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合集下载

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

武汉与重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的比较与分析

武汉与重庆总体规划的比较及分析一、城市简介1. 武汉武汉是湖北省省会,简称汉,由武昌、汉口、汉阳合并组成,地处中国腹地中心,江汉平原东部。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立三镇地理特征,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全境水域面积2217.6 平方公里,占地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水域生态环境。

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

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中国铁路大型中转站及内河重要港口。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城市第三,在校大学生130 万人。

水域: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 ,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

气候: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交通: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网辐射全国,也是中国最繁忙的国际空港之一。

教育:武汉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经济:2013年,武汉GDP超过9000亿元,以9051.27亿元“收官”,在全国15 个副省级城市中再次稳居第四位。

旅游:武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市内遍布有名胜古迹339 处,革命纪念地103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景区16家。

文化: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泱泱大武汉,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九省通衢”,物华天宝;为盘龙之城、黄鹤之乡、明清重镇、首义圣地;载录着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话;上演了北伐战争、“二七罢工” 、“八七会议”、“浴血”抗日的史诗。

武汉文化之大气、之厚重,历来为世人瞩目。

2.重庆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简称“渝”,别称山城,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总则1、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武汉城市变迁

武汉城市变迁

影响因素
• 区位优势: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中国长江中
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京津作为政治 经济中心一直是中国北部增长极,80年代实行的沿海开放战略使穗深成为南部增长极, 90年代长江流域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东部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成渝成为西部增 长极。菱形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在其心脏区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作为 支撑点和连接点,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呼应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武汉位于连 接南北的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与连接东西的沿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上,位于菱 形空间结构的心脏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区位 优势是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最大的优势。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自1910年至今,常住人口数量整体上呈上升 趋势。只是在20世纪中期及中后期出现少量减少。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图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人口变化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 在20世纪后期,出生率与死亡率有较大的增大。较不符合工业化国家人 口变迁过程。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空间布局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
• 由于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道路的修建,当时的城市形态变化更多的 是以轴状发展为主导。武汉一方面继续以旧城为核心沿城市主干道向 外轴状延伸,一方面以各工业组团为核心逐渐生长,两者渐渐联结成 片。其中: • 武昌地区由于受众多湖泊的挤迫,因此主要以旧城、青山工业区、白 沙洲工业区、关山工业区、石牌岭工业区等为基础,向东沿武珞路- 珞瑜路大幅度推进发展、向南沿武咸、武金公路发展、向北沿和平大 道形成余家头工业区,总体上形成“E”型轴状发展态势。 • 汉口地区由于地势和防洪的要求,城区的建设无法突破堤防,因此主 要以旧城、堤角工业区和易家墩工业区为基础,在解放大道沿线向两 侧填充扩张和向两端轴向延伸,总体上形成从解放大道到长江、汉水 之间狭长的沿江轴状空间形态; • 汉阳地区由于水系纵横,限制了汉阳用地的南扩,同时沿长江狭长带 状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困难,所以选择沿汉江的十里铺西延,利用水 运发展工业和居住,因此主要以旧城、七里庙工业区为基础,沿鹦鹉 大道向南、汉阳大道向西,呈现出“L”形的沿江轴状形态。

博弈论视角下的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引导策略研究

博弈论视角下的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引导策略研究
系 ,提 出应 对 未 来城 市 空 间 发展 的引 导策 略 :提 倡政 府 以发 展 公 共事 务 为 主 ,逐 步 建 立 独 立公 平 的 经
济 运 行 体 系 , 引 导 社 会 群 体 科 学 有 效地 参 与城 市规 划 。
[ 关键 词 ] 市 空 间 ;博 弈 论 ; I 策略 ; 武 汉 城 导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0 1 — 0 2 0 [ 1 0— 0 2 2 1 ) 0 0 6 — 5 中图分类号] U 8 . 3 [ T 9 4 n 文献标识码] B
l 呐栅 咖 Chn s r a p t l r a ec a g d d a t a l sn e te 1 9 sb c u eo r e r e ^ ie e u b n s a i msh v h n e r ma i l ic 9 0 e a s f af o c y h ma k t i n dv
过 程 中, 引 入 其他 学 科 相 关 理论 , 如 现 代 经济 学 中 的博 弈 论 , 来 分析 土 地 开 发模 式 , 能 为 新 时期 的城 市 规 划对 空 间形 态 的 引导 提 供 创 新思 路 。 在 总 结武 汉 市 实行 土 地有 偿 使 用 制度 ( 9 2年 )以来城 市 空 19 间 发 展 特 征 的 基 础 上 , 通 过 引入 博 弈 论 , 分 析 政 府 主 体 、经 济 主体 和 社 会 主体 的利 益 诉 求 及 博 弈关
I e w r s r a p c , met e  ̄, ia c t e y W u a K y o d l b n s a e Ga o Gud n e s ̄t g , U h hn
城 市 空 间形 态 的 演 变是 与城 市 土 地 的开 发紧密 相关 的。武 汉市 自 1 9 9 2年 开始执 行土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附有⾼清⼤图)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2-12-12 来源:市局前⾔⼟地是⼈类⽣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我国⼈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分珍惜、合理利⽤⼟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地制度,统筹⼟地资源的开发、利⽤和保护,提⾼⼟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

根据《湖北省⼟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于武汉市⼟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06~2020年⼟地利⽤主要⽬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地,优化⼟地利⽤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保护、建设⽤地节约集约利⽤、⼟地利⽤⽣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城区⼟地利⽤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地整治⼯程和重点建设项⽬,提出统筹区域⼟地利⽤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标年,2020年为远期⽬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地利⽤和管理的纲领性⽂件,是落实⼟地宏观调控和⼟地⽤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地利⽤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章总则⼀、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地的根本指导⽅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地保障。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 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 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髙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 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 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 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课程名称:区域规划课程主持老师:周鹏课程参加人员:刘榕代国准屠正伟王滢龚越目录第一章武汉1+8城市圈2012—2015的发展现状 (3)第一节:GDP发展现状 (3)第二节: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4)第三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 (4)第二章武汉1+8城市圈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 (5)第一节:发展条件 (5)第二节:发展战略 (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设 (6)第一节:城镇体系现状与问题 (6)第二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6)第三节: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 (7)第四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7)第四章现代农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7)第一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7)第二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8)第三节:重点发展八大优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8)第五章旅游业发展规划 (9)第一节:旅游资源评价 (9)第二节:旅游市场潜力 (10)第三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11)第六章城市圈交通一体化 (11)第一节:武汉城市圈交通建设现状 (11)第二节:对武汉城市圈现状交通评价 (12)第三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12)第四节:城市圈交通网络结构 (12)第七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12)第一节:生态环境现状 (12)第二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3)第三节:提高环境承载力的途径与对策 (14)第四节:生态示范区建设 (14)第八章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措施 (15)第一节: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15)第二节:武汉城市圈建设措施 (16)第三节:推进武汉城市圈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6)第一章武汉1+8城市圈2012—2015的发展现状第一节:GDP发展现状1:GDP总量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

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2012年GDP 总量达到12948.58亿元,2013年14574.85亿元,2014年17265.15亿元,2015年18536.40亿元(见图一)。

武汉城市发展概况

武汉城市发展概况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距今 6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武汉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 3500 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武汉被学者认为是中华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1986 年经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是中国建成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武汉的考古可上溯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汉口古有夏汭、鄂渚之名。

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 3500 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当今发现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

古语云“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

汉阳及武昌皆有 1800 年历史,而汉口在明代以前,无非是紧连汉阳的荒洲。

二、武汉地区城市中心的变迁在武汉地区这个江汉平原东端、江河交汇的地理单元数十公里范围内,最早浮现的城市莫过于商代盘龙城了。

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当时控制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入江口这个战略要地的军事重镇,也是一个行政中心。

而在其后直至三国时期,现武汉地区经过考古发掘和见诸史籍的古城址有位于黄陂的作京城(年代约为东周至西汉之间) 、新洲的邾城(西汉诸侯国 ) 、黄陂的马寨城(汉代) 、江夏的五谷城( 又称武穆城,东汉)、黄陂的石阳城(东汉、三国)、汉阳的却月城和鲁山城(三国)、武昌的夏口城、蔡甸的诸葛城(三国)。

武汉地区比较独特的现象是,从三国时期直到宋元时期,由于长江的阻隔,长期形成武昌和汉阳两个紧临的城市中心。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汉口的崛起,更形成三镇鼎立的格局。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散和流通的产物。

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

从古至今,武汉码头大约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

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

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 1736 年(清乾隆元年)在汉江上修筑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约 900 吨。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一、城市总体规划1. 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完善城市布局,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和品质。

3. 注重城市天际线和城市景观的塑造,突出武汉特色,营造优美的城市景观。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和设施,满足市民的多元化需求。

2. 注重公共空间的绿化和美化,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和舒适度。

3. 强化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合理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和人行天桥等设施。

三、城市建筑风貌设计1. 注重城市建筑的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突出武汉特色和文化底蕴。

2.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体量,保持城市天际线的连续性和美感。

3. 推行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设计,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使用寿命。

四、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1. 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2. 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 加强空气质量和水质监测与治理,保障市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五、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1.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便捷性和效率。

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保障市民的生活需求和安全。

3. 推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鼓励市民绿色出行,降低交通拥堵和污染。

六、城市文化与历史遗产保护1. 保护和传承武汉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维护。

2. 弘扬武汉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价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3. 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营造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风貌。

七、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1. 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预警机制。

2. 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

3. 加强城市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彰显城市个性魅力。

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约束并严格管控,适时修订国土空间规划地方性标准。

高质量规划标志性区域,科学规划、提升改造“两江四岸”,打造防汛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推进“江、园、城”有机融合。

持续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城市亮点区块。

优化城市设计,强化城市色彩、整体风格、建筑造型管控,推进地标建筑群建设,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构建和谐有序、层次分明的城市空间界面。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安全治理有机衔接,注重空间留白,优化生态空间、避难空间和安全生产空间布局。

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修订提升城市建设标准,突出安全、立体、多元、高效,推进地上地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

促进地下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集约利用,在确保地下资源保护红线和工程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轨道交通、停车、人防、管线管廊、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以及地下深层轨道、地下隧道、地下物流系统等大型交通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严格保护深层地下空间,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因地制宜进行“微规划”“微改造”和“留改拆”,有序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

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未来社区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传承地域文化。

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新城区街、乡、镇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

加强工程设计建造管理,创建建筑品质示范工程。

武汉市城市演变与城市更新

武汉市城市演变与城市更新

武汉市城市演变与城市更新武汉市城市演变与城市更新【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更新的规模与速度空前。

但目前我国城市更新中存在诸多问题,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

本文意在粗略研究中国城市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浅显的对策。

此处特选一代表性城市—武汉,来进一步论证说明。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更新、发展对策、武汉一、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特征建国前,传统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社会经济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十分落后,城市缓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曲折发展。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我国才逐渐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迅速。

二、我国城市更新主要问题1、强拆2、环境污染3、文脉断裂,城市特色消失4、形象工程建设5、大修大改,小修小补现象严重,城市更新走极端。

三、武汉二三事1、武汉市简介武汉,简称“汉”,是中国湖北省省会,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最大城市,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中国科教第三城,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内陆地区的经济、金融、商业、贸易、物流、文化中心,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各项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城市第三。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跨江鼎立的格局。

武汉自清朝来就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交通系统十分发达。

2、武汉市发展历程武汉是中国建城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武汉可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隋唐时期成为长江流域商业重镇和东南贡赋转运中心。

明朝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和中国内河最大港口。

20世纪初叶的10年间,汉口的对外贸易总额始终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和工商业都会。

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确定武汉为对外贸易口岸,武汉成为中南、西南乃至西北数省的对外贸易视窗。

1982年10月,成为对外开放地区1992年5月,被批准成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

城市空间形态的分形维数及应用

城市空间形态的分形维数及应用

图 1 交通网络与回转半径示意图
图 2 分枝维数特征指标
2 城市外部形态演变的分形规律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要素自组织演
变的外在表现 ,合理的外部空间形态有利于城市组
成要素及其资源环境的稳定发展. 城市外部形态在
空间上表现为建成区的位移和扩张 ,其实质就是一
种空间演替 ,从整体上看产生了城市外部空间形态
的回转半径范围内具有自相似性. 对式 (3) 取对数
拟合 ,则 :
n
n
n
∑ ∑ ∑ ln ri ·ln N ( ri) -
D = i =1
n
1 n
(
i =1
l n ri )
(
i =1
ln N ( ri)
)
n
∑ ∑ (ln ri) 2 -
i =1
1 n
(
i
=1
l n ri )
2
(4)
分枝维数是由交通网络的分枝数目变化率确
第 38 卷 第 3 期 2005 年 6 月
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Engineering Jo urnal of Wuhan U niversity
Vol. 38 No . 3 J une 2005
文章编号 :167128844 (2005) 032099205
城市空间形态的分形维数及应用
李 江
网络分枝的递减变化越快. 当 D = 2 时 , 网络分枝
数密度由中心向四周均匀变化 ; 而当 D > 2 时 , 网
络分枝数由中心向四周呈递增趋势.
1. 2 分枝维数的扩展分析
客观世界不存在纯数学的理想分形 ,只存在统
计意义下的随机分形. 因此 , 自相似性仅出现在一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5、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划定4个风貌区、 10个历史地段,保护 290处文保单位和160 处历史建筑,形成三 个层次保护体系。
“八七”会址片 一元路片 青岛路片 江汉路及 中山大道片 农讲所片 洪山片 昙华林片 青山“红房子”

首义片
珞珈山片
历史地段示意图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优化港口布局,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将天河机场建成国际性航
■ 市委政研室
■ 市政府研究室
规划实施系统
武汉市土地市场培育及规划对策研究
武汉市城市规划实施机制和法制化研究 基于GIS的武汉市城市用地增长趋势研究
1、重视了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修编项目组开展了武汉市历次总规的回顾与评述、城市可建设用 地评价、城市空间结构等18个支撑课题的研究。
28个前期规划研究
18个纲要支撑报告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关于城市发展规模
本轮总规对城市人口规模分别采用了五种方法进行
预测。通过比较,最终采纳了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80
万人。这一规模是在所有方案中控制最为严格的。
规划严格控制主城区规模,将主城区人口控制为502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
市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
主导风向(东南风)温度图 绿 色 公 共 交 通 走 廊 示 意 图 “两环六楔”生态框架图
五线控制图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
5、强调了可持续发展,采取了“开放式”空间结构 采取“多轴多心”的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的开放 性
规划采用基于CFD数字
模拟的城市通风道研究, 采取“轴向+放射”的
空间发展模式和“轴楔
相间”的生态型城市空 间格局,保障了规划的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武汉市,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底蕴。

为了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更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武汉市决定制定城市设计导则,以规划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本文将探讨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具体内容和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模与建筑布局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首要考虑的是合理的城市规模和建筑布局。

按照导则,武汉市应适当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重点发展现有城市核心区域,以保护和提升历史建筑及城市环境的质量。

同时,鼓励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以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二、交通与交通枢纽建设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将交通问题列为重中之重。

导则提倡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包括轨道交通和公交网络的完善,以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并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此外,导则强调合理规划交通枢纽,以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瓶颈,提高城市的交通网络覆盖率和便利性。

三、公共空间与城市绿地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鼓励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的建设。

导则规定,在城市规划中要保留并开放适宜居民休闲活动的公园、广场、步行街等公共空间,并适当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供更多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

四、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导则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并在适宜的地方设置展示和教育设施,加强对历史文化的宣传与传承。

同时,导则鼓励在新建建筑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元素,以增强城市的独特魅力。

五、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提倡优化产业结构。

导则倡导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向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导则还规定,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商业区和工业园区,以打造经济良好发展的区域。

总结: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出台标志着武汉市在发展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模控制、交通和交通枢纽建设、公共空间与城市绿地的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及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武汉市将打造一个更美好、宜居的城市环境。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重要性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概述1.目标与原则2.主要内容三、城市设计策略1.空间布局2.生态环境保护3.历史文化传承4.民生改善四、城市设计重点领域1.交通与基础设施2.公共服务设施3.居住与社区建设4.产业发展与创新五、实施与监管1.政策保障2.技术支持3.监督管理六、展望与建议1.未来发展前景2.针对城市设计导则的建议正文:一、引言随着武汉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构建和谐、宜居、智慧的城市,武汉市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城市设计导则。

本文将围绕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展开讨论,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实际应用。

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概述1.目标与原则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旨在创造以人为本、生态友好、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导则遵循以下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人文关怀原则:强调民生需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3)特色创新原则:挖掘武汉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城市特色。

2.主要内容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2)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武汉特色文化。

(4)民生改善:关注民生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三、城市设计策略1.空间布局: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多中心、多层次、多功能的发展。

2.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生态环保政策,加强生态建设,提升城市绿色容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3.历史文化传承: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将武汉特色文化融入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名片。

4.民生改善: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四、城市设计重点领域1.交通与基础设施: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高交通便捷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

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
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
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武汉区位
武汉市空间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
• 组团型 • 集中团块型 • 放射型
组团型
集中团块型
放射型
武汉市空间形态今后趋向为: 武汉市空间形态今后趋向为:
开放式多核心结构
开放式多核心结构
这种结构将原来单中心的一些功能, 这种结构将原来单中心的一些功能, 合理分散到其他分中心, 合理分散到其他分中心,以实现城市地 域功能结构的合理化。 域功能结构的合理化。这种多核心发展 的模式, 的模式,可以缓解和消除由于高度集中 给中心城区带来的城市问题, 给中心城区带来的城市问题,使城市保 持旺盛的生命力。 持旺盛的生命力。
谢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武汉郊区经济转型的空间发展策略——以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概念城市设计为例

武汉郊区经济转型的空间发展策略——以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概念城市设计为例
Ll
W e i  ̄ne uf P n e g
宁云飞 李 鹏
中 圈分 类号
文 献标 识码
 ̄ 8 9 U9 2 2

目 务 院 批 i 的 《 汉 城 市 武 体规划
【2o1 o 2o2o年 ) 》 ( T 简 称 《 体 规
大型湖 自, 镇 内 湿 地 湾 塘 水 № , 环 境 优 。 探
商业 服务馒施预 先布点 ,为将来 能够获得市 先
三 由 于 中 城 过 高 的 威 车 , 导 业 产 部 ' 转 # , 并 有 部 外 来 企 业 一
要 承
新 靛 ,
化±地 集 约利用 、控 制规
五里 界镇
模 统 布 , 从 二 十 面 八 化 健 康 发 展
文 章蝙 号
# 要

IQ 79 ( ( l 1 16 0 O3 3X 2/1 0 3 3 1 )1
B 镕 & Ⅱ城
} #
划 》,要 求 科学发展 观 指导 ,
持经 济、社
市场经济 竞争环境 中 作 用,自镇政 府、投资 方 和策划咨 询机构共 目未 绸 缪,将I作 点放在 镇 济转 发展 策略上,进行 7j 界 镇 2 1 k 概念城市 设计工 作,并 绕武 9 i n
日 勺 方 式 经 济 社 会 结 构
境 资 源 , 止 城 无 蔓 。 在 & 中 0 城
毹 断增5 城 市 域化 发展背 T,产 转型 的 环 境资 约 束
域 发 展 的 ± 挑 战
疑将 成为武 近郯城镇化
年 武汉 都 的经 济 位 发展优势逐 步
Me r p i n S bu b to ol a u s: t r
W u J Dsr t s nE a pe i g i R go u a l e i i x m l a  ̄ e ini W h n  ̄ tc a a J n a n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目录总则 (1)一、编制背景 (1)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1)三、规划的依据、期限与范围 (2)第一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2)一、城市性质 (2)二、城市发展目标 (2)三、城市规模 (3)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一、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3)二、市域建设限制分区 (4)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四、市域农业布局 (5)五、市域旅游规划 (5)第三章都市发展区规划 (6)一、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 (6)二、东部新城组群 (6)三、东南新城组群 (7)四、南部新城组群 (7)五、西南新城组群 (7)六、西部新城组群 (8)七、北部新城组群 (8)第四章主城区优化调整 (9)一、主城区的主要功能及优化调整原则 (9)二、主城区三镇关系 (9)三、主城区规划结构 (9)四、主城区功能布局 (10)五、旧城更新 (11)六、主城区建设强度控制 (11)七、城市空间复合利用 (12)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2)一、交通发展目标和策略 (12)二、对外交通 (13)三、都市发展区交通走廊 (14)四、主城区交通 (14)第六章工业及仓储用地布局 (16)一、工业发展目标 (16)三、工业用地布局 (16)四、仓储用地布局 (16)第七章居住用地布局 (17)一、居住发展目标 (17)二、居住用地布局 (17)三、住宅分类建设 (18)四、社区发展 (18)第八章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8)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18)二、行政办公设施 (18)三、商业服务设施 (18)四、金融博览设施 (19)五、文化设施 (19)六、体育设施 (20)七、医疗卫生设施 (20)八、教育科研设施 (20)九、社会福利设施 (21)十、特殊公共设施 (21)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1)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21)二、市域生态框架体系 (22)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22)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23)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4)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24)二、城市总体格局保护 (24)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它历史遗存保护 (24)四、历史地段的保护 (25)五、城市风貌保护区的保护 (26)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6)七、城市景观建设 (26)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27)一、土地资源 (27)二、水资源 (28)三、综合能源 (28)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9)一、原则与目标 (29)二、给水 (29)三、雨水 (29)五、供电 (30)六、燃气 (30)七、集中供热、制冷 (31)八、信息网络与邮政通信 (31)九、环卫 (32)第十三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32)一、目标及总体防护要求 (32)二、防洪 (32)三、消防 (33)四、人防 (33)五、抗震及地质灾害防治 (33)六、气象灾害预防 (33)七、综合救灾 (34)第十四章近期建设与发展 (34)一、近期建设发展目标 (34)二、近期建设重点 (34)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5)四、综合交通建设 (35)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36)六、生态环境和绿地系统建设 (36)七、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 (37)八、村镇建设 (37)第十五章规划实施 (37)附则 (38)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关于武汉的城市性质、发展 目标和空间形态

关于武汉的城市性质、发展 目标和空间形态

作者: 邹德慈
作者机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实践
页码: 10-12页
主题词: 城市性质;空间形态;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国际性城市;符合实际;大城市;发展条件;
实事求是;发展形势
摘要: <正>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对武汉城市发展形势的估计是符合实际的,提出的规划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对武汉城市发展条件和优势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所提出的经过调整的城市性质在表述上也是基本合适的。

我仅作几点补充:一、城市性质或主要职能的概括始终不要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