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I0ODcxMDg=.html(将爱心传递下去)
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
班杜拉(1965)实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第一阶段: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
奖励攻击组: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 惩罚攻击组: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 控制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
代表人物:米勒和多拉德(N.E.Miller & J.Dollard,1941),他们在
《社会学习和模仿》中提出。
理论观点:
模仿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
应用: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挫折-侵犯,助人等亲社会行为。
3、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和沃尔特斯(A.Bandura & R.H.Walters,1963)等
(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等,1912年于德国 问世,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
理论观点:
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 弧机械的总和,他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
最初侧重与研究知觉现象(对象与背景,知觉的整体ຫໍສະໝຸດ Baidu等)。
1、核心观点:
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人的行为取决于人对社会情境的知觉和加工过程; 社会认知过程: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 判断。
2、社会认知心理过程的解释:
社会知觉解释 归因解释 图式解释
二、认知学派
1、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苛勒
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 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 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
第二阶段,让孩子回到房间,告诉他们如果能将榜样的行为模仿出来,就 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张精美的图片。
结果发现,三组孩子(包括惩罚攻击组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说明 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而不是获得,即儿童已学习了 攻击的行为,只不过看到榜样受罚,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案例: ➢
饿了,有生理需求,寻找食物,从而达到相对
的平衡;孤独,有交往需求,寻找朋友,从而达到相对平
观 察 学 习 的 后 果
四、社会交换理论
代表人物:霍曼斯(G.C.Homans,1985)等提出,用经济学概念
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
理论观点:
1.人的交往的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 在交往时,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收益、报酬(reward)—代价(cost)=后果(outcome)
提出。
理论观点:
1.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 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 程
2.环境(E)、人(P)和行为(B)三者之间是交互决定的,B = f (P,E)。
应用:讨论与解决电视等媒体的消极影响。
部分:心理环境(E,由准物理、准社会和准概念的事实组成)、内部个人
区域(P,由需要、欲望与意图等组成,I-P)和知觉运动区域(P-M)。
(p44)
公式:B=f(P,E)=(LSP)
I-P
P-M
外部环境
E
生活空间模式图
➢ 2.群体动力学,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不仅取决与个
人的生活空间,而且也受到群体心理动力场(如人际关系、 群体决策、舆论、气氛等)的制约。整体比部分重要,引 起群体变化而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习惯比直接一个个地 去改变个体要容易得多。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 及理论
掌握理论的意义
➢ 1、对具体项目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入的理解; ➢ 2、对后继研究或行为起定向或参照作用; ➢ 3、推动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一、行为学派(刺激-反应理论;模仿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
交换理论)
二、认知学派(格式塔学派理论;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认
知相符理论和一致理论)
苛勒猩猩实验:“接竿问题”和“叠箱问题”
苛勒:顿悟说
2、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 代表人物:勒温(K.Lewin,1980-1947)
➢ 理论观点:
➢ 1.心理生活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心理动力场(Psychodynamics field) 。
➢
心理生活空间(Psychological life space,简称LSP),包括三个
2、核心概念:
联结(association) 强化(reinforcement) 模仿(imitation)
一、行为主义学派
1、刺激-反应理论
代表人物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斯
金纳(B.F.Skinner,1904-1990)等
理论观点:
1.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强调 刺激和反应质检的联结,故称联结理论。)
2.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为强化作用而得到加强。 (故称强化理论)
桑代克:饿猫逃出迷笼寻找食物
实验结果:试误 说;动物学习的 三大定律:练习 律,效果律,准 备律。
斯金纳:饿白鼠在迷笼中寻找食物
实验结果: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强化的不同方式。
2、模仿论
模仿: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2.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公平和互惠方能是相互作用 长期保存。
R/C=R’/C’,实现了公平分配,心理比较平衡,交往继 续;
R/C>R’/C’,内疚感,想方设法采取补偿行为;
R/C<R’/C’,抱怨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并会采取行动 (减少投入)或中断交往。
你 看 到 了 什 么 ?
社会认知学派
三、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社会
学派;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四、符号相互作用学派(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
1、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华生的行为主义 桑代克的S-R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多拉德和米德的模仿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霍夫曼的社会交换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
班杜拉(1965)实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第一阶段: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
奖励攻击组: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 惩罚攻击组: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 控制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
代表人物:米勒和多拉德(N.E.Miller & J.Dollard,1941),他们在
《社会学习和模仿》中提出。
理论观点:
模仿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
应用: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挫折-侵犯,助人等亲社会行为。
3、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和沃尔特斯(A.Bandura & R.H.Walters,1963)等
(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等,1912年于德国 问世,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
理论观点:
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 弧机械的总和,他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
最初侧重与研究知觉现象(对象与背景,知觉的整体ຫໍສະໝຸດ Baidu等)。
1、核心观点:
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人的行为取决于人对社会情境的知觉和加工过程; 社会认知过程: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 判断。
2、社会认知心理过程的解释:
社会知觉解释 归因解释 图式解释
二、认知学派
1、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苛勒
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 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 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
第二阶段,让孩子回到房间,告诉他们如果能将榜样的行为模仿出来,就 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张精美的图片。
结果发现,三组孩子(包括惩罚攻击组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说明 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而不是获得,即儿童已学习了 攻击的行为,只不过看到榜样受罚,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案例: ➢
饿了,有生理需求,寻找食物,从而达到相对
的平衡;孤独,有交往需求,寻找朋友,从而达到相对平
观 察 学 习 的 后 果
四、社会交换理论
代表人物:霍曼斯(G.C.Homans,1985)等提出,用经济学概念
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
理论观点:
1.人的交往的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 在交往时,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收益、报酬(reward)—代价(cost)=后果(outcome)
提出。
理论观点:
1.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 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 程
2.环境(E)、人(P)和行为(B)三者之间是交互决定的,B = f (P,E)。
应用:讨论与解决电视等媒体的消极影响。
部分:心理环境(E,由准物理、准社会和准概念的事实组成)、内部个人
区域(P,由需要、欲望与意图等组成,I-P)和知觉运动区域(P-M)。
(p44)
公式:B=f(P,E)=(LSP)
I-P
P-M
外部环境
E
生活空间模式图
➢ 2.群体动力学,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不仅取决与个
人的生活空间,而且也受到群体心理动力场(如人际关系、 群体决策、舆论、气氛等)的制约。整体比部分重要,引 起群体变化而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习惯比直接一个个地 去改变个体要容易得多。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 及理论
掌握理论的意义
➢ 1、对具体项目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入的理解; ➢ 2、对后继研究或行为起定向或参照作用; ➢ 3、推动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一、行为学派(刺激-反应理论;模仿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
交换理论)
二、认知学派(格式塔学派理论;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认
知相符理论和一致理论)
苛勒猩猩实验:“接竿问题”和“叠箱问题”
苛勒:顿悟说
2、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 代表人物:勒温(K.Lewin,1980-1947)
➢ 理论观点:
➢ 1.心理生活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心理动力场(Psychodynamics field) 。
➢
心理生活空间(Psychological life space,简称LSP),包括三个
2、核心概念:
联结(association) 强化(reinforcement) 模仿(imitation)
一、行为主义学派
1、刺激-反应理论
代表人物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斯
金纳(B.F.Skinner,1904-1990)等
理论观点:
1.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强调 刺激和反应质检的联结,故称联结理论。)
2.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为强化作用而得到加强。 (故称强化理论)
桑代克:饿猫逃出迷笼寻找食物
实验结果:试误 说;动物学习的 三大定律:练习 律,效果律,准 备律。
斯金纳:饿白鼠在迷笼中寻找食物
实验结果: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强化的不同方式。
2、模仿论
模仿: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2.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公平和互惠方能是相互作用 长期保存。
R/C=R’/C’,实现了公平分配,心理比较平衡,交往继 续;
R/C>R’/C’,内疚感,想方设法采取补偿行为;
R/C<R’/C’,抱怨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并会采取行动 (减少投入)或中断交往。
你 看 到 了 什 么 ?
社会认知学派
三、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社会
学派;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四、符号相互作用学派(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
1、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华生的行为主义 桑代克的S-R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多拉德和米德的模仿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霍夫曼的社会交换理论