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专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专练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

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

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

延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B.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C.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D.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尉,汉时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形狱,可以逮捕。因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提出的判决。

B.长者,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显贵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文中“长者”指身份显贵的人。

C.刀笔之吏,古人记事用竹木简牍。以笔书写,以刀削除讹误,故刀笔之吏指主办文书的官吏,又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

D.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古代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释之颇有贤才,张释之要辞官归乡,袁盎知道他贤能,奏请授张释之谒者官职;张释之分析秦汉之事,受到汉文帝赏识。

B.张释之善于进谏。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敏捷,要授予啬夫上林令之职,张释之以周勃、张相如为例,最终劝止了文帝。

C.张释之刚直不阿。张释之阻止过司马门不下车的太子、梁王进入殿门,并弹劾他们,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

D.张释之执法公正。汉文帝要将盗取高祖庙内玉环的人诛灭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坚持依法处置,最终文帝和太后同意了他的判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4分)(2)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4分)

5.为什么张释之认为不能提拔啬夫为上林令?请简要说明。(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然”表转折,其前断句,排除CD;“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句意完整连贯,指陛下将又怎样施加给他刑罚呢?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译文:按照法令这样判处已经足够了。况且斩首与灭族同是死罪,但以逆顺轻重的程度为根据。今日偷盗宗庙的器物便诛灭他的全族,假设愚民偷挖了长陵上的一捧土,陛下将又怎样施加给他刑罚呢?

(2)C.“又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有误,刀笔吏,指掌文案的官吏,没有主管诉讼的权力。

(3)C.“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分析有误,据原文“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可知,原文是文帝赔罪之后薄太后才派使者传令赦免太子、梁王。

(4)①簿:簿册,登记账目、物品的册子;左右视:向左右看看(东张西望);对:回答。译文:汉文帝询问上林尉各种禽兽簿册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向左右看看,都不能回答。

②案:按照;弃市:死刑;当:判处。译文:张释之按照法律规定的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奏请判处死刑。

(5)据原文“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可知,

张释之用绛侯、东阳侯的例子来启发文帝,他们都是议论事情时不善于言谈的人,但都是皇帝的股肱之臣,所以提拔官吏不能仅仅以是否善于言谈为标准;据原文

“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可知,他认为如果提拔此人,会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

答案:

(1)A

(2)C

(3)C

(4)①汉文帝询问上林尉各种禽兽簿册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向左右看看,都不能回答。

②张释之按照法律规定的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奏请判处死刑。(5)①提拔官员不应以是否善于言辞为标准;②如果提拔啬夫,会导致天下人争相效仿,形成重言谈轻实际的风气。

参考译文:

张释之,南阳堵阳人,字季。侍奉文帝,十年来未能升迁,没有名气,想自动请求免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贤能,舍不得他离去,于是奏请调迁张释之补谒者之职。张释之就谈论起秦、汉之间的事,讲起秦朝之所以灭亡,汉朝之所以兴起的原因。文帝称好,便提升张释之为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皇上参观虎圈。询问上林尉禽兽册子的情况,提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右瞧看,都回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在旁边代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问的禽兽册子,很详细,想以此来显示自己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应声一样无穷。文帝说:“官吏不应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行!”于是命张释之授予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