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用法分析

合集下载

《论语》“是”用法探析

《论语》“是”用法探析
(1)知 之 为 知 之 , 不 知 为 不 知 ,是 知 也 。
( 为政》 )
在 中国倍受后 人尊崇 ,而这部 孔子 的言 行录 ,从 “ 子 ” 诸
中被 提升 为 “ ” ,后人 注 意整 理 ,错 讹 的情况 较 少 。 经
《 语 》 中 “ ” 字 共 出现 6 次 ( 括 重 复 出现 的 ) ,而 译 为 “ 是 ” ,如 : 论 是 O 包 这 且 几 乎 包 含 了 它 在 古 代 汉 语 中 的所 有 用 法 。下 面 我 们 从 这 样几 个 角 度 进 行分 析 :


从 词 性 角 度 分析
( 2)入 大庙 ,每 事 问。子 闻之 ,日:是礼
也 。 ( 八佾 》 )
《 语 》 中 的 “ ” 字 主 要 是 作 指 示 代 词 , 除 此 以 论 是 外 ,还 有 作 形 容 词 、助 词 、 副 词 的 例 子 ,从 少 数 例 子 中 , 可 以看 出系 词 “ ” 的萌 芽 。我们 做 如 下 区 分 。 是 ( ) 《 语 》 中 “ ”作 形 容 词 一 论 是 “ ” 在 《 语 》 中 表 示 “ 确 、 对 的 ” 之 意 ,作 形 是 论 正 容 词 ,这 样 的例 子 是很 少 的 ,只有 1 。 例 子 日 : “ 三 子 !偃 之 言 是 也 。 前 言 戏 之 二 耳 。” ( 《 阳货 ) 这 里 , “ ” 理 解 为 “ 确 ,对 的 ” 完 全 符 合 文 意 , 是 正
有所差别。
1 是 ”作 为指示代词 ,翻 译成这 、这样 、这个 、这 .“
些 等 ; 或 者 指 代 前 文 已 出现 的 内 容 , 可 以指 人 , 也 可 以指
物 ; 或 者 指 代 做 法 、 态 度 、 结 论 等 。语 译 成 现 代 汉 语 时 应

“是”的用法分析

“是”的用法分析

“是”的用法分析序言“是”的一些用法在古代有,但是现代已经不用或使用频率很低,还有些现代才出现,古时候没有。

现代汉语中“是”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出现的频率也是比较高的,但目前相关研究有的从“是”的词性分析有的从语法成份方面分析。

为了尽量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应用“是”,从而正确熟练的使用,使我们所学理论更好的联系实际应用,所以有必要对“是”的用法进行分析。

第一章:“是”的词性分析汉语中,词性往往决定了一个字或词的用法与含义。

所以我们首先从词性角度对“是”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它的用法。

一:“是”作形容词。

(一):表示对的,正确的。

例如: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现在是对的而过去是错的。

)2:斗争历史短的,可以因其短而不负责;斗争历史长的,可以因其长而自以为是。

对于诸如此类的东西,如果没有自觉性,那它们就会成为负担或包袱。

(《毛泽东选集》第901页)(二):表示概括,凡是,任何。

比如:1:“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这么做”。

2:“是学生就要用心学习。

”二:“是”作代词。

表示此这。

例如1:林嗣环《口技》中“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中的是可以解释为此或这的意思。

2:明朝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三:“是”作名词。

(一):表示特定组织的事物或业务。

比如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中“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二者都是名词,都指国家的政务、政事。

但二者同中有异:1: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论“是”的用法

论“是”的用法

论“是”的用法(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是”除了作为判断词外,在古代汉语中,它还有指示代词、复合连词词素等多种用法,并且它们在句中的句法成分也多种多样。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是”的用法作了一个详细的归纳,并在此过程中贯穿着“是”成为主要判断词表示判断的演变轨迹。

标签:是;指示代词;主要用法现代汉语中,直接用判断词“是”构成判断句,如:“我是一个大学生”。

但古代汉语一般是不用判断词的,那么“是”在古代汉语里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是”在古代汉语中实属重点词汇,从以前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其用法多种多样,有作指示代词、复合连词词素等用法,但在众多用法中,很容易看出,作为指示代词的例子最多,下面将分别举例并加以阐述。

1 “是”用作指示代词即指称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代词,既有代替作用又有指示作用。

在句中常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译为“这”“这样”“这个”等。

1.1 作主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侑》)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史记·李广传》)以上的例子都是典型的“是”作指示代词表近指的情况。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政,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这类“是”,用于复指前文主语的情况,因为主语太长了,为了使整个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而用“是”复指,作主语。

但,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这类例句,主语简短而又因结构形式的单独放置而显得主语鹤立鸡群,这时的“是”,其复指主语的指代功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而联系主语和谓语的功能则大大加强了。

“是”作指示代词,很多场合可以被“此”替换,他们都具有指代和指示两种意义。

同样,用“此”的地方也大多可以替换成“是”,如: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梁惠王上》)但,不是所有的指示代词“是”都可以替换成“此”,因为有时“是”指代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主观论断或主观意念,这部分“是”已不是单纯指代,而是在指代的同时带上了论断的意义。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嘿,咱们今天来好好聊聊文言文中“是”这个字的用法。

想当年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考试,就碰到了关于“是”字用法的题目,结果我答错了,那叫一个懊悔呀!从那以后,我就对这个字特别上心,非得把它的用法弄得明明白白不可。

在文言文中,“是”字的用法还真不少。

有时候,“是”作指示代词,意思是“这”。

比如说“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的“是”就是“这”的意思,说的就是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再比如“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里的“是”同样表示“这”。

“是”还能表示判断动词,跟咱们现在说的“是”意思差不多。

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的“是”就是判断,意思是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另外,“是”字还有些特殊的用法。

比如说在一些句子里,它可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咱们来具体分析几个例子。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里的“是”就强调了“寡人之过”。

意思是我没能早点重用您,如今情况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呀!再看“觉今是而昨非”,这里的“是”和“非”相对,表达了对现在的肯定和对过去的否定,“是”就是正确的意思。

学习文言文中“是”的用法,可不能死记硬背,得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理解。

就像有一次我给学生讲这个知识点,有个学生怎么都理解不了,我就给他举了好多例子,让他自己去感受、去琢磨,最后他终于恍然大悟。

总之,文言文中“是”字的用法多样,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和琢磨。

只要多阅读、多积累,咱们就能轻松掌握它的用法,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啦!希望大家以后碰到“是”字的时候,都能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别像我当年考试那样犯错咯!。

论“是”的用法

论“是”的用法

21 0 2年 第 5期
运 用“ 实验法" 探索市场中的不 明 因果关 系
胡 成 江
( 南能源职业技 术学 院, 南 曲靖 650) 云 云 5 0 1
摘 要 : 市场 中有许 多不明的 因果 关 系, 在 如何 来探 索市场 中的 不明 因果 关 系, 文章 结合 一 个案例 详 细 阐述 了如何 运 用“ 实验 法” 的 单 一 实验 组 前 后 对 比 实 验 、 验 组 与 控 制 组 对 比 实 验 、 中 实 实验 组 与 控 制 组 前 后 对 比 实验 来探 明 其 因 果 关 系 。
赖 性 , 为 结 果 的 变 量 是 由作 为 原 因 的 变 量 所 决 定 的 , 因 不 明 的 因果 关 系 呢 , 用 “ 验 法 ” 种 行 之 有 效 的措 施 。 作 原 运 实 是
变 量 的变 化 会 引 起 结 果 变 量 的 变 化 。在 市 场 中 有 许 多 不 明
(论 语 ・ 仁 》 《 里 )
此句 “ ” “ ” 宾语 , 代 动作行 为的 目的。 是 作 为 的 指 诸 侯 、 、 于 是 观 礼 。 ( 左 传 ・襄 公 十 年 》 宋 鲁 《 ) 此 句 “ ” 介 词 “ ” 宾 语 , 在 整 句 中作 状 语 , 代 是 作 于 的 但 指
动作发生 的处所 。 仲 尼 闻 是 语 也 , : 以 是 观 之 , 谓 子 产 不 仁 , 不 信 日 “ 人 吾 这 类 例 句 , 语 简 短 而 又 因 结 构 形 式 的 单 独 放 置 而 显 主 ”《 襄 ) 得 主 语 鹤 立 鸡 群 , 时 的“ ” 其 复 指 主 语 的 指 代 功 能 就 显 也 。 (左 传 ・ 公 三 十 一 年 》 这 是 , 此 句 “ ” “ 的 宾 语 , 代 论 断 的依 据 。 是 作 以” 指 得 不 那 么重 要 , 联 系 主语 和 谓 语 的 功 能 则 大 大 加 强 了 。 而 ()是 ” 3 “ 复指 前 置 。 “ ” 指示代词 , 是 作 很多 场合 可 以被“ ” 此 替换 , 们都 具 他 岂不 谷是为 ?先君之好 是继 。(左 传 ・ 《 齐桓 公伐楚 》 ) 有 指 代 和 指 示 两 种 意 义 。 同 样 , “ ” 地 方 也 大 多 可 以 用 此 的 今 吴 是 惧 而 城 于 郢 。 ( 左 传 ・昭 公 二 十 三 年 》 《 ) 替换 成“ ”如 : 是 , 当“ ” 指 宾 语 时 , 仍 为 指 示 代 词 , 是 复 它 只是 其 位 置 必 须 庖有肥 肉 , 有肥 马 , 厩 民有 饥 色 , 有 饿 殍 , 率 兽 而 食 野 此 前 置 , 于动 词之前 。 放 人 也 。( 孟 子 ・ 惠 王 上 》 《 梁 )

“是”字用法研究

“是”字用法研究

摘要:在汉语中,“是”字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用法也很复杂。

它最基本、最主要的用法是表示判断。

本文以“是”字的性质为着眼点,总结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是”字的语法功能、特殊用法以及基本句式的分析。

关键词:“是”功能用法分析目录一、词类的界定二、“是”在文言文中的主要语法功能三、“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四、“是”字句的性质和范围五、“是+谓词性词语”的结构分析六、总结“是”字用法研究古代汉语以字为词,到现代汉语中,字词区别开来。

从历时的角度看,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发展变化的历程,除字形的由繁到简、字义的多样化、字音的明朗化外,词类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一点更大程度上归功于语言学家的全方位深入化、细致化得研究。

一、词类的界定1、“是”主要作为代词。

从汉语语法丛书的几部著作,如《马氏文通》、陈泽国的《国文法草创》等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将它称为“指名代词”“指示代字”“指示代名字”“指示词”等,虽名称各异,但实质相同,在文献中作指示代词的频率很高,主要用于近指。

2、“是”也有作为形容词的情况。

3、“是”作为系词,也称为判断词,贯通古今汉语。

4、“是”作为兼词。

主要原因是演化过程造成的,本身原因是在造字之初就有形而上学的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位一体。

5、从历时的角度看,“是”字不论语法意义还是词汇意义都有从“虚”到“实”的跳跃,不过,它也有更加虚化的可能。

“是”字如果进一步虚化就会变为词内成分,或称“词尾”,例如在“若是”“真是”“无论是”“已经是”等中的“是”。

以上就是关于“是”的词类研究的一些观点。

二、“是”在文言文中的主要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有三种表现:一是词在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务,表现在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和充当什么句法成分上;二是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三是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一)用作指示代词1、用来复指前文例:求!无乃尔是与过?(《论语·季氏》)“是”复指前置宾语。

是和系的区别用法(一)

是和系的区别用法(一)

是和系的区别用法(一)
是和系的区别用法
在中文语言中,“是”和”系”是两个常用的词语,它们有着相似的含义,但在使用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别介绍”是”和”系”的用法和区别。

一、词性和用法
1.“是”是动词,常用于表示真实、客观的情况或事实。

例如:
“她是我的朋友。


2.“系”是助动词,用于表示等同、关联的关系。

例如:“他系一
名大学教授。


二、句式结构
1.“是”可以作为谓语动词,构成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等。


如:“他是医生。

”“她不是老师吗?”
2.“系”常用于特殊疑问句结构中,引导主系表结构。

例如:“你
系哪里的人?”“这个问题系怎样的?”
三、对话交流中的使用
1.“是”在对话中多用于回答提问,表示肯定回答或确认。

例如:
“你是中国人吗?”“是的,我是。

”或者“不是,我不是。


2.“系”在对话中常用于提问,表示关联、等同的关系。

例如:
“你系哪个班的学生?”“我系五班的。


四、地域差异
1.“系”在一些地方方言中常用于表示”是”的意思。

例如广东话
中常用”系”代替”是”。

例如:“你系广东人吗?”
2.“是”是普通话中最常用的表示”是”的词语,广泛适用于全国
各地。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是”和”系”在用法上有一些差别,“是”表示事实真相,而”系”表示关联、等同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根据句子结构、语境和地域差异进行正确的使用。

“是”字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随想

“是”字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随想
二结语当然上面的举例中都不是绝对的也有交叉和重合的地方比如不是就是既可以把它判断动词也可以把它看成表选择的连词有可以把它看为固定词组再如比比皆是中的是可以看成表数量极多也可以看成是名词中的代词表示这样表示那就要看具体语境了
汉语 言研 究
‘ ”字在现代汉语 中0 0
在黄 伯 荣、廖 序 东主 编 的 《 代 汉语 》 中 ,把 “ ”归 入 了 肯 定强调 。可 以把 “ ”换 为 “ 实 ”,具有 语气 副词 的作 用 。 现 是 是 确 ( )表选 择 五 判断 动词一 列 ,主要 作用 是 : ① 表 示 事 物 等 于 什 么 或 属 于 什 么 。 如 : 老舍 就是 《 驼 祥 骆 看 下面 的这 些例 子 ,①是 打球 ,还 是打 麻将 ? 子 》的作 者 。我们 的 目的是 发展 生产 。鲁 迅 是伟 大 的革命 家 。牛 ②还 是历来 惯 了,不 以为 非呢 ?还 是丧 了 良心 ,明知故犯呢? 是反 刍动物 。 ③ 是你 说 的,还 是我 说 的? ② 表 示事物 的特 征 、质 料 、情 况 。如 :这 孩 子是 单眼 皮 。这 ④ 是走 是 留,你 看着 办 吧。 茶盘是 景泰 蓝 。 以上 的例子 中, 是既 不表 判 断 ,也不 表 肯定 强 调 ,只是 起连 ③ 表示 事物 的存在 。如 :遍 地 是牛羊 。墙 角是 一张 书桌 。 接 的作 用 ,表 示在 两 者之 间选 择 其一 它 不 做句 子 的任 何成 分 , 但 是情 况 仅仅 是这 样 吗 ?下文 通 过对 “ ”字在 具体 语 境 中 具有 连 词 的特 点 。 是 的所 表达 的作 用 以及 它的 词性 进行 分 析 ,说 明 “ ”字在 现 代汉 是 ( )表 赞 同 六 语表达 中 的作用 的复 杂性 。 看 下面 的这 些例 子 , 甲: 我 们 一 定 要 学 习 雷 锋 ,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更 好 得 为人 民服 作 用及 词性 分析 ( 表 应答 一) 务。 看 下面 的例 子: 乙 :是 。 ① 甲 :你去看 看他 来 了没有 ? 乙:是 。 /是 ! 甲:人最 伟大 的是 心灵 。 ② 甲 :你 出去 吧 ,在 门 口等 我 。 乙:是 。 /是 ! 乙 :是 。 ③ 甲:你 过来 一下 ,我 有事跟 你 说 。 乙 :是 。 / ! 是 领 导 : 我们 要 团结 群众 ,密切 联 系群 众 ,做 到从 群众 中 来到 ④ 甲:你 去外 面等 我 。 乙:是 。 /是 ! 群 众 中去 。 这 些 例 子 中 的 是 既不 表 示 实 在 的动 作 ,又 不 表 示 断 定 , 又 下级 :是是 是 。 没 有具 体 的 同句子 中的 每一 成 分发 生关 系 ,它表 达 的意 思 只有 在 甲 :他这种 人 ,从 来不 替别 人着 想 。 特 定 的语 言环境 中才 能 存在 。例 一 中 的 “ “ 示 听着 要 去看 看 是 表 乙 :是 。 他 来 了没 有 ,例 二 中的 “ ”表 示 听者 去 门 口等 我 。例 三 中 的 是 这 些例 子 中 的 是 ,表 示对 前 面 所 说 话 的 同意 ,赞 成 相 当于 “ ”表 示 听者 要 过 来 。例 四 中 的 “ ”表 示 听 者 要 去 外 面 等 “ , 正确 ,我 也这 么 认为 的 , ”所 以这 里 的 “ ”可 以看 为形 是 是 对 是 我 。者 则 不会 理 解 其 真 正 含 义 。所 以这 种 是 ,所 表 达 的 意 思 是 容 词 。 “ 的,遵 命 ,知道 了。 ”如果 应答 的 人回 答积 极 响亮 一些 ,完 好 ( )表数 量 七 全相 当于 叹词 的性质 。 看 下面 的这 些例 子 , ( 表 判 断 二) ① 东西 多 的是 ,你 需要尽 管拿 吧 。 看下面 的这 些例 子 : 甲:你是老 师 吗 ?乙 :是 。 /不是 。 ② 他家 钱有 的是 ,所 以他 每天 牛哄 哄 的。 甲 :你 是今 天才 来 的吗 ?乙 :是 。 / 是 。 不 ③ 好吃 的有 的是 ,就 在桌 子上 呢 。 甲 :今 天是 星期 天吗 ? 乙:是 。 /不 是 ④ 这种情 况 ,在 当今 社会 中 比 比皆是 。 ① 衣服 是 昨天刚 买 的。 这 里 的 “ ”, 已经 与 “ 的 、多 的 ”,成 为 固定 的格 式 , 是 有 ②黄 瓜是用 来做 美容 的 。 表 示数 量 的极 多 。可 以把 上 面 的而形 式 换为 : “ 的是 东西 ”, 多 ③ 我 是做 飞机来 北京 的 。 “ 的是钱 ”, “ 的是 好 吃的 ”。所 以这 里 的是在 句 中可 以看 有 有 以上 的例 子 中的 “ ”都 表 示 了对 提 问者 肯 定 或 否 定 的答 做 是没有 实 际意义 的,可 以看 成为 语气 助词 。 是 复 ,用在 主语 和 宾语之 间,在 整个 句 子 中做谓 语成 分 ,如 果进 行 ( )固定词 组 八 提 问的时候 ,可 以用是 与不 是来 回答 。可 以看 作为判 断 动词 。 看下 面 的这些 例子 , 再 看, “ 前是一 条河 。 ” “ 门 东边 是 一 块 玉 米 地 。 ” 中 ① 虽 然天 气不 好 ,可是 没有 动摇 他们 想 出去 的决心 。 的是 也 是 做 句 子 的谓 语 ,经 常 用 于 存在 旬 中 , ,表 事 物 的 存 在 ② 焦 大 的骂 , 并非 要打 倒 贾府 ,倒 是 要贾 府好 ,不过 说 主奴 “ ” ,即 “ 有 门前 有一 条河 。” “ 东边 有一 块玉 米 地 。 ”可 以看 如此 ,贾府 就 弄不 下去 了 。但是 ,得 到 的报酬 是马 粪 。 为 判断动 词 。 ④ 也 是 ,你 说 的对 ,就 按你 说 的去 办 吧 , ( 示 同意 对方 所 表 ( 表范 围 三) 说 的话 ) 看下 面 的这些例 子 : ⑤ 他不 愧 是人 民的好 总 理总 是替人 民着 想 。 ( 肯定 赞扬 ) 表 ① 是个 人 就知道 做 人的 原则 。 ⑥ 他生 性懒 惰 ,上班 老 是迟 到 ( 否定 不满 ) 表 ② 是搞研 究工 作的人 都要 做调 查报 告 。 以上 的例 子 中 的可 是但 是倒 是 总是 在汉 语表 达 中 是 比较 固定 ③是 做买 卖的 都能忽 悠人 。 的 ,主要 起转 折 ( 可 是 、但是 等 )或 者表 达在 感 情色 彩 上 的赞 如 ④ 是成 功 人士就 得付 出艰 苦 的努力 。 扬 或不 满 ( 总是 、老 是 )的作用 。 如 以上 的例 子中 的 “ ”位于 句首 ,表达 一切 ,所有 的意思 。只 是 二 、结 语 要是个人 就知道做 人的原 则,只要搞 研究 的人都要做 调查报 告 。如 当然上 面 的举 例 中都 不 是绝 对 的 ,也有 交叉 和 重合 的地 方 , 果对上面 的话进行提 问,人 都知道做人 的道理 吗?是 ( 所有 ) 比如 , “ 是 ,就 是 ” 既可 以把 它判 断 动词 ,也 可 以把 它看 成表 不 搞 研究 工作 的人都 要做 调 查报 告吗 ?是 ( 一切 ) 选 择 的连词 ,有可 以把 它 看 为固 定词 组 ,再 如 “ 比比 皆是 ”中 的 所 以他 们 在表 意和 结构 上 相 同, “ 、一 切 、所有 ”三者 所 “ ”,可 以看成 表数 量 极 多, 也可 以看 成 是名 词 中的 代词 ,表 是 是 表 达 的作用 是 一致 的 , “ 切 、所 有 ”具有 名 词 的性质 ,所 以是 示 “ 一 这样 ”,表示 那就 要 看具 体语境 了。 在 这里应 理解 为名 词 中的代 词 。 通过 这 篇 随想 ,我 们大 概 可 以 了解 到 ,现 代 汉语 中 的 “ ” 是 ( 表 强调 四) 字 的用 法非常 得复杂 ,他在 书面语和 口语 中出现 的频 率也是 比较高 看 下面 的这些 例子 : 的 ,它 最重要 的功能 是用在 主宾之 间, 作 为判断动词 ,表判 断 。但 ① 是我 说的这 件事 。 是在 中国博大 精深 的语言 中他还起到 上文提 到的种种 作用 ,为语言 ② 是应该 好好 想一 想下 一步做 什 么 ? 的准确 完美表达 打下基础 。以上是笔者 的浅薄 的概括 ,需要我 们对 ③ 是好看 ,不 信你 去看看 。 “ ”字 在现 代汉 语 中的作 用做 进一 步 的发掘 和探 讨 。 是 ④ 是心情 好 ,精神状 态就 好 。 ⑤他 是去 了 ,刚才我 还见 他来 着 。 参 考文献 这些 例子 不 同于 上面 的 是 ,它用 在整 句 话或 动 词 、形容 词 前 [ 黄伯 荣, 东. 汉语 ・ 1 ] 廖序 现在 上册 ,高等教 育 出版社 ,19 . 90 2 1 面 ,表 示肯定强 调的意思 。虽然 也有判 断的作用 ,但更重 要作用 是 [ 叶 蜚声, 2 】 徐通锵. 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 . 语 9 74

是字怎么造句子简单一点

是字怎么造句子简单一点

是字怎么造句子简单一点是字是汉字中的一个基本字,既是一个汉字,同时又是所有汉字中最简单的构成部分之一。

每个汉字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排列方式构成,从而形成有意义的词语和语句。

而“是”字则在汉字语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是”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建立汉字基础的重要一步。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加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解析“是”字,并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在句子中运用。

“是”字在句子中可以充当谓语或者是连词的角色,接下来我们将围绕两大角色来说明。

1. “是”字作为谓语当“是”字在句子中作为谓语,可以用来说明主语的属性、特点或者状态。

例如:“小明是一个好学生。

”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小明有一个好学生的属性”,可以把“是”字诠释为一个等号,把“小明”放在等号左边,把“一个好学生”放在等号右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是”字在句子中的作用。

2. “是”字作为连词“是”字在句子中还可以充当连词的角色,引导并列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

例如:“我喜欢吃水果,是因为水果营养丰富。

”这个句子中,“是”字引导了一个原因,起到了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的作用,这个用法与英语中的“because”相似。

以上是关于“是”字在句子中的两种用法,除了这两种用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用法,但是这两种用法是最常用的。

想要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学会如何运用“是”字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汉字的意义和构成。

总之,“是”字是汉字中最基础的构成部分之一,它在语言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是”字在句子中有谓语和连词两种角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汉字的构成和语言的运用。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些简单易懂的例子,更好地理解汉字和汉语语言的奥秘。

“是”字用法研究汇总

“是”字用法研究汇总

摘要:在汉语中,“是”字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用法也很复杂。

它最基本、最主要的用法是表示判断。

本文以“是”字的性质为着眼点,总结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是”字的语法功能、特殊用法以及基本句式的分析。

关键词:“是”功能用法分析目录一、词类的界定二、“是”在文言文中的主要语法功能三、“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四、“是”字句的性质和范围五、“是+谓词性词语”的结构分析六、总结“是”字用法研究古代汉语以字为词,到现代汉语中,字词区别开来。

从历时的角度看,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发展变化的历程,除字形的由繁到简、字义的多样化、字音的明朗化外,词类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一点更大程度上归功于语言学家的全方位深入化、细致化得研究。

一、词类的界定1、“是”主要作为代词。

从汉语语法丛书的几部著作,如《马氏文通》、陈泽国的《国文法草创》等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将它称为“指名代词”“指示代字”“指示代名字”“指示词”等,虽名称各异,但实质相同,在文献中作指示代词的频率很高,主要用于近指。

2、“是”也有作为形容词的情况。

3、“是”作为系词,也称为判断词,贯通古今汉语。

4、“是”作为兼词。

主要原因是演化过程造成的,本身原因是在造字之初就有形而上学的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位一体。

5、从历时的角度看,“是”字不论语法意义还是词汇意义都有从“虚”到“实”的跳跃,不过,它也有更加虚化的可能。

“是”字如果进一步虚化就会变为词内成分,或称“词尾”,例如在“若是”“真是”“无论是”“已经是”等中的“是”。

以上就是关于“是”的词类研究的一些观点。

二、“是”在文言文中的主要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有三种表现:一是词在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务,表现在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和充当什么句法成分上;二是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三是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一)用作指示代词1、用来复指前文例:求!无乃尔是与过?(《论语·季氏》)“是”复指前置宾语。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文言文中“是”的用法在文言文中,“是”这个字的用法较为多样,理解和掌握其用法对于准确解读文言文至关重要。

“是”作指示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此”“这”。

例如,“是可忍,孰不可忍”,其中“是”指“这”,意思是这种事情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

又如“是日也,天朗气清”,“是日”即“这一天”。

“是”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正确、对的。

像“自以为是”,这里的“是”就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意思。

“是”在文言文中有时用作动词。

比如“是古非今”,意思是肯定古代的,否定现代的,“是”有肯定、认为正确的含义。

当“是”作判断动词时,这是其在文言文中比较特殊且重要的用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先秦时期,“是”一般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的“是”是指示代词“这”。

到了汉代,“是”才开始作为判断词使用。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表示“是”。

“是”字在文言文中也用于宾语前置的标志。

比如“唯利是图”,正常语序应为“唯图利”,“是”起到了将宾语“利”前置的作用。

另外,“是”还能与其他词语组成固定结构,如“是以”,意思是“因此”。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就是“因此”的意思。

在学习文言文中“是”的用法时,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因为同一个“是”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比如《岳阳楼记》中的“是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是”就是指示代词“这”,意思是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退隐江湖也担忧。

再看《论语》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此句中的“是”则作为判断动词,表“这是”。

要准确把握“是”的用法,多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能够熟悉不同语境下“是”的运用,从而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总之,文言文中“是”的用法丰富多样,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仔细分辨,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汉语“是的”的用法及格式

汉语“是的”的用法及格式

“是的”的用法及格式摘要:“是的”一般表“应答肯定”,但它还有多种篇章连接作用:强调连接、再肯定连接、揣测肯定连接、承转连接等。

它们的格式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是的用法格式“是的”,常用于答句中,对是非问句作肯定的回答。

如:1、‚请问,你是杰西卡吗?‛‚是的,但是……‛(《青年文摘》2001年第十期,《五美分的音乐》)2、‚去太空旅游的梦想真的有一天会实现吗?安全吗?‛‚我想是的……至少对一些人而言。

‛(《读者》2001年第3期,《普通人提问太空》)这种用法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肯定应答词语”。

它大致相当于英语里的“YES”。

这个“是的”,适用于一人问另一人答的场合。

它也可以用“是”去代替,是由判断动词“是”和助词“的”组合而成。

它的反义词语是“不”或“不是的”。

如:3、‚NASA是用磁场来改善宇航员在太空中健康情况吗?‛‚不是,……‛(同例2)“是的”的连接功能,我们平时却不太注意。

作为篇章连接成分的“是的”,“是”和“的”结合很紧密,但能不能说它凝固成了一个词,还有争议。

所以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没有它的词条和用法,影响很大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也没有提到。

《廖秋忠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提到过“是的”用于肯定连接,但较简略。

其实,“是的”的作用有很多。

一、“强调连接功能”。

为了强调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是的”后面再重复该词语或句子,使语意得到加强。

如:4、‚不想寝室,是的,不想。

‛(《中国青年》2000年第23期,《混在清华》)5、‚理想,是的,我又看见了理想。

我指的不是化妆品,不是空谈,也不是挂在人们嘴上的口头禅。

理想是那么鲜明,看得见,……‛(《读者》2001年第3期,《生与梦——巴金写意》)6、‚为了世纪性的告别和展望,请在关注一系列重大社会命题的同时,顺便把目光注意一下小人。

是的,小人。

(余秋雨《关于小人》,《学者随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这种“是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强调连接词语”。

是的用法分析

是的用法分析

是的用法分析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是”的用法分析序言“是”的一些用法在古代有,但是现代已经不用或使用频率很低,还有些现代才出现,古时候没有。

现代汉语中“是”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出现的频率也是比较高的,但目前相关研究有的从“是”的词性分析有的从语法成份方面分析。

为了尽量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应用“是”,从而正确熟练的使用,使我们所学理论更好的联系实际应用,所以有必要对“是”的用法进行分析。

第一章:“是”的词性分析汉语中,词性往往决定了一个字或词的用法与含义。

所以我们首先从词性角度对“是”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它的用法。

一:“是”作形容词。

(一):表示对的,正确的。

例如: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现在是对的而过去是错的。

)2:斗争历史短的, 可以因其短而不负责; 斗争历史长的, 可以因其长而自以为是。

对于诸如此类的东西, 如果没有自觉性, 那它们就会成为负担或包袱。

(《毛泽东选集》第901页)(二):表示概括,凡是,任何。

比如:1:“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这么做”。

2:“是学生就要用心学习。

”二:“是”作代词。

表示此这。

例如1:林嗣环《口技》中“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中的是可以解释为此或这的意思。

2:明朝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三:“是”作名词。

(一):表示特定组织的事物或业务。

比如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中“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浅谈《论语》中“是”的用法

浅谈《论语》中“是”的用法

浅谈《论语》中“是”的用法摘要:指示代词“是”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古汉语语法中的重要语法成份。

本文以《论语》为例,分析其中指示代词“是”的具体用法,以明确指示代词“是”的语法规律。

关键词:论语是指示代词在《论语》中,指示代词“是”字一共出现60次,其中6次是与其它词组合形成一个固定词,在句中起边接作用。

其句法功能分布如下表:句法功能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状语出现次数2318634一、指示代词“是”作主语,一共出现23次。

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论语·微子》)在“是知也”这一例中,指示代词“是”作主谓谓语句中的主语,复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在“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中指示代词“是”指代的是前文所提的颛臾这个人。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这个例子例来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

主要争议是这三个“是”到底是指示代词还是系词。

徐德庵先生认为这三个“是”都是系词,他认为“是鲁孔丘与”中的“是”字是替代上文的系词“为”,而不是指代上文的“孔丘”。

而第三个句子应为“是,知津矣”,是一个紧缩假设句,译为“如果是的话,他就晓得渡头了”所以“是”字是系词。

王力先生与郭锡良先生则认为“是鲁孔丘与”与“是知津矣”中的“是”依旧是指示代词,作主语。

而“是也”中的“是”是指示代词作谓语。

三个“是”字依旧是指示代词。

本人赞成王力先生与郭锡良先生的观点。

虽然先秦时期“是”作为系词确实出现,但还不普遍。

古代汉语中“是”的用法

古代汉语中“是”的用法

古代汉语中“是”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文言词语“是”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可解释为“这、这样、如此”等意思,这是其最常见的用法,但学生往往容量将其与判断动词混淆;2、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构成宾语前置,起提宾作用,无实义。

此外下面两种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也能看到,但略有不同:其一是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其二是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有“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表示“认为……正确、对”的意思。

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具体分析一下上面所提到的用法。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可解释为“这、这样、如此”等。

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

请看下面的例子:(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上)“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4)是时,上未立太子。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王羲之《兰亭集序》)(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

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

(同上句)(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用法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用法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用法概述“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是一个古代成语,它包含了两个部分:是和的是。

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重要的思想,即在决策和行动中要谨慎选择,因为一旦决定或行动,就很难改变或后悔。

本文将详细介绍”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意义、来源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成语解析是“是”在这里作为一个名词使用,表示事物的真实、正确、准确之处。

它强调了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认识。

的“的”在这里作为助词使用,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

它加强了前面名词“是”的语气和含义。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确实如此却没有看到会后悔”,意味着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后很难改变或后悔。

它强调了谨慎思考、深思熟虑和避免盲目行动的重要性。

成语来源据传,“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一章中。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章中,孟子谈到了人们在选择和行动中应该谨慎思考、明辨是非、避免盲从的重要性。

成语应用在决策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在决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面临一个决策时,我们应该先深入思考和分析,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

然后,我们需要评估各种选择,并权衡利弊。

最后,在做出决定之前,我们应该再次确认自己所选择的方向是否正确,并承担可能出现的后果。

在行动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也适用于行动领域。

在我们采取行动之前,我们应该仔细考虑并制定一个合理和可行的计划。

只有当我们对计划进行充分评估和调整后,才能有信心采取行动。

一旦我们开始行动,就要坚持到底,避免半途而废。

在人际关系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也可以应用于人际关系中。

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时,我们应该谨慎选择朋友和伙伴。

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和交流来了解对方的真实本质,并评估是否与我们的价值观和目标相符合。

一旦我们选择了某个人作为朋友或合作伙伴,就要坚定地支持和信任对方,并尽力维护这段关系。

结论“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决策和行动中要谨慎选择,因为一旦决定或行动,就很难改变或后悔。

“之”和“是”的用法

“之”和“是”的用法

“之”和“是”的用法古代汉语中“是”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文言词语“是”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可解释为“这、这样、如此”等意思,这是其最常见的用法,但学生往往容量将其与判断动词混淆;2、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构成宾语前置,起提宾作用,无实义。

此外下面两种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也能看到,但略有不同:其一是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其二是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有“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表示“认为……正确、对”的意思。

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具体分析一下上面所提到的用法。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可解释为“这、这样、如此”等。

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

请看下面的例子:(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上)“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4)是时,上未立太子。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王羲之《兰亭集序》)(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

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

(同上句)(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是的用法分析范文

是的用法分析范文

是的用法分析范文“是的”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词组,通常用来表示赞同、确认或回答肯定性问题。

该词组的使用场合广泛,可以在日常对话、商务谈判、学术讨论等各个领域中出现。

下面将对“是的”常见的用法进行分析,并通过例句来展示其应用。

1.表示肯定回答或确认件事情:a)A:“你会开车吗?”B:“是的,我会开车。

”b)A:“我的生日是明天。

”B:“是的,我记得。

”2.用来回答肯定性的问题或请求:a)A:“你可以帮我一个忙吗?”B:“是的,没问题。

”b)A:“可以借你的笔吗?”B:“是的,拿去用吧。

”3.表示同意、接受或赞成:a)A:“大家都同意这个决定吗?”B:“是的,我们一致同意。

”b)A:“你赞成这个提案吗?”B:“是的,我觉得很有道理。

”4.用来回答正式场合的提问:a)A:“你是哪个学校的学生?”B:“是的,我是ABC大学的学生。

”b)A:“你的职位是什么?”B:“是的,我是市场部的主管。

”5.表示对别人的建议、意见或要求的肯定回应:a)A:“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B:“是的,这个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

”b)A:“我们需要加快这个项目的进度。

”B:“是的,我们会尽力推进。

”6.用来表示对别人陈述的内容的承认、认可或认同:a)A:“这个观点很重要。

”B:“是的,我完全同意。

”b)A:“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B:“是的,我们需要仔细考虑。

”7.表示接受对方的邀请或请求:a)A:“你愿意和我一起去看电影吗?”B:“是的,我很乐意。

”b)A:“请你帮我检查这份文件。

”B:“是的,我来帮你看看。

”综上所述,“是的”作为一个常用词组,可以用来表示肯定、确认、接受、赞同等。

它的使用相对简单明了,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语境中。

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可以使用“是的”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或回答他人的问题,以此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是”的用法分析

“是”的用法分析

“是”的用法分析序言“是”的一些用法在古代有,但是现代已经不用或使用频率很低,还有些现代才出现,古时候没有。

现代汉语中“是”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出现的频率也是比较高的,但目前相关研究有的从“是”的词性分析有的从语法成份方面分析。

为了尽量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应用“是”,从而正确熟练的使用,使我们所学理论更好的联系实际应用,所以有必要对“是”的用法进行分析。

第一章:“是”的词性分析汉语中,词性往往决定了一个字或词的用法与含义。

所以我们首先从词性角度对“是”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它的用法。

一:“是”作形容词。

(一):表示对的,正确的。

例如: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现在是对的而过去是错的。

)2:斗争历史短的, 可以因其短而不负责; 斗争历史长的, 可以因其长而自以为是。

对于诸如此类的东西, 如果没有自觉性, 那它们就会成为负担或包袱。

(《毛泽东选集》第901页)(二):表示概括,凡是,任何。

比如:1:“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这么做”。

2:“是学生就要用心学习。

”二:“是”作代词。

表示此这。

例如1:林嗣环《口技》中“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中的是可以解释为此或这的意思。

2:明朝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三:“是”作名词。

(一):表示特定组织的事物或业务。

比如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中“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二者都是名词,都指国家的政务、政事。

但二者同中有异:1: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的用法分析序言“是”的一些用法在古代有,但是现代已经不用或使用频率很低,还有些现代才出现,古时候没有。

现代汉语中“是”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出现的频率也是比较高的,但目前相关研究有的从“是”的词性分析有的从语法成份方面分析。

为了尽量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应用“是”,从而正确熟练的使用,使我们所学理论更好的联系实际应用,所以有必要对“是”的用法进行分析。

第一章:“是”的词性分析汉语中,词性往往决定了一个字或词的用法与含义。

所以我们首先从词性角度对“是”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它的用法。

一:“是”作形容词。

(一):表示对的,正确的。

例如: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现在是对的而过去是错的。

)2:斗争历史短的, 可以因其短而不负责; 斗争历史长的, 可以因其长而自以为是。

对于诸如此类的东西, 如果没有自觉性, 那它们就会成为负担或包袱。

(《毛泽东选集》第901页)(二):表示概括,凡是,任何。

比如:1:“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这么做”。

2:“是学生就要用心学习。

”二:“是”作代词。

表示此这。

例如1:林嗣环《口技》中“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中的是可以解释为此或这的意思。

2:明朝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三:“是”作名词。

(一):表示特定组织的事物或业务。

比如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中“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国事”与“国是”是近义同音词,二者都是名词,都指国家的政务、政事。

但二者同中有异:1: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2:适用对象不同,“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共商国是”。

3:语体色彩不同,“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疏上,夺俸一年。

呜呼!国是所归,往往如此矣。

”4:语法功能不同,作为名词,二者都能作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作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就无此用法。

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区分二者差异。

(二)表姓氏。

是姓。

齐大夫之后。

本氏姓,后改,见三国吴志是仪传。

又,汉有是盛、是迁,见隶释。

南北朝时,鲜卑族代北复姓是奴氏、是云氏,皆改为汉姓是氏。

四:“是”作连词(一):表示虽然。

例如:1:我是有点胖,但不影响美观。

2:成绩是不怎么好,但他确实很努力。

(二):表示原因、目的。

“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1:“是”字后边可加因为、由于的例如:她考试不挂科是平时很用功。

2:“是”字后边加“为了”的比如:现在认真实习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

(三):表示选择问句: “是…还是…?”等。

例如:1:今天答辩是优秀还是良好?2:今天你放跑了敌人,你说说你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五:“是”作副词。

一:表示一般肯定,可省略。

用轻声发音不重读。

比如:我的论文肯定满分吧?我就是问问,没别的意思。

二:表示赞同、同意、服从(好的,遵命,知道了)例如:长官:“你的任务结束,去叫下一个同志进来。

”,士兵:“是”。

甲:“你去外边等我。

”乙:“是!”三:作为词缀,跟别的词或字组成程度副词:比如更是、甚是、很是、煞是、最是。

它们一般后边不接名词词性成分。

只修饰形容词和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

例如:1:此人甚是厉害,不可轻易招惹。

2:这厮最是无耻,总干偷鸡摸狗的事情.3:他更是艺高人胆大,自己先上了擂台。

六:“是”做动词。

(一):认为……正确。

例如:清?刘开《问说》中“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的通常的毛病。

)(二):表示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三):表示遵从。

例如:“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荀子》(四):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

比如:我是恒星学院的学生.(五):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例如: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追寻它形成的原理,应该是当被谷中大水冲击,沙石泥土都被冲走,只有巨石岿然不动挺立不动而已。

)(六):表存在。

如:我的对面是各位论文考核老师。

(七):表示让步。

比如:大家都中五百万了,下一个应该是我了吧。

(八):表示合适。

他的一个压哨三分球投的真是时候。

(九):尝试。

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

是想(试想)。

(十):像、似,通常用在暗喻的修辞手法中。

如:1: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雷抒雁《小草在歌唱》)2:村长是我们的领头羊,带领大家奔小康。

七:“是”做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是”作为助词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

如《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尔”。

(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

在现在,对于“是”字的词性划分依然存在争议。

尤其在动词与系词之间争议比较大。

有一种说法,名词前的“是”字是判断动词,谓语词性成分前的“是”字是其强调作用的副词。

王力先生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是”应作为系词,同“像”、“似”等字应该自成一类,独立起来。

第二章:“是”的语法成份分析在汉语中,字词在句子中往往都充当语法成份,不同的语法成分,也决定了字词不同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通过语法来分析“是”字用法。

一:“是”作主语:在古代汉语中“是”作为假借而用的指示代词,作用与“此”一样,常作为判断句的主语使用。

例如:1: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先秦时代,“是”并不作为判断词使用。

有些句式中很像判断词,但实际还是作为指示代词使用。

“是”作为判断词起源于何时,我认为“是”在先秦就有了向判断词演变的萌芽,但是正是作为判断词出现还是在西汉。

作为判断词使用是从作为指示代词发展而来的。

2: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古代汉语不用“是”字的判断句占大多数,这是古今汉语语法的一大差别。

随着汉语的发展,“是”字的借代作用日渐消失,用“是”字作为判断词已经成为主流。

二:“是”作谓语:“是”虽然可以作谓语,但主要作用还是表示判断。

在主语和宾语之间构成汉语的一种句型——判断句。

在判断句中,主语和宾语的关系主要有两种。

(一):同一关系(判断与被判断为同一事物。

)1:哈尔滨是黑龙江省会。

2:我是这篇论文的作者。

这类判断句主语和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数量词、名词短语充当,主宾同一性,一般可互相颠倒。

(二):从属关系(被判断主语为判断宾语的一个种类或一个部分。

)1:我是恒星学院的学生。

2:哈尔滨是省会城市。

这类判断句主语一般由名词、名词短语充当。

主语是下位概念,宾语是上位概念,主宾是从属关系,不能互相调换。

除了表示判断,“是”还还有以下用法:(三):表示存在;主要表示主语范围内存在什么人或事物等。

1:门外全是等着答辩的人。

2:动物园展出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少见的动物。

(四):表示呈现;1:广场上是一片欢腾的气氛。

2:新年里是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

“是”字在句子中的不同语法成分,赋予“是”字不同的含义。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其成分对其用法加以分析和深入了解。

三:形容词, 作“正确”、“对”(“错”的反面)讲, 充当补语、宾语、定语等, 能受程度副词“很”和否定副词“不”修饰。

1:这件事你做得是。

2:他说的很是。

3:你也该向他赔个不是。

四“是”字帮助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

1: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远行。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因此君子远离厨房)《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余是以记之。

(我因此记下了它。

)《石钟山记》苏轼2:用“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例如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五:表示强调作用,作副词, 充当状语, 对谓语起强调作用1:他是厉害,这么强大的敌人都能打败。

2:这本书是好,写的很全面。

六:是作为定语;当指示代词“是”用作定语,一般限制和修饰其后的名词中心语,略等于“这”“这个”,例如:1:遂南奔萧衍,是年入洛,庄帝北巡。

(于是向南投奔萧衍,这年进入洛阳,庄帝去北方巡视。

(《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永宁寺》)2:是日水浅,不没马腹,(这天水很浅,还有淹没马的腹部。

)(《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永宁寺》)3:是时八月,天气已冷。

(这时已经八月,天气已经变冷了)( 《洛阳伽蓝记?卷五?城北?凝固寺》)此外,“是”作语素,与“以”、“于”、“用”、“故”等组成凝固形式,如“是以”、“是用”、“是故”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因此”、“于是”。

综上所述。

在“是”字由古到今不断地演变过程中,有的用法古代有现代已经很少使用甚至不用;也有一些古代没有,到了现代才出现的意义。

我们在学习“是”字的过程中,既要全面掌握好它的古今用法,又要注意古今之间的不同,以免出现搭配错误的现象。

对于是字动词与系词的词性争议,个人较为支持王力先生的看法,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具体语言情况下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