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发育情况的简单分析

合集下载

岩溶地貌发展过程与成因

岩溶地貌发展过程与成因

岩溶地貌发展过程与成因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特征。

它以溶洞、溶壑、钟乳石等独特的地貌形态而闻名于世。

岩溶地貌发育于石灰岩、大理石等可溶性岩石地层之上,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地质、水文、气候等多个因素。

岩溶地貌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溶蚀、溶洞形成、地表下施工三个阶段。

首先是溶蚀阶段。

在石灰岩地区,水和二氧化碳会形成碳酸,这是岩溶地貌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雨水和地下水透过裂隙渗入岩石中,与石灰岩中的碳酸反应,形成了溶蚀作用。

这种溶蚀作用会逐渐侵蚀石灰岩地层,使其发生溶解、溜变和脱灰等作用,形成带有孔洞和裂隙的地层。

其次是溶洞形成阶段。

随着溶蚀作用的继续,地下水通过流动和侵蚀,逐渐扩大了石灰岩中的洞穴。

当地表下的洞穴相互连接或与地表相连时,形成了典型的溶洞。

溶洞主要分为溶蚀型和溶洞型两种类型。

溶蚀型溶洞是指由于上述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大型溶洞,其特点是空间广阔、洞壁平坦。

溶洞型溶洞是指由于地下河流侵蚀的结果,其特点是河流穿过溶洞形成的。

最后是地表下施工阶段。

随着地下水的深入,水在地下流动,沿着溶洞或岩石裂缝发展形成地下河流。

地下河流在地下与石灰岩岩层接触,侵蚀更多的岩石,形成地下河流系统。

这种地下河流系统在地下大量开凿,进一步加速了岩溶地貌的发展。

岩溶地貌的形成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和植被。

在石灰岩地区,气候湿润时,水侵入岩石中的速度会增加,溶蚀作用加剧。

而植被覆盖可以保持水分,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缓溶蚀作用的发展。

因此,岩溶地貌的发育在不同的气候和植被条件下可能呈现不同的特点。

总之,岩溶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地质、水文、气候等因素。

从溶蚀到溶洞形成,再到地表下施工,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了解岩溶地貌的发展过程与成因,对于探索地球地貌演化、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岩溶发育的分布规律

岩溶发育的分布规律

岩溶发育的分布规律
1.岩石类型:质纯层厚的石灰岩中,岩溶发育形态齐全,规模较大;含泥质
或其他杂质及薄层的岩层,岩溶发育较弱。

2.水流活动:在岩石裸露的分水岭和地形陡峻斜坡地带,地表径流大,水以
表面侵蚀为主,溶沟、溶槽、石芽等发育。

在地形平缓地带,地表水易下渗,地表、地下岩溶形态一般均较发育。

3.节理裂隙、断裂带:在节理裂隙的交叉处或密集带,以及沿断裂带岩溶显
著发育。

4.地壳活动:地壳上升地区,岩溶以垂直方向发育为主;地壳相对稳定地区,
岩溶以水平发育为主;地壳下降地区,既有水平发育又有垂直发育。

岩溶地貌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

岩溶地貌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

岩溶地貌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扩展资料
岩溶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类别划分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较为常见的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

此外,按出露条件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划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划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岩溶地貌的特征
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微信扫码分享。

岩溶地貌形成与发展

岩溶地貌形成与发展

岩溶地貌形成与发展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在地表上形成的地貌类型。

它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石等岩石中,因为这些岩石具有易溶解的特性。

岩溶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丰富的坑洞、洞穴而闻名,通常包括塔、峰、溶洞、溶岩、溶谷等地形。

**1.溶蚀阶段**:这是岩溶地貌形成的最初阶段。

溶蚀是指水通过渗透和流动进入岩石中,溶解其中的可溶性矿物质,导致岩石表面的溶洞、溶岩和表面的凸起地形。

当水蚀溶解掉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时,岩石会变得更加薄弱,从而容易被水冲刷和侵蚀。

**2.沉积阶段**:在溶蚀阶段之后,溶蚀产物会随着水流沉积下来。

这些溶蚀产物包括碳酸盐、石灰石和其他岩石碎屑。

这些沉积物会在溶蚀区域周围沉积,形成溶洞、溶岩和岩溶地貌的特征。

**3.重构阶段**:在沉积阶段之后,岩石会通过压力和地壳运动进行重构。

这可能会导致地震和地壳变动,从而改变地形。

在岩溶地貌中,重构可以导致平台、断裂、变形和其他地形特征的形成。

岩溶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岩石的特性、气候和水文系统等。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因素:**1.岩石的特性**:岩石的溶解度是影响岩溶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石灰岩、石膏岩和大理石等岩石由于其高含量的可溶性矿物质,往往比其他岩石更容易溶解和形成地表的溶洞、溶岩。

此外,岩石的断裂和节理也会影响溶蚀作用的发生和发展。

**2.气候**:气候因素对于岩溶地貌的形成非常重要。

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岩石表面的溶解和溶洞的形成。

有更多降雨的地区往往会有更多的岩溶地貌。

此外,降雨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影响地表水文系统的变化,从而影响岩溶地貌的形成。

**3.水文系统**:水文系统的变化对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流的流速和流量会直接影响溶蚀作用的强度和速度。

此外,水流还可以通过溶解和冲刷岩石表面,进一步改变地表的地貌特征。

总体来说,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通过了解这些过程和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地貌指的是‎地表起伏的‎形态,也称为地形‎。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地貌旅‎游资源。

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面积是陆‎地。

因此地球表‎面的地貌分‎为海洋地貌‎和陆地地貌‎两大类。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貌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陆‎地地貌。

而我国正有‎着丰富的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

岩溶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地貌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岩溶地貌景‎观的主要类‎型有:1、.石峰、石林和石芽‎。

石峰有峰丛‎、峰林及孤峰‎,石林和石芽‎也会有多种‎造型。

上述景观地‎貌在我国以‎广西桂林和‎云南路南石‎林最具代表‎性。

桂林山水有‎“甲天下”的美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发育的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漓江水清如‎镜,两岸诸峰叠‎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把这里称作‎“碧莲玉笋世‎界”;云南路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是另一处典‎型的岩溶峰‎林景区。

数十米高的‎石峰,组成壮观的‎石的森林,不受寸土,峭拔挺立,似刀峰剑丛‎,直指青天。

怪石嶙峋,多惟妙惟肖‎造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凤凰梳翅”等。

造型生动,步移景换,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

2、岩溶洞穴。

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广西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南宁的伊岭‎岩,贵州安顺的‎织金洞、龙宫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广东肇庆七‎星岩等。

有些溶洞内‎还有大量的‎石笋、石钟乳、石花、石幔等岩溶‎凝聚物,令人目不暇‎接。

有些溶洞内‎还有地下暗‎河、地下瀑布,更使人流连‎忘返。

3、石灰华。

四川黄龙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华岩溶‎景观分布区‎,密布着30‎00多个石‎灰华五彩水‎池,乳黄色的石‎灰华堆积成‎的“岩溶边坝”,犹如梯田,景色异常迷‎人。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地貌指的是地表起伏的形态,也称为地形。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地貌旅游资源。

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面积是陆地。

因此地球表面的地貌分为海洋地貌和陆地地貌两大类。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貌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陆地地貌。

而我国正有着丰富的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

岩溶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地貌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岩溶地貌景观的主要类型有:1、.石峰、石林和石芽。

石峰有峰丛、峰林及孤峰,石林和石芽也会有多种造型。

上述景观地貌在我国以广西桂林和云南路南石林最具代表性。

桂林山水有“甲天下”的美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发育的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漓江水清如镜,两岸诸峰叠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把这里称作“碧莲玉笋世界”;云南路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是另一处典型的岩溶峰林景区。

数十米高的石峰,组成壮观的石的森林,不受寸土,峭拔挺立,似刀峰剑丛,直指青天。

怪石嶙峋,多惟妙惟肖造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凤凰梳翅”等。

造型生动,步移景换,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

2、岩溶洞穴。

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广西桂林的产笛岩、七星岩,南宁的伊岭岩,贵州安顺的织金洞、龙宫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广东肇庆七星岩等。

有些溶洞内还有大量的石笋、石钟乳、石花、石幔等岩溶凝聚物,令人目不暇接。

有些溶洞内还有地下暗河、地下瀑布,更使人流连忘返。

3、石灰华。

四川黄龙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华岩溶景观分布区,密布着3000多个石灰华五彩水池,乳黄色的石灰华堆积成的“岩溶边坝”,犹如梯田,景色异常迷人。

我国的岩溶地貌分布很广,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国家。

岩溶地貌形成与发展

岩溶地貌形成与发展

岩溶地貌形成与发展岩溶地貌是指由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特征,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地质、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本文将从该地貌的特征、形成的机理以及发展的趋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岩溶地貌具有独特的特征。

在山区地貌中,我们常常能够见到巍峨的峰岭以及陡峭的悬崖峭壁。

这些地貌特征正是岩溶地貌独有的表现。

岩溶地貌的地表由于地下水的溶蚀和破坏,形成了众多的洞穴和溶洞。

这些洞穴内壁上的钟乳石、石笋等地貌景观,使得岩溶地貌犹如一幅幅自然艺术品。

岩溶地貌还会出现众多的地表裂缝、斑岩地、喀斯特塌陷等现象。

这些地貌特征使得岩溶地貌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景观形态。

其次,岩溶地貌形成的机理非常复杂。

首先,岩溶地貌的形成需要多种地质因素的相互作用。

岩溶地层的地质构造、岩层的厚度和岩性以及节理等因素都会影响岩溶地貌的形成。

同时,地下水的渗透和溶蚀作用也是岩溶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下水不仅能够通过溶蚀作用破坏岩石,还能够将溶蚀产物带到地表,形成喀斯特地表形态。

此外,气候和水文条件也对岩溶地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降水量和温度条件会导致不同的岩溶地貌形态。

最后,岩溶地貌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岩溶地貌会逐渐发展成熟。

在发育早期,地表经历了剧烈的溶蚀和岩石裂纹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溶蚀作用逐渐减弱,地表形成了较为平缓的地貌形态。

然而,岩溶水系的发育却是岩溶地貌发展的重要指标。

岩溶水系的形成意味着地下河流、喀斯特泉、洞穴系统的发育。

这些地貌要素的结合形成了一幅幅壮美的岩溶地貌画卷。

综上所述,岩溶地貌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无论是地质构造的影响,还是地下水及气候条件的作用,都进一步塑造了岩溶地貌的特点与形态。

同时,岩溶地貌的发展趋势也表明着地质演化的过程。

然而,作为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岩溶地貌的美丽和神秘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岩溶地貌形成机制与地质环境分析

岩溶地貌形成机制与地质环境分析

岩溶地貌形成机制与地质环境分析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在溶蚀性岩石上形成的地貌形态。

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中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之一。

岩溶地貌形成的机制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一、溶蚀作用的机制岩溶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指水或其他溶液对溶蚀性岩石的溶解和侵蚀过程。

溶蚀作用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溶蚀介质的性质:水是最常见的溶蚀介质,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溶蚀作用有重要影响。

水的硬度、酸碱度、温度等参数都会影响岩石的溶解速率。

2. 岩石的溶解度:不同类型的溶蚀性岩石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例如,石灰岩是一种典型的溶蚀性岩石,其晶体中含有大量的钙碳酸盐。

在适宜的条件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会与钙碳酸盐反应产生碳酸氢根离子,加速石灰岩的溶解。

3. 作用时间和力度:溶蚀作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才能形成具有显著地貌特征的岩溶地貌。

在这个过程中,水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对岩石进行了慢慢的溶解和侵蚀。

二、岩溶地貌的地质环境岩溶地貌的形成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下面将介绍几种典型的地质环境与岩溶地貌的关系。

1. 石灰岩地区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是岩溶地貌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

石灰岩地区由于石灰岩的溶解特点,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如中国的桂林山水和我国云南的石林。

2. 高原地区的风化壳:风化作用是岩石在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对于岩溶地貌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在高原地区,由于长期的水侵蚀和风化作用,产生了丰富的风化壳,为岩溶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3. 河流和地下水体系:河流和地下水体系对于岩溶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河流通过侵蚀和搬运溶蚀产物,促进了岩溶地貌的形成。

地下水体系中的水流通过溶解岩石和侵蚀地下洞穴,也会形成岩溶地貌。

三、岩溶地貌的特征与景观岩溶地貌以其特有的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而著名。

以下是一些岩溶地貌的典型特征和景观:1. 喀斯特塌陷:喀斯特塌陷是指由于石灰岩地下溶洞的塌陷而形成的地表凹陷。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大理石、石膏等溶解性岩石地区。

以下是对岩溶地貌的详细介绍:1. 定义: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在溶解性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等形成的地表地貌。

在岩溶地貌中,水通过溶解岩石表面的溶解孔洞和裂隙,进而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2. 特征:岩溶地貌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溶蚀地貌: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溶解,形成溶洞、溶壑、溶谷等地貌。

这些地貌特征通常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如钟乳石、石笋等。

- 塌陷地貌:溶洞或溶壑的天花板或地面因为溶蚀而发生崩塌,形成塌陷洞、塌陷丘等地貌。

- 地下河谷:地下溶洞中的水流形成地下河谷,有时会形成地下河流。

- 岩溶塌陷:溶蚀作用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进而引发地表地面塌陷。

3. 主要地貌类型:- 溶洞: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

溶洞内部通常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溶蚀物形成的景观。

- 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中最典型的类型,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如石峰、石林、溶洞群、地下河等。

- 溶谷: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溶蚀沟谷。

- 塌陷地貌:由于溶洞或溶壑地表或地下部分的崩塌而形成的地表塌陷地貌。

- 岩溶小丘: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圆顶状小丘,通常由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组成。

4. 分布: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石灰岩地区较为常见。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广泛,如贵州黔南地区的黔南喀斯特地貌、广西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等。

岩溶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地质学家的关注。

同时,岩溶地貌也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域,对地下水的储存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岩溶地貌研究报告

岩溶地貌研究报告

岩溶地貌研究报告1. 摘要本文对岩溶地貌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野外考察和实验室分析探讨了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表明,岩溶地貌是由于地下水在富含碳酸盐的岩石中溶蚀作用的结果。

2. 引言岩溶地貌是指在含有可溶性岩石的地质构造的区域中,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系列地形景观。

岩溶地貌是自然界中最为丰富和典型的地貌类型之一,具有独特的形态和景观特征。

岩溶地貌的研究对于了解地质历史、水文循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方法为了研究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野外考察:选择了具有典型岩溶地貌的地区,进行了多次野外考察,记录和观察了各种岩溶地貌景观。

•实验室分析:收集了岩溶地貌地区的岩石和水样,进行了化学分析和显微观察,以确定地下水的成分和作用机制。

4. 成果与分析4.1 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岩溶地貌是由于地下水在富含碳酸盐的岩石中的溶蚀作用所引起的。

当地下水渗入到岩石中时,会与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发生化学反应,溶解出离子。

这些离子随着地下水的流动被带走,当地下水达到地表时,通过溶蚀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景观,如溶洞、喀斯特地形、地下溪流等。

岩溶地貌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地质过程和大量的地下水运动。

4.2 岩溶地貌的特征岩溶地貌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凹凸不平的地表:岩溶地貌地表常常呈现出起伏的地貌特征,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和塌陷槽等地形景观。

•地下水系统:岩溶地貌地区通常存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在岩石裂隙中形成了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包括地下溪流、地下湖泊和地下河流等。

•高岗峻壁:岩溶地貌地区的山体常常呈现出陡峭的高岗和峻壁,由于溶蚀作用侵蚀了岩石表面形成的。

4.3 岩溶地貌与环境的关系岩溶地貌在地球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岩溶地貌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对于水资源的供给有重要作用。

其次,由于溶蚀作用的存在,岩溶地貌地区容易形成地下洞穴和地下河流,这为地下水储存和地下水循环提供了便利。

岩溶储层发育特征

岩溶储层发育特征

川东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发育特征摘要四川盆地东北部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本文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资料以及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分析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剥蚀残余地层雷四段中识别出了同生岩溶、表生岩溶和埋藏岩溶三种类型的古岩溶作用,认为它们是控制川东北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

同生岩溶作用控制了早期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平面展布具有局限性,受到高能滩相带展布的控制。

表生岩溶作用是该储层形成的关键作用,与其有关的储层在垂向上主要局限于不整合面以下 90m 的深度范围内。

根据风化壳岩溶的垂向与横向发育特征,认为其储层在垂向上主要分布于地表岩溶带呈碎屑支持的角砾灰岩和云岩、垂直渗流带半充填的高角度溶缝以及中小型溶蚀孔洞和水平岩溶带半充填的中小型溶蚀孔洞、溶缝、洞顶破裂缝和河成角砾中,平面上主要发育于岩溶斜坡区,又以岩溶残丘为最有利微地貌单元。

埋藏岩溶与热液及有机酸溶蚀碳酸盐矿物有关,是储层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

引言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该地区沉积的最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不仅厚度大、分布稳定和类型多,而且经历了多旋回和多期次重大的构造作用与成岩作用的改造,导致其储层的形成与演化变化多端。

众所周知,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系统复杂,主要受 3 种作用控制,即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 罗平等,2008) ,沉积相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成岩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关键,构造破裂是储层发育的纽带,其中古岩溶作用是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系统形成的重要成岩作用之一( Wright and smart,1994;Richard et al. ,2005; Li et al. ,2008) 。

古岩溶作用是指古代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改造过程及由此产生的地表与地下地质现象的总和( Wang and Al-Aasm,2002; 王大纯等,1986) 。

岩溶发育定义和特点

岩溶发育定义和特点

岩溶发育定义和特点
岩溶发育是指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溶蚀作用使岩石表面产生凹陷、洞穴、地下水道、地下河流等地貌形态的过程。

岩溶发育通常发生在石灰岩、石膏、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上。

岩溶地貌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凹陷地形,岩溶发育的地区常常出现凹陷地形,如坑洞、漏斗状洼地等。

这是因为地下水通过溶蚀作用使岩石表面产生溶洞,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坍塌形成凹陷地形。

2. 洞穴系统,岩溶地区常常形成错综复杂的洞穴系统,这些洞穴是地下水长期溶蚀作用的结果。

其中一些洞穴内部还可能形成钟乳石、石笋等溶蚀沉积物。

3. 地下水道和地下河流,岩溶地区地下水侵蚀作用很强,地下水会在岩层中形成地下水道和地下河流。

这些地下水道和地下河流在地下形成复杂的水系。

4. 岩溶塌陷,由于溶洞的发育和地下水侵蚀,岩溶地区常常出现塌陷现象,给地表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形和破坏。

5. 地表河流消失,在岩溶地区,地表河流可能会在地下岩溶孔
道中消失,形成失水河段,这种地貌现象被称为“地表河流消失”。

综上所述,岩溶发育的特点主要包括凹陷地形、洞穴系统、地
下水道和地下河流、岩溶塌陷以及地表河流消失等。

这些特点是岩
溶地貌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岩溶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希望以上
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对洛塔岩溶地貌及第四系发育史的一些不同看法

对洛塔岩溶地貌及第四系发育史的一些不同看法
处洼地区产 蹦的地层 , 推断其形成最早 , 因其 高处 台面 的枇杷洞 、 岩南
0 50 0 l0 O o l5 0 0
坪、 灵洞 、 大阿崛、 穿洞湾等处洼地底部的溶 裂隙和溶坑 巾有 的红色沙砾 岩与 区域 上的第 三系红 色碎屑岩 相类似 ,故推 断其形 成于 早更新 世 ( ,, Q) 其他地层顺排 , 其中 Q' ' 地层的红黄或黄褐 色黏土碎石层及含泥油
///

- -

松 属 5粒
水. 电召

含 沙 砾 石 黏 土 黏土 碎 石 层
表 土
・ ~ ●一
~ =,t—
兰 寰 Q — —
3 粒、云杉属,
I 、,特 槊仃 1特 高JLJ’ 菇 发 H l ’ l

I I
图 4 白家坳二号探槽第 四系剖面图
其水资源评价与利用领域 的典范之作。 在书中对洛塔 岩溶地貌的发育 史
及第 四系堆积物亦进行了相应探讨与论述 , 对岩溶地貌的发育 史进行 了
3 台面期和 1 个 个河谷期( 3 亚期 ) 含 个 的划分 ( 见表 1 , )3个台面期 及 3 个河谷亚期与洛塔的地形地 势、 河谷形态相对应( 见图 l图 2 。并相应 、 )
早期 早更 新世 第三纪至 第四纪初 第三纪
溶 台面期 色沙砾岩 梯 子岩岩溶 堆积( ) ?
l 台面期 残留坡积及 > 0 l 0 3 冰水堆积 前第三纪 至篦:
书中以 F A’, e 和 J 之和含量最 高, 含碎 石风化 最严重 , O 0 所 且于高
20 年 第 1 卷 第 2 期 07 7 9
收稿 日期:0 7 0 — 0 2 0 — 8 1

江西岩溶发育规律及一般处治浅议

江西岩溶发育规律及一般处治浅议

江西岩溶发育规律及一般处治浅议向乾俊(江西省交通设计院南昌330002)摘要:通过论述江西岩溶发育规律、分布特征和一般处治思路,为岩溶地区的公路工程建设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施工与养护提供基本方法,以供公路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同行商讨。

关键词:岩土工程;岩溶;规律;处治;浅议0 前言岩溶是大自然的产物,是人类工程活动面临的复杂问题。

公路工程建设会经常遇到岩溶的影响与制约。

现在我们进一步认识江西岩溶的一些规律与特征,对公路工程建设意义仍然很大。

1江西岩溶形成的条件江西位于我国东南部,兼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地貌,从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地质构造跨两大单元,隆起与拗陷复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具多旋回性、多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形成不同时期的碎屑物质和沉积环境,进而产生不尽相同的碳酸盐可溶岩类建造;而四季分明降雨不均的亚热带湿润气候,致地表河湖水系发达地下水网沟通,构成典型的江南丘陵和武夷山地过湿区,使不同时期的可溶岩体被内外地质营力不断改造,为岩溶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要条件。

2江西岩溶发育的规律2.1岩溶在可溶岩中的发育规律江西可溶岩的形成时代较广泛。

晚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中生界三迭系等地层均有发育。

由于地层岩性不同岩溶发育程度相差较大。

据多年的资料积累和研究,江西岩溶在可溶岩中的发育规律为:石炭系上统黄龙组、船山组,二迭系上统长兴组灰岩,呈灰色或灰白色、亮晶结构层厚质纯,岩溶最发育,溶洞、暗河多见此层。

如九江至景德镇高速公路(九景高速)鄱阳湖特大桥基岩为石炭系黄龙组灰岩,在2000m不到的主桥址范围揭露溶洞几百个,最高达20.96m。

著名景观彭泽龙宫洞洞高50m,长度超过3000m。

而宜春高安田慕江暗河长达15km;二迭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三迭系下统大冶组灰岩,呈黑色紫红等色,隐晶结构层薄质杂,岩溶发育次之;而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等碳酸盐岩,年代久远侵蚀风化严重,岩溶相对较弱。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一、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1. 岩石溶蚀:岩溶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含有碳酸盐(如石灰岩)的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溶解形成的。

地下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的碳酸水溶液,能够溶解碳酸盐类岩石,使其逐渐溶解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地貌。

2. 溶蚀剥蚀:地下水侵蚀岩石时,会将部分岩石溶解并带走,形成新的地表地貌,如溶洞、天坑、喀斯特峰林等。

同时,溶洞内的岩石也会因为重力、水流等作用而剥蚀、崩塌,形成新的地表地貌。

3. 沉积沉穿: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仅是溶蚀作用,沉积和沉穿也是重要的地表地貌形成因素。

地下洞穴中的流水会沉积出石笋、石柱等地貌形态,而地下河也会在地面下方形成新的河流地貌。

4. 气象侵蚀:气象因素如风、雨、雪等也会对岩溶地貌进行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地貌形态,如风化致密的砂岩、风化碳酸盐岩等。

以上是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地下水体的溶蚀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气象因素的侵蚀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表形态。

二、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1. 石灰岩地貌:石灰岩是岩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由于其易溶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等。

同时,石灰岩也容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等问题,对人类活动有一定影响。

2. 盐岩地貌:盐岩是另一种易溶的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下形成了盐穴、盐洞等地貌形态,丰富了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

3. 石膏岩地貌:石膏岩是又一种常见的易溶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石膏坑洞、石膏瀑布等地表地貌形态。

以上是岩溶地貌中常见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构造,这些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

三、岩溶地貌的特征1. 地表地貌形态:岩溶地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喀斯特地貌等,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2. 地下地貌形态:岩溶地貌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还有复杂的地下地貌形态,如地下溶洞、地下河、地下盐穴等。

3. 生物多样性:岩溶地貌的地表和地下环境形态多样,适宜各种生物生长,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岩溶地貌发展过程演化探究

岩溶地貌发展过程演化探究

岩溶地貌发展过程演化探究岩溶地貌是指地质构造中含有碳酸盐岩、石膏岩等易溶岩层的地区所形成的特殊地貌。

岩溶地貌是地球上特有的一种地貌类型,其发展过程演化涉及了地质、水文、气候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本文将探究岩溶地貌的发展过程演化以及其中涉及的关键因素。

岩溶地貌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包括碳酸盐岩的溶蚀、地下水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地表地貌的演化。

首先,碳酸盐岩的溶蚀是岩溶地貌形成的基础。

碳酸盐岩中的主要成份是钙质矿物,容易溶于地下水中。

当地下水富含二氧化碳时,会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降低了地表水的pH值,使得碳酸盐岩溶解速度加快。

这种溶蚀过程在地质时间尺度上体现出了岩溶地貌的形成。

在溶蚀的同时,地下水系统也在不断形成和发展。

碳酸盐岩溶蚀形成的管道或裂缝可以导致地下水的集聚和流动,形成地下洞穴和地下河流。

地下水的流动受到构造、裂缝、岩石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地下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水系。

这种地下水的形成和流动过程是岩溶地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表地貌的演化是岩溶地貌发展的另一个关键过程。

地下溶洞或通道的塌陷或崩塌导致地表出现了吞噬漏斗、坑洼等地形。

此外,地下水经过地表的溢流或渗漏形成了许多流域,形成了许多水槽、瀑布和溪流。

这些地表地貌的形成使得岩溶地貌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也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水质条件。

岩溶地貌的发展过程演化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地质构造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构造活动使得岩石发生断裂和变形,形成了洞穴和地下通道。

其次,气候条件也决定了岩溶地貌的演化速度和成型方式。

气候的湿度、降水量和温度都会影响地下水的溶蚀速度和地表侵蚀的强度。

再次,水文条件对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水文条件的好坏决定了地下水的供应和流动状况,进而影响了岩溶地貌的发展。

岩溶地貌的发展过程演化在地质演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岩溶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貌类型,也是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发育情况的简单分析

对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发育情况的简单分析

对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发育情况的简单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地区勘察经验的简单梳理并根据相应的理论分析,来讨论不同地貌单元的岩溶发育情况。

使得以后的工作能根据这样的特点来给现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发育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西南市场开发的重要板块,长输油气管道、成品油库等地面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南国大地上蓬勃发展。

上述项目遍布广西各地,其中绝大部分地区均分布有各种类型的石灰岩,而且气候潮湿多雨,地下水充沛,是岩溶发育的高发地区。

通过对各个项目的勘察成果的对比和总结,能够简单的分析出不同地貌单元具有不同的岩溶发育形态和特点。

本文根据已完成的勘察成果及理论分析,来介绍一下不同地貌单元地区的岩溶发育特点。

为以后在岩溶发育地区的各种项目勘察工作提供参考,以达到合理布置工作量,控制工作成本,提高工作准确性的目的。

2 丘陵区工程实例2.1 工程概况某成品油管道拟穿越河流,河岸两侧属低缓丘陵及峰丛洼地谷地地貌区,河流大致呈东西走向,河床宽度约280.0m,主航道宽度约90.0m,靠近左侧,穿越处河流左岸属于侵蚀岸,河岸及河谷有基岩出露,穿越处河道呈深槽型,两侧岸坡高出河床约35.0m。

河道以北构造线近南北向,以宽缓的短轴褶皱为主,断裂次之,河道以南构造复杂,褶皱轴向、断层走向和地层产状变化较大。

2. 2 主要采用的勘察手段为了尽量查明穿越场区的岩溶分布情况,现场主要采用钻探、地震映像、高密度电法、超高密度电法ct等手段。

1) 钻探工作按管道定向钻穿越方案布置,共15个,用以揭露场地地层分布情况,并探查钻进中所遇岩溶的垂向直径及充填情况。

2) 由于勘察前期河床处于枯水位,因此在裸露河床地段布置了地震物探线,测线长度48m,采用地震映像法进行测试。

后期解译中发现采集的地震映像数据质量欠佳,获得的解释成果应用性不大。

3)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以地下介质导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可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寻找地下电性不均匀体(岩溶、风化层、滑坡体等)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岩溶发育程度划分标准

岩溶发育程度划分标准

岩溶发育程度划分标准一。

岩溶发育程度的划分,那可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给岩溶这个“神秘家伙”的成长阶段做个评判。

1.1 轻度发育。

这就好比是岩溶刚刚起步,只是有些小小的迹象。

可能就是偶尔能看到几个浅浅的溶蚀坑,或者一小段不太明显的溶蚀裂隙。

就像小孩子刚刚学会走路,还走得不太稳当。

比如说在某些山区,你仔细观察,能发现石头上有那么一点点被水侵蚀的痕迹,这可能就是轻度发育的表现。

1.2 中度发育。

这时候岩溶就有点“小有所成”啦。

溶蚀的洞穴开始增多,规模也稍微大了些。

可能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地下河通道,或者形状较为规则的溶洞。

打个比方,就像是一个青少年,开始展现出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比如在一些地方,你能走进一个比较宽敞的溶洞,里面还有一些石笋、石柱啥的,但数量不算太多,规模也不是特别大,这往往就是中度发育的特征。

二。

2.1 强烈发育。

那可真是岩溶的“高光时刻”!大规模的溶洞群、错综复杂的地下河系统,还有各种奇特的岩溶地貌。

简直就是一个“地下迷宫”!比如说广西的一些地方,那溶洞大得能开演唱会,地下河奔腾汹涌,让人惊叹不已。

2.2 极强烈发育。

这简直就是岩溶的“巅峰状态”!岩溶作用几乎无所不能,形成的地貌景观让人目瞪口呆。

巨大的天坑、深不见底的竖井,还有连绵不绝的峰丛峰林。

就像一位绝世高手,技艺登峰造极。

像重庆的武隆,那壮观的景象,就是极强烈发育的绝佳例证。

2.3 影响因素。

岩溶发育程度可不是随便定的,它受到好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气候,雨水多的地方岩溶发育往往更厉害;还有岩石的性质,容易被侵蚀的岩石更容易形成大规模的岩溶。

再就是地质构造,断裂带附近岩溶通常更活跃。

三。

3.1 实际应用。

了解岩溶发育程度的划分,那用处可大了去了。

搞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是不清楚地下岩溶的情况,那可能会出大问题。

修桥修路、建房子,都得避开那些强烈发育的区域,不然地基不稳可就麻烦啦。

3.2 保护意义。

这对保护自然景观也很重要。

非煤矿山岩溶发育程度划分标准

非煤矿山岩溶发育程度划分标准

非煤矿山岩溶发育程度划分标准如下:
岩溶发育强烈区:主要特征是岩溶现象极为发育,形成各种类型的溶洞、溶槽、溶井等。

溶洞的洞径大,洞深浅不一,有大量石钟乳、石笋等次生沉积物。

在地下水作用下,形成地下暗河,洞内有时有地下水出露。

该区分布范围小,仅占总面积的2.3%。

岩溶中等发育区:主要特征是岩溶现象发育,形成较大的溶洞、溶槽、溶井等。

溶洞的洞径较大,洞深较浅,有少量石钟乳、石笋等次生沉积物。

该区分布范围较大,占总面积的10.5%。

岩溶弱发育区:主要特征是岩溶现象发育较差,仅在局部地段形成一些小的溶洞、溶槽、溶井等。

该区分布范围较大,占总面积的23.5%。

岩溶非发育区:主要特征是岩溶现象不发育,未发现明显的岩溶形态。

该区分布范围最大,占总面积的64.7%。

请注意,具体的划分标准可能因地区和行业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非煤矿山设计和开采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和相关规定,确保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发育情况的简单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地区勘察经验的简单梳理并根据相应的理论分析,来讨论不同地貌单元的岩溶发育情况。

使得以后的工作能根据这样的特点来给现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发育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西南市场开发的重要板块,长输油气管道、成品油库等地面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南国大地上蓬勃发展。

上述项目遍布广西各地,其中绝大部分地区均分布有各种类型的石灰岩,而且气候潮湿多雨,地下水充沛,是岩溶发育的高发地区。

通过对各个项目的勘察成果的对比和总结,能够简单的分析出不同地貌单元具有不同的岩溶发育形态和特点。

本文根据已完成的勘察成果及理论分析,来介绍一下不同地貌单元地区的岩溶发育特点。

为以后在岩溶发育地区的各种项目勘察工作提供参考,以达到合理布置工作量,控制工作成本,提高工作准确性的目的。

2 丘陵区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某成品油管道拟穿越河流,河岸两侧属低缓丘陵及峰丛洼地谷地地貌区,河流大致呈东西走向,河床宽度约280.0m,主航道宽度
约90.0m,靠近左侧,穿越处河流左岸属于侵蚀岸,河岸及河谷有基岩出露,穿越处河道呈深槽型,两侧岸坡高出河床约35.0m。

河道以北构造线近南北向,以宽缓的短轴褶皱为主,断裂次之,河道以南构造复杂,褶皱轴向、断层走向和地层产状变化较大。

2. 2 主要采用的勘察手段
为了尽量查明穿越场区的岩溶分布情况,现场主要采用钻探、地震映像、高密度电法、超高密度电法ct等手段。

1) 钻探工作按管道定向钻穿越方案布置,共15个,用以揭露场地地层分布情况,并探查钻进中所遇岩溶的垂向直径及充填情况。

2) 由于勘察前期河床处于枯水位,因此在裸露河床地段布置了地震物探线,测线长度48m,采用地震映像法进行测试。

后期解译中发现采集的地震映像数据质量欠佳,获得的解释成果应用性不大。

3)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以地下介质导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可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寻找地下电性不均匀体(岩溶、风化层、滑坡体等)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4) 由于河道两岸高出河床约35.0m,而高密度电法相对精确的解译深度为50.0m以上,不能涵盖定向钻可能的穿越深度,同时受河水影响,河道内未进行高密度电法测试。

为有效的探查河道内及两岸深部岩溶的发育情况,通过调研和比选,本勘察再次采用超高密度电法ct对穿越断面进行了测试。

其基本原理是:当从地面或井下供电电极通入地下稳定电流,流经不同的岩矿层、矿体和地质构造时,在地表或井下观测到的电流场将会发生变化,从而显示在电阻率剖面图中。

2. 3 勘察成果
该穿越段共布置钻探孔15个,其中有8个钻孔在钻探过程中遇有溶蚀区,大部分分布在岩层上部,顶板极薄,下部为粘土质所充填,根据当地勘察经验推测多为溶沟(槽)形态。

综合勘察中的地质调查、钻探和物探成果,河流穿越段岩溶主要发育于岩层上部,特别是在临水的河道两侧基岩边坡处,顺裂隙发育大量溶洞。

在河道两岸坡处,物探及钻探探明多处溶蚀区,一般发育在岩层上部与土层交接部位,呈溶沟(槽)状态,内部通常为粘性土所充填。

下部有物探推测的区域属破碎带,经钻探验证岩体较破碎,但不存在较大的溶蚀空洞。

3 冲洪积平原地区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某天然气管道拟穿越河流,河岸两侧属冲洪积平原地貌区,河流大致呈东西走向,河床宽度约360.0m,穿越断面河道顺直,呈深槽型。

河床岩性以石炭系上统大埔组的中等风化的白云质石灰岩为
主,灰白色~青灰色,岩石质纯硬脆,断口粗糙。

3.2 主要采用的勘察手段
为了尽量查明穿越场区的岩溶分布情况,现场主要采用钻探和高密度电法等手段相互配合使用。

1) 钻探工作按管道定向钻穿越方案布置,共10个,用以揭露场地地层分布情况,并探查钻进中所遇岩溶的垂向直径及充填情况。

2)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以地下介质导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可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寻找地下电性不均匀体(岩溶、风化层、滑坡体等)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3.3 勘察成果
根据现场调查及工程勘察成果,该河流穿越段河道及岸坡地层以石炭系上统大浦组(c2d)为主。

具体表现为浅灰~灰色厚层状生物屑灰岩、生物屑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为主。

穿越处及上、下游无明显出露的岩质边坡,无法直接观测到出露岩层的溶洞和溶沟(槽)发育情况。

借鉴附近工程勘察成果,穿越段附近岩溶裂隙、溶洞和溶沟(槽)较发育。

在穿越勘察时,于穿越段共布置钻探孔10个,根据地质钻探揭露地层资料,在钻探深度范围内发现有溶洞或溶沟(槽)发育点有4处。

经过对现场钻探情况的分析,该穿越段内较为常见的为较纯的白云质结晶形成的针孔状溶洞,发育程度较普遍,但是尺寸不大(10.00cm以内),1.00m以上的溶洞或溶沟(槽)大多数发育在深度35.00m以上的石灰岩层。

4综合分析
基于对上述不同地貌单元的工程实例的介绍,我们首先会发现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在50.0m深度以内(特别是35.0m深度以内)岩溶发育多呈溶沟(槽)形势出现,未见厅堂型溶洞。

掌握这个共同点后,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可以把工作重点放在50.0m深度内岩溶发育情况的探查。

而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发育状况的主要区别在于:由于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下水位埋深变化较大,水动力较强,这个地貌单元中钻探揭露和物探推断的疑似岩溶发育区要多于相对平坦的冲洪积地貌单元。

因此,在同等规模的项目勘察中,丘陵地段的工作量布置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

此外,拟建场区石灰岩的具体岩性对宏观判断岩溶发育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例如,泥质石灰岩、硅质石灰岩和燧石质石灰岩等岩性的岩溶发育概率远小于白云质石灰岩。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要把钻探及工程物探紧密结合,在钻探揭露的岩溶发育区需要物探进一步测试(增加测线和测点等),在物探测得的异常区,需要增加钻探点进行论证。

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切
记不可紧靠一种勘察方法进行现场工作。

我相信只要积极主动地总结工作经验,开动脑筋利用多种勘察手段,合理有效的布置工作量,我们一定能够掌握岩溶地区勘察工作的主动权。

为各项项目提供准确、可靠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5 参考文献
[1]《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