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铭》诠释

合集下载

孙思邈卫生歌

孙思邈卫生歌

天地之间人为贵,头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遗体宜保之,箕裘(1)五福(2)寿为最。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3),须防损其真元气。

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

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

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

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信何能保此身。

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大劳劳则怯,神若大伤伤则虚,气若大损损则绝。

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3)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春嘘(4)明目本扶肝,夏呵(5)心火可自闭,秋呬(6)定收金肺润,冬吹(7)肺肾得平安,三焦嘻(8)却除烦热,四季常呼(9)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10)。

发宜常梳气宜炼,齿宜频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指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12),冬月宜苦不宜咸(13),夏月增辛减却苦(13),秋月辛省便加酸(14),冬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各平安。

若能全减身康健,滋味偏多多病难。

春寒莫放绵衣薄,夏月汗多宜换著,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生才服药。

惟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凉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未成疟痢。

君子之人守斋戒(15),心旺肾衰宜切记。

常令充实勿空虚。

日食须当去油腻,太饱伤神饥伤胃。

太渴伤血并伤气,饥餐渴饮勿太过,免致膨脝(16)伤心肺。

醉后强饮饱强食,未有此生不成疾。

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适者自安适。

食时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

夜半灵根灌清水(17),丹田(18)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性情,大饮过多防有病。

肺为华盖(19)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

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肾家。

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

坐卧切防脑后风,脑内入风人不寿。

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一入成灾咎。

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

养体须当心五辛,五辛不节反伤身,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容枯病渐侵。

不同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风雨至,急须端肃敬天威,静室收心须少避,恩爱牵缠不自由。

注解孙思邈养生铭

注解孙思邈养生铭

养生铭孙思邈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养生铭》的解释如下: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因。

这一节总体上是讲精神养生的,怒之所伤,肝气也;思之所伤,脾胃之气也;喜之所伤,心气也。

气乃肺、肾所主,神依气血所存,正气损伤,岂不心“疫”、病“因”吗!对于此,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曾引用魏晋时期养生学家嵇康的话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实乃最大的心病),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确为耗心神、伤肾气之大虑),滋味不绝为四难(吃也是非常费脑筋的活),神虑精散为五难。

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在孙氏反复论证的这段话中,重点强调的都是情志对养生的决定性作用。

就孙氏诗中所说之怒伤肝言,它是人情志受损的一种表现。

《黄帝内经》中有明确地论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涌)于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

”(《素问·举痛论》)也就是说,怒因气生,气则怒发,生气——发怒——生气,构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

正如《淮南子》所言:“人之性,有所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在一首制怒诗中也阐明了雷同的观点:“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怒气大发,相应的疾病就会因之而生,受害最直接的是肝胆系统。

因怒导致的机体的气血逆乱,会使人出现头痛、目胀、面红、耳赤、呕血、憋气等症状。

甚则使人昏厥卒倒,因此致死者也不罕见。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血气方刚的周瑜性情急躁,容易发怒。

“药王”孙思邈《保生铭》原文与译文欣赏

“药王”孙思邈《保生铭》原文与译文欣赏

“药王”孙思邈《保⽣铭》原⽂与译⽂欣赏“药王”孙思邈《保⽣铭》原⽂欣赏唐·思邈孙真⼈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孙思邈(541~682),西魏时代出⽣,活了141岁,为唐代著名道⼠、医药学家。

他的著作《千⾦⽅》在医药养⽣⽅⾯为⼈类做出了巨⼤贡献,后⼈尊称孙思邈(541~682),西魏时代出⽣,活了141岁,为唐代著名道⼠、医药学家。

他的著作《千⾦⽅》在医药养⽣⽅⾯为⼈类做出了巨⼤贡献,后⼈尊称他为“药王”。

下⾯请欣赏孙思邈的《保⽣铭》原⽂与译⽂。

《保⽣铭》原⽂ ⼈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

飲酒忌⼤醉,諸疾⾃不⽣。

⾷了⾏百步,數將⼿摩肚。

睡不苦⾼枕,唾涕不遠顧。

寅丑⽇剪甲,理髮須百度。

飽則⽴⼩便,飢乃坐漩溺。

⾏坐莫當⾵,居處無⼩隙。

向北⼤⼩便,⼀⽣昏冪冪。

⽇⽉固然忌,⽔⽕仍畏避。

每夜洗腳外,飽⾷終無益。

忍辱為上乘,讒⾔斷親戚。

思慮最傷神,喜怒傷和息。

每去⿐中⽑,常習不唾地。

平明欲起時,下狀先左腳, ⼀⽇免災咎,去邪兼辟惡。

但能七星步,令⼈⾧壽樂。

酸味傷於筋,⾟味損正氣,苦則損於⼼,⽢則傷其志, 咸多促⼈壽,不得偏耽嗜。

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陽事。

獨外是守真,慎靜最為貴。

財帛⽣有分,知⾜將為利。

強知是⼤患,少欲終無累。

神氣⾃然存,學道須終始。

書於壁⼾間,將⽤傳君⼦。

译⽂⼈如果注重肢体适度的劳累与锻炼,那么百病都难以⼊侵;⼈在饮酒时⼀定切忌酩酊⼤醉,这样的话各种疾病⾃然不会发⽣;吃过饭休息⽚刻后能⾛上⼀百步,同时有规律的⽤双⼿揉摩腹部是有效的养⽣⽅法;要注意睡觉的时候不能睡太⾼的枕头,⼝中的津液不能随意吐掉;能在农历寅丑⽇剪指甲,百⽇之内理发有利于养⽣;饮⾷过饱容易引起⼩便增多,过度饥饿能使⼈发⽣眩晕;在室外⾏⾛和就坐的时候应当避风,居室的门窗注意堵住⼩的缝隙;如果在野外的时候经常⾯向北⽅⼤⼩便,会引起经常性的头脑昏沉;每天都要注意⼀些忌讳,特别是在野外要注意防⽕防⽔;注重每晚睡觉前洗脚利于养⽣,⽽每顿都吃的太饱则对⾝体⽆益;能忍辱负重是上好的品⾏,⽽轻信谗⾔可以断送亲朋好友;过度思考忧虑最伤⼼神,过喜⼤怒更不利于养⽣健⾝;不可经常的拔⿐⽑,更不能随地吐痰;早上将要起床的时候,左脚先下床有利于养⽣;如果每天避免⼀次灾祸与过错,就可以驱除邪运,躲避避恶灵。

养生铭

养生铭
口即成。住求安静,陶情养性。行以漫步走,最养身健形。知足心常乐,名利看得轻。闲来读书报,重养生。坚持保健按摩,无忧无虑无争。年来惟康健,待人诚和亲。更牢记:持之恒心。
这是我仿照唐代诗人刘禹锡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陋室铭》格调,总结自己六十多年的养生心得写成的。我今年92岁。而立之年就开始重视养生,至今已62年了,我认为养生贵在知足,“人心足,处处福。”年轻时即以“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为自己处世的座右铭。“德比于上,物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物比于下则知足。”经常善比,就比出知足,比出快乐。做什么,乐什么。想什么,高兴什么。人生只有快乐每一天,才能健康一年又一年,轻轻松松一百岁,高高兴兴一辈子。李大钊曾说:“求乐的人生观,才是自然的人生观,真实的人生观。”养生贵在坚持,要有恒心。我自1950年1月开始,每日起床前遵照人民体育出版社编印的《保健按摩》坚持锻炼,从不间断,已历58年。实践证明有良效,尝到了甜头。我现在仍红光满面,精神饱满,除遗传老年耳背外,没有其他毛病,一年到头连感冒都少有。更兼儿孙成才,女儿是市级医院主任医师。儿子是重点高中特级教师,家庭和睦,儿孙孝顺,四代同堂,荣登高寿且身体健康。为此,特作《养生铭》供爱好养生同仁参考。

唐太宗李世民《养生百字铭》 原文及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养生百字铭》 原文及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养生百字铭》原文及译文《养生百字铭》总结了饮食起居、为人处事中应遵循守则。

《养生百字铭》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少杯不乱性,忍让免伤财。

贵自勤中取,富从俭中来。

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

正直真君子,刁唆是祸胎。

暗中休使箭,乖里带些呆。

养性须修善,欺心莫吃斋。

衙门戒出入,乡党要和谐。

安分身无辱,闻非口莫开。

世人依此语,灾退福星来。

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少杯不乱性,忍让免伤财。

【译文】清心寡欲,能量消耗的少,那就会神清气爽,如果思虑过多那气血就会慢慢的虚衰,体质欠佳,造成亚健康。

酒尽量少喝为佳,喝多了失去理智,更容易乱心性,凡事多忍耐,才能避免破财,吞下了委屈,撑大了心量。

贵自勤中取,富从俭中来。

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

【译文】高贵的社会地位是由勤勉中取得的,富裕的生活是从俭朴中得来的。

性情平和温柔敦厚,可使人一辈子受益远害,而性格强悍暴烈,这样的人必然招灾导致祸患。

正直真君子,刁唆是祸胎。

暗中休使箭,乖里带些呆。

【译文】正直善良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而时常刁难他人,甚至唆使他人为非作歹,挑拨离间,搬动是非,这样的人最终害人必害己,酿成大祸,自食其果。

为人不能搞阴谋诡计暗箭伤人,虽然你聪敏灵智做事乖巧,但也不能锋芒毕露,留一份痴呆,难得糊涂。

养性须修善,欺心莫吃斋。

衙门戒出入,乡党要和蔼。

【译文】修身养性要先把修善作为前提,先与社会大众广结善缘,倘若心怀欺诈,昧着良心做事,那吃斋念佛有何意义?为人要遵纪守法,绝对不可干违法乱纪的事情,衙门口诉讼打官司劳心伤神,耗时破财两败俱伤,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共建和谐社会。

安分身无辱,闻非口莫开。

世人依此语,灾退福星来。

【译文】做人安分守己,立足本位,自然不会招侮受辱。

听到是非的话,就不要跟着往下说了,避免造口业。

作者简介唐太宗李世民(598年或599年一649年)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杰出的战略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

《孙真人养生铭》

《孙真人养生铭》

《孙真人养生铭》
*导读:《孙真人养生铭》(孙思邈)怒盛偏伤气(1),思多太伤神(2);神疲心易役(3),气弱病相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
《孙真人养生铭》(孙思邈)
怒盛偏伤气(1),思多太伤神(2);神疲心易役(3),气弱病相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4),第一戒晨嗔;夜静鸣云鼓(5),晨兴嗽玉津(6);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百病,常须节五辛(7)。

安神当悦乐,借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8)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9)。

(注释)
(1)伤气:此指大怒损伤肝脏之气。

(2)伤神:指思虑过多容易耗伤人的精神。

(3)役:《说文》戍边也,引申为劳苦、劳倦。

神疲心易役:指精神疲惫则心易劳倦。

(4)夜醉:是说夜间醉酒。

因醉后入房,必大耗其精,造成精气亏乏,故要警惕夜醉。

(5)鸣云鼓:亦称鸣天鼓,此为保健功法,宜在夜深入静时做。

(6)嗽玉津:亦为保健功法,宜在晨醒未起之时做。

(7)五辛:《本草纲目》指大蒜、小蒜、韭、芸苔、胡荽,此泛指各种辛辣食物。

(8)修行:原指佛教徒依据教义去实行,此指修身养性并实践。

(9)朝:水流归海曰朝,此引申为达到;真,本原也,自然之道也,此指人类本来应达到的自然寿命。

平地可朝真:意谓平常之人亦可达到本来应享有的天年。

(按语)
本段原文提出了养生的一些具体措施,如调摄精神、功法锻炼、醉勿入房等。

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

医古文赏析《养生论》【原译】

医古文赏析《养生论》【原译】

医古文赏析《养生论》【原译】本文节选自《嵇中散集》卷三,以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黄省曾刻本为底本,用《昭明文选》参校。

作者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因官魏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

嵇康崇尚老庄学说,信奉服食养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

因不满当时执政的司马氏集团,被司马昭杀害。

【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

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相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

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译文】世间有认为像神仙那样长生可以靠学习获得,不死可以靠努力达到的人。

有说“(人的)最高寿命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都一样,超过这个极限以后的,难道不是妖怪吗?”的人。

这两种认识都违背了实际情况。

请(允许我)尝试着大概的探讨这个问题。

虽然像神仙那样长生的人(我们)没有亲眼看到,然而典籍中的记载,以往史书和传说的流传(说的明明白白),斟酌来看,一定存在像神仙那样长生的人啊。

(那些人)似乎是独自禀受异于常人的精气,禀赋来自先天,不是积累学识所能够达到的。

至於导引、调养符合性命机理,因此达到性命的极限,长的获得一千多岁的寿命,短的可以(活)几百年,(还是)可以达到的。

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导引、调养性命的方法),所以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按语】本节作者明确提出论点:1、寿命超过普通人寿命的人是存在的;2、普通人不能长寿是因为不精通保养性命的方法;3、人的寿命长短与先天禀赋有关,禀赋特异的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先天禀赋超越了常人;4、人的寿命长短与后天保养有关,通过导引、调养等方法保养性命,可以超越普通人的寿命。

【原文】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嵇康《养生论》注解·点评

嵇康《养生论》注解·点评

嵇康《养生论》注解·点评养生论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

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

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

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

孙思邈的养生铭

孙思邈的养生铭

孙思邈的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虑太伤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嗽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存。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下面以白话形式解释《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愤怒过头了,甚就是过分意思,偏是不正意思,方向偏了,愤怒过头了方向,就是伤害了自己身体中的真气。

比如一个人有气合理的发泄一下对身体是有好处,比敝在心里好,可是你愤怒过头了,也就是偏了方向,那是对身体有害无益了,也就是伤了气。

思多太损神一个人思想太多了也不好,也就是不发泄出来,闷在心里想,这样就太伤神了。

这句与前面一句恰好相反,前面是动态表现,后面是静态表现;前者是发泄过头,后者是郁闷过头,神疲心易役精神过度疲劳必然影响人的血液循环,血液由心脏制造,所以讲精神过度疲劳心脏被奴役了。

气弱病相侵真气弱了疾病就要来侵犯。

勿被悲欢极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悲伤和狂欢,走极了就是反面。

当令饭食均饮食均匀非常重要,不能暴饮或饿绝。

再三防夜醉晚上喝酒再三要注意喝醉,尽量做到晚上不喝醉酒。

第一戒晨嗔最最重要要记住是早上千万不要生气,有气就戒。

亥寝鸣云鼓晚上9 时至11 时应该进入睡眠,而且睡眠之前叩齿36次,这叫鸣云鼓,这对身体有很大好处。

寅兴漱玉津黎明、早晨(早晨3到5点)起来要舌搅上下腭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咽下。

妖邪难犯已这样各种疾病就难以侵犯自己的身体。

精气自全身这样精气储蓄就浑身有劲。

若要无诸病如果想自己身体没有各种疾病。

常当节五辛就常常要注意少吃蒜、葱、兴渠、韭、薤等佛教禁忌的五辛蔬菜。

安神宜悦乐安静神定保持快乐开朗心态。

惜气保和纯保持珍惜自己身体中的元气,和畅纯一的快乐心情。

寿夭休论命生命的长短不要去理论天命的安排,是自己的保养可以改变。

修行本在人这和个人的修养行为有着密切联系。

若能遵此理倘若能够遵守这个道理。

平地可朝真你就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朝见真人。

张三丰祖师的《养生篇》

张三丰祖师的《养生篇》

张三丰祖师的《养生篇》
《养生篇》原文:
人之所欲,莫甚於生,欲得其生,须重其生,欲重其生,不可不知养生也。

养生之论,与修真不同。

修真可以逃劫数,道也。

养生可以延年命,术也。

然养生而不明古今天人之理,亦终无集验之方。

上古之民,浑朴为风,寡虑寡思,寡言寡笑,寡视寡听,粗衣粝食,不识不知,故能保全其真,以永眉寿。

近今之民,浮华日后,多虑多恩,多言多笑,多视多听,丰衣厚食,荡志荡神,故尝戒伐其性,以致天亡。

天道之泰,在乎能复,日圆又中,月缺又圆,雨漏又晴,雷鸣又蛰,故能留不敝之神,以绵天运於常新。

人道之否,在乎多剥,精任其泄,气任其亏,神运不停,形摇不守,故难回已惫之身,聊居人世於朝暮。

然则养生者,药食为后,保护为先,学天道可也,学古人可也。

虽然张三丰祖师所述的养生是在术这个层面,还不是金丹大道的境界,但对於百姓民众来说,其世俗生活距离金丹大道实在太远,难以一步登天,但养生还是能够去做的,因此不可不知养生之术和养生之道。

没有某种万能的养生术,因为养生是一整套、综合、全面的方法。

养生之道在於全面,在於根本,绝非仅仅依靠足浴、按摩,或单单饮食等一两种片面的方法可以概括。

只要有这个观念,对任何广告,其夸大其辞的保健说法,都自然不攻而破了。

道,即是整体、根本。

对於养生而言,全面才能合道,某种万能的的养生法术是不存在的。

现代养生铭

现代养生铭

现代养生铭
满洪桥
【期刊名称】《家庭医学:上半月》
【年(卷),期】2001(0)1
【摘要】修身养性性坦然, 豁达乐观神不散, 解愁去忧少烦恼, 制怒消气心自安, 广交朋友医孤寂, 冷静处世邪不犯, 坚信寿长寿自长, 勤奋好学脑常健, 适当运动筋骨活, 合理营养食不偏, 凡事有度要适宜,
【总页数】1页(P37-37)
【关键词】现代养生;节欲保精;自我保健;未病先防;合理营养;顺应四时;优化环境;清心寡欲;休闲娱乐;交朋友
【作者】满洪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孙思邈养生系列之七节欲修行,宁静养元——孙思邈的养生铭与卫生歌 [J], 周贻谋
2.古诗劝今人养生重修行——《养生铭》赏析 [J], 周旭文
3.对孙真人《养生铭》的现代诠释(一) [J], 温长路
4.对孙真人《养生铭》的现代诠释(二) [J], 温长路
5.对孙真人《养生铭》的现代诠释(三) [J], 温长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太宗李世民及孙思邈的《养生百字铭》

唐太宗李世民及孙思邈的《养生百字铭》

唐太宗李世民及孙思邈的《养⽣百字铭》
唐太宗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

从养⽣⾓度
看,李世民在早年做得很好,不但总结出养⽣百字
铭,还特别注重书法养⽣、葡萄酒养⽣。

书法养⽣李世民是个书法迷和书法家,他对习书曾
有这样的名⾔:“欲书之时,当收视返听,绝虑凝神,
⼼正⽓和。

”习书时,⼼要完全静下来,排除⼀切杂
念,达到思想⾼度集中。

习书的姿势对⽼年⼈来说,
也是⼀种良好的锻炼⽅法。

葡萄酒养⽣葡萄酒被古⼈称为养⽣酒,李世民不
仅⼗分喜爱饮⽤,⽽且还亲⾃督造。

⼤⾂魏征擅长酿制葡萄酒,他曾亲⾃写诗称赞魏征酿制的葡萄酒“千⽇醉不醒,⼗年味不败”。

 养⽣百字铭
李世民
欲寡精神爽 思多⾎⽓衰 少饮不乱性 忍⽓免伤财
贵⾃勤中得富从俭⾥来 温柔终益⼰ 强暴必招灾
善处真君⼦ 刁唆是祸胎暗中休使箭 乖⾥藏些呆
养性髯修善 欺⼼莫吃斋 衙门休出⼊乡党要和谐
安分⾝⽆辱 是⾮⼝不开 世⼈依此语 灾退福星来
[转载]唐太宗李世民及孙思邈的《养⽣百字铭》
养⽣百字铭
孙思邈
怒甚偏伤⽓ 思多⼤损神 精疲⼼易衰 ⽓弱病相侵
悲欢勿作极 饮⾷常令均再三防夜醉 第⼀戒晨嗔
夜宿鸣云⿎ 晨兴嗽⽟津 若要诸疾退 常当节五⾟
安神宜悦乐 惜⽓保和纯 妖邪难侵犯 精⽓全⾃⾝
寿夭休论命 养⽣本在⼈若能依此训 平地可朝真。

注解孙思邈养生铭

注解孙思邈养生铭

养生铭孙思邈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养生铭》的解释如下: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因。

这一节总体上是讲精神养生的,怒之所伤,肝气也;思之所伤,脾胃之气也;喜之所伤,心气也。

气乃肺、肾所主,神依气血所存,正气损伤,岂不心“疫”、病“因”吗!对于此,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曾引用魏晋时期养生学家嵇康的话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实乃最大的心病),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确为耗心神、伤肾气之大虑),滋味不绝为四难(吃也是非常费脑筋的活),神虑精散为五难。

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在孙氏反复论证的这段话中,重点强调的都是情志对养生的决定性作用。

就孙氏诗中所说之怒伤肝言,它是人情志受损的一种表现。

《黄帝内经》中有明确地论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涌)于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

”(《素问·举痛论》)也就是说,怒因气生,气则怒发,生气——发怒——生气,构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

正如《淮南子》所言:“人之性,有所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在一首制怒诗中也阐明了雷同的观点:“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怒气大发,相应的疾病就会因之而生,受害最直接的是肝胆系统。

因怒导致的机体的气血逆乱,会使人出现头痛、目胀、面红、耳赤、呕血、憋气等症状。

甚则使人昏厥卒倒,因此致死者也不罕见。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血气方刚的周瑜性情急躁,容易发怒。

解读陆游诗《铭座》养生之道

解读陆游诗《铭座》养生之道

解读陆游诗《铭座》养生之道
南宋大诗人陆游所作这首座右铭诗,从五个方面谈了养生之道:一是要注意不利于身体的小事,二是要保持精神愉快,三是要宽宏大量,四是不要轻举妄动,五是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食。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
一毫不加谨,百疾所由兹;
一生快意事,噬脐莫能追;
汝顾不少忍,杀身常在斯;
深居勿妄动,一动当百思;
每食视《本草》,此意未可嗤;
赋诗置座右,终身作元龟。

按语
南宋大诗人陆游所作这首座右铭诗,从五个方面谈了养生之道:一是要注意不利于身体的小事,二是要保持精神愉快,三是要宽宏大量,四是不要轻举妄动,五是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食。

注释
卫养:对身体的卫护和调养,即养生。

兹:即此,“百疾所由兹”指许多疾病借机从此而入。

噬脐:比喻后悔已迟,“一生快意事,噬脐莫能追”是说莫要错过让自己愉快的机会。

不少忍:即“小不忍”之意。

本草:“每食视《本草》”,是说要按科学的方法进食。

未可嗤:不可讥笑。

元龟:可资借鉴的往事。

(钟祥生)。

孙思邈养生铭及译文

孙思邈养生铭及译文

孙思邈养生铭及译文孙思邈的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虑太伤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嗽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存。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大医药学家,他少年时因病学医,熟读经史百家,著有不朽传世之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尊为“药王”。

孙思邈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养生有道,年逾百岁之上,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中的老寿星。

在陕西省耀县孙家塬的药王山上,后世立有一百多块石碑,其中一方刻有孙思邈所著“养生铭”,是养生保健的至理名言。

中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认为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惜气”、“安神”重视保养。

所以,孙思邈在“养生铭”中首先提出不能“怒而伤气”和“思虑伤神”,以免气机紊乱,血脉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百病杂生。

孙思邈尤重视精神调养,认为一个人平时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欢过极,以免出现“悲能伤肺”、“大喜伤心”的局面。

孙思邈还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

所以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要注意节制饮食,保持膳食平衡。

特别要防止夜间大吃大喝和酒醉,以免引起停食、消化不良或伤胃、伤肝等不良后果。

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这就是养生铭中“节五辛”的含义。

所谓“亥寝鸣天鼓”,即临睡前(晚间9~11点钟)要叩齿36次,“寅兴漱玉津”是指早上(凌晨3~5点钟)醒来应以舌搅上下腭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可咽下。

上述两种导引法在唐代以前的医疗保健书籍中经常提到,具有保津和固齿的功能。

孙思邈认为,每个人只要重视养生保健,就能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能有效防止“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的身体“未病”状态。

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最后指出,能否健康长寿,主动权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是命里注定的。

养生秘旨-第2章

养生秘旨-第2章

第2章养生铭<篇名>养生铭属性: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常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晨兴漱玉津,妖神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篇名>却病十法属性:静坐观空,觉四大原从假合,一也。

烦恼现前,以死譬之,二也。

常将不如吾者强自宽解,三也。

造物劳我以形,遇病稍闲反生庆幸,四也。

宿业现逢不可逃避,欢喜领受,五也。

家室和睦,无交谪之言,六也。

众生各有病根,常自观察克治,七也。

风露谨防,嗜欲淡泊,八也。

饮食宁节毋多,起居务适毋强,九也,觅高明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十也。

<篇名>病有十不治属性:操欲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烦恼,三也。

今日预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

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

听信师巫祷赛,广行杀戮,六也。

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

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

多服汤药而涤肠胃,元气渐耗,九也。

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舍之想,十也。

众生诸苦,病居第一。

愚者以苦生苦,如蚕作茧,智者于苦灭苦,如鸟脱笼。

余悲众生障深,难即解脱,书之以作方便法门耳。

<篇名>长生在惜精论属性:钟离师曰∶长生不死由人做。

长生亦有道乎,昔箕子序六极曰∶凶短折。

则知人之不能永年者,亦自戕其生也。

譬诸草木方长,从而折之,鲜有能畅茂者矣。

盖人身三宝曰精气神者,人谓修丹须断淫欲,养生者当以此为第一义也。

或曰∶炼精者,炼元精,非交感之精,岂在淫欲之断乎?不知元精与淫佚之精本非二物,凡人未交感时,身中无处有精,《内经》云∶肾为精府,又云∶五脏各有脏精,井无停泊之所。

盖此时精皆涵于元气之中,未成形质,唯男女交感,此气化而为精,自泥丸顺脊而下,至膀胱外肾而施泄,则此精即为渣滓之物,而曰交感之精矣。

是其生于真一之中,则为元精;漏于交感之中,则为淫欲。

《养生方》考释

《养生方》考释

《养生方》考释
《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

该书共分32篇,前面是正文,最后是目录。

全书文字缺损较多,现存可辨识的有100条,其中包括医方79首及个别论述文字和图像。

该书的内容主要是用于防治衰老、增进体力、滋阴壮阳、房中补益、黑发、健步等。

另外,有学者运用音韵、训诂、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证等方法,论证出土文献《养生方》药物“非廉”即《神农本草经》中的植物药“飞廉”,而非动物药“蜚蠊”。

“飞廉”一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源上与“风”有关,语义上有“轻、快”的内在含义,被用为相关图腾形象、传说人物、历史人物、药物、建筑等名称。

养生铭二则

养生铭二则

养生铭二则
有句古谚说:“安之若素,岁寒不惧。

”它的意思就是要有一种清静的本心,安定的心态,使自己不受环境的影响,不担心不必要的情绪,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自古以来,安之若素一直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

《易经》中有“小往大来”的理论:“自古以来,有大患不由人去,只可以通过小安稳才能达到大安稳。

”古人通过小安稳来实现大安稳,这就是安之若素。

安之若素,就是要放下外界的烦恼,保持一种内心的安定与调和。

这一状态可以使心境宁静,让心中满怀宽容和友爱,从而达到身心平衡,养生之道。

二、扬长避短
古谚说“扬长避短,好学不怕难。

”这句话说的是,生活中应该多积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

传统的养生学说,“扬长避短”指的是,应该正确地认识生活中的各种因素,了解其中同化究竟可以带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效益,发挥其中的优势来养生。

“扬长”指的是什么?“扬长”就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

古人把吃好的、睡好的、与人为善的视为养生的重要准则,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引导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最大的满足。

“避短”指的是什么?“避短”就是要避免自身不足,尽量避
免摄取质量较差的食物、做质量较差的工作,也要注意身心平衡,在生活中要有科学有节制,避免过度消耗精力和体力。

总之,“安之若素、扬长避短”这两条养生铭,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养生之道的重要部分。

只要坚持安之若素、扬长避短,生活本体就会越来越美好,身心也会得到满足与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孙真人《养生铭》的现代诠释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孙思邈可谓一位集众多学说之大成者,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外,把养生防病纳入人类的健康大系,并使他成为具有理论与实际一体的特色医学,不能不说是孙氏的一大功劳。

孙思邈一生对养生问题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并在《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两次作过专门总结,这是有典可据的。

除此以外,有关孙思邈的养生著述以诗歌为载体在民间流行的内容也甚多、甚广,《养生铭》就是其中的一首。

此文收于《全唐书》和后人整理的孙氏的《摄生咏》中,也有称为《保生铭》和《孙真人铭》的。

宋代温革的《琐碎录》和14世纪朝鲜出版的《医方类聚》及日本的相关著作中也都有反映。

这些版本在文字上虽然有些出入,但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陕西耀县的药王山上,也保存有这首诗的石刻件,还不时被中外游人转抄和效法。

其诗全文如下: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因。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命论,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时过境迁,从公元6世纪至今,历史的隧道已经向前穿越了15个轮回,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人类从地面走向太空的时代,膏粮厚味之外,琳琅满目的各色保健品足以让人眼花瞭乱,孙氏的这些原则还能够适应今人的养生需要吗?这是需要科学者正面回答的问题,也正是本文要用现代观点诠释孙真人《养生铭》的立意所在,相信事实会给人们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

为了方便叙述,本文将孙真人的这首诗分为五段进行剖析,每两句为一节,先从第一节说起: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因。

这一节总体上是讲精神养生的,怒之所伤,肝气也;思之所伤,脾胃之气也;喜之所伤,心气也。

气乃肺、肾所主,神依气血所存,正气损伤,岂不心“疫”、病“因”吗!对于此,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曾引用魏晋时期养生学家嵇康的话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实乃最大的心病),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确为耗心神、伤肾气之大虑),滋味不绝为四难(吃也是非常费脑筋的活),神虑精散为五难。

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在孙氏反复论证的这段话中,重点强调的都是情志对养生的决定性作用。

就孙氏诗中所说之怒伤肝言,它是人情志受损的一种表现。

《黄帝内经》中有明确地论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涌)于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

”(《素问·举痛论》)也就是说,怒因气生,气则怒发,生气——发怒——生气,构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

正如《淮南子》所言:“人之性,有所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在一首制怒诗中也阐明了雷同的观点:“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怒气大发,相应的疾病就会因之而生,受害最直接的是肝胆系统。

因怒导致的机体的气血逆乱,会使人出现头痛、目胀、面红、耳赤、呕血、憋气等症状。

甚则使人昏厥卒倒,因此致死者也不罕见。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血气方刚的周瑜性情急躁,容易发怒。

深谙心理学的诸葛亮故意用计让他动气,结果没有用真枪实弹就放倒了这位年仅36岁的英雄汉。

临床上遇到的因突然动怒而导致血压升高、不省人事,甚至发生脑溢血死亡的病例,在国内外媒体上都不时有过报道。

“气是杀人贼”,老百姓的说法一语道破了生气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

美国医学专家的一项调查说,一个人经常发怒或心身承受的压力太大,机体会分泌出一种代谢类固醇──皮质醇,它会直接损害人的记忆力和对事物的专注力。

不良情绪还会增加胃中盐酸的流量,影响人的食欲,使人发生胃痛、恶心,甚至导致溃疡病的发生。

发怒和绝望的情绪是造成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舒张压明显上升。

芬兰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对616名男性对象的调查发现,每发一次怒或绝望值增加1分,高血圧的危险性就增加16%。

而高血圧又可成为新的病因,引发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发生。

癌症的发生也与经常发怒有直接联系,有统计证实,癌症患者中易发怒的人明显高于性格温和的人。

再说孙氏诗中说的思伤神,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独具聪明智慧表现的主要指征之一。

神志的主宰者是心,《灵枢·大惑论》中有“心者,神之舍也”的话。

思为心所主,《孟子·告子上》中“心之官则思”的话。

心的主神、主思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人就表现出聪明、理智、敏捷、灵活,健康长寿的机会相对就多;反之,人就会表现出愚笨、粗鲁、迟钝、固执,疾病和灾难的发生率相对就要高些。

实践证明,大凡有雄心壮志的人、聪颖灵透的人、豁达大度的人、善于处世的人,都是有“心计”的;而那些碌碌无为、傻头笨脑、鸡肠小肚、无朋无友的人,或多或少都缺了点“心眼”。

很显然,心的这些功能里,包括了大脑的某些功能。

把心与脑的部分功能混而谈之,不能片面地归结为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性,重要的是如何透过这一现象去认真挖掘其中存在的必然性联系。

在现代临床上,一些心脑疾患在发病机制上表现出的相关性和对心脑疾病同治收到的理想效果,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心与脑关系的不可分割性和中医认识的科学性。

在心境平和的状态下,充足的心血供应和灵活的神志发挥,使人的五脏六腑处于平稳运行中,人体这个小天地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环境,疾病就很少发生。

一旦人的这种平和心境被打破,心理因素造成的机体失衡状态立即就会发生了。

各种不平静因素形成的兴奋灶不时成为人思维中的优势中心,并不断通过大脑皮层的作用操纵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使人生出多种疾病来。

有人对应考的高中毕业生进行了胆固醇浓度变化的系统测定,发现在高考前一年的平静状态下,其浓度处于最低值;在备考的一年中,处于不断升高的变值;在参加高考的前夜,达到最高值;然后,又逐渐下降。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时,常表现出山珍海味也难下咽、暖床柔被也难入睡、幽默逗笑也难开心等现象,由此引发的疾病就在所难免了。

糟糕的心境轻则使人食欲减退、大便紊乱、月经不调、头痛眩晕、心慌汗出、失眠健忘,重则形成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病、血管硬化症等疾病,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对于这些由于心境不好造成的疾病,药物治疗是很难奏效的,最好还是通过心理疗法。

《黄帝内经》对这一问题,颇具高见,在它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就为人们开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心理处方,让人们用平常心看待平常事,进而达到体健不病或少病的目的。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在这一节所谈的内容中,孙氏既说到了在上节中未说尽的情志因素“悲欢极”,又进一步强调了怒的危害,提出了“戒晨嗔”的告诫。

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至理明言。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情志为病多多,这里不再多费笔墨去全面论述它。

而孙氏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饮食均”和“防夜醉”的问题,倒是需要我们重点加以论述一下的。

何谓“饮食均”?狭义地讲,就是饮食要合理。

广义上说,是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全方位科学。

关于这一点,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有过相应的说法。

如说到穿衣,孙氏说:“衣服但粗缦,可御寒暑而已,第一勤洗浣,以香霑之。

”“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

大汗能易衣佳,不易者急洗之,不尔令小便不利。

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

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等。

其义非常明确,衣料是棉织的好,勤洗换是卫生的基本要求,在衣物上用点芳香之品对机体有利,汗出时要及时换衣、防止受风吹,春天的棉衣不能脱得过早,衣服不卫生或穿着不科学是许多疾病发生的根源,这里孙氏所说的内容与现代人们追求的穿要纯棉,勤洗勤换,以香料辟汗、杀菌及出汗时不要马上对着电扇、空调纳凉,春捂秋冻等穿着上的习惯有何两样?说到住处,孙氏说:“山林深远,固为佳境。

”“背山临水,气候高爽。

”“居处不得绮靡华丽,令人贪,目禁无厌,乃患害之源。

”“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等。

智者爱山,仁者爱水,孙氏所倡,与现代人提出的居住要环境优雅、污染少、空气负粒子多、回归自然的标准如同出一辙。

孙氏对饮食与养生的关系论述最多,也颇为精辟。

如“勿使脯肉丰盈,常令约俭为佳”,说的是“食宜俭”,浑食不可少,但要少而精;“所有资身,在药菜而已。

料理如法,殊益于人”,说的是“食宜素”,“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若得肉,必须新鲜,似有气息,则不宜食”,说的是“食宜鲜”,食用新鲜食物的营养、不新鲜食物的危害尽都说到了;“若贪味伤多,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必致霍乱”,说的是“食忌过量”,暴饮暴食或过食肥腻必然伤及脾胃,出现病变;“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说的是“食忌生冷”,背逆季节、背逆正常吃法,一味吃生、吃冷是有害身体健康的;“咸则伤筋,酢(醋,可引申为酸味)则伤骨,故每学淡食”,说的是“食忌咸酸”,口味偏嗜都是对机体有害的,要养成以淡味为主的生活习惯。

凡此等等,无法将孙思邈对饮食科学的论述逐一进行列举,仅透过以上说的“三宜”、“三忌”,不也足可以反映出他说的“饮食均”的广泛含义了吗?大家知道,机体需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在内的多种营养物质,这些物质都是通过广义的“饭”——饮食物获得的,它们包括粮食、蔬菜、肉类、豆类、蛋类、奶类、鱼类等食品。

在通常情况下,一般性食物在胃里只能停留3~5小时,高脂肪的肉类、油炸食物可能稍长一些,但最多在6个小时内排空。

此时,胃就开始收缩,饥饿感随之也就产生了。

正常的进食时间大体在4~5小时之间,一日三餐是比较科学的饮食模式。

长时间饥饿,会引起对胃黏膜的恶性刺激,影响胃的正常收缩功能,造成胃的病变,有可能导致胃痛、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

如累及到肠、胆、肝、脾、胰等整个消化系统,发生的疾病会更多、更严重。

一次性进食过多或过食鱼香肉美的油腻性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造成消化过程的速度加快、质量下降,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胆囊炎、泄泻、痛风等疾病都有随时发生的可能。

还会使胃在短时间内极度膨胀,导致急性胃扩张的出现,极有丧命的危险。

有调查认为,50%以上的胃肠病患者与不良进食习惯有关,其中主要的就是时饥时饱和暴饮暴食。

过食生冷和饮食不洁造成的危害显而易见,这里就不再陈述。

主副搭配,以主为主;荤素搭配,以素为主,是中国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饮食规则,也是孙思邈反复强调的养生法则,与《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灵枢·五味》)的原则一脉相承,与现代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