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1.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

8.实践: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

9.一元论:承认万物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

10.二元论:否认万物的统一性,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1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2.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14.发展: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

1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7.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冲突,是飞跃。

1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9.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2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马哲 名词解释

马哲 名词解释

实践: 1. 就人和动物的区别来看,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就人自身来看,是人根本的存在(生活)方式。

2. 具有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

3. 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 狭义的实践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广义的实践(与“理论”相对的活动)包括人与对象的主客体活动,即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人与人的主体间的活动,即交往活动。

5. 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的实践活动。

6. 人与对象之间,人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

社会关系:1. 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联系。

2. 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

3. 社会关系的观点是从社会关系来看待物质世界,将世界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要素环节和产物后果。

4. 是物的超感觉本质。

5. 体现在、承载与物上。

6. 吃饭的过程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7. 实践和社会关系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共同结合为社会生活的有机整体。

社会总体:1. 所有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结成一个整体。

2. 所有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结成一个整体。

3. 社会总体、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中的个体和局部。

4. 包括文化的实践-社会关系(精神活动和精神关系)、政治的实践-社会关系(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和经济的市价-社会关系(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5. 包含社会的总体性和历史的总体性两个维度。

其中,社会的总体性包括共时性、空间性,是横向的;历史的总体性包括历史性、时间性,是纵向的。

资本主义:1. “资本主义”就是资本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

2. “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整体性生产体系。

以“资本生产”为“中轴’而运转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性社会生产体系。

3.资本的生产包括文化生产(精神产品、精神关系、文化制度、文化组织的生产再生产;教科文、意识形态)、政治生产(政治权力、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组织的生产与再生产;阶级统治,政府治理)和经济生产(物质产品、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经济组织的生产与再生产;分工、交换、雇佣,市场经济)4. “资本主义”是现代世界的整体性“世界体系”,不仅指一种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类型,不仅在一国内部,还存在于跨国家、超国家层面,是一种支配着现代世界运行的整体性的“结构系统”、“世界体系”。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马哲的相关名次解释一、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6、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11、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

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本体论:即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研究的理论。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都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元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或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

二元论: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平行的本原,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据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 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小马”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特指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共同享有和完成的、具有丰富批判精神的社会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和人类实现学说。

“大马”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一方面宣称坚持了小马,但是另一方面又结合革命和建设实际融合进了一些革命主张和建设纲领。

2.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继物理学之后探索世界本源的哲学。

二、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相对。

3.幸福幸福是因自身而不是因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合德性的实践就符合这种要求。

幸福不在于消遣。

如果这样,我们操劳一生就是为了消遣,这是荒唐的。

4.自由人认识了事物的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实践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我实现活动,追求着自由幸福的人们在实践的征途中,不断探索真理、检验真理、同时不断探求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价值坐标。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实践指的是目的存于行为自身、合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可以是伦理的,也可以是技艺的,还可以是思辨的。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之后,在某种意义上他不再支持讨论那种理论式、直观的、抽象的沉思,而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实现自身、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活动:①包括一切现实地对象的活动,②既包括现实的生产、生产,又包括活动,③还包括现实地对进行现实调整和改变的活动。

6.直观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古代的辩证法主要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于一或存在中,对立的范畴或相的结合。

近代的辩证法主要从形式逻辑中发展而来;被黑格尔消化吸收后成为精神、自我意识、思想的存在形式(矛盾:否定+持存)和运动方式(诸多环节、不断扬弃;整体必然而又有秩序的体系)8.扬弃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活动。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得相关名次解释一、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得,它不依赖于人得感觉而存在,为人得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得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与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得关系。

4、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得对立统一关系得哲学范畴。

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得关于事物得现象、事物得外部联系、事物得各个方面得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就是认识得初级阶段。

6、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得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得本质、全体、内部联系与事物自身规律得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就是认识得高级阶段。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得物质方面,主要就是指物质生活资料得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得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

9、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得改造与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得物质力量。

1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得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得制度、组织与设施,由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11、阶级:“所谓阶级,就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得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得劳动。

”二、简答题1、哲学得基本问题(1)什么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得重大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得内容第一方面: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得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得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得问题。

☆2、意识得能动作用(1)意识得能动作用得含义: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

(2)意识得能动作用得表现:第一、意识就是能动得,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马哲83个重要名词解释

马哲83个重要名词解释

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一、实践1、实践的提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基本要点——实践观点.马克思关注人的社会存在、社会生活,而非自然物质,认为社会存在中最根本的即实践活动。

2、实践的本质:人类主观能动性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即人与对象之间,人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4、实践的基本形式:狭义的实践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广义的实践指人与对象的主客体活动、人与人的主体间活动、经济政治文化的实践活动,也包括精神活动(教育)5、实践的观点:从实践活动出发来看待物质世界,将物质世界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要素环节和产物后果。

世界(社会生活)以实践活动(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为主轴来结构和运行。

二、社会关系1、社会关系的本质: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联系。

2、社会关系的类型: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3、社会关系的观点:从社会关系来看待物质世界,将世界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要素环节和产物后果。

4、社会关系与物:社会关系这种超感觉本质体现在、承载于物质材料这种可感觉的现象上。

5、社会关系与现实生活:个人的社会实践体现出丰富的社会内涵。

具体说来即经济的、政治的、伦理的、情感的、文化的实践体现出经济的、政治的、伦理的、情感的、文化的关系。

三、社会总体1、社会总体的定义:所有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结成的一个整体。

所有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结成的一个整体。

“实践-社会关系”体系,结合成网状的“社会总体”。

2、社会总体性的观点:社会总体、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中的个体与局部,看待问题必须以社会总体为出发点,透视个体与局部的矛盾、问题。

3、社会总体的出发点:实践-社会关系的观点4、社会总体的内容:包含三个层面,即文化、政治、经济;包括三个领域,即精神活动与精神关系,政治活动与政治关系,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

5、社会总体性方法:既包含横向的,具有共时性和空间性的社会性方法,又包含纵向的,具有历时性和时间性的历史性方法。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8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是在的范畴,这种客观是在是人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腹泻摄影和反应.2、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实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3、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真理:从是更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

5、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8、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9、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二,问答题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其一,意志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嘛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现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啦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好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3、为什么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带于深化和发展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吧他们分开。

4、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

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

社会意识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并受政治结构的制约。

个体意识: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指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对它们的共同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

社会心理: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构成上层建筑成分的那些社会意识成分,主要指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知识系统。

实践:人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它包括自然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马哲的名词解释大全

马哲的名词解释大全

马哲的名词解释大全马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称,它是一门关乎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学科。

以下是马哲中的一些名词解释:1. 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变世界的物质活动。

2.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3. 客体:是指一切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

4.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5. 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有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6. 新生事物: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7.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8.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规律。

9.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性趋势。

10. 必然性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展、发生、灭亡过程中不同的趋势,即确定性趋势和非确定性趋势的一对范畴。

11. 现实性:标志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范畴,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12.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13. 现实性可能性: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14. 矛盾:是指联系的实际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

15. 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固有规律性。

16. 量:是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方式。

17.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18. 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

19.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的反映,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除此之外,马哲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9)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0)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1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

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通过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然产生对世界个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运用世界观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实事求是: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包含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章: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直接感知或借助中介间接的感知的事物的共同体本质的抽象,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是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感知的,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所改变和确证。

运动:标志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一切变化和过程的本质,就是一般的变化。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物质运动节律性的体现。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事物运动的延展性和伸张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主观映像,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语言:是一种时间的,既为别人的存在也为自身的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相对静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具有质的稳定性,在这个阶段和时期,它的性质基本不变;有特定条件下,事物的相互关系没有发现变化。

第四章: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实践将原来浑然一体的世界划分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世界二重化。

实践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的相关名次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与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4、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就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6、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与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就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就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与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与设施,由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
构成。

11、阶级:“所谓阶级,就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
第一、意识就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与生理活动的作用。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就是市区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与发展趋势。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

矛盾双方的斗争就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3)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量质变辩证关系
A、量变就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就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6、辩证的否定(事实就是扬弃)
A、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自我的否定,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辩证否定就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辩证否定就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7、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就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2)实践第一
(3)实践的观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与基本观点。

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9、理性认识向实飞跃的条件
(1)必须以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想结合的原则;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时间方法即工作方法。

10、为什么说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从真理本性上瞧,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
第二,从实践特点瞧,实践就是改造世界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瞧,其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需要;
其次,社会意识就是人们物质交往的产物;
再次,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瞧,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到发展变化。

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4、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主体,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与发展;
(4)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就是根源,上层建筑师派生物。

无论政治的或思想的上层建筑,它们都产生或根源于经济基础;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再次,经济基础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三、论述题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A、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
B、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
C、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就是矛盾学说的精髓,就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就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就是我们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就是普遍性、共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等,这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原则;
“中国特色”就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中国就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就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现代化建设起点低等,就就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即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种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模式,只能从我国实际出发,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结合起来。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这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无条件性、无限性
从内容上瞧,任何真理都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从认识发展趋势与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瞧,就人类认识本性来说,就是能够正确认识不断发展着的物质世
界的;就人类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存在尚未认识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2)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有限性、有条件性
从认识的广度来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就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片段的认识,而不就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从认识深度来瞧,任何真理认识都只就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3)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辩证关系
真理就是具体的,就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就是辩证统一的。

补充:
应用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原理分析如何瞧待马克思主义?
答:马义作为科学的真理,也就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社会、思维发展的一半规律,就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这就是它的绝对性,因而必须坚持马义;另一方面马义就是历史产物,无论从广度还就是从认识角度上瞧,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与社会实践发展,马义需要得到发展、深化与完善,这就是它的相对性,因此必须发展马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