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摘要: 洋务运动30年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它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阶级条件,这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洋务改良思想
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洋务运动呢?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刺激,中国的一部分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利用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地倡导了一次以仿效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心,以“图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产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是必然的。
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而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无法抵挡。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阶级感到创巨痛深,陡感西方在军事上的优势。这也是洋务运动先从官办军事工业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随着军事工业发展的需求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朝野上下才逐渐看到了封建经济的其它部门,亦不能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挑战,必须急起直追,中国才能获得出路。
一大批中国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还拥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后,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从单纯的设想或者说是思想到实践,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早期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洋务派以及洋务运动的进步性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二洋务运动为近代中国的改良主义开了先河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革命往往是社会革命的先导。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改良主义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阶级条件,这是不容忽视的。但更重要的,则在于通过洋务运动,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人们在观察世界时得到了比较和鉴别,认识了中国并不是什么居天下之中的唯我独尊的“礼义之邦”,而是“粉饰多而实政少,拘孪甚而百务弛”的封建落后国家。
在洋务运动酝酿之初,一般人幻想,只要掌握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就能够富强起来。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事实并非按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发展,他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机器固有局矣,方言固有馆矣,遣发子弟固往美洲攻西学矣,行阵用兵固熟练洋枪矣,而何以委靡不振者仍如固也?”
最先研究这个问题的是洋务派官僚郭嵩焘,他于1876年奉派为头任驻英公使,驻英期间他潜心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并针对洋务运动的实际状况,提出不少发人深省的问题。其中有两点最重要:一个是洋务运动的方向要改变。郭嵩焘认为,若想立国,必须象日本那样先学习西方的经济、法律制度,作为“立国之本”,而不能专搞那些“无能及远”的皮毛。一个是办洋务要发展民间资本即“富民”,他认为,“西洋之富专在民不在国家”,“岂有百姓困穷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今言富强者,一视为国家本计,与百姓无与”。
当然,由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局限,在戊戌变法中,康、梁之辈仍然脱不掉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躯壳。那些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较深、思想敏捷的人象何启、胡礼垣等,又看出了康、梁主张的不中用,更进一步地指出:“外洋诸国惟不用经义,故能为所当为”,“中国之不能变,盖经义累之也”,直接向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向孔孟的说教提出了挑战。
由以上可知,洋务运动与近代改良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洋务运动与中国半殖民地的加深和形成没有必然的联系
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在时间上和中国半殖民地加深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是否全由洋务运动带来的?
在洋务运动所处的历史时期,世界资本主义正在向垄断过渡,再加上野心勃勃的后起的日本,此时对中国的侵略明显地加强。商品输入的激增,边疆危机的纷至,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许多沉重的灾难。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屈辱投降,中国被瓜分豆剖的危机已迫在眉捷。这是具有种种弱点的洋务运动所不能遏制的。因此,不能认为这种危机的到来和加深,仅仅是进行了洋务运动的结果。
当时搞“洋务”,顾名思义,一切均需来自外洋。创办伊始,中国一不能出钢铁,二不会造机器,不但全套设备和技术,就连动力用煤都要来自外国。但是,这样的不可避免性在其
它谋求发展的经济后进国家几乎是共同的。像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彼得大帝改革时的俄国,以及其它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迟缓的国家几乎都经过这个阶段,可见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清政府和地方大吏确实借了不少外债。据统计,在1861—1894年的三十余年中,共借外债四千五百多万两,但绝大部分用于军费和赔款,真正用来兴办“洋务”的还不到百分之七。但借债修路,在那时世界各国所在多有。可见借债这一点也不能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主要依据。
再就训练新式武装而言,洋务运动期间,陆军开始了武器和训练的更新。又由于近代中国的外患大都来自海上。封建统治阶级着意建立一支近代化的海军,不管是为了装点门面抑或借以御敌,尚属无可厚非。可是那时候中国对于近代军事的了解几乎等于零,不得不向外国购买新式武器,购买造船设备和主力舰只,聘请外国教官,派遣学生出洋。这种情况,在日本明治前后也曾有过。日本建立近代化军队所使用的办法和中国大同小异,然而日本非但没有殖民地化,反而成了侵略性很强的国家。因此问题的关键也不在这里。
那么,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事实到底应如何解释呢?其实,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倒不是因为搞了一个很不像样的洋务运动。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在这个日益没落的封建帝国里没有一个新兴的阶级,或派生出某种力量,能够领导大多数人,克服一切阻力,进行社会变革。
所以,在这一期间,中国半殖民地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的不断压迫,一是由于中国传统的封建势力作为一种极端腐朽而又异常顽固的力量,严重地阻滞着中国社会的前进。当时洋务运动刚刚形成的资产阶级不仅在政治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在经济上也没有获取充分发展的自由。特别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自由设厂,本来在封建制度压抑和失去关税保护的夹缝中刚刚生长起来的民族工业幼芽,立即遭到无情的摧残。洋务运动始终没有能够把中国推向实现近代化。
作为一股政治力量,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是在整个现代化运动中,洋务运动没有失败,而是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趋向了保守,一部分人深化了认识;洋务运动没有失败,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思想阶段,它没有消亡,而是发展、延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