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电位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膜电位变化综述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秦刚1244409017

我们知道,生物的信息传递可以说是多样性的,但是其最根本的方式就是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所有信息的传递都是由细胞间快速传递才能够形成的。那么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怎么样进行的呢?究竟有什么机制使得细胞间传递信息可以如此的精确和快速呢?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在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么细胞膜上的怎么会有电位变化呢?它怎么能够传递信息呢?

其实细胞膜在正常的存在于人体身体内时,在安静状态时,正电荷位于膜外一侧(膜外电位为正),负电荷位于膜内一侧(膜内电位为负,)这种状态称为极化。如果膜内外电位差增大,即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超极化。相反地,如果膜内外电位差减小,即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则称为去极化或极化。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K+出膜,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导致的。

当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发生电位变化,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Na+-K+泵的转运)。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形成机制如下图:

如上面四幅图所示。当细胞受到刺激时,导致细胞部分去极化致使Na+少量内流然后使得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从而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当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后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这样就导致了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

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膜将经历一系列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它们与动作电位各时期的对应关系是:峰电位——绝对不应期;负后电位——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正后电位——低常期。

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通道有开放、关闭、备用三种状态,由当时的膜电位决定,故这种离子通道称为电压门控的离子通道,而形成静息电位的K+通道是非门控的离子通道。当膜的某一离子通道处于失活(关闭)状态时,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为零,同时膜电导就为零(电导与通透性一致),而且不会受刺激而开放,只有通道恢复到备用状态时才可以在特定刺激作用下开放。

由此可以看出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迅速的,这也使得人的反应速度也能有一定的加强。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时间段不应期,说明细胞膜上的电位不能够一直持续一个高水平的电位差。因此会有一个电位差的下降过程,在下降之后才能继续接受刺激。整个过程中完全是通过通道蛋白对于Na+和K+的通透性的变化而导致的。但是细胞电位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在其中,需要更进一步的去挖掘,去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