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与冷战的结束

合集下载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成功的失败者(组图)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成功的失败者(组图)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成功的失败者(组图)2011/12/151991年,戈尔巴乔夫被“赶”下了台。

在此后的20年里,这位前苏联的“末代”领导人,体会着本国的冷遇和西方的热捧。

他屡次政坛东山再起不得,却成功地经营自我,成为一名游走于政治之外的明星。

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

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

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局势日渐紧张,并公然违反中央的命令。

1991年8月19日,强硬派害怕改革会使苏联分裂,便将戈尔巴乔夫软禁使其远离权力中心。

尽管3天后便被释放,但戈尔巴乔夫面对的是形势的剧变。

8月23日,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迫使戈尔巴乔夫宣读政令,将所有在俄罗斯境内的苏联资产移交俄管理。

戈尔巴乔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议会禁止了苏共在俄的所有活动。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

“我将要终止我担任苏联总统这一职位所履行的一切行为。

”说完,他把讲稿猛地一扔。

伴随着“扔稿子”这一动作,苏联的69年历史宣告终结。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命运也有了巨大的转折。

叶利钦许诺给戈尔巴乔夫每月4000卢布的退休金和高级吉尔轿车等,并要求戈尔巴乔夫在1月8日之前腾出办公室、住宅和别墅。

然而在交房期限到来前的某一天,戈尔巴乔夫别墅里的物品被人强行搬走,一家被迫搬到了一过由警卫人员居住的80平米小房间。

在之后数年中,由于卢布贬值,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曾只相当于1.5美元。

图为戈尔巴乔夫一家于1976年至1991年的住所。

1994年,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被定为最低工资额的40倍。

不过,他和家人没有获得任何有关豁免权的保证。

1992年4月,戈尔巴乔夫在媒体上批评了叶利钦之后,他的高级吉尔轿车第二天就被换成了不带专用通信设备的伏尔加轿车。

当代政治与经济:戈尔巴乔夫对冷战结束的影响

当代政治与经济:戈尔巴乔夫对冷战结束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对冷战结束的影响冷战结束已经有许多年了,而对于冷战结束的原因,各学者也持有不尽相同的观点。

不可否认,导致冷战结束的原因众多,而在我看来,戈尔巴乔夫在冷战的终结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者左凤荣甚至认为,结束冷战是戈尔巴乔夫的主动选择。

在本文中,我将就戈尔巴乔夫对冷战的种种影响作出分析。

一、“新思维”1985年11月,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里根在日内瓦举行高级会晤时首次提出了“新思维”一词。

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全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

个人以为“新思维”成为了美苏关系缓和的思想基础,在着眼于世界的长期、稳定的发展的基础之上,两国的关系才有缓和的可能性。

戈尔巴乔夫提倡,确立全人类的价值观、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必须从对抗走向合作,由斗争转向为实现和平。

戈尔巴乔夫对冷战的态度已十分明显地体现在了其中,那就是争取缓和与美国的僵局,采取以软对硬的灵活姿态。

同时,我们需要看清“新思维”的本质。

“新思维”是因为苏联无力承担军事竞赛,经济恶化、政治僵化、国家生活失去活力的结果,实际上承认了苏联和平竞赛和军备竞赛的失败。

苏联试图通过“新思维”来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停止沉重的军备竞赛,以为国内改革创造环境。

戈尔巴乔夫已经意识到,没有人能够赢得核军事竞赛。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戈尔巴乔夫在军事方面的措施。

二、军备让步美苏双方虽然只是“冷”战,始终未开展热战,但双方却是一直在进行着军备竞赛。

核武器是当时最具威胁性的武器,于是双方在制造核武器方面都不甘示弱,你追我赶。

从50年代苏联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到80年代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种种事项都表明美苏的核竞赛愈演愈烈。

在80年代,美苏分别拥有25000枚左右的核弹头。

双方军备实力都达到了一个制高点。

但苏联本身的经济实力远不及美国,如此规模宏大的军备竞赛令苏联不堪重负。

于是从1985年起,戈尔巴乔夫与美国谈判,希望缓和军备竞赛态势,双方还在1987年达成并签署了全部销毁陆基中程导弹的条约,并在1990年6月达成了削减战略核武器的框架协议。

退出冷战戈尔巴乔夫的主动选择

退出冷战戈尔巴乔夫的主动选择

退出冷战:戈尔巴乔夫的主动选择左凤荣2013-01-12 13:43:24 来源:《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5期美国人一直以冷战的胜利者自居,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了几十年,双方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恶化了国际环境,造成了许多矛盾与冲突,损害了世界和平。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采取的第一个步骤便是改善苏美关系,试图摆脱冷战的桎梏。

戈尔巴乔夫结束冷战的政策固然与苏联的经济困境有关,因为苏联国内问题成堆,军备竞赛使苏联经济不堪重负,里根又要加紧实施于 1983 年 3 月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如果苏联应战,就意味着开始新的一轮军备竞赛,这必将增加苏联经济的负担。

但是,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苏联也可以继续举全国之力,通过制造外部威胁,动员人民继续为强国目的牺牲自己的利益。

然而,戈尔巴乔夫没有这样做。

研究表明,结束冷战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对世界形势和苏联自身地位的现实主义分析。

苏共把战胜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为此,长期把国家的发展战略建立在增强军备上,并随着实力的增强,到处插手,鼓动其他国家走苏联式的发展道路。

戈尔巴乔夫看到,这条路行不通。

在 1986 年 2月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就强调:出现了涉及文明社会存在基础本身的全球范围内的矛盾和问题,如环境、大气层和海洋的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强调“解决全人类和全球的问题光靠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行的。

这需要世界范围的合作,需要大多数国家密切的、建设性的协作。

”在 1987 年 11 月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戈尔巴乔夫又系统地论述了其对外政策的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对外政策的新理念有这样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戈尔巴乔夫改变了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他强调,人类已经进入了核时代,核战争不可能是达到任何政治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手段,在核战争中不会有胜利者,它只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

第二,在关于时代和苏联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的问题上,他放弃了苏共长期坚持的当今世界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的观点,承认苏联的社会主义取代不了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需要长期共处。

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与俄罗斯联邦的建立

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与俄罗斯联邦的建立

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与俄罗斯联邦的建立20 世纪 90 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莫过于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以及俄罗斯联邦的建立。

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苏联,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诸多问题。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过度重视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导致民生领域的产品供应不足。

政治体制的僵化,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民主机制。

同时,美苏之间长期的冷战对抗,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使得苏联的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双方不断扩充军备,进行太空竞赛,展开间谍活动等。

这种紧张的对抗关系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经济逐渐难以支撑这种高强度的对抗。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苏联国内的政治改革失控,民族矛盾激化。

1991 年 12 月 25 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经济方面,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工业基础,但这些工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临着技术陈旧、设备老化、管理不善等问题。

同时,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也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减少对能源出口的依赖,发展多元化的经济。

在政治方面,俄罗斯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

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尝试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

然而,这些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导致政治局势一度动荡不安。

在外交方面,俄罗斯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

俄罗斯努力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与西方国家在一些问题上展开合作,同时也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

你是如何看待冷战的结束?冷战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你是如何看待冷战的结束?冷战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一、你是如何看待冷战的结束?冷战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答:(一)1991年,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最终以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

关于冷战结束的看法,我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理解。

(1)在我看来,冷战的结束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均势失衡的必然结果。

战争的起源与持续都在于两大国势均力敌,后来随着苏东巨变,冷战最终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但是我们必须有一个意识,那就是全球范围的冷战即使是以前苏联的瓦解为标志而告结束,但这并不等于冷战的结束只是美国的胜利,西欧日本也是冷战的获胜者。

(2)对于冷战结束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

其中苏联起着最大的作用。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冷战结束的一个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施及对美在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加速了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例如在军事方面,苏方做出出重大让步:不再坚持要美国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宣布单方面停止核试验和裁军。

在政治方面,戈尔巴乔夫要实行“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了一党制,允许多党共同竞选造成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促使了冷战的结束。

冷战主要由于苏联新一代领导人认识到其国内外政策的失败而把它引向结束。

是戈尔巴乔夫把冷战引向结束②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实施与巩固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起以苏联为首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更胜一筹。

当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虽然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的,但自诞生以来只有几十年光景,但它一直处于探索前进阶段,而且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涌现的许多问题与矛盾,都令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一筹莫展,不知所措,以致走过了不少艰难曲折的里程。

在当时两种制度的交锋中,社会主义这股“东风”终究未能压倒资本主义的“西风”,也是无可争议的史实,同时也成为促成冷战结束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于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的进攻性政策,如制订星球大战计划,采取了许多破坏苏联石油工业和国防工业的秘密措施,瓦解苏对波兰、东欧、阿富汗的控制等等,导致了苏联的没落和冷战的结束。

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

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

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在 20 世纪的世界历史中,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无疑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它们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

冷战,这个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紧张对峙局面,起源于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分歧与竞争。

美国代表了资本主义阵营,主张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苏联则代表了社会主义阵营,强调计划经济和集权体制。

双方在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博弈。

苏联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导致经济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在政治方面,官僚主义严重,权力过度集中,缺乏民主和监督机制,腐败现象滋生。

同时,苏联在军事上的过度投入,严重拖累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从核武器到常规武器,双方不断加大研发和生产力度,耗费了巨额的资源。

这种军备竞赛不仅给两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也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提出了“新思维”,试图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矛盾,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社会动荡和混乱。

在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的同时,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也开始寻求独立。

民族矛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逐渐激化,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1991 年 12 月 25 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冷战的结束使得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对于欧洲来说,冷战的结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东欧国家摆脱了苏联的控制,纷纷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转型。

欧盟不断扩大,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然而,也出现了一些地区性的冲突和不稳定因素,如巴尔干半岛的局势。

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与俄罗斯联邦的诞生

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与俄罗斯联邦的诞生

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与俄罗斯联邦的诞生冷战是二战后全球的一个主要政治和军事对立,主要是指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持续紧张局势。

苏联的解体直接导致了冷战的结束,并从中诞生了俄罗斯联邦。

本文将对冷战结束与俄罗斯联邦诞生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冷战的起因及进展冷战是二战后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经济竞争和军事对抗的结果。

苏联试图通过扩张其领土和控制东欧国家来保护自身安全,但这直接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和全球秩序。

于是,冷战拉开了序幕。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展开了各种竞争与对抗。

包括军备竞赛、间谍争夺、经济制裁以及进行各种代理战争等。

这些活动使整个世界陷入了两极格局,东西方势力范围分明。

冷战的高峰期主要出现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例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使得冷战进一步升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和政治体系的不稳定,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二、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苏联解体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其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问题、民族矛盾和政治体制等方面。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经济改革的推行未能带来预期的效果。

同时,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和民主氛围的不断壮大也极大地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稳定性。

1989年至1991年,东欧剧变的浪潮席卷了整个苏联势力范围。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开放政策并没有阻止东欧的民主化进程,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解体正式宣告。

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冷战的结束。

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纷纷独立并转型为市场经济制度。

美国与其盟友认为冷战的胜利是西方制度和价值观的胜利,而俄罗斯则沦为从苏联废墟中崛起的后继国家。

三、俄罗斯联邦的诞生与后续发展俄罗斯联邦是在苏联解体后成立的新国家,它承继了苏联的领土,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

1991年12月25日,时任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解体。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苏联解体与冷战结束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苏联解体与冷战结束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苏联解体与冷战结束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苏联解体与冷战结束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苏联解体与冷战结束被视为其中两个重要的事件。

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冷战的结束则为世界带来了新的格局。

本文将对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的背景、原因以及对全球格局的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苏联解体的背景与原因苏联解体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经济上,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的弊端逐渐显现,经济增长乏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政治上,苏联领导层内部的腐败和不合理的权力结构也成为国家发展的瓶颈。

国内外环境上,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境。

苏联解体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经济体制的崩溃使得苏联无法维持其庞大的国家机器。

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尝试进行改革,但改革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相反,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经济困境。

其次,民族主义的崛起加剧了苏联内部的动荡。

一些加盟共和国开始要求独立,苏联中央政府难以有效控制,导致国家的凝聚力大幅下降。

此外,冷战的结束和东欧剧变也为苏联的解体提供了条件。

苏联承担着大量东欧国家的经济援助负担,随着东欧国家的转向市场经济,苏联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也逐渐消失。

二、冷战结束的背景与原因冷战结束的背景是冷战的长期斗争逐渐降温,双方开始寻求和平解决国际问题的共识。

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苏联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试图摆脱经济和政治上的困境。

美国也意识到与苏联长期对抗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于是开始寻求与苏联的对话和合作。

冷战结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一定的联系,也与国际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首先,苏联解体削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剩余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转向市场经济,并与西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介绍

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介绍

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介绍苏联解体后国际共运遭受重大挫折,两极格局结束,那么你了解苏联解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苏联解体的简介苏联解体简介包括苏联解体标志,苏联解体时间,苏联解体经过等内容。

我们一般情况下所说的苏联解体指的是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五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下台,宣布辞职并将象征着国家与核权利的密码箱交给俄罗斯总理叶利钦,这天晚上,克林姆林宫上空代表苏维埃共和国的国旗缓缓落下,这个横跨半个世纪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世界格局从冷战的两极格局中走出,国际共产主义遭到重创。

从苏联解体简介得知苏联解体从一九八六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公开性放宽媒体控制作为开始的标志,后经历一九八九年辛纳屈主义默许东德和西德统一并宣布不干涉东欧事变。

伴随着一九九零年苏维埃多党制的开始与波罗的海国家撤军,一九九一年戈尔巴乔夫正式宣布苏联解体,经历了五年的政治剧变之后,苏联走完了解体的最后一步。

从苏联解体简介得知苏联解体导致世界格局重新发生变化,十五个国家独立分裂出去,在政治斗争中获胜方继承了苏联原本的框架,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连同乌克兰、白俄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国际会议上继承联合国及其安理会,旗下国际组织中的所有席位,这就是像世界宣告,俄罗斯代替苏联在世界格局上划分最大的一块蛋糕,剩下的部分分裂成十二块,自立门户,用新身份加入联合国,苏联在海外所有的存款财产全部归于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的国家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苏联正式解体,由苏联便成了综合体,由俄罗斯、白俄罗斯、苏联的东欧剧变开始,慢慢划分为十五个国家。

苏联解体后分为十五个国家,由于苏联的面积太大,横跨了欧亚大陆,因此国际上大致将苏联分为四个区域,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东欧三国,高加索地区,中亚地区五国,还有波罗的海区域。

苏联解体前的十五个国家都在观望,立陶宛的独立打破了局面,其他共和国纷纷效仿,开始在国际上起草恢复主权声明,并且制定独立步骤计划表。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导言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竞争和争霸是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二战结束到冷战结束的四十多年间,美苏之间的斗争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第一阶段:战后重建与“亲密接触”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之间的合作仍然延续,尽管两国的意识形态存在严重的分歧。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战后重建与亲密接触”。

在战后的国际重建过程中,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通过对欧洲国家的经济援助来帮助其重建,这也为两国关系的缓和奠定了基础。

此外,美国还通过援助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用于促进经济上的复苏,提高苏联的后方支持能力。

然而,在这一阶段中,美苏之间的矛盾和力量对抗逐渐浮出水面。

苏联试图利用援助获取更多的利益并扩大其影响力。

而美国则对苏联扩张采取警惕态度,试图限制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

尽管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总体上,两国在这个时期还是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合作和互动。

第二阶段:冷战升级与核子威慑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苏之间的合作逐渐瓦解,进入了冷战的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冷战升级与核子威慑”。

在这个阶段中,美苏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扩展到了军事上。

核武器的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双方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地位,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生产。

这种核子威慑的竞争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极度紧张的阶段,任何一方发起核攻击都可能引发毁灭性的战争。

除了核武器,双方还在军事技术的研发和军备竞赛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军事基地的建设、军队的规模扩张、间谍活动的增加等,无一不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对抗态势。

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对抗不断升级,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第三阶段:和平演变与结束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的开始。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和平演变与结束”。

在这个阶段中,苏联内部的政治和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并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与东欧的独立

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与东欧的独立

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与东欧的独立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以及东欧国家的独立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事件。

本文将分析这些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1. 背景苏联在二战结束后成为美国的主要对手,这导致了冷战的开始。

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的。

苏联通过华沙条约组织进行控制,在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的共产主义政权。

2. 落幕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被称为“苏联解体的始作俑者”。

这一改革被称为“戈尔巴乔夫主义”。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苏联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但结果却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3. 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苏联的经济体制不可持续。

中央计划经济和军事经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低效。

其次,东欧各国在苏联的控制下渴望获得更多的政治和经济独立。

最后,苏联的国内政治环境动荡不安,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之间存在着矛盾。

4. 冷战的结束冷战的结束标志着苏联解体的最终阶段。

1989年,东欧发生一系列的民主运动,推翻了共产党政权。

柏林墙的倒塌象征着冷战的结束。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也在这一时期结束。

5. 东欧的独立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开始追求独立。

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纷纷宣布独立,并进行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转型。

这些国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并加入欧盟和北约。

6. 影响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以及东欧的独立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冷战的结束,缓解了长期以来的紧张局势。

其次,东欧国家的独立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了欧盟的扩大。

此外,苏联解体还导致了一系列的后果,如俄罗斯的经济衰退、民族问题的爆发以及军队和核武器的分离。

总结: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以及东欧的独立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

苏联解体的原因包括经济危机、民族矛盾和政治动荡等多重因素。

冷战发展历程

冷战发展历程

冷战发展历程冷战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利盟联美(1945-1947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美国和苏联成为盟友,构成了利盟。

然而,随着战后对欧洲和亚洲的领土争夺,东西方明显分裂。

1947年,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奠定了美国对苏联政策的基础。

第二阶段:冷战开始(1947-1953年)冷战开始于1947年,主要以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为特征。

苏联试图扩大其共产主义势力范围,美国则推崇资本主义和民主价值观。

古巴导弹危机是该阶段的一个关键事件。

第三阶段:相互威慑(1953-1962年)在这个阶段,苏联和美国互相威胁对方,并建立了核武器库存。

苏联的约瑟夫·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试图通过和平共处来缓解紧张局势。

然而,双方经历了一系列的冲突,如匈牙利革命和柏林墙的建立。

第四阶段:战略平衡(1962-1979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平衡。

双方都拥有大规模的核武器,任何一方的发动核攻击都将导致双方毁灭。

然而,双方在其他领域继续竞争,如太空竞赛和军备竞赛。

第五阶段:和解与放松(1979-1985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通过放松紧张局势来改善苏美关系。

两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签署了苏美关系改善协议,并开始削减核武器。

第六阶段:冷战结束(1985-1991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改善苏联经济和政治状况。

然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混乱和危机,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冷战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正式结束。

以上是冷战发展的主要阶段,不同阶段间的事件和对抗使得冷战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冷战的结束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新世界秩序

冷战的结束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新世界秩序

冷战的结束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新世界秩序冷战的结束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新世界秩序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了冷战时代。

从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这一漫长的冷战时期见证了世界格局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探讨冷战结束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影响,以及东欧剧变对新世界秩序的塑造。

一、冷战的结束原因1. 直接原因:冷战结束的直接原因可以追溯到苏联的经济困境和国内政治动荡。

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尝试进行改革和开放,但该过程对苏联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

经济困境导致苏联无力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对抗,冷战局势开始趋于缓和。

2. 结构性原因:冷战结束还得益于国际格局的结构性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逐渐深化,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

双方意识到冷战对全球经济和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希望通过和平解决分歧,实现合作共赢。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1. 政治格局变化: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另一方面,苏联解体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机会。

2. 经济转型:苏联解体后,独立国家共同体(CIS)成员国面临经济转型的巨大挑战。

不少国家陷入了混乱和经济危机之中,但也有一些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相对较好的经济发展。

三、东欧剧变对新世界秩序的塑造1. 波兰和匈牙利的剧变:1989年,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实施了政治经济改革,开启了东欧剧变的序幕。

波兰的团结工会领袖莱赫·瓦文萨和匈牙利的改革派政府通过和平手段,成功推翻了共产主义政权。

这一系列剧变极大地鼓舞了其他东欧国家,为整个东欧地区带来了新的政治秩序。

2. 柏林墙倒塌: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象征着东西方对峙的结束。

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东德与西德的统一,进一步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东欧国家开始迅速融入欧洲经济和政治体系,新的欧洲秩序逐渐形成。

戈尔巴乔夫去世,他无资格为苏联倒台承担全部责任,也承载不了结束“冷战”的全部赞誉

戈尔巴乔夫去世,他无资格为苏联倒台承担全部责任,也承载不了结束“冷战”的全部赞誉

戈尔巴乔夫去世,他无资格为苏联倒台承担全部责任,也承载不了结束“冷战”的全部赞誉当地时间30日夜,俄罗斯总统事务局中央临床医院发布消息称,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当晚上因长期重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91岁。

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红色帝国的最后一任领导人,就这样作为一个标志性人物,在人们对历史的不断思考中终于告别了人世。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1931年3月,在1990年3月至1991年12月期间担任苏联总统,他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是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最后一位总书记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最后一位主席。

他曾经领导过苏联这个人类历史上强大到令人恐惧的红色帝国,同时又为生计落魄到以广告代言人身份出现替一些快速食品和奢侈消费品打广告谋生的地步。

1985年,契尔年科病逝后,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同时也是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领导人。

针对苏共和苏联历史上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他提出了改革“新思维”,确立了以“加速战略”和实行“彻底改革”为主轴的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路线,被苏联人寄予了极大期望,他不负其中一些人的期望,同时也让很多人陷入了永久的绝望。

1991年,在一片临近革命的动荡中,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随后,苏联解体,他又被迫辞去总统和苏联武装力量统帅职务。

戈尔巴乔夫从此以苏联“终结者”的形象被载入历史。

苏联解体是近代国际政治中最重大的地缘事件,它不仅终结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红色帝国,还象征着从二战后不久即开始的“冷战”时代的终结。

围绕戈尔巴乔夫的各种讨论,都和这一结果密不可分,包括他在任期间推出的各项改革。

也因此,在东西方,包括在俄罗斯内部,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呈现出巨大落差。

赞扬者认为,他推倒了横亘在东西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间冷战的“柏林墙”,推进了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间的交流融合,解除了前苏联横加在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加盟共和国头上的枷锁,给世界带来了和平,赋予了他极大赞誉。

关于冷战终结

关于冷战终结

冷战终结的原因苏联的崩溃,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冷战是因苏联的消失而结束的,苏联的解体又是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后果,同时又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对苏政策的结果。

因此冷战的终结不能不涉及戈尔巴乔夫。

在分析冷战终结的原因时,戈尔巴乔夫以及其改革应该是把握的重点。

一、冷战结束的序幕1、苏联方面: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就意识到,苏联国内问题丛生,政治、社会、经济、信仰危机严重,民族矛盾尖锐,苏联几十年的发展所积累的各种弊端积重难返,必须采取坚决而果断的措施。

苏联需要一次彻底的变革,重建苏联的实力与威望必须减轻来自外部的压力。

客观现实和改革需要都要求戈尔巴乔夫采取新政策,走出冷战,缓和国际紧张局势,集中国家资源建设现代化的富强的苏联。

戈尔巴乔夫根据国际环境的变迁提出了新思路,并为适应国内政治变动和社会经济改革的需要,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做了战略性的调整,如全面推进同美国的关系;提出和实施“欧洲大厦”的设想,对东欧国家实行自由选择的原则,谋求同中国关系的正常化等等。

戈尔巴乔夫对外教政策的调整既有国内改革的需要、为国家发展服务,也有戈尔巴乔夫对也已发生巨大变化的国际环境的认识与反应,以及对过去几十年外交活动的痛苦反思。

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并开始了最终导致苏联崩溃的改革。

他提倡公开性,鼓励揭露过去,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成果。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经济入手,急遽转入政治领域,并以改造苏联共产党为重心,改革走入歧途。

造成了苏联社会动荡,生产急遽下降,民族矛盾公开化,苏联共产党被取消。

戈尔巴乔夫还提出了外交新思维,大幅调整对外政策,放弃原来的政策与主张,实行全面退让。

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全球一体化、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利益、共同安全等思想,这些标志着苏联意识形态的转变。

而正是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引起苏联的剧烈变化。

第一,改变苏联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内涵和追求的目标。

戈尔巴乔夫提倡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寻求普遍和平与合作,强调“全人类价值”;第二,否定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念,主张在互利基础上通过政治途径建立“综合国际安全体制”。

高中历史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四两极格局的结束戈尔巴乔夫素材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四两极格局的结束戈尔巴乔夫素材新人教版

戈尔巴乔夫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苏联政治家,曾于1985年至1991年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总统、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1年12月25日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他宣布辞职,苏联正式解体。

2007年10月20日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立了俄罗斯政党社会民主联盟,是一个全俄罗斯性质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戈尔巴乔夫担任党魁(其后辞职)。

2012年5月3日,被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授予圣徒安德烈·佩尔沃兹万内勋章。

截至2014年,他是和东德的埃贡·克伦茨还健在的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人之一。

戈尔巴乔夫的头上有一个显著的胎记,为其广为人知。

人物评价世人对于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呈两极分化的趋势。

有人对其敬仰赞美,有人则对其口诛笔伐。

实际上在历史的迷雾尚未散尽之时,试图“盖棺定论”为时过早。

对于戈尔巴乔夫和苏联解体,或许至少还要再过很多年才可能有个比较客观或比较一致的看法。

正面评价很多人,特别是自由主义者和亲美亲西方者,认为戈尔巴乔夫促进了苏共极权体制的和平瓦解,结束了全世界范围的冷战对峙局面,堪称伟人。

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带有戈尔巴乔夫印记的一个改革阶段的结束,而他之后的叶利钦以及如今的普京,并没有中断由戈尔巴乔夫所开始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普京三位统治者所进行的改革虽然在具体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异,但是他们的改革在终极目标上是相同的,即要把俄罗斯改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不过戈尔巴乔夫的初衷是苏联的民主社会主义化)。

西方人士认为戈尔巴乔夫为人坦率,有教养,有风度,彬彬有礼,谈吐轻松自如而且富有幽默感,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一位新型苏联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失败,它结束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引起了社会对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认识和观念的很大改变。

北京大学冷战的结束

北京大学冷战的结束
——戈尔巴乔夫扮演的似乎正 是这么一个角色。
“是党自己主动地放弃了不受监督的掌权, 并表明准备同其他政治组织及运动在平等 的基础上为争取掌权而斗争。无须证明, 这是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时刻,它标志着 与布尔什维主义的分离。同时,自愿“放 弃权力”不仅是总书记和以政治局为代表 的小范围领导集体事情,而且得到了苏共 高层代表机构,先是代表会议、随后是代 表大会的正式同意。不过,在改革的这一 时段上未能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速度。”
德国统一
第二阶段:两德的经济、货币统一阶 段(1990年3月18日——7月1日) 1990年4月12日,民主德国大联合政 府成立,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 梅齐埃当选为总理。4月19日,德梅 齐埃在发表施政纲领时提出民主德国 同意与联邦德国建立经济、货币和社 会联盟,使用西德马克;
德国统一
同意在民主德国恢复州的建制,按 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规定 加入联邦德国。这表明两个德国在 统一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很快,双 方就分别宣布将于7月1日建立两 个德国的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
苏联解体
政治改革失控是苏联解体的大背景 苏联国内分离主义浪潮的高涨 “8·19事件”的激化作用 苏联的最后解体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
“当我成为党的领袖——这在当时 意味着也是国家领袖时,我曾抱有 一种幻想,以为可以对现存制度进 行改革了。我当时认为,可以使现 存社会主义获得第二次生机。”
“如果让现存体制继续存在下去,我们本 质上就不是在捍卫社会主义,而是在捍卫 斯大林及其追随者强加给我们的模式,把 它变成现实制度。这哪里是社会主义?这 只是口号!只不过是有一些社会主义成分 而已。”
1989年11月13日,莫德罗提出了成立 两德“条约共同体”的建议。
德国统一
1989年11月28日,西德的总理科尔 提出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 提出要建立联邦国家。其中第5点指出, 民主德国应建立一个“具有民主合法 性的政府”,这是发展两个德国间的 邦联结构并最终建成德意志联邦的 “绝对必要的前提”。

冷战时期的领导人肯尼迪里根与戈尔巴乔夫

冷战时期的领导人肯尼迪里根与戈尔巴乔夫

冷战时期的领导人肯尼迪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冷战时期的领导人肯尼迪、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冷战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紧张局势主要由两个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后来的俄罗斯)之间的对抗造成。

在这个关键时刻,肯尼迪、里根和戈尔巴乔夫这三位领导人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领导和政策不仅影响了冷战的走向,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肯尼迪的领导和政策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总统之一,他执政期间面临着严峻的冷战形势。

在肯尼迪的领导下,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决策,旨在遏制苏联的扩张。

首先,肯尼迪提出了“灰色和平”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减少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他寻求与苏联领导人进行高层会谈,以避免战争的爆发。

这一政策为双方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动机制,为后来的谈判铺平了道路。

其次,肯尼迪也加强了美国的军备力量。

美国在冷战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包括增加核武器的威慑力量。

这一举措旨在向苏联表明,美国愿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2. 里根的领导和政策里根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总统,他的领导和政策对于冷战的结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倡议”,也被称为“星球大战”计划。

这一计划旨在发展和部署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以应对苏联潜在的核威胁。

尽管这个计划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它对于美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里根通过强硬的外交政策来削弱苏联的力量。

他坚持不交涉和不退让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军事上的制裁措施,以削弱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这些措施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经济崩溃和解体。

3. 戈尔巴乔夫的领导和政策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最后一位领导人,也是冷战结束的关键人物。

他的领导和政策对于结束冷战、缓解东西方紧张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思维”政策,试图改变苏联的传统政策和意识形态。

他推出了“开放性”和“透明度”政策,致力于改革苏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实现更大的开放性和国际合作。

克格勃的陷落冷战结束的标志

克格勃的陷落冷战结束的标志

克格勃的陷落冷战结束的标志克格勃的陷落:冷战结束的标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持续几十年的持久对抗。

这场对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意识形态分歧,几乎分割了整个世界。

在这个灾难性时期,安全和情报机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苏联的情报机构克格勃一度以其无比的力量和影响力而闻名于世。

然而,克格勃在1980年代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终导致了其陷落,成为冷战结束的标志。

一、冷战局势下的克格勃崛起冷战期间,苏联的克格勃(即国家安全委员会总局)在苏联社会和政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克格勃成立于1954年,其主要职责是收集情报、执行秘密行动,以及维护苏联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克格勃逐渐壮大并建立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情报网,成为苏联政权的核心支柱。

克格勃在冷战时期的崛起可以追溯到斯大林时代。

斯大林重视克格勃并赋予其巨大的权力,以确保苏联政权的稳定和安全。

然而,斯大林的死亡和赫鲁晓夫的上台使克格勃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直到1967年,安德罗波夫上台后,克格勃重新获得了其以往的权力地位。

二、克格勃的主要功能和活动克格勃是一个庞大而强大的机构,在冷战期间扮演着各种角色和功能。

其主要功能如下:1. 政治迫害与镇压:克格勃以其秘密警察的形象而闻名于世。

它对反对派分子、异见人士和政治活动家进行无情的迫害和监测。

2. 情报收集:克格勃在冷战期间致力于收集敌对国家的情报,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各个领域。

3. 谍报与间谍活动:克格勃以其专业化、技术领先和严密的监视系统而闻名。

它在各个国家秘密进行间谍活动,以获取情报和保护苏联的利益。

4. 暗杀行动:克格勃进行了一系列的暗杀行动,以清除那些被认为对苏联政权构成威胁的人物。

5. 内部治安与国家秩序:克格勃致力于维护苏联国内的秩序与安全。

三、克格勃的陷落然而,克格勃的辉煌时刻并没有持续太久。

1980年代,在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苏联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戈尔巴乔夫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试图改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尔巴乔夫与冷战的结束摘要:冷战结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苏美两国政府在各种压力下的政策转向,又有世界和平、民主运动的推动及当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取向的作用。

本文具体分析了冷战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戈尔巴乔夫对结束冷战的作用。

关键词:冷战;戈尔巴乔夫;作用Abstract: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manifold, both policy turned to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under various pressures, but also the role of world pe ace, promote democracy movement and the then Soviet leader Mikhail Gorbachev’s policy orientation. In this paper, discussed Gorbache v’s roles to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on th e basis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the Cold War. .Key words: the Cold War, the Cold War, roles序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以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

在冷战的过程中,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综合实力相较量,社会主义阵营处于下风,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也不断被对方蚕食、侵占,因此不可避免地败于冷战,从而将冷战推向终结。

冷战的结束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均势失衡的必然结果。

战争的起源与持续都在于两大国势均力敌,但在这种均势中苏联似乎稍显略势。

苏东巨变,苏联解体,促使冷战结束,“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在于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方针、政策等方面存在许多错误;外因在于西方自50年代以来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①〔P105〕但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从根本上讲,都是苏方的实力与美方相比有一定差距。

说到戈尔巴乔夫的历史功绩,最主要成就就是结束世界冷战,把世界从核战争的威胁中挽救出来。

2008年9月,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向戈尔巴乔夫颁发了“自由勋章”,以表彰他为结束冷战做出的贡献。

时至今日,戈尔巴乔夫在西方依然口碑甚佳,通常认为结束冷战的功劳非他莫属,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发展。

一.冷战的相关概念1.冷战的定义冷战(1947年——1991年12月)冷战(Cold War)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政策,因此巴鲁克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

“冷战指的是从1945年至1991年间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所进行的激烈对抗。

这两大洲的巨人间没有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因而“冷战”这一描述是很准确的。

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外,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这场冷战构成了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主旋律。

冷战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而引发的经济竞争与军备竞争和科技竞争的结果。

冷战的实质是美国争取霸主地位的表现;冷战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由于德国分裂和1945年东欧建立起了以前苏联为首的阵营,冷战在欧洲开始形成。

随着1989年以前苏联为首的阵营崩溃、1990年德国恢复统一以及1991年前苏联自身最终解体,冷战宣告结束。

在这45年间,冷战遍及亚洲、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

“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如下表:项目重大事件作用政治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经济推行“马歇尔计划”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形成,美国控制了西欧军事成立“北约”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2.冷战的特征冷战从1945年持续到1990年,在这段时间内,苏维埃政府曾爆发过严重的金融危机,苏维埃共和国总统也实行过民主革命,这一革命加剧了苏维埃政府政权的丧失。

正式标志着冷战结束的事件是苏维埃共和国的解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当时世界两大霸主美国与苏联打的是科技仗,同时还有两国窃取信息的能力之间的竞争以及两国在政治地位上的角逐。

尽管双方会发生小规模的秘密追踪以及刺杀活动,但是随着核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熟,造成了双方的畏惧心理,所以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战争。

尽管在那个时期,人们对核技术并没有深入的认识,也没有真正了解两者之间的不和谐造成核战争的几率有多大,所以当时一些细微的不和谐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度的重视。

这样的形势造成的扣人心弦的氛围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尤其是德国的首都柏林。

不得不提的是当时的柏林墙,它将这个国家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同时在冷战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3.冷战的过程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伯纳德在一次演讲中首次将冷战这一名词提了出来,除此之外,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利坚合众国进行了访问,同时做了一次伟大的演讲,这次演讲的成功开展也正式标志着冷战的序幕已经打开。

当时世界上的两大阵营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相互的抨击,但是并没有进行直接的攻击。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丘吉尔的成功演讲为冷战这一诗篇作了一个序言,但是在下一年杜鲁门,当时美利坚合众国的最高统治者,以新的共产主义的思想为土耳其与希腊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为由,对这两个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为冷战的上演拉开了序幕。

并且在1946年,杜鲁门从政治的角度打响了与苏维埃之间冷战的第一枪。

综上所述,严格的将冷战发生的时间是1947年。

下面我们从苏联出发来论述冷战,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维埃忙于加强其在欧洲东部地区的掌控力度,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且苏维埃为了使其在世界大战中占领的领土得到认可,同时也不会影响其与战争联盟国之间的关系,希望利用他们的力量来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然而冷战的发生迫使苏维埃的这一思想有所改变,这一改变的主要形式是建立了一些新的组织。

截止1955年左右,苏维埃的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升,其在欧洲东部的掌控权也更加的稳定,在这样的形势下,苏维埃不得不使国家迈入国际的轨道,这就对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造成了威胁,这样就势必会引起苏维埃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战争。

二.冷战结束的过程1.冷战结束的主要标志:东欧剧变、东德和西德国的统一、华约的解体和苏联的解体四项历史事件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2、冷战结束的过程(1)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外交”方针,大幅度调整对外政策,单方面裁军,并宣布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

“新思维外交”给东欧各国提供了摆脱苏联控制的条件。

①1989年,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国内政权更迭,并相继脱离苏联集团。

②在此过程中,德国的统一成为冷战结束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过)A1989年下半年,民主德国出现了动荡局势,大量国民外逃,柏林墙被推倒,执政的统一社会党无法控制局面。

B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趁势公布关于实现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

C此后,在量的政府商讨有关统一的内部问题的基础上,苏、美、英、法同两个德国政府商讨了一系列有关统一的外部问题,而苏联的不干预态度则推动了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进程。

1990年10月3日,德国最终实现统一。

德国的分裂是雅尔塔体制的结果,德国的统一则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③社会主义阵营终告解体:随后,以苏联为中心的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相继于1991年6-7月解散。

但北约仍然保持,而且在日后不断东扩。

2、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冲击了苏联体制中高度集权的弊端,却没有及时建立起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替代机制,苏共的领导地位与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不断受到地方势力的挑战,1988年以后,一些加盟共和国要求独立。

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试图维持原苏联国家体制的领导人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接管国家全部权力。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局势更加恶化,在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苏共宣告解散。

苏共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前奏。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锤子的苏联国旗徐徐降落,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联邦的白红蓝三色国旗。

至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告终。

三.戈尔巴乔夫对结束冷战的作用分析1、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期的背景苏联解体之时,领导集团中由“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出台主政。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际,苏联正处于经济不景气外交乏力的窘境。

在国内,建国以来实行了六十多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规定:1、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均由中央计划决定;2、资源归属、企业隶属、产品物资和财政收支高度集中于中央;3、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按照全国的地区专业化分工进行。

在军备竞赛方面,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和对阿富汗用兵,大力加强和更新核攻击力量,并进行太空武器的研制,使凋敝的经济雪上加霜,困难重重,发展速度不断下降。

与此相伴随的则是“市场供应紧张、商品短缺,人民生活日趋困难”。

②〔P82〕到戈尔巴乔夫接手苏联时,苏联已病入膏肓:“政府行政效率低,贪污问题严重,人民不信任政府;经济方面大幅度滑坡,人民生产积极性低下,生活水平每况愈下。

在综合国力上苏联远不如美国,其国民总产值只及美国的一半左右,且经济发展每况愈下。

”③〔P8 3〕这种情况使苏联在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有丧失超级大国地位,沦为二流强国的危险。

由此可见,在与美竞争中,苏方实力不及美国,这就注定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冷战结束。

实际上冷战并非仅仅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与争霸,它背后代表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垒与抗衡。

它们都极力争取和维护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冷战的主要表现是美国和以它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苏联和以它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全面对抗,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

其中,意识形态之战是冷战最鲜明的特征。

”④〔P8〕纵观冷战始终,这场战争以苏联的失败而结束。

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已经使苏联在意识形态战上元气大伤,而此时与之相对应的资本主义阵营虽然遭受重创,但毕竟没有像社会主义阵营那样顷刻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