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指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再认识和深化的认识的过程。
人类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起点,它是人类最初对外界事物的感性印象和感受,是人类认识的第一步。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新的认识和发展。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它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形而上到形而下逐步深化的过程。
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再认识和深化的认识,逐步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认识的水平。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贯穿始终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认识的过程中,量变是指认识的不断积累和累进,而质变是指认识的飞跃和突破。
在认识的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只有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才能使认识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总之,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它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再认识和深化的认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辨证关系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辨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的。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⑴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b.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知觉是各种感觉集合起来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
△表象(印象)是大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再现或回忆。
c.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面性、片面性(局限性)⑵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a.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逻辑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断定。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导未知的逻辑反映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孤立存在。
c.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
深刻性。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a.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a.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感性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它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a.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人的感性认识是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背景的思维。
它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不同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b.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举例说明认识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
”这个说法对吗?导入新课(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先请看两例:两小儿辩日之远近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①两小儿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象问题;②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③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
孔子也是这样。
①在认识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第谷、开普勒和牛顿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哪些贡献?第谷为什么没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为什么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为什么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③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④怎样才能具备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所必需的条件?(逐题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第①题:第谷经过连续20年的观测,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发现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准备了十分丰富和准确的感性材料。
开普勒发现了现象间的真实联系,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科学地回答了“行星是怎样运动的”问题,迈入了理性认识的大门。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的问题,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方式。
感性认识主要依赖感觉和直觉,而理性认识则依赖于思维和推理。
感性认识是人类在长期漫长的生活中形成的基本认识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
而理性认识则是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
然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感性认识是由感官得出的,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但是感性认识有时候并不准确。
例如,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我们常常感觉是太阳在转动,但这是由于我们的感官有时会欺骗我们。
而理性认识是通过思考、推理、证明等方式得出的,它具有精确性、完整性和普遍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历程。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思考、分析、比较、推理,以此来深入、准确地认识事物。
这种飞跃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认识世界不断进步的过程。
科学研究就是理性认识的典型代表。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不断积累经验和证据,最终得出科学结论。
这种结论不仅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而且能够得到检验和验证。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理性认识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狭隘的经验主义将认识局限于经验,而不考虑抽象思维和推理。
另外,理性认识也有时会出现错误,例如某些假设、证明过程中出现的漏洞等。
因此,我们需要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得益彰,相互补充,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
总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人类认识发展历程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类认识世界不断深入的一个过程。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应该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思维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而我们对这些事物的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认识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它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解读和行为的选择。
那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现象和特性,它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把握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思考,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还包括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统一。
主观性是指认识是一个主体的活动,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客体进行认识,反映主体的思维和意识活动。
客观性则是指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独立于主体的存在。
认识的本质就是通过主观的认识去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本质。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认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阶段。
认识的发展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与客观世界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把握,它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抽象概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逐渐上升到对一般规律性的认识。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般规律,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其他具体事物中去。
4. 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深化过程。
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性,而通过理性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系答: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由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其特点是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面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的特点是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相互依赖、又是相互渗透。
(1)、相互依赖: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相互渗透或包含:两者相互渗透,其统一基础是实践,割裂两者辨证关系,就会陷入唯理论和经验论(空穴来风、凭空幻想、捏造事实、歪曲历史、主观意识扩大化、不切实际、空想社会主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承)、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答: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在整个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前提。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
(焚书坑儒、四大发明、土地革命、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清末文字狱、十年文革、信息时代、改善民生、社会主义改造)三、上层建筑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答: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可以把它的内容归结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大类。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监狱、法院、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并体现政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换。
(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行动的产物,是随统治阶级的变化而变化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

后者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要解决 的问题。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 其开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2〕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认 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 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3〕真理 和 科学理论 对实践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要提高“透过现象认 识本质〞的自觉性
〔2〕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不等于现象的总和。现象 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的,是事物的外部 特征;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是事物 的内部联系,现象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必须通 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因此,认为现象的总和构本钱质 否认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错误的。
例二,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
热现象
热的本质和规律
春夏秋冬冷热变化 摩擦生热 化学反响放热 电器发热
热力学定律— —热是分子的 无规那么运动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例三,在冬天或夏天烈日下,手摸户 外的铁板、石头和木块
现象
冬天感觉铁板最凉,依 次是石头、木块
夏天感觉铁板最烫,依 次是石头、木块
感性认识
本质
温度相同
系 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请思考
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但 人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认识事物 的本质?
目的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 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事物 开展。
第三、从认识的作用上看 ,对事物本质规律 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认 识
感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错误的认识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 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具体、直接,理性认识抽象、间接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根底,并反作用于感性
柏拉图理念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柏拉图理念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摘要:柏拉图认为,如果我们只是依赖感官知觉或者意见,那么不可能存在真正知识。
要从感官知觉和意见到理念,我们就必须对真理具有一种爱,柏拉图称之为爱洛斯。
爱洛斯促使我们进行真理的追求,促使我们进行辩证论证,促使我们超过感官知觉达到对理念的概念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
灵魂要把握实在的"真";,就不能依靠感性能力,只能依靠理性能力。
关键词:柏拉图; 理念; 认识; 理性;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无疑是理念论,尤其是在其理念论指导下建立在他着作中的《理想国》,代表了西方哲学大厦的奠基。
着名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全部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在给柏拉图哲学做注解。
黑格尔在谈到柏拉图哲学时说到,柏拉图的着作就是古代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礼物之一。
一、理念论的偏见在《斐多》篇中,柏拉图谈到:"哲学家的任务是尽可能地让灵魂摆脱身体,因为身体经常阻止我们获得真正的知识。
人们在进行认识的时候,看"、听"等感觉都是无用的,因为身体的存在,灵魂很难获得真理";。
以及他的"我们表面上是在学习,其实是在回忆";的言论。
柏拉图常常回复到回忆这一问题;尤其是在《美诺》篇柏拉图对回忆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
他认为,一般讲来,没有东西可以真正说是从学习得来,学习宁可说只是对于我们已知的、已具有的知识的一种回忆;这种回忆只是当我们的意识处于困惑状况时才被刺激起来的。
一般认为,柏拉图根本不重视乃至蔑视经验,仅仅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彼岸的理念世界,因此与"脚踏实地的";亚里士多德相比,柏拉图更像是一个沉迷于空洞概念中的理想主义者,因此对于现实的经验世界一无所知。
哲学史中将柏拉图的忽视感性认识归咎于受巴门尼德的影响,梯利在《西方哲学史》中写到"概念知识就是唯一真正知识";,柏拉图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柏拉图以他的某些前辈,特别是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观点为基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范文)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阶段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中阶段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宏观上具有在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的意义。
具体到教学目标上,又表现出对学生的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改革本质。
学生的现状表明: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片面的、表层的、非本质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只有帮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才能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历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
那么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知识的整体结构、弄清史实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呢?我个人的体会是:首先,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学。
如果不把学生所学习的每个独立的历史概念纳入历史概念的整体体系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容易遗忘。
教学中帮助学生把一个个单独概念上下左右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概念体系网络,这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阶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标志。
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中关于抗日战争初期阶段国共两个战场的情况,如果按课文内容的顺序去板书和讲述,学生对纵横交错的历史现象就难以掌握。
如果在板书中对课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1 组织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①制定全面抗线路线②确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李宗仁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人民遭殃:南京大屠杀(1937年12,30多万)抗击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二、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地:1937 8陕北3 后果3 作用2 成就平型关大捷(1937 9):抗战中的首次大捷建敌后根据地:晋察冀等延安成为抗日指导中心华北:华中:华南:丧师失地{{4 原因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害怕人民革命力量壮大内容1 洛川会议2 台儿庄大捷这样不仅对抗战初期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人物进行了有效的展示,使学生便于形成整体概念,而且运用推理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国共两党的活动及结果、原因进行对比分析。
哲学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020长春市事业单位备考:哲学之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的飞跃
1.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理性认识
毛泽东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达到理论的认识。
重复地说,理论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理论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就是说,感性认识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认识解决的是本质问题。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选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
(2)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的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
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
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

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摘要本文就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高三总复习谈了一点个人体会。
从三个方面谈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学。
2、重视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三总复习,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整体结构教学高三总复习不仅对学生来说是纷繁复杂的,就是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如何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从而在高考中抢得先机呢?下面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首先,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学。
如果不把学生所学习的每个独立的数学概念纳入数学概念的整体体系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容易遗忘。
教学中帮助学生把一个个单独概念上下左右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概念体系网络,这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阶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标志。
例如在复习《解析几何》一章时,首先将概念讲清、讲透、讲细。
尤其是圆锥曲线的第一、第二定义及其附属的一些知识如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准线方程等。
然后在此基础上就要将前后左右的其他知识点进行结合,形成网络。
比如对称性,它可以与前面的函数对称性进行类比,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比如已知函数y=f(x)的图像,要得到y=f(-x)的图像,只需按y轴对称即可;要得到y=-f(x)的图像,只需按x轴对称即可;要得到y=-f(-x)的图像,只需按原点对称即可;要得到y=f(︱x︳)的图像,只需将原来y轴右侧的图像不变,左侧的图像去掉,然后再将右侧图像按y轴对称过来即可(原右侧图像保留)。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圆锥曲线的对称性理解的更加深刻,而且对前面所学的函数的对称性就能融会贯通了,使用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再比如在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除了通常所用的解析法外,对于函数状态下的圆锥曲线,尤其是x2=2py(p≠0)型的抛物线,我们可以使用导数来得到此抛物线的切线的斜率,对于有关问题来说这样往往能简化计算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
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第一次飞跃。
实现这一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1)掌握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2)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
也就是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概括和改造,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才能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和概括出来。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
实现这一飞跃的必要性在于:(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发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坚定性。
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3)检验和发展认识。
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检验理性认识的真理性,使之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1)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3)再次,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4)最后,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1.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1)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2)人的认识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
(3)认识主体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积极能动的过程。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
程中的分析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中的综合过程是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无声促进作用。
主观能动性存有两方面的含义:一就是人们无声地重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重新认识
的指导下无声地改建客观世界。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并使二者统一出来,即为整体表现出
来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二、全面掌握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
理性认识就是对事物内在和本质的规律性重新认识,其暗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充分
发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可以赢得。
而理性认识就是创建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具
备抽象性、间接性和客观性的特征,因此只有赢得事物全面的感性材料就可以为下一步积
极开展对于事物本质、规律性的重新认识提供更多第一手的材料。
离开了感性认识回去以
获取理性认识就是“水中捞月”。
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的方法指逻辑思维(亦称理性思维),就是人们在重新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推论、推理小说充分反映现实的过程。
它与形象思维和技术创新思维相同,就是用科学的
抽象概念、范畴阐明事物的本质,抒发重新认识现实的结果。
从感受到思维: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知识回顾: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
实践
• 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
C目
O N录Βιβλιοθήκη 一TE二
N
T
S
必要性分析 飞跃的基本条件
教学目标
认识运动 第一次飞 跃的原因 及途径
实践能力、 辩证思维 能力
实践第一、 重视调查、 改造学风
教学重点难点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践 到认识)飞跃的基本条件
十六字方法
关键 条件
由由去去 表此伪粗 及及存取 里彼真精
“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 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 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 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 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 西。”——毛泽东:《实践论》
悟性不能直观, 感性不能思维。 唯有两者联系, 才能发生知识。
康德
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蚂蚁:知识的搬运家(狭隘经验主义) 蜘蛛:闭门造车(理性主义) 蜜蜂:既采蜜又酿蜜
课堂小结
作业
再读《实践论》结合实际思考: 1、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 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伟大? 2、结合新时代中国实际谈谈如何 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谢谢观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勇于实践 深入调查
前提 条件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掌握丰富的、 合乎实际的 感性材料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 就像“一朝分娩”。——毛泽东
2、运用科学方法综合材料
• 牝而黄 • 牡而骊
感受
思维加工
• 得其精忘其粗 • 在其内忘其外 • 见其所见,不见
其所不见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即通过从感性
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片面认识到全面认识、从表面认识到本质认识的
渐进过程,逐渐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感性认识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只能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即通过观察、听、闻、嗅、尝等方式来接触外部事物,从而了解物体
的外在表面和特征。
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只能形成片面、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具有直观性和局限性。
第二步是概念形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
开始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将感性认识所得到的感觉与
表象转化为概念,形成抽象思维。
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
也是深化人类认识的基础。
第三步是辩证认识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概念的局限性,也就是概念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物体的本质。
只有通过分析、比较、
对立等方法,才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全面
的认识。
辩证认识具有整体性、发展性和相对性,可以揭示物质世界
的深刻规律和内在本质。
总之,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路径,这一路
径可以通过感性认识、概念形成和辩证认识三个阶段来描述,每个阶
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局限性。
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不断拓展自己
的认识能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认识世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
价值。
认识的辩证运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

一、认识的辩证运动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
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
在实践基础上,人类认识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实践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的。
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里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一,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
其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保障;其三,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自觉实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根本途径。
其四,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物质基础。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第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其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客体本身发展过程和客体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其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其三,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还要受到主体本身诸多条件的限制。
所以,一种真理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达到。
2019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重要知识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原在考研政治中有很多高频的考点,认真记忆,做题时需要融会贯通。
下面考研小编整理的“2019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重要知识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二者对立统一: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②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条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2=3
#(7, 3, 5)=f(7)+f(3)+f(5)=1+1+0=0 局面(7, 3, 5)是负局面 后走者(乙)有必胜策略
a3=5
推广
把游戏规则改变一下
一次取紧紧相邻的两枚石子; 一次取紧紧相邻的三枚石子; 一次取紧紧相邻的任意多枚石子; 一次取某一排中的任意两枚石子,不要求紧紧相邻; 一次取某一排中的任意多枚石子,不要求紧紧相邻; ……
二进制数的加法 VS 局面的加法
+ 1010
1001
+ 1010
0000
胜 + 负 = 胜 !0 + 0 = !0 负+负=负 胜+胜= ? 0 + 0 = 0 !0 + !0 = ?
胜!0,负0
局面的加法,与二进制数的加法,性质完全相同。
联想
能否用一个二进制数,来表示一个局面呢? 用符号#S,表示局面S所对应的二进制数,简称局面S的值。 #S=0S负, #S≠0S胜。
构造
集合 g(x):表示局面(x),下一步可能局面的值的集合。 取两枚相邻石子 (7) g(7)={#(5), #(1, 4), #(2, 3)} 可以证明,令函数f(x)为g(x)中没有出现的最小非负整数,满足要求。 如果g(x)={0, 1, 2, 5, 7, 8, 9},则f(x)=3。 令G(x)为g(x)在非负整数集下的补集。 令f(x)=min{G(x)},满足要求。 (5) (1, 4) (2, 3)
类比
局面的加法 二进制的01加法 VS 局面的加法 胜+负=胜; 1 + 0 = 1;胜+负=胜; 0 + 1 = 1;负+胜=胜; 负+胜=胜; 0 + 0 = 0;负+负=负; 负+负=负; 1 + 1 = 0;胜+胜=不定。 胜+胜=不定。 二进制数的不进位加法:对二进制数的每一位,采用01加法。 0011 1010
例子
x 0 f(x) 0 1 0 2 1 3 1 4 2 5 0 6 3
(5) (1, 4) (2, 3)
7 ?
#(5)=f(5)=0 #(1, 4)=f(1)+f(4)=0+2=2 #(2, 3)=f(2)+f(3)=1+1=0
(7)
g(7)={0, 2},G(7)={1, 3, 4, 5, …} f(7)=min{G(7)}=min{1, 3, 4, 5, …}=1
每一步必须从某一排中取走两枚石子; 这两枚石子必须是紧紧挨着的; 如果谁无法按规则取子,谁就是输家。 1 2 3 4 5 6 7
a1=7 a2=3
a3=5
规则分析
a1=7 a1=2 a2=3
如果一排有7枚石子
而你取了3、4这两枚石子,
可以看作是将这一排分成了两排, 其中一排有2枚石子,另一排有3枚石子。
#S=#(a1, …, an)=f(a1)+…+f(an)。 关键就在于函数f(x)的构造。
S = + = + +
(3) (3, 3) = (3) + (3) #S #(3) #(3, 3)=#(3)+#(3)
(3, 3, 1) = (3) + (3) + (1) #(3, 3, 1)=#(3)+#(3)+#(1) #(3, 3, 1)=f(3)+f(3)+f(1)
+
+
+
(3, 3, 3, 3, 1, 1)
负
局面的分解
X
+ + + +
X
= = = =
负
胜
负
负
负
胜
负
X X
+
负
=
=
X X
胜
胜
?
+ C+C
局面与集合
我们只关心局面的胜负。
一个局面可以用一个集合来描述。 这实质上是简化了局面的表示。 能不能进一步简化一个局面的表示呢?
X + C+C = X (2, 2, 2, 7, 9, 9) = (2, 2, 2, 7) + (9)+(9) (2, 2, 2, 7) 用集合{2, 7}来表示 (2, 7)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透析一类搏弈游戏的解答过程
认识事物的过程
事物的现象
认识的感性阶段 ?
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理性阶段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入手。
并不是人人都能从简单的事物中得到一般性的规律。
究竟如何才能由浅入深呢?
游戏
甲乙两人面对若干排石子。 每一排石子的数目可以任意确定。 两人轮流按下列规则取走一些石子:
局面的排数可能会随着a2, …, an),来描述游戏过程中的一个局面。
(3, 3, 1)
若先行者有必胜策略,则称为“胜局面”。 若后行者有必胜策略,则称为“负局面”。 若初始局面可以分成两个相同的“子局面”,则乙有必胜策略。
加法 分解 (3)+(3)+(1) (3, 3, 1)
无序组:(2, 5, 5) 集合: {2} 二进制数: 01
(5, 2, 5) {2} 01
(2, 3, 3) {2} 01
此类博弈游戏的特点
甲乙两人取石子; 每一步只能对某一排石子进行操作; 每一步操作的约束,只与这排石子的数目或一些常数有关; 操作在有限步内终止,并不会出现循环; 谁无法继续操作,谁就是输家。
此类博弈游戏的一般性解法
判断一个局面,究竟谁有必胜策略
设局面S=(a1, a2, …, an); S的值#S=f(a1)+…+f(an)(二进制数的加法); 如果#S≠0,则先行者有必胜策略; 如果#S=0,则后行者有必胜策略。
另一个游戏
有若干堆石子,两人互取。无法取子者输。 一次只能在一堆中取,至少一枚,至多不限。 对于这个游戏,可以证明令f(x)=x,就满足要求。
有些游戏可以直接推导出函数f(x)的表达式
小结(二)如何优化算法
可以看作是对搜索算法的优化。
优化算法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局面的表示进行了简化。 本质:避免了对相同局面的穷举,即避免重复搜索。
函数f(x)的求法
f(0)=0; g(x)表示局面(x),下一步可能局面的值的集合; 令G(x)为g(x)在非负整数集下的补集; 则f(x)=min{G(x)}。
小结(一)优点 & 缺点
优点
适用范围广,可以直接用于大多数此类游戏 与穷举相比,速度快,时空复杂度低
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