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 生态学-03-种群生态学3

合集下载

种群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 或称种群的生长速率和生长型
目的和内容:认识种群数量上的动态,用数学 模型加以描述,进而分析其数量变动规律,预测 未来数量动态趋势.
按时间函数的连续或不连续,可分两类.
一、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世代离散性生长模型)
适应: 一年一个世代,一个世代只生殖一次
R0=Nt+1/Nt Nt: 种群在t时刻的数量; Nt+1: 种群在t+1时刻的数量; R0: 每个世代的净生殖率(繁殖速率)
二、种群的指数增长(世代连续性生长模型)
适应: 世代重叠,生活史短,无特定繁殖期 在无限环境中的几何增长;繁殖速率恒定 可用微分方程表示: dN/dt=(b-d)N dN/dt: 种群的瞬时数量变化 b、d: 每个体的瞬时出生率、死亡率 b-d=r: 瞬时增长率(内禀增长率:种群固有的内 在增长能力)
集群分布
二、 种群的基本特征
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
生理出生率(最大出生率):在理想条件下所 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
生态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在一定时期内,种 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出生数量.内外因素共同作 用影响的结果. 影响出生率的因素: a.性成熟速度; b.每次产 仔数; c.每年生殖次数; d.生殖年龄的长短.
均匀分布:个体间的距离比随机分布更为一致. 可看作是随机分布的特例.
集群分布:个体呈疏松不均匀的分布. 又称聚集分 布. 是最常见的类型.
集群分布一般可分为核心分布型和负二项分布型 核心分布型(奈曼分布): 分布不均匀,个体形成很
多小集团或核心,核心之间的关系是随机的. 其概率公式可表示为:
二、 种群的基本特征
四、特定时间生命表
又称静态生命表.生命表中常见的形式. 适用:于世代重叠的生物,在人口调查中也常用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2)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2)

每 株 植 物 平 均 干 重 ( )
植物密度(株/m2)
Regression lines from self-thinning curves for 31 stands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plants
g
(2) 性别生态学
• 内容:性别关系类型、动态及环境因
素对性别的影响。
species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 Each of these insect-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trees.

竞争的类型和特征
• 种间竞争的类型
– 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资源; – 干扰性竞争:竞争个体间直接相互作用。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2) 3.3 种群内、外的相互作用
3.3 种群内、外的相互作用
3.3.1 概述 3.3.2 种内关系 3.3.3 种间关系
3.3.1 概述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种类:
(1)竞争 (2)捕食、自相残杀 (3)互利共生 (4)寄生
• K1<K2/β,K1/α>K2:
稳定的平衡点,两种共存
• K1>K2/β,K1/α<K2:
不稳定的平衡点,两种均可能获胜
生态位理论
• 生态位 (niche)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在 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在 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n-维生态位)。
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生态位不同。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

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

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

(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

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世界人口分布
Population Structures by Age and Sex, 2005
Less Developed Regions
Millions More Developed Regions
Age
Male
Female
80+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7-19 10-16
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 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4.2.1.2 种群的数量统计
• 划分研究种群的边界 • 样方法(Quadrat method) • 对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可应用标记重
捕法(Capture-recapture method)
Quadrat method
草原
Capture-recapture method
5-9
0-4
Male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300
100
Female
100
300
Source: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2 Revision (medium scenario), 2003.
性比
-
Mortality
-
Emigration
4.2.2.1 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年龄锥体 时期结构 性比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
100 年龄
95(岁)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考研人大专业介绍之生态学专业

考研人大专业介绍之生态学专业

考研人大专业介绍之生态学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大学,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在文、法、哲等比较偏文的多领域国内领先,下面看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之生态学专业。

1.专业概况生态学专业系理学——生物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学制3年。

生态学硕士点于2003年批准建立,2004年开始招生。

是中国人民大学新建的理工科学科,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目前唯一一个生物学学科。

特聘我国著名生态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士李文华研究员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专业主要针对区域生态学、植被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应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结合国际及国内生态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在区域生态和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开展广泛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

不断充实、完善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实践内容,研究我国重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理论,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专业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30余项,其中973二级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专题1项,财政部林业行业重大专项子专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国家林业局项目1项、中国环科院项目1项。

出版教材1部,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2.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1)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建立野外生态学实验站,对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长期观测与定位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西藏高山林线森林群落结构功能动态与气候变化、森林生物多样性与保育研究、酸沉降对森林植被和农作物的影响评价等。

(2)生态规划与评价通过野外实验观测、系统模拟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应用生态评价与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区域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和生态价值评估等方面研究,促进生态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主要开展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及其进化历程的研究,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和保护各类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 确定调查方法(抽样方案的制定、抽样单位的选择 和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 整理调查结果(数量(x)和实测频次(f)所组 成的频次分布统计表,以求出样本方差(S2)和平 均数(x))
• 按照各分布型的概率通式,计算各项理论概率及其 相应的理论次数
• 进行卡方检验,测定其实测频次与理论频次之间的 差异是否显著
(二)研究意义
1、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 • 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条件所决定的 • 环境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2、可以揭示种群的空间结构以及种群下结构的状况 • 有无个体群(colony)? •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的个体还是个体群? 3、抽样技术的理论基础 • 抽样数、最适样方的大小、序贯抽样方程 • 数据代换
• 但其缺陷是判断分布格局比较粗放,只分大 类,不及经典频次法具体
1、扩散系数(C)
C= xi m / n 1 S 2 / m
2
• C=1时,为随机分布 • C>1时,为聚集分布 • C<1时,为均匀分布
m±tSm=1±2 2n / n 1
2
如果C值随虫口密度变化,则不用此法判定,而要 用K值法等其他方法
Iδ = n xi xi 1 / N N 1 n fx 2 N / N N 1
n i 1
• Iδ=1,随机分布
• Iδ>1, 聚集分布
• Iδ<1, 均匀分布 • 抽样单位最好是植株或叶片
4、平均拥挤度(m*)
• Lloyd(1967) • 平均每个个体与多少个其他个体处在在同一个样方 中 • 平均拥挤度是强调个体的平均,而平均数则是强调 样方的平均 • 平均拥挤度不受零样方的影响,而平均数却受零样 方的影响 • m*=m+(S2/m-1)(1-S2/nm) • m*/m=1,均匀分布 • m*/m>1,聚集分布 • m*/m<1,均匀分布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1)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3)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 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生命表的作用和格式
• 生命表的作用:
(1)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2)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3)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 生命表的格式:
–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lx=nx/n0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 (dx = nx – nx+1) ;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 -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0 1.0 0.0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对 1959 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 1968 年全部死 亡。 资料根据 Conell(1970)( 引自 Krebs,1978)
命表。依据取得 nx 和 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
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第四节种群调节•一、气候学派•二、生物学派•三、食物因素•四、自动调节学说一、气候学派•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的观点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如以色列学者F.S.Bidenheimer认为昆虫的早期死亡率有85%~90%是由于天气条件不良而引起的。

他们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三、食物因素•强调食物因素的学者也可归入生物学派。

例如,英国鸟类学家ck认为,就大多数脊椎动物而言,食物短缺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自然种群中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还有松鼠和交嘴鸟的数量与球果产量的关系,猛禽与一些啮齿类动物数目的关系等。

四、自动调节学说•(一)行为调节•(二)内分泌调节•(三)遗传调节(一)行为调节•种内个体间通过行为相容与否调节其种群动态结构的一种方式。

•领域性: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保卫领域方式:鸣叫、气体标志、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

•社群等级:动物种群种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通过社群行为,可以限制生境中的动物数量。

(二)内分泌调节•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促生殖激素分泌减少(使生长和生殖发生障碍)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可能下降)。

(三)遗传调节•种群数量可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的改变加以调节的过程。

Rainfall, Cactus Finches, and Cactus ReproductionThe abundant rains of 1983(a) greatly increased plant growth on the Galapagos Islands comparedto(b) periods of lower rainfall.Rainfall and the medium ground finch, Geospiza fortis, population of Daphne Major Island.Availability of caterpillars of young medium ground finches on Daphne Major .Relationship between annual rainfall and the number of egg clutches produced by large cactusfinches.Small and Fast Versus Large and Slow- the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Population Growth by Small Marine Invertebrates and Growth of a Whale Population第四章种群生活史•第一节生活史概述•个体大小(Size),生长率(growth rate)、繁殖(reproduction)和寿命(longevity)和扩散(dispersal)。

生态学第03章_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03章_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Chapter 3
13
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 相对密度: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 相对密度: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
对指标。
Chapter 3
14
调查方法
•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以其平均数来 样方法:
Chapter 3
10
种群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
•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研究种群的结构、形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学。最主要组成部分是 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
• 种群遗传学( population genetics ): 研究种群的遗传
Chapter 3
6
二、种群的概念
• 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 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
合。为了强调不同的面,有的生态学家还在种群 定义中加进其他一些内容,如能相互进行杂交、 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等内容。
•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 物种进化、 自然界物种存在、
表。 用途:主要用于估计种群的增长。
Chapter 3 27
生命表建立
• 种群统计的核心是建立反映种群全生活史的各年龄组出生率、
死亡率,甚至包括迁移率在内的信息综合表。 • 一般的生命表格式或构成,表头依序是: x:年龄级 nx: 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lx : 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 dx : 从x到x+1期的死亡数 x+1期的死亡数 qx : 从x到x+1期的死亡率 x+1期的死亡率 ex : x期开始时的平均期望寿命或平均余年 x期开始时的平均期望寿命或平均余年 Lx : 从x到x+1期的平均存活数 x+1期的平均存活数 Tx : x期及其以上各年龄级的个体存活总年数 x期及其以上各年龄级的个体存活总年数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A. 判断动物濒危状况的一 个重要标志。 B. 经济鱼类的捕捞标志---捕捞种群年龄的低龄化和小型 化现象。
C. 研究人口的有用工具。
年 龄 结 构 应 用
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措施(政策):
a. 晚育,假如20岁生育,100年生育5代; 25岁生育,100年生育4代,少生一代,对于 我国来说就意味着少生2亿多人。
种 群 数 量
生物量(biomass):个体数目个体的平均体重
(2)密度的类型: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 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用其他统计数量指标间接 的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值。
密 度 的 类 型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 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 (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相对量)
单位空间可以指面积:Km2=100公顷(hectare)=100 万m2,亩等。也可以指体积:m3, l, ml等。
生 命 表 说 明
(5)各年龄死亡率qx :从X到X+1时的种群死亡率。 qx = dx/nx
(6)各年龄平均存活数Lx :各年龄期的中点,平 均存活数目。Lx=(nx+n x+1)/2 = nx- dx/2 = n x+1+ dx/2。(nx=nx+1+dx) (7)各年龄及其以上存活的年总数Tx:已活到X年 龄的生物总计还有多少年的存活时间。(所有现有 个 体 存 活 时 间 的 积 累 ) Tx = Lx+L x+1+ Lx+2+……+Lm=∑Tx (X从X到m, m为最长寿命) (8)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值)ex:X龄的生物平均 还能活的时间。ex= Tx/nx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2020/3/6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2
图3-1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 :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稳定型种群: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c) 下降型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3
(a) 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 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 群。 (b) 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介于(a)、(c)两类之 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 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第三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1
1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2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4
第四节 种群调节
2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1
生物种的 概念
2
种群的 概念
3
一、生物种的概念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von Linnaeus)在其出版的《植物种志》中,继承 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 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 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T=(Σxlxmx)/(Σlxmx)
24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25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

第三篇种群生态学

第三篇种群生态学

(3)死亡率
•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 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 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 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 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
• 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 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dN / dt = rN(1-N / K) 其中 N:种群密度
t:时间 r:瞬时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3.模型说明
• 模型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一个描 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修正项 (1-N/K)。
• 其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即种群可 利用但尚未利用的空间。可理解为种群中 的每一个个体均利用1/K的空间,若种群中 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 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则只有(1- N/K)。
• 钟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数 量大致相等。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 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型种群。
• 壶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而 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导致什么 问题?
-----作用:预测未来种群动态
• 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分为同龄级和异 龄级。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 度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 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其次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对种群数 量具有重要影响。
(1)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 个体数目,通常以符号N来表示。
(2) 出生率
• 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值。
• 2.数学模型
Nt+1 =λNt 或

生态学笔记整理

生态学笔记整理

《基础生态学》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组织层次划为:①个体生态学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阶段性作用;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注意看下这节P20)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①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等。

②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③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④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及番薯等。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①繁殖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动物(鼬,水貂,刺猬,田鼠,雉)短日照动物(羊,鹿,麝)②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如梨小食心虫。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3-生活史对策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3-生活史对策

大小及对后代的亲代关怀等要素。
– 早熟型和晚熟型
– 生殖的时间节律
– 一次生殖和多次生殖
– 窝卵数/每胎产仔数
– 抚育与无抚育
12
• 植物种群的生殖对策:
– 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 种子植物的种子数量与大小
• 生殖价 (reproductive value):生物体今后
传递到下一个世代的总后代数量。
15
r-对策与K-对策的特征比较
r-选择(机会主义) 气候 死亡 存活 数量 种内种间竞争 多变,不稳定,难以预测 具灾变性,无规律 非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低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 远远低于环境容纳量K 多变,通常不紧张 K-选择(保守主义) 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比较有规律 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高 时间上稳定 通常接近K 经常保持紧张
• 生殖效率:后代质量与投入能量的比值
r
三、K-对策与r-对策 环境与物种进化
不稳定 环境 r生 物
K-
稳定 环境
不稳定 环境
r生 物
K-
稳定 环境
不稳定环境 不可预测 灾变较多
如何应对
两条道路 遭遇两种环境

环境
K
稳定环境 竞争较 为激烈
以r-对策者模式应对
以K-对策者模式应对
r K
r-对策者 K-对策者
• 扩散与迁移
藏羚羊的 季节性迁徙
• 美洲王蝶的迁徙:10 月底至来年3月初, 上亿只美洲王蝶从美 东北部和加南部飞越 4500多公里来到温暖 的墨西哥中部林区越 冬和繁衍。
动物的迁移模式
29
思考作业:主要概念
生殖价reproductive value 生活史life history

生态学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生态学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2、研究任务 • 研究生活史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及其与特定 生境的关系。 • 比较不同生活史类群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生 态学解释,而不是研究其绝对现象。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 • • • 3、研究内容 3.1 个体大小(size) 3.2 生长与发育 3.3 繁殖 3.4 扩散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其中, • 式中∑为总和,x为样方中某种个体数,f为含x个体样方 的出现频率,N为样本总数。
四、种群调节
• 生态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的假说来解释种群的动态 机制,概括为: • 1、气候学派 • 2、生物学派 • 3、食物因素 • 4、自动调节学说
气候学派
•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 • 其观点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强调种 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 以色列学者博登海默认为昆虫的早期死亡率有 85~90%是由于天气条件不良而引起的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种群的内分布型分三类: ①均匀型(uniform) ②随机型(random) ③成群型(clumped)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 种群内分布型检验 检验指标是方差/平均数比率,即S2/m。 若 S2/m=0, 属均匀分布; 若 S2/m=1, 属随机分布; 若 S2/m>1(显著),属成群分布。
• • • • • • • • 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增长 季节消长 不规则波动 周期性波动 种群暴发 种群衰落 种群平衡
三、种群空间格局
•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 • 种群空间格局——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 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也称为内 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4)植物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生态耐受性:可塑性如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植物可通过对不同器官的投入不同,以适应着生的环境;又如同种植物即使年龄、遗传相同,个体大小、花大小、种子产量等都有差异。

生态耐受性如前面提到的耐旱植物、耐火植物(5)植物的生殖方式复杂多样植物的性别表现方式性别表现性别类型说明一株上具有雌雄同花的花朵一株上既有雄花也雌雄同花雌雄同株有雌花雄株全株只有雄花植物单株的性别表现雌株全株只有雌花雄花两性花同株一株上既有雄花也有两性花雌花两性花同株一株上既有雌花也有两性花雌雄花两性花同株一株上上具有雄花、雌花和两性花两性花或雌雄同花种群中只有两性花植株雌雄同株种群中只有雌雄同株的植株单型雄花两性花同株种群中只有雄花两性花同株的植株植物种群的性别表xm 雌花两性花同株种群中只有雌花两性花同株的植株杂性同株种群中只有雌花雌花两性花同株的植株现雌雄异株种群中既有雌株也有雄株多型雄花两性花异株种群中有雄株和两性花植株雌花两性花异株种群中有雌株和两性花植株雄雌花两性花异株种群中有雌株、雄株和两性花植株三、种群的统计特征(一)种群和大小(population size)和密度(Density)1种群大小:一个种群所包含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种群大小2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有粗密度(crude density)、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 )和饱和密度之分。

粗密度即通常说的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生态密度指种群实际占据的面积(或空间)的个体数(举例说明);饱和密度(环境所能允许的种群最大密度)之分。

(二)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1年龄结构:(1)年龄结构:种群内不同年龄的个体的分布和配置情况。

种群的年龄结构不仅反映了种群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种群与环境间的相互尖系,以及它们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般用年龄金字塔的形式来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如果用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来表示(图示)<b>增长型种群:即金字塔的年龄结构,年幼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极少;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2-3节)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2-3节)

• • • • 两性关系 亲子关系 群体关系 社会关系
亲缘利他 互惠利他 纯粹利他
• 利他行为 • 种群对综合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
第三节 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种间关系 • • • • • • 类型 竞争 捕食 食草 中性 共生 生活 • 合作 生活 • 附生 • 寄生和拟寄生 A B - - O O + + + + 特 点 彼此互相抑制 A种杀死或吃掉B种 彼此互不影响 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 彼此有利,分开能独立
4、逻辑斯谛增长
dN / dt=N (r - cN)
N→K, dN / dt=0, r - cN=0 , c= r/ K dN/dt = rN (1- N/K) = rN (K-N) / K (k - N) / k: 逻辑斯谛系数
N>k,种群下降; N=k,种群不增不减;N<k种群上

4、逻辑斯谛增长
二、 种群数量的自然调节
• 种群数量的波动
• 非周期性波动:无规则
种群数量的自然调节
• 种群数量的波动
• 周期性波动
种群数量的自然调节
• 种群数量的波动
③ 季节波动 ④ 种群爆发
种群数量的自然调节
1. 种群数量的波动
• ⑤ 生态入侵
牵牛(Ipomoea nil)
马樱丹(Lantana camara)
第二节 种群增长
第二节 种群增长
• • • • • 简单的模型 几何增长 指数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种群的数量自然调节
1、简单的模型
• Nt+1 – Nt = B + I – D –
E
B: birth, B=bNt I: immigrant D: death, D=dNt E: emigrant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题库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题库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题库一、名词解释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2.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3.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4.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5.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

6.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7.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8.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9.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

10.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

11.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12.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13.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14.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15.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16.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r m。

17.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03-种群生态学3

03-种群生态学3
声音——鸣叫 行为——特异的姿势 化学物质标记——气味标志 粪便尿液

¾ ¾
领域性——指生物保持隔离的任何积 极主动机制(包括行为或化学物质的 竞争等)。 领域是动物的活动区 领域性是为保卫领域所采取的措施。 也称领域行为,它是一种空间行为,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领域的特点
排他性; 伸缩性; 替代性

在高密度种植情况下,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 影响到植株的生长发育,而且影响到植株的存 活率,于是种群出现“自疏现象”。如果种群密 度很低,或者是人工稀疏种群,自疏现象可不 出现。 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平均株干重与种群密度 的关系是
W = C d-3/2

式中W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C为常 数
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

(三)社会行为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食物资源和 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如果资源丰富且 分布均匀,则有利于产生一雄一雌的单配偶制, 如果资源丰富但分布呈斑点状,则容易形成多配 偶制。 自然界中,资源丰富与不丰富,分布均匀与不均 匀,均可视为一个连续的变化。单配偶制与多配 偶制的相对利弊关系随资源连续变化产生相应变 化,当利弊相平衡时,资源分布状况称为多配偶 阈值,超过此值,多配偶制将比单配偶制更加有 利。
社会等级的基本形式

社会等级的特点


独霸式——种群内只有一个个体支配全群, 其他个体都处于相同的从属地位,不再分等 级。 单线式——群内个体呈单线支配关系,甲支 配乙,乙支配丙,……。 循环式——群内个体甲支配乙,乙支配丙, 而丙又支配甲的形式。
排他性; 社会惰性; 权利欲; 雌雄分开; 优势个体的利他性
(四)利他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 N1 dN 1 ) = r1 N 1 ( 1 K1 dt
dN 2 K − N2 ) = r2 N 2 ( 2 dt K2
α 、β是竞争系数,表示物种2(物种1)每个个体对物种1(物种
α (β )个N1 (N2)个体
2)种群的竞争抑制作用,或者说每个N2 (N1) 个体所占空间相当于
4
dN1 K − N1 = r1 N1 ( 1 ) dt K1
Nt、Nt+1:代表两个相继世代的宿主数量 F:宿主增值率 e-αPt:宿主种群中未被寄生的百分率

尼克森-贝利模型

哈赛尔-瓦利
N
t+1
发现面积或期望的被寄生率
= F N te
− Q Pt1 − m
α
=
1 lo g P
e
N S
Pt + 1 = N
α = Q P
− m
t
(1 − e
− Q Pt1 −
m
)
N:宿主密度; P:寄生者密度; S:未被寄生的宿主密度
Q: 搜 索 常 数 ; 表 示 当 寄 生 者 密 度 P=1 时 的 发 现 面 积。 m:相互干扰常数; P:寄生者密度
4.互利



互利——是指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互惠关系。如果 互利合作双方是通过自然结合方式共同生存,这种 互利称为共生互利。如果互利合作双方不在一起生 存,则称为非共生互利。 例如——有花植物与传粉动物(专性或非专性),根 瘤菌和豆类植物(专性),地衣(专性),人类与作物 种植,人类与动物饲养(非专性互利共生) 进化
其中:r是被捕食者的瞬时增长率; a是捕食压力常数,代表捕食 者个体攻击的成功率。 d是捕食者的瞬时死亡率; b是捕食者捕杀被食者的效率常 数,代表捕食者将资源种群转化为新生捕食者的个体转化率。 值得注意的是,两方程中均包含有两物种数量的乘积(-aPR 和bPR),说明捕食作用使资源种群增长率下降和捕食者种群增长 率提高均可很快发生变化
N 2 = K 2 − β N1
a) 种1胜,种2败 b) 种2胜,种1败 c) 种1与种2不稳 定共存 d) 种1与种2稳定 共存
竞争方程所产生的物种1与物种2的平衡线 (a) 物种1的平衡线;(b) 物种2的平衡线
种间竞争的4 种结果
竞争与进化
MacArther 实验 May的结论--在同一环境中能够共存的物 种,不能是生态要求完全相似的,它们的 相似性必定是有极限的。
4、植物的密度效应

5 植物的他感作用

B -3/2自疏法则 (self-thining)——在密度 过高的样方中,有些个体死亡。自疏过程中, 存活个体平均株干重与种群密度的关系是 W = C d-3/2 (Yoda 1963)
W: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密度, C:常数

1. 2. 3.
他感作用: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 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者 间接的影响。 作用可以是种内的和种间的。 他感作用的意义:
农作物不宜连作 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因素之一
2
6 种化
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二 种间关系
1、地理隔离:由于地理屏障引起,将两个种群彼此隔 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 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的隔离的种群各自 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 3、生殖隔离机制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 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 离机制,基因交流已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 成过程完成。
3.寄生与宿主
寄生——一物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物 种(寄主)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养分 维持生活的现象。拟寄生则是介于寄生 和捕食之间的种间关系(如寄生蜂与蝇类) 尼克森-贝利模型 哈赛尔-瓦利

寄生植物的特点
生物体简化,仅保留 含叶绿素的器官(半 寄生)和/或繁殖器官 (全寄生植物) 专性固定器官(吸 盘,小勾等) 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生 命力。
果蝇第三条染色体: 猩红眼-桃色眼-三角翅脉(St-P-Dl) 猩红眼-三角翅脉-桃色眼(St-Dl-P)
1 相互关系类型
种间 种内
利用同样有限资源,导致 适合度降低 摄食另一个体的全部或 部分 个体紧密关联生活具有 相互利益 个体紧密关联
竞争 捕食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自相残杀 利它主义或互利共 生 寄生
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相互竞争关系。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理论模型Lotka-Volterra 竞争与进化
3
双小核草履虫
双小核草履虫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 中,完全的竞争者不 能共存。(竞争排斥 原理或高斯原理)
大草履虫
大草履虫
一个北方针叶林 中 各种不同 鸟类的 生 态位分离
Park对拟谷盗实验
食草动物的食草作用对植物净生产量影响 的模型
6
霍林实验 --小型兽类捕食松叶蜂的茧

数值反应:被食者↑捕食者的密度变化 ① 反应明显:(属于直接反应) ② 无反应:短尾 ③ 介于中间:鹿鼠 功能反应:被食者↑平均每个捕食者消耗的被食者数目的变 化 ① 线性:滤食性 ② 凸形:无脊椎动物,螳螂→蝇 ③ S形:脊椎动物,鹿鼠→松叶蜂的茧 结论:当被食者密度低时,捕食者影响大;当被食者密度高 时,捕食者影响小或无
1 种间竞争 2 捕食作用 3寄生 4共生

1.种间竞争(狭义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由于竞争的结果,完全 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 不可能在同一地区永久共存。 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一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物 种;二是两个物种之间必须出现栖息地、食 性、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1
3.4 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的关系 2、动物的领域性
保护领域的方式——声音;行为;化学物质 标记;粪便尿液等 领域的特点——排他性;伸缩性;替代性 领域的生态意义——隔离作用;调节数量; 有利繁殖;自然选择

3、动物的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 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即动物个体之间有 一定的优势等级,地位较高的个体优先获得 资源,满足其食物、栖息场所、配偶等需 要。
三个物种共存的资源利用曲线 (Begon, 1986)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平均分离度), w为曲线的标准差(变异度)
高斯实验
直接液相:草履虫↑→栉毛虫↑→草履虫↓→ 栉毛虫↓ 加入隐蔽物:只有草履虫 再加上迁入:草履虫、栉毛虫共存

捕食的数学模型(Lotka-Volterra方程)
dR = ( r − aP ) R dt dP = ( − d + bR ) P dt

菟丝子
7
尼克森-贝利模型
①寄生者搜索宿主是完全随机的 ②寄生者的产卵量不限制寄生率,寄生率 只受发现宿主能力限制 ③一个寄生者在一生中搜索的平均面积是 一个常数,用α表示。

尼克森-贝利模型
宿主种群方程
N
t +1
= F N t e − α Pt

寄生者种群方程Pt + 1
= N t (1 − e − α Pt )

1 偏利共生

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 两物种相互有利,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2互利共生

8
5.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co-evolution):就是指不同物种彼此在 协同进化 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适应、相互作用。 ¾ 种间竞争与进化 ¾ 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¾ 寄生者与寄主相互适应与进化 ¾ 互利共生与进化 在共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 于减弱。 “精明”的捕食者
dN1 K − N1-αN 2 = r1 N1 ( 1 ) dt K1
dN 2 K − N2 ) = r2 N 2 ( 2 dt K2

竞争的结果:两种生物共存,或者一种生物 被淘汰,使得dN/dt=0 =>
N1 = K1 − αN 2
dN 2 K − N 2 − β N1 ) = r2 N 2 ( 2 dt K2

2.捕食
捕食:是指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另一种生物, 并以其为食的现象。广义的捕食包括:一食肉动物 捕杀其他动物,狭义的捕食就指这一类型;二食草 动物吃绿色植物;三寄生指寄生者从宿主获得营 养,但一般不杀死宿主;四拟寄生者杀死宿主。 高斯实验 理论模型Lotka-Volterra 霍林实验

3、动物的社会等级


4、植物的密度效应
A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 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 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澳大利亚 Donald, 1951, 三叶草 Y=W*d=Ki,
Y:单位面积产量 W: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密度, K:常数
社会等级的基本形式——一长式;单线 式;循环式 社会等级的特点——排他性;社会惰性; 权利欲;雌雄分开;优势个体的利他性 社会等级的生态意义——减少争斗的能量 消耗;保证强者生存繁殖的优先权,有利 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捕食者的进化方向是设法提高捕食效率;猎物的进 化方向是想方增强躲避或反击能力: 声纳、拟态 捕食的方式通常分两类: 追击和伏击 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 弱: 只吃那些“该死的”,仅是执行死刑“刽子手” 捕食的生态学意义: 1) 限制种群的分布和抑制种群的数量(如生物防治);
栗色 空间无论大小
寄生性孢子虫(可杀死两物种的成 虫)
杂色
66∕74取胜 对其影响大 86∕100取胜 取胜 取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