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的定义应该能够覆盖课程本身的各个基本组成部 分(课程目标、实施、内容、评价)
课程定义应该与学习活动关联起来,并注意与学习活 动区别开来
课程定义要能够整合课程的各个存在层次
古德莱德: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施的 课程、体验的课程
应该区分计划性和经验性这两种给课程下定义的取向
2.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学习者所获得的所有经验 (Foshay,1969);
3.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取得毕业资格、获取证书及进入职业 领域,学校应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及特定材料的总体计 划(Good,1959);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究(Westbury & Steimer,1971); 5.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一种有指导的生活事业;
定义的方式: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 属加种差(归属不同)
wk.baidu.com
(二)课程的本质及其特性
1.课程定义的方法论
针对以往在课程本质探讨中存在的方法论缺陷,我国 有学者提出课程的本质内涵应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第二,课程是系统的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
专题一: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一、课程的概念及其价值与功能 二、教学的概念及其价值与功能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探讨
一、课程的概念及其价值与功能
(一)课程定义的多样性 (二)课程的本质及其特性 (三)课程的价值
(一)课程定义的多样性
“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却是定义最差的一个 教育术语(斯考特)
3.赞同这样的定义(靳玉乐):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 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 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 育性经验体系。
在这一课程定义中,“教育性”区分了经验的性质, 即只有那种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才是课程。全 部教育性经验包括人类文化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种 族经验,又包括个体通过亲身的尝试、实践而累积起 来的个体经验。“体系”暗含着课程的“计划”指令 性,体系从何而来?它要依据教育方针,根据教育目标 而确立,即根据方针和总体教育目标制定总体课程规 划,通过规划安排学科与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课程在 本质上就是围绕教育性经验和计划这两个关键要素而 展开的。
系的计划? 第三,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结论性的? 第四,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理解的?
这几个问题是长期以来有关课程本质讨论的焦点,各 种不同的课程本质观往往都涉及到对这些问题的不同 理解,因而这些问题也就构成了限定课程本质内涵的 客观指标。
2.课程定义的基本思路
有学者认为定义课程要遵循几个基本思路(丁念 金)
据统计:课程的定义有119种之多 国内学者归纳为六类: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
利威(Lewy, A.)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列出了 “课程”的七种典型定义
1.课程是学校为了训练团体中儿童和青年思维及行动方式 而组织的一系列可能的经验(Smith, et al.,1957);
(3)经验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影响因素、一种教 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课程应该是可以通过认识和 实践而转化为个体经验的,不管这种经验是知识性的, 还是活动性的。
对已有各种定义的梳理:
已有各种定义方式所关注的重心,即计划、经验、目标、 学科。
虽然这些重心看起来好像没有联系,但实质上,若谈计 划,肯定涉及目标,若将经验理解为种族经验和个体经 验的总和,实质上就包含有学科。因此,要综合人们为 课程定义所设定的重心,只需抓住计划与经验。
定义的方式
4.由上述课程本质可以概括反映出课程的特点:
(1)客体性。相对于学习者来说,课程是一种外在于 学习主体的客观存在,是学习主体认识和经验的对象, 而不是主观性的自我意识或观念。
(2)目的性。从人类教育活动所特有的育人目的性角 度看,课程也无非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手段,具有预期的 目标指向性,如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课程成为构成人类生活能动活动的长河(Rugg,1947); 6.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Taba,1962); 7.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习者在个人的、社会的
能力方面获得不断的、有意识的发展,通过对知识和经验 的系统改造而形成的有计划和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及预期 的学习结果(Tanner,1975)
谢弗勒(Scheffler, I.)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过三 种定义,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而 凄寻求一种真正的定义,则需要寻求一种正确的或最佳 的纲领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 的混合,“包含是(is)和应当(ought)两种成分”。
课程是一种计划,表述了课程的描述性定义,课程是经 验则表述了课程的规定性定义,只有包含课程“是”和 “应该”两种成分即计划和经验两种成分才是课程的完 整的定义。
课程”并重 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

课程定义多样性的原因
课程定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具有时 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识
课程存在(实践)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是复杂的,具 有复杂性:实践的复杂性、存在不同层次
研究者或定义者的立场或角度、目的(主观性)
从探讨课程的本质属性出发:学习经验、教学活动 从确定课程的功能出发:社会文化再生产、预期的学习结果 从课程存在的物质形态定义课程:科目、教材、教学大纲 从课程实施和管理的立场出发:学习计划、教学计划
有学者认为课程定义内涵呈现的发展趋势是: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兼相爱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
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