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收入人群广义出行成本研究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的经济学分析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给居民出行带来种种困扰。
如何经济高效地组织城市交通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城市交通出行行为进行分析。
一、需求侧的经济学分析城市交通需求主要由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收入水平、就业分布等因素所决定。
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交通需求的基本因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用地的有限性,交通需求也相应增加。
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推动交通需求的升级,人们更加追求舒适和私人化的交通方式。
就业分布对城市交通需求的影响巨大,合理的就业布局可以减少通勤距离,缓解交通压力。
同时,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行为也受到个体效用理论的影响。
便利性、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和安全性是决定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
个体在选择交通方式时,会权衡不同交通方式对上述因素的影响,以追求最大化效用。
例如,对于上班族来说,公共交通可能会因为避免交通堵塞和寻找停车位的麻烦而成为首选;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可能更倾向于购买私家车,可以提高灵活性和舒适性。
二、供给侧的经济学分析城市交通供给主要包括道路、公共交通以及其他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由于城市用地的有限性和建设成本的高昂,道路资源短缺是制约城市交通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有限资源下,合理规划道路建设对于交通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此外,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是改善城市交通的关键。
发展地铁、轻轨、公交等公共交通可以分担私家车的通勤压力,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便利性。
供给侧的经济学分析还要考虑交通拥堵对交通效率的影响。
交通拥堵不仅会延长行驶时间,还会增加燃油消耗、污染排放等成本。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制度,包括交通信号灯优化、交通拥堵预测和调度等措施。
此外,通过经济手段引导车辆分时分段使用也是一种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例如设立交通限号、拥堵通行费等。
三、政府的角色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的经济学分析需要考虑到政府的角色和职责。
居民出行调查报告
居民出行调查报告一、引言居民出行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出行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居民的出行情况和需求,本调查报告将对居民出行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随机抽取的500个居民进行面对面访问,提问有关出行方式、出行频率、出行目的和出行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来获取相关数据。
三、居民出行方式根据调查结果,居民出行方式主要可分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私家车四种。
1.步行:调查显示,有40%的居民选择步行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步行不仅能够促进身体健康,而且对距离较短的出行需求十分适合。
2.自行车:约有30%的居民选择自行车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自行车的优势在于省时省力,且对环境友好。
3.公共交通:约占25%的居民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公共交通包括地铁、公交车等,其优势在于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并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4.私家车:调查显示,约有5%的居民选择私家车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相较于其他出行方式,私家车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和私密性,但同时也增加了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
四、居民出行频率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居民每天都需要出行,约占65%。
其次是每周至少3次出行的居民,约占25%,少数居民每周出行频率在1-2次,约占10%。
这一数据反映了居民对出行的日常需求,也说明了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五、居民出行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出行目的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工作/上学、购物、休闲娱乐和医疗就诊等。
1.工作/上学:约占40%的居民的出行目的是前往工作或上学。
这一结果与城市经济和教育发展有关,因为人们需要在不同地点间进行工作和学习。
2.购物:约占30%的居民的出行目的是购物。
购物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购物时需要前往商场、超市等地点。
3.休闲娱乐:约占20%的居民的出行目的是休闲娱乐。
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在进行任何一项研究之前,制定一个详细且合理的研究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对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能够提前预判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从而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接下来,我们将以一个假设的研究课题“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为例,来探讨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促进策略,以提高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比例,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二、研究内容1、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方法,收集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出行频率、出行距离等方面的数据。
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差异。
2、绿色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从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收入、环保意识等)、社会因素(如家庭结构、社交圈子、社区环境等)、政策因素(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政策、环保补贴政策等)等多个方面,探讨对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影响。
运用统计学方法,如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确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
3、绿色出行促进策略的制定与评估根据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结合城市交通规划和环保政策,提出针对性的绿色出行促进策略,如优化公共交通网络、推广共享单车和步行道建设、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等。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仿真实验,对提出的促进策略进行效果评估和预测。
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绿色出行行为、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问卷调查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涵盖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出行习惯、对绿色出行的认知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网络调查平台和实地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足够数量的有效样本数据。
3、实地观察选择城市的不同区域和交通节点,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了解居民的实际出行行为和交通状况。
4、访谈调查对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公共交通运营企业等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以及公共交通服务的现状和问题。
《2024年多元动机视角下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及其引导政策研究》范文
《多元动机视角下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及其引导政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不仅关乎个体的日常生活,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交通状况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人群因其社会经济特征、心理需求和环境认知的不同,具有多样化的出行动机。
本文旨在从多元动机的视角,深入研究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引导政策。
二、多元动机视角下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日益多元化,包括公共交通、私家车、骑行、步行等。
这些不同的出行方式受到个人需求、经济成本、时间效率、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动机分析1. 便利性动机:大部分人选择出行方式时,会优先考虑便利性。
如公共交通的准时性和覆盖面广,私家车的舒适性和灵活性等。
2. 经济性动机:部分人群会基于成本考虑选择出行方式,如公共交通成本较低,而私家车则需考虑养车成本和油价等。
3. 环保动机: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如骑行和步行。
4. 社交动机:一些年轻人或学生可能因社交需求选择共享单车或拼车等出行方式。
三、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一)个体特征个体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都会影响其出行方式选择。
例如,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灵活便捷的出行方式,如共享单车或网约车。
(二)城市环境与设施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步行和骑行环境的友好度等都会影响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
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和公交系统能鼓励更多人放弃私家车而选择公共交通。
(三)实证研究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访谈等方法,收集了大量关于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数据。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和收入水平的居民有不同的出行动机和选择。
同时,我们也发现城市环境和设施的改善能有效引导居民向更环保、更经济的出行方式转变。
四、引导政策的制定与建议(一)政策目标制定引导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鼓励城市居民选择更环保、更经济的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共交通出行综合成本现状研究
、
综 合 出 行成 本 定 量 分 析
市 民在选择交 通工具时 ,会对各项 出行成本进 行比较后 做 出最经济 的选择 , 所以常常会考虑哪种 选择 “ 成本 ” 最低 , 这 里的“ 成本 ” 并不只指简 单的货 币支 出 , 而是指综合成本支 出。 出行综合成本主要包括使用成本 、 基础设 施成本 、社会成本
调查报 告
MARKE TI NG 1 t ES EARCH
汽车平均 的年车公 里数约为 1 5 0 0 0 公里 。其中约 三分之一来 成本进行研究后 , 得出了下面的结果 :
自于市内交通出行里程。 这样 , 我们约估其市内交通出行里程
为5 0 0 0公 里。
J J 、 汽车 出行与公交 出行 ( 以公共汽车为例 ) 外部成本对 比 ( 欧元/ q z 人・ 公里 )
会选择 “ 成本” 更低的出行方 式。
( 一) 使 用 成本 分 析
本文以萧山区为例 , 用萧山区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 萧 山区 2 7 5 . 8 8 x ( 1 — 6 O %) = 1 1 0 . 3 5元 。 经济发达 , 公共交通 出行的分担率约为 3 0 %, 从全国的数据来 出行比率要低 1 — 1 . 5 倍.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由于区内地铁尚
了城市的运作 效率 。由于土地资源稀缺 , 通过延伸我国的城市 年全区平均工资 为 3 0 1 0 . 5元/ 月 。若按每月 2 2个工作 日, 每天 道路来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要解决 8 小时工作 时间进行计算 , 萧山市 民的时间成本为 3 0 1 0 . 5 / ( 2 2 x 目前的城市交 通问题 , 就必须优化现有的城市交通结构 , 更好 地发展城市公 共交 通事业 。这可 以从研究 目前城市 公共交通 出行 的综合成本入手。
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
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城市交通规划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
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改善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
本文将对城市交通规划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从多个方面探讨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首先,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和出行距离的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合理规划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交通设施可以促使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而非私家车出行,从而减少道路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和空气污染。
例如,在一个城市中,如果公共交通覆盖范围广、运营频率高,而私家车的停车费用和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这将改变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和行为习惯,鼓励绿色出行。
其次,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和出行目的地选择也会产生影响。
一个高效的交通规划网络可以缩短居民的出行时间,提高出行效率。
通过合理规划交通枢纽、增加道路容量、优化信号控制等措施,可以减少交通阻塞和拥堵,缩短居民的出行时间。
此外,城市交通规划还应考虑居民的出行目的地选择,合理布局工作区、居住区和商业区,以便居民实现出行目的地的快速到达。
第三,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居民的交通安全和出行体验也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交通规划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居民的交通安全。
通过合理的道路设计、增加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设施、提供安全的过街设施等措施,可以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
此外,城市交通规划还应关注居民的出行体验,提供舒适便捷的交通服务。
例如,在公共交通车辆中增加座位、提供准点的运营服务、提供良好的乘车环境等,可以提高居民对公共交通的满意度,促使其更加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最后,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和出行频率也产生影响。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降低居民的出行成本,提高可及性。
通过合理调整公共交通价格和加强公共交通的普及程度,可以降低居民的出行成本,尤其是对低收入人群来说,更加实惠的交通选择将会鼓励他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城市交通出行成本估算与分析
城市交通出行成本估算与分析一、引言城市交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车辆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过程中,估算和分析交通出行成本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城市交通的现状和问题,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交通成本的分类城市交通出行成本主要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方面。
直接成本包括车辆所需的燃料费用、车辆折旧、车辆维护保养和停车费等。
这些直接成本是交通出行必然发生的,直接反映了出行的经济负担。
间接成本则是指与交通出行相关的其他负面影响,比如交通拥堵导致的时间成本、交通事故带来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等。
这些间接成本是不直接支付的,但对社会和个人都造成了实际的损失。
三、交通成本估算方法1. 直接成本估算:直接成本估算是通过对车辆所需资源和服务的成本进行计算得出。
首先,需要确定车辆类型和使用时长,然后根据车辆的油耗、维护费用和停车费等指标进行估算。
例如,对于私家车主来说,可以根据每公里油耗、维修频率和停车天数来估算直接成本。
2. 间接成本估算:间接成本估算相对复杂一些,需要考虑到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因素。
其中,交通拥堵成本的估算可以通过分析交通流量、路段速度和时间成本来计算。
交通事故成本可以依据历史事故数据和索赔金额来进行估算。
而环境污染成本的估算则需要考虑到车辆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以及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等。
四、交通成本的影响因素城市交通成本的高低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城市规模和密度。
大城市通常交通成本更高,因为人口密度大、车辆保有量多,导致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加剧。
其次是交通基础设施的状况。
良好的道路网络、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和高效的停车设施能够减少交通成本。
再次是居民收入水平和车辆保有量。
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更容易承担交通成本,而车辆保有量过高会导致交通拥堵等问题。
中国城市居民对出行方式的选择调研
中国城市居民对出行方式的选择调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城市居民在出行方式上的选择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居民对出行方式的选择进行调研分析,了解他们的出行偏好和趋势。
1. 调研背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居民对出行方式的选择情况,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并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收入等群体进行了分析。
共有1000名城市居民参与了问卷调查。
2. 结果分析2.1 主要出行方式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在日常出行中选择了公共交通工具。
其中,地铁和公交车是最受欢迎的出行方式,分别占比60%和35%。
尽管私家车在近年来的普及中增长迅猛,但由于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私家车的使用率相较而言较低,仅占15%。
2.2 出行方式的选择因素在选择出行方式时,城市居民有几个主要的考虑因素:便捷性、舒适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城市居民更加注重便捷和舒适性,这也是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的主要原因。
此外,对于一些年轻人和高收入人群来说,私家车的使用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和提高出行效率。
2.3 年龄、职业和收入对出行方式的影响调研结果还显示,不同年龄、职业和收入群体对出行方式的选择存在一定差异。
年轻人更偏向于选择自行车、步行或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而中年和老年人则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职业对选择出行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白领人群因为工作地点集中且通勤时间较长,更倾向于选择地铁和公交车。
高收入人群相对更青睐于个人化出行方式。
收入水平对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也有影响,高收入群体更容易选择私家车。
3. 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除了上述提到的便捷性、舒适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
城市交通规划的合理性和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
此外,政府的出行政策和交通管理措施,如限制私家车的通行、推广共享单车等,也会对出行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的调查报告
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调查与思考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各种盛会在中国举行,我们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我们看到马路上名车驰骋,我们看到人们满面春风,我们似乎听到外国人赞叹的声音,似乎每个人都很幸福。
可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他们认为奥运会只是北京的,世博会只是上海的,亚运会只是广州的,而他们只是一群看客。
高楼林立,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名车驰骋,他们只能望尘莫及;富人满面春风,他们却在为材米油盐醋考虑,在为栖身之所担忧,在位儿女学费犯愁。
不管怎样我们不能回避这一事实——在中国仍然有穷人。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中国的崛起,也造就了无数的富翁,而贫富悬殊在一步步拉大,这似乎在重复着18世纪、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的车辙,社会上赤裸裸的金钱主义在迅蔓延。
而我们低收入群体没有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邓小平曾说过先使一部分人富起来,富人再带领穷人致富,而事实是富人想更富,却不管穷人。
或许我们天天看到某些明星、富人做慈善,但是能惠及几人,谁又知道他们不是在作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划分成为了必然。
在这样一种划分下,富人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如何帮助穷人;人乃国之本,民意大于天,作为政府更应该关心低收入群体。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风气才会更好,人民才会更幸福,社会才会更稳定,中国才会更强大。
所以做这样一个调查十分有必要。
一、调查准备工作1、制作一份调查报告2、确定调查时间、地点时间:2012.2.5——2012.2.10;地点:苏州市太仓市陆渡镇3、确定调查对象定位为陆渡镇低保家庭。
去陆渡镇人民政府,获取城镇低保人员名单及住址、联系方式。
二、调查实施上门询问、发调查问卷。
三、调查统计这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份,回收了20份。
调查结果统计在调查问卷中四、调查总结根据这次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1、绝大多数低收入群体是没有固定工作的、甚至没有工作,极少数有工作,而经过我们了解这些工作的薪酬很低。
通勤成本上升对出行意愿的影响
通勤成本上升对出行意愿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通勤成本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通勤成本包括了人们在外出工作、学习或购物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通勤成本也逐渐上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通勤成本上升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交通拥堵、交通费用上涨、车辆维修等方面的花费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通勤效率,还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
由于燃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车辆维修成本的增加,通勤的费用也在逐渐增加。
了解通勤成本上升对出行意愿的影响,对于改善人们的出行体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通勤成本上升对出行方式、出行距离、出行时间以及交通工具选择的影响,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更加合理的交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建议和指导。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通勤成本上升对出行意愿的影响,具体包括了对通勤成本上升的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通勤成本上升对人们选择出行方式、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和交通工具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压力和交通拥堵情况下,通勤成本的上升已成为影响人们出行方式和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研究这一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通勤成本上升对个人出行决策的影响机制,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通勤成本上升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对出行意愿的具体影响,以期为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和改善居民出行体验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通勤成本上升的原因1. 油价上涨: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汽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了通勤的成本。
特别是对于那些每天需要开车通勤的人来说,油价上涨对经济压力是不可忽视的。
2. 公共交通费用增加:随着城市发展和通勤需求增加,公共交通系统也在不断扩张和改善,这导致公共交通费用普遍上涨。
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偏好差异
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偏好差异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偏好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对社会群体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
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偏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以年龄、职业和收入水平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偏好差异。
首先,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
年轻人强调便捷性和时尚性,更倾向于选择地铁、轻轨等快速交通工具。
年轻人对时间的要求较为严格,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而地铁、轻轨等快速交通工具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同时,年轻人对公共交通的舒适度和环保程度也较为关注。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车厢内空调充足、车厢宽敞以及座位舒适的交通工具。
另外,年轻人更加注重出行的时尚性,对交通方式的新颖性和个性化要求较高。
因此,透明顶篷的有轨电车等能够吸引大量年轻人的目光。
而中年人在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偏好上则更加注重经济性和高效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有更多的家庭责任和经济压力,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价格相对较低且效率较高的交通方式。
对中年人来说,购买私家车往往是一项负担,因此他们更乐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特别是公共汽车和地铁。
这两种交通工具的票价相对较低,出行成本相对较低。
此外,公共汽车和地铁的运行路线广泛,能够覆盖城市的各个角落,方便中年人的出行。
老年人对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偏好则主要体现在便利性和安全性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反应能力会有所下降,对出行的安全性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舒适、安全、便利的交通工具。
轻轨、有轨电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由于有较长的候车时间和相对负担较重的乘坐过程,不太适合老年人的出行需求。
而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则能够满足老年人居住区到商业区、医疗机构等常用场所的出行需求。
此外,老年人更加注重公共交通的舒适度,座位宽敞舒适、车厢干净整洁等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城市交通出行时间和成本的博弈模型分析
城市交通出行时间和成本的博弈模型分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成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交通高峰期。
在城市交通中,时间和成本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互制约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城市交通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博弈论的思维,分析交通出行的时间和成本的博弈模型。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这个博弈模型中的各个要素。
城市交通出行时间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所需的时间,包括路途中的交通拥堵、等待信号以及其他交通因素。
成本则是指出行所需的金钱投入,包括燃油费、停车费以及维护费用等。
在这个博弈模型中,我们可以将参与者划分为两个主要的角色:个体出行者和交通规划者。
个体出行者是指那些需要进行出行的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出行时间和成本。
而交通规划者则是指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他们需要制定出行政策和规划道路网络等,以确保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持续性。
从个体出行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地获得最短的出行时间和最低的成本。
然而,在城市交通中,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互相制约的。
比如,在高峰期选择开车出行虽然可以节省一些时间,但是却需要支付更高的停车费用和燃油费用。
相反,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可能会节省成本,但是却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等待车辆或者换乘。
而交通规划者则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权衡城市交通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他们的目标是通过优化道路网络设计、控制车辆流量、鼓励公共交通等手段来减少拥堵和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然而,这些决策往往需要的时间较长,并且会受到各种限制条件的约束,比如财政预算、城市规划等。
因此,在这个博弈模型中,个体出行者和交通规划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个体出行者试图通过选择最优策略来最大化自身利益,而交通规划者则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规划来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于个体出行者来说,他们需要权衡时间和成本的利益,选择最合适的出行方式。
而对于交通规划者来说,他们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规划。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而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直接影响着交通状况的良好与否。
因此,研究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便优化城市交通系统。
一、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1. 家庭收入水平城市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选择的出行方式。
较高收入的家庭更有可能拥有私家车或能够支付大量公共交通费用,因此更倾向于选择开车或乘坐出租车。
而较低收入的家庭往往选择步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节省出行成本。
2. 交通设施的便利程度城市居民在选择出行方式时,会考虑当地的交通设施的便利程度。
交通设施的覆盖范围、线路密度以及站点的距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出行方式选择。
若公共交通设施完善、站点分布合理,城市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方式。
而若交通设施不便利,缺乏步行道或骑行道,居民更可能选择开车或打车。
3. 时间成本时间成本是城市居民在选择出行方式时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若出行所花费的时间长、交通拥堵情况严重,那么居民更可能选择其他快速的出行方式,比如开车或打车。
相反,若公共交通工具运行频繁、道路畅通,那么居民则可能选择公共交通方式。
4. 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是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
家庭人口多、存在年幼子女的家庭更倾向于选择开车,以方便携带物品和照顾孩子。
而单身居民或年轻人则更可能选择步行、骑行或使用共享单车等方式。
此外,工作地点的远近和所在居住区的便利程度也会影响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
二、政策建议1. 改善交通设施完善城市的交通设施是促进居民选择多样化出行方式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并加强规划和设计,以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覆盖范围和线路密度。
同时,应设立更多的步行和骑行道,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和便利的非机动车出行环境。
出行模式选择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出行模式选择行为的研究与分析一、引言旅游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和智能化,出行模式的选择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行为活动。
本文将围绕着出行模式选择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出行者的个人特征、出行方式的选择、出行模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探讨和论述。
二、出行者的个人特征1. 年龄、性别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出行者的个人特征是影响出行模式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和收入等因素对出行模式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年龄是影响出行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出行的需求和偏好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年轻人更喜欢独立自由的出行方式,如骑自行车、坐地铁等;而中年人更倾向于舒适便捷的出行方式,如开车、坐出租车等。
此外,老年人也有自己的出行方式,如步行、座驾、轮椅等。
性别也是影响出行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男性和女性对出行的需求和偏好也不同。
比如,男性更喜欢开车、骑摩托车等速度更快的出行方式;而女性更倾向于安全、温馨、低碳的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坐公交等。
收入也是影响出行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与个人的经济实力息息相关,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出行方式。
比如,高收入的人会更倾向于开车或者乘坐私人飞机等奢侈的出行方式;而低收入的人则会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共享单车等低成本的出行方式。
2. 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的影响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出行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的人在出行方式的选择和偏好上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西方文化中,开车被认为是一种自由和权利的象征,因此,很多欧美国家的人们喜欢开车出行,而在亚洲文化中,人们更偏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等。
同样,教育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出行方式的选择。
受过较高教育的人更加注重环保、健康和体验,因此更倾向于骑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而受过少许教育的人则往往更依赖汽车、摩托车等便捷的出行方式。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调查分析报告
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调查分析报告概述本报告是根据对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的调查分析而编写的。
通过对居民的出行方式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了解城市居民的出行偏好和趋势,为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参考。
一、调查方法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通过在城市不同地区进行分布式的随机抽样,我们共收集到了3000份有效问卷。
每份问卷包含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以及他们的交通出行方式。
二、调查结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将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分为以下几类,并对其进行分析:1. 公共交通:38%的居民倾向选择公共交通,如公交、地铁和轻轨等。
公共交通具有较低的出行成本,能够提供较高的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这一结果与城市内公共交通发展的态势相吻合,说明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
2. 私家车:55%的居民选择使用私家车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私家车提供了个人独立的出行空间和时间安排,适应了城市居民快节奏生活的需求。
然而,私家车出行也存在着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划和管理。
3. 步行和骑行:7%的居民习惯使用步行或骑行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步行和骑行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并且对个人健康有益。
随着城市中步行和骑行道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这一出行方式的比例有望继续增加。
三、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私家车的普及率较高,主要原因是私家车的购买和使用成本逐渐降低。
与此相对应的是,公共交通的普及度也在提高,说明经济因素对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2. 便捷性:公共交通的发展和改善提高了城市居民选择公共交通的便捷性,使得更多居民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然而,在一些交通不便利的地区,私家车仍然是居民的首选。
3. 环境保护意识: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步行、骑行等环保的出行方式。
政府鼓励低碳环保出行的政策措施也对居民的选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建议与展望1.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质量,以便更多的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
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
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公共交通成为居民出行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公共交通可以为居民提供便捷、经济、绿色的出行方式,并且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研究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1.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一种便捷、经济的出行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
相比于私家车、出租车等个人出行方式,城市公共交通的票价更加低廉,能够为居民节省不少出行成本。
在城市中,许多低收入人群几乎完全依赖公共交通出行。
因此,城市公共交通对于降低城市的贫困率、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城市公共交通也可以减少居民的用车需求,从而降低了购车、维护等方面的成本,将资源节约转化为经济效益。
2.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城市公共交通的存在也可以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相比于私家车、出租车等个人出行方式,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成本更低,因此很多人会在出行时更加谨慎地考虑到成本问题。
在购买物品时,也会对价格进行更加敏锐的感受和比较。
同时,城市公共交通也可以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减少出行时间,将更多时间和资源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3.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就业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城市公共交通有助于减少城市中的交通拥堵,降低了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效率,从而提高了居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动。
在城市中,公共交通为居民提供了便捷快速的出行方式,使得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的距离变得更加可以承受,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提高和就业岗位的流动性。
同时,城市公共交通也可以为城市内的商业、服务业等行业提供更加便捷的客流,促进商业活动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总之,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生活、消费、就业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升公共交通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其成为人们更加便捷、经济、绿色的出行方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交通运输与社 会公平的政策探讨
交通运输与社会公平的政策探讨《交通运输与社会公平的政策探讨》在当今社会,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撑,它不仅关乎人们的出行便捷,更与社会公平紧密相连。
当我们审视交通运输领域时,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社会公平的问题,而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政策则是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交通运输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获取资源、机会和服务的能力。
对于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说,如果交通不便,他们可能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少。
这就导致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发展上的差距,进而影响到社会公平。
同样,不同收入群体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体验也存在差异。
高收入人群可能拥有私家车,出行更加自由和舒适;而低收入人群可能更多依赖公共交通,若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他们的出行将面临诸多困难。
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看,存在着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交通网络密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设施齐全,而一些贫困地区的道路状况不佳,甚至还有许多地方没有通公路。
这种基础设施的差距,使得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员交流等方面处于劣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策制定者应加大对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合理规划交通网络,确保每个地区都能接入到全国的交通体系中。
例如,可以通过专项资金的拨付,支持贫困地区修建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同时加强监管,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工程质量。
在公共交通领域,公平性也有待提高。
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线路布局不合理,导致部分区域居民出行不便。
此外,公共交通的票价制定也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承受能力。
对于低收入群体,可以通过补贴等方式降低他们的出行成本。
比如,推出优惠的月票、季票制度,或者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等)实行票价减免。
同时,要不断优化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增加车次、提高准点率,让更多人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交通运输领域的政策还应该关注到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
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分析现代都市化进程中,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手段,对居民生活品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并分析其对生活品质的贡献。
首先,城市公共交通对于居民的生活影响不言而喻。
城市交通的便利性直接决定了人们的通勤时间和出行负担。
如果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交通拥堵严重,那么居民们将不得不在拥挤的交通中耗费大量时间,增加通勤成本,因而生活质量下降。
相反,若城市的公共交通网络发达,规划合理,居民们就能够更快速、便捷地到达目的地,减少通勤时间,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其他事务,提高生活品质。
其次,城市公共交通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和环境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城市的交通发展直接决定了人们的居住区域选择和城市的空间布局。
如果城市交通不便利,居民们只能选择居住在就近工作的地方,这样会导致城市住区与商业区的集中化,产生城市内部的空间失衡。
而如果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发达,人们就能够跨越相对较远的距离前往工作地点,减少居住压力,减少通勤成本,也能够促进城市的空间均衡发展。
此外,城市公共交通对于居民的健康影响也十分重要。
公共交通通常以大规模载客为主,与私家车相比,随之而来的是较少的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
对于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来说,公共交通提供了更为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了空气污染和噪音对居民健康的不利影响。
此外,乘坐公共交通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步行,这使得居民更容易融入步行环境,增加锻炼的机会,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最后,城市公共交通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经济状况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方面,良好的交通系统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的发展。
当公共交通覆盖范围广阔,便捷快速时,企业就更容易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动经济的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乘坐公共交通比使用私家车要廉价得多,尤其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公共交通能够有效降低出行成本,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行时间 t / min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60 70 75 80
Y = αM2 - γ M3 - β2 ( 11 ) 根据附表中的调查数据, 用 最 小 二 乘法 进行 参数标定, 标定结果如下: t 检验值等于 3 . 848 ; α = 14 . 806 , t 检验值等于 2 . 846 ; γ = 0 . 987 , β2 = 2 . 793 ; 相关系数 R2 = 0 . 703 .
城市低收入人群 乘坐 常 规公 交出
行时所耗费的使用成本主要是常规公交的票价支 出,其计算公式为: M3 = m ( 1 + a ) 乘次数. 1. 2 时间成本 出行时间成本, 或称出行时间价值, 是由于出 行者在出行途中所消耗时间存在机会成本而产生 的价值[4]. 影响出行时间成本的 因素 有: ① 收入; ②出行 目 的; ③ 出行方式; ④ 出行 距离; ⑤ 出行时 间; ⑥ 交通 服务质 量; ⑦ 出行 者 类 型; ⑧ 出行 地 区 间的差异. 估算时间成本的方 法 有 很 多, 大致可以归结 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估算方法, 有生产法、 收入法、 费用法、 收入 - 费用法和生产 - 费用法等; 另一类 是间接估算方法, 有 显示 偏好 分析 法 和 陈 述 偏好 分析法[4]. 结合 城市低收入人群的 特 性, 采 用收 入法估算出行时间成本按照单位时间价值乘以各 种交通出行方式的出行时间来建立出行时间成本 模型. 记单位 时间 价 值 为 λ ( 元 / min ) , 2010 年 南 京市小时最低 工资标准 为 7. 8 ( 元 / h ) , 经过 换算 得到 λ = 0. 13 ( 元 / min ) , 则 选择 肢 i 的出行时间 成本计算公式为: T i = λ t i = 0 . 13 t i ( 3) 式中, T i 为选择肢 i 的出行时间成本( 元) ; t i 为选 择肢 i 的出行时间( min) . ( 2) 式中, m 为常规公交的票价水平( 元 / 次) ; a 为换
( 9)
两种交通出行方式下部分调查数据
公交车 分担率 0. 167 0. 25 0. 353 0. 375 0. 452 0. 333 0. 699 0. 871 0. 852 0. 914 0. 842 0. 917 0. 9 P2 使用成本 M2 / 元 ( 加权平均值) 1. 00 1. 00 1. 32 0. 80 1. 08 0. 87 1. 00 1. 21 0. 94 1. 02 1. 25 1. 42 1. 67
1
城市低收入群体出行成本分析
广义的或者更确切地说, 完整意 义 上 的城市
交通成本指出行 者所应 当 支付 的 全部 成本, 包括 货币支出和非货币支 出的成本. 其 中 货币 成本 包 括车辆成本与运输 成本 两部 分; 非货币 成本 包括 出行者自 身 付 出的时间成本、 舒适性成本 等[2]. 调查结果显示, 绝 大 多数低收入人群的 月 交通 费 用与月收入的 比值 小于 5% , 虽然这 相 对 而言水 仅反映了 出行过程中以 货币 形 式 支 出的 平较低,
选择出行成本最低的选择肢; ( 2 ) 选择肢的特性由低收入人群特性和选择 肢自身特性共同决定; ( 3 ) 各个选择 肢之 间 相 互独 立, 城市低收入 只选择其中一项选择肢. 人群在出行时, 南京市低收入群体的出行 结构比较复杂, 为 了便于分析问题, 结合 南京市低收入人群 最 基本 的出行方式, 建模时将出行选择方式简化为 3 类: 步行、 自行车和常规公交. 根据上述假设, 定义选择肢的集合 Ω = { i = 1 ( 步行) , i = 2 ( 自行车) ,i = 3 ( 常规公交) } .
1. 3
舒适度成本 某种交通方式的费、 维修 费、 税 费、 公交票价 等
[4 ]
, 使用成本模型 按 照 实 际 过程中城市低收入
便性、 安全性、 自由性以及体力消耗等因素的综合 作用而使出行者所感 知 到 的出行舒适程度[5]. 如 果在一次出行过程中, 城市低收入人群 所感 知 的 某种交通方式的方 便 性、 安 全 性、 自 由 性程度 高, 产生的体力消耗少, 则该 交通方式对 应 的舒适度 损失低, 反之则越高. 影响舒适度的因素很多. 实践证明, 步行方式 的舒适度主要受出行目的、 出行距离、 天气以及步 行环境等因素的 影响; 自 行 车 方式的舒适度主要 受出行 距离、 天气、 地 形等 因素 的 影响; 常 规公 交 的舒适度主要受出行距离、 速度、 车内拥挤程度等 因素的影响[5]. 在实际过程中, 舒适度难以量化, 但在城市低 收入人群出行方式 选择 中 起 着 不 可或 缺 的 作 用, 将舒适度加入到 广义出行成本模型中, 可 以有 效 从 而 提高 出行方式分担率的 地提高模型的 精 度, 准确 性. 研究 将 舒适度量 化, 在一 次 出行过程中, 记选择肢 i 所耗 费 的 总 的舒适度 损 失 为 β i , 单位 “元” , 具 体 取 值 通过 实 际 调查数据 标 定. 相 采用 比步行与自行车两 种交通方式, 乘坐 常 规公 交 所 产生的体力消耗要小得多, 为了便于研究问题, 忽 略常规公交产生的舒适度损失, 即 β3 = 0 .
i =1
( 8)
60
大
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33 卷
式中, P i 为选择肢 i 被城市低收入人群 选 中的 概 率; C i 为选择 肢 i 的广义出行成本; μ 为 校正系 数, 一般取 3 ~ 3. 5
[6 ]
附表中两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是在出行时间 相等的情况下求得的, 故 t2 = t3 , t2 - t3 = 0 . 对式 ( 9 ) 进行消元和变形, 得到: 1 P3 ln = αM2 - γ M3 - β2 μ P2 1 P3 令 Y = ln , 式( 10 ) 变形为: μ P2 ( 10 )
人群每天使用交通工具的耗费或是公交票价上的 支出进行建模, 计算单位采用 “元” , 选择肢 i 的使 用成本记为 M i . 选择肢 1 M1 = 0 . 选择 肢 2 一辆 中 等 性 能 的 自 行 车, 设 购置 费与使用期间的维护费总和为 r 元, 使用年限为 N 年, 每 日 平均 出行 次 数为 n 次, 一 年 按 365 天计 城市低收入人群搭乘自行车出行的使用成本: 算, M2 = 选择肢 3 r 365 Nn ( 1) 采用步行方式出行时 未产生任何 交通工具的购置费, 也无其他货币支出, 使用成本
第 33 卷 第 4 期 2012 年 8 月
JOURNAL
大 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OF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Vol. 33 No. 4 Aug. 2012
文章编号: 1673-9590 ( 2012 ) 04-0058-04
自行车 分担率 P2 0. 833 0. 75 0. 647 0. 625 0. 548 0. 667 0. 301 0. 129 0. 148 0. 086 0. 158 0. 083 0. 1 使用成本 M2 / 元 ( 加权平均值) 0. 09 0. 09 0. 09 0. 14 0. 14 0. 14 0. 14 0. 14 0. 14 0. 14 0. 14 0. 14 0. 14
收稿日期: 20120116 作者简介: 冯燕春( 1987 - ) , 男,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研究 E-mail: fyc_hehai@ 126. com.
第4 期
冯燕春, 等: 城市低收入人群广义出行成本研究
59
1. 1
使用成本 使用成本 指 的 是 使用 者在 金钱 方 面 的 净损
行过程中的使用成本、 时间成本和舒适度成本 . 通过对南京市多个经济适用房小区进行居民出行调查, 以客观数据为基础, 建立广义出行成本模型, 预测低收入群体几种主要的出行方式分担率, 有利于分析 他们的日常出行, 为制定关于低收入人群的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保障策略 提供依据. 关键词: 低收入人群; 广义出行成本; 出行成本模型; 出行方式分担率 文献标识码: A
[3 ] “选择肢” , 低收入人群 在选择 的过程中, 总是
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影响着城市中出行的效率, 影 响到专用于交通 功能 的城市 空 间的数量, 影响到 是否能向出行者提供更 多的出行 选择[1]. 城市低 收入人群作为社会 的 弱势 群体, 对 价格 的 承受能 力差, 对高出行成本的敏感性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及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 低收入人群的出行 需求 也在不断提高. 预测低收入人群出行方式分担率, 保障广 为制定相关的保障 政 策 提供必 要的 依 据, 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 发 展. 研究从广义出行成本的 角度出发, 以南京市为 例 进行低收入人群的出行 方式分担率预测.
.
3
实例计算
现有自行车和常规公交两种竞争型的交通方
式, 假设 一辆 中 等 性 能 的 自 行 车, 使用寿命为 5 年, 正常 使 用 期 间 购 置 费、 车 牌 费、 修理费总计 500 元. 取校正系数 μ = 3 , 附表 为 部 分 实 际 调查 数据,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627 份, 回收有效 问 卷 573 份, 有效率 91. 4% . 将调查所得的两种交通出 行方式的使用成本进行 加 权 平均 处 理 后, 填入表 中. 根据附表中的结果, 确定未知参数 α、 γ 和 β2 . 解: P3 exp( - μC3 ) ln = ln = μ( C2 - C3 ) P2 exp( - μC2 ) = μ[ ( αM2 - γ M3 ) + 0 . 13 ( t2 - t3 ) - β2 ]
2
广义出行成本模型
城市低收入人群出行过程中产生的广义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