫红色,黑色等,松散-稍密,稍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混少量的强风化岩碎块和少量生活垃圾1,填筑土:土褐色,灰褐色,灰黄色,褐红色等,松散,稍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1,填筑土:褐红色,褐黄色,黄色夹黑色,灰白色,紫红色,松散-稍密,稍湿-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1,填筑土:土褐色,灰褐色,灰黄色,褐红色等,松散,稍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1,填筑土:灰褐色、灰黄色、褐红色等,松散,稍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1,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部分(未浇筑砼),已做好砼护壁种植土2,种植土:灰褐色,稍湿,可塑状态,含植物根茎,采取率为98%2,种植土:褐色,软塑,含植物根茎2,种植土:褐色,湿,结构松散,含植物根.采取率95%1,种植土:褐红色,稍湿,松散,含植物根1,种植土:黄褐色,褐色,湿,结构松散,含植物根茎2,种植土:灰褐色,可塑,湿,含植物根茎,采取率为95%2,种埴土:深灰色,黑色,软可塑,湿至很湿.主要为粉质粘土,见少量小砾石及植物根须2,种植土:灰褐色,软-可塑,稍湿-湿,见植物根。

地层描述

地层描述

沿途地层描述:1. 火烘组(D2h):灰黑色、灰褐色薄层至中厚层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

局部见灰黄色薄层页岩夹深灰色中厚层泥灰岩。

页岩单层厚约10--20cm。

风化强烈,岩石风化后呈褐黄色沙土,具球形风化。

与上覆地层榴江组(D2I)呈整合接触关系。

2. 榴江组(D3I):灰黑色薄层-中厚层硅质岩夹灰褐色,灰黄色薄层硅质泥岩,灰(钙)质泥岩,粉砂岩,厚约2-5cm。

局部见中厚层硅质岩夹灰岩透镜体。

大小约50×5cm。

与上覆地层五指山组(DCwz)呈平行整合接触关系3. 五指山组(DCwz)灰色至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泥质条带状灰岩。

层间夹薄层灰褐色,灰黑色泥岩及泥灰岩。

单层厚约5-25cm。

局部见方解石脉充填于泥质条带状灰岩中,脉宽2-5cm。

与上覆地层睦化组(C1m)呈整合接触关系。

因浮土,耕地,植被掩盖,地层,岩石,出露较差,零星见,距点向北(、)米处见--- 4. 睦化组(C1m)灰色至深灰色中厚层-厚层泥晶灰岩。

泥晶灰岩层间夹灰黑色薄层泥(页)岩,单层厚约5-20cm。

灰岩中节理裂隙发育,被大量方解石充填其中,见方解石呈细脉状(团块状)斜交层面产出,脉宽2-10cm。

与上覆地层打屋坝组(C1dw)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因浮土,耕地,植被掩盖,地层,岩石,出露较差,零星见,距点向北(、)米处见--- 5. 打屋坝组(C1dw)灰褐色、灰黄色薄层-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

局部泥质粉砂岩夹灰黑色薄层硅质岩。

与下伏地层睦化组(C1m)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因浮土,耕地,植被掩盖,地层,岩石,出露较差,零星见,距点向北(、)米处见--6. 威宁组(C1w):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细晶白云质灰岩。

灰岩层间夹灰黑色薄层泥岩,单层厚约5-8cm。

局部为灰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见燧石呈条带状产出。

局部为灰色中厚层细晶白云岩夹薄层灰褐色灰岩、泥灰岩,见燧石呈条带状产出。

中段;为灰色中-厚层块状泥晶生物(屑)灰岩夹灰-灰白色薄层-中厚层白云质灰岩。

地层形成过程描述

地层形成过程描述

地层形成过程描述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地层形成过程这神奇的事儿。

你想想啊,大地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舞台,而地层就是这个舞台上的层层幕布。

这地层的形成,那可真是一场漫长而奇妙的表演。

一开始呢,是各种物质的积累。

就好像我们攒东西一样,一点一点地堆起来。

石头啊、沙子啊、泥土啊,这些家伙们慢慢聚集在一起。

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那得经过好多好多年呢!然后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上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就好比你背了个超级重的书包,被压得紧紧的。

这些物质就被压得越来越结实,慢慢就形成了一层一层的地层。

有时候啊,还会有各种奇妙的事情发生。

比如说,可能会有水流过来,带着一些别的东西一起沉淀下来,给地层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这就像你在画画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给画加上了更漂亮的色彩。

还有呢,地壳也会运动啊!这一运动可不得了,地层可能就会被挤来挤去,发生变形。

就好像你把一块布揉来揉去一样,变得和原来不一样了。

你说这地层形成过程是不是特别神奇?就像变魔术一样!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咱再想想,如果没有这地层的形成,那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没有那些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那些记录着历史的化石,那该多无趣啊!所以啊,我们得好好珍惜这神奇的地层。

它们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记录着地球的故事。

每次我们看到那些不同的地层,不就像是在翻阅地球的过往吗?这多有意思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好多好多东西呢!这地层形成过程,真的是大自然的杰作。

它无声地诉说着地球的变迁和演化,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神奇和奥秘的地球上,是不是特别幸运呢?难道不是吗?让我们一起好好保护这个神奇的地球,好好探索那些隐藏在地层中的秘密吧!。

地层描述

地层描述

钻孔土层描述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与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与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与,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地层描述

地层描述

描述
素填土:土质不均匀,以粉土为主,含少量碎木屑、砾卵石颗粒等。

碎石土:一般粒径20-40mm,最大粒径约50mm,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约占全重的65%左右,颗粒成分主要为灰岩、砾岩、板岩等,颗粒分选性差,级配不良,磨圆度好,呈圆状,颗粒间以中粗砂充填。

粉土:土质较均匀,虫孔、孔隙较发育,局部夹细砂薄层及条带,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切面粗糙,干强度低,韧性低。

粉质黏土:土质不均匀,含黑色粉土、粉细砂及腐殖质,略具腥味,切面较光滑,孔隙不发育,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

灰岩: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碳酸钙,节理裂隙较发育,呈不规则状,少量泥质充填,裂隙面呈黄褐色,见蜂窝状溶蚀痕迹,新鲜断面呈青灰色,岩芯呈碎块状或短柱状。

马兰黄土:土质不均匀,虫孔、孔隙较发育,局部夹细砂薄层或条带,偶见砾石颗粒,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

卵石:一般粒径2-6cm,最大粒径8cm,粒径大于2cm的颗粒含量占总质量的60%左右,母岩成分主要为石英岩、砂砾岩、花岗岩等,磨圆度较好,呈次圆状,分选性较好,级配不良,粒间以砂土充填。

泥岩:泥质结构,细粒构造,泥钙质胶结,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为极软岩,上部1.5m为强风化,其下为中风化,干时强度较高,遇水或暴露地表极易软化或风化崩解。

离石黄土:离石黄土属于中更新世晚期,分布于中国华北、西北、黄河中游等地区,典型剖面在山西离石县,故名。

呈浅红黄色,较午城黄土为浅,较马兰黄土为深,以粉砂为主,不具层理,含多层棕红色古土壤,其下多有钙质结核,有时成层。

离石黄土厚90—100米,构成黄土高原的基础。

离石黄土与午城黄土又统称为“老黄土”。

常用地层描述

常用地层描述

1,素填土:褐色,棕黄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含中细砂,局部含少量生活垃圾2,中砂:灰白色,稍湿,硬塑,含中细砂,局部含大量粘粒3,粉质粘土:棕褐色,硬塑,含中细砂,局部含大量粉砂4,淤泥质粉质粘土:深灰色,流塑,含少量贝壳,含有机质,具腥臭味5,粉砂:深灰色,饱和,松散,含少量贝壳,常夹薄层淤泥,具腥臭味6,中砂:浅灰色,灰黄色,饱和,松散~稍密,混少量角砾和粘粒,局部粘粒含量高,岩芯呈粉质粘土状7,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含少量中粗砂8,粉砂:上部灰白色,下部褐黄色,饱和,中密,均粒,含少量粘粒9,粉质粘土:深灰色,灰褐色,软塑,局部夹薄层灰色粉砂10,中粗砂:灰白色,饱和,密实,混角砾或圆砾10-25%,含少量粘粒,底部0.4m为卵石11,强风化砂质泥岩:浅灰色,紫红色,原岩构造大部分破坏,岩芯手掰易碎,干钻困难遇水易软化,该层夹较多中风化岩块12,强风化泥质砂岩:灰色,灰绿色,原岩构造大部分破坏,岩芯手掰易碎,水钻岩芯呈中细砂状,干钻困难遇水易软化,该层夹夹中风化岩块13,中风化砂质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石状,少数呈扁柱状,岩芯锤击易碎14,中风化砂岩:褐黄色,灰白色,中粗粒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石状,少量呈短柱状,岩芯锤击易碎15,微风化砂质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粉砂,裂隙不发育,岩芯呈柱状,节长10-40cm,岩芯锤击易碎,裂隙不发育,岩芯呈长柱状,节长10-40cm1,层杂填土:棕色、灰黑色、灰色,稍湿-饱和,松散,由粉质粘土和大量砼、砖块、塑料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组成。

2,层粉质粘土:褐黄色、浅灰色,硬塑-坚硬,含少量中粗砂及角砾。

5,全风化花岗岩: 灰黄色,原岩组织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

岩芯呈坚硬粘性土状,具可塑性。

该层遇水易软化。

6,⑤-2层强风化花岗岩: 黄灰色,灰黄色,原岩织结结构大部分破坏,但尚可辨认(中粒结构,块状构造),由长石、石英和少量云母组成,长石具高岭土化现象。

地层描述

地层描述

地层描述:黏质黄土:(褐黄、灰黄、灰褐、红褐),(坚硬、硬塑、软塑、流塑)、(稍湿、潮湿、饱和),土质不均(土质较均、土质均匀),结构较(松散、致密),见针孔或虫孔,含钙质结核及钙质条纹(局部钙质结核富集,成钙板),偶见蜗牛碎屑,岩芯呈(柱状、短柱状、散体状)。

其中表层土()m为耕植土,含大量植物根茎。

砂质黄土:(褐黄、黄褐),(坚硬、硬塑、软塑、流塑)、(稍湿、潮湿、饱和),土质不均(土质较均、土质均匀),结构较(松散、致密),粉粒含量较高,砂质感较强。

见针状孔和虫孔,含钙质结核和钙质条纹,局部呈网状,偶见蜗牛碎屑,岩芯呈(柱状、短柱状、散体状)。

其中表层土()m为耕植土,含大量植物根茎。

粉质黏土:(褐黄、褐灰、土黄、灰褐色),(坚硬、硬塑、软塑、流塑)、(稍湿、潮湿、饱和),土质不均(土质较均、土质均匀),结构较(松散、致密),含少量砂粒和圆砾,见少量铁锈斑点(斑块),局部见腐殖质斑点,岩芯呈(柱状、短柱状、散体状)。

粉土:(褐黄、灰黄、褐灰、灰黑),(密实、中密、稍密)、(稍湿、潮湿、饱和),土质不均(土质较均、土质均匀),结构松散(较致密),(局部粉粒含量较高),含少量砂粒和圆砾,见铁锈斑点和斑块,局部见腐殖质斑点,岩芯呈(柱状、短柱状、散体状)。

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褐黄、褐灰、灰褐、杂色),(密实N >30、中密15<N≤30、稍密10<N≤15、松散≤10),(稍湿、潮湿、饱和),砂质均匀(砂质不均),砂质纯净(较纯),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等暗色矿物,见少量黏土团块(或夹厚约0~0.5m粉土、粉质黏土薄层),含圆砾,含量约占%,岩芯呈散体状。

细圆砾土(细角砾土):(褐黄、褐灰、灰褐、杂色),(松散N(重Ⅱ)>≤5,稍密5<N≤10,中密10<N≤20,密实N>20),(稍湿、潮湿、饱和),母岩成分以灰岩、花岗岩、砂岩、石英岩等为主,磨园度较好,分选性差,颗粒粒径介于2~10mm含量约为%,10~20mm含量约为%,大于20mm含量约为%,余为砂(泥)质充填,岩芯呈散体状。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

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常见第四系地层、地貌描述概论一、地层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一、下更新统(Q1)1、冰渍冰水沉积层(Q11gl-fgl)灰白色砂砾卵石,泥沙质半胶结,砾石成分为安山岩、玄武岩、片麻岩、花岗岩等。

砾径一般4-15cm,少数大者达50-60cm,呈半棱角状。

泥沙混杂,有的砾石直立,并有马鞍石。

砾石有明显的压裂现象,个别压裂宽达3-5cm。

砾石风化剧烈,有的手搓即碎,砾卵石含量约占60%。

2、坡洪积层(Q12dl-pl)棕红色,底部为浅灰绿色含砾(碎)石粘土亚粘土。

粘土塑性较强,具垂直节理和大空隙(0.5-1.0mm),含有直径3-5mm铁锰质结核,并有铁锰染现象。

二、中更新统(Q2)1、洪积层(Q21pl)砂砾卵石层,杂色,成分比较单一,与母岩有关。

砂砾石含量占40-60%,其余为中粗砂,砾径一般为3-8cm,大者10-15cm,大于40cm 的极少。

分选磨圆不好,呈棱角-次棱角状,并混有少量粘土。

厚度一般3-10m,最厚达50m。

本层之上为Q22棕黄色亚粘土,之下为Q12棕红色粘土。

2、坡洪积层(Q22dl-pl)棕黄色、棕红色亚粘土含砾卵(碎)石,干时致密坚硬,下部含卵碎石较多,卵碎石成分为安山岩、花岗岩、闪长岩,砾径一般5-10cm,大者达15-20cm呈半棱角状,间夹有砂碎石混土薄层,砂碎石砾径一般7-12cm,呈棱角-半棱角状,无分选性,厚度薄者为0.3-0.4m,厚者达4-5m。

三、上更新统(Q3)1、冲湖积层(Q31ql-l)粉细砂夹薄层亚砂土、亚粘土,含砾中粗砂透镜体及薄层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交错层理明显,尤以下部发育有铁锰染现象。

2、坡洪积层(Q31dl-pl)深灰黄色含砾(碎)石亚砂土、亚粘土,夹砂砾(碎)石透镜体。

砾碎石砾径一般0.5-2cm,大者5-8cm,呈棱角-半棱角状。

有发育较差的垂直节理和大孔隙,有钙质网纹和斑点。

3、洪冲积层(Q31pl-al)上部为褐黄色、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

如何描述地层

如何描述地层

如何描述地层
灰—黄色二云二长片麻岩岩石,主要分布以查证区南边,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向北,倾角50°~75°。

南部所见延伸长约1200m,宽约100~1100m。

初糜棱结构,条纹、条带状构造。

主要有钾长石(15-30%)、斜长石(12-30%)、石英(20-36%)、黑云母(15-20%)、白云母(10-12%)组成。

斜长石多数呈不规则粒状、条带状变晶、少数为集合体透镜状,具较强的绢云母化;钾长石呈破碎粒状变晶、多数呈拉长定向平行排列,粘土化强;石英呈它形粒状变晶,呈线状、条带状分布;黑云母呈细线状断续分布,绿泥石化强;白云母成片状变晶。

灰白色大理岩,不均匀分布在查证区东部,呈条带状出现,走向近东西-北西向,倾向向北,倾角45~75°。

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条纹条带状构造。

岩石有方解石(65-80%)、石英(5-10%)、云母(10%)组成,黄铁矿少量,岩石中可见直径约2~4mm鳞片状的石墨,但含量较少,石墨含量多在(1-3%)。

其与岩体的接触部位是形成矽卡岩的有利地段,也是形成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

岩盐层地层描述

岩盐层地层描述

岩盐层地层描述
岩盐层,是由矿物质“岩盐”(即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累积形成的地层。

这种地层通常在低洼的海洋环境中形成,当海水蒸发时,盐分会沉积并形成岩盐。

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稳定的环境条件。

岩盐层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特性,比如高的密度、低的透水性和高的塑性。

这些特性使得岩盐层在地质学和工程应用中有很多特殊的用途。

例如,由于岩盐层的低透水性,它们常常被用作地下储存设施,比如储存核废料或者天然气。

岩盐层是地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和特性对地质过程和人类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分化砂岩地层描述

中分化砂岩地层描述

中分化砂岩地层描述中分化砂岩地层,那可是地质世界里相当有特色的存在呢。

咱就说这中分化砂岩地层的外观吧。

它就像是大自然用粗粝的沙子和时间这把神奇的刻刀打造出来的艺术品。

砂岩嘛,颗粒感是很明显的,就像咱们吃的粗粝的杂粮饼干,一粒一粒的沙子就如同饼干里的粗颗粒,只不过这砂岩的颗粒可是坚硬无比的。

你拿手去摸一摸,那粗糙的质感仿佛在跟你诉说着它历经的岁月沧桑。

这中分化的砂岩地层啊,不像那些刚形成的砂岩地层那么崭新,它有点像那种穿了很久、有点磨损但却别有韵味的老物件。

从颜色上来看,中分化砂岩地层可真是多姿多彩。

有的地方像是被阳光晒过很久的土黄色,就像老家农村里那有些年头的土墙的颜色。

还有的地方带着淡淡的红色,那红啊,就像是夕阳余晖洒在上面一样,透着一种宁静而古老的美。

这颜色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那是经过多少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还有各种矿物质的相互作用才形成的。

就好比一个人,经过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和磨炼,才会有独特的气质。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再说说这中分化砂岩地层的结构。

它可不像一块完整的大石头那样简单。

它就像是一个由无数小单元组成的大拼图。

那些沙子颗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这就像是咱们住的房子里有一个个小房间一样。

这些空隙可不得了,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存储空间,有时候里面会藏着地下水,有时候会有一些小生物在里面安家。

你想啊,对于那些微小的虫子来说,这砂岩地层里的空隙不就是它们的高楼大厦吗?而且啊,这地层的结构还影响着它的稳定性。

要是哪一天这地层的结构被破坏了,就好比房子的地基出了问题,那可就麻烦了。

这中分化砂岩地层在地质研究里也是相当重要的。

地质学家们看到这地层,就像探险家发现了宝藏一样兴奋。

为什么呢?因为从这地层里能挖掘出好多关于地球过去的信息。

这地层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层都记录着不同时期的故事。

那些沙子的颗粒大小、排列方式,还有里面包含的化石之类的东西,都能告诉我们当时的环境是怎么样的。

是干燥还是湿润,是炎热还是寒冷。

一些地层描述

一些地层描述

Qhal 第四系全更新统洪积层该点为Qhal,有灰白色未固结砾石层出露,砾石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颜色较杂,主要呈灰白色、紫红色。

该层为河流沉积形成。

Qp3pal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该点为Qp3pal,有土黄色含砾粉砂质轻粘土层出露。

总体呈土黄色略泛灰白色,块状层理,主要成分为粘土,用地质锤刻划,刻划面较光滑。

露头可见厚约0.5-1m砾石层,砾石颜色较杂,主要呈紫红色、灰白色,砾石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大小一般为2-10cm,大者20cm,砾石磨圆度中等,分选性差。

粘土层中可见大量蜗牛化石,大小为0.5-1.0cm不等。

该层形成平原地貌,发育较多深沟、陡坎,坎高十余米。

该层为河流沉积形成。

Qp2pl 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该点为Qp2pl,有棕红色含钙质结核重粘土出露。

重粘土呈棕红色,块状层理,主要成分为粘土,用地质锤刻划,刻划面较光滑。

露头可见呈一灰白色钙质结核层分布于棕红色重粘土中,结核层厚度较稳定,一般为1-1.5m。

结核呈姜状,大小3-10cm不等,滴稀HCl 剧烈起泡。

粘土中见少量蜗牛化石碎片,化石呈白色,大小一般为0.5-1cm,大者1.5cm。

该层形成丘陵地貌,发育较多深沟、陡坎,沟深十余米。

该层为河流沉积形成。

N1l 新近系洛阳组该点为N1l,有灰白色钙质砂砾岩出露。

基岩风化面总体呈灰白色,新鲜面呈灰白色。

单层厚一般为1-3m,最厚约5m,为巨厚层状,块状层理。

砾石含量50-70%,砾石大小一般为0.2-0.5cm,大者0.5-1.0cm,偶见15cm。

砾石主要为白色石英砂岩、石英岩、脉石英,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磨圆度较差。

砂质成分主要为粗砂石英颗粒。

胶结物为钙质,滴稀HCl剧烈起泡。

胶结物易于风化流失,使砾石间形成较多孔洞。

岩石为半固结,易破碎,易风化,地貌上形成丘陵地貌,多在陡坎下出露;岩石为河流、滨湖相沉积。

E3s 古近系石台街组该点为E3s,有红色中厚层状含砾粉砂质粘土岩出露,基岩风化面总体呈红色,新鲜面呈浅红色,单层厚约为30-50cm,为中厚层状。

地层描述

地层描述

路基填筑土:沥青路面,厚0.00~0.00m,黑色,砂砾石基层,厚0.00~0.00m,青灰色,砾径大小不一,磨圆度、分选性一般,最佳含水量4.7%,素填土,厚0.00~0.00 m,岩性为低液限黏土,潮湿,密实。

粘土:黄褐色、青灰色,层顶埋深0.0-0.0,层底埋深0.0-0.0m,层厚0.0-0.0m。

钙质结核,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高。

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

可塑-硬塑湿-饱和粉质粘土:黄褐色、青灰色,层顶埋深0.0-0.0,层底埋深0.0-0.0m,层厚0.0-0.0m。

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少量砾石和钙质结核。

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

可塑-硬塑湿-饱和粉土:土黄色,层顶埋深0.0-0.0m,层底埋深0.0-0.0m,层厚0.0-0.0m,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低,孔隙发育一般,含少量砾石。

该土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

稍密-中密稍湿-湿。

黄土状粉土:黄褐色,层顶埋深0.0-0.0,层底埋深0.0-0.0m,层厚0.0-0.0m。

孔隙较发育,无明显层理。

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低,粘粒含量较少,具有湿陷性。

该土层在场地内连续分布。

中密-密实干-稍湿粉细砂:黄褐色、青灰色,层顶埋深0.0-0.0m,层底埋深0.0-0.0m,层厚0.0-0.0m。

级配不良,颗粒大小均匀。

主要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砾石,局部夹薄层粉土。

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

稍密-中密稍湿-饱和中粗砂:黄褐色、青灰色,层顶埋深0.0-0.0m,层底埋深0.0-0.0m,层厚0.0-0.0m。

级配一般,颗粒大小不均匀。

主要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砾石,局部夹薄层粉土、粉细砂。

该层在场地内呈不连续分布,局部缺失。

中密-密实稍湿-饱和砾砂:黄褐色、青灰色,层顶埋深0.0-0.0m,层底埋深0.0-0.0m,层厚0.0-0.0m。

级配一般,颗粒大小不均匀,一般粒径2-5mm,最大粒径20-25mm。

地层描述

地层描述

地层描述:黏质黄土:(褐黄、灰黄、灰褐、红褐),(坚硬、硬塑、软塑、流塑)、(稍湿、潮湿、饱和),土质不均(土质较均、土质均匀),结构较(松散、致密),见针孔或虫孔,含钙质结核及钙质条纹(局部钙质结核富集,成钙板),偶见蜗牛碎屑,岩芯呈(柱状、短柱状、散体状)。

其中表层土()m为耕植土,含大量植物根茎。

砂质黄土:(褐黄、黄褐),(坚硬、硬塑、软塑、流塑)、(稍湿、潮湿、饱和),土质不均(土质较均、土质均匀),结构较(松散、致密),粉粒含量较高,砂质感较强。

见针状孔和虫孔,含钙质结核和钙质条纹,局部呈网状,偶见蜗牛碎屑,岩芯呈(柱状、短柱状、散体状)。

其中表层土()m为耕植土,含大量植物根茎。

粉质黏土:(褐黄、褐灰、土黄、灰褐色),(坚硬、硬塑、软塑、流塑)、(稍湿、潮湿、饱和),土质不均(土质较均、土质均匀),结构较(松散、致密),含少量砂粒和圆砾,见少量铁锈斑点(斑块),局部见腐殖质斑点,岩芯呈(柱状、短柱状、散体状)。

粉土:(褐黄、灰黄、褐灰、灰黑),(密实、中密、稍密)、(稍湿、潮湿、饱和),土质不均(土质较均、土质均匀),结构松散(较致密),(局部粉粒含量较高),含少量砂粒和圆砾,见铁锈斑点和斑块,局部见腐殖质斑点,岩芯呈(柱状、短柱状、散体状)。

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褐黄、褐灰、灰褐、杂色),(密实N >30、中密15<N≤30、稍密10<N≤15、松散≤10),(稍湿、潮湿、饱和),砂质均匀(砂质不均),砂质纯净(较纯),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等暗色矿物,见少量黏土团块(或夹厚约0~0.5m粉土、粉质黏土薄层),含圆砾,含量约占%,岩芯呈散体状。

细圆砾土(细角砾土):(褐黄、褐灰、灰褐、杂色),(松散N(重Ⅱ)>≤5,稍密5<N≤10,中密10<N≤20,密实N>20),(稍湿、潮湿、饱和),母岩成分以灰岩、花岗岩、砂岩、石英岩等为主,磨园度较好,分选性差,颗粒粒径介于2~10mm含量约为%,10~20mm含量约为%,大于20mm含量约为%,余为砂(泥)质充填,岩芯呈散体状。

工程地质地层描述

工程地质地层描述

1、杂填土(Q4 ml)①:该层主要分布于富屯溪两岸护坡处,整个场地表层,揭露厚度0.50~9.60m。

褐黄、灰黄色为主,湿~饱和,中密为主局部稍密,填料主要为卵石,粗砂、建筑垃圾及少量粘性土,硬杂质含量约70%,卵石的一般粒径为2~6cm,个别最大粒径为18cm,母岩为花岗岩及砂岩,中等风化。

河中部分未经系统分层压实处理,回填时间较短(大于5年),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土质成分与结构疏密不均。

该层89孔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杆长校正后锤击数最小值N63.5=10.2击,最大值N63.5=47.7击。

但该层护岸部分地段经过处理,处理过的杂填土密实度较好。

护岸部分相对于河中部分较好,但总体偏差。

2、卵石(Q4al-pl)②: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仅AZK1~AZK4-1、AZK9~AZK19、DZK1~DZK6、QK1~QK26、QK84~QK99、ZK1~ZK19钻孔有揭露。

钻探深度内揭露厚度一般为1.70~9.20m,顶板埋深0.00~9.60m,层顶高程109.66~11.796m。

灰黄、灰色等色,中密为主,局部为稍密,卵石原岩主要为片岩,中等风化程度,直径2~5cm,亚圆形,级配一般,可选性较好,磨圆度一般,填充物主要为中粗砂,局部含泥,胶结度一般。

其中>20mm颗粒>50%,<20约占45%。

该层在89孔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63.5=13.87击,修正值N63.5=13.69击。

土质结构较均匀,工程性能较好。

3、全风化石英片岩(Pt2-3x)③: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仅AZK9~AZK19、DZK1~DZK6、QK1~QK5、QK20~QK27、QK86~QK99、SZK1~SZK6、ZK1~ZK12、ZK17~ZK19钻孔有揭露,钻探深度内揭露厚度一般为0.50~13.10m,顶板埋深1.10~13.40m,层顶高程102.31~124.66m。

灰黄色,主要由剧烈风化的石英片岩,岩芯呈土状,RQD=0,手捏即散,属极软岩,岩石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岩石质量指标(RQD)为0,属极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hal 第四系全更新统洪积层该点为Qhal,有灰白色未固结砾石层出露,砾石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颜色较杂,主要呈灰白色、紫红色。

该层为河流沉积形成。

Qp3pal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该点为Qp3pal,有土黄色含砾粉砂质轻粘土层出露。

总体呈土黄色略泛灰白色,块状层理,主要成分为粘土,用地质锤刻划,刻划面较光滑。

露头可见厚约0.5-1m砾石层,砾石颜色较杂,主要呈紫红色、灰白色,砾石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大小一般为2-10cm,大者20cm,砾石磨圆度中等,分选性差。

粘土层中可见大量蜗牛化石,大小为0.5-1.0cm不等。

该层形成平原地貌,发育较多深沟、陡坎,坎高十余米。

该层为河流沉积形成。

Qp2pl 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该点为Qp2pl,有棕红色含钙质结核重粘土出露。

重粘土呈棕红色,块状层理,主要成分为粘土,用地质锤刻划,刻划面较光滑。

露头可见呈一灰白色钙质结核层分布于棕红色重粘土中,结核层厚度较稳定,一般为1-1.5m。

结核呈姜状,大小3-10cm不等,滴稀HCl 剧烈起泡。

粘土中见少量蜗牛化石碎片,化石呈白色,大小一般为0.5-1cm,大者1.5cm。

该层形成丘陵地貌,发育较多深沟、陡坎,沟深十余米。

该层为河流沉积形成。

N1l 新近系洛阳组该点为N1l,有灰白色钙质砂砾岩出露。

基岩风化面总体呈灰白色,新鲜面呈灰白色。

单层厚一般为1-3m,最厚约5m,为巨厚层状,块状层理。

砾石含量50-70%,砾石大小一般为0.2-0.5cm,大者0.5-1.0cm,偶见15cm。

砾石主要为白色石英砂岩、石英岩、脉石英,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磨圆度较差。

砂质成分主要为粗砂石英颗粒。

胶结物为钙质,滴稀HCl剧烈起泡。

胶结物易于风化流失,使砾石间形成较多孔洞。

岩石为半固结,易破碎,易风化,地貌上形成丘陵地貌,多在陡坎下出露;岩石为河流、滨湖相沉积。

E3s 古近系石台街组该点为E3s,有红色中厚层状含砾粉砂质粘土岩出露,基岩风化面总体呈红色,新鲜面呈浅红色,单层厚约为30-50cm,为中厚层状。

砾石主要为浅黄色粉砂岩,灰白色钙质泥岩,砾石呈棱角状,磨圆度差,分选性差,砾石大小2-10cm不等,最大可达25cm。

水平层理较发育,岩石为固结程度不好,易风化,易破碎。

地貌上多形成丘陵地貌,岩石形成于干燥气候下的湖泊沉积环境。

E2m 古近系蟒川组该点为E2m,有红色巨厚层状砂质粘土岩出露,其中夹有灰白色中厚层状钙质粉砂岩与少量青灰色中厚层状钙质砾岩,前二者比例为3:1。

其中红色砂质粘土岩风化面呈红色,新鲜面呈浅红色,红色砂质粘土岩单层厚一般为1-1.5m,最厚约为3m,为巨厚层状。

灰白色钙质粉砂岩风化面呈灰白色,新鲜面呈灰白色,单层厚度一般为0.2-0.5m,为中厚层状。

青灰色钙质砾岩砾风化面呈青灰色,新鲜面呈浅青灰色。

单层厚度一般为0.2-0.5m,为中厚层状。

砾石石含量50-70%,砾石大小一般为0.2-0.5cm,大者0.5-1.0cm。

砾石主要为白色石英砂岩、石英岩、脉石英,呈次圆状,磨圆度中等,分选性中等。

胶结物为钙质,滴稀HCl剧烈起泡。

岩石为半固结,易风化,易破碎,地貌上多形成丘陵地貌,岩石为河流、湖泊相沉积。

E2c 古近系陈宅沟组该点为E2c,有紫红色厚层状砂质粘土岩与灰白色中厚层状粘土质砂砾岩互层出露。

砂质粘土岩风化面呈紫红色,新鲜面呈紫红色,单层厚度约为0.6-1.0m,为厚层状,主要成分为含砂质粘土。

粘土质砂砾岩风化面呈灰白色,新鲜面为红色。

单层厚0.2-1m 不等,为中厚-厚层状。

成分主要为粘土质沙砾,砾石砾径大小为0.2-1cm,最大可达3cm。

砾石主要成分为白色石英岩与白色石英砂岩。

磨圆度差,分选性好。

属于干热气候条件下湖泊相沉积。

T3y 三叠系油房庄组该点为T3y,有米黄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出露,基岩风化面呈米黄色,新鲜面呈浅黄色,偶见暗红色,为铁染所致,单层层厚约为0.5-0.8m,为厚层状,粒度大小约为0.2mm,为细粒结构,主要岩屑为长石、石英。

可见交错层理,水平层理。

局部可见方解石细脉,脉体宽约1-2cm,滴HCl剧烈起泡。

该层多形成丘陵地貌,为河流相沉积。

T2e 三叠系二马营组该点为T2e,有黄绿色薄-中厚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紫红色中厚-厚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互层出露。

风化面总体呈紫红色、黄绿色,新鲜面呈紫红色。

单层厚度为0.3-1.5m不等,为中厚-厚层状结构,粒度为0.3-0.5mm,为中细粒结构,主要岩屑成分为石英(75%-85%),长石(15%-25%)。

水平层理发育,层面可见小型波痕、虫迹和泥裂。

属于河流三角洲-滨湖环境下沉积。

T1h 三叠系和尚沟组该点为T1h,有紫红色中厚-厚层状钙质泥岩出露。

风化面总体呈紫红色,新鲜面呈紫红色。

单层厚约为0.3-1.0m不等,为中厚-厚层状。

主要岩屑成分为石英(80%-90%),长石(10%-20%)。

滴稀HCl轻微起泡,发育水平层理,层面可见小型波痕和泥裂。

属于干热气候条件下滨湖-浅湖相沉积。

T1l 三叠系刘家沟组该点为T1l,有紫红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出露。

风化面呈紫红色,新鲜面呈紫红色。

岩石表面局部可见暗红色,为铁染所致,夹少量土黄色斑块,大小2-5mm不等,为铁风化所致。

单层厚度0.2-0.5m不等,为中厚层状,粒度约为0.3-0.8mm不等,为中粗粒结构,主要岩屑成分为石英(80%-90%),长石(10%-20%)。

可见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层里面可见波痕。

该层多形成单面山,为河流湖泊相沉积。

P3s 二叠系孙家沟组该点为P3s,可见紫红色厚层状中细粒钙质石英砂岩出露,风化面呈浅紫红色,新鲜面呈紫红色。

单层厚度为0.5-1.0m不等,为厚层状。

粒度为0.2-0.4mm不等,为中细粒结构,滴稀HCl轻微起泡。

砂岩主要成分为石英,层理构造,铁质胶结,岩石风化程度较弱,致密坚硬,局部发育斜交层理、波痕、泥裂。

该层多形成丘陵地貌,为河流湖泊相沉积。

P1-2sp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平顶山砂岩段该点为P1-2sp,有灰白色巨厚层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出露。

风化面呈淡黄色,新鲜面为灰白色,单层厚度约为1.5-2.0m,呈巨厚层状,岩石主要矿物为石英(约占84%)、长石(约占12%),为滨海沉积环境沉积。

P1t 二叠系太原组该点为P1t,有灰黑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出露。

岩石风化面总体呈灰黑色,新鲜面呈灰褐色,单层厚度为30-50cm不等,为中厚层状,细晶结构。

灰岩中含有大量的方解石脉,脉体表面呈褐红色。

滴稀HCL剧烈起泡。

灰岩上部还可见含团块状燧石结核,层厚约2cm,层面连续分布,黑色坚硬,多时能形成燧石层,成为“铁里石”。

该层为浅海相沉积形成。

C2b 石炭系本溪组该点为C2b,有褐色、土黄色色等杂色铝质泥岩出露,风化面呈褐色、土黄色,新鲜的铝土矿颜色深,呈深灰色,主要有块状构造、豆状或鲕状构造,呈鸡窝状。

为滨海或泻湖相沉积。

∈1x 下寒武系辛集组该点岩性为辛集组(∈1x)为厚层-巨厚层砾岩,点处基岩出露情况良好,风化一般。

风化面呈浅棕色,淡红色。

出露厚度约 1.5m。

砾石形状多样,次圆状者居多,其次为次棱角状,分选性差,磨圆度差至中等,砾石大小悬殊,0.5-4cm者居多,大者可达几十厘米。

砾石含量60-70%,砾石主要成分为白色脉石英,次为红色石英岩、石英砂岩。

为浅海相沉积。

该点岩性为辛集组(∈1x)砖红色中、薄层含钙质中粒石英砂岩,点处基岩出露情况良好,风化一般。

风化面呈砖红色,新鲜面亦呈砖红色,碎屑主要为石英,滴盐酸剧烈起泡。

岩石中含少许海绿石,发育水平层理。

岩石中含少量砾石,砾石一般大小2-5mm,主要成分为石英。

为浅海相沉积。

∈3g 上寒武西崮山组该点为∈3g,有灰黑色巨厚层状白云岩出露,风化面略带土黄色,风化面刀砍纹发育,用手触之,有砂感。

新鲜面呈灰白色。

单层厚达2-3m,呈巨厚层状。

局部可见燧石,其燧石呈浅褐色分布于节理中,节理与岩层面不平行,节理相交形成网状,燧石分布其中。

为滨海或泻湖相沉积。

Jxh2 蓟县系何家寨组二段该点岩性为何家寨组二段(Jxh2)棕黄色中薄层钙质细砂岩夹页片状泥质粉砂岩。

点处基岩出露情况良好,风化一般,风化面呈棕黄色,细砂岩单层厚5-15cm,页岩单层厚1mm-1cm不等,发育水平层理;淡棕色叶片状泥质粉砂岩夹薄层细砂岩,厚约3m,细砂岩中发育小型交错层理,页片构造,一般2-5mm,滴稀盐酸不起泡;属浅海相沉积。

Jxh3 蓟县系何家寨组三段该点岩性为何家寨组三段(Jxh3)土黄色薄板状泥质灰岩,夹薄层状、页片状泥质灰岩、钙质页岩等。

点处基岩出露情况良好,风化一般。

风化面呈土黄色,藻纹层发育。

厚50-100m,薄板状构造连续出现数十米;厚0.75m 土黄色藻层状泥灰岩。

风化面,新鲜面均为土黄色。

泥晶结构,主要成分为钙质,次为泥质少量粉碎质,滴HCl剧烈起泡。

属浅海相沉积。

Jxh4 蓟县系何家寨组四段该点岩性为何家寨组四段(Jxh4)灰绿色-暗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紫红色薄层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灰黑色页岩。

点处基岩出露情况良好,出露厚度约2m,风化一般,风化面呈灰绿色,新鲜面浅灰棕色,泥晶结构,块状构造,无层理,粉末滴HCl不起泡;岩石中见到较多泥质白云岩,透镜体被页岩包围,该层产状紊乱。

属浅海相沉积。

Jxl 蓟县系骆驼畔组该点岩性为骆驼畔组(Jxl)浅红棕色厚层-巨厚层含砾粗粒石英砂岩。

点处基岩出露情况良好,风化一般。

风化面呈浅红色,土黄色,新鲜面呈浅红色。

单层厚度1-3m,碎屑主要为石英,含少量长石,砾石主要为石英,大小2-3mm,含量5-6%。

分选性中等,磨圆度中等,硅质胶结。

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小型莎纹层理,楔状层理。

含少量硅质结核,暗红色,大小一般3-5mm,大者20-30mm。

属中能海滩相沉积。

Jxp 蓟县系葡萄峪组该点岩性为葡萄峪组(Jxp)紫红色页片状泥质粉砂岩,夹灰绿色页片状泥质粉砂岩、薄层或薄板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

点处基岩出露情况良好,风化一般,岩石风化破碎。

风化面呈紫红色、灰绿色,鲜面也为紫红色、灰绿色。

单层厚度约0.5cm,用地质锤刻画,刻画面呈土黄色,紫红色。

属于浅海(陆棚)相沉积。

Jxm 蓟县系马鞍山组该点为Jxm,有灰白色巨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出露。

风化面呈灰白色,浅肉红色,单层厚度1-1.5m不等,为巨厚层状,石英颗粒大小0.2-0.5mm不等,为中粗粒。

发育交错层理,层面多见波痕和泥裂等沉积构造,形成于滨岸海滩—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

Pt1w 嵩山群五指岭组点处岩性为五指岭组(Pt1w)紫红色中细粒鳞片粒状绢云石英片岩。

基岩出露情况良好,风化中等。

风化面呈紫红色、浅棕色,新鲜面呈紫红色、灰紫色,中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并略呈千枚状构造,以石英片岩为主含少量薄板状石英岩,石英岩厚度一般1-3cm,主要矿物为石英(90-95%)绢云母(5-10%),矿物粒度很细小,原岩可能为酸性火山岩或泥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