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造瘘术的分类_应用及其并发症_罗特东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 了胆道上 行 性 感 染 的 发 生, ( 6 ) 腹腔镜下空肠穿刺造瘘术: 该术式相对开腹行空肠造瘘术具 [10 ]
有创伤小的特点, 但较 PGJ 及 PEJ 术复杂且创伤更大
[12 ]
[7 ]
。
空肠造瘘术的常见并发症 : ( 1 ) 空肠管脱出; ( 2 ) 腹腔内 导管脱出, 可引起肠瘘; ( 3 ) 肠梗阻; ( 4 ) 肠道出血; ( 5 ) 空肠造瘘 管堵塞。 回肠造瘘术最早源于 1950 ~ 1960 年间全结肠切除后粪便
· 3094·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3 年 4 月第 7 卷第 7 期
Chin J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 , April 1 , 2013 , Vol. 7 , No. 7
改道
[1 ]
。主要适应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3] : 炎性肠病行全结肠切除或结直肠切除
1 ) : 使用内径 2 mm 导管针在空肠壁内斜向潜行穿刺以形成一个 容易出现 抗反流隧道并将空肠管引入肠腔 。 但是有管腔较小, 堵管的缺点。( 2 ) 空肠切开插管: 插管部位一般距 Treitz 韧带约 15 ~ 20 cm 处, 在 对 系 膜 肠 壁 上 作 戳 孔 插 入 远 端 肠 腔 约 15 ~ 20 cm, 然后围绕肠壁浆肌层作双重荷包缝合固定空肠造瘘管, 再作 3 ~ 4 cm 肠壁浆肌层缝合包埋空肠管的隧道 。 在切口外侧 另作腹壁戳孔引出导管, 将导管出口处空肠与腹膜缝合悬吊固 同 定。最后一步主要是防止导管脱出导致管内容物流入腹腔,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3 年 4 月第 7 卷第 7 期
Chin J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 , April 1 , 2013 , Vol. 7 , No. 7
· 3093·
· 综述 ·
肠造瘘术的分类 、 应用及其并发症
罗特东 陈创奇 易小江 杨纨
之一) ; ( 2 ) 肠内营养支持与胃十二指肠减压可同时进行, 对肠外 瘘及胰腺疾病尤为适宜; ( 3 ) 空肠营养管可长期放置, 适用于需
[6 ] 要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 ; ( 4 ) 患者情况允许时也可同时经口进 食。空肠造瘘术有以下几种方法: ( 1 ) 针刺插管空肠造瘘 ( 图
肠造瘘术是胃肠外科疾病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 尤其在急 诊手术时。最初是源于 18 世纪肠道肿瘤及溃疡性结肠炎术后 的临时性胃肠道改道
[20 ]
术后永久改道; 家族性息肉病并直肠癌行全结肠切除; 同时性多 发性大肠癌; Crohn's 病并发穿孔、 回盲部肠外伤和完全性右半 行部分回肠或回盲肠切除术后暂时性造口; 回 结肠梗阻等情况, 肠粪便暂时改道, 以利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变获得缓和, 促进结 。 肠或结直肠吻合的愈合 回肠造瘘术可分为: ( 1 ) 回肠单口造瘘: 先切断末端回肠, 然 后在造口部位圆形切开皮肤及腹壁, 拉出造口的回肠后固定于 2 ~ 4 cm, 腹壁各层( 造口回肠需突出腹壁约 以减少小肠液对造 口周围皮肤侵蚀) 。( 2 ) 回肠双口造瘘: 一般采用末端回肠双口 造瘘。 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一般于右下腹麦氏点做一直径 2 ~ 4 cm的圆形皮肤切口, 进入腹腔后将距回盲部 15 ~ 20 cm 处末端 回肠拖至腹腔外, 使用支撑棒穿过回肠系膜做支撑, 然后在对系 膜缘将回肠沿肠管走行方向切开, 最后外翻与皮肤缝合覆盖造 口袋。但国外有研究表明回肠双口造瘘术更容易出现黏连 、 扭 转、 内疝, 从而导致肠梗阻, 因此更主张在需预防性造瘘时使用 [14 ] 。 结肠造瘘术 如果只是作为结肠择期手术的补充部分而需 暂时地将肠内容物转流, 可考虑行回肠襻式造瘘术 。 [15 ] 回肠造瘘术的常见并发症 : ( 1 ) 肠梗阻; ( 2 ) 造口小肠脱 垂; ( 3 ) 造瘘口狭窄; ( 4 ) 造口坏死、 小肠黏膜与造瘘口皮肤分 离, 出现造瘘口周围皮肤糜烂及感染; ( 5 ) 造口旁疝; ( 6 ) 造口回 缩; ( 7 ) 术后高排量、 脱水。 目前有一 部 分 外 科 医 师 也 在 采 用 其 他 的 回 肠 造 瘘 术 式 。 如: 回肠末端管状造瘘, 以避免二次还纳手术。 ( 二) 结肠造瘘术 临床上常见的结肠造瘘按部位可分为: 乙状结肠造瘘、 横结 肠造瘘及盲肠造瘘。 主要目的是解除梗阻、 排泄粪便及预防性 造瘘。 1. 乙状结肠造瘘术: 乙状结肠造瘘术是胃肠外科及普外科 医师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乙状结肠造瘘术按造 瘘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单腔造瘘术及双腔造瘘术, 单腔造瘘术多 用于永久性造瘘, 双腔造瘘术多用于暂时性造瘘 。( 1 ) 乙状结肠 单腔造瘘术: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可分为传统乙状结肠造瘘术和 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 。传统乙状结肠造瘘术是指 术中直接将乙状结肠拉出腹壁外行造口 。但术中应注意将乙状 [16 ] 结肠与左侧腹膜的间隙关闭, 若关闭不全可引起内疝 。 由于 造瘘口缺血、 造口旁疝、 造瘘口回缩等并 此术式术后出现内疝、 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目前在永久性造瘘患者中已被逐渐放 。 弃 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 在脐与左髂前上棘连 线中、 外 1 /3 交界处作一直径 2 ~ 3 cm 圆形切口, 切除皮肤、 皮下 组织及腹外斜肌腱膜后, 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自腹横肌 和腹膜之间向( 左) 侧腹壁及后腹壁方向钝性分至乙状结肠系膜 根部后与腹腔相通, 将乙状结肠近侧断端自该隧道拉出至造口 [17 ] 处腹壁间断缝合固定 。此种手术需注意以下几点: 在游离乙 状结肠时应分离到降结肠的远端, 以防止将乙状结肠牵出腹壁 时呈锐角; 腹膜外隧道一般需通过四指, 以免压迫结肠系膜, 影 响血循环; 需间断缝合肠管经腹膜切口穿出处, 防止形成腹内 压 疝; 自腹膜外隧道拉出乙状结肠时, 勿使肠管发生扭转和系膜受 [16 ] 。此种术式的优点主要是减少了腹内疝 、 造口旁疝的发
术。术后 3 个月后可考虑造口还纳术 。( 2 ) 双腔造瘘术: 双腔造 瘘术常用于肛管直肠损伤穿孔修补后作为保护性造口, 以转流 粪便保证伤口愈合或直肠低位吻合时吻合不满意时作为保护性 如果乙状结肠远端病变( 如癌肿或炎性狭窄) 伴梗 造口。另外, 阻不能手术切除病变时, 或患者情况差而不能难受手术切除时, 也应行暂时性或永久性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 不宜做单腔造瘘 术, 以免远断端封闭的肠管由于残存的肠管黏膜分泌 、 积集而压 力升高导致破裂。 保护性或临时性造口一般术后 3 ~ 6 个月后 可行造口还纳术。 2. 横结肠造瘘术: 横结肠造瘘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暂时性粪 便转流性手术, 以襻式造瘘术为主。 主要用于: 左半结肠癌、 直 肠癌并发急性梗阻, 不能一期切除, 需要暂时减压, 或晚期病例 作为永久性人工肛门; 左半结肠或直肠损伤、 估计结直肠吻合口 愈合不良或血循环欠佳者, 可作为暂时减压, 以保证愈合; 作为 直肠膀胱瘘或直肠阴道瘘等疾病的术前准备等 。 横结肠襻式造口一般在脐与剑突连线中点右侧做一长 5 cm 横切口, 进入腹腔后游离部分横结肠 。 将游离结肠提出切口后 在肠系膜无血管区戳孔并置入支撑棒, 切开对系膜侧结肠带约 4 cm, 然后间断与皮肤缝合即可 。术后 1 周左右可拔除支撑棒, 12 周左右再行造瘘还纳术 。 预防性粪便转流可降低直肠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并起 [17 ] 到保护远端吻合口的作用 。 但横结肠造瘘术与回肠造瘘术 [18 ] 的选择还有争议。 Riaz 等 总结了较早期的 6 项随机临床研 究, 其中 3 项显示襻式回肠造口更为理想, 而另 3 项研究支持横 结肠襻式造口。总的来说回肠襻式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 低。然而, 横结肠襻式造口由于其部位等原因的优势, 在未进行 充分肠道 准 备 ( 如 急 诊 手 术) 的 情 况 下 转 流 及 减 压 的 效 果 更 [19 ] 确切 。 横结肠造瘘术并发症与乙状结肠造瘘术的并发症无明显 区别。 3. 盲肠造瘘术: 盲肠造口术临床上分为拉出式和置管式两 种方式, 一般为暂时性造瘘, 且其使用具有一定的争议 。 主要适 病情不允许一期根治者; 结肠 应证有: 结肠完全性单纯性梗阻, 吻合术或修补术后, 需要减压以保证吻合口或修补处的愈合 。 有许多报道采用盲肠置管造口治疗结肠癌梗阻, 虽然可以避免 二次还纳手术, 但置管造口也有固体粪便转流不佳 、 护理不易等 缺点
DOI: 10. 3877 / cma. j. issn. 16740785. 2013. 07. 063 基 金 项 目: 广 东 省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 2009B030801144 、 2010B080701106 ) ; 中山 大 学 2008 年“国 家 大 学 生 创 新 性 实 验 计 划 项 ; 中山大学 2010 年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 ( 1055810120 ) 目” 作者单位: 510080 广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和结 直肠肛门外科( 罗特东、 陈创奇、 易小江)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杨纨) Email: ccqsums@ gmail. com 通讯作者: 陈创奇,
[1 ]
。熟练地掌握肠造瘘术的技术及适应证
是胃肠外科医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 肠造瘘( 或肠造口) 是指因治疗需要, 外科医师在患者腹壁 使其与腹壁相通, 以便排泄肠内容物及尿 上人为将肠道开口, 液、 胃肠减压或进行肠内营养的手术方式 。 其主要目的是进行 改善病情; 肠道减压( 临时性造瘘或永久性造瘘) ; 营养液灌注, 排泄肠内容物及尿液。 一、 肠造口位置的选择标准 理想的肠造口应该造口肠管血运好而美观, 并便于医患的 [2 ] 。 : ( 1 ) 护理 具体肠造口位置的选择标准有 从切口拉出的造口 段肠管应有动脉搏动, 而且必须无张力, 以避免造口肠管发生缺 血坏死及造口回缩。( 2 ) 造口所在位置应便于灌洗装置和佩带 造口袋。一般选择位置平坦而且患者易于看到和触及的部位, 远离骨骼隆起部位, 远离刀疤、 肚脐及皮肤皱褶处, 远离系腰带 的横线上。( 3 ) 在造口段肠管和皮肤之间应缝紧, 以免皮肤缩 以 窄。( 4 ) 结肠造口时应尽可能缝闭其与结肠旁沟之间的间隙, 防内疝引起小肠扭转或梗阻 。 二、 肠造瘘术分类 1. 按造瘘部位可分为: 结肠造瘘( 盲肠造瘘、 升结肠造瘘、 横结肠造瘘、 降结肠造瘘和乙状结肠造瘘) 和小肠造瘘( 空肠造 瘘和回肠造瘘) 。 2. 按造瘘方式可分为: 单腔造瘘、 襻式造瘘、 双口式造瘘、 分 离式造瘘和插管造瘘等 。 3. 按时间长短可分为: 临时性造瘘和永久性造瘘 。 三、 肠造瘘术的应用 ( 一) 小肠造瘘术 小肠造瘘术分为空肠造瘘术和回肠造瘘术两种 。空肠造瘘 术主要用于进行肠内营养及肠道减压 。 其主要适应证有: 空肠 近侧消化道梗阻、 瘘或吻合口瘘, 不能进食, 营养不良, 需肠内营 养者; 病情需要( 如重症胰腺炎) , 不能进食, 需要肠内营养者; 外 引流消化液需经非口服途径回输消化道者 。空肠造瘘术最早报 道是在 1858 年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营养支持, 以减少术后 尤其是对减少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有积 并发症的发生, [3 ] 。 极意义 空肠造瘘术是临床肠内营养支持最常采用的一种方 用于肠内营养的治疗及其安全性已有大量研究支持, 并被大 式, [15 ] 。其主要优点是: ( 1 ) 因食物反流而引起的呕吐 家广泛接受 和误吸较少发生( 误吸是肠内营养支持最易发生的严重并发症
[7 ] 时亦有利于更换 空 肠 造 瘘 管 。 ( 3 ) 经 皮 内 镜 下 空 肠 造 瘘 术 ( PEJ) : 首先使用胃镜向胃内注气以便胃贴近腹壁, 同时助手用
手指在左上腹光点最亮处轻压, 如有浮球感则为胃腔, 辨明部位 一般为左锁骨中线上肋缘下 4 ~ 6 cm 处。 切一 后选择穿刺点, 长约 5 mm 的小口, 使用套管穿刺针在内镜引导下刺入胃腔, 然 后退出穿刺针并留置套管 。 留置胃造瘘管成功后, 在此基础上 进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 。将空肠造瘘管经胃造瘘管插入胃 内。经胃镜插入异物钳钳夹空肠造瘘管头端将之拖入空肠中, [8 ] 退镜后在腹壁外固定空肠造瘘管即可 。2011 年有相关文献报 在达到 道 PEJ 联合 PTCD 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畅引流的同时也起到了维持消化道正常消化及吸收功能的作 [9 ] 用 。( 4 ) 透视下经皮胃空肠造瘘术( PGJ) : PGJ 最早于 1983 年 是一种创伤较小的空肠造瘘术, 但需在放射介入医师 国外报道, 。 的协助下进行且需使用专用的器械 首先需向胃腔内注入气体 然后以左侧肋弓下腹直肌外侧为穿刺点 。 透视 使之明显扩张, “T ” 下使用穿刺针垂直刺向扩张的胃腔 。 针入胃腔后用导丝将 “T” 固定器经穿刺针送入胃腔内, 以适当的紧张度使 型小棒靠紧 并用丝线缝合在皮肤上固定 。 同法 胃前壁并使之与腹壁相贴, 在相距约 2 cm 处的胃的中点附近, 将胃壁与腹壁固定。 在两固 钝性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后穿刺针穿刺腹 定点之间切一小口, 插入导丝并拔去穿刺针 。沿导丝扩张穿刺道后, 在 壁和胃前壁, 导丝引导下将胃空肠造瘘管经胃 、 十二指肠送入空肠内, 并在透 视下证实将其置入空肠 。该术式经研究证实其并发症发生率较 手术切开 造 瘘 及 PEJ 均 低 。 ( 5 ) 空 肠 双 口 造 瘘 术: 我 院 于 1990 年曾报道了先天性胆道闭锁患者行肝门部胆管空肠吻合 术, 并同时使用空肠双口造瘘术 。 在吻合口远端约 10 ~ 15 cm 处提出空肠约 3 cm 至腹壁外行双口造瘘。通过肠道减压, 减少
有创伤小的特点, 但较 PGJ 及 PEJ 术复杂且创伤更大
[12 ]
[7 ]
。
空肠造瘘术的常见并发症 : ( 1 ) 空肠管脱出; ( 2 ) 腹腔内 导管脱出, 可引起肠瘘; ( 3 ) 肠梗阻; ( 4 ) 肠道出血; ( 5 ) 空肠造瘘 管堵塞。 回肠造瘘术最早源于 1950 ~ 1960 年间全结肠切除后粪便
· 3094·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3 年 4 月第 7 卷第 7 期
Chin J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 , April 1 , 2013 , Vol. 7 , No. 7
改道
[1 ]
。主要适应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3] : 炎性肠病行全结肠切除或结直肠切除
1 ) : 使用内径 2 mm 导管针在空肠壁内斜向潜行穿刺以形成一个 容易出现 抗反流隧道并将空肠管引入肠腔 。 但是有管腔较小, 堵管的缺点。( 2 ) 空肠切开插管: 插管部位一般距 Treitz 韧带约 15 ~ 20 cm 处, 在 对 系 膜 肠 壁 上 作 戳 孔 插 入 远 端 肠 腔 约 15 ~ 20 cm, 然后围绕肠壁浆肌层作双重荷包缝合固定空肠造瘘管, 再作 3 ~ 4 cm 肠壁浆肌层缝合包埋空肠管的隧道 。 在切口外侧 另作腹壁戳孔引出导管, 将导管出口处空肠与腹膜缝合悬吊固 同 定。最后一步主要是防止导管脱出导致管内容物流入腹腔,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3 年 4 月第 7 卷第 7 期
Chin J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 , April 1 , 2013 , Vol. 7 , No. 7
· 3093·
· 综述 ·
肠造瘘术的分类 、 应用及其并发症
罗特东 陈创奇 易小江 杨纨
之一) ; ( 2 ) 肠内营养支持与胃十二指肠减压可同时进行, 对肠外 瘘及胰腺疾病尤为适宜; ( 3 ) 空肠营养管可长期放置, 适用于需
[6 ] 要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 ; ( 4 ) 患者情况允许时也可同时经口进 食。空肠造瘘术有以下几种方法: ( 1 ) 针刺插管空肠造瘘 ( 图
肠造瘘术是胃肠外科疾病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 尤其在急 诊手术时。最初是源于 18 世纪肠道肿瘤及溃疡性结肠炎术后 的临时性胃肠道改道
[20 ]
术后永久改道; 家族性息肉病并直肠癌行全结肠切除; 同时性多 发性大肠癌; Crohn's 病并发穿孔、 回盲部肠外伤和完全性右半 行部分回肠或回盲肠切除术后暂时性造口; 回 结肠梗阻等情况, 肠粪便暂时改道, 以利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变获得缓和, 促进结 。 肠或结直肠吻合的愈合 回肠造瘘术可分为: ( 1 ) 回肠单口造瘘: 先切断末端回肠, 然 后在造口部位圆形切开皮肤及腹壁, 拉出造口的回肠后固定于 2 ~ 4 cm, 腹壁各层( 造口回肠需突出腹壁约 以减少小肠液对造 口周围皮肤侵蚀) 。( 2 ) 回肠双口造瘘: 一般采用末端回肠双口 造瘘。 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一般于右下腹麦氏点做一直径 2 ~ 4 cm的圆形皮肤切口, 进入腹腔后将距回盲部 15 ~ 20 cm 处末端 回肠拖至腹腔外, 使用支撑棒穿过回肠系膜做支撑, 然后在对系 膜缘将回肠沿肠管走行方向切开, 最后外翻与皮肤缝合覆盖造 口袋。但国外有研究表明回肠双口造瘘术更容易出现黏连 、 扭 转、 内疝, 从而导致肠梗阻, 因此更主张在需预防性造瘘时使用 [14 ] 。 结肠造瘘术 如果只是作为结肠择期手术的补充部分而需 暂时地将肠内容物转流, 可考虑行回肠襻式造瘘术 。 [15 ] 回肠造瘘术的常见并发症 : ( 1 ) 肠梗阻; ( 2 ) 造口小肠脱 垂; ( 3 ) 造瘘口狭窄; ( 4 ) 造口坏死、 小肠黏膜与造瘘口皮肤分 离, 出现造瘘口周围皮肤糜烂及感染; ( 5 ) 造口旁疝; ( 6 ) 造口回 缩; ( 7 ) 术后高排量、 脱水。 目前有一 部 分 外 科 医 师 也 在 采 用 其 他 的 回 肠 造 瘘 术 式 。 如: 回肠末端管状造瘘, 以避免二次还纳手术。 ( 二) 结肠造瘘术 临床上常见的结肠造瘘按部位可分为: 乙状结肠造瘘、 横结 肠造瘘及盲肠造瘘。 主要目的是解除梗阻、 排泄粪便及预防性 造瘘。 1. 乙状结肠造瘘术: 乙状结肠造瘘术是胃肠外科及普外科 医师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乙状结肠造瘘术按造 瘘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单腔造瘘术及双腔造瘘术, 单腔造瘘术多 用于永久性造瘘, 双腔造瘘术多用于暂时性造瘘 。( 1 ) 乙状结肠 单腔造瘘术: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可分为传统乙状结肠造瘘术和 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 。传统乙状结肠造瘘术是指 术中直接将乙状结肠拉出腹壁外行造口 。但术中应注意将乙状 [16 ] 结肠与左侧腹膜的间隙关闭, 若关闭不全可引起内疝 。 由于 造瘘口缺血、 造口旁疝、 造瘘口回缩等并 此术式术后出现内疝、 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目前在永久性造瘘患者中已被逐渐放 。 弃 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 在脐与左髂前上棘连 线中、 外 1 /3 交界处作一直径 2 ~ 3 cm 圆形切口, 切除皮肤、 皮下 组织及腹外斜肌腱膜后, 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自腹横肌 和腹膜之间向( 左) 侧腹壁及后腹壁方向钝性分至乙状结肠系膜 根部后与腹腔相通, 将乙状结肠近侧断端自该隧道拉出至造口 [17 ] 处腹壁间断缝合固定 。此种手术需注意以下几点: 在游离乙 状结肠时应分离到降结肠的远端, 以防止将乙状结肠牵出腹壁 时呈锐角; 腹膜外隧道一般需通过四指, 以免压迫结肠系膜, 影 响血循环; 需间断缝合肠管经腹膜切口穿出处, 防止形成腹内 压 疝; 自腹膜外隧道拉出乙状结肠时, 勿使肠管发生扭转和系膜受 [16 ] 。此种术式的优点主要是减少了腹内疝 、 造口旁疝的发
术。术后 3 个月后可考虑造口还纳术 。( 2 ) 双腔造瘘术: 双腔造 瘘术常用于肛管直肠损伤穿孔修补后作为保护性造口, 以转流 粪便保证伤口愈合或直肠低位吻合时吻合不满意时作为保护性 如果乙状结肠远端病变( 如癌肿或炎性狭窄) 伴梗 造口。另外, 阻不能手术切除病变时, 或患者情况差而不能难受手术切除时, 也应行暂时性或永久性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 不宜做单腔造瘘 术, 以免远断端封闭的肠管由于残存的肠管黏膜分泌 、 积集而压 力升高导致破裂。 保护性或临时性造口一般术后 3 ~ 6 个月后 可行造口还纳术。 2. 横结肠造瘘术: 横结肠造瘘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暂时性粪 便转流性手术, 以襻式造瘘术为主。 主要用于: 左半结肠癌、 直 肠癌并发急性梗阻, 不能一期切除, 需要暂时减压, 或晚期病例 作为永久性人工肛门; 左半结肠或直肠损伤、 估计结直肠吻合口 愈合不良或血循环欠佳者, 可作为暂时减压, 以保证愈合; 作为 直肠膀胱瘘或直肠阴道瘘等疾病的术前准备等 。 横结肠襻式造口一般在脐与剑突连线中点右侧做一长 5 cm 横切口, 进入腹腔后游离部分横结肠 。 将游离结肠提出切口后 在肠系膜无血管区戳孔并置入支撑棒, 切开对系膜侧结肠带约 4 cm, 然后间断与皮肤缝合即可 。术后 1 周左右可拔除支撑棒, 12 周左右再行造瘘还纳术 。 预防性粪便转流可降低直肠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并起 [17 ] 到保护远端吻合口的作用 。 但横结肠造瘘术与回肠造瘘术 [18 ] 的选择还有争议。 Riaz 等 总结了较早期的 6 项随机临床研 究, 其中 3 项显示襻式回肠造口更为理想, 而另 3 项研究支持横 结肠襻式造口。总的来说回肠襻式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 低。然而, 横结肠襻式造口由于其部位等原因的优势, 在未进行 充分肠道 准 备 ( 如 急 诊 手 术) 的 情 况 下 转 流 及 减 压 的 效 果 更 [19 ] 确切 。 横结肠造瘘术并发症与乙状结肠造瘘术的并发症无明显 区别。 3. 盲肠造瘘术: 盲肠造口术临床上分为拉出式和置管式两 种方式, 一般为暂时性造瘘, 且其使用具有一定的争议 。 主要适 病情不允许一期根治者; 结肠 应证有: 结肠完全性单纯性梗阻, 吻合术或修补术后, 需要减压以保证吻合口或修补处的愈合 。 有许多报道采用盲肠置管造口治疗结肠癌梗阻, 虽然可以避免 二次还纳手术, 但置管造口也有固体粪便转流不佳 、 护理不易等 缺点
DOI: 10. 3877 / cma. j. issn. 16740785. 2013. 07. 063 基 金 项 目: 广 东 省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 2009B030801144 、 2010B080701106 ) ; 中山 大 学 2008 年“国 家 大 学 生 创 新 性 实 验 计 划 项 ; 中山大学 2010 年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 ( 1055810120 ) 目” 作者单位: 510080 广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和结 直肠肛门外科( 罗特东、 陈创奇、 易小江)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杨纨) Email: ccqsums@ gmail. com 通讯作者: 陈创奇,
[1 ]
。熟练地掌握肠造瘘术的技术及适应证
是胃肠外科医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 肠造瘘( 或肠造口) 是指因治疗需要, 外科医师在患者腹壁 使其与腹壁相通, 以便排泄肠内容物及尿 上人为将肠道开口, 液、 胃肠减压或进行肠内营养的手术方式 。 其主要目的是进行 改善病情; 肠道减压( 临时性造瘘或永久性造瘘) ; 营养液灌注, 排泄肠内容物及尿液。 一、 肠造口位置的选择标准 理想的肠造口应该造口肠管血运好而美观, 并便于医患的 [2 ] 。 : ( 1 ) 护理 具体肠造口位置的选择标准有 从切口拉出的造口 段肠管应有动脉搏动, 而且必须无张力, 以避免造口肠管发生缺 血坏死及造口回缩。( 2 ) 造口所在位置应便于灌洗装置和佩带 造口袋。一般选择位置平坦而且患者易于看到和触及的部位, 远离骨骼隆起部位, 远离刀疤、 肚脐及皮肤皱褶处, 远离系腰带 的横线上。( 3 ) 在造口段肠管和皮肤之间应缝紧, 以免皮肤缩 以 窄。( 4 ) 结肠造口时应尽可能缝闭其与结肠旁沟之间的间隙, 防内疝引起小肠扭转或梗阻 。 二、 肠造瘘术分类 1. 按造瘘部位可分为: 结肠造瘘( 盲肠造瘘、 升结肠造瘘、 横结肠造瘘、 降结肠造瘘和乙状结肠造瘘) 和小肠造瘘( 空肠造 瘘和回肠造瘘) 。 2. 按造瘘方式可分为: 单腔造瘘、 襻式造瘘、 双口式造瘘、 分 离式造瘘和插管造瘘等 。 3. 按时间长短可分为: 临时性造瘘和永久性造瘘 。 三、 肠造瘘术的应用 ( 一) 小肠造瘘术 小肠造瘘术分为空肠造瘘术和回肠造瘘术两种 。空肠造瘘 术主要用于进行肠内营养及肠道减压 。 其主要适应证有: 空肠 近侧消化道梗阻、 瘘或吻合口瘘, 不能进食, 营养不良, 需肠内营 养者; 病情需要( 如重症胰腺炎) , 不能进食, 需要肠内营养者; 外 引流消化液需经非口服途径回输消化道者 。空肠造瘘术最早报 道是在 1858 年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营养支持, 以减少术后 尤其是对减少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有积 并发症的发生, [3 ] 。 极意义 空肠造瘘术是临床肠内营养支持最常采用的一种方 用于肠内营养的治疗及其安全性已有大量研究支持, 并被大 式, [15 ] 。其主要优点是: ( 1 ) 因食物反流而引起的呕吐 家广泛接受 和误吸较少发生( 误吸是肠内营养支持最易发生的严重并发症
[7 ] 时亦有利于更换 空 肠 造 瘘 管 。 ( 3 ) 经 皮 内 镜 下 空 肠 造 瘘 术 ( PEJ) : 首先使用胃镜向胃内注气以便胃贴近腹壁, 同时助手用
手指在左上腹光点最亮处轻压, 如有浮球感则为胃腔, 辨明部位 一般为左锁骨中线上肋缘下 4 ~ 6 cm 处。 切一 后选择穿刺点, 长约 5 mm 的小口, 使用套管穿刺针在内镜引导下刺入胃腔, 然 后退出穿刺针并留置套管 。 留置胃造瘘管成功后, 在此基础上 进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 。将空肠造瘘管经胃造瘘管插入胃 内。经胃镜插入异物钳钳夹空肠造瘘管头端将之拖入空肠中, [8 ] 退镜后在腹壁外固定空肠造瘘管即可 。2011 年有相关文献报 在达到 道 PEJ 联合 PTCD 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畅引流的同时也起到了维持消化道正常消化及吸收功能的作 [9 ] 用 。( 4 ) 透视下经皮胃空肠造瘘术( PGJ) : PGJ 最早于 1983 年 是一种创伤较小的空肠造瘘术, 但需在放射介入医师 国外报道, 。 的协助下进行且需使用专用的器械 首先需向胃腔内注入气体 然后以左侧肋弓下腹直肌外侧为穿刺点 。 透视 使之明显扩张, “T ” 下使用穿刺针垂直刺向扩张的胃腔 。 针入胃腔后用导丝将 “T” 固定器经穿刺针送入胃腔内, 以适当的紧张度使 型小棒靠紧 并用丝线缝合在皮肤上固定 。 同法 胃前壁并使之与腹壁相贴, 在相距约 2 cm 处的胃的中点附近, 将胃壁与腹壁固定。 在两固 钝性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后穿刺针穿刺腹 定点之间切一小口, 插入导丝并拔去穿刺针 。沿导丝扩张穿刺道后, 在 壁和胃前壁, 导丝引导下将胃空肠造瘘管经胃 、 十二指肠送入空肠内, 并在透 视下证实将其置入空肠 。该术式经研究证实其并发症发生率较 手术切开 造 瘘 及 PEJ 均 低 。 ( 5 ) 空 肠 双 口 造 瘘 术: 我 院 于 1990 年曾报道了先天性胆道闭锁患者行肝门部胆管空肠吻合 术, 并同时使用空肠双口造瘘术 。 在吻合口远端约 10 ~ 15 cm 处提出空肠约 3 cm 至腹壁外行双口造瘘。通过肠道减压, 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