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基本准则

合集下载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咱今天来聊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6 号——风险管理审计。

这可不像听起来那么枯燥,实际上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小管家,时刻帮着企业瞅瞅,哪里可能有风险,哪里得提前做好准备。

我先给您说个事儿,之前我去一家公司调研,发现他们正在上马一个新项目。

这项目听起来那叫一个前景光明,利润丰厚。

但我多留了个心眼儿,按照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路去分析。

结果发现,他们在市场调研这一块做得太糙啦!只是听了几个所谓专家的意见,就拍板决定大干一场。

这可不行!风险管理审计强调的是全面、细致。

就拿这个项目来说,得考虑市场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反应,还有政策法规的影响。

比如说,市场突然不景气了,产品卖不出去咋办?竞争对手推出类似产品,价格还更低,咱们怎么应对?要是政策变了,对行业有限制,那不是要抓瞎?在风险管理审计里,有一套严谨的流程和方法。

首先得识别风险,就是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找出来,像玩“找茬”游戏似的。

然后评估这些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这就好比给每个风险打分。

可能性大、影响严重的风险,那可得重点关注。

接着就是制定应对策略。

是规避风险,比如说这事儿风险太高,咱不干了;还是降低风险,采取一些措施让风险变小;或者是转移风险,找别人一起承担;再或者是接受风险,觉得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愿意承担后果。

这都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在实际操作中,审计人员得有一双“火眼金睛”。

不能光看表面的数据和报告,还得深入到业务中去。

我就见过有的公司,财务报表看起来挺漂亮,但一深入了解,发现他们为了赶进度,在生产环节偷工减料,这就是个大风险啊!要是产品质量出了问题,那企业的声誉可就毁了。

还有啊,风险管理审计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得持续跟踪和监督。

就像照顾孩子,不是说给他吃饱穿暖一次就行了,得时刻关注他的成长变化。

企业的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新的风险随时可能出现,所以得不停地“巡逻”。

比如说,原材料价格波动,这是个常见的风险。

如果之前制定的应对策略是和供应商签订长期稳定的合同,那审计人员就得看看合同执行得怎么样,供应商有没有遵守约定。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11号—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11号—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11号—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是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的准则,旨在帮助审计师在进行审计时更加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提高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报告中重大错误或遗漏的情况,这些错误或遗漏可能会对用户产生重大影响,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报告在整体上产生误导。

审计师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极其谨慎的识别和评估,以确保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重要性、识别和评估三个方面分析该准则。

首先是重要性方面。

重大错报风险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都极为重要,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其财务报告中存在重大错误或遗漏,可能导致企业形象受损,影响股价等,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对投资者来说,如果其投资的企业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该企业的眼界产生质疑,使其对投资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其次是识别方面。

审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和方法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企业的环境和内外部因素。

审计师需要对企业的行业特征、经营环境、监管环境等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内部因素如管控体系、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等进行审计,以确保企业财务报告能够充分、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2.分析企业的财务报告。

审计师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报表,比如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各项指标,以及相关的注释信息等。

通过对报表和财务数据的认真分析和比对,确定其中存在潜在的错误或遗漏。

3.考虑企业的风险特征和商业模式。

审计师需要了解企业的风险特征和商业模式,比如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否可持续、经营模式是否与所在行业相符等,这些方面可能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审计师对其进行细致的考虑。

最后是评估方面。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最新2020版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最新2020版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内部审计职业声誉,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的总称。

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守本规范,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声誉。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保持诚信正直。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公正、不偏不倚地作出审计职业判断。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并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按照规定参加后续教育。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原则,按照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信息。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违反本规范要求的,组织应当批评教育,也可以视情节给予一定的处分。

第三章诚信正直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信,不应有下列行为:(一)歪曲事实;(二)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三)进行缺少证据支持的判断;(四)做误导性的或者含糊的陈述。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廉洁、正直,不应有下列行为:(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二)屈从于外部压力,违反原则。

第四章客观性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得由于偏见、利益冲突而影响职业判断。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前,应当采取下列步骤对客观性进行评估:(一)识别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二)评估可能影响客观性因素的严重程度;(三)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者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识别下列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一)审计本人曾经参与过的业务活动;(二)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三)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长期合作关系;(四)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密切的私人关系;(五)遭受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六)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七)其他。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20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20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审查与评价,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第五条组织管理层负责确定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第六条风险管理包括以下主要阶段:(一)风险识别。

即根据组织目标、战略规划等识别所面临的风险;(二)风险评估。

即对已识别的风险,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三)风险应对。

即采取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审查和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八条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

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

第三章风险管理的审查与评价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第十条外部风险是指外部环境中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其主要来源于以下因素:(一)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二)经济环境的变化;(三)科技的快速发展;(四)行业竞争、资源及市场变化;(五)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六)其他。

第十一条内部风险是指内部环境中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其主要来源于以下因素:(一)组织治理结构的缺陷;(二)组织经营活动的特点;(三)组织资产的性质以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四)组织信息系统的故障或中断;(五)组织人员的道德品质、业务素质未达到要求;(六)其他。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准则》一、引言内部审计在中国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的实施,中国国家审计署制定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准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本文将对《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准则》进行详细解读,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内部审计准则的重要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对于保障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准则的制定旨在规范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益,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内部审计准则的主要内容1. 内部审计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内部审计的目标是评估和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提供有关企业运营效益和风险管理的信息。

同时,准则还规定了内部审计的任务,包括评估内部控制效果、发现和预防风险、提供决策支持等。

2.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准则强调内部审计应独立于被审计对象,遵循客观、公正、审慎的原则进行工作。

内部审计人员应保持中立,不受任何利益冲突的影响,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准则规定了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包括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工作的实施、审计结果的报告等。

内部审计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要,合理安排审计工作,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 内部审计的组织和管理:准则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组织和管理制度,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内部审计准则的应用意义和作用1. 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内部审计评估和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帮助企业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2. 优化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内部审计提供的准确和可靠的信息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对企业运营状况、风险情况等方面的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2022年12月22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重大错报风险可能是错误导致的,也可能是舞弊导致的。

除本准则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针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作了进一步规定。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对不同规模或复杂程度的被审计单位执行的财务报表审计业务。

第二章定义第四条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其中:(一)政策,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实施控制而作出的应当或不应当采取某种措施的规定;(二)程序,是指为执行政策而采取的行动。

第五条内部控制体系,是指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执行和维护的体系,以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能够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以及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等目标。

在本准则的框架下,内部控制体系包含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一)内部环境(控制环境);(二)风险评估;(三)内部监督;(四)信息与沟通(信息系统与沟通);(五)控制活动。

第六条认定,是指管理层针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列报(包括披露)作出的一系列明确或暗含的意思表达。

注册会计师在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过程中,将管理层的认定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错报。

第七条相关认定,是指注册会计师识别出重大错报风险的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

当注册会计师针对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的某项认定识别出重大错报风险时,该项认定即为相关认定。

注册会计师确定某项认定是否属于相关认定,应当依据其固有风险,而不考虑相关控制的影响。

第八条相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是指存在相关认定的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

第九条风险评估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为识别、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而设计和实施的审计程序。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是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识别、评估和应对的风险。

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是确定组织是否能够合理地识别和评估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管理和应对风险。

在进行风险管理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分析组织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政策,并评估其与业务目标的一致性。

他们还应该评估组织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并确定是否存在重大风险未能被适当地识别和评估的情况。

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评估组织的风险监测和报告机制,以确定是否存在风险监测不准确或报告不及时的问题。

他们还应该评估组织的风险响应策略和应急计划,并评估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风险管理审计还包括评估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确定其对风险管理的支持程度。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评估组织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并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提出改进建议。

在进行风险管理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与组织内部的风险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合作。

他们应该了解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和职责,并与他们讨论并确定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总之,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评估,并提供改进建议。

这有助于组织更好地识别和应对风险,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正文:----------------------------------------------------------------------------------------------------------------------------------------------------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执业质量,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第四条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以外的其他审计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五条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第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据以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第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将研究、评价内部控制和评估审计风险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三章内部控制第九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相关内部控制一般应当实现以下目标:(一)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帐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三)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四)保证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指南摘要:一、引言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原则1.独立性2.专业胜任能力3.客观和公正4.保密三、审计目标四、审计程序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3.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4.评价审计证据五、审计报告1.报告结构2.报告内容3.报告格式六、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七、审计质量控制八、审计职业道德九、审计创新发展正文:一、引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本文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原则、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报告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规定。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原则1.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应保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和关联方,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专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充分理解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业务风险。

3.客观和公正: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待审计对象和审计证据。

4.保密:注册会计师应对审计过程中获取的保密信息严格保密,未经授权不得泄露。

三、审计目标审计目标主要包括:证实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及公允性;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为管理层提供改进意见。

四、审计程序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注册会计师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行业、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充分了解,以评估审计风险。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根据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情况,评估财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3.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根据评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包括实质性程序和控制测试程序。

4.评价审计证据:收集、整理和评价审计过程中获取的证据,以判断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及公允性。

五、审计报告1.报告结构:审计报告应包括封面、目录、报告正文、签名和日期等部分。

2.报告内容:报告正文应包括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审计意见等。

商业银行审计准则

商业银行审计准则

商业银行审计准则一、审计基本准则1.审计工作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独立、客观、公正地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风险管理进行审计监督。

2.审计工作应坚持风险导向,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保证审计质量和效率。

二、审计师职业规范1.审计师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信誉,不得从事与审计工作相冲突或有利益关联的活动。

2.审计师应遵守审计工作计划和程序,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疑点及时报告,并依法保守秘密。

三、审计质量控制准则1.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后续跟踪等环节。

2.审计质量控制应贯穿整个审计过程,确保审计质量达到预期要求,防范审计风险。

四、审计风险控制准则1.商业银行应建立审计风险评估机制,对审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防范。

2.审计师应关注财务报表重大错报、违规操作、资产质量等问题,采取恰当的审计方法和程序,降低审计风险。

五、审计报告准则1.审计报告应清晰、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风险管理状况。

2.审计报告应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披露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内部控制审计准则1.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制度建设、执行情况、监督和评价等方面。

2.内部控制审计应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发现并纠正内部控制缺陷。

七、信息技术审计准则1.商业银行应重视信息技术在业务和管理中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审计工作。

2.信息技术审计应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防范信息技术风险。

八、合规性审计准则1.合规性审计应对商业银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内部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

2.合规性审计应重点关注反洗钱、反腐败等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

九、风险管理审计准则1.风险管理审计应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估。

2.风险管理审计应关注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等方面的制度和流程。

审计底稿存在问题及要求(1)

审计底稿存在问题及要求(1)

审计风险准则的核心要求
• 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切实贯彻风 险导向审计理念,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 评估和应对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
审计风险准则对执业行为的影响:
• 重视风险评估的作用,审计重心前移,经 验丰富人员更多精力投入风险评估和审计 计划过程中; • 重视审计程序的针对性; • 更强调职业判断。
审计风险准则精要
• 注册会计师必须实施专门的程序来获取对被审计 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更深入、更广泛 的了解; • 在所获取了解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必须对会计 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进行更为严格的评估。 注册会计师必须对所有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而不能简单地将固有风险评估为最高。 • 注册会计师必须将风险评估结果与所实施的审计 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更清楚地联系起来。 • 反对平均使用审计资源,反对使用标准的审计程 序,反对无的放失。
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 中对舞弊的考虑
• 第五十条 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导致的 重大错报通常源于多计或少计收入,注册 会计师应当假定被审计单位在收入确认方 面存在舞弊风险,并应当考虑哪些收入类 别以及与收入有关的交易或认定可能导致 舞弊风险。
四、对重要账户和交易采取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方案(计划矩阵)
审计风险准则及其联系
• 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提 升风险导向审计思想的地位,统领其他审计风险准则; • 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 错报风险,解决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问题; • 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解决如何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 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拓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 强调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所获取的信息同样构成审计证据。

审计报告风险点分类标准

审计报告风险点分类标准

审计报告风险点分类标准
审计报告风险点分类标准可根据不同审计对象的特点和审计程序的要求进行分类。

一般情况下,审计报告风险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准则风险点:会计准则是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因此审计师需要重点关注会计准则的适用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的风险。

例如,如果企业适用了错误的会计准则或将会计准则进行了错误解释,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信息的错误或误导。

2. 财务报表风险点:财务报表是审计的核心对象,审计师需要评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等方面的风险。

例如,企业可能存在虚假陈述或隐藏财务信息的风险,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可能存在漏洞或错误。

3. 内部控制风险点: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信息可靠性和防止欺诈行为的重要手段,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例如,企业可能存在内部控制缺失、控制活动的执行不当或控制设计不合理等风险。

4. 资产负债风险点:资产和负债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师需要评估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存在、计量和披露等方面的风险。

例如,企业可能存在资产减值的风险,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可能存在错误或主观判断。

5. 其他风险点:除了上述主要风险点外,还可能存在其他风险,如税务风险、法律风险、业务风险等,这些风险可能对财务报
表和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在进行风险点分类时,审计师可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细化和归类。

此外,审计师还需要考虑风险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以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控制措施,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质量。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该准则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2.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审计部门应与企业管理层合作,共同确定并
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包括战略、运营、合规等多个方面。

审计人员需要
使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来识别和评估风险,并确保该过程是全面、客观和
独立的。

此外,审计人员还应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是否适应变化,并
提出改进建议。

3.风险管理控制:内部审计部门需要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包括风险避免、减少、转移和接受的策略。

审计人员需要验证这些控制措
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此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确保企业的风险
管理流程与与其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相符。

4.风险管理报告:内部审计部门应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关于风险管理的
审计结果报告。

这些报告应准确、全面地反映审计发现,并提供适当的建
议和改进建议。

审计人员还应确保这些报告受到适当地保护和共享,以便
管理层能够及时采取行动。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对内部审计部门
在风险管理领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

该准则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企业
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

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熟悉相关的风险管理理念、框架和标准,并确保审计工
作符合该准则的要求,以提供及时、准确、有用的审计报告和建议。

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积极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并与企业管理层保持密
切合作,以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和价值。

审计学5-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审计学5-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1、量(金额)的考虑:一般的,金额大的错报
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 2、下列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不 重要,但从性质的方面考虑确是重要的:
(1)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蓄意比笔误
更重要) (2)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3)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4)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 (5)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现金和实收资本帐户 应引起高度关注)

(三)重要性水平包括以下两个层次
1、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独立审计的总标的是对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及是否
遵守公认会计原则发表意见,所以报表层次的重要性 是个总体的重要性。
2、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由于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由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
报认定层次的信息汇集加工而成,注册会计师只有通 过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实施审计, 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因此,注册 会计师还应当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 次的重要性。
不同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2、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 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注册 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二)错报或漏报的汇总
1、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 2、推断的错报或漏报

(三)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处理
1、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进一步确定汇总数是
1、以往审计经验 2、有关法规,准则对会计的要求 3、被审计单位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判断重要
会计政策)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 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使用 者关注流动性较高的项目) 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风险评估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风险评估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是我国注册会计师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有效性而遵循的一套规范和标准。

审计准则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加强市场监管、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评估作为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关于风险评估的相关规定,我们将依次介绍审计准则中的风险评估原则、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识别和评价、以及风险响应等内容。

一、风险评估原则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二十三号——《风险评估和风险响应》规定,审计工作的目标是在合理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取得审计证据是否存在重大的错报的结论。

风险评估原则要求审计师应该在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时,综合考虑客户特征和业务状况,确定审计风险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审计程序。

二、风险评估程序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于风险评估程序的规定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客户:审计师应当了解客户的业务性质、规模、资金状况、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财务报告的披露政策和作出的重大估计,以及政策或连锁业务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2. 了解客户的内部控制风险:审计师应当了解客户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内部控制风险的相关情况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

3. 初步确定风险控制目标:审计师应当初步确定风险评估的控制目标,根据客户的特性和初始风险评估,初步确定风险评估的控制目标。

三、风险识别和评价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审计师在风险识别和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了解客户和了解客户的内部控制风险的结果,有效识别客户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这些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结果,评价审计风险的性质和程度。

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审计师还应当利用相关的风险识别和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并在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价。

四、风险响应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定,审计师应当根据对客户的审计风险的识别和评价的结果,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的程度,特别是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价结果显示需要采取的情况下。

审计风险准则

审计风险准则

审计风险准则审计风险准则是在进行企业审计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旨在确保审计过程中能够全面、准确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以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

以下是关于审计风险准则的详细介绍:识别风险:1.审计人员需要全面了解被审计企业的运营环境、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体系,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2.风险可能来自于企业的各个方面,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3.审计人员还需要关注企业的财务报表,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不实事项和舞弊行为。

评估风险:1.在识别出风险后,审计人员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

2.评估风险时,需要考虑风险的性质、大小、持续时间以及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

3.通过风险评估,审计人员可以确定哪些风险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控制风险:1.针对评估出的风险,审计人员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2.控制措施可能包括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优化业务流程等。

3.审计人员还需要对企业的控制措施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有效并能得到执行。

审计风险模型由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关系:审计风险=内在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审计风险并不能在审计结束时以数学形式加以确定,因为审计人员并不知道实际风险,而要用判断来评价每种相关风险。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准则是确保企业审计过程中全面、准确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通过遵循这些准则,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和风险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

审计标准的名词解释

审计标准的名词解释

审计标准的名词解释一、引言审计是一项重要的财务活动,为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审计标准被制定出来。

本文将对审计标准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审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二、财务报告审计财务报告审计是审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为了验证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审计人员会根据财务报表审计准则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和核对,确保报表的编制符合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并且未出现任何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

三、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指为了保障审计质量和审计报告的公正性所制定的规范。

目前,国际审计准则将审计分为基本准则、执行准则和报告准则三大类,分别对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职责和要求进行规范。

1.基本准则基本准则强调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守的核心原则,包括公正性、独立性、专业素养和审慎勤勉等。

公正性指审计人员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开展审计工作,不受任何利益冲突的影响。

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不受他人的控制和影响,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专业素养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会计和审计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

审慎勤勉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风险。

2.执行准则执行准则主要指导审计人员在设计和执行审计工作时应采取的方法和程序。

审计人员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风险特征,合理确定审计程序和取证方法,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执行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应当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以进行合理的判断和结论。

同时,审计人员还需要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沟通和记录,以便在后续的审计工作中进行追溯和查证。

3.报告准则报告准则主要规定了审计人员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如何编制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审计结果进行总结和表述的形式,对外界提供审计的焦点和结论。

报告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必须明确表达对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合规性的意见,同时还要就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警示或建议,以帮助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审计准则pn740

审计准则pn740

审计准则PN740一、概述审计准则PN740是指审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系列规范和原则。

这些准则旨在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独立性和专业性,以保证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对审计准则PN740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审计准则PN740的基本原则审计准则PN740包括以下基本原则:1. 诚实和诚信原则审计师应当诚实、诚信地履行职责,不得参与任何欺诈、误导或不诚实的行为。

他们应当全面、准确地收集和评估相关证据,并基于真实、可靠的信息进行审计工作。

2. 独立性原则审计师应当保持独立性,不受任何利益冲突或压力的影响。

他们应当遵循专业判断和道德标准,不受审计对象或相关方的干预。

只有在保持独立性的情况下,审计师才能发表真实、客观的审计意见。

3. 专业谨慎原则审计师应当以专业谨慎的态度履行职责,保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他们应当对审计对象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审计工作。

审计师还应当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轻易作出不准确或误导性的判断。

4. 保密原则审计师应当保守审计对象的信息,并遵守相关的保密法律和规定。

他们不得将审计对象的信息用于个人或他人的利益,不得泄露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敏感信息。

审计师应当确保审计报告的保密性,只向合法授权的人员提供审计意见。

三、审计准则PN740的具体要求审计准则PN740还包括一系列具体要求,以指导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工作。

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1. 风险评估和控制审计师应当对审计对象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确定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他们应当了解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评估其有效性。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还应当关注风险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证据收集和评价审计师应当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以支持审计意见的形成。

他们应当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文件审阅、询问、观察等,以获取可靠的证据。

审计师还应当评价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和可靠性,确保其能够支持审计结论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案例1
原A工厂和B工厂在C公司成立后即办理注销手续,并已于 2004年初注销完毕。但是,原A工厂和B工厂的公章及银 行账号在办理工商注销手续的过程中并未按规定予以同 时注销。
A工厂和B工厂利用未注销的公章、账号以及一些相关的虚 假文件,并由C公司担保直接向银行借款,截至2006年 12月31日,银行借款余额合计为1500万元。
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分析评估,审计师可以判断出该公 司风险较高的领域。
审计准则的发展:
独立审计准则:1996年1月1日起执行 ;
执业准则:2007年1月1日起执行。
审计准则修正了审计流程,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发 展
审计风险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 目标和一般原则
审计案例1
一、兴安岭股份有限公司的背景 兴安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安岭公司)成立于 1994年,是一家经营光纤、光缆、电缆等信息、通讯 及相关设备制造的民营企业,兴安岭公司于1997年公 开发行A股并上市交易,上市以来兴安岭公司主营业务 不断萎缩,公司在交通、房地产和实业投资等方面采 取了业务多元化战略。内部控制比较薄弱 缺乏专门的审计理论和比较标准 缺乏综合素质高的注册会计师 分析性复核程序重视不够 信息库和辅助审计软件的建设速度滞缓
审计风险准则运用中的问题
解决办法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机制 建立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 提高审计人员执业综合能力 要加强对分析性复核的重视 大力开发审计程序软件
审计风险准则之间的联系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解决如 何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 证据:拓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强调实施风险 评估程序所获取的信息同样构成审计证据
审计风险准则对现行审计的影响
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 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综合风险转移 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 风险评估从零散走向结构化 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 会计师专业知识重心转移
经营分析案例
该公司也未能有效管理与最大客户沃尔玛的关系。沃 尔玛拒绝接受价格上涨,并把ABC公司的产品放在靠 里的货架上,而将ABC公司的低价竞争对手DEF公司 的产品置于位置最好的货架上。
该公司另一个战略方面的问题是制定的增长目标太高 ——试图维持14%的年增长率。实现目标的困难给管 理层形成巨大压力,而这一点对于内控环境十分不利 。同时,它在欧洲的扩张也遭遇挫折。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 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准则之间的联系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 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提升风险导向审 计思想的地位,统领其他审计风险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 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解 决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识别问题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
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 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 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风险导向审计案例分析
中天华正会计师事务所 杨懿 2009年6月
经营分析案例
ABC公司曾是美国全球领先的塑料制品生产商,产品 包括储藏罐和垃圾箱等。在90年代中期,该公司连续 数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4%,且连续三年被“财富” 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企业”。
对ABC公司进行战略分析后发现,该公司对原油价格 的波动非常敏感,因为塑料制品的一个重要原料是树 脂,而树脂是通过原油炼制的。但ABC公司没有采取 任何控制原材料风险的措施——既没有集中采购,也 没有与供应商签订长期购买合同。而实际上,该公司 是世界上最大的树脂消费商之一,以其采购规模,完 全可以通过谈判获得很优惠的价格。但该公司没有利 用集中采购所能赋予它的定价能力,而是在全球12个 地方分别采购。当原油价格上涨时,它只能把增加的 成本转嫁给客户。
经营分析案例
基于这些情况,审计师可作出合理的财务业绩预期: 销售增长放缓、销售毛利收窄、利润降低、研发费用 需要增加等。假如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形,如这一 年的销售毛利反而比去年增加等,审计师就要打个问 号。
同时,审计师可能估计它会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降低 成本,以达到业绩目标,这就需要对成本结构进行分 析,看它有没有改变产品配方来压缩成本;如果它产 量过大而销售又不利,它的库存应该会增加;还有资 本结构方面,它在欧洲投资失败,这些资本是否作为 坏账冲销掉;等等。
审计案例1
财务报表显示: 截至2006年12月31日 合并流动资产为180,000万元 流动负债为190,000万元 营运资金-70万元 合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为6,600万元 2006年度合并净利润6,500万元 其中有6,300万元利润来自于其联营公司处置长
期投资产生的 。
审计案例1
兴安岭公司于2003年7月收购了外地两家生产电缆的 A工厂和B工厂,并在A和B 工厂的基础上改制成立 了一家经营电缆的C子公司(以下简称C公司),兴 安岭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时兼任C子公司的法定代表 人。但是,由于C公司所生产的电缆在同行业中属于 技术含量较低的低端产品,故C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 发生巨额亏损,截至2006年12月31日净资产为 1,70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5%,营运资金-24,000万 元。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 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 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
审计风险准则核心要求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切实贯彻风险导向审 计理念,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