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民族学复习资料
《民族学》复习第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习惯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也有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组织。
物质文化:生产工具和技术、衣食住行精神文化:节日、风俗习惯、历法和医学、民族传统文学艺术、宗教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第一,生活文化——衣食住行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化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民族体育等第四,科技工艺文化第五,信仰和巫术文化第六,节日文化民族文化有三性:民俗性、凝聚性、稳定性、变异性第二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基诺族长老制——基诺族的政治制度是村社长大制。
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称为“卓巴”,次为“卓生”,前者为寨父,后者为寨母。
由特定的古老氏族最年长者充任。
他们是村社中最受尊敬的领导人,基主要职责涉及村社生产、生活和宗教祭祀方面,在调解纠纷、对外交往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瑶老制——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功能。
瑶老制产生于原始农村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瑶老是村寨的首领,由民主选举或自然形成,一般由经验丰富、办事公道,由村民中享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
瑶老不脱离生产劳动,无特权。
黎族合亩制——是海南岛1947年以前部分黎族特有的一种生产和社会组织。
“合亩”的黎语为“大伙做工”,是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单位,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小家庭组成。
景颇族山官制——山官是原始农村公社分化出现的世袭贵族,分为大、中、小三类,有自己的辖区,在边区内行驶独立树立权力。
辖区内的社会成员一般分为官种、百姓和奴隶三个等级,等级界限严格,互不通婚。
山官必须出生于官种血统,实行幼子继承的世袭制。
凉山彝族家支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完全按照血缘关系并参照生产资料占有状况及在生产中的地位,严格划分为五个等级:兹莫(土司、土舍和土目)、诺(黑彝)、曲诺(白彝)、阿加(由主人强制配婚而分居的奴隶)和呷西(单身奴隶)。
政教合一制度——宗教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影响较广泛,西藏农奴制和新疆夏合勒克乡维吾尔族农奴制社会中,都存在着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而西藏藏族政教合一制尤为典型。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经部子目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2、简述十三经及成书经过①十三经内容:《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②成书过程:A、孔子厘定六经,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
B、西汉初年,由于《乐经》毁于秦火,只剩五经。
汉武帝为五经立学官,称“五经博士”。
C、东汉时,五经之外添加了《论语》和《孝经》,合称“七经”。
D、唐朝时分《礼》为“三礼”,《春秋》并列“三传”,遂成“九经”。
E、唐文宗时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
F、五代末年,将《孟子》补入经目。
G、宋代刻“十三经”,十三经之名目方固定。
3、子部类目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14类。
4、简述古代三大经学派秦火之后,老儒无书可据,只能凭借记忆口头传授。
学生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后形成定本。
后在拆除旧宅墙壁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在秦代焚书时人们收藏起来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
后人为了区别两者,就把隶书抄写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而把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本来只是抄本的不同,字句和篇章有一些差异,但因师承不同,经说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学派别。
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注重训释经书的文字名物制度。
今文经出现较早,汉武帝时立为官学,设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从而使今文经学得到广泛传播。
西汉末年,刘歆在中央总校群书,很重视古文经,建议为古文经立学官,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
以后,古文经学仍在民间传播,,东汉时先后出现了贾逵、马融、许慎等几位古文经学大师,使古文经学的势力迅速发展。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 我国的民族构成答: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
2.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答: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 斯大林1913年写《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4. 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5. 三个过度: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6.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民族形成具体过程中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的途径8.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有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9.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
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10.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作用下,弥足的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的过程。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5、民族平等: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7、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
8、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9、部落的二重性:人们共同体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中产生两个平衡的新事物,一个是民族,一个是国家。
中国民族史概要期末考试复习范围(2011—2012上)黔南师院版
《中国民族史概要》(一)识记1.古代民族的军制、兵制古代的军制、兵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
匈奴国的统治体制是以单于为最高首领,并通过对单于近亲和异姓贵族的分封来管理国人和部署。
乌桓的军制是从邑落组织中衍生出千夫长、百夫长的军制,是模仿汉朝的郡国制和匈奴兵制的一种军事组织。
鲜卑的邑长与千长百长制是到西晋才有的,成为“晋鲜卑率善邑长(千长、百长)”等名号。
这些邑长、千长、百长是军政组织的一级职官。
他们唯命是从,成为最高统治者得心应手的工具。
契丹有一个地位仅次于联盟长的军事首长“夷离堇”。
后来由世选制变为世袭制。
女真的猛安谋克制。
氏族、部落首领在进行生产或行军时,按率领人数多寡,称作“猛安”(女真语“千”之意)或“谋克”(“百”之意)。
规定100户为1谋克,10谋克为1猛安。
这是女真人兼具军事、政治、生产三方面职能的社会组织。
蒙古的千户制是将其部属编成千户组织,任命千户长管理。
成吉思汗称汗后,将全体蒙古人以千户,百户,十户的形式组织起来,封有功的那可儿们为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世袭管领,称为“沙余儿合勒(恩赐、分封)”。
满族的牛录组织是指人们在行军出猎时,各依所属的族或寨而行,每10人中推选1人为首领,称“牛录额真”,所属9人听其智慧。
努尔哈赤规定每300人编依牛录,每牛录置依牛录额真,每5牛录置一甲喇额真,每5个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人们后来称为的“旗”。
八旗为1604年努尔哈赤编的4个固山,分别用黄、红、蓝、白四色旗作为标帜,于是改以旗色称作黄、红、蓝、白四旗;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四旗,合称八旗。
吐蕃尽全境分为“如”和“东岱”两级建置。
“如”是分支之意,吐蕃按地区划分为5个如:伍如、约如、叶如、如拉赫苏毗如。
如下面设有东岱,又称桂东岱,意味“千户”。
如的长官称如本、副将;东岱的长官称为岱本,均由王朝任命。
这是以地域关系代替以往的血缘关系的氏族制度。
2.中国民族中的不同人种古代黠嘎斯,是白种“黄面赤人”。
民族史复习范围
中国民族史复习范围和要点1.民族的定义●广义的民族:民族是处于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即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狩猎民族、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等。
●狭义的民族: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动、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
……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
”2.中国民族分类中国民族又称“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
●古代按地域曾将汉族以外的其它民族分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四大类;●现在按语言可将我国民族分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等五大类。
3.中国长期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存在于世的原因?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以灿烂的文化、统一的疆土,数千年代代相传,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其必然的原因和深厚的基础,包括了地理环境、经济特点、传统思想、政治制度等多个方面。
●封闭内向的地理环境——以五岳四渎为中心,文化多元与经济互补、政治统一的基础。
●互补统一的经济基础——农牧经济的交流,边疆与中原的互市,生产方式的影响。
●华夷一统的传统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多元一体的政治基础——因人而治,和而不同:从边郡、羁縻州、土司、藩邦到新中国的民族自治区。
4.中华民族发展的七个阶段①远古至公元前21世纪:中华民族的起源时代;②公元前21世纪至前221年:华夏崛起和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③公元前221至公元581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南北各民族的融合;④581至907年:祖国统一的加强和中华民族的兴盛;⑤907至1271年:契丹、女真等民族迭起及其民族政权;⑥1272至1840年:蒙元和满清统一中国及各民族的发展;⑦1940至1949年:反帝反封建斗争和中华民族的解放。
5.中国民族史主要古典文献●二十四史中有专门记载各少数民族的“四夷(裔)传”等类目,●《魏书》、新旧《五代史》、《辽史》、《金史》、《元史》、《清史稿》等,记述了各有关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历史。
七年级民族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民族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在七年级民族历史课程中,学生们学习了许多关于中国民族历史的知识。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以下是对七年级民族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1. 古代华夏族的起源:炎黄子孙、炎帝、黄帝、夏朝;2. 神话传说与雅礼传统: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仓颉造字;3.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与演变;4.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耕文明的形成。
二、远古奴隶社会和原始社会1. 旧石器时代的出现与特点;2. 新石器时代的兴起与特点;3. 奴隶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三、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扩张1. 夏、商、周的建立与影响;2.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興亡与各国思想的多样化;3. 秦统一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4. 李世民建立唐朝,带来了统一盛世。
四、唐朝的繁荣与开放1.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治理;2. 唐太宗李世民的贡献;3. 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4. 外来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五、宋朝的变革与变迁1. 北宋与南宋的分裂;2. 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3. 南宋时期的文化繁荣;4. 金、元两次入侵与影响。
六、明清时代的政治与文化变革1. 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2. 清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3. 明朝的海外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4. 清朝的社会政治制度与思想变革。
七、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革命1.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与西方列强的入侵;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农民革命斗争。
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 抗日战争影响的背景与原因;2. 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国共合作;3. 中共领导下的解放战争与人民解放军的光辉战果;4. 新中国的建立与全面改革开放的起步。
以上是对七年级民族历史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的归纳总结。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民族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民族史复习资料
民族史复习资料汇编一、名词部分族群: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
族群一词最早是1930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
到第二次大战以后,族群一词被用来取代英国人的"部族"和"种族",运用也就更为广泛。
族群意指同一社会中共享文化的一群人,尤其是共享同一语言,并且文化和语言能够没有什么变化的代代传承下去。
族群概念适用于民族的文化定义。
民族同化: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是从民族产生以来,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两种。
自然同化一般表现为: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
同时也可能保持自己的某些民族特征,对自己同化于期中的民族也发生一定的影响。
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任何强制手段。
强迫同化指一个民族利用暴力和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弃自己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
主要表现在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民族的强制上。
强迫同化以被压迫民族遭受狠打的痛苦和牺牲为代价,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
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是世界各国和中国的历史上曾大量发生。
自然同化是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强迫同化则受到被统治民族的坚决反抗。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不同,有两个特点:(1)民族同化只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变成影响他的民族的一部分。
被同化的民族活其一部分虽然消失,但影响它的民族依然存在。
(2)民族同化是单方向的变化。
民族融合则是一切民族差别都消失并形成一个共同的整体的过程。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中国民族史概要知识汇总
中国民族史概要知识汇总中国的民族史那可真是一部超级精彩的大杂烩,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奇珍异宝的魔法口袋。
先说说汉族吧,这就像是民族大家庭里的老大哥。
人数众多,历史悠久得就像一条从远古流淌至今的大河。
汉族的文化如同茂密的森林,儒家思想是那粗壮的大树,诗词歌赋是林子里灵动的鸟儿,每一只都唱出独特的文化音符。
再看看蒙古族,他们简直是马背上的超级英雄。
骑术精湛得就像人和马是一体的,在草原上驰骋的时候,那速度快得像一阵龙卷风。
蒙古包就像大地上一朵朵会移动的蘑菇,跟着牧民们逐水草而居。
维吾尔族呢,就像一群热情似火的舞者。
他们的舞蹈充满了活力,每一个动作都像是盛开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那达坂城的姑娘啊,美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耀眼,还有那香甜的哈密瓜和羊肉串,一吃就像味蕾在舌尖上开派对。
藏族像是高原上的雄鹰,神秘而又神圣。
布达拉宫高耸入云,就像一座通往天空的城堡。
他们的信仰如同雪山一样纯洁坚定,转经筒一转,仿佛能把世间的美好都转动起来。
满族呢,那可是带着皇族的光环。
就像一部华丽的宫廷剧,曾经的旗袍就像流动的画卷,展现着独特的韵味。
现在的满族同胞也是把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得恰到好处。
苗族就像是山中的精灵,他们的银饰华丽得不像话,戴上那些银饰就像把银河披在了身上。
苗寨错落有致,就像大地的艺术品,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古老的故事。
彝族是火焰的使者,火把节的时候,那满山的火把就像一条燃烧的巨龙。
他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就像打翻了的颜料盒,美轮美奂。
还有回族,他们的美食是舌尖上的魔法。
那清真美食的味道,就像一个小恶魔,一旦尝过就会勾着你的胃,让你念念不忘。
白族就像洱海的明珠。
他们的建筑精致得像工艺品,三坊一照壁就像在诉说着岁月的宁静与美好。
朝鲜族仿佛是优雅的舞者和歌唱家。
长鼓舞起来,就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泡菜的味道,酸得开胃,辣得过瘾,就像生活中的小刺激。
各个民族就像一朵朵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花朵,在中国这片大花园里竞相绽放。
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五彩斑斓、无比精彩的大家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民族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史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民族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史纲要在准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研民族学的复习资料中,中国民族史纲要是一份必备的重要材料。
本文将介绍中国民族史纲要的主要内容,并提供一些学习指导和建议。
一、中国民族史纲要概述中国民族史纲要是中国民族学的基础教材,汇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发展演变和交流互动情况。
该书分为上下两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各个民族的起源、发展、文化、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对于掌握中国民族学的核心知识和理论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民族史纲要内容中国民族史纲要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了中国各个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华夏族、少数民族等;探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2. 民族文化与民俗习惯:涵盖了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丰富性。
3. 民族经济与社会:描述了不同民族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还包括民族聚居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政治结构。
4. 民族地理与民族分布:介绍了中国各个民族的地理分布情况,包括民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地域特点等。
5. 民族关系与互动:重点分析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交流互动,包括民族融合、民族分离等现象;还涉及了政策、法律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三、学习指导与建议为了更好地复习中国民族史纲要,以下是一些建议:1. 阅读理解:首先要认真阅读课本,理解每个章节的核心内容。
要注意整理笔记,标注重要概念、人物和事件。
2. 总结归纳:将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形成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
可以通过制作学习卡片或者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和复习。
3. 组织复习:根据学习进度,合理规划复习时间。
可以按照章节划分,集中精力复习某一内容,逐渐扩大复习范围,建立知识的连贯性。
4. 反复演练: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演练。
可以做一些历年考研试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民族历史笔记高考知识点
民族历史笔记高考知识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历史。
在高考中,民族历史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从夏商周到秦汉时期,再到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民族历史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演变。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与民族历史相关的高考知识点。
1. 西周时期的民族关系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
周朝建立后,中原地区的群体主要有赵、韩、魏、燕、楚、齐、鲁、宋等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与当地的部族有着不同的关系,有些人民生活在大城市,如罗、召、宋等都城,有些人民生活在诸侯国境内的部落,如魏、齐、楚等。
这种民族关系是社会发展、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2. 中国的边疆民族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边疆民族多以游牧为生,如汉朝时期的匈奴、唐朝时期的突厥、元朝时期的蒙古等。
这些边疆民族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政治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的入侵使得中国的中央政权经历了多次的更替,也促进了中国各地与边疆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3.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较为明显的时期。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涌入南方地区,使得南方地区的汉族与南方的土族发生了混血现象。
如南朝宋孝武帝励精图治,开始实行汉族文化,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南方各族人民融入汉族社会。
这种民族融合为南方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基础。
4. 清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清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对待各民族的政策也有所不同。
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原地区的汉族受到了严格的统治,而对待边疆民族则存在一些宽容。
清朝对边疆地区实行民族宗教政策,允许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原有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5. 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民族解放运动。
在列强的压迫下,中国的许多民族逐渐觉醒,开始争取自己的独立和民族解放。
这些运动涵盖了不同的民族,包括中国的少数民族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民族。
这些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的改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
他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
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
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内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云贵、台湾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
他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和台湾、内蒙古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宗教、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和专著。
他在1896—1899年先后4次对台湾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
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宗教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
学术界认为他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
他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
他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
《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福建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
中国民族史概要知识汇总
中国民族史概要知识汇总中国民族史那可真是一部超级精彩、超级丰富的大书啊!咱们中国啊,那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就像一个大花园一样,每个民族都是一朵独特而美丽的花。
汉族呢,就像是这个花园里种植范围比较广的花,人多,分布的地方也广,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数不清的灿烂文化。
你看那古代的诗词歌赋,唐诗宋词,那可都是汉族文化的瑰宝啊。
这就好比是这朵花散发出来的独特香气,弥漫在整个花园里,影响着周围的一切。
再说说少数民族吧。
藏族,那可是像高原上的雪莲花一样圣洁而坚韧。
他们的宗教信仰、独特的建筑风格,像布达拉宫那样宏伟壮观的建筑,就像雪莲花在高原上屹立不倒一样,成为了藏族文化的标志。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很有特色,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生活,骑着马在辽阔的草原上驰骋,那感觉,就像风一样自由。
这和汉族的农耕文化就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可不是隔阂,而是像不同颜色的花在一起,相互映衬得更加美丽。
蒙古族呢,那就是草原上的雄鹰啊。
他们的蒙古包,就像可以移动的家一样,走到哪儿,家就在哪儿。
他们擅长骑马射箭,在历史上,成吉思汗带领着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壮举啊。
这就像雄鹰展翅高飞,它的翅膀所覆盖的范围是那么的广阔。
而且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射箭,那是多么热烈而充满活力的聚会啊。
这就像是雄鹰们在天空中聚会,展示自己的力量和风采。
满族,在历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建立了清朝,统治了中国很长一段时间。
满族的服饰文化,像旗袍,那可真是把女性的柔美和端庄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好比是满族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现在也被很多人喜爱。
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相互吸收,就像两条河流汇聚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还有维吾尔族,就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充满生机。
他们的歌舞,那热情奔放的节奏,就像绿洲里的清泉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他们的手工艺品,像精美的地毯,色彩斑斓,每一个图案都像是一个故事。
中国民族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民族史考研知识点归纳考研是许多学子为了深造而进行的一项重要考试。
其中,中国民族史是人文社科类考研的重要科目之一。
在备考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中国民族史的重要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本文将对中国民族史考研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应对考试。
一、古代中原王朝的兴衰更替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时期的封建王朝。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封建分封制向封建国家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战国时期则是春秋制度的衰落和国家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形成阶段。
3. 秦汉隋唐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和教育等方面。
2. 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无为而治”和追求自然的境界。
3. 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非攻的理念,注重公平、公正和无私的行为准则。
4. 法家文化则关注法律、政治和治理效率,强调法制的作用。
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命运动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的革命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革命的开始。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革命运动,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革命运动,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铺平了道路。
四、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1.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和陈独秀: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和科学领域的重要人物,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2.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达成的合作,北伐战争则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和政治战争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3私人资本主义4个体经济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共同纲领》内容: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
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
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民族史复习资料(DOC)
民族史复习资料汇编一、名词部分族群: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
族群一词最早是1930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
到第二次大战以后,族群一词被用来取代英国人的"部族"和"种族",运用也就更为广泛。
族群意指同一社会中共享文化的一群人,尤其是共享同一语言,并且文化和语言能够没有什么变化的代代传承下去。
族群概念适用于民族的文化定义。
民族同化: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是从民族产生以来,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两种。
自然同化一般表现为: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
同时也可能保持自己的某些民族特征,对自己同化于期中的民族也发生一定的影响。
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任何强制手段。
强迫同化指一个民族利用暴力和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弃自己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
主要表现在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民族的强制上。
强迫同化以被压迫民族遭受狠打的痛苦和牺牲为代价,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
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是世界各国和中国的历史上曾大量发生。
自然同化是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强迫同化则受到被统治民族的坚决反抗。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不同,有两个特点:(1)民族同化只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变成影响他的民族的一部分。
被同化的民族活其一部分虽然消失,但影响它的民族依然存在。
(2)民族同化是单方向的变化。
民族融合则是一切民族差别都消失并形成一个共同的整体的过程。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中国民族史题库
一、名词解释1、南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
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2、四季捺钵制:也称作四时捺钵制。
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
契丹国其实既有皇都,也有五京之制,然而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却巡幸于四捺钵之间,政务皆在捺钵中处理,捺钵之地实际上是契丹国的政治中心、最高统治者所在地;皇都和五京是宰相以下官僚处理政务特别是汉民政务的地方,这是契丹立国以后政治管理的一大特色。
3、家支:家支即家族支系,是凉山彝族社会组织形式,它是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集团。
以采取父子连名的办法来保持血缘关系的巩固和延伸,若干代以后形成一条家支链,凡是本家支成员都可以从这链条上找出自己的名字。
4、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
单于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之后这个称号一直继承下去,直到匈奴灭亡为止。
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桓、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
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的称号,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5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6、猛安谋克制: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
氏族、部落首领在进行生产或行军时,按率人数多少,称为“猛安”或“谋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
他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
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
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东北、云贵、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
他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和、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和专著。
他在1896—1899年先后4次对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
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
学术界认为他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
他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
他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
《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费孝通出生于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
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
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
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
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
他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也有深远的作用。
主要主品《忧郁的热带》《野性的思维》《结构人类学》博厄斯(1858—1942),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学派的创始人。
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明登市,1892年加入美国国籍。
博厄斯的主要思想观点有: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而不轻信权力机构的自由主义;要求对具体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检验,对理论归纳持高度怀疑态度的经验主义;要求用每个社会自身的标准来评价其制度的文化相对主义;承认人类学调查的所有主题都是诸多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的折衷主义。
博厄斯的主要著作有:《原始人的心理》(1911)、《原始艺术》(1927)、《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1938)、《普通人类学》(合著,1938)《种族、语言和文化》(1940)等。
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
它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
“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围,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
”这便是田野调查。
也是成为一个人类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田野调查又称实地调查或田野工作,是民族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是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文化。
文本意指色彩交错的纹理。
泰勒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
在中国民族学界认为: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备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
乱伦禁忌即近亲相奸的禁忌,是指禁止某个特定围有血缘或者姻缘关系的人发生性交。
其禁止的围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而有大小之别。
跨文化研究表明,所以的人类社会,都存在乱伦禁忌,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社会对于同一父母及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生所生的兄弟姐妹之间的性交不予禁止。
江村经济该书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论文的依据是作者在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
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
作者将开弦弓取名为江村。
1986年,人民出版中文本时沿用原书扉页上的《江村经济》一名。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另有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作的序及附录“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际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出版后受到了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
族群(英语:Ethnic group或ethnicity)是指人类历史以来区分我族及“他者”的分类方式之一,一般来说,族群是相信分享共同的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群。
族群具有如下要素;(1)共同的名称;(2)共同祖先的神话;(3)共享的历史记忆;(4)共同的文化元素;(5)历史家园的联系;(6)团结感,等等。
族群是一个由民族和种族自己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的群体。
这种极限在其成员中是无意识的承认,而外界则认为他们是同一体。
也可能是由于语言、种族或文化的特殊而被原来一向有交往的人群所排挤而集居,因此,族群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指社会阶级、都市和工业社会种族或少数民族群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居民中不同文化的社会团体。
(吴泽霖《人类学词典》)简述1西方民族学传统(1)英国传统人类学一直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存在,其中有社会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
早期关注进化论问题。
20世纪50年底的变化:从强调综合性逐渐让位给狭义人类学;不同的功能论分别从文化与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秩序对的生活的必然意义着手。
解释制度与人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越来越强调异文化的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主是一门实证性的科学。
(2)法国人类学传统强调文化差异的研究,早期就主从异文化的描述中来反思本文化。
古典时代关注社会结构和原始思维问题。
进化论在法国人类学中地位不高,而比较社会学的研究则是法国人类学的基础。
(3)德国人类学传统主要是文化史和民俗研究为主。
关注民族学精神与文化传播。
二民国时期有哪些民族学教学科研机构(1)大学国学研究院 1925年底,成立筹备总委员会,由林文庆任主席。
该院在民族学博物馆上贡献最大,其主要领带人是林惠祥。
(2)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1927年7、8月间,开始筹建,1928年一月成立,傅斯年为筹备主任所长,以研究学术,发展文化为宗旨。
(3)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及其民族学组 1927年中央研究院筹建时,分设有社会科学研究机关。
1928年3月,社会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住址在。
(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其民族学组 1928年3月建立,地址在,傅斯年为所长(5)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 1938年8月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建立国情普查研究所,开展了人口及工农业普查等,次年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成立,1944年又建立文史研究室边疆人文科学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达任所长。
(6)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研究室 1938年,吴文藻创建大学与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研究室,由费孝通主持。
就土地集中问题、民族问题、乡村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7)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 1942年成立了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由凌高校长兼任所长(8)大夏大学社会学研究室 1931年,吴泽霖开辟(9)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 1942年7月,南开在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民国时期的教学机构1)华北地区:集中在,以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为主。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25年改为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
出版有《社会学界》,是抗战前著名社会学刊物之一。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26年建立,1928年改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建系方针:注重目前社会问题研究,同时从事古代文化的探索。
辅仁大学社会经济学系1929年建立,1943年分别建系。
师资:最初主要由法、德、奥等国的民族学家任教授,只有少数中国学者。
雷冕和堃曾任主任。
出版杂志《华裔学志》、《辅仁学志》和《华裔学志专刊丛书》。
2)华东地区:华东地区主要有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沪江大学为主。
中央大学社会学系1927年成立。
主要旨趣: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曾经开展棚户调查、乞丐调查、游民调查等。
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成立于1930年,开道任系主任;1948年又增设社会福利行政系;。
1941年该系添设“边疆社会组”,由徐益棠任主任,卫惠林、许致志、马长寿等任教。
沪江大学社会学系1931年,美籍教授首先在教会学校——浸洗学院(后称沪江大学)创立了社会学系。
主要方向:社会学和社会工作。
大夏大学社会学系1928年成立。
师资:吴泽霖、岑家梧、少微、国均、章复等。
1934年,开设边疆问题讲座。
3)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在大学、大学和岭南大学为主。
大学社会学系1931年成立;方向:注重中国社会研究,近代(社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