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与德育教育
儒家“五常”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借鉴启示
儒家“五常”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借鉴启
示
儒家“五常”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借鉴启示
儒家“五常”是儒家学说经典作品《论语》中提出的“礼、义、礼、智、信”五个原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精髓。
当今社会,我们追求的不仅是个体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更
重要的是培养社会的文明礼仪和道德风尚,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此,教育界也应大力弘扬“儒家五常”,借鉴其中的精髓,实施在
大学生德育工作中。
首先,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洗练礼仪意识,加强礼法意识,提升礼节的能力和礼仪的水平,将德育的普及贯
穿个人的人格素质的塑造,礼义相须,都是我们大学生必须躬行的义务。
其次,在德育工作中,要倡导义理的道德修养,如诚实守信、有
原则、担当、勤奋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也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心灵,强化他们直接为人处世而维护自身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的能力。
此外,要真正涵养智慧,让大学生体会到事物的关联性,使他们认清自己的特长与不足,懂得如何运用科学的方式适应社会的变化,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潜力。
最后,要倡导信仰的方向,在日常行为、学习和思想上,教育大学生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在精神层面上要有追求,要有格局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实践现实。
总而言之,弘扬儒家“五常”观念对实施大学生育德工作是极为重要的,通过礼、义、礼、智、信五种思想原则强化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及道德修养,实现我国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为国家繁荣昌盛而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浅析“仁义礼智信”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浅析“仁义礼智信”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摘要:“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的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在小学生中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思想,对于促进小学生的群体和谐精神、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积极意义。
本文通过对儒家“仁义礼智信”和小学生德育的现状的阐述,提出其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关键字: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教育小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教师讲授传统美德,向学生讲解“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学生心中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仁义礼智信”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时至今日,虽然社会性质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只要能够秉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求的辩证主义的态度对待“仁义礼智信”思想,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就能够提炼和加工其思想体系中的合理因素,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仁义礼智信”思想之内涵解读(一)内涵阐述之“仁”“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指好的道德。
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2]。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经过不同时代,成为理想的道德范式,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为民族、为国家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然而,在2l世纪的经济大潮中,那些小学生们缺乏仁爱精神,对同学没有同情心,对国家、对社会缺乏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内涵阐述之“义”“义”,多被理解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早期儒家学者一直认为应该将“义”位于私利之上,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德育价值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德育价值文章论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仁,拯救溺爱的过失;义,时代经济的智慧;礼,弥补我们缺失了的规范;智,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信,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标签:仁;义;礼;智;信;德育儒家五常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
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儒家五常也被各个时代的特色文化所发展和丰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当代德育也必然继承“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精华,并且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条件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
一、仁,拯救溺爱的过失“仁”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含义十分丰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就体现了仁的根本——孝悌。
家庭作为基础的社会组成单位,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否。
所以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对于个体的人而言,最重要的关系对象莫过于父母、兄弟、姐妹。
而孝与悌则正是体现了这两种基础人际关系。
马克思讲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那么将失去社会生活的道德基础。
究竟怎么样才可以拥有仁德?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通过孔子的话,我们可以知道,求仁的方法不在外,而在于内。
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从内心出发,以仁爱为根本,给予爱、传递爱,兼济博爱。
我们要基于对父母兄弟最纯粹的爱,将这种爱发扬推广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身上。
这便是仁德的当代价值。
在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里,我们承受了过多的爱,来自父母与家庭的爱,为了不使我们溺水于滔滔爱河之中,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将这份爱传递出去,给予他人,真正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无私君子。
“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经典)
“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经典)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人与人之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因此言:必信者无义。
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这五个核心价值理念在塑造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锤炼民族品格及培育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学习。
儒家的“五常”是什么?
儒家的“五常”是什么?一、什么是“五常”在儒家思想中,“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核心价值观念。
儒家的“五常”构建了一个道德伦理体系,旨在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做到“君子者、非以继大名之忧,不以继小名之忧”的境界。
下面将分别探讨每个“常”所代表的含义和价值。
二、仁:心之善良仁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它强调个人心灵中的善良、仁爱与同情心。
一个具备仁德的人是慈祥和善的,能够宽容他人的过失和不足。
他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世界,以仁爱之心对待人类。
仁也是一种人格的塑造,使得个人与社群能够和谐相处。
三、义:个人责任义是指个人按照礼法与道德原则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强调个人的义务感和责任心,认为个人应该有责任去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以利己利他、兼顾个人与集体的利益。
四、礼:社会规范礼是指社会预定的行为规范和交往方式,其本质是通过一系列形式的仪式和仪容,表达人际关系和社会等级。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有助于塑造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态度。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礼的规范,人们才能形成和善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五、智:智慧与学识智是指对世界事物的认知和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它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不仅指的是学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对道德伦理的理解与应用。
儒家认为,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理解正义和道德的真谛,并能够运用智慧去实践和传播道德价值观。
六、信:诚实与信任信是指个人的诚实守信和信任他人的态度。
在儒家的价值观中,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儒家主张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诚实、真诚和信任的关系,以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儒家的“五常”代表了人类文明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分别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常数不仅是个人品格的培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通过理解和应用“五常”,我们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塑造优良的公民品质,从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美好的世界。
参考资料:- 《论语》- 《大学》- 徐德修.儒家的核心价值观.2009.- 林则林.《陈规刚矩:儒家核心价值观述论》.2016.。
儒家五常文化文字解读
儒家五常文化文字解读
儒家五常文化是指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以下是对这五常的文字解读:
1.仁:仁是儒家五常之首,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友善。
在儒家思想中,仁被视为一种道德品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关爱的体现。
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2.义:义是指做人的原则和道义。
在儒家思想中,义被视为一种道德规范,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
义的核心是公正、公平和正义,即在做事情时要遵循道义,不偏袒任何一方,维护公正和公平。
3.礼:礼是指礼仪和礼节。
在儒家思想中,礼被视为一种社会规范,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准则。
礼的核心是尊重和谦逊,即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尊重对方保持谦逊的态度,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智:智是指智慧和知识。
在儒家思想中,智被视为一种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智的核心是明辨是非、审时度势,即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5.信:信是指诚信和信任。
在儒家思想中,信被视为一种道德品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体现。
信的核心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即要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
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
以建立信任和信誉。
总之。
儒家五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道义、礼仪、智慧和信任等道德品质,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五常的内容
儒家五常: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一、引言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
这些观念源于古代儒家思想,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儒家五常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不仅是人们品德修养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二、儒家五常的内涵1. 仁“仁”是儒家五常之首,其基本含义是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的基本原则。
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宽容、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疾苦,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2. 义“义”是指做人的道义、正义。
孟子说:“义者,宜也。
”即指人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做到公正、合理。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诚实守信、尊重法律、遵循道德规范,勇于承担责任,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3. 礼“礼”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礼仪、礼节。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即指礼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范,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友善待人、注重礼仪礼节,维护社会秩序。
4. 智“智”是指人的智慧、学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指人应该追求知识、学问,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5. 信“信”是指人的诚信、信誉。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即指人应该讲信用、守承诺,做到言行一致。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遵守承诺、不欺骗他人,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
三、儒家五常的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儒家五常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们不仅是人们品德修养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具体来说,儒家五常的现代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儒家五常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学习和实践儒家五常,人们可以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遵循道德规范、追求知识学问、讲信用守承诺等行为准则,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儒家的道德标准
儒家的道德标准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其对于道德标准的探讨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道德标准主要体现在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这些道德标准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儒家强调的“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相互关怀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乐于助人等方式来体现仁的道德标准。
其次,儒家的“义”强调的是做事情应当合乎道义、合乎正义。
在儒家的道德标准中,义是指在行为上要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规范。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通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权利等方式来践行义的道德标准。
再次,儒家提倡的“礼”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在儒家的道德标准中,礼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礼仪。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尊重他人、注重礼貌、遵守社会规范等方式来体现礼的道德标准。
此外,儒家的“智”是指人们应当具有的理性和智慧。
在儒家的道德标准中,智是指人们应当具备的理性思维和明智决策能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智慧来体现智的道德标准。
最后,儒家强调的“信”是指人们应当具备的诚实守信的品质。
在儒家的道德标准中,信是指人们应当具备的诚实守信的品质和道德操守。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等方式来体现信的道德标准。
总的来说,儒家的道德标准体现了对于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这些道德标准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儒家的道德标准,为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
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时间:2014-09-10 14:10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作者:刘峻杉张俊导语:本文将五德体系与当代的积极心理学的美德—性格优势体系和美国品格教育的美德体系进行了比较。
与美德—性格优势二维体系相似,五德体系是一种气质—美德体系,涵盖了先天和后【图语:《碧山仙境图》,南宋画家刘松年所画】作者简介:刘峻杉,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张俊,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在价值多元化时代,道德教育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要培养哪些美德或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综合利用不同美德或者协调他们之间的冲突,从而能面对复杂的道德情境而做出优化的选择。
这就要求美德的传授不能以单个“德目”的形式出现,而必须建立在美德系统论的基础之上,因此需要以体系化的框架将美德内涵和关系整合得更为清晰。
这不仅可以避免片面的和僵化的道德灌输,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人们对多元价值整体性的了解,从而使得基于不同价值观的对话和协商成为可能,而不停留在相对主义的泥潭之中。
对于中国的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而言,这样的体系化的框架还必须能够反映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根性和精神特质。
以先秦道家、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就是在中国本土文化中诞生的理论框架之一。
五德体系历经沧桑,在历史长河中曾经以多种形式出现过,也曾促进或阻碍过中国社会的发展。
五德体系能否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贡献价值,这是需要以开放和谨慎态度来考察和论证的。
跨越历史的鸿沟,返本还源地阐释五德体系的内涵,并通过与其他美德体系的比较,来检验其思想的深刻性与辩证性、整体的包容性与子系统的独立性,是判别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对当代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先秦道家、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与当代两种美德体系进行了比较。
第一个美德体系是来自于近十多年来蓬勃发展的积极心理学,代表心理学领域有关“德目”问题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且将美德与性格特点联系起来。
儒家“五常”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儒家“五常”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李雨桐摘要:“仁”“义”“礼”“智”“信”思想作为儒家“五常”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
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会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本文旨在着重分析儒家“五常”价值观后,借古看今,更好地发展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五常”价值观;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大学生道德教育作者简介:李雨桐,女,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一、儒家“五常”价值观内涵儒家经典的“五常”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思想,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仁”指仁爱,“义”指正义,“礼”指文明,“智”指智慧,“信”指诚信。
它最早由孔子提出,孔子指出“仁、义、礼”三德,后孟子将其延伸为“仁、义、礼、智”四德,最后由董仲舒将其归纳为“仁、义、礼、智、信”五德,被后人称为“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重要的因素。
二、儒家“五常”价值观具体内容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的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启示作用。
分析了“五常”儒学价值观内涵和具体内容后,更容易发掘出其先进的方面,借鉴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对“仁”的解读“仁”,在商周及之前主要是指爱自己的亲人,到春秋时期特别是孔子时,“仁”便有了爱“普通人”的意义。
《论语·颜渊》中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孔子定义的“仁”对比前人已有了更广的意义。
孔子主张对他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孔子提倡“仁”要爱“普通人”的表现。
孟子提出“仁者爱人”,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仁者无不爱”,表现出其认为“仁”不仅“仁民”而且要“爱物”,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拓宽了“仁”的范围。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混。
”何谓仁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古书或作「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对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恻隐之心即是仁心。
羞恶之心是对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对别人犯此则厌恶。
辞让是指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
是非之心则需要智慧来支撑。
[1]2。
谈谈儒家“五常”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谈谈儒家“五常”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这一论述既给出了高校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也对高等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身处大学之中时刻可以观察到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表现,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实际及体会,认为将传统的儒家“五常”融入到当今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是非常必要具有意义的。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核心,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沉淀和结晶。
其中有很多思想在当代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样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根基所在,在传统道德缺失的当代大学生中,提倡和实行“五常”教育尤为必要。
当代大学生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受西方的文化影响更甚,特别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学生在接受西方思潮的浸染时没有正确的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更要利用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科学合理地把儒家“五常”带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首先,“仁”——儒家“五常”之首的。
“仁”不仅仅是五常之首,它还是整个儒家文化的基础。
儒家思想推崇的就是“仁爱”思想,孔子曾经这样理解——“仁者爱人”。
当代大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仁”的涵义的旨在少数,并且把“仁”想象的离他们很远,其实不然,“仁”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例如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仁;雷锋同志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谈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与德育教育
谈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中职生德育教育惠州工业科技学校李万山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从古到今,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优秀品德,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学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深厚基础。
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去旧赋新,其合理性对当今中职生实现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
儒家“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仁”即仁慈、善良。
“义”即正义,正直。
“礼”即礼仪、礼节。
“智”即智慧、才智。
“信”即诚信、信用。
一、传统儒家思想对现阶段中职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1、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除了物质因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有着精神、价值、道德修养的追求。
儒家思想是教育人如何做人:明礼诚信,守德为人。
在儒家经典中,对做人的标准,成才的途径,修身的方法,都有全面、精辟的论述,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现在中职生多为90后的学生,他们生活的年代处于社会的进步、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时代,中职学生个性鲜明,视野开阔,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
他们受各种思潮的冲击,其道德观念日趋模糊,容易与学校倡导的文明道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观念相冲突。
这时,加强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职生思想道德淡泊、责任缺失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是教育的失败。
3.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由于网络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通过上网、QQ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但现阶段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仍是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重视的是知识的教学与灌输,使得学生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在实际生活中,不知道如何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而儒家思想经过去伪存真后,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儒家思想主要要求知行统一,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依靠道德实践来检验、证实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
古代儒家的教育理念
古代儒家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古代,儒家教育一直被视为主流教育,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和道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以仁爱、道德和礼仪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儒家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的结合,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教育的核心概念可以总结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方面的教育相互关联,形成了古代儒家教育的完整体系。
首先,仁是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仁爱他人、关心社会是儒家教育的基本要求。
其次,义强调对道义准则的理解和遵循,以正义来约束个人行为。
礼则是社会规范和仪式的体现,要求人们以礼仪来维护社会秩序。
智则是指让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培养才智和智慧。
最后,信指的是儒家注重诚实和忠诚的价值观,强调言行一致和守信用。
古代儒家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私塾和家庭教育来进行。
在私塾中,学生们通过听讲经典、背诵经书和与先生们的讨论来学习。
家庭教育则强调由父母亲和长辈担任的教育角色,他们将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传授给下一代。
儿童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教育纪律和行为规范,以养成正直、尊重和孝顺的习惯。
尽管儒家教育在古代以男性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女性被完全排斥在教育体系之外。
事实上,女性在儒家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女性被期待成为贤良淑德的妇女、贤母和贤媳妇,她们在家庭中传播着儒家的价值观,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
儒家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平衡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学问,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福祉。
儒家教育还注重培养一种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做一个有道德良知、懂得承担责任的公民。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儒家教育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挑战。
一些人认为儒家教育过于注重道德约束和社会规范,忽视了个体的创新和个性发展。
此外,随着西方教育观念的传入,儒家教育的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尽管儒家教育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但它依然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信仰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并在塑造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这五种精神信念与行为规范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是社会上广为认同的德行规范,孔子继承了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泽于后世。
董仲舒《天人三策》:“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伤也。
”之所以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之道”,是因为“常”表达的是永恒不变之义。
“五常”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伦理准则,当今虽不再有“五常”的提法,但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理念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什么是“仁”?“仁”的思想是《论语》积极因素中的精华,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居五常之首的地位,其他的礼、义、智、信无不围绕“仁”展开。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
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
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
如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十分透彻地理解了孔子的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所说的“忠恕”就是“仁”。
孔子对子贡说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样体现了“仁”的思想。
此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是“仁”。
孟子则对“仁”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是一个人仁德的开始。
”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则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国”,要重视个人品德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这也要求领导者要给民众实惠。
什么是“义”?义,是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规范之一。
“义”的本义是指合宜的行为表现,而这种合宜的判断标准是社会公认的准则,“义”的繁体字为“義”,在造字上含有群我关系的因素,也就是说令自己的言行符合群体的规范要求者乃称之为“义”。
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及其当代意蕴
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及其当代意蕴一、儒家“五常”的历史生成儒家美德中的“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范畴。
“五常”是儒家先哲们对各种道德规范进行长期筛选而形成的。
孔子认为,在一切道德规范中,“仁”乃是最高、最基本的道德。
孟子弘扬“义”,将“仁义”并称,又提出了并列的四德:“仁”、“义”、“礼”、“智”。
西汉初,贾谊又在“仁”、“义”、“礼”、“智”之后增加了“信”,将五者并举,于是“五常”完具。
但是“五常”作为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是由西汉中期的董仲舒提出来的。
他不仅将“仁”、“义”、“礼”、“智”、“信”看作是五种常行之德,而且呼吁最高统治者对它大力提倡、培养、整饬。
由董仲舒提倡,再经《白虎通》等书阐扬,“五常”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人伦纲常之一。
在“五常”的内部构成中,诸多儒家学者都将“仁”作为五常的核心。
“仁”范畴源于《尚书》,是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周代“亲亲”、“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
孔子把“仁”规定为“爱人”,要求人们行“仁德”于天下。
孔子将“仁”的德目细化为“恭”、“信”、“敏”、“宽”、“惠”,并认为“忠恕”是行“仁”的根本途径,行“仁”必须“克己复礼”。
在儒家看来,为“仁”就是爱自己的表现,自尊自爱、追求道德完善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分别。
而“爱人”这一“仁”的基本精神是儒家美德其他德目展开的基础,如孝是爱父母,慈是爱子女,悌是兄弟互爱,忠是爱主爱君,等等。
如果将儒家“仁”的范围不断扩大,则可“民胞物与”,以天地为人与物之父母,天下所有人皆吾兄弟,所有物类皆我伙伴。
“仁”的精神可以扩展至全人类,甚至达于物类。
“义”作为“五常”之德目,是孔孟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以前社会中正义、公平、无私等思想的基础上概括提升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标准。
“义者,宜也”(《礼记·中庸》),“义”是指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思想与行为适宜,恰到善处。
儒家_五常_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借鉴启示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167期2012年第21期Serial No .167No .21,2012一、“五常”的基本内涵“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仁”从字源意思来理解,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依相耦。
在人们日常的人际关系交往中,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情感需要,仁爱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引申而来,仁者爱人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又不限于宗法血缘道德的范畴,它要人们以一颗仁爱的心对待他人对待一切。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是“仁”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其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仁是一个全德之辞,几乎可以概括所有的德目;狭义的仁是五常之一,主要是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为主要内涵的道德规范。
可以说,仁是由人本身引申出来的行为原则,它要求人们以人为人,相亲相爱,这反映了人对自身的觉醒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具有浓厚的人道精神。
“义”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含义十分丰富,各家各派有不同的诠释。
儒家讲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义泛指道义,是道德的代名词,如“舍生取义”,狭义的义则是指五常之一,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准则。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曾这么解释义:“义者,事之宜也。
”“义者,天理之所宜。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义有三层意蕴:首先,义是适宜,即正当与否的度,宜与不宜,该与不该应该以义为准;其次,义的度即是天理,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则;最后,义又是人们内在的一种道德观念,是行为主体的道德理性原则。
它的现实内容则是人类共同的、根本的利益。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
“礼”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之一,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在告诉人们“仁”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出于感情需要,“义”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之后,为人们怎么样去实现和谐社会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作出了正确的向导,它告诉了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
这种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从而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和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一)以仁为核心的德性观念就德性观念来看,在儒家道德观念思想系统中包含有“仁、义、礼、智”之“四德”范畴,或“五性”范畴,即“仁、义、礼、智、信”。
就广义的德性伦理来看,其已然成为人生哲学的代名词;就狭义而言,德性伦理以具体的德目为其表现形态。
可见,德性伦理是儒学的一个部分,诚如陈来先生所言:“儒家有一套自己的德性结构,以仁为基础,以智和礼为平衡机制……”与古希腊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列举的德目相比,始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德性结构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
在德性与人性的关系层面,孟子以性善论为德性伦理的根基,这也区别于西方伦理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以幸福为目的的目的论思想。
根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自孟子开始,儒家就从心性层面对德性进行阐发。
之后,汉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白虎通》记载:“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汉儒对于儒家“五德”的界定是准确而直接的。
儒家从一开始即是从心理的和心性的层面,尤其对“仁”之德性在情感和心智层面进行了描述。
儒学形成之前,关于“仁”的阐释就各有界定,自孔子之后,则是将“仁”定义为“爱人”。
文化精华:五常“仁、义、礼、智、信”
文化精华:五常“仁、义、礼、智、信”文化精华:五常“仁、义、礼、智、信”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儒家“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五常”显然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
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所有民族和所有社会,都不会从根本上拒绝这一原则。
因为事实上,至少是那些源远流长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如印度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等,本来也以不同的语言概念和表现形式,蕴含着这一原则中的五项内容。
它们都有强调亲人之爱、朋友之爱,甚至超出亲友之间的博爱之类内容,接近“仁”;也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适宜关系,特别是正义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之类内容,接近于“义”;还有强调不同的人之间要以一定的礼节习俗来调节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包括宗教性的和世俗性的礼仪在内,相当于“礼”;至于对知识或智慧的追求,对诚信或信用的鼓励,更是这些古老文明或文化的重要内容,相当于“智”和“信”。
一句话,中华文化中的“五常”原则之所以是精华,之所以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甚至是人类社会永久适用的价值,恰恰是因为“五常”与其他文化中一些重要的、同样优秀、同样普适的原则相类相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中职生德育教育
惠州工业科技学校李万山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从古到今,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优秀品德,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学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深厚基础。
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去旧赋新,其合理性对当今中职生实现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
儒家“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仁”即仁慈、善良。
“义”即正义,正直。
“礼”即礼仪、礼节。
“智”即智慧、才智。
“信”即诚信、信用。
一、传统儒家思想对现阶段中职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除了物质因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有着精神、价值、道德修养的追求。
儒家思想是教育人如何做人:明礼诚信,守德为人。
在儒家经典中,对做人的标准,成才的途径,修身的方法,都有全面、精辟的论述,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
现在中职生多为90后的学生,他们生活的年代处于社会的进步、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时代,中职学生个性鲜明,视野开阔,有自己独
特的鲜明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
他们受各种思潮的冲击,其道德观念日趋模糊,容易与学校倡导的文明道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观念相冲突。
这时,加强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职生思想道德淡泊、责任缺失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是教育的失败。
3.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由于网络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通过上网、QQ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但现阶段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仍是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重视的是知识的教学与灌输,使得学生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在实际生活中,不知道如何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而儒家思想经过去伪存真后,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儒家思想主要要求知行统一,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依靠道德实践来检验、证实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
知行合一,才能使职高德育课教学成效明显。
二、加强中职生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教育的举措
1、“仁”——爱国主义,融洽和谐
仁者,亲也。
本意是“博爱”,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爱祖国,爱他人,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能做到融洽和谐,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现阶段,道德冷漠现象频繁产生,人际情感的疏远,中职生依赖于网络,沉湎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以至于对他人与社会漠不关心。
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
存在着国家意识感不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减退的问题。
儒家经典中诸如《三字经》《千字文》等对中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有详细的阐述,中职生可以利用传统的儒家文化充分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只有通过感悟中国灿烂的古代史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的近现代史,才能产生民族认同感,才会培养起自己的爱国情操。
2、“义”——集体主义,互助互爱
义者,做事遵循内心的道德约束,去做应该做的,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助人,即为义。
社会正向多元化发展,市场经济中各种激烈的竞争,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竞争的加剧,使中职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和强化。
然而部分中职生强调人生价值就是自我价值,从而滋生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在校集体观念淡薄,只讲权利,不提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忽视互助互爱。
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中职生德育工作更应重视抓好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首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力度,使中职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还要坚持集体主义教育,把集体主义原则作为学校的主导价值要求,引导学生互助互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从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关心同学、关爱长辈,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责任感,最终学会做人。
3、“礼”——文明礼仪,恭敬尊重
礼者,即对他人有礼,敬人即为礼。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行为规范,社会才会和谐有序。
礼仪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
现阶段,中职生在传统的道德规范走下坡路的社会中文明礼仪的意识受到严峻挑战,文明礼让、尊老爱幼等礼仪意识明显下降,出现许多与礼仪修养、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平时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如无视校规校纪,不尊重师长、行为不羁、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文明礼仪是植根于民族精神中的道德品质。
加强礼仪教育,对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一是要善于将中职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有关的班规校纪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的被动行为变为的自觉行为;二是建立健全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校园氛围是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至关重要,营造良好的人文与礼仪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礼仪的热情,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以宣传栏、广播站、校报等为舆论宣传阵地,以明礼诚信、积极健康的内容向学生做宣传;三是多开展礼仪教育活动,理论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
学校举办礼仪讲座,开展礼仪活动;经常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加强礼仪教育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中职生的风范,把讲文明、讲礼仪的道德风尚注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4、“智”——尊重知识、崇尚科学
智者,智慧、才智,孔子把见多识广,具有观察、辨别、判断
事物能力和远见卓识称为智。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现实中部分职校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职高抱有成见,主要表现为学习懒散,上课注意力分散,作业拖拉,对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厌学情绪严重。
儒家文化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培育学生良知,服务社会。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一是通过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陶冶情操,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二是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如“儒家经典名篇导读”“唐诗宋词欣赏”等讲座,增强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开阔学生学术视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展学生的思维,养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良好习惯。
5、“信”——诚实守信,言行如一
信者,人言也,即诚信、信用。
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
“信”的道德要求,内涵很丰富,包括说话算数,言行如一;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等。
现实中,中职生存在着失信行为,造成学生诚信危机,主要表现为说谎、逃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方面。
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人无诚信,无以立身;国无诚信,无以邦交。
根据中职生的自身特点,利用学校的有用资源提高学生的诚信问题迫在眉睫,一是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例如进行诚信主题班会,诚信故事演讲比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感、自悟、
自省、自励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参与中成长;二是在学校中树立诚信的榜样。
例如在学生开展“十大诚信之星”的评选,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以高尚的诚信人格感染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三是在校园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场所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诚实守信”的精神,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职生德育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对中职生德育教育有积极肆意,对塑造中职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